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皆是我让电影讲得通所做的尝试,对那个年代了解很有限又没看过小说,所以不敢说这个理解多靠近标准答案,不过本来也没标准答案一说。
看了大概两遍后,因为角色众多,关系复杂,很难(对我来说)把每个人的作为都理清楚,我决定不受限于错综复杂的角色关系,权当角色和及组织不独立存在,只存在的是两个阵营:阵营一:FBI,Golden Fang,LAPD....这些 big names(台前幕后的代表人物:Sloane,Crocker,Adrian,Puck....)
阵营二:其实可以简单概括为“主角一行人”。
(其实这里可以囊括千千万万底层人民)
我苦思冥想也没找到两组人各自的特征(attribute)来区分他们,直到看到男主和 Crocker 的对话。
字幕:你们这种人第一次交房租的时候就放弃尊严了根据这个突出的对立关系,我不妨大胆的把他们概括为:交租的和收租的。
当然每个人都是复杂的,尤其处于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有时身不由己,有时情不自禁。
我之所以要划分阵营不是给他们定性,而只是为了便于(我)理解剧情。
后面我也会单独分析几个角色。
好,划分好了阵营,我们看看双方都干了什么(没有严格的时间线)。
阵营一(收租的)把当地居民“请”走,修路盖楼赚的盆满钵满。
贯彻落实黄、赌、毒三样:开“按摩店”洗钱,开赌场,走私销售毒品。
甚至还搞垂直化,既贩毒又开戒毒所。
在民间组织安插卧底,维持底层秩序。
一位房产大亨思想发生转变,竟然想倾尽家财建免费住房,于是被“失踪”,几经转手,最后依照 FBI 的计划,发配到拉斯维加斯新赌场。
如果成了大佬的眼中钉,即使是自己人也赶尽杀绝:Big foot 的同伴,嗑嗨忘形了的牙医。
阵营二(交租的)基本上都受限制举步维艰的状态,于是只能指望灵活游走的私家侦探也就是男主 Doc 来揭开阴谋。
Doc 根据零零散散的线索,靠着灵活的伪装深入敌营,一路上跌跌撞撞。
凭借小本子和白板上潦草的字迹和大麻时不时给的灵感,Doc 找到了跟前女友一起消失的房产大亨。
结果大亨还是继续为阵营一服务,女友虽然身体回归但是精神不再。
Doc 折腾一圈好像什么也没改变,心有不甘,于是继续追查,单枪匹马深入敌人老巢,死里逃生并干掉两个杀手。
警官 Big Foot 想破大案,让 Doc 带着二十公斤毒品做诱饵。
Doc 靠着毒品做筹码救出身在敌营的 Coy,让其与家人团聚。
录口供揭露 FBI 关押 Mickey 的事实。
最终司法部查获走私船只。
到此,收租的和交租的故事告一段落,可惜这样并不能还原事情的全貌。
男主被打晕那段时间发生了什么?
船上又有怎样的对话?
前女友又经历了什么?
之前我也纠结这些疑问,这也是我想简化人物关系的初衷。
这部电影人物组织繁多,而且还都不是一重身份,比如 Coy 既是的警察局线人,又拿 Golden Fang 的工资,还为尼克松的组织效命。
千丝万缕的联系乱作一团,却也可以是简化问题的关键。
既然 Golden Fang 的人能和 Vigilant California(尼克松的反颠覆组织)谈拢从而放人,那它们就是一伙的呗。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主角这边。
由此层层简化下来,其实本片就是两股势力的较量。
这两股势力可以是两种立场,甚至两种意识形态。
它们的较量不仅是双方阵营物理上的碰撞和机关算计,还体现在几个角色自身的挣扎和矛盾。
先说 Mickey,他靠房地产腰缠万贯,也许是因为接触到了 Shasta ,也许就是嗑嗨了,也许终于良心发现内疚不已,于是想建免费住房。
高处不胜寒,有些决定牵扯到的利益太多,于是他被“失踪”,送到戒毒所。
他说“朋友们”点醒了他,好像是心甘情愿被安排到了 Vegas,但是镜头上的他却没有了往日的笑脸。
Penny for your thoughts, Mickey. 此时你在想什么呢?
再说 Shasta ,君子爱财,女人爱君子,两人似乎很自然的走到一起。
也许就像 Mickey 没预料到有天自己会盖起免费的住房,Shasta 也没预料到会爱上这个男人。
她觉得自己能解救 Mickey,于是找到 Doc ,但需要解救的其实是自己……她还是上了他的船,尽管被登记为“货物”。
Doc 逃过了 Puck 的强暴,Shasta经历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还有 Coy,一个瘾君子,加上一个瘾姑娘,俩人过着糜烂的生活,体内毒品不仅摧毁了自己的牙齿还殃及腹中的婴儿。
孩子出生以后,生活似乎依然暗无天日。
而后 Coy 通过 Shasta 结交了阵营一的人,获得“重生”。
他似乎活出人样了,戒掉毒瘾,甚至有多条收入来源,可代价是再也见不到孩子和妻子。
Coy 是唯一看向镜头的留着耶稣的发型,干的却是犹大的勾当。
这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使他濒临绝望,得知孩子和妻子健康生活着对他是一丝宽慰,但如果孩子生病而自己不在身边,自责也许会杀死他最后一丝理智。
In the end, they all picked a side, or the sides picked them.乐意或不乐意,最终他们都回归了原本的阵营。
电影里的角色都有多重身份或者说 persona,本文最后一部分就留给其中两个关键的角色。
Golden Fang根据文本,她是一艘船(曾用名 preserved),又是贩毒集团,也是一群牙医为逃税成立的财团。
她这艘船似乎有种神奇的魔力,她好像真的有“灵魂”。
老牌影星 Burke Stodger 跟船“失踪”在百慕大,几年后他再次出现时,船改名换面,他的政治也洗心革面。
而与 Golden Fang 有关的神秘事件无独有偶:Coy 死而复生、Mickey 失踪……银幕背后又有多少“失踪”,多少谋杀被暗中操作成“justifiable homicide”呢。
Golden Fang 于是不仅仅是实体的船,形式上的组织财团,还代表着各种意义上阴谋诡计、暗箱操作。
Sortilege放在最后说,是因为我认为她是本片最重要的一个角色,没有她就没有这部电影。
她不仅充当了 Narator(叙事者) 的角色,还时不时提供给 Doc 几个解谜线索,有时又像以 Doc 第一人称口吻说话。
问题来了,她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吗?
我不知道原著小说里她是怎样一种存在,但是我认为电影设置的她不是一个具体人物。
佐证1:
去 Channel View Estates 的路上佐证2:
镜头一转就消失了
去精神病院/戒毒所的路上,并且她问了去哪
但到地方就 Doc 一人整部电影唯一肯定她存在的只有 Doc 和 Shasta,而他们俩又是心有灵犀的。
无论她是什么,她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她代表着 Doc 的一部分意识,可以唤醒他的良知,又似乎充当着创作者和 Doc 沟通的渠道,随口说出解密线索的提示(戒毒所的名字),还在他心烦意乱时帮他理清思绪鼓励他跟从内心。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这部片一个特质就是男主大麻不离手,整部片他都是一种麻醉的状态。
戏中人是陶醉的,戏外人是不是也是呢?
导演有意营造了这种氛围,甚至说大家都心照不宣的认为 PTA 也是吸了大麻才拍的这么醉人。
我这看完电影的这几天也是陶醉其中,所以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企图再度浪漫化Sortilege 这个角色。
她像是一个 weed fairy “麻”仙(对应tooth fairy 牙仙),自由穿梭剧中人和创作者的脑海,当剧中人和创作者吸起大麻,两个世界就建立起了连接。
这部电影无疑是是 PTA 对那个时代的 homage,我也不禁思考原著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表达一种政治立场,表达一种反抗?
Sortilege 开篇在车里的讲 L.A. 用地规划,吐槽赶走原住民这种 gentrify 的行为
结尾一首短诗优美的语言也表示出上述同样的顾虑。
反越战绘一幅迷醉的 L.A. 画像?
或是谱一曲小人物颠覆大机器的赞歌?
或许都是。
那个年代的美国,奢靡和贫穷在一个舞台,大麻和海洛因泛滥成灾,死亡似乎随时都在上演。
在电影刚过半小时的时候,Sortilege 平淡的用星座解释这些吸毒者的不幸,说当时一些存者不愿接受“死者长已矣”的现实。
Doc 见过存者不信自己爱的或者同过班而已的人真的死了,于是编造出各样的故事来逃避现实也许上面的理由都太复杂了。
也许,作者 Pynchon 就有这样一个朋友,高中时还一起吸过大麻,后来他也有了妻子和孩子。
在一个平淡的日子,突然传来了他的死讯。
于是 Pynchon 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结尾,正义得到伸张,甚至会有免费的住房,但他最在乎的是,在这个世界里,Coy 回到了家人身边。
虽然一如既往受不了频繁的画外音,但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Paul Thomas Anderson还是保持了相当的水准。
同时非多线性的群像展现也再现了曾经最为擅长的掌控角度。
一直想找出他在《血色将至》《大师》以及此片潜在的个人特色,但除了旧时代下的人性解剖还真没有其它新鲜的说辞。
可能他自己还在摸索,如何架构自己庞大的总体电影艺术观。
文/牛腩羊耳朵 在全法唯一一家有设备播放70毫米胶片电影的L'Arlequin二刷《性本恶》(Inherent Vice)过后的第二天,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自我陶醉中,连上班都精神恍惚,神色漠然,同事问我是不是有什么伤心事,我回答,不是伤心(Tristesse),而是怀旧(Nostalgie)。
身为六七十年代脑残粉的我,经由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这部号称无法改编的原著,凭着PTA的一套独门电影技法,令我魂牵梦绕的时代画卷活灵活现地展开在大荧幕上,却不得门可入,实在是无限的神伤。
三月刊的《电影手册》则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给了我些许慰籍,《性本恶》就像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专题里出现的PTA是对其简称】的几部前作那样,再次登上了手册的封面专题。
翻过两篇手册高大上风格的长评,一篇来自英国音乐评论家Barney Hoskyns的约稿很是让人眼前一亮,没有像手册长评那样云里雾里故弄玄虚法语生词遍处,生动明快的语言,翔实丰富的征引,把六七十年代洛杉矶流行文化史打包奉上,对于我本人来说实在是久旱逢甘霖。
遂决定翻译下来,一则分享给国内影迷,二则拓展一下时代认知。
小说《性本恶》既有时代的厚重度又有喜剧的幽默感,PTA改编成电影完美的保留了原著这一精髓,这很难通过一篇评论给挖掘出来,我的批评文章《天使之城三重奏》里浅谈的三个元素【沉醉|Ivresse】【怀旧|Nostalgie】【妄想|Paranoïa】仅仅只能算是万木丛中的一片叶子而已,要看清其后的一整片森林还得读一读身为小说《性本恶》译者的洛之秋老师的诸多相关文章。
我择选其中一篇,着重于品钦本人以及小说写作的背景,以求观影者能在一定的背景下更好地欣赏电影。
《性本恶》所带来的心神不宁大概还会让我“消受”很长时间,就像吸了两个半小时的大麻二手烟那样,后续的快感会依然时不时以诡异微笑与痴呆眼神的表现形式冲上大脑。
PTA就是有这样的功力,在《血色将至》(There will be blood)与《大师》(The Master)这样压抑暗黑的两连炮之后,PTA证明了自己有能力在美国经典电影框架下拍出杰作。
之前在《私恋失调》(Punch-Drunk Love)等前作里那个严肃与怪诞纠缠不清的更私人的PTA再次出现在了《性本恶》里。
虽说国内国外对其新作的评论都不上不下,我仍然十分的私心地认为本片已经锁定了本年度个人佳片前十的一席之位。
天使之城三重奏 电影《性本恶》的开端,镜头对准1970年加州洛杉矶Gordita海滩一隅,深处海浪轻摇,拂过冲浪手归家的脚步;接上Sortilege自言自语的近镜,夏日黄昏依然耀眼的光线,在她随海风舞动的发丝间跳跃;暖黄渐隐,Shasta从一片冷蓝里走来,一声极具挑逗力的“呲”把Doc从大麻沉醉里唤醒。
“他想着这是幻觉呢”。
身着一袭橘色夏裙的Shasta调笑着总是分不清现实与妄想的主人公,也在调笑着我们观众。
仅仅三个镜头,PTA就完成了对电影叙述三重结构的展现:六七十年代交接处的洛杉矶海滩,嬉皮士们在这里开始做起沉醉了十年的“反文化”之梦;Sortilege的画外音叙述以自始至终的过去时,把时间流逝所能带来的怀旧效力发挥到最大;而由JoaquinPhoenix与Katherine Waterson饰演的两位核心人物,牵连着一个似真似幻伏线千里的故事。
最后Doc铺满蓝色从窗外洛杉矶海滩转向一年未见的前任女友的飘忽眼神,奏起了这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洛杉矶三重奏的第一个音符。
“ Ivresse ”身为加州人的PTA几乎把自己所有的电影都安在了这里,《血色将至》里19世纪末20世纪初南加州贫穷小镇,《大师》里20世纪五十年代的洛杉矶,以及《私恋失调》里的当代洛杉矶郊区,《性本恶》则填补起了PTA私人加州百年史的六七十年代空白。
生于1970年夏天的PTA未曾亲身经历过这个无拘无束到疯狂的年代,却也挡不住他在中年之岁时把托马斯·品钦这部还原当时洛杉矶嬉皮士风貌的小说搬上大荧幕。
那时在洛杉矶海滩上聚集的嬉皮士没有一个不是“醉醺醺”的,就像电影里Doc大麻两根齐下翻阅卷宗,因为享受极品货差点丧命于雅利安兄弟会成员之手一样,醉的可不是酒,而是各式各样的毒品。
电影跟着醉醺醺的Doc调查跟他前女友有关的案子,游历了一番当时乌烟瘴气的嬉皮士聚集地,参观了一半开着修补因长期吸食海洛因而坏掉的牙齿的诊所,一半却是倒卖海洛因的“金帆派”总部的怪诞大楼,我们见到了Cory这位前毒虫兼爵士乐手兼谍报人员的嬉皮士,也最后找到了躺在精神病院里精神恍惚的大地产商Mickey Wolfman。
一头长发与络腮胡子纠结在一起的Doc身上集中着当时嬉皮士的典型形象,他怪诞不经的对话与经历,则折散出了整个洛杉矶70年代初的“醉人”画卷。
“ Nostalgie ”Sortilege的旁白担负着表现品钦原著语言风格的重任。
PTA不曾吝啬的表达过对这位有着特立独行写作方式的当代美国文学大师的崇拜,一字不落从原著里摘引的长难句由这个原著里的配角人物用慵懒的语调在电影里念出来,大概是PTA表达“爱慕之意”的终极方式。
用着过去式讲述的Sortilege,就像她名字所代表的意思一样,有一种怀旧式的魔力,她在电影里又以画外音之外的形式出现则混淆了这种怀旧魔力针对观众的叙述作用。
在占卜盘指示可一品醉意之地的段落,Sortilege的形象与其画外音叙述同时进行,这段回忆却又是由Shasta寄给Doc的明信片所引起,上面写着“我想念那些日子,我也想念你。
”那是一个没有毒品可服的漫长夏日,每个人都不顾一切,都遭受着判断能力的缺失,一串电话号码的浮现只能被解释成有毒品可寻之所,Doc和Shasta赤着脚在雨中奔向日落大道72723号,却只发现了一片空地。
(那片空地在接下来的场景真得成了“金帆”总部这毒品藏匿之地)毒品是当时嬉皮士的最大追求,最完美的逃避无意义现实奔向纯粹自由的方式,也只有那个时代对自由的追求全部凝聚在了一场醉生梦死里。
当背景想起NeilYoung的“穿越过去的旅程”(Journey Through the Past)时,PTA把对那个时代的所有怀旧情怀都表达了出来,只因在我们这个时代,一个雨中午后的短暂相守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Sortilege的旁白担负着表现品钦原著语言风格的重任。
PTA不曾吝啬的表达过对这位有着特立独行写作方式的当代美国文学大师的崇拜,一字不落从原著里摘引的长难句由这个原著里的配角人物用慵懒的语调在电影里念出来,大概是PTA表达“爱慕之意”的终极方式。
用着过去式讲述的Sortilege,就像她名字所代表的意思一样,有一种怀旧式的魔力,她在电影里又以画外音之外的形式出现则混淆了这种怀旧魔力针对观众的叙述作用。
在占卜盘指示可一品醉意之地的段落,Sortilege的形象与其画外音叙述同时进行,这段回忆却又是由Shasta寄给Doc的明信片所引起,上面写着“我想念那些日子,我也想念你。
”那是一个没有毒品可服的漫长夏日,每个人都不顾一切,都遭受着判断能力的缺失,一串电话号码的浮现只能被解释成有毒品可寻之所,Doc和Shasta赤着脚在雨中奔向日落大道72723号,却只发现了一片空地。
(那片空地在接下来的场景真得成了“金帆”总部这毒品藏匿之地)毒品是当时嬉皮士的最大追求,最完美的逃避无意义现实奔向纯粹自由的方式,也只有那个时代对自由的追求全部凝聚在了一场醉生梦死里。
当背景想起NeilYoung的“穿越过去的旅程”(Journey Through the Past)时,PTA把对那个时代的所有怀旧情怀都表达了出来,只因在我们这个时代,一个雨中午后的短暂相守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 Paranoïa ”跟罗伯特·奥特曼改编自钱德勒同名小说《漫长的告别》惊人相似,私人侦探Doc受前女友Shasta所托,寻找与其有私情的一位洛杉矶大地产商,他也有一位英国妻子,这场调查牵涉出了警察,检察院,贩毒黑帮,大律师,精神病院等洛杉矶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机构人物。
这种极具社会硬汉派侦探小说相的故事,却被PTA蒙上了一层妄想的薄雾,变得亦真亦幻。
Doc在调查周边人物的时候,会时不时的在随身小本子上写下“不是幻觉”这样的话来提醒自己;驾车离开“金帆”总部的段落,故意加快播放倍度与关车门的重复,配上逐渐加快的跳跃背景乐,毒品造成的幻觉感跃然纸上。
开场段落,当Doc送Shasta上车之后,惴惴不安的Doc眼珠左右乱转,环顾四周,似乎整个洛杉矶城都是个假象。
同样的眼神在片尾再次出现,即便一切尘埃落定,情人已在身侧,Doc不断望向后车镜的下意识动作,泄露了他从不停止的对周遭事物事物真实性的怀疑。
悠闲散漫的节奏,摸不清头脑的线索,种类繁多的人物,虚实交错的情境,聊不完的天谈不尽的事,复古典型的年代,迷幻离奇的基调,构成了这部古怪特别的《性本恶》,就想走入了一条奇异曲折的迷宫,跟随“70s金刚狼”的步伐,绕来绕去,沿路拾起碎片化的拼图线索,漫不经心的寻找真相,没有技术层面或叙事结构上的惊天逆转和酷炫的视效冲击,只有不走寻常路的絮叨道来。
这注定是一部不会被大多观众所认可和热捧的电影,甚至会趋于边缘化,评价或许会呈两极化发展,有些人看完会觉得百无聊赖冗长沉闷至极,一头问号不知所云,就像一根麻绳在脑海里被花样百出的拧了一捆麻花,二话不说打出差评,但对于有些人而言,看完这片就像吞下了一颗PTA精心制造的绕脑迷幻药,药效强劲生猛,让人欲罢不能,无需过多的理解或探讨,即使迷迷糊糊一头浆糊,但始终会觉得被一股耐人寻味的瘾牵引着,十分享受。
想要叙述这片的剧情并非易事,其中牵扯的人物繁杂众多,但我还是想尽力的按记忆做个简单的梳理。
私家侦探多克在前女友那得知她的现情人地产大亨的妻子和情人准备联手把大亨送进精神病院吞他财产,不料随后前女友和大亨一起神秘失踪,此时一个出狱的黑人也要多克帮着找一个欠他债的人,且恰好是大亨的保镖,一天多克来到奇葩小店碰到一个亚裔女子后被莫名打晕,醒来后发现身边躺着保镖的尸体,还有令人厌恶的香蕉警长带着一票警察,为了弄清真相找回前女友,多克蹚上了这趟浑水,开始了角色扮演的离奇历程。
先是拜访大亨妻子寻线索,在酒吧偶遇摇滚乐手兼卧底(一个女子委托要寻找的丈夫),潜入精神病院本想救出大亨不料被拒,名不副实神秘死亡的牙医,随后前女友神奇出现,本可以就此打住,但为了让乐手重回家园,多克决定深入调查,一个惊人的庞大毒品组织和阴暗的勾当浮出水面,找到幕后的小头头即为当年的死对头放高利贷的棒球佬,还有脸上纹有NC标志的大亨前保镖,命悬一线的多克急中生智毙了两人后遇到香蕉警探,后接到组织的联系,发现之前叛逆女孩的老爸即为组织一员,交易完成后,乐手回了家,多克和前女友也似是而非的上了路。
胶片的质感无疑为那个特殊的年代披上了一层更为迷人的外衣,配乐的运用有点特别,像一个低调的潜行者,PTA显然没有想要透过配乐强加于观众过多的情绪起伏,或为剧情大肆渲染一把,但依旧能嗅到当年复古的民谣乐风,十分动听,凤凰饰演的多克,举手投足尽显人格魅力,极具吸引力,将一个随性所欲肆意妄为带点小正义感的嬉皮士刻画得入木三分,众所周知,这部电影改编自马斯·品钦的同名小说,PTA看似有意淡化一切来保留原著的原汁原味,表面上看像是将蜻蜓点水般的线索和细节交错呼应,多线交叉的叙事手法显得迷乱而困顿,但还是能感到其中的暗流涌现,有着内敛的高潮和悬念的伏笔。
有小说打下的牢固基础,就脱不开其带有的浓厚的文学性质,时而艰涩时而哲思时而直白意味深刻的旁白,流露出一股虚无缥缈的诗意感,显得有点费脑,但夹杂其中的幽默却又调动起了观影的乐趣,就着影片情节上的荒诞感,相映成趣,无论是那逗趣惊恐的表情,还是妙语连珠的耍嘴皮子,或是一本正经严肃愤青的逗比香蕉警长,都是印象深刻的亮点。
情节上,PTA将虚和实完美巧妙的融为了一体,让人难以明确的区分,有臆想、有幻觉、有回忆,穿插于现实当中相互交叠,透过视觉、感知和理解,被引领着身临其境的走入那个迷幻而独特的嬉皮年代。
毒品、性、随性、肆意、不安分、道德败坏、危险分子,这是不少人会强加在当年嬉皮士身上的负面标签,片中的尼克留有一头凌乱的波浪卷毛头和满脸胡须,平时一幅随意不讲究的打扮,爱毒品爱美女爱冒险,也有着重情重义的品性,但在片中他可没少遭到周遭人的嘲讽、挖苦和贬低,被高高在上的律师女友嫌弃,被不可一世的香蕉警探侮辱唾弃,被那些气势汹汹正气凛然的警员轻视,嬉皮士在他们看来就是不被待见和欢迎的一类浪迹于底层的人,但讽刺的是这些看似有着光鲜亮丽身份和地位的正义使者们,实际却高尚不到哪里去,有着萎靡的日子,伤脑筋的生活,暗藏着黑暗的阴谋和体系,他们终日举着正义的旗帜实际藏污纳垢的地方更像一个徒有其表带着伪善面具的“邪恶组织”。
而多克虽然是个瘾君子,却也有着善的一面,无论是努力寻找前女友,了解实情后对香蕉警探的同情,深入毒窝只为帮助乐手重回家园,怀着他的生活态度,毫不掩饰,有善意有温情,做着最真实的自己。
而香蕉警长也是很值得一提的人物,他是一个看似严肃刻板却爱吃香蕉冰激凌的逗比警长,但他身上却时常流露出一股伤感的哀愁,火爆的老婆,没啥晋升可能的空头职位,会在餐馆耍宝,还会客串影视剧,只为拥有更多的尊严,和多克每每都是水火不容的唇枪舌战,多克虽然十分讨厌他,但随着多克从档案知道他搭档的死因,看到同事对香蕉警长的讥讽,体会到他内心的愤恨和压抑,一个身处灰色地带的可怜人,一个警长当着一个嬉皮士的面豪气惊人的一口生吞掉所有毒品时,体会下其中的意味,像是一种裹着悲怆和宣泄的冷幽默,多克留下的那一丝不解的眼泪,其中无疑蕴含着深深的同情和理解。
PTA洒下诸多支离破碎却又紧密相连的线索,掩盖不住清晰深刻的内核,想要揭露的无非还是当时米国整体社会形态和阶级阴暗腐败的虚伪面,和构建这些现象问题的关键性根基和源头,正如直白的片名所示,人性的“恶”,贪婪无度、利欲熏心、心狠手辣、虚伪阴险,为了权利无所不用其极,无论是洗脑的精神病院,和组织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牙医瘾君子,叛逆小孩的体面老爸,卑鄙的政治阴谋,警力和毒品之间庞大惊人的非法勾当,身不由己的乐手,悲情的香蕉探长,就像在层层拨开一个腐烂的庞杂洋葱,恶臭污秽遍布眼前,这一深刻而尖锐的反思和批判在片中各种信息量的堆砌下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些劣根性可以说一直相伴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变迁从社会中成功的剔除掉。
《性本恶》并非一次性消费的娱乐产物,而是一部余味无穷的优质电影,最后多克那意味深长用灯光一打的眼神和傲娇一笑十分美妙。
作者:RACHEL LEE HARRISThere are often misperceptions about what a costume designer does, said Mark Bridges, the Oscar-winning designer of "The Artist" and a nominee once again for "Inherent Vice," Paul Thomas Anderson's take on the hemp-infused novel by Thomas Pynchon."I'll tell someone I'm a costume designer and they'll say, 'Oh, that sounds like fun,'" he said. "It's a lot of things, but fun isn't always up there in the top five.""Some people think all we do is shop," he added. "We do some shopping, yes, but we do it with a lot of things in mind: Who is this person? How will this photograph? What does it say about the character and can we afford it?"The often scantily clad women of "Inherent Vice" may have allowed Mr. Bridges to save a bit on fabric, at least. Set largely in a fictional version of Los Angeles in the 1970s, Joaquin Phoenix stars as a private detective, Doc Sportello, who is often high as he stumbles through a mystery involving his toxic ex-girlfriend Shasta Fay Hepworth (played by Katherine Waterston) and the developer Mickey Wolfmann.Along the way he meets several sexually intimidating women, most in equally intimidating outfits, if anything at all. "There are some tricks I use to turn the heat up on things," Mr. Bridges said, but for this film the rule was simply "more skin.""It just felt more like the beach lifestyle and the tone of the piece," he said, "what was going on in society, the whole sexual revolution."It was a feeling similar to working on the set of "Boogie Nights," also directed by Mr. Anderson, he continued. "There was a freedom."During a recent phone call from his home in Los Angeles, Mr. Bridges spoke more about the women in the cast, including Maya Rudolph, who played Doc's sexy secretary while nine months pregnant (with her and Mr. Anderson's fourth child). Here are edited excerpts from the conversation:Reality Intrudes: Sex appeal was a big part of every woman's look in the film, Mr. Bridges said, from the black cut-out bathing suit worn by Serena Scott Thomas to the tight nurse's uniform worn by Ms. Rudolph. "The situation there was sort of like reality versus drama," Mr. Bridges said. "We shot her scenes twice, the first time when she was about nine months pregnant. But what ends up in the film was shot about nine days after she delivered the baby," he said. "I wasn't able to get quite the sexy look I was going for with a mom who had just delivered a baby, but her acting is so strong she'll make you believe anything."The Pynchon Essence: When it came to dressing the girls at Chick Planet, a massage parlor, a delicate balance was required to stay true to Mr. Pynchon's descriptions without looking too jokey, he said. "Pynchon talks about Bambi" — a prostitute played by Shannon Collis — "in a neon multicolored Day-Glo bikini," he added. "Well, neon and Day-Glo don't photograph so well, but it was an era of multicolored psychedelic suits, so we just toned it down a notch. You still get the essence of Pynchon but it doesn't take you out of it."Another Trip to Chinatown: For Jade, another Chick Planet employee who helps Doc in his search, Mr. Bridges was inspired by "The World of Suzie Wong," the 1960 film about a Hong Kong prostitute and an American who falls in love with her. "Pretty much every show I find an excuse to go to Chinatown," he said. "Pynchon talks about a lovely Asian girl in a turquoise cheongsam and I thought, let's just go with it, but let's get as much skin going as possible. So when we first see her she's in a cheongsam, but we altered it to make it a two-piece. It was hardly there."Later, Jade, who is also a waitress, is seen outside a restaurant "in a little red-and-black number that I darted up to give it a more pointy silhouette up top and make it feel a little more Suzie Wong," he said. "Very short and very darted."Orange Shasta: Flashbacks to Doc and Shasta's life together at the beach show Ms. Waterston in a "uniform" of bikini bottoms, loose-fitting cotton shirts and no shoes, "simple, pretty, sexy," Mr. Bridges said. "And you're not sure if you're just seeing her in Doc's mind's eye or if it's real. I thought it would be a fond memory if she was always walking around like that."But when she first appears in a relatively prim orange crocheted mini-dress and a neatly combed hair-do, the narrator describes her as "looking just like she swore she would never look." This "flatland" gear, as Mr. Pynchon described it in the novel, means she is from the Los Angeles basin or Hollywood, Mr. Bridges said, anything but the beach. But how to do that and keep Shasta's sex appeal? "A hard shoe with a heel was a good starting point," he said. "A bra was also something she never would have worn before. And then in the scene she talks about the kind of kinky way Mickey liked her to wear short skirts. So we made her presentable, but still sexy."Letting Go of the Book: Though Mr. Pynchon's descriptions were a great source of inspiration, bringing his words to life while also reflecting the 1970s and finding fabrics that would photograph well and be interesting to look at was difficult. Mr. Pynchon describes Deputy District Attorney Penny Kimball, played by Reese Witherspoon, as "wearing a gray polyester business outfit with a very short skirt," Mr. Bridges said. "Well, that could be anything. So then it becomes my job to decide what that means for our film, for Reese, how it could have some underlying meaning for who she is."In the book Dr. Rudy Blatnoyd (Martin Short) wears a bow tie, a foppish pocket square and an ultraviolet blue velvet suit, Mr. Bridges said. "Well, I made an ultraviolet suit but I also made the plum suit you see him wearing in the movie because ultraviolet gets a little funny on film. Also, we don't need a pocket square. We've got a velvet suit on Martin Short, we don't need to take it further."Praise for the Cinematographer: Working in a period that often calls for outlandish prints in garish colors can be challenging, he said, but he was fortunate that Robert Elswit was the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on the film. "He's pretty fearless," Mr. Bridges said. "There are only a couple of times in our close to 20 years of working together that he's made a specific request of me. I mean, this is the man who in 'Boogie Nights' shot Don Cheadle in a pure white suit under fluorescent light. He's like, 'Bring it on and I'll figure it out.'"The Job's Intangible Benefits: "It happens every once in a while that a project will capture everyone's imagination," Mr. Bridges said of the film's recent success and his Oscar nomination. "Sometimes work comes and goes and nobody notices but that's the wonder of this, right?" He added that costume designers "are so connected to so many different parts of the film: We're in that room making a person with the actor. We're choosing textures and colors that are going to affect how the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shoots it. We're saying something about a person that hopefully the director agrees with as far as how he's going to tell his story. Hopefully we're staying within budget. We touch on every discipline in some way so you have to put your whole heart and soul in it."
我个人并不是文科专业,更不是什么哲神史爱好者,对于一个想保持清醒的人来说,看品欣的小说是通过看比我们思想丰富人的想法,然后考虑后丰富自己想法的一种方式,对于我来说,感觉作者只是通过他高超的写作手法,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告诉我们,大部分人们都是活在梦中,一直不肯醒来,也不愿意醒来,无论你是有何种欲求,你只要按照自己的本能去做,就是符合人性的,并且大家都是这样做的,而你看到大部分秩序,只是许多人按照自己白天做梦时的想法去做的,相互妥协后达成和谐统一,并且有意思的是,小说中,虽然女性角色在大部分情况都描写成花瓶,但是在促成故事剧情发展上,十分关键,地产商米奇的妻子和情人,被怀疑绑架成嫌疑人,多克的前女友又是真情想帮米奇才找来多克,而多克的情人地区检察官助理也是因为真心要证明自己的心意,找到封存到2000年的档案,甚至在结尾,多克让小孩查到被自己送到天国的打手的受虐新娘所在的医院,并开车计划去看她,是要来告诉我们,决解活在梦里人们的问题,同样用到烫手的爱情,就可以了,就像真正好莱坞电影那样,没什么是爱一个人不是决解的,如果有,那就是2个。
第一次看这片子是去年的5月份,周末影院放了三部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木兰花》、《血色将至》和《性本恶》。
最喜欢的就是这部《性本恶》。
片子里嬉皮士们喷云吐雾,故事云山雾罩,看得也是云里雾里,甚至飘飘欲仙了。
一群人看完之后激动不已,一边为本片在“奥斯卡最佳改编”中不敌《模仿游戏》扼腕叹息,大骂奥斯卡评委的偏袒或有失公允,另一边明明才是5月初,却纷纷扬言本片铁定出现在自己的年度十佳之中。
也有尚不知《性本恶》的摄人心魄和它扑朔迷离的故事难分难解的人,如我,想去托马斯·品钦的原著中一探究竟。
去图书馆借来一本,翻开后却发现书页中夹藏着为数不少的白色粉末。
这难不成是哪个品味不错的毒贩子,选取这样一本别有意义却又少有人拜读的小说,用作交易的工具?
不敢继续再想,把白色粉末悉数扫回夹页中,赶忙还了书。
直到上个月,才终于再将书借来,一口气读完。
出乎意料的是,原著中的种种谜团竟都在最后获得了解决;遗憾的是,在前因后果都已了然之后,再回来看电影,却已失去了那种雾里看花的“迷幻”魅力。
好在,这样一部改编电影还是足够优秀,许多地方恰到好处地传递出原著的神韵,甚至更利于表达,实在回味无穷。
首先便是演员的选择。
处于核心位置的是扮演男主角嬉皮侦探多克的杰昆·菲尼克斯。
他散乱的卷发,蓄起的鬓须,黑黑的脚底板,都和多克放荡不羁的嬉皮士形象极为吻合。
在开头,菲尼克斯扮演的多克躺在暗红色沙发上,灯光和被照亮的卷发头顶闪耀着金黄,而他的脸庞则沉浸在蓝色的阴影之中。
三种比例协调的颜色烘托下的一张若有所思的脸庞,相信所有《性本恶》的读者看到这幅情景都会坚信,这就是多克。
这种形象的“相似”更是遍布细节:一双深邃绿色眼镜经常思索着、思索着就慢慢变得湿润起来,正是那个外表大大落落却爱矫情的多克;而一些小动作,如挠挠鬓须,皱皱眉头,或是抠抠黑黢黢的脚底板,都使得在观众眼中,演员和角色早已融为一体了。
其他出色的选角如扮演比格福特的乔什·布洛林,扮演科伊的欧文·威尔逊,或是扮演莎斯塔的凯瑟琳·沃特斯顿。
无论是莎斯塔开头时的一身“平原地区”打扮,或是突然归来时的T恤加比基尼,都是极为神似的还原。
小说改编电影时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对独白和心理描写的处理,而本片则将旁白的任务交给了女配角索梯雷格。
她是多克的前助手,又有点类似于多克的精神导师,精通通灵占星。
这样一种熟悉多克现实和精神生活的身份,使得旁白自然而附加了些许情感。
但心理描写的处理则复杂得多。
原著中许多心理描写扮演着分析和表达情感的重要作用,而电影在这方面最精彩的变化要数结尾为比格福特的“加戏”。
表面上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比格福特,也是时代的“受害者”。
警察比格福特,通过强硬的工作手段如愿“逃出”南部湾区,来到洛杉矶警局工作,却成为了工作中被孤立的对象。
他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生活却没有起色,只有束缚和争吵。
他唯一的知己是前任搭档,却因为成了警局头头的眼中钉而被除掉。
最后,他生活中仅有的一点亮光便只剩下了通过出演一些广告和电视剧客串来幻想自己的演艺事业,或者和嬉皮小子多克插科打诨。
因此也有人说,比格福特是羡慕多克的。
这些情绪中的大部分在原著中是以多克的心理描写来揣测,而在电影中导演却以另一种极为精彩的方法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在电影中临近结尾处,比格福特用大脚一下踹掉多克的家门,坐到多克对面,将盘中剩下的所有大麻叶子倒进嘴里大口咀嚼。
对面的多克早已忍不住眼泪。
虽然没有对比格福特的遭遇做出任何正面地分析挖掘,却是一次情感上的爆发,更加直观地表达他的愤怒,令观众进行前因的补全。
将400余页的故事精简到电影的两个多小时,无疑是一个巨大难题。
这里就体现出了导演兼编剧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对于故事结构的理解。
《性本恶》结构上戏仿钱德勒的马洛系列等侦探小说,通过环环相扣的线索来推动剧情。
而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只需将线索拆掉几环,然后将往前平移,如此便完成了精简,而故事仍然浑然一体。
但是仍然有些删减令人心生遗憾,如品钦在书中百科全书式得盘点摇滚乐和冲浪术,或是多克吸过大麻后出现的光怪陆离的幻想。
尤其是多克在吃过迷幻药后所见的沉默大陆——这是一个关乎故事核心思想的寓言。
另外,故事的发生时间是在曼森谋杀案发生后不久,在原著中关于此事件的分析或调侃随处可见。
尽管有几处在电影中也予以了保留,但是此事件对整个故事提供了何种背景却不见踪影。
实际上,原著中立体得表现出此事件给洛杉矶地区人们带来的恐慌——人们即便在自己家里都已变得不再安全。
而嬉皮士们也受此影响变成了需要提防的对象。
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托马斯·品钦和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写给美国六七十年代“嬉皮时代”的一曲挽歌。
嬉皮士们不仅是生理上对大麻、对性渴望,更是心理上的追求:他们通过这种途径来反抗贪婪无度的商业社会的腐朽,来对抗资本主义的虚无。
他们所对抗的,正是具现化后的“金獠牙”公司,以“金獠牙”号帆船为符号。
原来备受恩宠的“受护”号,摇身一变成为了象征贪婪和罪恶的“金獠牙”。
“金獠牙”敛金的手段便是着眼这群嬉皮瘾君子:先把毒品卖给他们,再帮他们戒毒。
最讽刺的是,只要还有嬉皮士渴望着摆脱贪婪的社会和虚无的生活,“金獠牙”的罪恶生意就会生生不息。
托马斯·品钦正是在这里抛出了那个关于“固有缺陷”(inherent vice,海事保险用于,小说和电影的题目)的寓言:亚特兰蒂斯和利莫里亚两块罪恶深重的大陆在远古沉没,天使之城洛杉矶成为了拯救他们的“诺亚方舟”,但是却无法保证所有幸存子民的救赎,因为他们在登船之前,早已被贪婪和罪恶所浸染。
[1]《性本恶》的中文译者也在译后记[1]中说道,这部前因后果交待得七七八八的小说,是一部不太品钦的品钦作品。
相较之下,可能没来由没去处的电影的叙事,更像是品钦以往的风格。
尽管我也迟疑究竟这两种,哪一个是这个故事更好的形式。
但毫无疑问的是,我因为这个故事,爱上了托马斯·品钦和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他们两个。
[1]参考译后记。
仅个人纪录,用以以后梳理,暂无参考价值。
虽然故事从来不是品钦小说的主要因素,但是也只有通过这个侦探小说一样的故事,我们才能清晰地了解品钦的叙述策略。
小说的主人公多克是一位私家侦探,前女友莎斯塔有天上门请求他的帮助,她的现情人地产大亨米奇·乌尔夫曼陷入了危机,大亨的妻子和情人正要联手吞并他的财产,打算把他送去精神病院。
随后,莎斯塔与米奇一起神秘失踪。
为了寻找情人,多克成了谋杀案的嫌疑犯,差点被警长比格福特陷害。
故事随后变得越发离奇,先是拜访大亨妻子寻线索,在酒吧偶遇摇滚乐手兼卧底科伊(一个女子委托要寻找的丈夫),潜入精神病院本想救出大亨不料被拒,名不副实神秘死亡的牙医,随后前女友神奇出现,悬疑的侦探效果看似无疾而终,小说本来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
但为了让乐手科伊重回家园,多克决定深入调查,一个惊人的庞大毒品组织和阴暗的勾当浮出水面。
《性本恶》的故事发生在1970年,小说的结尾几乎是大团圆式的结局:莎斯塔回到了海滩小镇,科伊戒掉了毒瘾与妻女团聚,甚至连亦正亦邪的地产大亨乌尔夫曼都安然返乡。
这种有些怪异的结尾并不像品钦的小说风格,但正是这个独树一帜的“大团圆”的结局让小说多了几分悲情,因为它对应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信仰爱和摇滚的嬉皮一代,在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之后渐渐散去了。
小说中无处不在的“迷幻”场景,源于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大麻和各种迷幻药的痴迷,小说中的场景通过这个重要的媒介,模糊了现实与幻觉的界限,造成了很大的阅读困扰。
很多场景都是似真似幻,我们不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但是就在这种迷真迷幻的氛围当中,那个时代就结束了。
很多读者会认为《性本恶》情节怪异,但这本小说什么没有超现实主义的成份,只有大麻迷幻药催生的幻想,读者对叙述中“现实”和“幻想”的定位相对容易。
照例有枝杈旁生的情节结构,品钦骨子里是一个浪漫主义小说家,对每个人物抱以同等的关注,为每个配角的身世打开一扇后窗。
他的百科全书式风格是美国民主的文学尝试。
不仅是为了客观反映社会全貌和错综的社会关系,也不只是为了证明能掌握化用以往的文学传统,而是为了成就真正的美国小说:一个时代的真实感通过一个虚构的侦探角色,通过他四处的游走、观察、碰撞,以点及面,丈量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纵深。
《性本恶》是一部探讨人性复杂性的杰作,它的主题是关于人之初、性本恶的深刻思考。
电影通过一系列精彩的故事情节展示了人们如何在社会的大染缸中被塑造成为不同性格的人,以及在欲望与道德的十字路口所做出的艰难抉择。
这种对人性的揭露不仅仅是表面的观察,更是深入到内心世界的挖掘,使得观众能够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和教育。
《性本恶》不仅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性本恶》,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们的评价了!
果树PTA电影里一贯的气质还在,但这一部真的缺少亮点。
Pincent迷幻,黑色,荒诞,性感,幽默,复古,嬉皮,悬疑,看这片子像微醺,70年代加州时代图景和众生相一桶猫人物多 线索支离破碎 充斥着大量对白 看到后半段已经完全丧失兴趣 结尾也不过如此。
唯一吸引我的依然是配乐和华金的表演 整体风格迷幻游离 好多人物偶尔出现几次之后便没了下文 Bigfoot这个角色挺有意思的Joeyside加州hippy往事,70s迷幻史,「唐人街」附体film noir打底,神神叨叨台词需要原著解码子夜无人属于PTA的《好莱坞往事》,与昆汀那种像是流着泪镀出梦幻光圈的情感不同,它更像是凌晨十二点把你从梦中吵醒的低音喇叭,是从水底浮现的倒影,是至暗中隐约的霓虹,扑面而来的都是对那个时代里潮湿和迷幻感的捕捉,杂乱但迷人,看上去就是要载你去一个危险的地方。
侦探永远是好莱坞电影里的万能钥匙,引领你遇见光怪陆离的人,打开他们不同的故事,他们堕落成瘾将自我耗尽,又像万花筒一样散发着诱人的生命力。
气氛大于一切,就是这样。
约克纳帕塔法我暂时无法从这迷雾中廓清出震撼的图景。
我略知她一二致幻剂不是沉醉不知归路唯一的解药,安眠药才是让你清醒远离梦境的罪证,只有像万花筒一样的Doc.才能在无穷的烟雾缭绕中寻找失落于现世的谜底。
你看,潮湿的冰棍黏糊糊地流淌在众多美人口水的唇印之间,性感的领带醉醺醺地穿插于梦呓般乱糟糟的底片之上,耐人寻味的真相让位于暧昧而荒诞的嬉皮士美国风情画,这场迷离劫仿佛没有终点,但也没有人想亲手终结这本妄想虚无又错综复杂的讽刺悬疑剧不是吗?
#FIFF26#第2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导演嗑药了!
我不是托马斯·品钦的读者。作品只看过某部原著前面一点点,记得那个纽约地下水道鳄鱼泛滥的故事。片子时入迷离倘恍之境(而警官大脚一场场舔着裹了朱古力糖衣的香蕉,多么古怪的自渎场面)……我觉得是优点。生活的很多角落和暗面本来就是难解的。最后,再次认证:我天生不喜欢太男性化的东西。
as long as American life was something to be escaped from, the cartel would always be assured a bottomless pool of new customers.
除了烟雾缭绕和痴狂狞笑,剧情却啥也记不住。注意力很难完全集中,但却又被吸引到无法脱身,最终只能憋着气由着导演的任性,不知不觉看完了整部电影。
艰深晦涩的隐喻,跟不上节奏的台本,以及不知所云的从头至尾。估计需要找个时间二刷来提高一下智力。
其实该是个复杂缭绕高逼格的片子,嬉皮士,复古色,但就是在迷幻边缘一遭,被散掉的形给蚀了。一旦始终无法入戏,两个半小时的导演剪辑版就变得冗长而摸不着北了,只感觉大家都在努力地演啊,但看到杰昆太像孙猴儿就分神,扯着扯着,自个儿也混沌了~
看完回味了四个小时,感觉就像喝了烈酒一般。PTA对70年代南加州的迷恋,融进一个钱德勒似的小说里,观众跟着嬉皮侦探走街串巷,遇到各色人等,线索错综复杂,甚至有些只能由台词说出。但跟不上这些不重要,整个片子笼罩着那种大麻混合烟草的味道,一些角色和情节完全是致幻产物,跟着醉就好了
第一遍完全看不懂,串联不起来所有的事件和人物,看完之后又倒回去快进着看了看,虽然整体总算是搞清楚了,但对一些小的细节和联系还是不明白,整部电影的进展过程像磕了药般迷迷糊糊,但能感觉到导演对这个故事是有某种情怀的,就跟科恩兄弟在《大地惊雷》中展现的那样,但我对这个故事并没有感觉..
今年的美国骗局(这么说有些抬举了,美骗至少还有精彩的群戏可以看),肯定会有好多人不喜欢,反正我是如坐针毡!每一分钟都是煎熬!
不喜欢,杰昆·菲尼克斯剪剪头的话,那此片就是70年代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美国人民群众当中的金刚狼!!
分三次看完,所以三星
不太懂嬉皮士的世界,这片太混乱了,看的头晕
看不下去,还是找原著小说来吧。
PTA拍了一部很难定义的荒诞现实类大麻迷幻电影,围绕着全片各样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大段的对白展开了一个非典型的犯罪故事,看似使人发晕却如嗑药般让人上瘾。台词与画面还是考究的,细节上非常认真,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应该没悬念了,托马斯品钦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者,而PTA则几近完美的还原了原著。
喜欢这个调调。
everything gone to that world。PTA总会使人疲劳
随手打分。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却不时韵味无穷,也差不多是不清醒的人才好说清醒的话的意味吧。恶的化身的金牙船最后被司法(正义)部买了(department of justice),所以,这算是,正义得到伸张了?(so, like, uh, justice was served?)愿我们坚信这艘受恩的船定会驶往有福的岸。。。一番吞云吐雾半梦半醒晕头转向的迷宫穿梭之后,没想到结果竟然温暖小清新。。。
『2.5』用一夜一天连看两遍,二刷记了2800字的笔记,又翻阅了豆瓣上言之有物的几条长评和某版本字幕译者的答疑,最后看了B站某博主结合原著的24分钟解析,总算理清了绝大部分情节逻辑。尽管剪辑刻意弱化了剧情连贯性,我依然不太能接受一个原本有逻辑的故事被故意拆解得支离破碎。疑云密布的迷幻气息的确可以带观众坠入谜团,但一头雾水的观感并不有趣。二刷时线索逐渐明朗,总结出一些规律:这部电影难以理解的核心原因有两点,一是导演隐去了很多交代人物动机的台词和过渡桥段,每次转场都直接进入下一个事件、下一组人物、下一处场景,观众只能通过既得信息推测因果;二是每条线索与它所引出的事件之间都并非顺接相邻,一个信息出现之后总要经过很多无直接关联的情节才会被调查者用到。这种与环环相扣完全反着来的叙事方式倒是非常独特。
追求剧情逻辑的清晰性,又不舍得放弃忠于原著的角色复杂度,再加上为再现那个独特气质年代的迷幻感,PTA2个半小时的新片让人云里雾里也就不可避免了。这次的改编真是个出力不讨好的难事,要飞嗨成《恐惧拉斯维加斯》吧,牵扯时代感和加州记忆的多线索故事就无法展现;要严谨成大卫芬奇吧,嬉皮怎么办?
烟雾缭绕般看完此片。以男主角侦探多克为视角,错综复杂的多线头故事,以悬案为主轴的各形色人物线索,温吞墨迹话唠般的对谈揭秘,而这整个过程欲言又止,荒诞不经,绝无高潮,像个絮絮叨叨的醉汉在向你复述多年他前听来的故事。不过影片台词考究,音画迷离,还是有它的魅力在,但绝不是我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