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斯说:“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十七岁的时候,还不是这样深邃的爱情,没有感觉到死亡的迫近,没有对英雄的渴望,不是对平淡生活的反抗。
十七岁的时候,更多的是对性欲的好奇,对成人生活的探索,对能力的提升。
在一个物质丰富外表健康的中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其实是隔膜的;伊萨贝拉本人也是冷漠的,她不笑也不闹,也不跟好朋友分享她的思想和生活。
她只是独自探索,居然也不畏惧,在她援交的路上。
她其实有些爱上老男人,因为他的关爱与温柔,他对待女儿的态度。
可是她依然探索其他男人。
事情暴漏了之后她也并无畏惧,坦然接受。
她所处的环境其实安全感相当不错。
警察也很好。
无道德责备,只是提醒她注意安全。
跟老妇人的对话使她有所成长。
可是还不够。
她会走到哪里去呢?
其实问题解决得不太好。
她没有理想,没有对爱情的渴望,有的是对家庭情感的怀疑……
被女主的肉体惊呆,同样都是卖,比可怜的东西那种我卖我有理我对身体有掌控权我女权,舒服多了。
不断的性爱体验,享受不断换男人的快感,是在对抗倦怠 无聊,还是在开发身体对欲望的敏锐度,亦或者是为了对抗道德约束,女主就像游走在各派的精灵。
但……在女主逆天美貌面前,要啥自行车。
我没看过苏菲玛索的片,她17岁到底长啥样。
但看到女主,让我觉得那位大名鼎鼎的法国女星应该是这样的吧。
17岁真是美好的年纪,可以随意发疯,随时抽烟,胶原蛋白焊在脸上,姐就是女王。
“十七岁”的现代传奇欧宗的新片看似讲述青少年卖淫的敏感故事,其实青春才是主角,十七岁和兰波,这部电影简直可以算是一次文本分析或者exposé。
就像片中的伊莎贝尔出门卖淫时跟父母说自己去准备exposé(课堂报告)一样,欧宗的这部片子也给面对十七岁青春的众生相做了一次“曝光”(exposé)。
片中伊莎贝尔的课堂戏只有一场,就是全班同学围绕着兰波的名诗《传奇》各抒己见,这些刚刚开学的十七岁少男少女刚过完暑假,也许刚刚在某个度假地经历了一场只有两个月生命的恋爱,他们是十七岁面对兰波的“十七岁”:传奇一我们并不当真,当我们年方十七。
——一个美妙的晚上,去他的柠檬水和啤酒,去他的吵闹咖啡厅灯火熠熠!
——我们去散步道绿色的菩提树下悠游。
菩提树闻起来芬芳在六月的美好夜晚!
空气有时如此温柔,弄得我们闭上眼皮;带着种种声息的风,——城市并不遥远,——有葡萄藤的香气和啤酒的香气……二——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小小一团暗沉天空,环绕着一根小树枝,刺上了一颗正以轻柔的寒颤熔化的坏星星,微小而白皙……六月的夜晚!
十七岁!
——我们让自己微醺。
汁液是香槟,冲上你的头……我们胡言乱语;我们感到唇上有一个吻在那里悸动,如同一只小小的野兽……三经过一个个传奇的鲁滨逊的疯狂心脏,——当一盏昏暗路灯的光亮里面,走过一个哼唱着迷人小调的姑娘,在她父亲吓人的假领子的阴影下面……而且,因为她觉得你极其幼稚,正踩着小皮靴一路小跑,她一下子转身,敏捷又伶俐,——短歌咏叹就在你的唇上死掉……四你恋爱了。
一直被赞美到八月。
你恋爱了。
——你的商籁让她发笑又开心。
你所有的朋友都离开了,你是死皮赖脸风度缺缺。
——然后钟爱的人儿,一天晚上,屈尊给你写了信……!
——这天晚上……——你回到咖啡厅光彩熠熠,你点上啤酒或者柠檬汁……——我们并不当真,当我们年方十七而我们散步的地方满是绿色的菩提。
诗里的on可以是“我”,可以是“我们”,也可以是更宽泛的“人”或者“人们”。
我们通常会把这首诗看作是兰波的自述,但1870年夏秋之际的兰波尚未年满16周岁,除去自传性的因素,这首诗是对“十七岁”的一种假想,所以全诗一直用一般现在时,这是对普遍状态的描述。
于是我们有了三种认识:片中十七岁少年对“十七岁”的认识,尚未年满十七的兰波对“十七岁”的认识,片中早已过了十七岁的成年人对“十七岁”的认识。
十七岁,法定成年的前一年,十七岁,最接近成年的未成年人。
三种人有三种不同的心态:憧憬、不自知、怀念与渴望。
十七岁的少年被允许甚至鼓励恋爱(连做爱也是默许的),成年人则是另一个世界,片中伊莎贝尔对好友谎称自己谈了一个35岁的男朋友,她的父母大约是五十岁,她顾客的年龄则是十七岁的两倍、三倍或者四倍。
欧宗刻意选择这些数字来制造典型年龄和典型心态,看来他自己对“十七岁”也非常敏感,非常在意。
客人中笔墨最多的是乔治Georges,他大约70岁左右,风度翩翩,伊莎贝拉也觉得他最为温柔,所以宁愿多会会他。
这个不知姓氏的Georges,总让我想起巴塔耶,想起《眼的故事》,少年总是会被父母抓住,卖淫或者性爱狂欢,但欧宗似乎不想用什么套路,没有任何仪式性的东西,乔治说起自己和女儿的亲情缺失,伊莎贝尔也并不附和,虽然她和父亲之间的亲情缺失可能更加严重。
我们也无法说伊莎贝尔的卖淫是“恋父情结”或者“父爱缺乏”的补偿,她面对年龄和庄严程度都类似父亲的心理治疗师并不严肃,甚至问起了他的“价码”,问是不是可以“当场付现钞”。
后来的谈话治疗中,在一个类似忏悔或者SM仪式的镜头里,伊莎贝尔终于哭了,她还是无法面对乔治在做爱中的猝死,但这一切都那么偶然,那么漫不经心。
当真还是不当真?
是否sérieux的问题真是个“严肃”的问题。
欧宗这部片子并不是那么“严肃认真”,比起上一部DANS LA MAISON(国内译为《登堂入室》),他这一部电影显得非常随意,并没有试图揭示什么或者反映什么。
这个题材对法国人来说并不是那么敏感,甚至片中的警务人员都并不是那么当真,他们只是告诫伊莎贝尔,这么做来钱快,不过风险也不小啊。
伊莎贝尔不必为乔治的死亡负责,不受任何惩罚,甚至她卖淫挣来的钱也都还是她的,只不过她还没成年,这笔钱交给她妈妈保管。
欧宗似乎是想用这种随意来表现十七岁的随意,似乎是在表示,不用那么严肃,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至于片中母亲和许多观众会问的问题:为什么伊莎贝尔要去卖淫?
她家是典型的法国底层中产家庭,有车有房,有和好友一家共享的度假别墅,甚至在婚姻和性爱问题上也那么布尔乔亚,母亲大概是和好友一家的男主人有染,虽然那家的女主人并不知情,而伊莎贝尔的继父?
他可能并不在乎。
伊莎贝尔不缺零花钱,父亲除了赡养费,每年也会给她两次零花钱,不多不少正是500欧,差不多是伊莎贝尔卖淫一次的收入,但心理治疗师试图就此打开缺口的时候,她明确暗示,跟这个没关系。
但实情如何?
我们并不知道。
也许是巴黎的布尔乔亚生活太无趣了,也许就是青春期欲望和金钱本身的诱惑,但我们并不知道,伊莎贝尔自己大概也说不清。
但欧宗把片子分成四季然后还要专门打上字幕的做法提醒了我们,他也许是在揶揄侯麦,这部电影可以看作一部微缩的、欧宗版的“四季的故事”,海边的少年恋情,中年男女的感情问题,等等。
但一切都是以更加轻盈无序的方式展开的,不像侯麦,这部电影里欧宗并不试图给出什么安排和解释,影片像生活本身一样,有问题,但我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找不到社会根源,也找不到心理根源。
说到对侯麦的反讽,不能不提《克莱尔之膝》,那里中年的男主人公一直想要爱抚克莱尔的膝盖,这强烈的欲望折磨着他,他对克莱尔小妹妹的强烈爱火并没有太大感觉,偏偏对他不冷不热的克莱尔,燃起了他最强烈的欲火,但克莱尔有一个同龄的爱人,一个同样大概是十七岁的男孩子。
欧宗这里,伊莎贝尔既不爱老男人,也不爱同龄小伙儿,想碰她吗?
可以,请掏300欧。
最后她终于又重新回到了乔治“马上风”死去的那个旅馆房间,乔治的妻子付钱请她一起进去坐坐,她告诉伊莎贝尔,她和乔治相遇,也是十七岁。
十七岁,十七岁,等到四个十七岁过完,我们大概也到了生命的尽头。
在生命的两端我们触不到它,十七岁的时候我们搞不懂它。
最后我们醒来,不知道是否一切都只是一场梦幻和想象,八月结束了,菩提树的花早已在六月绽放然后凋谢,也许我们只能走进咖啡馆或者电影院,或者面对一张正绽放在十七岁的脸,然后迎面而来,曾经闻到的菩提树的花香和全部十七岁的记忆。
当然,这个电影如果你还没看,倒也不必看了,咱们还是再读一遍兰波这首通篇是ABAB交韵的诗吧:传奇一我们并不当真,当我们年方十七。
——一个美妙的晚上,去他的柠檬水和啤酒,去他的吵闹咖啡厅灯火熠熠!
——我们去散步道绿色的菩提树下悠游。
菩提树闻起来芬芳在六月的美好夜晚!
空气有时如此温柔,弄得我们闭上眼皮;带着种种声息的风,——城市并不遥远,——有葡萄藤的香气和啤酒的香气……二——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小小一团暗沉天空,环绕着一根小树枝,刺上了一颗正以轻柔的寒颤熔化的坏星星,微小而白皙……六月的夜晚!
十七岁!
——我们让自己微醺。
汁液是香槟,冲上你的头……我们胡言乱语;我们感到唇上有一个吻在那里悸动,如同一只小小的野兽……三经过一个个传奇的鲁滨逊的疯狂心脏,——当一盏昏暗路灯的光亮里面,走过一个哼唱着迷人小调的姑娘,在她父亲吓人的假领子的阴影下面……而且,因为她觉得你极其幼稚,正踩着小皮靴一路小跑,她一下子转身,敏捷又伶俐,——短歌咏叹就在你的唇上死掉……四你恋爱了。
一直被赞美到八月。
你恋爱了。
——你的商籁让她发笑又开心。
你所有的朋友都离开了,你是死皮赖脸风度缺缺。
——然后钟爱的人儿,一天晚上,屈尊给你写了信……!
——这天晚上……——你回到咖啡厅光彩熠熠,你点上啤酒或者柠檬汁……——我们并不当真,当我们年方十七而我们散步的地方满是绿色的菩提。
#《花容月貌》🇫🇷 剧情 情色 4/5看似三观炸裂的剧情,我看着却觉得很正常,能一定程度上理解女主的心理脉络,但终究无法深彻理解。
对于援交女、做鸡这类社会现象,其存在必然有其道理。
本片表现得理性而克制,冷静、细腻不带批判立场地叙述,多种人物关系混合,富有层次感,每个人物关系都可以单独展开分析:母女关系、女儿和继父、少女和老男人、小三和原配、奇妙的姐弟关系等。
这点非常对我胃口,值得反复品味。
伊莎贝尔想要什么?
也许是满足欲望、获取物质财富,很复杂,绝不仅限于此。
即使他们家还算富有,自己劳动赚的钱才是富有满足感的。
男人和女人在欲望方面都是一样的,都渴望与众多、不同的异性深入交流。
当伊莎贝尔无法从正常的恋爱关系满足富有刺激感、新鲜感的性欲时,那么她只能走向旁人看来的歧途。
不论多么深刻的爱恋,当坦诚相待、获得对方的肉体后,最神秘的那道面纱被揭开,便开始边际效用递减。
若无精神层面的联系,肉体关系注定无法持久。
伊莎贝尔唯独对那位老绅士情有独钟,也许就是因为只有他是“平等待之”,温柔、善解人意,会爱抚她。
本片着墨较多的是母女关系,我却对最后那场原配和小三的戏情有独钟。
老绅士和夫人17岁时便相爱,相守一生数十年。
老妇人说她早已看开了。
爱必然伴随着占有欲,但同时情爱也是泛滥的,她对于丈夫沾花惹草的行为表示理解,并表示“死在性爱途中,是多么美妙”。
她也想“各玩各的”,但顾虑太多,始终没有尝试过。
虽她有些无奈,但我认为她是一位有格局的、真正爱着老绅士的女人。
爱他就要尝试包容他的一切。
即使他死于与小三的交媾之中,她也要代替故去的他轻抚你的脸庞,去仔细端详他最后的性伴侣的模样。
这表明这对夫妻历经风风雨雨,双方精神的某些层面或已融为一体了。
翻豆瓣评论看到一句话,“做爱做多了,不懂爱却只懂做爱”。
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伊莎贝尔的心理,我认为带有太多偏见了。
说了这么多,我个牡丹只懂实操的,以上皆为深夜的喃喃自语罢了。
《我就是我,伊莎贝尔的四季》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6581609/
嘶……虽然没有看过后者,但从前段时间零散刷到的各种信息来看,本作好像就是一出小森林版的《可怜的东西》嘛。
出身优渥的中产阶级白人少女,17岁经历与同龄帅哥不成功的暑期初体验,因为父爱缺位和母女关系若有似无的疏离,毅然决然走进夜色,游离于各色中老嫖客之间,过起了以性史探索自我,以身心错位颠覆成人世界的双重生活。
只要在应召过程中斩绝有关于性羞耻的表达,她看起来似乎就是“自由”的;只要警察轻描淡写一句“你运气真好,很多妓女受到男人的殴打”,她看起来似乎就是“安全”的;只要心理疏导时对品相绝类“顾客”的中年男心理师嘴一句“我可以用赚来的钱支付费用”,她似乎就完成了反杀,是“上位”的(讽刺的是导演精心提取了一个从脚到头,寸寸抬起近乎“舔舐”的镜头,来传达主角对男心理师的反凝视,反倒令整个片子的观看位——其中主角没完没了的裸露镜头只是最打眼而绝非唯一的——更常态化了,相当于完成了一组对照性极高的,教科书级别的男凝大赏);只要最后安排一位女性长辈肯定主角行为并鼓励“你很勇敢,我都不敢想。
我也希望我年轻时那些男人能付费”,让她完成以四季为节点的美学回归,片子看起来似乎就非常“女性主义”。
太美好了不是吗?
故事结尾,少女拥有了纯白时期绝不可能有的深邃风情,面对异性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似乎就足够篡夺世界的冠冕生活的权威而有结余。
再加上女主演技出众,既演出了前期的懵懂,也演出了后期的“慑人”,画面也美腔调也好,都极大增加了叙事的迷惑度和吸引力。
我理解后者大概和SM机制相类——女性观者的心理安全感越高,接受度越好,涉世越深则相反,而前者嘛……倒有一个简单粗暴的法子:但凡男性创作者创作女性性开放来表达所谓的平等和自由,保持多一点的警惕心总是不错的。
《花容月貌》是真好,它节制、微妙而精准,没有玩一些花哨的东西,又表达了重要的内容;不是娱乐你或安慰你的东西,而是对人的精神提出了挑战,并且是建设性的。
这很特别。
(而且不同于其它被归入新法国极端主义的导演,欧容总是以赏心悦目的方式呈现,这也没什么不好。
)影评啊围绕女主角写的,无法涵盖整个影片自然的丰富肌理,但这个人物是该片的灵魂。
伊莎贝尔是一个有超越性的人物,可能不容易理解,需要足够的灵敏,或遭遇过类似的问题。
我在其中感受到力量,分享至此,希望更多人体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刊在<电影世界>白日焰火封面的。
这个版本有夹带私货,另外视听分析见http://www.douban.com/note/332330117/)近年来炙手可热的法国影坛美男导演欧容在备受好评的力作《登堂入室》后,带来了这部在很多人看来题材激进,但表达温吞的《花容月貌》。
当然这又是一部典型的欧容电影,依旧离不开房间和沙滩,身体和欲望仍是最主要的元素,也包含着对中产阶级家庭,人的沟通,死亡等多个层面的丰富描绘。
在这部电影中,欧容将目光投向一个早熟的青春期美丽少女伊莎贝尔,她通过性服务来探索自己的身体和欲望,为什么是用这样极端的方式,对观众来说,始终是个谜。
青春在电影中的表达,无外乎两种,一种是理想化的浪漫懵懂,一种是残酷青春。
而欧容则剥开了浪漫的外壳,抛开了情感的发展,直窥荷尔蒙四溢的那一面。
伊莎贝尔成长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虽父母离异,但并未因此经历悲催的童年,成长看上去平稳顺利,但她的青春四季图,一开始便是一场没有情的交欢。
伊莎贝尔在17岁,便诀别了对浪漫爱情的憧憬。
在法国,性道德已经很松动了,未成年的少男少女在party上可以轻松勾搭,喝酒,亲热。
(片中有俩男孩抱着一个妹子啃的镜头)伊莎贝尔在海滩结交一个男孩,她对这个懵懂的德国少年费力斯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弟弟却充满期许,竭力配合。
母亲对女儿结交这个英俊的德国小情人也很支持,还希望把他邀请过来吃晚饭,纳入交往的正轨。
这并不是伊莎贝尔想要的。
她认为按部就班的恋爱“太傻了”,但身体的欲望在觉醒,需要一个性交对象来完成自己的探索,于是当男孩提出约会的邀请,她爽快地答应了。
初夜这场戏,菲利斯堪称一个优秀的情人,投入地完成了约会一整套程序——聊天,牵手,亲吻,插入,射精后的亲吻,摸头,送回家,吻别。
然而伊莎贝尔始终是孤独的,间离的,她与自己相视,并观看伏在自己身上发出快乐呻吟的男孩,臀部一起一伏,这是她获得的性之初体验。
青春期的性冲动有着不同的出口,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伊莎贝尔的闺蜜,一个同样美丽的女孩,在17岁对爱情充满浪漫的幻想。
她的初夜,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
做过之后,男友不再理她,而她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好,在整整3分钟内,什么感觉都没有。
她痛哭的,是浪漫期许下的失落,是取悦男友不成的失败。
青春期,本来就没那么浪漫,浪漫的心亦很脆弱。
你以为深爱的男孩,在做爱时根本不懂得怎样爱抚你,提了裤子,如同什么都没有发生,也不知道你在独自哭泣。
(1)两个妙龄少女的初夜都不愉快,但伊莎贝尔看待的方式不同,“至少,你做了,做一次就是一次。
初夜都是这样不爽的。
”她的青春姿态,是完全本能的,想做什么就去做。
关于青春的描绘,欧容引用了法国诗人兰波的诗歌《十七岁的年龄,我们无所顾忌》。
形式上,他像戈达尔致敬,在电影中采访一些真实的人,达到某种纪实与虚构的融合。
除了主演,欧容为捕捉到青春期的脆弱和敏感,在亨利四世高中找了一些学生,朗诵这首诗,并让大家在课上对其展开讨论。
(水平很高啊, 我们的大学都没有这个水平吧) 诗歌首位呼应,周而复始,恰如本片的结构,四个季节,四首歌(2),一个生命的循环。
我们在十七岁并不认真,青春有无限的可能,若循着成人世界的规范,我们永远无法找到自己,为什么不去做一点出格的事情?
不去尝试一下,怎么知道是什么感觉。
美丽的女人在男权社会中,似乎天然地被赋予了“婊”的属性。
继父对妻子解释伊莎贝尔卖淫的说法是:“就是你女儿太漂亮了。
”一语道出一个残酷的真相。
连可爱的亲弟弟都在潜移默化中用这一套规则检视姐姐,说她化妆后“像个出来卖的”。
伊莎贝尔了然无处不在的色情凝视,但她并不以为意。
她对身体的态度无比淡定,也不忌讳把身体暴露在窥淫者面前。
无论她撞见裸体的继父,还是洗澡时继父破门而入,她都不是慌张的那一个。
导演也总是从容地展示身体,展示欲望,他的态度似乎在说,欲望没什么错,色情凝视无处不在,对它不安也没有意义,不如大大方方地表现出来。
一定有很多观众对伊莎贝尔产生幻想,但也应觉察到,她不是能轻松客体化的欲望对象,尽管她是做妓女的,但你无法对她为所欲为。
一开始,她是厌恶性交易的,但还想继续做下去,后来渐渐可以享受。
没有谁的目光可以左右这个少女,不管是男人对她的想象占有,女人对她的潜在敌意,还是“一日为鸡,终身为婊”的侮辱,她都直接迎着对方的目光,冷冷地看过去。
用卖淫来完成性欲的满足,这种看上去离经叛道的方式,也不过是她迎向世界的一种选择而已。
当她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了解欲望,获得满足的时候,卖淫对她来说,只是体验,一切的指控也便失去了意义。
就像海报中那样,伊莎贝尔迎着画面边缘的男人,无所谓他是谁,重要的是,她在画面的中心,昂起头,嘴角终于挂上一丝笑意。
在某次回家的地铁上,伊莎贝尔在看一本叫《Les Liaisons dangereuse/危险关系》(3)的书,也揭示她渴望用主体经验去来反抗所谓“正常”规范和道德束缚的意愿。
伊莎贝尔的出格又不简单是出于反叛,也没有为了破坏而破坏,她敏锐地观察到周遭生活的虚伪,她讨厌虚伪。
成人世界虚伪道德的崩塌,也可能是促使她探险的动机之一。
母亲看上去举止得体,也遵循着现代父母的一套宽松的教育策略,当客人乔治意外死亡使事情付出水面后,主动找女儿谈心,做出原谅女儿卖淫行径的姿态,冲动打完女儿立即后悔,并为自己的粗暴道歉,但她只是力图做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母亲,并没有真正尝试也没有能力理解女儿,"我也年轻,犯错""我希望你好",这种包装过的权威甚至比明令禁止还要可怕,她直接帮你定义了好,并强加在你身上。
不否认她对女儿的爱,但她们之间没有平等。
伊莎贝尔对母亲是失望的,因为她清楚,在母亲维护这套规范的时候,也在背后悄悄地屈服于欲望,并说谎。
她给了母亲一个沟通的机会,坦言知道母亲的私情,试图建立信任,她觉得这没什么,但母亲是懦弱的,她退缩了。
伊莎贝尔构建自我主体的意愿如此之强,因此,最让她气愤的是,母亲要把她赚来的钱捐给挽救失足妇女的慈善机构,这不仅仅是对她的劳动成果的剥夺,更是对她主体行动的彻底否定。
在母亲威胁下,伊莎贝尔去做心理治疗,但她坚持要用自己性服务赚来的钱来付咨询费用。
性服务和心理咨询,在伊莎贝尔看来,没有什么不同。
母亲表示匪夷所思,但医生(4)支持了她,说钱是她赚的。
在一次咨询过程中,伊莎贝尔跟心理医生有了一次平等的对话,她流露了乔治死亡带给她的伤痛。
乔治是客人中最尊重她的一个,友善,温柔,会爱抚她,甚至为她服务,他们之间的温存来自于平等,她对乔治的怀念也源于此。
当她成为自己的主人,金钱交易便不能夺走她的尊严和情感,甚至可以在性交易中,建立起家人之间都很难实现的平等关系。
在这次谈话后,伊莎贝尔因乔治死亡而受阻的欲望似乎又得到了解脱。
她在派对上接受了男孩的索吻,并开始了一段普通的恋爱。
也不是回归正常生活,只因当她自由舞动身体的时候,感到舒服。
在小男友做爱遇到障碍时,伊莎贝尔用职场习得的经验帮助了他,人生的历练派上了用场。
当然,这终究是一段短暂的恋爱,两人在锁桥拥吻的俗套桥段也笼着灰色的忧郁调子,当她看到小男友与家人其乐融融,似乎在走向她所厌烦的陈腐套路,觉得无趣了,于是果断地结束了这段关系。
她总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最后,伊莎贝尔与一代女神夏洛特•兰普林扮演的乔治妻子一起,重返6095房间,在男权秩序中处于竞争关系的所谓正室与小三,并排躺在乔治死亡的床上,分享对一个逝者的怀念。
妻子回忆着自己17岁就已经开始,并持续一生的爱情神话,目睹神话的裂痕,最终妥协,她坦言自己也希望勇敢尝试过。
伊莎贝尔的性探索最终得到了理解。
这一幕着实令人动容。
玛丽恩•瓦科饰演的伊莎贝尔是我近年看到的最令人振奋最具主体性的女性角色。
她很低调,低调到懒得跟世界解释。
她又很昂扬,了然却无视规则的束缚。
她只是想要探索欲望,但却不可避免地触犯到了社会公允的正常秩序和道德规范。
因此,她的探索是一种存在主义意义上的探索,他人是地狱,但我的存在可以超越他人对我的定义。
就像片尾曲《Je suis moi/我就是我》唱的“首先,我就是我,我会看,会感觉。
”镜头常常推近到伊莎贝尔的脸,总是一副酷得令人发指的神情,带着某种洞察的痛楚,但并不迟疑。
伊莎贝尔穿过地铁通道,穿过电梯出口,穿过酒店走廊(5),步伐敏捷又坚定,眼神骄傲又痛苦。
她尊重一切自然的欲望,满足自己,也满足别人;她从容地与痛苦相处,觉得自己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她的存在凌驾于一切之上。
也只有这时,理解才有可能发生。
(1)并不否认爱情中有存在的部分, 相信再纠结冤孽狗血的关系中, 都有主体, 只不过非常曲折罢了. 但我的观点是, 为了释放这种存在, 必须先剖析那个结构. 链接一篇揭示浪漫爱情神话的文章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557524/(2)Francoise Hardy这几首歌都很有哲理, 又有诗意, 也基本把主题表明了夏天L’amour d'un garçon秋天À quoi ça sert冬天Première Rencontre春天Je suis moi(3)很火的作品. http://zh.wikipedia.org/zh-cn/%E5%8D%B1%E9%9A%AA%E9%97%9C%E4%BF%82(4)精神治疗师塞尔吉•海菲茨,在片中扮演自己。
(5)仪式感. 除了在这些地点,还包括她换衣服,化妆,洗澡,放钱,一整套.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体验,有时候做一些冒险的事,兴奋的是那个过程.可能那件事本身并不会记得,没有特别的感觉,前前后后的这些事情反而印象更深.) 重复出现,将冒险划入了日常生活. 相关日记: http://www.douban.com/note/335136941/http://www.douban.com/note/335137255/
这部电影我大概两年前就下载下来了,尝试看过几次,就是看不下来。
今年九月我来到英国,脱离了以前的大学校园,也远离了父母,开始尝试约会软件,约没聊过几句的男生出来喝酒,也会跟他们回家。
甚至撩拨我有女朋友的同学,我好像真的感觉道德和世俗约束与我无关。
一方面是想尝试做爱,从小被性压抑了太久,一方面是我太想有人能陪伴我,“缺爱”这个帽子太大又显得太矫情。
好像突然陷入这样一个困境,像是掉进深井爬不出来。
我知道用约会软件换着人出来喝酒可能不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法,但那是我当下唯一的出口了。
我次次捧着真心与人交往,能换来什么我不知道。
就一下子想起来这部躺在我硬盘里的电影,我早就知道了整个故事,说来也巧,这部电影在硬盘里躺了两年,试了几次看不下去都没有被删掉,我仿佛知道我会有一天需要它,可能因为我内心深处也想无缘无故地去当妓女。
女主真的很美。
一开场就从她弟弟对她的窥视开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她像一个充满诱惑的客体,她不是她,没有人真正关心她在想什么,可能屏幕前的我们也不关心。
电影里的每一位男性都对她有欲望,而死去的老先生,乔治,给我的这种充满欲望的感觉是最少的。
她的弟弟有,她的继父有,电影用几个推门而入交代出来,她弟弟看她自慰,镜头推到她挺翘的臀,她继父在她洗澡时不小心闯入,却没有马上出去,而是给了一个她身体的凝视。
这种“客体感”在她去参加派对跳舞时推到最高。
她闭着眼沉浸与自己的世界,是为数不多的表情放松且自由的镜头,好像在跳舞的才是真的她,其他时候镜头给到的都是别人眼里的她。
看电影的时候我哭了两次,都是跟着女主落泪。
第一次就是她跟心理咨询师聊起乔治时。
乔治是不一样的,他只会爱抚她。
我不禁想这世上的男的都太差劲了,面对这样美丽的女主心中也只有自己。
我们常说中国的男性被惯坏了,看来世界上的男性都差不多,在这个父权社会中他们只关心自己。
只有到乔治那么老的时候,才会对往事后悔,才会好好对待遇见的年轻姑娘吗。
我前面也不是说女主的弟弟和继父不好,实际上他们都是很好的人,但是我身为女性啊,觉得有的时候你敬仰的人如果对你表现出欲望,一下子魅力就不见了;你亲近的人也有的时候会有对你的欲望不小心露出来,令人感到不安。
一方面有种对全体男性的幻灭,欲望会让他们变成一个不一样的人;一方面会感到自己作为所有人的性对象。
很冒犯,很不舒服,但我确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所有女性都有被性骚扰的经历,所有女性都会感到不安全。
可是我们要的并不多,仅仅是温柔和爱抚,真心的,不带着其他目的。
只是对你这个人的看见和珍视。
女主缺爱,她的亲生父亲缺席,又亲眼目睹母亲出轨。
家庭没能带给她的爱的教育,她只好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找。
我不确定女主是不是啊,反正我是。
我不会爱人,在一段关系里我只会给予。
就连撒谎也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对方更好受一些。
我从电影中窥见,女主好像也是这样。
太痛了。
我常为自己伤心,在看到街边有男生用珍惜的眼光看着对面笑着讲话的女生时,在看见一个爸爸带着六七岁的女儿玩耍时,在看到朋友圈的小情侣晒出一起吃的很便宜的小蛋糕时。
我想,女主的妈妈不理解,为什么家里不缺她的钱她还要去当妓女。
我的妈妈也不理解,为什么好吃好喝供着我我却会抑郁。
我常常觉得其他人会批判我,是生活太好惯的吧,我把女主也拉下水,我们的困扰恐怕吃不上饭的时候就不算困扰了。
但是我真的好想,不用家庭条件太好,不用长得漂亮(当然我家庭条件也不太好,我也不太漂亮,就当是替女主说的),给我多一些爱吧。
给我一个幸福的家庭。
看到我,珍视我。
我向天呐喊,凭什么爱只会流向爱多的人。
我究竟要怎么努力,究竟要经过多少荒谬的尝试,才能获得其他人简简单单获得的爱呢。
四季是一个圆,开始在海滩上的初夜,结束在酒店床上的死亡。
时间不会停止,死亡不是终点。
圆是一个循环。
欲望也是一个圆,是看不见的完美,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
因为看不见,总觉得它有缺憾,需要不断地去补充、填满。
因为不断地填补,又让它永远也不能完美的闭环。
青春的情欲是一个悸动的梦,而梦的主角有着花容月貌,所以她能轻易让人沉沦。
沉沦是相互的,是又一个圈。
所以梦的探索便不会轻易脱险,梦想不可实现,好梦难圆。
借用一个时髦的词,欧容用《花容月貌》并不是在呈现性与成长的主题,而是为青春奏一曲“挽歌”。
影片看起来似乎是在讲这样一个故事:青春期的伊莎贝尔通过出卖肉体,去探索、体验,认识世界,探寻人与人的关系的实质,继而因为一次偶然的死亡事件,体验之旅被打断,秘密被发现,行为被不可理解,人格被暗暗地歧视,从而被要求矫正、被治疗、回归传统。
但只要我们注意那一节特意呈现的,对兰波诗歌《传奇》的朗读和讨论课,我们会发现,就像我们无法准确的把握诗的意义一样,我们也只能将《花容月貌》中的事件当成“意象”,而不是确定的“故事”。
在课堂上,同学们对诗的解读有“表现了他旺盛的精力,而旺盛的精力使他堕入爱河”;“正是这场爱情使他从一个男孩变成了一个男人,所以这是夏日的激情,无忧无虑,自由欢乐”;“将夏日的经历比作鲁滨逊漂流记,稍微显得有点孤独”;“诗的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而生命正是这样不断地循环,不断的延续下去”;“这不仅是一首诗,更像是对梦想、爱情、青春的怀念”。
我们知道伊莎贝尔是怎样解读这首诗的吗?
我们不知道。
伊莎贝尔是读诗的人,她在诗里,她就是诗。
当我们回到伊莎贝尔的诗中,通过她的眼睛看那个夏日,那一刻,我们看到了“两个”伊莎贝尔,一个正在“实现”第一次的伊莎贝尔,和一个冷眼旁观的伊莎贝尔。
“第一次”其实是一个开始。
开始的圆被分成了两半。
卡尔维诺的《分成两半的子爵》用寓言说了好、坏,那是一个男人的故事。
《花容月貌》也是一则寓言,说的是性的和谐之道,爱的终极之道,是一个女人的故事。
开始很重要,慎终于始,开始决定了终点。
但“第一次”总是难以圆满,因为“第一次”的对象总是世俗意义上的“相等”,比如那似乎看起来恰当合适的德国帅哥,而不是“道”的途径上的“相融”,分泌多巴胺的毕竟是大脑。
伊莎贝尔的第一次是失败的,她后来的多次探索也是失败的,回归传统,她与纯情男友的体验也是失败的。
成功的或许只有那个白发、满脸皱纹的老人。
她说:“他人很好,他很温柔,他不会想要很多,就想爱抚我、看着我。
直到上次他让我坐上去,然后他死了。
”爱不需要平等,性更不能平等。
成功是因为老人将伊莎贝尔视作“青春”,他在膜拜青春。
年龄也是不平等的要素。
她流下眼泪,因为她亲眼目睹了青春的“死亡”。
影片有三只“眼”,主角伊莎贝尔作为“青春”的主观之眼,弟弟在青春前站的好奇之眼,和老人妻子的回望之眼。
伊莎贝尔的眼睛在有意识地探寻,弟弟的眼睛在好奇的窥视,老人妻子的眼睛则将青春定格下来。
夏洛特饰演的老人妻子摘下眼镜,对“莉亚”说:“你很年轻,也很漂亮。
”这时难免让人恍惚。
杜拉斯《情人》的开头说:“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的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备受摧残的面容。
”但人生是残酷的,他们开始的时候也是这个年纪,最后在6095房间,“爱终结了。
”与老人妻子在承认青春逝去后的隐忍不同,伊莎贝尔的母亲正行进在“成熟”的边缘,这或许才是“青春”的反面。
与前夫完美的切割,与“(伊莎贝尔的)继父”完美的生活,与好友之夫完美的偷情,母亲的一切真的,都太完美了,就像现实中不存在完美的圆一样,太完美即是虚伪。
青春的反面就是现实虚伪的世界。
所谓成熟,不过是虚假、粉饰,和隐藏。
好在,还有这样一个不完美的女儿,即使难以免俗,不可接受,但好歹为现实照进了一束光。
说是一曲“挽歌”,因为我们不知道伊莎贝尔的青春还有多久,她是很快变成她的母亲,还是最终熬成老人的妻子。
或者说,只有青春的时候才有夏日的激情,才能自由的爱。
或许,我们太在乎那个圆。
假如是一个梦,便不要圆,便不要醒。
巴黎少女的援交,不仅是她对伦理秩序进行否定、拆解和破坏的手段,也是她自我建构和欲望释放的路径。
关于前者,伊莎贝尔对浪漫性爱、正常恋情的遐想,早已在海边的初夜和母亲的外遇中被哑然掐断;关于后者,在她意识到周围人一面维护着道德枷锁的权威,却又经常踏入性爱不被放置于日光之下的角落后,援交成为她自我选择的、对抗这种矛盾并宣告立场的方式。
“极端”、危险又锐利的性爱,帮助伊莎贝尔达到她青春的高潮,在出击中抵抗,也在主动迎接虚无中勇敢地撞向坚实。
伊莎贝尔反叛的高潮托付给了一位老年嫖客,他心悸而亡成为了这场冒险的一个结点,并带来这一系列“僭越”的惩罚。
我们或许以为,若能在狂欢的至高点就结束一切,便是最好的结局。
然而,高潮之后,并不只是坠落。
伊莎贝尔应邀与猝死者的白发妻子见面,这两个不同年龄的女人,在故人离世的酒店房间并肩躺下,画面弥留着的平和,似乎在尝试消解影片中两种立场的敌意——少女的勇莽能够被原谅,而成年人虚伪的褶皱也能被抚平。
伊莎贝尔和初恋情人(?
)德国小哥菲利克斯在沙滩上颠倒衣裳的时候,另一个伊莎贝尔皱着眉头站在一旁,仿佛灵魂出窍般看着在自己身上抽动的菲利克斯......看这段的时候有点不懂,今天翻开书摘看到以前摘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一段才释然:这一次,她并没有被她自己的销魂的情欲所压倒。
她躺着,两手无力地放在他的臀部的拱动非常可笑,她强烈的渴望着自己的欲望在那种片刻排泄的样子是滑稽的。
是的,这就是爱,这可笑的两臀的拱动,这可怜的、无意义的、润湿的男性象征的萎缩。
这就是神圣的爱!
毕竟,现代人蔑视这一行为是有道理的,因为这只是一种把戏。
有些诗人说得很对,创造人类的上帝,一定有一种犯罪的幽默感,他创造了非常理性的人类,而同时却逼迫人类做这种可笑的姿势,而且驱使人类盲目地追求这可笑的把戏。
甚至连莫泊桑都觉得爱情是耻辱的、没落的。
世人看不得床笫间事,但却又总乐此不疲。
挺一般的
配乐好美,女主好美。
17岁少女想要了解世界,通过自己的身体,整部电影透着浪漫和洒脱的气息,好美。
十七岁
17岁援交少女日记,青春片伦理片再加上一点软情色,女主一张高冷婊汁脸,角色完成度太高。Ozon总是把人性看得如此透彻,把少女从体验人生的好奇到收手退出江湖的心境推理得合情合理。CharlotteRampling在片尾惊为天人的出现和VanessaRedgrave在赎罪的片尾一样震撼,因为结尾这出戏更加圆满
Marine Vacth 的一句 je ne sait pas 就是内核
看前一半4星看到后面改5星.我容所有片都是给基佬代入的.我17岁,我对一切好奇,对男人,对性欲,对我自己,这个世界是莫名精彩还是如此危险?你们说我是罪人说这是错的,你们以为我为钱还是虚荣?但你们不懂我包括我自己,让我慢慢长大认识这个世界危险还是奇妙,原来这个世界不过如此.
男人不戴套 鸡鸡会断掉👊👊
如果不做些疯狂的事,你根本不记得青春曾经来过。
其实我是没看明白,这个女孩到底是以一种什么动机开始的,开始后又抱着什么心态维持着哪?
卵精的故事。“每个女人都有过当bitch的幻想”,深井冰的自恋。
诡异的有点瘆人,btw,豆瓣的影评好厉害
十七岁我们不问世事挥霍青春QAQ女主好美!
7.8 表面上是将少女援交的故事,但其实是讲这位青春期少女在朦胧中对性与爱的探索,是她寻找自我的过程,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蜕变期。摄影精致,画面构图美,但Marine Vacth长得更美。看的第二部欧容的电影,感觉比《登堂入室》更能让我接受。
法国人过青春期的屁大点事,干我屁事
Je croyais que c&#39;était une version adolescente de Belle de Jour, mais c&#39;est n&#39;importe quoi... Insipide et étourdi, ce film a pour seule attraction Marine Vacth.
C / 最大的意义在于证明我们当下所以为的性开放背后埋藏了多少自我安慰却不愿承认的预设,而年龄与纯洁之间的建构关系便是最重要的表现之一。用金钱衡量的突破方式是否真的奏效、这种解构是否能够更进一步推向极端其实无意探讨。其他方面依然是欧容的水准之内并无惊喜,冗余的剧作点倒有点多。
在地铁站的电梯里,在地下通道的大红唇前,在通往695的转弯处, 在party的楼顶上,在咨询师的座椅里,在小男友的身体上,在乔治的温柔乡里,除了孤独,一切与道德无关。 引自网易云评论
四个季节四支歌,简单又迷人。
情节上和趣味上比后会无期还糟糕的一部片,各种事件无根基无解释也就算了,情绪都没拍出来,最有冲突的家庭部分都莫名的就过去了(良心父母啊泪),母上偷情和被揭露也被拍的完全没有存在意义#支撑我看完的也只有女主的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