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呢?
我想这部片子可以给你答案。
即使每一颗痘痘都看得清、重重的眼袋也不遮掩,可是那种年轻的、精灵般的美,怎么也藏不住,这是时下每一帧都精修的电影丧失的审美趣味。
电影真的是画框,让生活变得有质感。
电影艺术真的迷人。
此外,日后我的婚纱照等等,一定不要精修到千人一面、失去个性。
喜欢霍建起的舒缓与诗意,多少演员在他的镜头前留下了最美最青葱的年华呀!
喜欢源泉有灵气的眼睛、美丽的身姿,真的穿什么都好看呀!
喜欢潘老师的小奶音,他身上浓厚的书卷气和少年感真的很抓人眼球啊!
应该是在遥远的2002年,刚刚拜入师门不久的我们在李师的视听语言课上看到了这部电影的片段。
原小说的名字是行为艺术,片名又叫蓝色爱情,艺术和爱情不遑多让的是当时年方二八的少年们所有的想象,虽然我们尚不知艺术为何物,对于爱情的理解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后来再也没有看到过这部电影,但那吉光片羽却格外清晰的成了脑海中的“钉子户”。
直到再次在电视上看到它。
现在追忆起刚上大学时,自己经常被《开往春天的地铁》这样的假小资伪艺术电影整的晕头转向七荤八素,铭记《蓝色爱情》倒也不难理解。
当初只记得谈情说爱的“轻”,如今看来却是苦苦求索的“重”。
那与其说是邰林苦苦求索爱情之纯和刘芸汲汲探究是非曲直的重,倒不如说是导演霍建起在进入电影圈前黑夜中漫长旅程之重。
开头就是邰林在迷离的大街上剪掉长发,作为一个曾经的文艺青年,他要藉此来和过往做一个彻底的切割。
然而艺术的“余孽”尚未剔除干净时,他就碰到了刘云。
于是,在理智/冲动、世俗/梦想、工作/艺术、职责/爱情之间他来回的摇摆。
正如片中那点题般的话剧名字一样,片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找。
邰林找寻的是爱情的纯度,却在不期然间利用了爱情来厘清自己的职业定位;刘云要找寻的是父亲和真相,却被迫从艺术的瑰丽中走出面对现实中的血色;马白驹要找寻多年前陷落的爱情,却被迫在逃离中无望的爱;刘母要依靠癫狂来躲避现实的残忍凄然;刑警队长求破案,邰父求儿子上进,邰母求安宁……艺术的灵感和奇想与工作中的秩序和纪律完全是相向而行的,刘云就化作了那个艺术女神,而父亲同事则是秩序的维护者。
两方力量不断地角力,邰林则在两端摇摆不定。
邰林第一次和艺术之神的媾和妄想被工作的寻呼所打断,第二次艺术女神意乱神迷的投入他怀抱时,他却清醒理智的要看清艺术的真容。
黑暗中,邰林(抑或说片中的每一个人)陷入了一个“无物之阵”,眼看着彼岸就在不远处,却永远无法泅渡而去。
所以,大家都在找寻,最后找寻到的却统统不是自己想要的。
邰林希望藉此长大成人,却仍逃不过最后的纵身一跃;刘云找到的事实真相让她不忍睹视,刑警队长最后破案未遂;马白驹躲避多年之后终究落网…… 邰林是此地的现实之我,刘云是彼境的艺术之你,最后邰林一头扎进冰冷的河水中想要完成和艺术的和解,却被艺术晃点了。
回想10年前,大家因艺术之名走到一起,现如今世俗之网已经羁绊了十之八九的翅膀,而那些极少数扎进河中的人,却在下落的过程中长出了翅膀。
不是人人都能毅然决然地扎进艺术之河,更不是所有人都会成为艺术女神垂青的幸运儿。
好在,霍建起成了。
PS:两天前看完一点粗鄙的想法,不揣浅陋,不惧过度阐释,立此存照吧。
人上岁数重新看过更是艳羡敢于终身一跃之人,永远在路上远远好过永远徘徊踟蹰的人。
失去纵身一跃的机会后,总可以给他人一片掌声,一声喝彩。
那时的年轻人没有现在这样实际,也没有那么多休闲方式。
恋爱,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
以刑侦案件为线索,中间还穿插着实验话剧,串起一个爱情故事,剧本所改编的原著名为《行为艺术》……就是……对,很……很行为。
对《蓝色》的喜爱要胜过《那人》。
第一人称旁白与某些较为生硬的台词在本部作品中倒是契合得很,未造成跳戏。
袁泉从桥上的纵身一跃,为自己的艺术作品画上了完美句号。
何为艺术?
真假何妨?
结尾这一幕,也有水中捞月之意味。
蓝色的忧郁烘托出爱情的单纯清新。
许知远曾说年轻人是享受忧伤的,其实没错,忧伤含蓄而朦胧,为彼此间的爱情游戏预留出更多想象的可能。
相较于导演,霍建起更该去做专职摄影……算了,在看几部做结论也不迟。
《蓝色爱情》是我多年前在央视六套看过的片子,有多久,久到我已经记不清故事的梗概,久到我认为大概在那个时候潘粤明和袁泉才开始走红,这么多年过去,看过了各种打着爱情旗号或渗透了爱情元素的电影,记忆深处,《蓝色爱情》仍然称得上令人动容,整个画面氤氲着水蓝色的雾气,大连这座海滨城市被蒙上了一层湿漉漉的迷障,袁泉在木门打开的一瞬间抬起迷人清澈的双眸,看到光束投入眼神,是被电流击中的感觉,那样的目光延续了多年,此后再难寻觅。
最近在电脑上重温了这部片子,些微粗糙的颗粒影响了画面质感,但也无意中与近来大荧幕上的爱情片形成了某种类型上的区分,而故事的构架、镜头的组接、色彩的运用、哲理性的探讨,也让人一眼判断应该产于那个理想主义、浪漫情怀、文艺气息还存有余温的时代。
正如十几年前有一部叫做《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电视剧,世外桃源缩影的陶屋,王志文年轻的面容与长发,执拗不羁的性格,与许晴不早不晚的相遇,光影与诗意笼罩下的艺术感,这一切仍被我小心翼翼而自作主张地怀揣在记忆的最深处和对于美好想象的憧憬中。
所谓的文艺片离不开对人类最普遍情感的观照、对精神价值的探讨和对当下人们生存状况、生命意义的思考,在文艺片中要制造浪漫与虚无,爱情元素必然无处遁逃。
不过爱情是人皆可言的话题,如果没有依托,要么坠入经年累月柴米油盐的重复平凡,要么因为私人情感的泛滥而显得虚无缥缈。
《蓝色爱情》在爱情的基调上,设置了一桩悬置多年的凶杀案,牵连出与男女主人公相关的旧年人事,谜案、悬念、探索、进展、高潮,让故事情节更饱满,也带动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发展走向,将观众代入到情境中,而不至于让人沉湎在过于感性的世界里。
具体案件是什么并不重要,那是带领观众走进人物和故事的绳索。
再退后一步讲,男主女主的关系因为案件而变得亲密与疏远也不是那么重要。
两人的相遇缘于刑警邰林误打误撞进了话剧演员刘云在大桥悬索下的一次行为艺术,两人的相处布满了似真似假、亦虚亦实、故意非故意的行为艺术的编排、设置、演练与消解,两人的相知更依托于影片最后邰林又一次陷入了刘云大胆神奇的跳海计划而站在对方生命的边缘说“我爱你,我不能没有你”。
艺术才是本片用爱情的画笔尽情描摹的底色,最后却淡漠在绚烂爱情的大后方。
对警察邰林的探讨其实并不复杂,身为一名子承父业的刑警,他年轻、帅气、却从小想当艺术家,向往不切实际的生活,因此对工作不抱有认同,但实在是艺术的门外汉,反倒被一桩桩案件拉扯得成熟、稳重起来。
这个人物形象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徘徊在梦想与现实中的人不同程度地接近,也很容易理解他为什么会被一个全身浸满了艺术气息的女孩吸引。
而对于演员刘云,她的突如其来的表情变化,她的逻辑怪异的行为方式,她模糊生活与戏剧的界限,都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下一秒她要给你的是惊喜还是惊吓,她的身上存在着未知与神秘,竟有些刺激起来。
影片根据方方的中篇小说《行为艺术》改编,后来我又看了原著,原著中的刘云(在小说中叫飘云)是个没有故事铺垫的“神经质”女孩,离生活更远,或者说更近,不过是一个简单得只能用艺术来解释所有行为的女孩。
可以说,影像丰富了刘云,让她变得立体起来,让观众能够顺着某条索道抵达她的内心,原来她既承受了家庭的创伤,又接受着艺术的浸染,更经历了一份让她温暖和快乐的爱情(而原著中的邰林对待感情并不完全认真,两人有游戏生活的态度),她并不再站在遥不可及的彼岸世界,那么即使凝聚了众多目光的最后那一跳不过又是她的行为艺术而扰乱了公共秩序,我们似乎也可以原谅她了,甚至比一开始更能宽容,任何行为的背后都能找到它存在的理由,这些理由是人为赋予的,创造的,甚至是可以互相传达的。
很难说邰林真的懂得了刘云,但他愿意她以自己某种特殊的方式存在着,寻找着,I like you as you are,并与她一路相伴。
刘云最后的一跃意味着什么?
在穿插在剧情中的一串话剧片段中,“剧中剧”的刘云饰演了一个不断在寻找的女子。
这几段以独白为主要表现形式,带有高度隐喻性和剧场感的段落恰恰让我们在抽象层面上获得理解刘云的关键通道: 女:……我终于找到你了…… 男:我知道你会来的,我已经等了很久了。
女:与你不寻常的相识,让我怦然心动,在你充满情调的目光里,我看见了我如歌的美丽。
我们之间有一种默契。
我几乎相信了你…… 男:可是你找的并不是你想要得。
女:寻找有时候是个陷阱——进得去,出不来。
男:你到底要找什么?
女:不知道,也许是…… 男:行为。
这个世界就是人类的一件艺术品,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一天都可以写进艺术史。
我们永远互相配合,彼此生活在对方的艺术过程之中。
我们最后要说的是“谢谢合作”。
女:可行为是过程,不是结果。
我们永远无法逃避最后的结果(看到男主角)……你是谁?
……我不认识你……不!
……这不是我所要得!
…… 男:(无奈)这……就是结果!
女:(惊怕)不!
……不!
在跟踪案件的层面,刘云发现曾经救过自己的马白驹是自己的生父,并在多年前被牵扯进一桩凶杀案;在和邰林关系的层面,刘云发现恋人不惜调查利用自己去推动警方破案;在行为艺术的层面,刘云开始怀疑艺术的过程是不是比结果更有价值。
这其中掺杂了当事人的误解、迷茫、彷徨、破碎,她在舞台上的惊惧般的呐喊犹如我们误以为的她最后的飞身一跃,误以为这是精神崩溃的最好的行为诠释。
当爱情褪去了所有的虚妄和造作,化为邰林最后的一句“我爱你”,其实也就是“我愿意与你共度生命”,那么山崩地裂也能化为柔软的溪流,释放吧,姑娘,当你真正俯冲的那一刻,你的行为艺术与他人无关,只属于你自己。
影片拍得诗意盎然又青春飞扬,才能拓展想象的空间。
蓝色是忧郁的颜色,也代表着一种辽远与宽广。
想到了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朱丽叶•比诺什在丈夫死后笼罩在对过往的思慕和阴影中,幽蓝色像海水一般总是不期而至,冲破心灵的堤坝,当经历了一番煎熬挣扎、对真相的探寻和对自身情感的拷问后,她决意以新的姿态面对生活,释放枯竭的身体和灵魂。
我想这与《蓝色爱情》中通过刘云这个角色告诉观众的有几分相似相通。
害怕被海水淹没,不如释放自己,直接去面对它,拥抱它。
写到这里,仍忍不住对于袁泉的赞美。
有人说“她是一个罩在任何表情下都生动的精灵,与其他无关”,她在片中的服饰打扮即使放到今天来看,仍然走的正宗文艺复古范儿,她是一个艺术气质特别浓厚的女子,在生活中总有些不真实,以至于后来演的都市片都不那么自然,相反在话剧舞台上能散发出她本有的光彩。
那么刘云这个角色呢,实在是为她打造,在方方的原著中,刘云不过是个学美术的,而导演在影片中将形而上的思考交给话剧的表现形式,也就交给了袁泉一块恣意飞翔的舞台天空。
不过在话剧外的表演,袁泉故意模糊了角色,玩些矫揉造作,但总是情有可原的。
潘粤明呢,也显得有些稚嫩、木讷,收放得不够,这些也都恰恰反映出演员刚出道时的纯净与自然。
还有关键配角董勇走了他所擅长的戏路,郭晓冬跑了个龙套,让人一下子感觉一晃十年,演员们都在慢慢变老。
那么最后,洋洋洒洒一长篇,也是对美好的珍惜和向往。
我不知道,处在二十六七这样现实不断抢占梦想地盘的年纪,还有多少空间去畅想遥望。
我们不会有那么戏剧化的人生,也难得几分哗众取宠的勇气,但希望总在走在寻找的路上,时机到了,享受一次纵身一跃的释放。
整部电影就像标题,感觉导演力求拍出一种文艺气息浓郁的、年轻的忧伤的电影来符合缅怀自己年少时理想和追求梦中女孩的人们。
这点从影片一开始男主角的自白就暴露无遗:高考落榜、无奈子承父业,边剃头边思考自己这点后青春期的事儿。
长发到短发的蜕变就是放弃不着边际的幻想,到现实中踏实过活的象征。
接着就是在桥上遇到了梦幻般的女孩。
刘云一席黑色长裙、身材、容貌特别是那股文艺气质,都恰到好处得满足了邰林长久以来对艺术生活的渴望。
袁泉的演技不能说做作,但绝对不算很灵气。
所以她说着那些关于行为艺术的话时,就让我感觉出电影台词的痕迹。
就像小时候写作文,为了把某些高尚、深刻的观点安到文章中而刻意布局前面的一切,或者为了用上几个高深的成语而去撰写一句话,无论再怎么掩饰,还是能够一眼看出人工的痕迹。
也许对于这个杜撰的、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角色,要让一个女演员演出那种脱俗的甚至神经的气质的确很难,无怪潘粤明在戏中所饰演的邰林相较于前者更自然淳朴,26岁的健康未婚男性公民憨厚得恰到好处。
其实,导演负有更大的原因。
故意让女孩说出那些关于艺术和生活概念性的话语,是会适得其反的。
故事带有极强的戏剧色彩,本来就不准备粘着真实性拍的,所以这个倒无可厚非。
男主角遇见桥上试验行为艺术的刘云,玩笑因为真实的一桩命案带上了悬念,拘留一夜后的刘云醒来第一句话就是: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这句话真的很妙,很多时候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然后邰林在书店正准备买书的时候刘云铐他了。
之后就顺其自然的恋爱直到,直到他发现她要找的白马驹是命案嫌疑人…… 我喜欢将刘云在舞台上演出话剧的片段安插在影片其中这样的手法。
思路诚然简单,但是意境很美,也很符合电影话剧的艺术的气质。
寻找是个广泛得不能再广泛的概念,谁都可以拿来说事,霍建起也不例外。
人人都可能是别人行为艺术里的一部份,这的确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好像是第一次看袁泉的电影,以前怎么会只知道人没看过作品呢,奇怪。
袁泉啊,她可真美,难怪邰林见到刘云的第一反应是用手指做框框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大长腿姐姐,你好好看啊!
你以为她跳河吗?
不,那是她的行为艺术。
然后,这两个好看的人相识相恋了,不过这两个的感情进展是不是有点快,十几二十分钟就有一次吻戏啊喂,狗粮有点多QAQ从邰林这里再一次感受到了潘粤明年轻时的颜值,好看好看😍邰林的警察装,好眉清目秀的一个警察啊😍袁泉演的刘云,在舞台剧里就像个精灵啊~(✪ω✪)邰林和刘云在江边(还是海边?
)拥抱的镜头好美啊~整部电影好多好美的镜头啊,看着好赏心悦目!
依旧是舒适的优雅的九十年代影像,很自然的被霍建起带入氤氲着蓝色文艺气息的画面中,像王家卫的风格的,虽然比之粗糙,却又有霍导独特的色彩风格和镜头组接,带着浓浓的话剧色彩,以及对行为艺术和生活的探索,一句:你在找什么,找到了吗?
说开了那一代人缅怀自己逝去的青春,惆怅与迷茫潘粤明和袁泉用京腔和话剧式的独白让我想起《大宅门》里戏曲的配乐,不仅不显突兀,反而更适应艺术本身这不算快不算慢的市井生活,散发着文艺气息的沿海城市,被我放在记忆中对于美好想象的憧憬正体现在这部电影之中
像是一部因为崇敬而看的书,没什么感觉,估计很快就会没什么印象了。
只记得刘云打邰林的传呼机说的:刘云:你迟到了邰林:你找我什么事 刘云:我就想看你会不会来邰林:我今天好不容易休息,你没事把我叫起来刘云:谁让你不给我打电话,你不是留了我的传呼机号和地址吗邰林:我那是公务,留案底刘云:哦,那我搞错了,我走了邰林:诶,别走啊,见到你我其实挺开心的,我叫邰林,26岁,汉族,身体健康,未婚……女追男还能这样任性撒娇俏皮的……
第一次觉得袁泉漂亮就是看这部电影的时候cctv4重播她穿黑裙子很美脸是比较耐看的那种估计很多小男生会很喜欢这样的眼神呵呵刘云的性格我很喜欢真性情整部片子就觉得她比较出色,别的没什么特点不过觉得她属于那种屏幕型美女忧郁的眼神比较适合演戏带到生活中有点怪怪的。。
马白驹,是她的童年,她母亲的爱情。
相逢,由一场行为艺术开始。
行为艺术的契机,注定了人生一幕,与寻找有关,与借口无关。
而这借口,恰好是马白驹这个名字。
冥冥中的潜流找到出口,喷薄而出,猜忌,挣扎,游离,痛楚,四处蔓延,变成她的终极一跳,变成她最为灿烂的一场行为艺术。
她的裙裾翻飞于江水之上。
身形的轮廓愈发柔软,朦胧。
蒙蒙的天色,看不清她的面庞。
围观的人很多。
他抢过扩音器。
说,我爱你。
她从护栏外侧过脸来,微笑的面庞,有一滴泪流下。
她纵身跳去。
他毫不犹豫地随后跳下。
以话剧女演员为职业的女孩,无时无刻不活在自己的艺术过程里。
他配合了这一场艺术。
“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一天都可以写进艺术史。
”他在涛涛江水里大叫她的名字。
而她已然在蹦极绳上,往复飞翔。
藿建起2000年导演的片子,《蓝色爱情》。
浓重的文艺的处理痕迹。
由方方的《行为艺术》改编,我没看过的她的一个中篇。
看见开头敲着方方的大名,便知道会很好看。
这种回溯的手法,和倒叙的精神,要继续学习。
蓝色的,但不是忧郁。
啥也不是
这片是为袁泉单独打造的吧?!一直觉得袁泉似乎没有很好地在戏剧和电影演员之间切换身份,分寸把握地不太好,所以在电影里她总是显得很drama。然而这片导演直接让她在电影里演舞台剧惹!好适合她!
是我不懂的爱情
潘粤明那时候真是年轻,电影居然是霍建起的。
两位年轻又漂亮的主演,以文艺片的表演质感,演了一个按爱情片节奏拍摄的普法故事……旁白无罪,但反感不断靠主角自白来推进故事,让人很怀疑导演的叙事水平。当然,袁泉姐姐实在太迷人了就值再加一星,如果她那时有机会演一演绿子就好了,我仿佛都能看见。
五星给袁泉
我真的眼睛忙不过来,两个人都好看得不得了!另外,这结局真是强得不得了!
潘粤明肿么老演警察 = = 以及袁泉真漂亮~只是这戏太小儿科了,我一直以为袁泉是背负着什么使命在寻找,甚至以为她是为复仇而来,反正不应该像最后呈现出来的那么单纯无公害…anyway,我期待太高,跌得很重诶…
已经完全忘记了剧情,可是记得袁泉干裂的眼神。
略矫情的男女主爱情线带出父母辈的悲剧,俩主演和台词都挺生涩的。
邰林是不是注孤生啊
关于袁泉作精之美个人秀。
第一OO部央視電影。
做作
比现在很多口水片要好很多。可惜潘岳明现在沦落到拍白蛇传。典型文艺青年作品
奶潘真是理想男友的样子,袁泉也不愧是文艺女神。
给两星昧着我良心,但其实比一星强
想表达什么呢
小潘的演技差袁泉不少,在后一部情不自禁整个人才挥洒出来。电影剧情平平,台词略尬。好在画面很诗意、文艺质感很不错。忘不了晨雾中的大桥,码头,仿佛蓝夜流星一样划过的有轨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