带着对Get Out的意犹未尽走入影院。
上次看Jordan Peele可以说是惊为天人,把这么一个敏感又沉重的话题拍得搞笑、商业却不失讽刺意味,恐怖片观影感受和巧妙的剧情反转,回味无穷。
然而若是抱着这样的期望进入影院,怕是要张着嘴巴,空手而归。
《US》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不恐怖,甚至不惊悚,有点血腥。
US的故事里没有故弄玄虚,或者像温子仁电影里那种把鬼神直接拉进现实让你看到一个真切的属灵世界。
US从电影前奏结束就迅速让你看令人恐惧的“杀手”。
但是它的情节层层递进,每一个镜头都像是一块拼图、一个提示,若是丢失其中之一,整体便不再完整。
或许用拼图来形容这部电影也不够恰当。
US更接近影片和观众的双向合作,因为它提供的解读空间巨大,虽然导演有着自己的用意,但是对整个寓言的挖掘都是通过观众自行完成的。
所以在这个程度来讲,它是一部有趣的好电影。
电影伸出一只手,不断地递给你各样的颜料,你拿着这些颜色跟着导演的提示慢慢画出一幅油彩。
电影讲述了一个黑人小女孩在生日当天跟父母去游乐场,被沙滩上的一个奇幻屋吸引,进去之后发现是一个布满镜子的世界,女孩在屋子的尽头发现一个背对着自己的“自己”。
故事闪回到现在,小女孩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由于当年的走丢事件,对于两个孩子(大女儿和小儿子)分外紧张,生怕一不留神两个孩子就跑走。
她们一家回到了当年小时候的那片沙滩度假,诡异的事情便由此展开。
先是小儿子去上厕所出来的时候在荒芜的沙滩上看到一个穿红衣服,手滴鲜血,在沙滩上展开双臂独自站立的人。
随后在女主告诉丈夫小时候在沙滩小屋里遇到另一个“自己”的经历后,房子外面出现四个红衣人。
四个人入侵房间,竟然是跟一家四口长相相同的四个“影子”。
电影叙事节奏缓慢,娓娓道来,它酝酿着把所有的细节一点点加码。
因为它的寓言性质,所以镜头里出现的人物、情节都有着指代性和深层寓意。
所以一度看到后面还是让人困惑,甚至怀疑是不是像穆赫兰道一样,最后是精神分析理论背后的一场梦。
毕竟女主经历过创伤,又在后来被父母带去做心理治疗时,失声无法沟通。
然而就像导演所强调的,US是一部寓言故事,它是关于“duality”的一个故事。
它有一个自己建构起的双重性。
US既是字面翻译的“我们”,同时也是United States。
就像影子出现后被问及你是谁的时候,她说,We are also Americans.她们是一群被政府实验用的分身替代,就像电影开始出现的许许多多待在牢笼里的兔子一样,她们生来就在如监狱一般的地下世界中,因为不被当成有灵魂的生命,所以只能悲惨地吃着带血的生兔子,如游魂一般在底下模仿跟他们长相相同的宿主。
但这样的模仿只是东施效颦,她们没有表情,动作生硬,而且她们像是一群没有进化完全的野兽,只能发出嗷嗷的呜咽,不会讲话,不会沟通。
在最后,导演通过不断的地上和地下两边世界的切换、比照,让我们看到了这个逐渐呈现的二元世界,还有其中天差地别的生活,地上的人们谈情说爱,嬉戏游乐,在海边沙滩游乐场,仿佛天国一般的存在。
他们富庶,满足,彼此和睦。
地下的世界是晦暗的,仿佛末日后的炼狱。
于是,电影那个反复出现的第一个隐喻就这样解开了谜题:流浪汉手中拿着一块纸牌,上面写着:耶利米书11:11 所以耶和华如此说:“我必使灾祸临到他们,是他们不能逃脱的。
他们必向我哀求,我却不听。
”电影的讽刺意味从未中断,中产黑人家庭用着剩下的水上游艇,白人好友家庭在高智能的现代化家居中,沾沾自喜,享受优越感。
白人女二热情询问黑人女主的近况,黑人女主也尴尬的表示,一直不善于讲话沟通。
导演的野心不止于get out里面那个有关种族的世界。
这是一个关于社会、经济阶层的故事,还有美国社会逃不开的systematic power和种族问题。
这个地上的世界看起来美好光明,却明争暗斗,仿佛美国社会的群像。
快乐、有钱、无知。
若是我们问问欧洲大陆上对美国人的负面的刻板印象,恐怕也是这些了。
声音大,喜欢吹嘘表达,有钱,乐观,粗俗。
这个地上的世界对地下为了保障他们舒适生活所创造出来的世界,毫不知情。
剧情最后反转,原来当初回到地上世界的不是人类女孩,而是影子。
她在地面上结婚生子,而闯入房间的“冒牌者”才是当初走失的孩子。
“We are also Americans”告诉我们地下世界里的人们,在本质上同地上世界的人们,没有任何不同。
在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之后,他们也能够“讲话”,融入地上社会,有着“成功、幸福”的家庭。
这是一个美国社会阶级的映射。
贫富差距导致的阶级分化。
贫困者整体失声,无法获得保护自己的权利,他们也许因为贫困和卑微的社会经济地位,无法取得大学文凭(不断出现的黑人男主印有Howard大学的文化衫),没有流利的表达,正如从地下冲上来的呜呜嚎叫的人们,他们被视作一群“野蛮人”,被嘲讽没有“fluent”的语言能力(是不是在川普登台对新移民的排斥中感到有些熟悉?
),而美国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对于社交技能(social),口语表达(verbal expression)的过度强调,依靠市场营销(marketing = social + verbal presentation + 金钱)建立的资本繁荣,都显示出地上地下世界的二元对立。
地上世界并没有天国里的和谐美好。
那个拿着圣经启示的流浪汉在充满欢声笑语的游乐场里,那么突兀。
就像是无数流落美国街头的流浪汉一样,他们虽然身处富庶的天堂,却过着跟地下监狱的人们一样毫无尊严的阴暗生活。
在所有人中,他跟他在地下的替身,是唯一没有重大差别的。
所以“天堂”对于一些人来讲也是地狱。
他们越贴近底下阶层的物质层面,在精神层面上也就同地上的人们愈加远离,可以说另一方面的二元性,就在于,物质层面的相似将地面上的一些人的精神层面提升到了底下人的精神世界中。
这一点在黑人小女孩同影子相遇中会具体讲。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地下影子们最后对地上世界的攻占中,实现了两个阶层的流动。
地上阶层被湮灭攻击,地下阶层实现现实跨越。
这一点在两个小女孩角色互换中也得到了体现。
两个小女孩命运的不同,跟他们的生理上的特征没有本质的不同,一个是被地上的父母生出来的,一个是在地下被政府copy出来的。
她们的二元性,就像是一个完美的双胞胎实验的复刻(完美只是形容实验方法,不对实验价值观定性)。
一个人的出身,究竟是基因重要,还是环境重要。
这部电影给我们提供的解读是,这世界上没有生来就卑贱的人,然而后天的社会、制度、以及资源会决定人生的不同走向,是阴暗的角落里苟延残喘的流浪,还是光荣快乐的度过美好的一生。
有趣的是,被困在地下的黑人小女孩,坚持跳舞,因为动作的灵活被当成与众不同的存在,最后带领受困于地下的人们造反。
阶层改变后,她成为了贫穷阶层的代表。
反观进入地上生活的替身,有的观众会问为什么她没有回去救自己的同伴。
这也是相当现实而讽刺得一个议题。
她的状态也是今天很多人的现状,她渴望逃离那个世界,她也遗忘了那个世界。
她的阶层的转换同时也带来了对于原有生活的抛弃,或者极端一些讲,对原有阶层的人们和生活的无视。
这在组成家庭后的她身上不断体现出来,她每次跟丈夫谈到那段经历,都是惧怕颤抖的,她害怕回到那里。
她不断努力,企图彻底摆脱过去的那段回忆。
现实生活中,进入了所谓精英阶层的人们,也不断经历着这种身份认同的冲击和挑战。
是否对原有环境和勾连其上的自我以及人们有着不齿和蔑视?
怕被了解到以前不堪的处境而被打回原形(恐惧的来源:制度的僵化和固化产生的不可流动,阶级意识和自我身份的重叠产生的他人的评断和鄙视,由一个人的出身定义一个人的价值)?
为了融入新的阶层和文化社会,对固有文化和自我认知的抛弃(文化适应,accultration stress)?
而电影中有趣的是白人朋友女儿和她的家人最先在地下闯入者来袭的时候死去。
这像是一个政治预警,阶层的矛盾指向者,或者说最没有抵抗力的,也最在舒适区没有对他者怜悯的,就是上层中产或者资产阶层。
他们坐拥大批资源,但是就像那个白人男二一样,对于所发生的危险信号,完全不在意。
只是躺在椅子上听着音乐,喝着酒,伴着美娇妻,却不断嘟哝着,自己很忙。
为了表明这样的解读和推断不是没有根据的意淫。
我们需要把电影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并且不要忽略导演为我们提供的许多的细节和信号。
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几个镜头,其中之一,就是80年代,美国众人手拉手,对poverty贫穷做出公众帮扶的一个电视广告。
这个活动在电影中不断出现,值得注意。
里根作为当时的总统,还出席了电视活动,也是颇具争议。
而80年代的里根执政时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天美国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世界的格局(苏联的解体,美国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典范称霸全球)。
里根的政治理念有几点重要组成,第一,对于共产主义的强烈反对,对国内以及当时好莱坞持有共产观念的人进行政治调查和清洗,第二,对自由资本主义的崇尚和坚持。
他反对政府对个人资产进行管控,支持发展资本,并且对个人资本的自由权进行保护。
我们反观今天的美国,当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走到峰值,那么陷落也是一种历史必然。
因自由资本市场创造的80年代美国经济回暖,也许解围了当时的困局,但是走到2019的今天,由此产生的极端的个人主义(认为一个人的成就由个人是否努力决定,贫穷是因为个人的原因导致的,对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忽视以及由此带来的系统性问题的漠视,对医疗和社会福利的怨言和反对),贫富差距和阶层矛盾,两党内部的意见价值观相左,以及跳出两党制度美国本身的政治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完善,都到了需要考虑和改革的阶段。
自由资本主义本身就存在着缺陷和悖论,它能够保护个人的资产,但仅限于有资产的个人,对于没有资产的个体和群体,就无法受到保护,当然也就没有自由而言。
就像是这电影里面举着圣经经文牌子的流浪汉,还有为了地上世界繁荣而建造的地下世界和里面的人们。
他们都没有尊严,只能像“狗 (黑人儿子替代品的动作声音,四角着地跑,狗愤怒呜咽)”或者“爬行动物 (姐姐替代品的动作特点)”一般。
而这个电影中的信号或许提供了某些思路。
地下的人们身穿红色统一装束,在地上牵起一条由西到东纵观美国的人墙。
他们通过流血和牺牲完成了世界的变迁。
当然我们并不提倡红色的共产,或者暴力武装解决问题。
但是我们却无法忽略当今世界末世的景象,以及历史上实现社会变革,总是伴随着流血和牺牲。
当然身处美国留学的笔者作为一个出生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人,还是很害怕看到这些的。
内心实在也是很撕裂和二元化啊。
最后说一说小女孩跟替身的角色生活互换,以及电影里另外一重二元性的对照。
从两个黑人女孩、女人个体性出发, 这个地上和地下的世界也代表着,自我的光明与黑暗。
光明不代表完全的”好“,黑暗也不意味着全部的”坏“。
在黑暗中的女孩有了带领大家冲出黑暗的动力,而进入光明的长大的女人反而丧失了对其他人的怜悯同情。
对于个体而言,能够同理他人的悲苦,有的时候也伴随着个人的悲苦的经历和体悟。
小女孩的父母感情似乎并不是非常和谐,两个人分头行事,无人顾及小女孩的感受。
游乐场中的小女孩,对自我困惑、怀疑,感到孤独。
小女孩的阳光(幸福无知)的一面跟忧郁的一面此消彼长,当到达了一个平衡的时候,她就在悲伤中与阴暗的自己相遇了。
她们建立了connection,并且找到了彼此。
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进入地下世界的小女孩没有重新找到出口再次回到地上世界。
因为这需要一个配合,作为影子,只有地上的人愿意去寻找,建立联系,作为反射和模仿的他们才能够靠近他们的本尊,接近出口,同时也是两个世界的连接。
这也是长大后的黑人女主嘴里所说的那个巧合,作为影子的模仿者跟地上的本体同时有建立连接的需求,就像是镜子里的两个倒影,需要同步走进出口才能够靠近。
而离开地下世界的黑人女主,却一直抗拒回到过去,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connect的难度。
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黑人小女孩最开始找到那个地下世界的出口,看到的是一个跟自己长相相同的女孩的背影。
因为这样的寻找对于地下影子来讲并不是具有自主性的。
是小女孩本体的带领,因孤独引发的自我意识的探索,才让她的影子被带领,因为模仿而同本体相遇。
这些对于社会问题阶层固化的打破,也是一种提醒。
其实除了流血和暴力,作为上升到精英阶层的人,如果愿意体谅受苦者的需求,并且打开这个大门和通道,对于地下人邀请,并且共享地上的资源,也许流血会避免发生,大部分的地下人是可以实现,来到地上世界的黑人女主影子的生活,过上平和的生活。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快乐、物质丰富“却造成了无知,且在社会层面上造成与其他人建立共情的困难,对于自我的探索,也建立了一道屏障,阻碍了对悲伤、敏感等深度情感和高度思考。
就像是美国的国民性一样。
物质丰富,精神贫瘠。
最后被歼灭的不光是人,还有无所作为的自由政府。
然而到了地上的拉着手的人们,赢得胜利的暴力并不是导演所宣扬的,像导演所讽刺的80年代手拉手救助贫困线的人们的那场可笑的运动一样,政治经济系统都没有从社会层面上真正为穷人提供一条生存之路。
然而在新的世界里,这些没有武装和兵器的地下者组成的团队和集体却有着不可估量的能量。
这既是一个警示提醒,同时也是某种希望。
那个不需要考虑他人也可以实现资本富足的社会,孤立着彼此,却也使里面的每个人在面对危机的时候变得非常无助而弱小,像是拥有满屋子智能家居的白人一家,最后喊出“拨打911给警察”,却放出一首骂警察的hiphop rap一样,不作为的警察政府都无益,一屋子的高智能科技也无益。
这也是电影另外一个寓言,为什么地上有枪支有火炮的人,却无法对抗从地下冲上来手无寸铁的人们。
从地下上来的人们穿着红色的装束,不断组成新的拉手的人墙,让人联想到美国建国上所有因为杀戮被掩埋的鲜血与尸骨。
他们讽刺得喊着“We are Americans."而电影选在加州这个地方真是很有意思,那些淘金的铁路华工,那些被大屠杀和隔离的印第安人(游乐场墨镜小屋及相关电影历史),被卖为奴而迁徙到美洲大陆的黑人,还有墨西哥领地与移民。
他们作为弱势的,不会讲英文的”野蛮的哑巴“被掩埋在历史之下。
然而在耶利米的哀歌和哭诉中,审判会不会终有降临的时刻,神会不会去追讨这流人血的罪。
“他们终日呼求,然而我却不应答。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请勿抄袭复制。
2017年,一名黑人喜剧演员转型导演,并凭借处女作在好莱坞大放异彩。
这部电影叫做《逃出绝命镇》,以450万的成本,换回全球2.5亿的票房。
不仅如此,它还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三个奖项,并最终摘得最佳原创剧本奖。
《逃出绝命镇》剧照而这个导演,叫做乔丹·皮尔。
处女作的成功,让乔丹·皮尔一跃成为好莱坞备受关注的电影制作人。
继《逃出绝命镇》之后,他也参与制作了《黑色党徒》、《新阴阳魔界》等影视作品。
但是,对于大多数影迷来说,更期待的是他执导的第二部电影——
我们 (2019)6.42019 / 美国 日本 中国大陆 / 悬疑 惊悚 恐怖 / 乔丹·皮尔 / 露皮塔·尼永奥 温斯顿·杜克
用年度爆款来形容这部电影,一点也不为过。
早在今年三月份,《我们》在西南偏南电影节亮相后,就收到好评如潮。
烂番茄专家评分解禁时达到100%,至今也保持着94%的新鲜度。
IMDb评分7.2,连一向严苛的MTC也给出81的高分。
对于一部恐怖/惊悚片来说,算是很不错的成绩。
不仅口碑颇佳,《我们》的票房也相当炸裂。
正式上映后的首周末,票房就超过7000万美元,成为北美影史首周末票房第三的恐怖片。
所以,今年第一部爆款恐怖片《我们》,到底厉害在哪?
接下来,我来为你慢慢道来。
(注:下文有剧透,请谨慎阅读)
和《逃出绝命镇》一样,《我们》里的主角依旧是黑人。
小女孩艾迪,在生日当晚和父母去海边的游乐场玩耍。
阴差阳错下,她发现了一间写着“寻找你自己”的神秘小屋。
受到好奇心驱使,艾迪走了进去。
可万万没想到,在小屋深处的镜屋,艾迪竟看到了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
艾迪受到惊吓,迅速跑回父母身边。
但她却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和其他人对话。
好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艾迪又逐渐恢复了正常。
多年后,她成为了一名舞蹈家,并且结婚生子,过得很幸福。
在一个夏天,艾迪和丈夫加布,以及儿子杰森、女儿佐拉来到海边度假。
巧的是,这片海滩正是当年艾迪遇到怪事的地方。
在度假当晚,果然怪事又发生了——艾迪一家突然发现,在他们居住的小屋外,出现了四个奇怪的人。
艾迪意识到不对劲,准备报警。
可是,还没等警察到来,这四名不速之客已经冲进了屋子。
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们就像是艾迪一家的复制品,长得一模一样。
不仅外貌一样,他们的身体特征、兴趣爱好也和对应的人相同。
比如,“影子”佐拉和佐拉本人一样,都擅长长跑。
“影子”杰森和其本人一样,都喜欢玩火。
而这四个“影子”的目的,是消灭艾迪一家,从而取代他们生活。
于是,两家人就此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战。
看到这里,相信大多数观众都会一脸懵逼。
这四个人到底是什么来头?
为什么会和艾迪一家长得一样?
其实,借“影子”艾迪之口,就能揭开其中的谜底。
原来,美国政府为了控制民众思想,在多年前做过一个“羁绊系统”。
具体来说,就是用最新的科技来复制人体。
被复制的人被放在美国广袤的地下隧道里,他们和地面上的人共享同一个灵魂。
换言之,地下人就像是地上人的“影子”(shadow)。
无论地上的人做什么,影子就得跟着做什么。
唯一不同的区别是,地上人可以享受蓝天、草地、新鲜的空气和食物。
而影子就只能日复一日生活在阴暗处,以生吃兔子来维系生命。
后来,“羁绊系统”的实验失败了,就再也没人管地下的影子。
于是,他们才逐渐萌生出了要消灭地上人,并取而代之的想法。
这样的真相,是不是让人细思极恐。
其实,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就为此埋下诸多伏笔——艾迪一家驱车前往海边,女儿佐拉在闲聊时,提出了一个问题。
这里为后来“羁绊系统”的揭晓进行了铺垫。
你知道水里有氟吗?
政府用来控制我们的思想?
当他们刚到沙滩时,有一个俯拍的镜头,四人的影子在阳光下被映衬出来。
这里暗示了影子一家人即将登场。
另外,影子登场时,使用的武器是剪刀。
而剪刀具有对称性,这里也暗示了“影子”是地上人的复制品和镜像。
这些在细节上的伏笔与铺垫,使得整个剧本更加精巧。
但客观来说,《我们》仍然存在很多逻辑上的硬伤。
比如,地下的“影子”只吃兔子怎么能存活?
他们哪来的水源?
地下哪来这么大的隧道来容纳上百万的人口等等?
这些无法自圆其说的部分,也是这部电影饱受诟病的地方。
当然,除了在设定上存在的问题之外,《我们》仍然算得上一部精彩的恐怖和惊悚片。
尤其是,当你已经被“羁绊系统”的揭晓所震惊时,到最后又来了一个大反转——女主角艾迪,其实并不是艾迪,而是艾迪的“影子”。
还记得艾迪小时候在游乐场受惊的经历吗?
在当天晚上,她就已经被影子艾迪掉包了。
影子艾迪把她锁在了地下世界,自己来到了地上,取代了艾迪并生活下去。
这个巨大的反转,其实来得也并不突兀,在之前就有不少蛛丝马迹——当小时候的艾迪在游乐场受惊后,家人以为她得了PTSD而不能说话。
实际上,是因为此时这个艾迪已经是影子艾迪了,而影子没有健全的语言功能。
同理,当影子一家出现时,只有“影子”艾迪能够正常说话,那是因为这个“影子”艾迪,其实就是当年被掉包那个真正的艾迪。
此片的片名是《US》,除了翻译为我们(Us)之外,也可以理解为美国(U.S)。
而这一巧妙的隐喻,在片中也有提及。
当“影子”一家刚出现时,艾迪问他们到底是谁?
“影子”艾迪回答道:我们是美国人
可以说,只有读懂其中的政治隐喻,才算真正看懂了这部电影。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导演乔丹·皮尔的创作来源。
某一天,乔丹·皮尔在上网时,偶然看到一则美国1986年的慈善活动广告——穿越美国之手。
这个活动号召600万美国民众手拉手,从西海岸到东海岸,连成一条“慈善之线”。
而此举的目的,是呼吁所有人关心并救助“贫困线”以下的民众。
这则广告被放在了电影开头,也成为了片中的关键元素。
因为在电影末尾,地下的“影子”真的身着统一的衣服,在地上手牵手连成了一条线。
发现了吗,这无疑是对当年的慈善活动进行赤裸裸的讽刺。
600万人手牵手,并不能改变现实中的贫富差距。
此外,电影中的地上和地下,一个天堂一个地狱,宛若两个世界。
这一设定也明显影射了美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现实。
如果说在《逃出绝命镇》里,只是单纯地揭示了美国的种族歧视。
那么在《我们》里面,乔丹·皮尔则将矛头指向了整个美国的阶级矛盾。
这样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能够凌驾于普通恐怖片之上,被外媒盛赞,乃至被时代记住的重要原因。
正如The Playlist所评价:“这是那种在未来几十年也会被人们讨论和争论的电影。
假设在未来三十年,当事态继续陷入混乱。
人们会想起多年前,有一则叫做《US》的醒世寓言。
”
*本文作者:张不才< END >
裝模作樣、噁心!
再次證明喬皮爾斯就是搭上種族議題,完全沒才華、只會講黑人議題、電影不斷醜化白人的爛導演,繼抄襲*毒鑰*的*逃出絕命鎮頗獲好評,還扯蛋、無恥的撿到一個奧斯卡後,這次從無到有的自編自導,更是自曝其短到可笑。
全家人攜手對抗全家的複製人,乍聽是有意思的設定,結果最後故事不但漏洞百出、空有野心沒有能力,空有想法無法實踐。
文戲支離破碎、人設除了講自以為好笑的笑話毫無層次,台詞滿滿的功能性,可預期又公式化。
武戲粗糙、難看,殊不知前半小時鋪陳完,開始一陣屠殺,當純屠殺片你也不夠格!
你要屠殺也要動作好看!
沒有腦沒有理由,主角一家人闖入家裡,一陣廢話還要各各複製人自己擊破,偏偏母親要綁在桌上、女兒要跑給你追、遇到陌生人喊個兩句跟丟了,兒子躲在衣櫃裡要一起玩火,老爸最扯,人高馬大打一下唉唉叫,然後複製人還要老遠拖著上遊艇?
這段首次正面交鋒,拍的又臭又長,半小時多絲毫沒娛樂性。
緊接著,白人一家的複製人出現就是全家一陣割喉?
這家爸爸愛廢話、媽媽只會抱怨、酗酒、因為錢結婚、雙胞胎女兒尖酸刻薄,白人在本片就是該死?
該這副德性。
猶如 逃出絕命鎮 白人就是賤 就是要黑人的性能力?
主角一家來到白人住處後,突然這裡的複製人也會殺不認識的黑人主角?
然後原本自己的複製人跑哪啦?
一下就甩開了?
不是共同靈魂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的嗎?
三兩下又幹掉,接著全家繼續跑,啊你們這麼會殺,跑根毛?
根本拖戲最後一家人都廢物,徒留黑人女主角跑去地下室跟自己搏鬥,用了最蠢的方式,唸台詞解釋整個複製人來龍去脈,乍聽好像很合理。
請問你們在地下生活誰管理?
只吃兔子活33年?
衣服、剪刀哪來?
失語怎麼溝通?
躲地下為何偏偏此刻出來?
啊複製人手拉手之後要幹嘛?
你警察被控制,沒有軍隊、政府?
他們是複製人不是變種人啊 一堆bug解釋不清....最後的反轉反而我能接受,畢竟這樣才能解釋為何女主角可以帶領大家...再來女主角的演技,長得醜就算了,在*自由之心 只會哭就拿了奧斯卡,到了這部還是那種死臉,從頭到尾就是面無表情跟哭!
沒別的情緒反應!
一點長進都沒有!
又是一個趁種族議題竄起的*演員...痛苦與榮耀 裡說的:會哭的演員不是好演員,忍住不哭才是!
這種三流演技回去洗洗睡吧!
命題是挺有趣的,偏偏執行能力差勁、編導毫無能力駕馭,無法自圓其說就說隱喻。
每幕都令人尷尬,東參西和一些電影+川普+黑人+2000萬美金預算=這坨屎!
可能是因为《逃出绝命镇》我对乔丹皮尔的电影期望值高了不是一星半点,说实话,全片下来有那么些许失望。
首先,抛开片中大多数人都不够了解的宗教暗喻。
本片存在的硬伤实在太过于明显。
就像多数影评提及的【这个地下室怎么能够装得了那么多的人?
】因为如果是“影子”那生理系统和对于生态系统的需求应该是一致的,因为无口无心,但基本的新城代谢和营养补给都很难让人自圆其说。
(哪怕设定改成灵异色彩的世界观,整体感观上会好很多。
)这里有个莫比斯环,影子理应是100%追随者本体在地下生存的。
女主角小时候与自己的影子相遇,影子优先产生了歹念,导致具有完备语言系统和女主真身,被困在了地下从而实施报复计划(这就解释了为啥地底下那么多人,只有女主会呀呀儿语。
)但...又回到那个生理系统需求的点上。
(绕不出去了)以上是个人觉得本片最大的BUG,导演也没有刻意的去刻画地下城市的运作生态,用兔子作为补给一笔带过。
可能某种程度上也有这个死循环的原因。
但如果是作为不考究那么细,其实我还挺喜欢地底下那群行为艺术般的舞者,他们只有copy,模仿着上层阶级的举动,拿着他们做高雅行为的标杆,渐渐的只管做,也忘了这些舞蹈般动作存在的意义,他们值得尝尝真的汉堡。
第二个让我觉得有点不适的地方,是在于他们的战斗力。
(即便我知道,主角一家子只是手无寸铁的小镇居民)但邻居一家那场戏也太随意了吧,本来干净利落的邻居我以为会是一场高能追逐战的伏笔,结果整两高尔夫球棒没了??
前面干净利落的杀人手法呢??
即便是套路好歹套路一下呀,高压袭来然后在艰难中逆袭...(即便导演似乎没有很想要一惊一乍)关于电影的暗喻(甚至有人直接说这部就是寓言电影)导演和编剧很努力的将整个世界观都让观众相信就是在你我身边的地球上,但这个弊病在于有很多想当然的事情,还需要去圆。
(想想就麻烦)如果可以把所有的故事都集中在这4口之家,缩小世界观可能相对容易下咽一点。
整片下来观感还是及格线以上的,没有过多出色或者花俏的镜头语言。
主角双角色演出的演技是在线的。
但并不是一部能媲美《逃出绝命镇》的电影。
比起《逃出绝命镇》,《我们》立意要开阔得多,不再纠结在种族问题(虽然开头有一些误导),而是落在了个人生存奋斗和命运无力感的冲突上,这种矛盾适合于任何种族的个人,更具有普遍性。
用镜像对称的概念来包装这种冲突,又让这个略显陈旧的主题,有了一些新意。
同时,对称本身带来的偶然性,又很好地服务了它的惊悚类型。
极右的川普执政之下,black enough的乔丹•皮尔(导演)对这种混乱政权带来的个人无助感,应该是感受至深(可参考极左代表《傲骨之战》第三季)。
根植于个人主义、极度强调“个人力量改变命运”的“美国梦”,是20世纪美国政府用来全球输出本土文化价值的核心代言词。
但现在,”美国梦“的这个信仰体系,正在被自身混乱的政权,一步步地粉碎。
就像电影的女主角艾迪一样,同样拥有出色的舞蹈表现力和天赋,“地上”艾迪能够得到幸福,事业家庭两美满,而“地下”的艾迪却只能与阴影为伴,被无穷无尽的疯狂围绕着。
这种无力感和不公平感的对比,充斥着整个影片,就像艾迪误入的那间装满镜子的小屋一样,你明明看到了出路(红色的“出口”标志),但永远隔着了层玻璃,没有办法真正走出去。
你带着希望痛苦地活着,但希望是假的,这样的生活,教人如何不绝望。
这些,导演在电影里细心安插的许多细节,这些处理对情节推进和惊悚氛围的营造没有帮助,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却不断深化着这个关于“命运无力感”的主题。
电影开篇在1986年的台式电视机前,上面播放着喊着消灭饥饿的“穿越美国之手”公益广告,手牵手的公益形象,也出现在了两个艾迪真正开始对话时的教室黑板上(这里还有一个反转暗示)。
但饥饿并不是贫穷的唯一,饥饿只是暂时的,是可以被解决的,但如何解决贫穷问题、打破阶层,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
一个群体觉得理所当然、不加珍惜甚至浪费无度的东西,比如阳光(教育资源)、海边(文化熏陶)、清风(社会资源)等,可能是别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获得的条件,我记得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有一篇爆文《我花了三十年的努力,才能坐在这里和你喝咖啡》,说的就是资源不对等的问题。
同样是人类,同样的眼睛、牙齿和血液,一样的人,不一样的环境和资源,造就了完全不一样的成长人生,这无关于天赋和努力,纯粹只是因为资源的不对等。
同样的人,地上的人在游乐园玩耍谈情浪费食物,地下的人只能在狭窄的地下隧道里疯狂模拟情绪。
这是一个关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得不到应有资源的那一方,除了发疯还有什么办法?
他们决定反击。
他们穿起红衣,手执剪刀,走上地面,疯狂抢夺那些自己也有权利获得的东西。
其实,乔丹•皮尔在故事构建合理性和逻辑上其实并没有做得很好,这一点《逃出绝命镇》就迹可寻,在这里就更加明显,比如女主一家人的各种侥幸逃脱,而与此同时,其他人都一秒被KO,地下世界的人为什么直接冲上地面,生活物资由谁提供,所有的这一切都存在重大的逻辑问题。
但皮尔非常善于营造恐怖气氛,从各个细节上交叉铺垫的同时,对制造恐怖心理的元素应用也游刃有余,不落俗套。
首先,他营造了相当多的假象。
宗教惩罚寓言就是其中之一的超级大假象,两次出现的《旧约•耶利米书》第11章第11节提示,让人忍不住要去想,旧约里的第11章11节讲究讲的是什么。
『我必使灾祸临到他们,是他们不能逃脱的。
他们必向我哀求,我却不听。
』这是关于忏悔的章节,但故事最后告诉我们,相比于旧约这一章节的内容,标志性的对称章节数11:11才是导演真正的着力点:对称性,一个代表着绝对平等的概念。
其次,一连串偶然带来的恐惧感。
一个偶然事件只是一个偶然事件,但连着发生的数个偶然事件,就不再是偶然,而是预示着某种必然。
因为未知,所以这种必然在未真正发生之前,都会被默认是灾难和不幸的预兆。
比如圆形的飞盘刚好落在沙滩毛巾圆形图案上,身高、身材和穿衣打扮风格差不多的贝卡和林德赛两姐妹连着三次同时说一模一样的话(同时也呼应了关于对称的主线),数字时钟显示的11:11,这些不可能的巧合一件连一件地发生,总是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恐惧感。
再结合其他铺就的小细节,比如这个意图就更加明显了。
对镜像寓意的巧妙运用,结合对称主线之余,又大大增强了惊悚指数。
幼年的艾迪误入鬼屋,昏暗狭窄的空间里回荡着霍比族的神邸寓言。
突然间昏微的灯光消失,广播声音中断,只剩下清晰明亮的”出口“指示灯。
艾迪当然是朝着指示灯的方向跑去,但砰的一声却碰壁了。
原来红红的指示灯只是一面镜子的折射影像,而当她回过头来,发现所在的角落四面都是平面镜,镜子里有无数个”出口“的指示灯。
真正令人恐惧的不是你马上就要被杀了,而是前面明明有一道透出来的光,你却找不到透光的出口,这种绝望感对人的打击要更加强烈。
”出口“指示灯,本来是希望和出路的代表,但镜子代表着假象,镜子里的出口,是假希望,带来的是,有出路但永远无法到达的绝望。
配乐和画面的完美配合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贯穿全剧的童声和声,给予观众一种宗教式的空灵,尤其是他们去圣克鲁兹沙滩时,一家四口踩着配乐节奏行走在沙滩上的画面,有点令人毛骨悚然,好像有人在冥冥中操控着这些傀儡表演一样。
但无论是《逃出绝命镇》和《我们》,种族问题和惊悚元素只是外衣,可以看出皮尔很努力地想要在讽刺风格上走得更远,而事实上,《我们》在社会问题的讨论上(不能说是正面讨论,更多的是反讽),也确实比《逃出绝命镇》要更强烈和明显一些,但问题在于,这种尝试仍然处于一个相当轻的程度,有点儿隔靴搔痒。
乔丹•皮尔是一种极度风格化的导演,种族问题+惊悚+讽刺,很难说这是他一直想要打造的个人风格,还是因为《逃出绝命镇》的成功,让他觉得可以这是一种正合时代契机的成功模式,或许,要等他的第三部作品出来,才可以进一步判断了。
个人公众号:DramaMatters
不管是us还是get out,其实对于Jordan Peele这两个作品的评价总是褒贬不一,昨天在看us的时候好几次都觉得看的有点摸不着头脑,直到真正了解电影要表达的含义是才觉得Jordan真的很厉害…这部电影讲的是关于从其他国家移民到美国的的人,兔子的繁殖能力很强,繁殖速度很快,就如这些移民者们,所以电影刚开始从一只兔子拉到一整面墙的兔子。
电影结尾部分演到女主小时候被换了身,所以刚开始小女孩一直不会说话指的是移民者们刚到美国时并不会说英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了越来越像美国人,适应了语言,生活…(除了女主以外的红衣人都不会说话)这就是为什么电影叫US,除了我们的意思以外,其实是——美国。
所以小男孩在车里看到红衣人说,they are us。
所有的红衣人手拉手站成一排指的是川普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地区修理的隔离墙,所以电影中女主和丈夫说要离开的时候说去墨西哥。
遍布兔子的那个区域指的是China town或者是Korea town等等…大家可以自己按这个角度在感受一下
要说编剧型导演乔丹∙皮尔的处女作《逃出绝命镇》(我的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389009/?start=0&cid=9322318#add_comment)给影迷们带来了出乎意料的惊喜应该并不为过。
这位谐星出身的创作人凭借500万美元制作经费换来2亿5000万美元的票房自然是独立电影的经典成功案例,但更让人惊叹的则是电影瞬间成为2017年美国流行文化的讨论热点,很多画面和桥段(比如勺子和茶杯的催眠画面)甚至成为年度电影和社会的标志。
作为黑人导演的皮尔借助《逃出绝命镇》隐喻和讨论了美国社会的种族问题,那他的新作《我们》会对这个题材进行更深一步的讨论吗?
答案是否定的,而这真的是非常乔丹∙皮尔的答案了。
下面的影评和随后我个人的解读都会涉及到严重的剧透,请大家看完电影再回来阅读讨论好了。
另:我在《逃出绝命镇》的影评里给出的个人理解,很多朋友当时都表示是过分解读,但后来皮尔接受采访时明确说明了那些都是他的用心设计,而且表示他很开心观众们能理解到这些用心之处。
我想说的是,对于其他普通创作人来说会被认为脑洞太大的理解,到了花大量时间在剧本创作和前期制作以及制作团队都有着丰厚影史知识的乔丹∙皮尔作品上,我们应该多一份心去思考,而不是一上来就排斥说是过分解读。
尝试挖掘冰山下隐藏的部分,或许是对皮尔以及他的电影最基本的尊重。
《我们》对于美国社会问题有着尖锐看法的皮尔这次选择抛开种族问题、以《我们》作为题材想跟观众们进行讨论的又是什么主题呢?
电影里面主角阿德莱德的分身似乎刻意打破第四堵墙为观众解答了这个问题:“We are American.”(我们是美国人)。
这直接得看似荒唐的对白实际上是《我们》电影多面性的缩影 – 电影里让人恐怖的分身或许确实是美国社会及美国人民的缩影,但他们同时也代表着政府所制造的奴隶,以及讽刺着由这些奴隶亲手建造的美国社会。
这种多面性在《我们》里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细细思考似乎标题也有这不一样的意味。
Us = United States,这又是皮尔再一次给观众们的明示,告诉大家这次讲的不仅仅是一个种族的问题,而是美国社会一直存在的根本问题。
遍布整个电影的多面性,似乎在《逃出绝命镇》里也随处可见,而这种多面性的来源,正是来源于皮尔煞费苦心的剧本创作以及他一丝不苟的前期制作设计。
作为观众的我们,在《逃出绝命镇》后就深知皮尔电影里每一帧画面有着大量的信息,因此在观看《我们》的时候便会聚精会神去搜索他设计在每个画面中关于电影谜题的答案。
皮尔当然是知道这一点的,因此观众们对《我们》的观影感受应该大多是极好的。
但他更深谙的则是经典恐怖电影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的原因。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说道:“对于我的观众来说,他们会愿意在画面中寻找答案。
我希望在提供足够答案来满足和吸引他们的同时,可以给予他们足够的想象空间来进入他们的噩梦里。
”所以作为恐怖电影的《我们》,少的是一惊一乍的吓人桥段,多的是耐人寻味的画面安排和情节设计。
这样观众在电影院里虽然被悬疑元素操控得手心出汗,但真正恐怖的时刻却是在走出电影院后,慢慢思考的我们终将一步一步进入不同的噩梦之中。
这同时也提升了对本作多次观看的意义,在不断观看找到不同答案的同时,作为观众的我们也会坠入更多不同的梦魇之中。
导演兼编剧乔丹∙皮尔而能让观众们身临噩梦的当然不止皮尔巧妙的剧本以及对于画面信息的控制力了,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可以说也是功不可没的。
承包了大部分笑点的父亲加比(温斯顿∙杜克饰)甚至让人偶尔有在看喜剧的感觉,游刃有余地展现出孩子们天真和恐惧的杰森(埃文∙阿莱克斯饰)和索拉(莎哈迪·赖特·约瑟夫饰,今年后面的《狮子王》真人版也会有她的配音)同样也应记一功,甚至只是以配角出现的另外一个家庭的四人,尤其是饰演另一位母亲基蒂的伊丽莎白·莫斯(《使女故事》中的琼以及《广告狂人》里的佩吉)也是让人眼前一亮。
但相信没有观众会反对我说整部电影中表演最出彩的当属饰演主角阿德莱德的奥斯卡影后皮塔·尼永奥吧?
在《为奴十二年》中给出杰出表演的她横扫了当年的各大奖项,却似乎没有获得更多的领衔主演机会,只有在《星球大战》和《黑豹》这些大制作电影中担任配角,可以说是近几年尤为可惜的演员。
但这次借着《我们》优秀剧本对阿德莱德这个角色精妙的创造,她也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展现她过人演技的机会。
她那双异于常人大小却又极善于表达情感的眼睛在不同时刻都会为观众带来直击灵魂情绪传达,但除此之外更让人叹服的则是她在电影中对于躯体的控制力以及以躯体动作去展现角色精髓的能力。
无论是在被袭击情况下拿着铁棍时表达出来的求生欲,还是作为分身袭击时所给予我们的那违和感十足的优雅感,都不是普通演员可以做到的。
不得不提的当然还有众多演员们要同时饰演他们的分身的这个挑战了。
在这些角色被袭击的惊栗表情的另外一面则是同样由他们饰演的分身们所给出的那些让人不敢直视的邪恶面容。
除此之外,分身们异于常人的肢体语言也和主角们形成强烈的对比。
无论是如同野兽般的行走动作,还是无法言语的嚎啕作响,抑或是无法解读的困惑表情,无不让我们感叹这些演员对角色诠释的控制力,以及禁不住思考这种对比的深意。
与表演相得益彰的则是创作人们极为细心斟酌后得出的画面设计和摄影。
无论角色和分身是否同时出现在画面中,深思熟虑的镜头空间设计以及拍摄的走位安排都让我们深信面对面的是同一个面孔。
而构图则更是不用多说了,多次出现的高空垂直拍摄,尤其是车辆行驶的航拍,都可以说是对影史经典惊悚片《闪灵》的致敬;分身们最开始出场的画面则巧妙地采用了仰视的构图,给人一种从天而降的梦魇感;临近尾声阿德莱德一前一后的构图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在对白中给观众们信息的同时也在画面上进一步讲述这个对立的故事。
同样出彩的则是排舞走位的编排,尤其是高潮部分阿德莱德和分身的对决,优雅的走位对应着求生的野性,配合着剪辑穿插互相照应的芭蕾舞蹈画面,都进一步以画面让为谜题的解决提供线索。
当然,以弦乐和唱诗般的人声领衔的配乐在氛围的创造上也是功不可没的,而流行音乐的穿插,尤其是不同于正常版本的流行音乐穿插,为观众们提供喘息机会的同时也再次让我们潜意识中知道观看的到底是怎样一部电影。
巧妙的构图让分身的出现有从天而降的恶魔的感觉所以各方面都让人赞不绝口的《我们》是一部完美的杰作吗?
我自己的答案似乎也是否定的。
可以说,作为电影人的皮尔在《逃出绝命镇》后以《我们》作为续作展现在影迷面前的是越发成熟的技术和更加宏大的野心。
在无论是剧作风格抑或是制作技巧都逐渐成形的情况下,从制作质量的角度而言《我们》应该是比《逃出绝命镇》更上一层楼的。
但剧作的风格成形了,剧本的严谨程度在宏大的野心面前在我看来却有所下降。
作为观众,观看《我们》的时候由于让人窒息的剧情设置大脑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但走出电影院的一瞬间相信大家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为啥对换后小阿德莱德不能回到地上的世界?
)。
或许我们确实不应该太在意这种吹毛求疵的小问题吧?
毕竟《我们》能够做到让观众看的时候被悬疑控制得身临其境地紧张,在看后知道有更大的问题值得思考,其实已经非常好地完成了它的任务了。
然而宏大主题面前更为缜密的逻辑线索,往往却是杰作和佳作之间的分水岭,尤其是多多少少带有科幻成分的本作。
这也或多或少让完成度极高的本作有所减分。
但这或许也是乔丹∙皮尔多面性的延伸吧?
众多完美元素的另一面离不开的是让人稍感惋惜的不完美。
虽然这些都是作为影迷的我们苛刻的要求,但乔丹∙皮尔确是值得我们有所要求的电影人。
而对下一部电影作品,以及将要由他制作的新版《迷离时空》电视剧的期待,只会因为《我们》的优秀而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我们》的双面性以下是我个人的解读:一刷感觉:就像正文提到的一样,本作需要多次观看才能有更好的解读。
下面只是我一刷后的感想。
整个电影最重要的部分当属结尾的反转。
阿德莱德年幼时进入镜屋里迷路遇到自己的分身,因而被吓得有阴影而不能说话,这是电影一直引导观众们的方向。
但结尾却告诉大家多年前实际发生的,其实是阿德莱德被分身袭击带到地下,而分身RED则到地上取代了阿德莱德的身份,过上了阿德莱德应有的生活。
(为了避免误会,以下称在地上长大的主角为阿德莱德,被换到地下生存的主角为RED)这看似让人震惊的突然反转,实际上在电影中有很多地方一直在铺垫阿德莱德与普通人不一样。
首先,与所有人相比起来,阿德莱德的说话方式可以说有着非常微妙的不同;我在观看的时候一开始察觉到了这一点,但却会因为觉得这只是为了表现她回到有着恐怖回忆的场所所应有的反应而已。
除此之外,电影开头一家人聚餐的时候,其他人都在吃拉圾食品,而阿德莱德则一直在吃草莓,或许是因为作为从资源匮乏的地下来的她更重视营养?
而且吃的方法也很奇怪(像兔子?
)。
而到了沙滩上,阿德莱德跟另一位妈妈基蒂的对比和对话也是很意味深长。
首先基蒂邀请阿德莱德喝酒,但是阿德莱德只喝水,又是营养的问题。
然后基蒂提到了阿德莱德小时候跳舞的问题,这其实稍微暗示了分身野性的舞姿还是不及本人优雅的姿态(这里有严重的问题,到底是换了之后才跳舞还是换之前就跳舞了,我认为有点不太明确)。
然后基蒂提到了阿德莱德怎么都不说话,阿德莱德的回应是“我只是不太喜欢说话的人而已”。
除此之外不得不提的,当然还有阿德莱德每次与分身对决时的那种兽性喊叫,还有就是基蒂的分身神秘地选择不杀掉她的情节(因为嗅到她的同类人?
)。
而最大的提示,应该说是高潮前阿德莱德回到镜屋里竟然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通往地下的秘密通道。
这些不断出现的对于语言能力的额外信息以及只有细心观察事后思考才能察觉到的精巧情节贯穿了整部电影,可以说是给足了观众们提示。
当然,《我们》中最值得探讨的必然是分身的意义。
从预告片开始,观众们都以为这仅仅是一部被恶魔般分身入屋行凶的恐怖电影而已。
但电影在主角家庭逃离后一下子转换到早上还一起相处的朋友家里,瞬间让我们明白了电影要讨论的远远比单一家庭所遭受的恐怖有着更深的层次,影响范围也更大。
最后到了地下那看似荒唐、与监狱和精神病院如出一辙的空间里,RED给阿德莱德讲述了她的不幸,讲述了复制人们的计划。
这一切都起源于政府,起源于他们想要使用复制人来做奴隶(二刷后证实并不是这样的,原话是希望用复制人来控制地上的人)。
一开始是用兔子做的实验,所以地下有那么多兔子。
但是最后却发现实验是失败的,只能复制出来“没有灵魂”的人,因此项目宣告结束,复制人只能在地下生活。
因为“没有灵魂”,所以复制人的行为是被地上的人牵扯/控制着的(tethered,所以需要用剪刀来“剪断”这种牵扯),比如游乐场的对照,而这些复制人也只能以生冷的兔子作食物(对比的时候有给画面)。
然后当然就是阿德莱德跟RED对换的情节了,这可以说是整个地下复制人群体的转折。
因为RED是唯一可以说话(这是电影所给出的另一个重要提示。
RED跟其他分身都不一样,她可以说话,因此其实皮尔给的提示是她本来并不是分身/复制人),而且跳舞并不是兽性而是优雅的(最后高潮一段穿插对比以及打斗的时候的对比,二刷发现一开始跳得并不好,但后面越跳是越优雅的),让复制人群体觉得她是神一般的人物,而且受到她的启发发现他们是有自主能力的/实际上也是有灵魂的(因为我只看了一次所以这里还没找到对应的地方,但从结果来说这种觉醒是肯定的)。
所以其实整个过程是:奴隶->被启蒙->自主/觉醒。
但我感受最深层的政治隐喻其实是阶级的对立以及流动性。
地上和地下的人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他们资源不一样,所以他们的发展能力不一样。
阿德莱德和RED的对换是很巧妙的对比设定。
阿德莱德生于地下,但因为逃到地上了,所以最后发展成地上人应有的状态;RED生于地上,但被换到地下,资源都没了,所以发展上受到了严重阻碍(虽然相对于其他地下人来说还是更好,比如她依然会说话,其他人都只能像动物一样叫)。
还有一个意味,至少我认为的,是阿德莱德到地上看到了地上的资源之后,并没有选择回来挽救后面留下来生活在地下的伙伴。
这个其实是很合时宜的社会评论,因为很多评论对婴儿潮时期(baby boomers)出生的人(基本是现在的掌权者)的评论是(姑且不论到底是否正确)“他们已经拿到他们的东西了,所以他们不会再管我们了”的自私感。
而这恰恰就是RED的情况,也是阿德莱德抱怨的地方。
当然已经有朋友留言给出了另一个非常合情合理的解释:@Lady Prufrock Red没有去救她生活在地下的同胞是因为她和他们根本就没有感情吧,生活在地下的人是没有人类感情的,所以也不存在”救”。
Red是在来到地上以后才逐渐理解人类感情,生儿育女的。
电影还有更多更多的细节信息和隐喻,或许二刷后我再回来补充吧。
童鞋们,还记得去年大明湖畔的奥斯卡上,一位从谐星转行做导演的乔丹.皮尔,用他的处女座电影《逃出绝命镇》,击败了我最喜欢的《三块广告牌》,拿到最佳原创剧本的事迹吗。
恐怖惊悚类型在各种电影节上,其实都很难获得肯定,但《逃出绝命镇》却玩出新花样,在种族议题,自由主义探讨,还有惊悚恐怖的创新上,都得到了突破,因此影片在当年全球热门指数很高,尤其是在美国本土。
阔别2年,乔丹.皮尔第二部自编自导自监的电影《我们》,终于上映了,早在影片预告片发布时,就引来关注无数,堪称年度最吸引人预告片之一。
美国,加利福尼亚,圣克鲁斯海滩(预告片剧情)。
主角黑人一家四口,父母和姐弟组合,准备来一次亲子海滩游玩。
一切看起来是如此祥和,但妈妈在孩童时,在这片海滩上,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段秘密让妈妈对这片海滩非常忌讳。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就在他们住在海滩别墅的晚上,他们看到有另外类似于一家四口的陌生人,诡异的站在他们家门口,男主爸爸想去轰走他们,谁知道却引狼入室。
不请自来的四位陌生人进到家里时,原本的主人直接给吓尿,这哪是陌生人,这就是他们自己,言行举止,身高体型,都和他们一毛一样。
这是闹哪出,预告片噶然而至,把观众胃口钓到天花板。
《我们》不同于温子仁那种,温子仁真的把牛鬼蛇神放到台面上展示的恐怖片,在恐怖的程度上,不管是《逃出绝命镇》和《我们》,惊吓指数都没有占比很多。
所以如果你把《我们》看成一部纯恐怖惊悚片,影片可能不会达到你的预期。
《我们》和《逃出绝命镇》的结构很相似,影片都是让主角坠入一个黑洞般的谜团,然后主角和观众一起,把真相像洋葱一层层的剥开,这种又恐怖又刺激的探索过程,正是影片让人不断想往下看的动力。
《我们》同时也是一部“冰山电影”的典范,片中很多影射,讽刺,黑色幽默,主题探讨,掩埋在影片的底下,就像影片中底下的“我们”。
片中当然也少不了导演不由自主要表达的黑色幽默,毕竟导演乔丹.皮尔以谐星出道,先从喜剧干起,而且他还是一位演员,虽然他出演的电影,往往都以烂片喜剧著称,但他对待自己的作品,却给出了十二分的天才。
——超强剧透解析预警线————超强剧透解析预警线——前面说过妈妈是个有故事的人,她的故事发生在孩童时期的1986年,她在游玩的过程中,不由自主的走失,去到梅林的魔法屋游乐馆,却意外发现有个小女孩和她长得一模一样。
时间来到了现在的一家四口,当年受惊吓的小女孩为人母,有了两个小孩姐姐和弟弟。
他们一起去游玩的圣克鲁斯海滩,正是妈妈小时候走失的海滩,而当他们再次来到这里时,和他们长得一毛一样的红衣人出现了。
这也是本片最大的谜团,为什么红衣人会有和他们长得一样,那些红衣人,言行举止怪异,缺乏语言沟通能力,他们来自哪里?
这个时候当然是先把谜团抛后面,逃命要紧,于是一家四口开始了和“自己”厮杀的游戏,好在黑人体能还算好,利用各种硬道具杀掉了红衣爸爸,姐姐和弟弟,最后还剩下红衣妈妈。
这时他们也发现,不光只有他们遭遇了“自己“追杀,几乎整个美国都遭到了袭击,很多红衣人涌上街头,杀死地面上的自己。
妈妈跟着红衣妈妈脚步,来到了底下的世界,原来美国管理层,想要控制美国人民的思维,复制了他们,想通过底下的人,来控制上面的人。
这个创意概念,和克隆人差不多,但不同之处在于,底下的人,确实和上面的人有所联结,地面上的人的感受和经历,会串联到底下的人,但管理者想通过底下的人控制上面的人,却显得力不从心,于是计划失败,管理者退出,让底下的人烂在底下,从而引起了底下的人最终的复仇。
最后最后的结尾,来了一次大反转,在这就不剧透了。
隐射和讽刺,道德《我们》和《逃出绝命镇》一样,影射埋在故事底下,主角不是导演阐述主题的传话筒,影片暗藏的主题,需要观众一点点去挖掘,这也是影片非常值得回味的地方。
比如片名《US》,直接翻译是:“我们”,但同时也是United States美国的缩写“U.S”。
影片的故事,其实就是在影射今天美国管理者(特别是911以后),对于美国民众监控和管制,已经到了令人发指和不可承受的地步,手机,电子邮箱,个人定位,通话监听等等,都让人们喘不过气。
红衣妈妈当时进入房间时,就说了“我们也是美国人”,这句话也是在暗示,在底下被严格控制的“我们”,已经没有了人身自由,虽然自己知道自己还是个美国人,但和监狱囚犯已经没有区别了。
之后妈妈说要逃亡,爸爸问逃到哪里,妈妈说“墨西哥”,这虽然是一个黑色幽默,但讽刺意味真的很高级,CHUAN普下的美国,总是三句不离墨西哥,还建起了长城,想要挡住墨西哥的非法移民。
而身为美国人的妈妈,第一想到让自己和家人安全的地方,正是墨西哥,这样的讽刺,也真是玩得666了。
当然,乔丹.皮尔的电影,肯定少不了对于黑白种族问题的调侃,黑人一家四口,就有白人朋友,白天他们说说笑笑,其实暗地里两家人也在互相较劲,白人拥有着顶级别墅,声控家居,悍马越野车,还有豪华游轮,这些都让黑人爸爸羡慕嫉妒恨。
当白人那一家被秒杀的时候,黑人爸爸能够用上他们的车和游艇,他的表情是得意的。
其中白人女主在被割喉后,声控要报警,却被智能语音听成要播放一首关于警察的歌曲,最后播放了一首“FU*K 警察”的歌曲,调侃意味十足。
影片中也一直出现“11.11”,并不是导演超爱天猫双十一,而是摘取了《旧约圣经》中的《耶利米》的11:11的片段,这片段的原意是:“我将带给他们一场他们无法逃脱的灾难。
虽然他们向我喊叫,但我不会听他们的。
”这句话是耶和华对犹大人和耶路撒冷有罪的人说的,这也暗示了影片地面上受苦人的开端。
影片中还不断出现兔子,是底下的人唯一的食物,而且是活生生的吃,但兔子其实也是片中的一个隐喻,“兔子洞”这个词大家都听说过吧,其意思用于进入未知,迷失方向和精神错乱。
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兔子洞》就是这个意思。
而且兔子是一种繁殖能力特别强大的动物,长相也一样,兔子间接也用来比喻底下的人们,他们自己也在繁殖,复制着地面上人们的言行。
关于1986年的募捐广告,成为了底下人们的信仰,这是红衣妈妈传承下去的,这弱弱讽刺了宗教的可笑性,最后那些红衣人杀了地面上的自己后,手拉着手跨越整个美国,如同一场盛大的宗教仪式,但对于正常的我们来说,这确是一个十分可笑的举动。
此外影片呈现的道德议题,也是十分模糊的,我们虽然看主角杀人很爽,底下的人上来杀人本身就带着原罪,但有没有人想过,他们本身就是一群需要关怀和同情的人。
特别是看过影片的小伙伴,一定知道我在说什么,最后妈妈的反转,就是在说这个道德议题。
当然说了这么多,《我们》虽然和我想的一样,是一部上乘的恐怖惊悚片,但离预期还是差了点,毕竟之前《逃出绝命镇》的惊艳,让我把预期调得很高,如果影片能把更多视角放给底下的人们,去扩大道德议题,去展示更多的讽刺,或许影片的立足点会更高。
片中最让我动容的一处,是红衣白人女杀了女主后,在镜子面前涂口红,那种对地面生活的渴望,对蓝天白云正常生活的渴望,表露无遗,也十分让人怜悯。
最后是剪刀,剪刀是一种对称的工具,如同我们的你和我,左右刀柄的一模一样,如同站在彼此的对立面,当剪刀合并时,剪刀会变成利器,形成对别人的伤害,对彼此的伤害,因为剪刀会越用越钝,最终造成真身和影子互相抵消,导致一种不可逆的破坏。
总之,《我们》是今年必看的恐怖惊悚片,里面细思极恐的比喻和影射,还有很多很多。
大家千万不要错过。
关注《大聪看电影》公众号,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网上各种无脑捧这部电影的,貌似看不出这部电影哪里好,解读不出那些电影里的符号,看不懂电影里的那些隐喻的,都是观影量太少,深度不够的人。
的确,你们说的那种种优点,都有。
但是,有了又怎么样,就像一个人,你穿的再好看,再花里胡哨,人长得和一坨泥巴似的,有啥意义。
其实我之前也是看到网上各种夸,抱着超高的期望去看这部《我们》的,开头感觉真的没让我失望,特别到出字幕的兔子的时候,那范起的真的是高。
包括正片的开始,虽然说前面对于整个家庭的铺垫实在太冗余了,但是我还是接受的,因为我觉得,导演这么铺,后面肯定有大用。
然后一直到4个复制人的影子出现在门口手拉手的时候,到这里我依旧还觉得这部片子应该是一部不错的片子。
然后
然后整个片子就开始崩了!
完全开始崩了,全剧中的所有人,在遇到复制人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反应是正常的!
女主就不用说了,毕竟后面反转了,虽然这个反转是个人基本都猜出来了,只是个早晚的问题,所以她的一切不正常反应,都强行正常吧。
那孩子他爸呢,棒球棍轻轻敲了一下膝盖侧面
注意,是侧面啊,甚至接近小腿肌肉的位置,就废了?
好吧, 乔丹·皮尔 说劳资是敲中了关节,正中要害,你不能这么挑我毛病,好吧,我就不纠结在这人从门缝里探出的一只手,还有一半被夹着,是怎么用出这么大的劲,还能有违物理的侧面发力打中正面了(大家可以自己试试看),就当被击中要害了吧。
然后在全家人受到致命威胁的时候,你一个大老爷们,有站起来的能力,大家居然能安静的坐下来聊起天来!
是个男人都不能忍好吧,豁出去自己的老命不要了也得保护老婆孩子好不。
如果说能有什么解释,估计,应该又是难以捉摸的隐喻什么吧。
真想不明白,在外面世界,沐浴阳光,营养均衡,身体健康的4个大活人,居然干不过4个整天在地底不见阳光,营养匮乏,膳食单一,只吃兔子(其实,我很好奇,兔子们是吃什么一直繁衍下去的),在相对狭小空间内缺少运动量,行动起来偶尔有些僵硬的复制人(这些人,怎么看也不觉得像是发育很正常的样子,身体和脑子感觉都不太好使),你干不过也就算了,那些荷枪实弹的警察就任由城市被一群带着崭新剪刀(剪刀是哪里来的,我不知道,我也不敢问)的智障屠城。
这绝对又是个隐喻!
好吧,导演说,热爱我的观众会用隐喻为我解释一切不合理的情节。
我的所有不合理,都是我是特意为之!
OK,你牛逼!
那这些小问题我们就都过了,全完不在这些地方扣分,要不然会被说成吹毛求疵,哪个电影找不出这样的逻辑漏洞,所以,这么,我都能忍。
最后一个唯一不能忍的是!
你对这个整个地下世界的架构,充斥着太多的不合理。
到底是上下的人,到底是谁控制谁,在被废弃,没有监管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正常的生活秩序,特别是疾病(兔子可以入药?
),饮食(还是好奇,能养活在这么多人的兔子吃什么?
)整个地下世界的构建,就是充满着各种不合理。
其实不合理的情况是可以处理的,就是你别去讲这个世界,完全架空,反正观众你也甭管这群人咋来的,咋就这么厉害,咋就这么不科学,你管我是科学也好,还是奇幻也罢,反正就是这么着了,我的重点不在这,但是你非叨逼叨的念白一段,正儿八经的讲述一段这个地下世界是怎么形成的,强行继续隐喻.
不是说电影不能隐喻,不是说隐喻不好,但这一些都建立在讲好了整个故事的情况下,电影的最基本没做到,就各种隐喻,我觉得是一种强行炫技。
做电影和做人一样,你得先是个人,然后再决定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电影的话,你得先是一部合格的电影,再决定怎么在什么地方变成一部优秀的电影。
电影中的“我们”刚出场时有多恐怖、有多强,后面的“我们”就有多蠢、有多弱鸡,它们长得和我们一样,但却一无所有,它们所遭遇的一切,让我反而同情和怜悯这些所谓的“我们”。
不需要试图用科学或者假说来解释故事中发生的这一切,在娱乐大众的同时,电影可能只是一则寓言。
这个寓言故事也告诉我们两件事。
第一件是在美国生活的危险系数的确挺高的,总要提防类似于枪杀事件这样的意外危险,包括电影中的“我们”事件也是如此。
不过往好的方面想,至少美国民众的危机意识很强,不会被安逸的生活养废,让真正的我们连基本的自然法则生存之道都忘记。
适者生存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亘古不变的铁律,你若想改变,可能迟早要被你所改变的事实所反噬。
第二件是电影结局所引发的思考。
结局的反转我其实猜到了一点儿。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因为具有“人格”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利、资源和利益,相对只有“物格”的那些生命,我们真的是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俯视众生。
想想那些宠物,流浪的猫狗,野生的花鸟鱼虫,我看到太多人类不顾及它们的生命的存在所做的行为,尤其是以为人类消遣和娱乐为目的的虐待和摧残,甚至是以保护人类自身安全为借口的杀戮,那些流浪猫狗和那些野生动物,有时候只是因为恐惧而做出的防御行为就被人类随意定义为“对人类具有威胁的攻击”。
这些事情尤其频频发生在没有《动物保护法》的我们国家。
如果就像电影中的“我们”,它们是不是也会遭受这样的境遇呢?
我们和“我们”的区别在哪里?
就在于是否被赋予了人格还是只能被物化为非人的生命。
当一些生命被物化了,哪怕是像“我们”这样的生命,作为人类的我们是不是有权利剥夺它们的一切而毫不顾忌它们的感受和利益呢?
也许这部电影会给你提供一个思考的机会。
拍了个get out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先把故事想好了再说吧,bug之多简直无法忍受!
Jordan Peele是个艺术家,不可否认本片的摄影、配乐及表演非常出众,但从故事角度来说,并不觉得像他之前的Get out那样惊喜。也许是因为当初人们尚不认识他,期待低,而对本片我的期待值是很高的,但最终并没有让我觉得故事很惊艳。特别是那把剪刀。。。令我失望。对最终的结局和高潮并不满意,主要是反转缺乏惊喜,很容易被前面的线索识破。而且每个人看过本片预告都希望得到的答案在片中解释得很模糊简短,留下很多疑问。
下层人杀掉上层人然后在墨西哥边境建了一堵人墙,讲到底还是美国政治现状的隐喻,不过作为电影来说,不算合格。
气氛营造和奇观展现依然好,导演总是能想到一些让人不适的意向来刺激观众,视听优秀,这部的问题是把世界观考虑得太宏阔了,做个小邪教黑科技换脑没观众指责你,但做到万里人城的程度观众就要纠你bug了
不如get out。先不说复制人的来源编得让人无法信服,从女主说她小时候受到惊吓回到家不会说话我就觉得是被换过了,导致结尾波澜不惊。
两星半。成也简单败也简单,乔丹皮尔敢将“双生”如此陈旧的元素和互相取代如此陈旧的诉求再翻新呈现,似乎完全不想走内心,有意的延长主角一家生存之时间去讲述整个非常简单的各种隐喻,和上部一样,仍旧是符号之作。我个人的电影主张是,符号的作品可以去搞现代艺术和翻译学,放在电影里是利用电影而非创造电影。比较喜欢的是那个地下场景,比较现代,还有一开头用了做减法来营造恐怖,绝大多数恐怖片都是加重加多声效(本片开篇之后也是,尤其剪刀的部分),但游乐场部分真的是靠减人和减声音来制造一种山雨欲来的紧张危机感,再配以未探索的充满黑暗生命里的地下场景,特别微妙。观影的体验也没有很好,父亲这个角色实在不能再蠢了,全片的杀人凶器也非常合家欢,连刀都没有,更重要的是,反派给了我一种,这个时代的“邪教”也有民生凋敝一感。
美国式新怪谭。会有很多惊掉下巴的展开,同时也有很多忍住不笑的刻意讽刺。逃出绝命镇之后的乔丹皮尔野心也忒大。(试图用一个故事来表达,呃,多少个观点来着?)结尾那个百分之三百意料之中的反转,相当耐人寻味,而且后知后觉。真是有趣。
越是刻意营造,越是流于表面,如此一来,又何来隐喻?靠结局挽回一些场面的不恐怖电影。
竟如此无聊。
不想讲段子的相声演员不是好导演。
乔丹·皮儿还真是玩得一手好套路,浅了说,有科幻恐怖,深了点呢,有种族,再深层次呢,又上升到对“我”的身份的质疑……不信,你看,是不是—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哪儿?
期待了很久,看完有点失望,跟《Get Out》气质差不多:隐喻式的恐怖片、黑人主角、间或有点小幽默,跟常见的美式恐怖片迥然不同, 但《Get Out》只要接受那个技术可以实现,故事还是比较合理的,这一部的设定根本超现实和自我矛盾,这就动摇本质了,PS:黑人兄弟姐妹们在黑暗环境里是真的看不清啊卧槽!!!
先不说故事过于形式化装腔作势,那些多到令人厌烦的打斗和拙劣的脱逃几乎已经可以让它进入最蠢惊悚片那一列,隐喻不是烂片的遮羞布,乔丹·皮尔是不是有点过度自信了
一贯洒狗血和鸡贼的“政治隐喻”。
立刻马上我要得到那把剪刀!
3.5。新“丧尸片”,新黑人电影(假如这个分类没有偏见的话),新惊悚喜剧。视听极其纯熟乃至华丽,对线索的铺陈都相当工整。延续Get Out的诡异氛围和高强度(魂不守舍式)表演风格,升级成一场持续高能的狩猎游戏。不过哪怕每场戏的节奏都相当精彩,观众也没法让情绪一直保持在高点。与前作相比,表达似乎更加强烈:不对外进攻以争取黑人群体的共鸣,这次干脆在内部开战甚至无差别攻击(手拉手运动),当然,还有从不出现的警察(Fuck the police)。问题在于,主题激烈不代表更有力度,对真相的揭露以及细思极恐的反转都不够自洽。狂暴、勇猛的母亲形象并不坚固(可能不是一个缺点)。但看完以后一个最强烈的感受还是:乔丹·皮尔是和斯派克·李站在一起的,他们看到问题、提出问题也试图解决问题。一个值得关注的电影人!
这不就是温导玩剩下的梗吗?还好意思拍出来,反转的结局根本没法往回推导,逻辑也太糙了吧。沙马兰若是看了此片一定会有一种“后继有人”的欣慰
太差劲了,拍的什么玩意!
很柳文扬的感觉,果然结局都是反转本尊
前奏到位,初次对峙过瘾,开战后有点俗,Boss战非常美,最后世界变得更美好了嘻嘻。比Get Out耐看一点,喜欢找象征意味和隐藏线索的观众应该尤其喜欢。我第一次get到露皮塔的演技,真是让人心颤拍大腿。这明显是带着个人签名且完全实现了原初愿景的作品,真让人羡慕啊。不过能看到一个还算有想法的年轻人得到资源去捣鼓自己想捣鼓的,也挺好。我比较喜欢他吐槽过的一句,这片真和种族没啥关系,凭什么黑人主角片就得讨论种族啊。Exact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