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人生访客

The Visitor,不速之客,幸福来访时

主演:理查德·詹金斯,哈斯·塞雷曼,丹娜·奎里拉,西娅姆·阿巴斯,玛丽安·塞尔德斯,Maggie Moore,迈克尔·昆普斯蒂,Bill McHenry,理查德·坎德,Tzahi Moskovitz,阿米尔·阿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法语,阿拉伯语,罗马尼亚语年份:2007

《人生访客》剧照

人生访客 剧照 NO.1人生访客 剧照 NO.2人生访客 剧照 NO.3人生访客 剧照 NO.4人生访客 剧照 NO.5人生访客 剧照 NO.6人生访客 剧照 NO.13人生访客 剧照 NO.14人生访客 剧照 NO.15人生访客 剧照 NO.16人生访客 剧照 NO.17人生访客 剧照 NO.18人生访客 剧照 NO.19人生访客 剧照 NO.20

《人生访客》剧情介绍

人生访客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Walter(理查·詹金斯 Richard Jenkins 饰)的生活一成不变,20多年来教同一门课程,与别人一起合著自己没有出过半分力的书,请私人教师学钢琴又难以与人相处。生活沉闷如一潭死水。直到与他合著出书的shelly待产而无法前去参加学术年会换成Walter出席,他的生命才赢来转变。 由于妻子去世而极少去纽约的Walter一回到纽约的家赫然发现家里有两个陌生人!误会过后才明白这对小情侣是被人所骗才租了这间屋子。Walter让他们留下,Tarek是来自叙利亚的热情的小伙子,热爱打鼓,他的女友则是来自塞内加尔的黑人。Walter被Tarek的开朗所打动,跟他学打鼓,还跟着他去公园参加少数族裔的打鼓练习。 这天Walter与Tarek练习过后赶着回家,过地铁时因为要过鼓Tarek错过了最好的过关卡的机会,从关卡上跳过时被警察逮捕拘留。Walter这...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破密联邦调查局:通缉要犯第四季霸道少女团膝盖骨乐队恋姬无双鲁邦的女儿第二季从天“儿”降小镇车王之极速GK5六尺之下第五季人生巴士女神宿舍的管理员。像你这样的好女孩女武神驱动斯特林韵事2012喜上加喜超级英雄命中罪爱富士见二丁目交响乐团伯爵老子是魔法少女迷失太空功名十字路老游冰岛杀戮都市2幸福俏冤家爱在暹罗血战摩苏尔AMON恶魔人默示录初次见面我爱你时尚姐妹

《人生访客》长篇影评

 1 ) 不速之客:走在政治的边缘

这是一部容易被忽略的影片,这一点上正好跟它低调的风格保持一致。

名不见经传的导演托马斯·麦卡锡,运用他深入的洞察力、准确的表达力、完美的控制力向观众讲述了一个游走在政治边缘的微妙故事,敢于拿种族问题说事并且还说得不过不失,好莱坞真应该好好挖掘一下他了。

维尔(理查德·詹金斯饰)是一名对教书和写书厌倦了的单身教授,在不情愿的替同事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顺便停留于自己在纽约久不居住的公寓时意外发现自己的房子居然未经允许住进了两个外国人。

出于好心维尔把他们留下,阿拉伯小伙子每天去街上敲鼓,非洲小姑娘摆摊贩卖手工艺品,正当小伙子塔里克开始教会百无聊赖的维尔敲鼓并带他成天混迹与那群外来鼓手之间时,塔里克意外的被警局扣下,为了使塔里克不致被遣返,维尔被迫东奔西跑,塔里克的母亲和女友也加入这场风波。

911之后,好莱坞屡次试图通过电影表达种族和移民问题,迄今算得上成功的极少,去年花了一大把银子请了一大堆明星的《引渡疑云》鼻青脸肿,其实《引》的故事讲得不算差,问题出在野心太大,恨不得2小时把历史渊源和深刻影响讲个透,但毕竟火候不够,政治这个火药桶可不是谁都可以玩转的。

《不速之客》相比之下姿态就低许多,预算有限不能世界各地拍,老老实实呆在纽约我还省不下钱来么。

故事我也不搞大了,只要讲足了分量,以小博大是一桩不错的买卖。

事实证明,这个算盘打得完全正确,老美大概不会关心中东究竟为什么会给他们带来这么多麻烦,周围的外来客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这部影片的另外一个智慧在于,尽量避开政治这趟浑水,转而将目光投向几个角色的心路历程。

维尔教授起初是个有些自我封闭的人,对于德里克和泽娜布的收留,起先只是出于善心,在尝试着与他们交往之后才发现自己生活中缺失的内容,之后又与他们一同经历了一系列风波,这才开始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意义起来。

居无定所的小两口也在与维尔的短暂相处中,逐渐融入纽约。

德里克的母亲蒙娜初到纽约寻找儿子时的孤立感和不信任感也在相互沟通中逐渐烟消云散。

影片压根儿就没想深入探讨移民政策,人性才是剧本的目的所在,想突出强调的也不过就是沟通和信任。

詹金斯的表演值得让明年的柯达剧院给他留出一个位子,每一个微小的动作和表情都堪称精确无误,每个动作和想法甚至每句话之间的停顿都充满韵味。

维尔教授在情绪上很有些缺乏活力,虽然不是摆在脸上的不悦,但是感情上的冷漠与无动于衷还是明白可见的,带给人十足的存在感,平淡中参透深奥的味道而并不咄咄逼人。

这种表演跟去年的汤米·李-琼斯在《以拉谷》中作为倔强的退伍军人却完全无助时一脸紧张严肃的表情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惜的是,目前的宣传力度很可能让詹金斯遭遇去年克里斯·库珀《双面特工》中类似的尴尬。

整部影片就这样在导演(兼剧本作者)的强力控制下,流畅的一路走下来,其中许多细节不看第二遍很难察觉到,可谓用心良苦。

影片没有一个陈腐或乏味的瞬间。

诗人罗伯特·伯恩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好的礼物,是自己能像别人一样认识自己。

而托马斯·麦卡锡则懂得,最好的事情莫过于真实而完整的认识自己,并为喜爱的人和朋友们付出值得的一切。

 2 ) 我要鼓点不要旋律

人容易厌烦一种生活,可能因为在某一个环境中待了太长时间,把自己看得太透而心生恐惧。

walter就是这样一个人,20年了,他尝试让自己的生活恢复得如同妻子去世之前的样子,但一切只是徒劳,他只是在原来的位置不断打转.或许真的是因为他天资不够,但倘若我们一心只想要留念,又如何创造新的生活.他所重复了20年的东西或许正是我们从出生到现在不断进行不曾停息的事务.你不能漠视这种普遍的规律正在驾驭着我们,让一切变得安分守己.我们不敢尝试用头去突破保鲜膜时的抵制感,我们也不会可以让自己坠入某个深渊而体会生命的万劫不复.正如tarek所说,你不在这个境遇里是体会不到里面的深仇大恨.关于一个老人的蜕变,多少缺少新意,于是导演就让这个老人卷入一起非法移民风波.有趣的是,walter还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专家,只不过国际局势汹涌向前而他却总是停滞.喜新厌旧还是悲春伤秋,季节总是轮替,于是我们就借用季节之名放纵自己从不专一的情感.影片的配乐很是对称,从一开始的钢琴小曲伴随行云流水实质枯燥无味的生活,再到非洲鼓和老来悄的激情四射.当tarek进去冤狱之后,重又回到了钢琴的缠绵和纠结.不论导演的政党色彩如何,讨论移民问题的用意已经大致彰显,而影片真正动人的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取舍.walter变卖了钢琴,扛着非洲鼓在地铁站台中用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激情演奏,最后身影被奔驰的列车击得粉碎.或者这是所有"安逸症候群"们所无法想象的画面.当一个人丢弃古典乐而去找寻另一种"鼓点",是否可以说他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外来移民是一个独特的阶级,他们可以用纯手工的手链占据你的手腕,也可以破窗而入占据你的生命.在美国社会中,所有的等级和阶级都不是那么泾渭分明,即便他们心中存在自卑或者自持.

 3 ) 人生啊,生活啊

Walter是大学教授,12年来一直在教一门课,写了四本书,看起来很忙,是美国中产中的中产。

Walter以前住在纽约,却没去过百老汇,没去埃利思岛参观过自由女神像,显然是个不太会给自己找乐的人。

儿子在伦敦,老婆passed away,自己一个人过孤单和寂寞是肯定的。

老婆是玩classical music的,老Walter也试图从钢琴中找到点渐渐接近晚年的乐趣,然而一连请了四个老师,都没啥效果。

Walter尽量少的讲课,总是看起来集中精力于写书,他不谈论自己的工作,不接受学生晚交的论文,连自己的co-writer的论文,都懒得去宣讲,工作对于他来讲实在是冥顽不灵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Walter不拘言笑,整天一副苦瓜脸,与人相处毫无热情,跟人讲话能糊弄就糊弄,想必教授们之间是很难有好朋友了。

如果不是必须要去宣讲,如果不是碰到Tarek,如果不是又刚好碰到路边敲鼓的黑人兄弟,可以想见老Walter的余生一定是过得不悲惨但也会极没意思。

这个时候,Walter遇到了Tarek,一个没有绿卡,没有正经工作,整天玩音乐的小伙子。

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两种人,本来是生活境况完全迥异的两个人,这个时候遇到了。

整个练习敲鼓和Tarek被拘留和驱逐的过程改变了Walter,他第一次近距离参观了自由女神,观看了歌剧魅影,摆了地摊,当过了街头艺人。

虽然老Walter最后还是鲜言寡语,但他却找到了一个好玩的事儿,平静单调呆板的生活被打破,整个人重获新生。

好的电影经常讲述生活的道理,通过活生生的人物和故事,潜入人们被自己忽略的内心世界,激发出这样或那样的火花。

其实,人们又何必从光影世界里寻找精神层面的道理,现实世界不同样是那么有戏剧性么?

看看我们熟悉的人从昨天到今天的变化,看身边的人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感受自己每天的喜怒哀乐,去放大这些,不要让无聊的事物占据我们感受心灵的时间,我们的心灵也会敏感起来。

 4 ) 《不速之客》: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律动

(芷宁写于2009年1月23日)理查德·詹金斯在影片《不速之客(The Visitor)》中的表演和导演编剧托马斯·麦卡锡的掌控一样,显得颇为自制内敛含蓄深沉,有时还似乎趋于克制肃穆,且隐忍出些许压抑来。

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一直在默默耕耘的詹金斯参演履历令人称奇,虽历经50多部影片,但大都是配角或超级配角(《阅后即焚》一片中的健身馆老板,观众应该留有印象),直到年过花甲才得以在麦卡锡的影片《不速之客》中担杠主角。

此次,这位累年“黄金男配”的不凡演技终于得到了广泛肯定,被认为是“自贝蒂·戴维斯之后总算再有演员的双眸能传递出如此令人眩目的力量。

”在片中,理查德·詹金斯塑造了一位孤独寂寞的大学教授沃尔特·沃勒,此君20年不变的讲授一门功课,妻子早已故去,儿子在伦敦工作,生性沉默寡言又老实呆板的他生活毫无激情可言,有的只是周而复始的倦怠,宛如一潭死水,即便喜好古典乐的他想学习弹奏钢琴解闷,但因天赋不够而未果,好在他心中仍未放弃继续找寻属于自己生命律动的希望。

去纽约参加学术研讨,教授得以回到自己那套久违了的公寓,于是惊见这里多了两个不速之客,有陌生人早已将他的公寓租给了两个外来客——叙利亚青年塔瑞克和塞内加尔姑娘伊赛。

于是,老教授的生活迎来了一些小波澜,继而他发现,比之亡妻擅长的钢琴,看似不苟言笑的他其实更适合节奏强劲、律动十足的非洲鼓,而这个鼓正是叙利亚小伙儿塔瑞克所擅长并教与他的。

该片叙事结构十分简捷,节奏颇为舒缓,即便突遭变故也继续将一种淡然而平实的调子弥漫开来,特别是细节处的窝心和温暖。

片中有个场景十分惹人喜爱,塔瑞克带教授去公园击鼓,比之政治的偏狭,文化则更具有包容性和慷慨无私的一面,当教授终于放下羞怯,加入到并排敲击的行列中时,谁还会挑剔他起初的不够熟练,谁还会认为在一群棕色、浅黑或深黑色的皮肤中,加入一位西服的白人老者,会令这个画面显得不协调?

在街头音乐家的联手演绎下,在悦耳而动感的音乐中,公园里的人们不分肤色无论老幼均自在起舞,那种看似不相符的气场在此时此刻被微妙而愉快的融合了,而老教授的心绪也仿佛豁然开朗,似乎终于体会到了生命的欢歌,和课堂上的古板矜持判若两人。

影片故事情节涉及到敏感的后911时代的非法移民问题,通过奔忙中的中产阶级老教授的视角,揭示出了美移民政策在911后变得多么的严苛冷酷,如被羁押者常常被莫名地突然转移,而墙上贴出的移民中心联系方式对于心急如焚的亲友而言,差不多只是个摆设,且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求助无门的。

影片选取了几个细节的刻画来表现这些政策对人的伤害,如,塔瑞克这个单纯地热爱着音乐的善良青年,原本是个好脾气好性格的人,在被羁押了一段时间后,脾气性格也被压抑磨蚀了,开始咆啸着讲话。

再如,黑人姑娘伊赛起初见到教授时,眼神是充满戒备的,仿佛深怕受到突发的伤害,在之后的表述中,观众知晓,这个善于做手工首饰的巧手姑娘初来美国时曾被移民局关了几个月,而那戒备的眼神便是后遗症。

不同于很多人对移民素质的误解和偏见,塔瑞克和他的母亲都是有修养有礼貌的人,当初他们之所以来美国是因为父亲的一篇文章招致了牢狱之灾。

出演母亲莫娜的是西亚姆·阿巴斯,她曾在《柠檬树》一片中出演了一位对抗邻居、以色列高官的巴勒斯坦寡妇,此次在《不速之客》里,她再次出演了一个寡妇,只是出场伊始给人一种高贵贞静且有分寸的感觉,和《柠檬树》里的气质大相径庭。

而这部小制作影片之所以引人瞩目,一方面是故事本身的现实意义,更主要的原因是詹金斯内敛而克制的表演令这部平静的影片散发出了丰饶充沛的层次感:在刻画老教授的落寞枯寂时,詹金斯只用呆板的表情和紧抿着的嘴巴就表现出了其日益干涸、渴望改变的内心;当发现生活的快乐真谛时,他的眼中又不时跳跃着若隐若现的热情,他甚至换了副眼镜来凸显此时的目光清澈,且越来越不自觉地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其中几个表现人物特质的片段被詹金斯拿捏得十分细腻到位,如,当教授去探视塔瑞克,带给他伊赛的信,并将信摊开在玻璃窗上,好让塔瑞克阅读时,教授将头微微转开,这个人性化的细微动作结合此时无声的表达,令观众感到其中美好而朴素的一面。

而当教授闻听突发变故时,这个一贯温和敦厚的人终于愤怒了,而他也只能对着一副公事公办范儿的办事员厉声质问,这场戏既是角色颇具爆发力的一次宣泄,也是影片归于现实一面的体现。

片尾,教授依旧独自一人,生活似乎回到了从前,不过有了点精神世界的小变化,他的身边多了个非洲手鼓,矜持的他终于在地铁站忘我地表演了,仿佛追寻着属于自己的动感,又仿佛在怀念着已返回故土的朋友。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8636471_d.html

 5 ) 《不速之客》剧中的情最动人

从《心灵驿站》走近《不速之客》,能在细微处感受到托马斯.麦卡锡独特的执导风格。

那种感觉是,持重的面孔隐藏着灿烂的笑。

故事看似漂在没有潮涨潮落的池水里,规行矩步、死气沉沉。

但在他对电影节奏与情感超强的控制力下,分寸把握得恰大好处,沉而不闷,于“情”的表达,含蓄内敛,异常细腻,竟有了明显不同于呱噪或嬉笑怒骂的美式风格。

看过影片,让人回味绵长。

当然,这类耍性格玩情绪的电影是极易把观众推向两极的,如能耐住“乏味”一路跟随,就能见证柳暗花明又一村;仿若一见不能钟情,努力也培养不出感情,那此片就是打入冷宫里的闷片。

好在《不速之客》影片整体质量经得起检验,闷也闷得雅致,而且别有洞天,敏感的话题掖在亲情、爱情包裹的垫肩里,不主打却很醒目,观众不懂也会自有意会的。

美国是个大熔炉,作为名副其实的移民国家,说移民的事,是敞开门爆自家的长短,从这一点上来说,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观点上认同与分歧之别。

作为编导麦卡锡在设定人物时着实下了不少功夫,我猜测住在康涅狄格州的老教授沃尔特是英裔美国人,虽然妻子离世,儿子生活在伦敦,老来独居,但事业有成,生活富足,应该代表现代美国社会中的中坚人群。

而误闯进沃尔特生活中的非法移民,他们的故事恰恰是如今扎稳脚跟的美国人曾经经历的写照,有不同时期的移民一代二代,他们能留下就是新一代。

而这中间要牵扯进别国的政治文化,麦卡锡也有自知自明,只是蜻蜓点水,拿主人公的自述点缀,没有站在世界警察的立场上盲目评说或讨伐,是聪明之举。

电影虽然用移民做话题,但始终照顾到了美国人自身的消化系统,凡事有色彩的问题讨论得都很文艺。

以主人公沃尔特为焦点,多线推进剧情,美利坚与非法移民的概念共存,有不可调和之处,也有情有可原之理,但因着力点落到情感上,整个故事就有了朦胧之外的感性色彩。

印象深刻于电影中每个角色在表达情感时,所传递的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来自叙利亚的泰瑞克热情奔放,笑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小伙子就利用了这一天性,笑对周遭的一切,虽未能逢凶化吉,却赢得了沃尔特的友谊,也在无形中改变了沃尔特的生活。

泰瑞克的女朋友赞娜布也是极具性格化的角色,警惕与不安是她认识美国的情感基调,直至最后得知泰瑞克被驱逐出境所流露的绝望,这一根灰色的情绪链条缠绕着美国的形象,也渲染着故事浓重的现实色彩。

虽然这对非法移民到美国的情侣有种种不被欢迎的理由,但对老沃尔特而言,遇见他们,则是一种幸运与恩赐,是让自己从枯槁中转入生机的临界点,就像把弯曲的手指从钢琴键上放平,移到非洲鼓上所感受到的新奇与舒适一样。

此间,三个人的相识、相知,全用音乐做纽带,用误会解读文化冲突,为后来另起的情感故事做了很好的铺垫。

谈及泰瑞克的母亲,就要带上沃尔特。

温柔贤惠的母亲形象,端庄优雅的女性魅力,因儿子而邂逅沃尔特,一头是舐犊情深的母爱,另一头是缓缓升温的夕阳情,给人温暖与希望的情感故事完全可以两全齐美,却在不得不留下遗憾的情况下,选择与爱情天各一方。

电影的结局是这样,看着沃尔特送别泰瑞克的母亲,一个人背着鼓走入地铁口,带给我一丝缱绻的惆怅,沃尔特再也见不到他们母子了吧!

对于年轻的全能电影人托马斯.麦卡锡来说,编导的角色做得毫不逊色于他的表演本职,看过《不速之客》,对他执导的系列剧《权利的游戏》是心有期待的。

 6 ) 谁比谁更好

典型的一个孤僻自私冷漠的人因为和一些的人邂逅从此精神焕发人见人爱的电影。

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涉及了美国还算当前且敏感的一个话题,terrorism。

这群人的想法应当是自以为前卫而勇敢地,让民众和世界看到因为政府的过度紧张和愚笨的行政手段,让多么无辜可爱的阿拉伯人民妻离子散吧。

可是他们在用这样一个故事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前,有没有好好地想清楚,这矛头应该指向的是谁呢?

是冷漠的拘留所的工作人员么?

是愚笨的政府么?

是罪恶滔天的恐怖分子么?

是瞎了眼的上帝么?

我自己的愤怒在Walter因为小男生突然被遣返回国而冲着看留所的工作人员大吼大叫开始。

首先,这样的结局与看守所的工作人员无关。

他们所能做的只是执行上级的命令。

在你在非访问时间意外造访时已经对你以礼相待,秉着工作条例对你说他们无能为力,在你反复请求后破例为非亲非故的你打了电话问了情况,最终得到的不是你事先承诺的感激,而是不知所以然的愤怒。

换作是先前的你自己,或许要比那个胖子做得绝情得多吧。

而影片所作的竟是在某种程度上的鼓励赞许这样的愤怒,并期冀着以这样的愤怒来暗示Walter先生彻头彻尾的改变,以最后两人带着高贵尊严的藐视来抨击那群冷血的工作人员。

其次,这又是政府的错么?

就像小男生说的那样,真正的恐怖分子都是有钱有赞助的人,他们不会被人抓来这里。

9.11之后,对政府疏于防范以至于让这样荒谬的惨剧发生的舆论不绝于耳。

政府自然不是无动于衷,于是外来人员的来访滞留更难了,机场的安检条件更多了队伍更长了。

然后民众们又要起来反抗。

“他们永远抓不到真正的坏人,被送回去的都是好人!

”“不就是因为有一个人企图在鞋子塞炸药过关未遂么,现在所有的人都得脱了鞋子过安检!

”体贴地为政府们想一想,他们又应该要怎样做呢?

放手不管是置全世界人民的安危于不顾,要不得;严打严抓又是要给无辜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对着这典型的Type A,Type B Error权衡后,我想他们是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一味地以为他们永远地抓不到坏人只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因为你永远都会更容易地得知灾难的发生,而不是避免。

即便你得知了一场看上去是小灾难的避免,你也不会有足够的想像力去构想其实很可能的更严重的后果。

再说回到这部电影的话, 小细节上的老套和忍无可忍就不赘述了。

如果你是要给我们目击一个人的转变,那么之前有比你好得多的作品;如果你是更侧重于恐怖主义下的人文,那么请把问题想清楚了再来。

 7 ) 因为你们,我们才是今天的样子

2000年考研的时候,我非常喜欢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大部份内容,当然我们都知道历史唯物主义都是扯蛋。

我深深的为辩证法、什么矛盾定律,什么否定之否定定律,什么质变与量变的关系而着迷。

我觉得这真的是一门非常有逻辑的学科,这些基础理论可以用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然这事我是羞于与别人谈起的,因为崇尚马克思主义,那可是只有教导主任才会干的事儿,我必须是要被嘲笑的。

我把我的小秘密深藏心中,不停的思考我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虽然这两个词我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他们的区别。

在每一个转向的路口,仔细按摩自己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是什么样的量变达到了我现在的质变,是什么样的矛盾我应该去解决。

在我长大这三十多年来, 经常会有朋友来找我求教有关人生、事业和爱情等等的问题,曾经一度我觉得自己就象心灵导师一样,用我冷静的逻辑分析头脑为很多人指出他们的人生之路。

当他们不按我的想法做的时候,我曾经会有恨不得把他们头扭下来当球 踢的想法。

后来他们都义无反顾的去撞南墙,把我的话当成耳旁风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他们所需要的不是人生导师,他们需要的只是听众,只是从我或者别人那里得到一些他们倾向答案的味道,然后扑将上去,奔着自己注定的人生道路走去。

在经过这样的无数次性格是改变不了的事实面前,我终于确定了我新一条人生观。

性格造就命运。

我的理论是,每个人的性格变成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在每一次选择的时候,每个人都做出了按自己性格本来面目要求的选择,然后我们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在每一个转弯的路口,在每一次犹豫彷徨的时候,最后我们都会听我们自己的心。

虽然表面上我们可能是听从了某个人生导师的伟大建议,但实际上,有无数的人生导师都在给建议,你为什么听了这个不听那个呢?

这就是性格造就命运。

而性格是天生的,后天很难改变的,于是我变成了一个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我开始相信神的存在,虽然我不能把这个神固化为基督或者菩萨,但是我真的相信他的存在。

他不需要注定你的命运,他只需要造就你的性格,未来一切就有了结果。

我抱着这样的想法大概过了十年。

慢慢的我开始发现人生有很多偶然,我遇到很多的人很多的事,他们或多或少的改变了我,甚至左右着我的命运。

我非常意外的去了北京工作,又非常意外的来了澳洲,接着更意外的开始了一份我这辈子都没想过会去做的工作,而且这样,我基本在澳洲有了生活的可能。

而周末,我看了这个电影,《The vistitor》(中文译名:访客)。

这其实不算一个很新鲜的题材,一位中年丧妻的大学教授Walter,儿子远在伦敦,20多年来一直教授同样的课程,生活对他已经象是一种程式,没有改变,没有喜悦,只有那一如往昔般阴霾的天空,没有任何色彩。

把去年的教案改一下日期变成今年的,在自己没有写过一个字的书上署名做署名作者,对学生没有一点人情味。

日复一日,他过着与昨天一模一样的生活。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回到自己在纽约的公寓却发现有一对情侣住在他的公寓里,从此他的人生开始有了色彩。

Walter开始和他学打鼓。

他的人生开始不一样起来,他们在公园和一大堆非洲裔热情的击打着手鼓,去小酒吧里听Tarek演奏。

Tarek因为误会被警察抓时,Walter才发现Tarek其实是个非法移民。

Walter请了四个月的长假,为Tarek开始四处奔走,陪Tarek的妈妈在纽约散心,甚至在非法移民的关押处愤怒地指责。

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被结尾所感动,Walter独自一人在偶有乘客的纽约地铁站里,在Tarek曾经想去演奏的地铁站里,闭上眼睛,用他最大的热情敲响手鼓,用热情去拥抱生命。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名字《The visitor》(访客)。

近几年来,我越发的觉得我们的生命充满了偶然,而这些偶然都是这些造访我们生命的访客带来的。

我们遇到这样那样的人,他们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这样那样的痕迹,是他们让我们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他们或许爱护我们,让我们学会善待别人。

他们或许伤害我们,让我们学会不要轻易相信别人。

我特别记得一位叫后卫的重庆驴友,我以前都不认识他,但是在我去重庆公出一年的时候,打了个电话,他就给我拿了一整套的床上用品过来。

我也同样记得,那个卖假手机给我,骗了我100块钱的人。

我感谢所有到我生命造访的访客,不管是使我的生命越来越好的还是那些让我摔跤让我长记性的人。

我记得文怡的博客里有一句话说,我遇到的人90%都是朋友,剩下的10%是恩人,他们教会我们成长。

看电影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Walter会留下Tarek他们和他同住,是因为他们搬离公寓里,留下的那张笑得非常灿烂的合影?

或许是那阳光灿烂的笑容,或者是他们在路灯下孤寂的身影。

但是不管是什么,这都是偶然。

这不是我们性格造就我们的命运,这是访客,这是偶然,这是别的人改变了我们。

性格造就命运,或许这只是我们生活的主线,象我们的掌纹一样,总有一条深深的线左右着我们。

而这些访客就象掌纹上面那些细小的纹路,他们是我们变成昨天的样子,今天的样子和明天的样子。

http://tina.blogbus.com/logs/157742487.html

 8 ) 左派幼稚病的现实写照

美国教授粗暴地对待自己的学生,转而关心非法闯入自己住宅的叙利亚人和塞内加尔人;美国教授变卖了去世的妻子的钢琴,转而热衷于在纽约地铁中拍打非洲鼓;美国教授对自己的专业会议和学术文章索然无味,转而忘情于会场外黑人兄弟的街头艺术;……教授生活是富足而庸俗的,拿到了Tenure,青年教师会请他当挂名作者,国际会议中做presentation,这一切都说明他在学术圈中已经混得不错了,因而也就遭遇瓶颈没有前进的方向了。

而这样的生活往往最容易产生绝望(参见《革命之路》中的肥温)。

再加上丧偶和儿子远居英国,美国教授对生活的态度彻底转变为颓废派。

此时,非法移民、黑人、阿拉伯人、穆斯林、非洲鼓、街头艺术闯进来了……无疑,这所有的visitor都是新鲜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些visitor都是低眉顺眼的,都是永远对他表示感谢的,都是讨好他的,都是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帮助和认同的。

于是美国教授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帮助这些“好人”,甚至不惜离开学校,不惜撕破温情脉脉的面纱在移民局发出雷人一吼。

是啊,电影中非法移民被美化得无以言表。

男孩以音乐为生命,为了在纽约(注意啊,依然是纽约,西方中心主义的破绽总是一不留神就露出马脚)拍打非洲鼓不惜冒被遣返的风险;女孩心灵手巧,编制的手工艺品人见人爱;母亲外柔内刚,方正端庄,舐犊情深,婆媳融洽……他们温良恭俭让,懂礼貌讲卫生,谦逊平和,乐观豁达。

总之一句话,天使在人间!

这样的天使,你万恶的美国移民局居然还要遣返?

由此发展下去,终究在某一天,这位前教授会抱着他的非洲鼓,到中国驻美使馆前抗议,或是到国会党团(多半是民主党)里游说,因为那些“雪山天使,狮子儿女”也是如此圣洁,却遭到无良的邪恶政权的迫害……这就是现如今西方学术界和艺术界中左派的典型写照;这也是储君怒斥的“吃饱了没事干的外国人”的典型状态;而在我等发展中国家的小民看来,这就是咸吃萝卜淡操心的典型征兆。

行文至此,想起了李零老师《<动物农庄>读书笔记》中的一段话,照录于此,以为结语:“很多玩理论、玩环保、玩人权的(还有后殖民主义、东方主义、女权、同性恋等等),都是左翼的变种。

现在的左翼,避实就虚,避重就轻,一盘散沙,经常往右转。

 9 ) 《The Visitor》怎样的未来

《The Visitor》怎样的未来--原来不速之客不只是对这个公寓,对于Big Apple也是!

by @xinl.ve 081026呓语:渐渐习惯一个人的生活,对于爱情和异性并没有那么渴望,是受伤后的自我封闭,抑或是害怕担负两个人的责任。

难道就这样一个人老去?

就算是两个人恩爱又如何?

在《Away From Her》中,失去记忆的对方,便不再把你挂在心中。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除了对于金钱的无限追逐。

以为自己能拥有一个蜗居,便能安心,但突然发现,就算财务自由、美女环绕,父母和家庭一切安好,自己也能纵心旅行。

在精神层面,我找不到自己的出路。

突然觉得内心很空,仿佛在不停的下落,镜子里的脸逐渐苍老,我想念几年前的我,简单、全心地爱着一个人。

现在!

怎样的未来?

正文:我喜欢这部电影《The Visitor》,愿意毫无顾忌地推崇它。

古典音乐的四拍和drum的三拍,剧中人Walter Vale在迷失。

走不出失去妻子的痛苦,教师的工作和写书是一副皮囊的行尸走肉,无声的论文研读会议,是Walter日常生活的写实。

他爱着生活,也努力想充实自己的生活,但是始终学不会的钢琴,无法延续自己和深爱的妻子之间的联系。

对他而言,怎样的未来?

Tarek热爱着生活,对于他而言,有所爱的人并且对方也爱着他。

虽然物质生活并不宽裕,但是在酒吧里和乐队一起的演奏能带给他极大的快乐,间或还能去公园和一群乐在鼓点中人一起合奏,便是十分愉快。

工作也是自己的兴趣,莫大的幸运。

看着Tarek的人生,更深地了解了蔡康永的家庭给他不用顾忌“有什么用”的那种快乐。

但是,感动人心的都是悲剧!

Tarek没有绿卡,偶然间被羁押到没有自由和隐私的高墙里,等待随时可能的被转移或遣返。

荒凉,灰色的景观、冷清的街道,还有倒闭的店面卷页门上涂鸦,即便Queens区仍属于纽约这个城市。

U.C.C(United Correctional Corporation)的那堵墙,高耸并且压抑,Walter在之面前渺小而无力,根本无法对抗,隐喻着Walter一个人无法将被羁押的Tarek解救出来。

Tarek的母亲Mouna Khalil找到了Walter,“飞跃”高墙便多一分的希望,导演也的确给了这个可能。

当Mouna和Wlater再一起来到UCC时,导演用镜头从二人的背后展示整个监狱的外景,并且在景框上部留出小片天空,上灰下红的高墙矮了下去。

Mouna是一个很典雅的人,也很精致,我很喜欢。

她经济也不见得宽松,但举止和打扮都非常得体,在第一天坚持要自寻旅馆居住,表示了她应有的矜持和因劳烦他人的不安及歉意。

她喜欢古典音乐,喜欢Walter妻子的专辑,打扫公寓,一切都表示她生活的品质和品位。

在处理准婆媳关系时的爱屋及乌,她从开始不认可Zainab的黑色皮肤,到最后接受Zainab哭倒在她怀中。

年龄和阅历的睿智,化解她和准儿媳Zainab之间对于Tarek的占有权之争,二人都是排他性的深着爱Tarek。

Zainab的存在是戏剧冲突的需要。

她的第一次出现就预示着,她和Walter之间的冲突,因Walter无意间闯入了浴室,导致Tarek要对Walter施以老拳。

Tarek邀请Walter共进晚餐,也让原本亲密无间的Tarek和Zainab要允许外人进入他们的生活。

Zainab的不乐意,勉强接受Walter一起去酒吧观看乐队演出。

这种种在片中,让Walter和他们之间关系疙疙瘩瘩的不顺,要转变为Zainab临时请大学教授Walter照看女性纯手工饰品的摊位,都是电影带给观众的情绪。

没有《家有儿女》连续剧中的粉饰的生活的一团和气,生活并不是从开始就很融洽。

如此对比下,在高墙外共同担心Tarek命运的三人最后紧密依靠在一起的时刻,更弥足珍贵,永不再见的恐惧压倒二人空间被侵入的不快,情感的转折自然并印象深刻。

已经被Tarek改变人生的Walter,终于下定决心卖掉了钢琴,Drum的欢快和自由成为他的新生。

生活基调的转变在电影中作为背景音乐的古典音乐停止,剧情的布置是让Walter播放Tarek送给他的Drum CD。

剧情和道具式的背景音乐之间的切换,十分精妙的手法。

欢快的鼓点伴着Walter重新在校园里工作,理智到近乎冰冷的手有Drum的律动,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

Happy Ending的预期让我以为Walter会成为Tarek的继父,这样Tarek、Mouna、Zainab三人都能因为婚姻而获得合法身份。

两位长者在未来的岁月能彼此温暖对方,不必如《廊桥遗梦》似只有一夜。

但是,被呈现的美是一贯温文尔雅的Walter愤怒,因为Tarek被突然遣返: It’s not fair!

We are not just helpless children背景音乐此时成为极好的铺垫和渲染,声音类似电流和喧闹,从低到高。

那时,我迷失在电影里,感情跟随导演的镜头流转,忘记了悲剧的力量。

Walter在地铁站台开始敲打Drum,急促的鼓点和心中的不平,过往地铁嘈杂也没有完全盖过。

没有特写Walter敲击时的力度,镜头专注在四根立柱支承、周围人漠不关心的封闭空间。

各人生活的痛苦与激情,外界如何得知,Walter怎样的未来?

电影结束在这一刻。

 10 ) 异乡异客——The Visitor

说句实话,我对非洲文化一直没有多大的兴趣,每次看到银幕上出现穿着奇异服饰的黑人男女围着火堆呜呜乱叫着跳舞都会头疼。

看到《不速之客》的海报上,一位中年白人拍打着非洲鼓,并不能引起我的兴趣。

不过导演的上一部作品《心灵驿站》(The Station Agent)是我一直想看的独立电影,于是找来《不速之客》,于是我获得了一个半小时很享受的观影时间。

影片采用了很典型的独立电影的视角,一上来就是一位中年知识分子的空洞生活:当年钢琴家妻子的意外辞世,令大学教授沃特万念俱空。

他只是每年改改教学笔记的年份糊弄事,在资历浅的同事书上挂个名,试图学学钢琴但始终没能成功——对他来说,生命的热力和梦想似乎早已远去,只剩了一个空壳。

然而当他去纽约参加学术会议,来到自己一直空闲的纽约公寓时,却发现一对非法移民的非洲裔情侣住在这里。

出于好心,教授让他们继续住在这里,作为回报,塔瑞克则开始教沃特打非洲鼓。

正当教授感觉到了生活重新充满色彩的时候,塔瑞克却被抓住,马上要遣返回叙利亚。

教授开始和塔瑞克的母亲为此到处奔走……影片的前半部气氛比较轻松自如,后半部分涉及到移民问题,显得有些沉重(对于移民这么复杂的问题,影片表现得还是过于简单和温情了)。

本片最大的特点,是把白人精英的中年危机与移民问题、文化融合的主题结合起来,钢琴与非洲鼓在影片中成了两种文化的象征——钢琴代表了传统的白人精英文化;非洲鼓则象征着边缘文化的力量。

对教授这个角色来说,隐喻是双重的:一方面,非洲鼓为教授带来了活力,让他从与世隔绝的、个人的孤独中走出来,重新接触生活,接触到爱与希望;另一方面则隐喻着当代美国在911之后面临的危机——美国文化的特色就在于多元融合,当后911带来的恐惧和冷漠成了拒绝外来文化的理由,失掉边缘文化的滋润,美国的主流文化将变得何等干枯。

影片多次展现了人们自发来到公园,忘我地聚在一起打起非洲鼓的场景,那种人性的、亲和的、互相联系的气氛,似乎正是911之后美国人最需要的感觉。

影片令我联想起索尔•贝娄的小说《雨王亨德森》,一个美国富翁在感到生活变得苍白、贫乏时,选择了去非洲作个求雨者的故事——每当主流文化乏力之时,人们往往就会到充满原始活力的文化中去寻找力量。

小说结尾是这样的:“我想,现在轮到我起跑了,于是我一直跑着——蹦啊跳啊,沉重地跑着,心潮澎湃,百感交集。

在这静寂的北极灰色世界中,激动非凡地在一片纯白的大地上飞奔。

”然而在影片结尾,只有教授坐在地铁里,孤独但坚决地拍打着非洲鼓,那鼓声包含着愤怒、热情、召唤与期望。

《人生访客》短评

IT&amp;#39;S NO FAIR!~ 即使是美国,也有像叙利亚像中国一样的黑暗一面。但是,美国人时刻在反省,而我们呢?

9分钟前
  • atutu
  • 推荐

不对味,但是还行

13分钟前
  • 冷酸酸
  • 还行

没有想象的好看,非洲鼓也没有绽放出让人向往的那种感觉。。。。总体一般

15分钟前
  • 芥子
  • 还行

欣赏美国人可以用客观的角度描述其特有的移民制,和这之下的人们的生活,温暖而真实。夕阳红的感觉也可以如此这般美好~

16分钟前
  • VV
  • 推荐

不管这部07年的电影噪点如此多,剧情又如此牵强。但想到现在的魔都,不得不有种共鸣。魔都建立于那群人之手,却也毁在了那帮人手上。

20分钟前
  • 我玩豆瓣无人知
  • 推荐

平淡后惊喜最后有点失望。

2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烦感情戏,男主是个压抑孤独的懦夫。就这个片子而言男主明明可以跟他妈结婚让他俩留下。

29分钟前
  • -
  • 较差

好久看的了 非洲鼓

33分钟前
  • M.差
  • 力荐

制度和人性的碰撞

38分钟前
  • 天然
  • 还行

Don&amp;#39;t be afraid to fall in love again.

42分钟前
  • Tiger
  • 推荐

鼓点震荡生命激情。

46分钟前
  • 雲苍白浅影长
  • 力荐

人生的過客無數,留下的意義也將無限深遠。

48分钟前
  • L
  • 力荐

很温馨

53分钟前
  • 小鱼
  • 推荐

说人生的我就想看,呵呵全英文夹杂不知道什么语,姐看懂了,剧情也太简单太理想化了吧?

55分钟前
  • bookasiyi
  • 较差

感觉没拍出来本应该表达出来的内容,老头的转变也太快了。

58分钟前
  • 十一月妄想家
  • 较差

在这个种族等级势利的国度,自由与平等只不过是那些做着美国梦的可怜虫们心头的一抹虚妄,一如片中哈德逊河口的自由女神像,从未被定格。

60分钟前
  • to_oz
  • 力荐

过于平淡,但是喜欢结尾的画面

1小时前
  • obsesser
  • 还行

“细腻而温暖,又不乏适当哀愁的含泪幽默剧”、“轻缓地吞噬观众的心,一点一点地把人诱进影片的主题”-《纽约时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国梦”,结尾那个虚化了的美国国旗,十分点题。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

4.3

1小时前
  • DEW
  • 推荐

我一直在期待walter求婚,两个人结婚了这啥事不都解决了。谁都不用走了,还纠结痛苦愤慨什么。电影中音乐刚好与我要做的非洲音乐题材不谋而合,会给我的学生推荐这部片子了解非洲鼓音乐。

1小时前
  • 活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