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需要大萧条时代的资料,由于一个偶然,在那份资料里看到了描绘那个时代的电影《奔腾年代》。
这是部单纯地励志电影,没有着重刻画那个大萧条时代米国人民的悲苦。
但至少我们从那些真实的黑白历史照片里看到了抱膝而坐的满脸绝望的中年男人在华尔街的某个角落,看到了被以100$出售的小车,看到了瑞德的父亲盯着跳动的火苗时空洞的眼神,完全没有了当年他念着艾米莉诗句时的活力,看到了瑞德与父亲最后一个含泪拥抱时说的“别这样”。
前几十分钟的三线交替叙事虽说看得头晕,但也完全并且良好地阐述了三个主人公的故事。
他们和海饼干一起,打败一个个对手。
最终打败名为“战神”的赛马。
在那场1938年的比赛里,铃声被按响时画面转为了几十年前,整个国家的人们收听那场比赛的照片,并且在电影伴随短暂地寂静。
人们站在汽车广播前,或是一家人围在收音机前,或是职员们放下工作,只为收听那场比赛。
那和影片的最后,瑞德骑着海饼干领先了所有对手时的寂静如出一辙,那个时候不需要任何声音来表达我们看到的东西。
“你知道哈德里安怎么说罗马吗?
”整部影片是对米国精神的阐释。
更早的年代,当西部还未开发时,无数人带着整个家的东西前往西部,无数人死在半路。
看过一个故事,广大的米国西部的某个地方,荒无人烟,大风黄土,只有两户人家,一户人家的男孩对另一家的女孩说,嫁给我吧。
女孩说好,因为除了这里只有你我可以嫁。
我想说的是那个地方的荒凉。
几十年后,同样的地方发展成了一个繁花的城镇,当年的男孩做了镇长。
他们就用自己的手,在那种看似没有希望的地方建起了家园。
现在的我们,凭什么要为不足挂齿的挫败驻足不前。
我们所有人或许有不同的起点,但我们也会拥有不同的过程。
“你知道哈德里安怎么说罗马吗?
一步一步来,我的子民们,一步一步来。
”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查尔斯•霍华德以前是个自行车修理工,因为向美国西部引进汽车赚了钱。
他买了一匹个头很小的马,名字叫做Seabiscuit,直接翻译过来意思是海饼干。
霍华德和半盲的前拳击冠军瑞德和以前从事表演的汤姆组成了一个小组训练他的小个子赛马,瑞德做骑师而史密斯则担任训练师。
海洋饼干和它的三人小组开始了一个传奇的旅程,而三个人的人生路也从此改变。
故事围绕一匹其貌不扬的赛马和三个郁郁不得志的男人展开,人物刻画情节紧凑但不紧张,平缓流畅讲述了一个美国大萧条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不像国产电影一样,影片没有正反角色的映衬,但是对角色刻画上确形象生动。
它曾是人嫌弃的劣马,两年时间,却一跃成为横扫赛场、一年狂赚14万4千美元的年度赛马。
它就是美国历史上最传奇的赛马“海饼干”。
2003年,美国影片《奔腾年代》上映,让人们看到了这个传奇诞生的全过程。
不过,与其说,这部影片讲述了一匹马的传奇,不如说,它再现了一匹马与一群人相互成就的每一个瞬间。
1、天赋是传奇诞生的基石清晨5点,天色未亮,一匹枣红色小马踏破浓重的晨雾,走进驯马师汤姆的视野。
这是汤姆初见“海饼干”的第一眼。
它身材矮小,带着伤,行走时一瘸一拐,呼吸之间还有喘气声,怎么看都不像是一匹好马。
然而,看似毫无价值的“海饼干”,却拥有极其强悍的基因——它的祖父是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纯血马“战神”,曾打破多项纪录,终生只有一败。
虽然在人类社会,我们常说“英雄不问出处”、“寒门也能出贵子”,但在赛马场上,血统即天赋。
现代育种学和遗传学的研究已经证明,马的速度是遗传力很高的性状。
这意味着,赛马冠军的后代再次夺冠的几率很大。
当时的马王“战将”就是“战神”之子,不但赢遍各大赛事,更在1937年一举摘下肯塔基德比、必利时锦标以及贝蒙锦标三大一级比赛的桂冠,成为美国赛马史上屈指可数的“三冠王”。
换而言之,初次登场的“海饼干”虽不起眼,但名马血统给了它夺冠的天赋。
如果它出身普通,可能一生都无法踏足赛场。
人类亦如此,每个人生而不同,都有自己天然擅长的领域,也就是天赋。
都说“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同一个技能,同样的付出,有天赋的人总能学得更快,做得更好,事半功倍。
而赢得事业成功的第一步,是选对赛道。
天赋所在,就是你的正确赛道。
这一点,在骑手瑞德身上同样适用。
瑞德出身优渥,从小受到良好教育。
年少时,父亲送给他一匹马,让他发现了自己在骑术上的过人天赋。
1929年秋,华尔街股市崩盘,无数人破产,大萧条时代降临。
瑞德一家未能幸免,往日的幸福瞬间化为泡影。
他们被迫离开广阔的庄园,开始了漫长的迁徙。
此时,瑞德精湛的骑术已不再是富家少爷的闲暇消遣,而成为一个贫苦少年在底层挣扎谋生的手段。
对瑞德而言,命运虽无常,但天赋指引他走上了自己最可能成功的那条路。
在那条路上,他将有机会比旁人站得更高,走得更远,取得更大成就。
2、伯乐是命运翻转的关键“海饼干”虽血统强悍,但个头才1米5,看上去只有其他赛马一半高。
对赛马而言,身材矮小已经是重大缺陷,可“海饼干”还有一堆臭毛病:它酷爱睡觉,喜欢在树下打滚,食量是其他赛马的两倍。
一言以蔽之,“海饼干”又矮、又懒、又能吃,简直一无是处。
这让它的第一位驯马师费兹西蒙非常不满。
费兹西蒙盛名在外,手下良驹无数。
他见不得“海饼干”的懒散,想用鞭打来矫正它,不料毫无作用。
眼看“海饼干”就是扶不起墙的烂泥,费兹西蒙决定废物利用,把它当成其他赛马的训练伙伴,每每强迫它跑输,以激发其他马的自信。
日复一日的打压式训练,不但让“海饼干”的脾气越来越暴躁,更让它在所有比赛中都习惯性跑输。
它转手的价格也随之一路下跌。
如果没有遇到慧眼识珠的汤姆,“海饼干”的下场可想而知——当时,对失去价值的赛马,马主人为了节约成本,往往选择将它们安乐死。
幸运的是,汤姆懂马,他深知,一匹能夺冠的赛马最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面对争斗无所畏惧的心。
所以他才能在第一眼就被“海饼干”吸引——无论肉体经过多少鞭打,它的眼神永远桀骜不驯。
汤姆先斩后奏,替自己的雇主霍华德买下了“海饼干”。
此时,他还不知道,一个赛马史上的传奇即将诞生。
虽然中国古语有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真正的伯乐绝不会只发现一匹千里马,他能看到很多事物的价值。
正如,汤姆不仅发掘了“海饼干”,也对瑞德有知遇之恩。
在与家人忍痛分别的六年里,瑞德活得很艰难,他空有一身好骑术,却被雇主压榨,欠下债务。
白天,他在乱象丛生的底层赛马比赛中屡遭暗算,夜晚,他在黑市打拳,伤痕累累。
遇见汤姆时,瑞德甚至连一份骑手的工作都找不到,只能在马厩打杂。
即使沦落至此,这个瘦弱的年轻人也不曾低头。
面对众人围殴,他甩着水桶,奋力还击,犹如斗兽。
而马厩的另一头,脾气暴躁的“海饼干”扬蹄嘶鸣,拒绝让骑手靠近,没有人能拽稳它的缰绳。
一人一马如此相似,瞬间让汤姆意识到,这将是一对最佳拍档。
瑞德的命运至此扭转。
事实上,汤姆既是“海饼干”和瑞德的伯乐,同时,他也曾是一匹不为人知的千里马。
他在辽阔的西部草原长大,与群马为伍,自由自在。
然而随着汽车的普及,马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以驯马为生的汤姆被时代抛弃,开始了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
如果不是霍华德递出橄榄枝,汤姆依然是那个四处漂泊、露宿野外的怪人。
他高超的驯马技术永远无人知晓。
可见,一个人再有天赋,假如没有遇上赏识自己的伯乐,他根本没有机会站在合适的舞台上绽放光芒,施展才华。
正如影片中,有记者探问“海饼干”获胜的原因:“它为什么会转变?
”霍华德的回答意味深长:“我们只是给它机会。
有时候,人们需要一个机会。
”3、团队是逆袭之旅的后盾“海饼干”很幸运,当它遇上汤姆的那一刻,生活迎来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它性格暴烈,汤姆专门找来与它脾气相投的骑手瑞德。
它爱睡觉,汤姆每天坐在马厩外静静等它醒来。
它怕寂寞,汤姆牵来一匹白马日日伴它左右。
汤姆为“海饼干”量身定制了每一项训练计划,唤醒了它自由奔跑的天性和渴望夺冠的斗志。
不过,汤姆并不是唯一懂“海饼干”的人,骑手瑞德是它最好的伙伴。
初见面,瑞德用半个苹果,安抚了“海饼干”人见人怕的坏脾气。
训练中,瑞德看不见前路,却满怀信任,任由“海饼干”带他暗夜驰骋。
得意时,他们并肩作战,连连夺冠。
失意时,他们一起养伤,相互扶持。
当然,掌控这个小小团队大方向的,始终是马主人霍华德。
“海饼干”一身缺陷,但汤姆买下它时,霍华德没有反对。
汤姆用独特的方法训练“海饼干”,霍华德不理解,却尊重。
瑞德和“海饼干”输了比赛,霍华德从不责怪。
当这一人一马双双受伤,霍华德也从未放弃。
身为一个成功的商人,霍华德永远知道,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也永远记得,不能因为一个人受伤,就抹杀他的全部价值。
正是驯马师汤姆的正确训练、骑手瑞德的完美配合和马主人霍华德的全力支持,开启了“海饼干”的逆袭之旅——在所有人难以置信的目光中,它连胜六场,成为赛马场上最耀眼的新星。
如果说“海饼干”作为一匹马,注定要依靠团队才能在人类社会创造奇迹。
那么,一个人能否只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世俗的成功?
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
即便精干如霍华德,他的成功也不是一场独角戏。
霍华德曾凭借敏锐的眼光抓住时代风口,从一名自行车修理工,转型为汽车销售商,迅速累积起庞大财富。
大萧条时代,霍华德的生意遇到了麻烦。
他因忙于工作,疏忽了对家人的陪伴,导致幼子意外丧生,妻子愤怨离去。
霍华德遭逢巨变,一蹶不振,直到结识了第二任妻子萨贝拉,才重新焕发生机。
在萨贝拉的支持下,他开始组建自己的赛马团队,也因此遇见汤姆、瑞德和“海饼干”。
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团队,他们在情感上亲如家人,在工作上配合默契。
四人一马共同缔造了“海饼干”的传奇,让霍华德的新事业在赛马场上结出累累硕果。
而今,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分工远比大萧条时期更加精细。
任何项目都有多个环节,需要不同工种共同参与,相互配合。
没有谁是真正的独行侠。
退而言之,即使一个人真的是全能型人才,每个环节都足以胜任。
但他的时间和精力依然有限,单打独斗只能换来有限的成果,只有依靠团队支持才能越走越远。
结语《奔腾年代》虽然是一部电影,但“海饼干”的故事却是真实的,它创造的奇迹曾轰动了整个美国。
1936年,“海饼干”被驯马师汤姆·史密斯买下。
1937年,它的年收入已经比最赚钱的赛马在全盛时期赚的还要多。
它与叔叔“战将”的较量也已经不可避免,这关系着谁才是真正的“马王”。
1938年11月1日,这对叔侄在万人瞩目下对决赛场,四万多粉丝现场观看,四千多万人全程收听转播。
“战将”身材高大,履历完美。
“海饼干”身材矮小,刚刚成名。
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比赛,人们希望“海饼干”能以弱胜强,却不相信它真的能赢。
因此,当“海饼干”最终以四个马身的傲人战绩打败马王时,全场雷动,举国若狂。
人人都在它身上,找到了前行的力量。
每个人都渴望赢得事业成功,但大部分人难以如愿。
有人在不擅长的领域磋磨一生,有人怀才不遇、明珠蒙尘,还有人势单力薄、独木难支。
只有少数人早早看清了自己天赋所在,然后不遗余力去寻找赏识自己的伯乐和支持自己的团队,取得令人艳羡的成就。
1938年,刚刚从大萧条中走出来的美国人,被“海饼干”的传奇激励,将它捧上了美国年度十大新闻人物榜。
它的名字甚至与当时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和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并列,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而2023年,刚刚从三年新冠疫情中走出来的人们,也不妨看一看《奔腾年代》。
相信你同样能在这匹满身缺陷的小矮马身上,看到希望——即使身处谷底,你依然有机会战胜命运,行至巅峰。
影片讲述三个生活和事业上的失败者偶然相聚,训练一匹看上去也很失败的矮个跛腿小马参加赛马比赛的故事。
主旋律励志片。
那个播音员太搞笑了,非常抢戏,设备太齐全了,真牛。
霍华德与半瞎的瑞德·波拉德以及汤姆·史密斯一起组成一个三人小组,对“海饼干”进行训练。
自此,“海饼干”和它的三人小组开始了一段传奇的旅程,而三个人的人生路也从此发生了巨变。
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他们终于在一次比赛中脱颖而出,瘦小半盲的蹩脚骑师瑞德·波拉德骑着这匹脾气暴躁,四腿弯曲的瘦马“海饼干”赢得了比赛,也赢得了全场观众的欢呼
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拍得有点乱 前面都没怎么看懂 后来才慢慢明白 我印象中的两句话every horse is good for something.you don't throw a whole life away just because he's banged up a little.真的是部好片子!
好的电影看多了有一个坏处,就是再也找不到更好的了。
高中时老师给放过《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等经典之作,在给了我们很好的影响的同时,这些经典的电影也惯坏了我们的品味——要知道并不是每一部电影都会那么的赋予意义,并不是每一部电影都会改变你的一生。
我一直认为看电影不是消遣,或者说,我没有把它当做一种消遣,而是一种学习。
好的电影往往胜过很多东西,会让人有“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上了大学之后,通过网络可以看到更多的电影了,可是却突然发现没什么可看的了,很难找到那种期待中的经典之作了。
我一度抱怨商业电影和一些无厘头的东西毁了电影,这些东西让观众仅仅停留在感官的享受上,就像是吸毒一样,一切过去即逝去,从不停留,制作者和欣赏者都是这样,这也就是为什么好莱坞一年可以生产近1000部电影。
我们的人生其实很像是赛马,我们总是有对手的——有时候这个对手就是我们自己。
我们会经历很多失败,我们会在拳击场上被对手打得昏迷不醒,也可能不得已与家人分离,这一切都不是主题,关键是我们要不停留的走下去,并且保持奋斗的姿态,随时准备跨上战马,迎击一切风雨。
胜利的狂喜浸泡着我们的时候,灾难也往往步步逼近,我们要小心,因为人生就是这样,你永远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拼搏,使它向着好的方向奔跑。
“You don't throw a whole life away just becasuse it is bandaged up little"(你不能因为它受了一点伤就抹杀了它的价值)没有所谓的完美,你不能只注意到缺点和劣势,”Every horse is good for something“(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段对白让我印象很深刻。
或许这里我们可以引用那句备受争议的话”存在的即是合理的“。
如果现在看不到放向,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使看不到方向也不要停留,因为你现在做的事,就是为了找到方向,就像影片的开始一样。
要知道,每一件你做过的事,它们都是有意义的,只是在未来才看得到。
1930年代,美国处于大萧条的阴影中,故事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查尔斯·霍华德以前是个自行车修理工,因为向美国西部引进汽车赚了钱。
他买了一匹个头很小的马,名字叫做seabiscuit,直接翻译过来意思是海洋饼干。
霍华德和半盲的前拳击冠军瑞德·波拉德和以前从事表演的汤姆·史密斯组成了一个小组训练他的小个子赛马,波拉德做骑师而史密斯则担任训练师。
海洋饼干和它的三人小组开始了一个传奇的旅程,而三个人的人生路也从此改变。
在这之前,三个人都因为各自的原因显得是生活中的失败者,为家人朋友所遗弃,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霍华德靠汽车交易发财,儿子却在交通事故中丧生,妻子要求离婚;波拉德从小爱好骑马,而他的家庭在失去一切以后任由他四处流浪;史密斯本是个牛仔,能驯服任何暴烈的野马,却也到处浪荡,无所归依。
他们的马海洋饼干也和主人相仿佛,是赛马中的失败者,不仅个子比寻常赛马小,看上去腿也有问题。
但是当三个人开始训练这匹看起来没什么希望的马,人和马的执著劲头都显露出来,他们的坚韧和胜利在那个灰暗的年代给整个国家带了了希望
“2004年,有一部名叫《奔腾年代》(Sea biscuit)的影片参加了奥斯卡的角逐。
” 以上消息,是我于2008年3月1日晚七点得知的。
我很想说我是一个电影狂热分子,但通过这则事情,我想你应该明白,我的这种狂热在2004年我还处于初一(还未脱离动画片)的年纪并无肆意扩散的倾向。
那个年纪,好电影的定义还很模糊,只会看些《哈利·波特》《魔戒》之类。
而现在,随着自己越来越多的“阅历”,对电影也越来越挑剔。
但《奔腾年代》这部电影不得不让我拜倒。
先说说片名吧。
或许由于自己近视的厉害(导致听力增强),于是听见了同学说起了“奔驰”“车”之类的词语,潜意识的定义了影片的内容,和许多人一样受到了片名的误导,认为电影就是讲奔驰车怎样诞生和发展的。
不过如果是看了英文名Sea biscuit,或许便不会有这种大错特错的想法了。
但是相比被“海洋饼干”这个莫名其妙的片名搞晕,我更愿意选择恍然大悟之后的畅快。
影片开头很有意思。
第一遍看时会看不懂,觉得很杂乱,但第二遍、第三遍……就会品出其中的味道。
导演很巧妙的转换镜头,描述影片中几个人物的经历,然后该说的都说完了,水到渠成,让他们再来个“大团圆”。
恩,接下来应该说到主人公了,一人一马,同样身材矮小,同样狼狈潦倒。
一个从小因经济危机被父母送到了赛马场,但并没能飞黄腾达,无奈之下又开始了拳击生涯,却又被人打瞎了一只眼睛。
另一个脾气暴躁,险些被一枪打死,就在这时,它被救了下来,但却是去拉磨。
很不幸又很幸运的,一位主人公看管另一位主人公拉磨。
说到这儿,就又咬引出一位关键人物了,如果没有他,估计两位主人公就只能以“看管”和“被看管”的身份拉一辈子磨了。
正是他的出现,将两位主人公推向光明,他即是伯乐。
古人云,先有了伯乐,才有了千里马,我看过这影片后十分赞同。
他无权无势,无依无靠,但却对马“情有独钟”,最终成为了两位主人公的“总教练”。
另外还有一个人物,可以说他是本片中的“小金库”,他为两位主人公和伯乐提供财力支持,影片对于他的背景的描述也比较详细,他的人生可以说是一部艰辛的奋斗史。
文中还有些人物,片中都赋予了他们鲜明的个性和错杂的背景。
本片中人物经历的描述和许多前后线索、细节的串联,让我觉得这一部《奔腾年代》是最真实中的真实,同样也像是最真实中的一点幻想。
咳咳,忘记了影片中一个最为引人注目的形象——那位“道具齐全”的播音员。
此公与本片的主旋律有些微的不协调感,但他的加入反而为本片增加了彩色的一笔,不浓不淡,恰到好处。
此公我便不再多用笔墨,他还需观众自己去品味。
看到影片中几个人物的“大团圆”时,影片便渐渐推入高潮,就好像之前的内容都是一首歌曲的前奏一样。
我原本以为影片会在两位主人公第一次成功后就结束,但编剧显然很狡猾(这部影片不同于其他励志片也由此原因)。
大喜大悲,赚尽眼泪,扣人心弦。
每次听到马蹄铿锵有力的撞击地面,就觉得那像是心跳的节奏。
在影片中,有几句话使我的感触颇深(印象中的): “This is not a finish line, the future is the finish line.” “You can’t throw a whole life away just because he is banged up a little.” 影片中最感人的一段是两位主人公同样受了伤,他们一同等待着伤愈,他们躺在草地上,阳光懒懒的撒了满身;他们漫步在跑道上,瑞德小声的像个解说员一样的宣布着他们的胜利……这一段没有欢呼的人群,闪烁的镁光灯,金灿灿的奖杯,所以平实而又生动。
影片中最美的场景是为了训练海洋饼干,瑞德骑着它不停的奔跑。
我的文字无法将那种美丽完全记录下来,所以它必须由观众自己感受。
(请原谅鄙人不才) 唯一被我所预料到的,就是最后的胜利。
虽然很清楚两位主人公最后都会胜利的,但其中胜利的过程着实深深打动了我。
在影片的结尾,骑着伤愈的海洋饼干冲向胜利的终点线的瑞德,内心有这样一段独白: “You know, everybody thinks we found this broken-down horse, and fix him, but we didn’t. He fixed us. Every one of us, and I guess, in a way, we kind of fixed each other, too.” 最后,电影散场了,可我还没从电影中走出来…
世上有虔信者,就有奇迹。
但奇迹的发生原因,并不是奇迹,而是一段交织着疼痛和血泪的沉积过程,是一种现实体验,是一场触目惊心的真实,因此辉煌面前的赞誉,赞誉凝成的冠冕都有某种摄人心魄的感染力,我等对此望尘莫及,惟有惯以“奇迹”来掩饰一切平庸的平庸,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差不多也就成了人们聊以自慰的首选精神滋补品。
奇迹不会垂青每一个人,但每个人都有缔造奇迹的机会,就看有没有信心。
影片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这个老掉牙的人生格言,若干次主人公跌至人生的低谷,然后若干次奋勇而起,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支撑着他们在人生得失的潮来潮往中一路前行,最终成为时代精神和国家灵魂的象征。
典型的励志模式,老套的故事情节,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导演放弃了表现此类模式中人物命运坎坷跌宕的大悲大喜,而是在沉稳克制的影象风格中,结合纪录片的白描形式去刻画人物,在一组组安静舒缓的镜头下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感情氛围,没有煽与被煽,我相信,看过的观众都会心甘情愿的交出自己不甘滥俗的心去被它打动得心扑扑直跳,看着别人的激扬万丈,自己心里多少会涌出点落寞情绪或苦涩滋味,不指望从中悟出什么高深的人生真谛,但至少可以给偷偷地自己一点小小激励。
改编自真实事件的故事塑造了四个几乎可称为民族英雄的角色,一匹身材矮小但性格刚烈勇猛的赛马和它的主人,骑师与训练师,因时代的低糜走到了一起,开始了他们冲破命运藩篱的历程。
失意的人生经历并没有成为他们埋没的借口,经济萧条的现实惨状当然也没让这个国家一蹶不振,困境中的人们从他们身上找到了一种足以支撑着走出历史阴影的精神力量,“人们都以为,是我们拯救了Seabiscuit这匹有缺陷的马,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正是这匹矮小的马,拯救了它周围的所有人。
”这是片中一句意味深长的旁白,生命的潜能激发出一种凝聚时代精神的感人力量,正是这股伟大的力量推动着历史的进程。
只是我搞不懂“后9.11时代”的美国为何弄这样一部足以让人血脉横流的超级大补品来给国人打气助威,还刻意选了美国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那段最黯淡的历史背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那是他们心口永远的痛。
如果仅是以史励今的话,从现状来看,美国人已经在伊拉克身上找回了信心,因此大可不必自揭伤疤而且还揭得那么深,来一次声泪俱下但豪情万丈的呼吁。
我承认作为一件艺术作品,《奔腾年代》出色的完全了它的励志任务,附带着的娱乐功能和商业追求也很正大光明的各奏凯歌,但动不动就以一副传奇历史制造者的尊容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不小心泄露的还是他们历来张扬着的那分霸气。
他们借助体育精神渲染一种顽强的国家品质,那种同命运拼搏的激情,始终有信心走出阴影的豪言壮志,确实感染着每一颗不甘沉沦的心灵,然而它呈现给我们的另一层含义,还是宣扬泛滥成灾的大美国主义英雄情结,看的太多了,早已发腻。
最近忙,忙工作,忙应酬……少时间看书,少时间认真写东西,少时间看碟,只有音乐还常听。
朋友给2张碟,昨天抽空看了其中一张《奔腾年代》——Seabiscuit。
山外有山发现这部电影居然是2003年票房top100之一,奔腾年代排名第16位。
没有看过就算了,我居然听都没有听说过。
自诩电影迷,看的片子不在2位数,突然发现自己孤陋寡闻。
不过幸亏还有朋友——石头,推荐看的东西大多经典。
西片就是西片故事是讲马和三个男人的故事,拍摄精美,用镜头讲故事能力超强,电影中骑手问马主借10美刀,镜头从马主切到骑手,从表情切到传递钞票的动作,拍神了。
电影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编剧的实力。
探讨了许多社会问题。
可以看出西片和国产片子电影的差距。
这个差距不是一般小,而是……用电影思考社会电影和电视剧最大的区别是:电影大师可以借助电影表达他对社会的思考。
电影开始部分是一段独白:福特汽车公司创造了历史,创造出流水线工艺,在工业时代广泛应用。
人只需要一天时间就学会驾驶汽车。
上个世纪初,每90分钟生产一辆汽车。
汽车工业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
汽车给男主人公带了了西部创业的机会,也将他失去了他最喜欢的儿子。
马电影中马也是一个角色,骑师、马主、巡马师创造了马新的命运,马也给三个男人带来了新的机会。
马,善良,是我喜欢的动物之一。
早先看的小马王,就对马锁定目标,勇于追求的精神感动。
长鬃、目光有神的马自由奔跑在蓝天白云下,跑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
马不惧竞争,在赛道上,身披油亮毛皮,放开四蹄,超过一匹匹先行者,最终第一个抵达终点。
小人物美国西部开发,小人物在那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美国经济萧条,小人物勇于面对,创造了第二次奇迹。
一部典型的励志电影,让我这样的小人物看了很容易感动。
这个世界有多少小人物,我不知道。
然而我知道我就是小人物。
You don't throw a whole life away just 'cause it's banged up a little.
bitch
能和人类心灵相通的动物不多,马是其一。有时可以说它就是人类的灵魂伴侣!在过去重工业不发达时的冷兵器时代,是它们与人类出生入死、驰骋沙场!当你把自己的全部,生命、灵魂都托付给对方时,没什么结果是不可能的……
前面的多线叙事不够清晰,剧情也俗套了点,还是历史中真正的“海洋饼干”的故事更让人感动。不过作为一个励志片,没有狗血煽情,平平实实地去打动人心,也算不错了。电台主持人是个亮点,此君太搞笑了!
被悉菲尔德安利到要吐的剧本,但感觉上只是具背了成为经典的一个结构而已。整个第一幕拍了三个人物的大量背景故事,却总觉得不够传奇色彩,或许是因为一些重要节点所用的镜头过于简洁。比赛的场面拍的也不够激情,不如The Fighter,把Macy的激情解说放在比赛中多好。总而言之从头到尾都很平庸。不过对于马的拍摄倒是很不容易是真的了,拍戏的时候动物总是不会像人一样懂得表演的。
真正的感情并不是怜悯不是救赎,而是互相将彼此从水深火热的利益中拉出来面对真实的人生。不因一方受伤而放弃,不因弱小而遗忘。因为我们在一起,我们会好起来。我们会变得强大。——看《奔腾年代》
好乱啊,感觉一般
不励某个人的志,励整个美国梦的志,也算励志片的一股清流。除了这个切入点蛮好,其他方面着实一般。
主要是我看的版本不行,腾讯只有普通话版本,声效很差,不过作为传记电影,电影前30分钟啰啰嗦嗦分三条巷描述了海洋饼干的主人中年丧子又找了个不错的老婆,骑师、驯马师的各种情况,就算作为传记电影也不用这样描述团队的背景吧,不过后面从海洋饼干开始比赛,节奏就开始好莱坞大片的叙事了,一波三折,电脑看赛马是不太过瘾,估计看大屏幕会很燃,而且要原声,配音的真的太出戏了!!不过这种美国主旋律的电影不要动不动就上升整个时代,其实就好好展现一下人与动物的相互关系就非常好了,所以磅礴的音乐一想起,我觉得就感觉有些尬!
人拯救了马的身体,马拯救了人的灵魂~
主流美国立志电影……
狂奔的是马不是人
可能还是不喜欢这种题材吧
看不懂,剧情很紧凑。评分这么高 不是我的菜?还是我没到这个水平...
断男人腿,强过伤他的心
2008.7.3 CCTV6 home 连续一周看了两部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励志电影。
太震撼了!感动满满!
导演不太会讲故事。不流畅。
一般般。故事讲的很散,看的时候不容易入戏。不如那部果岭争雄
这片子的入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届奥斯卡的水准,随意魔戒拿了那一届的多少有点没证明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