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是看在迅雷上面下载的。
那天比较晚了,也没有仔细去听里面的台词,主要是看字幕,可是硬是没怎么看懂。。。
然后很郁闷。。。
后来,我在射手网上面下载了一个新的字幕,发现很多和迅雷下载的那个压在电影里面的字幕很不同!!!!
听了一下,发现真的是迅雷里面的翻译错了!!!
随便举几个例子吧jeanne和主编一开始说的那一段话其实很重要,主编问她为什么要写fiction或是roman,他说她擅长的是biographie(传记)呀!
另外他说道她对童年那部分写得很空洞,然后她说道自己8岁之前的记忆全部失去了。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如果在一开始不知道这一点,后面就很难看明白的。
而翻译里面没有翻译这些,却翻译了一堆什么“你要按照客户要求来写”“我什么时候可以放假”。。。
郁闷,台词里面根本就没说这些,关键的全都都翻译错了。。。
又如,jeanne的丈夫对她说:“il est superbe,ton bouquin” 就是说“你的书写得很好”,但是翻译的字幕是:“我有个惊喜,怎样”。。。
我严重怀疑翻译的人把superbe听成了surprise,所以就乱联想了一下,然后就这样翻译了。。。
所以说,没有看懂这不片子的朋友们,去下载一个好一点的字幕,再来看一次,相信大家都能看懂滴!!!
嘻嘻bonne chance个人还是蛮喜欢这部片子的
由玛丽娜·德·范执导的影片《不要回头》可以说赢得了很大反响,本片讲述了一个作家和两个孩子之间的心理故事,女作家由于自身的精神问题会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变换成为另外的一个人。
曾经看过一部影片叫《黑天鹅》,与这部戏有异曲同工之妙。
压力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就看你如何面对。
《黑天鹅》中的女主角为了演好黑天鹅而虚构了一个世界,最后自杀。
可是《不要回头》又展现了另一种画面,在压力的迫使下,珍妮女作家想象自己的头发变黑,脸部发生变化,就连手腕和小腿也起了许多脓包。
一般这种题材的电影都会归类与惊悚和悬疑,因为那里面展现的东西过于虚拟和古怪,就例如一个人站在镜子面前,她看到的居然是一些照片。
本片的主线就是寻找照片上的女孩子,在珍妮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她和丈夫的感情也出现了危机。
她的胡思乱想使家庭乱成一团,为了寻找真相,她离开了家,离开了丈夫和孩子。
但是,当她再度回到丈夫和孩子身边时,却发现孩子已经不认识她了,而那个虚构的女人代替了她的位置。
最后,本片展现了两人合为一体,却又彼此分离。
其实,那个女人就是珍妮的内心,是无法消失也挥之不去的。
本片最精彩的看点就是苏菲·玛索的一次次茫然失措的眼神和她的害怕的心理活动。
我们平时看到的法国电影都是浪漫而唯美的,这部法国电影同样是这样。
虽然在浪漫中加入了惊悚,但是家庭的生活却足以展现一个和谐的画面。
《不要回头》:世界两大美女之间的羁绊关系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我是谁”是哲学命题中的根本母题,而由此派生出来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但当莫尼卡•贝鲁奇与苏菲•玛索在同一部影片中试图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命题无形中有些变味了,换句话说,“我是谁”潜意识地变成了“选择谁”?
这是一个商业手段,很值得玩味的,相信每一个男性观众都会在内心深处得出一个答案。
本人的答案是莫尼卡•贝鲁奇,其实也与影片本身的最后的答案相吻合。
导演是一名女性导演,据说善于将最普通的日常生活拍得十分恐怖与惊悚,对于这类导演来说,她的镜头中最拿手的便是细节,而相对于此片,对细节地把握便更加有难度。
用视听语言来讲述一个普通人所遇到的外界的改变,这无疑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
所以,本人虽然陶醉于两大美女的替换关系,更钦佩导演镜头上些许的改变,哪怕是一个角度,一个花瓶的位置。
关于细节让我想起了《罗拉快跑》,值得注意的是,在《罗拉》中的第一个变化的细节都是动态的,飞驰的城铁,收破烂的人,等等,这种动态的细节改变能够让观众十分迅速准确的掌握,但此片中在许多情况下细节的变化是静态的,例如餐桌方位的改变等等,观众在不经意见一定会错过这些改变,所以便需要演员的表演来加强效果。
从某种角度来说,苏菲的演出要比莫尼卡更具有难度。
苏菲面对的是所有的熟悉成为一种陌生时的惊恐,而莫尼卡所面对的则是惊恐已经成为习惯后对真相的寻找。
将两位大美女如此比较是很八卦的一件事情,但在此片中却不能不做出比较来,而这种比较又是许多观众内心的一种反映。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女人由于打算写自传而逐渐发现自我的过程,最后的答案在常理之中,但过程却是相当恐怖的,而这种恐怖绝不是血腥等残酷手段所体显的,恰恰是一些生活中的琐碎,从一些家庭布置的变化到身边人物的变化,还有自己身体与心理的变化。
导演按照对心理冲击的力量所进行着这种变化的深入,一直到女主人公承认了这种变化的存在为止。
这是苏菲玛索所要担任的工作。
下面就是莫尼卡贝鲁奇开始寻求变化的真正原因。
可以说影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心理悬疑剧,第二部分则是推理剧。
在许多影片中,一个人发现了自己或者周围的世界在改变,通常会采取同一个演员来演绎的措略,但在此片中,导演运用了两名女演员来演绎同一个人,而其中并不掺杂着时代断层的故事成份,所以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那个过渡的阶段。
影片运用了高水平的化妆技巧,当苏菲玛索与莫尼卡贝鲁奇的各半张脸组成一个过渡人时,本人首先由衷的感叹,美女永远是独一无二的,是无法制造出来的,要知道那张脸令人感到一种诡异的悲哀,其次才真正进入剧情本身。
在过渡人的段落中,影片进入到了一个巨变的过程,丈夫,孩子以及母亲都变成了另一个人,而家的原貌完全成为了另一种样子。
根据结尾来看,这是一个想象与真实之间的改变,那么过渡人实际上也是想象与真实之间的过渡,这样看来,苏菲玛索是一个想象中的人貌,而莫尼卡贝鲁奇才是真正的人物。
本人在观影的过程中一直有一个想法,导演会不会在整个拍摄的过程中将这所有改变搞乱了,换句常用来形容中国导演的话就是自己都不知道在拍些什么,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
但整体看下来,主人公珍妮一直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中,她忘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把自己想象成那个幼年里死去的好友,而事实上她也的确由于车祸的原因而过着那个幼年好友本来应该拥有的生活,但即便这样,在她的印象中,周围的所有人都蒙上了车祸前真实家庭的烙痕,母亲,转换成丈夫的弟弟,还有童年记忆中的小时候。
如果一个人始终在替代着另一个人在生活,那么唯一能够解释真相的便是她童年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在某种程度上又会反作用于他现在这个虚假的生活。
影片大体上讲述的便是这么一个故事,而我是谁这样的命题恰恰就是通向真相的起点!
反过来看女主人公写自传的前提,其实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认识自我,我是谁,一个用来替代他人的生命还是一个真实自我的生命?
我的生活中经历的所有事情是我记忆中的还是真实的?
这样的思考在影片不经意的惊悚中传达了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中国编剧或影片的做法,最后将有一段正经而又非常做作的解释,对整个故事做个流水式的交代。
但欧洲片绝不会这么做的,于是,我们在观影后似乎知道了一切,又似乎什么都不知道,其实这很重要吗?
真正重要的是,主人公试图在写一部自传,无论她是苏菲还莫尼卡!
韩兮2009-11-11于通州
珍妮八岁死于车祸,她老妈(银发短发的那位)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也好,出于私心也好,擅自把玛利亚当作珍妮替代品来养,给她洗脑,也给所有人洗脑:死的是玛利亚,不是珍妮。
人是不能变成另外一个人的,为了变成珍妮,玛利亚硬生生地幻想自己是这样的眉眼,金色的头发,淑女的举止,甚至有着写作天赋---这样强烈持续的幻想下,玛利亚小朋友人格分裂了,真实的她一直躲在这个人格面具下,逃避她无法面对的现实(好朋友死在自己旁边,被迫和家人分离,和死友母亲当作替代品……)心理学上讲,这是人的自我保护机制起作用的表现,如果直面现实的悲痛,让人实在是无法承受的话,自我保护机制就开始工作了,方法很多,常见的就是这个:人格分裂。
然后,为了持续给予自己安全感,或者说潜意识里的自我对情感的需求是无法改变的,玛利亚把珍妮的母亲想象成自己母亲的样子,结婚对象也想象成家乡男人熟悉的模样,譬如她哥哥(为什么是她哥哥,我倒不觉得是乱伦心理根源之类的,我觉得是因为八岁之前他最熟悉的适龄男人样品就是她哥了,电影里这点我觉得做的很细致,人物心理分析太tm的精狠准了),生的小孩儿也长成自己家族人种的样子、房间布置也用老家类似的风格。
虽然多年过去,玛利亚用这种保护机制活得相安无事,她也一直在人格面具的庇护下顺利逃开了真实的自我和当年的惨事。
但由于小说的失败,让压抑的自我又再次浮现,无处可逃的问题还是得面对了:这个会写小说的珍妮真的是我吗???
我是谁???
影片用八岁时的玛利亚不停地出现骚扰苏菲扮演的珍妮人格来表现玛利亚的这用心理波动。
也就是说,变脸也好,伤疤变形也好,空间扭曲也好,最后她渐渐变小也好,都是具象化地表现她的心理变化,这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也是重要的信息传播手段,导演他,只是想讲清楚这复杂的心理变化吧!
牛的是,他也真的表达清楚了!
或者说表达得太细致太入骨了!
我都不得不怀疑导演或者编剧是有切身体会么!
我如果不人格分裂一下下哪里知道这么详细的感受哦?
反正好多隐喻按照这个思路去想,就知道导演想说的是啥了,最后一幕就是玛利亚最终认清了自己是谁,也安然和自己分裂出来的人格共处了。
p.s.我喜欢的一幕:按记忆寻回家的玛利亚在欢快的弹唱声中自在地舞了起来,镜头给的是特写,强调,这是与生俱来的舞动,也是她最终承认自我的关键一击,音乐果然强大……然后,我最喜欢的一幕来了,红衣女子热情的舞蹈,勾魂的眼神,暗示玛利亚本来就是这样的热烈女子啊!
本来是很悬疑的片子吧 被那个翻译用他特有的“生活经验”翻译成了国产生活片。。。
翻译的人除了听得懂你好 谢谢 再见之外其他长句子基本都是自己编的。。。
有两个地方很搞笑 苏菲玛索夜晚跑到客厅发神经时 男主角追出来骂她:“你在搞什么鬼?!
”(翻译:你没事吧?
又做恶梦了?
看来翻译是个温柔的男人。。。
)然后男主角问:“你为什么在哭”苏菲玛索答曰:“什么?
我没哭啊”(翻译:我好得很啊)然后手上脸上都是水 她说:“我不明白,我没感到悲伤”(翻译:味道很怪。。。。。。。
)不懂的人还以为苏菲玛索头撞倒了马桶呢。。。
最后贝鲁奇进门回头看在门口的苏菲玛索 小孩跑出来问:“妈妈你在看什么,那里没人啊”(翻译:妈妈,那个站在门口的姐姐是谁啊?
)翻译直接把苏菲玛索反隐形了。。。
因为苏菲和莫妮卡本名比剧中人名字好记,我们就叫苏菲(珍妮)和莫妮卡(玛利亚)。
莫妮卡一直以为自己是苏菲的样子,连名字都是苏菲的名字(珍妮),而老公样子是黑发A,母亲样子是金发A,她有两个孩子,当家庭主妇多年,相安无事。
人有选择性记忆加之8岁车祸事件,导致苏菲失去童年记忆,但她闲得蛋疼非要写小说追溯童年生活——请注意在莫妮卡幼年时曾以苏菲为主题写过一部小说并获得少儿大奖。
这次追溯加上小说被打击,精神世界摇摇欲坠,令她的认知发生改变——多年美梦慢慢醒,自己变成莫妮卡的样子,老公从黑发A变成金发B,妈妈从金发A变成黑发B,而且莫妮卡发现一张幼年莫妮卡、金发A、黑发B的合影,然后认定金发A是妈妈,就只身前往意大利寻根,不仅发现金发A,而且发现她有个儿子是黑发A,也就是说,黑发A是莫妮卡的哥哥。
莫妮卡渐渐发现,自己童年时,亲妈金发A让她跟黑发B走了,她和幼年苏菲同坐一辆车,结果发生车祸,苏菲死亡,莫妮卡活下来,跟黑发B一同生活,同时,哥哥黑发A一直以为妹妹莫妮卡(玛利亚)已死。
弄清一切后,莫妮卡回到法国,一边坦然接受老公是金发B的事实,继续四口一家的生活,一边与内心隐秘的自我苏菲(珍妮)一同生活一同写作。
综上所述,事实如下:莫妮卡是莫妮卡,老公是金发B,养母是黑发B,她跟他们一起在法国生活。
她的出身地意大利,哥哥是黑发A,亲妈是金发A。
苏菲是她儿时的伙伴,在车祸中丧生,她之前一直幻想自己是苏菲,而哥哥黑发A是她老公——乱!
好吧,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可这个片就算理顺了又有个神马意义?
画面很漂亮,俩美女要走实力派路线,演这么辛苦,却只是辛苦了。。。
去影院之前就上豆瓣来看看,发现很多人都看不懂。
看过后估计这些人可能都是看的带字幕的原版,翻译不到位肯定会很影响对影片的理解,所以我现在越来越喜欢到影院去看配音版的外国片啦,本人英文本来就不好,如果理解不够启不是浪费一部好片子。
先来简单说说影片的内容, 豆瓣上一些看懂了片子的影评与我的理解有所出入。
莫尼卡是私生女,父亲不承认她也不爱她,她母亲就让珍妮的母亲把她带走,这样就不会影响到她自己的家庭。
而在回家途中发生了车祸,珍妮死了,莫尼卡活了下来。
而珍妮的母亲思女心切,就把莫尼卡当成珍妮在养,莫尼卡所缺失的记忆也由珍妮母亲讲给她听,所讲的却全是珍妮小时候的事,连写作文她写的都是珍妮的记忆。
所以莫尼卡一直把自己当珍妮,所以在写小说前她一直就是苏莫玛索所饰演的珍妮的样子,老公也是她童年记忆最深的亲生哥哥的样子,母亲是亲生母亲的样子。
她的生母与养母都不希望她找回记忆,养母不想失去她,不想她变回莫尼卡,而是她永远的珍妮,而生母更不希望她回去找她,影响她平静的生活。
但当她开始写小说后一切都开始变了,她写的是有关童年的事情,让她慢慢在找回那时的记忆,而那曾经的记忆又与现实不符,所以她慢慢有点精神分裂的倾向,看到什么都在变,自己也在变。
其实这时导演是用了一种抽象而夸张的手法在描述,不是事物变了,而是她慢慢回到了现实,真正看清了这每一张脸,而这些又与她深刻的记忆相违背。
莫尼卡越来越受不了这种折磨,所以要拿着旧照片踏上童年的路,找回这所有变化的原因。
最后她终于找回了所有真实的记忆,也就终于接受了现实,不是现实变了,而是她慢慢变回了莫妮卡,所以最后她摆脱了珍妮的阴影,找回了自己。
在结尾处,珍妮回家了,而拥抱丈夫孩子的却是莫尼卡,说明莫尼卡回到了现实,而珍妮这个童年好伙伴也一直陪伴着她愉快的生活。
这是一个非常细腻的故事,把人物内心刻化得过于精细如同显微镜下看事物以致于太微观而让很多人看不清。
有点象刘青云演的《神探》,把一个人的不同性格全由各种人表现出来,而不只限于这个人的内心读白或肢体动作。
这是另一种角度,相当细腻而深刻,让我在看完后也情不自禁地跟着莫尼卡舒了一口气。
原来我们的一切困挠都是有原因的,但很多时候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没来由地发脾气和郁闷,周遭的一切都在变,变得另人烦燥,而我们只能象困兽一样找不到出口,有些结是可以解开的,而有些结也许只需要我们泰然面对,不要回头。
一、时间多少人爱你年轻欢畅的时候 爱慕你的美貌,出于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叶慈写过这样的话,杜拉斯在情人里也写过。
多么耳熟能详的语句:“那时你是年轻的女人,与你那时的容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海报上两个绝代佳人,我不敢说比起她们年轻时候惊人的美貌,我更喜欢她们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但当大荧幕特写了她们脸上每一根皱纹,每一寸枯槁的皮肤和松弛的肌线时,我并不觉得触目惊心。
虽然电影院里熟识她们的观众不停地低语,老了,老了。
因为我并不相信时间是女人的敌人。
但这不代表我相信“优雅地衰老”这样的蠢话。
没有谁的衰老会是优雅的。
女人的衰老伴随着无助、颓败、慌张、沮丧、忧郁、恐惧;没有一种凋谢让人赏心悦目:花瓣水分流失、色彩褪去、干枯、落败。
没有一个女人可以从容不迫地面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无论是写出“我老了”、聪明绝顶的杜拉斯,还是假模假式的优雅标杆奥黛丽。
而我的意思是,大屏幕里无论她们的容貌衰老成什么样子,苏菲下垂的眼睑并没有更改她眼神里的纯真,而莫妮卡枯萎的嘴角也无法掩盖她唇色中的暖意。
所以就算你不可避免地注意到时间是多么无情地在她们曾经光鲜的肌体上刻下岁月痕迹;但你不能否认与此同时,时间怎样耐心地灌溉了她们,丰满了她们,雕刻了她们,诠释了她们。
而这一切如果只用“优雅”来形容,实在是太败兴了。
二、镜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镜面内外的两个镜像。
一个实体,一个影体,然而相依相存。
驶向意大利的火车上,莫妮卡靠着车窗,窗外景色迅速掠过,而镜面上浮现出来的是苏菲的脸。
在这个时刻实体和影体的定位已经昭然若揭:莫妮卡是实体,而影体其实是镜子那面的苏菲。
这个提示与影片开头苏菲从DV里发现莫妮卡的脸发生了翻转——在那个时刻苏菲是所谓实体,而影体是DV影像里的莫妮卡——观众被欺骗了,镜面反转,硬币翻了过来。
人格分裂并不能解释莫妮卡为什么能够看到长大以后弟弟的脸,也不能解释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莫妮卡生母家的摆设一直没有改变。
而鬼魂附身的灵异路线更不是这部电影的基调。
如果想得到观影乐趣,就应该放下用所谓类型去束缚影片的定势思维。
因为导演的处理是非常任意妄为的,甚至可以说是十分任性。
在技巧与逻辑的支撑下,任性而写意的处理会突出影片特质与天马行空的艺术张力,可以说所有风格的诞生都离不开这种任性。
所以我不认为这部影片着重描述的是精神科问题或者灵异事件,而是一个实体与影体相互掩盖,剥离的过程。
影片开始苏菲做为实体时,莫妮卡以童年幻影停留在影体角色里,苏菲掩盖莫妮卡;而小莫妮卡将妈妈、哥哥、家居摆设等影体更换掉苏菲生活里的实体时,则是莫妮卡在覆盖苏菲。
从苏菲发现家具变化时,相互剥离的过程便开始了,一方面苏菲渐渐退回影体的位置,一方面小莫妮卡替换掉的影体也被现实所取代——这解释了丈夫孩子以及她自己拼凑的脸——一半苏菲一半莫妮卡;而关键的母亲却没有改变,这一度让苏菲/莫妮卡感到安全。
但是一旦母亲改变了,改变不能阻挡——莫妮卡和苏菲彻底剥离;在赌场里,面部五官可怕的变化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最终莫妮卡成为实体,而火车车窗里,映射出苏菲的脸,回归影体的幻想。
镜里镜外的虚实转换,才是海报要表达的意思。
片头苏菲作为实体问道“我是谁?
”而单一的苏菲和单一的莫妮卡都不是真正的答案,影片最后分裂开的两人并坐,浅笑对视——谁是谁的影子并不重要,但关键在于,谁能独立于自己的影子而成为整体呢?
三、不可追溯人生是单行道。
时间只朝一个方向流淌。
白驹过隙。
青春如呵气在镜面飞逝。
花朵盛开,之后凋零。
绝代佳人在荧幕上不可逆转地衰老。
表面从容不迫,内心恐慌悲伤。
因为之前盛放地太夺目,所以枯谢的过程令人不忍卒睹。
然而这种摧残和绝望的另一面,却是时间所研磨出来的令人心悸的美。
时间用了多大的耐心,下了多大的决心,才能狠心去掉那些娇嫩的、脆弱的、多余的青春枝桠,最终留下光影幻象中一双多么美轮美奂的两生花,黑暗中灼灼盛开,无与伦比。
只有行走在单行道上,她们才能永开不败。
★《不要回头》是由玛丽娜·德·范执导, 苏菲·玛索、莫妮卡·贝鲁奇、安德里亚·迪·斯戴法诺等主演的悬疑惊悚恐怖片,2009年上映。
讲述了一个作家和两个孩子之间的心理故事。
失去双亲的莫妮卡被一个意大利女人领养,去了意大利。
由于受到的打击太大,不想回忆当时的惨剧,只愿意记住好的回忆,于是在新环境中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美好的世界。
如果没有自己的存在,苏菲就不会出事,于是她变成了苏菲(珍妮),那个一头金发的女子,而自己,一头黑发的莫妮卡却消失了,她的丈夫在他眼里变成了儿时她心爱的小男孩,他们育有一子一女,非常幸福,而这一切的设定成立的关键就是莫妮卡的职业—作家。
直到有一天,工作上的不顺利,使莫妮卡近乎崩溃,压力下,她看到了童年的自己,预示着她自我构建的精神世界开始坍塌,而她也开始慢慢变回她原来的样子。
这一切的变化让她措手不及,已经让自己彻底消失的莫妮卡甚至认不出童年的自己,童年的自己对着窗户说,有人跳楼了,预示着有人死了,而莫妮卡潜意识里却一厢情愿的希望死的那个是自己。
混乱的她开始追查真相,她这场过家家游戏玩太久了,但游戏总有结束的时候。
她去母亲那里寻求帮助,由于她认定自己是苏菲,所以在她眼里,母亲就是那个一头金发的女人,当她们回到母亲家里,苏菲无意翻出生母与苏菲母女的合影后,养母也变回了原本的样子,一头银发黑眼睛的女人,离真相越来越近了,而养母却不愿意她再去经历一次过往的痛苦,不愿意告诉她真相,只有不停的搪塞敷衍。
莫妮卡不顾养母阻拦,执意要去法国寻找真相,她的丈夫不知道自己的妻子到底怎么了,希望能够帮助她,而她却一脸见到陌生人的逃开了,因为此时的丈夫也变回了自己原本的模样。
莫妮卡终于去到了养母无意中说出来的餐厅,看到了她以为是母亲的女人,以为是丈夫的男人,激动的她“妈妈”都喊出口了,而那个女人却一脸陌生的样子,并且开始有些愤怒,她看出来这个女孩就是当年的那个莫妮卡,而她也不愿意再去回忆丧女之痛,匆匆离去。
当时还小,正巧睡着的弟弟,记忆早就模糊了,只是隐约对莫妮卡有种熟悉的感觉,不知道她遇到了什么事,希望能帮助她。
于是去酒店找莫妮卡,莫妮卡依然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丈夫,两人还啪啪上了,啪了一下莫妮卡才发现体验完全不对啊,于是他认为金发母亲才是她的突破口,她一定隐藏了秘密。
于是她潜入金发女人的家,这里一切既陌生又熟悉,坐在镜子前,她慢慢变回了童年的自己,她终于想起童年的那场车祸,而金发母亲走进来摸摸她的头,对她微笑,金发母亲也终于愿意自己面对自己的丧女之痛了。
莫妮卡虽然想起了那场事故,却仍然认为自己是苏菲,并且认为别人都搞错了,为什么她妈妈和别人都要叫自己罗莎.玛丽亚,她害怕的逃走了。
她回到酒店,梦见了自己的生母,她却并不认为那是自己的母亲,依然很抗拒,不愿接受自己是罗莎的事实。
第二天,当她走出酒店,看到了来接她的养母,混乱的她甚至不想跟养母说话。
回程的火车上,她换回了苏菲的衣服,变回了苏菲。
回到家打开门,孩子们和丈夫拥抱着她面前的罗莎,而所有人都看不见她了,只有罗莎静静的微笑着看着苏菲。
既然放手这么痛苦,那就像小时候一样,彼此陪伴吧,所以到底我是你,或者你是我,还重要吗?
影院里的宣传海报是打着“惊悚”牌的,心情有些压抑的周五傍晚,去看了这部电影。
最初是为了释放压力,诚然还抱着看美女的期待。
苏菲玛索的嘴角眼角都太勾魂,美人总是能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展示她不同的魅力和风情。
国外大概上映的比较早,看到的影评大都模糊,负面较多,影院里的人也很稀疏,整个大厅大概只有六七个人。
女作家在对自己的童年做纪实回忆录的时候掉入了一段因车祸而丢失的记忆中。
整个影片可以理解为,在寻找爱和记忆。
人脑是个缜密复杂的组织,一段记忆因外力而失去,也可以无意识的被唤醒。
一个在意大利出生的女孩Maria是妈妈的私生子,在母亲改嫁的时候她不被继父接纳所以送给一个法国家庭收养。
法国新妈妈带着全家——丈夫和一对儿女去意大利接她,留了一张合影,照片中有法国妈妈、法国姐姐、她自己和意大利的亲生母亲。
法国家庭对她表现出了很大的友善和爱护,尤其是在收养前的接触中和法国姐姐的友情,对她的影响非常大,她以为自己即将拥有的是新的美好生活,但不幸的是在返回法国的途中他们遭遇了车祸,幸存下来的只有她和法国妈妈,与此同时她失去了记忆。
但是对于爱的渴求感仍在并且变得非常强烈,车祸的后遗症致使她看到的都是自己认为的画面,法国妈妈的爱plus意大利妈妈的面庞,成年成家后丈夫的爱plus童年意大利哥哥面庞,对自己儿女的爱plus幼小时记忆里自己和哥哥的面庞,车祸后她就这样活着,也许是对于爱的强烈渴求让她在昏迷中期待自己能像Jenny一样的被妈妈爱,而法国的妈妈也无法从失去自己全部的家人的痛苦中解脱,所以,Maria的生物学躯体被注入了Jenny的回忆,所有的细节和经历,她像Jenny一样活着,法国妈妈也像Jenny一样的待她。
这种对于缺失的填补满足了同样被伤害过的无血缘关系的一对母女。
Jenny拥有的写作天赋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在Maria的身体里延伸,Maria眼中的自己就是Jenny——金色的长发,褐色的眼睛,清秀的脸和天生对写作的敏感以及想要对此终生的追求。
直到最近她在对童年细节写作的一次追忆过程,零碎残破的记忆像是受了启发一般,跌跌撞撞的想要回归自己正确的位置,而回归的过程中的一些凌乱也就成了这部影片的卖点——惊悚——她眼中的一切都开始变化,先是女儿无意识的动作触发了自己幼年记忆里深埋的画面,接着是丈夫那本是幼年哥哥的黑色瞳孔开始变成浅蓝色,甚至儿子女儿自己的脸都开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让她恐惧。
童年的自己在深夜里对她召唤,她因悲伤而泪流满面却不自觉。
她看到自己的金色头发变黑,浅褐色的温柔细眼一步步变成意大利家族遗传的黑色大眼睛,家具的位置、墙上的照片,旧有的记忆和真实的画面错位的出现开始颠覆她所有的逻辑——看到丈夫平静的脸她认定是自己出了问题,医生的检查报告却显示生物神经的各项反应都正常,由此她认为一切都是自己是因为最近一部小说的压力过大而导致,所以开始吃药,宁肯吃药也绝不承认他人对她写作天赋的怀疑,这个时候“她是倔强而执著的写作天才Jenny”,抗抑郁和保持安定的药片让她产生幻觉:无论如何都走不出的马路湾、儿子突然移位的胎记…… 药片也无法抵挡意大利的Maria像春天动态的嫩芽一般从“Jenny”的身体里成长和复苏;她的恐惧和不安想要得到解决,她想回到妈妈的身边——是妈妈给她记忆的画面,而妈妈的脸也是唯一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是最安全的。
但是当她回到妈妈家的时候,她捕捉到了做早餐时妈妈慌张的表情(可以理解为法国母亲精心维护的爱和美被打破),紧接着妈妈的脸也变了(从之前的意大利妈妈变成了法国妈妈),妈妈成了陌生人——她终于崩溃,而偶然间翻出的收养时留下的合影让她产生了要去意大利执念,去有着陌生脸的法国妈妈告知的“Jenny”一直以来“看到”的并且认定的意大利脸庞妈妈生活的地方,去追寻根源。
“Jenny”在去往意大利的火车上,车窗玻璃中反射的自己仍是她自己的意识,那是成年后的作家Jenny,坐着的却是成年后希望了解清事实的Maria。
她放佛是去过意大利并且生活了很长时间一样,街道、路线,她被童年的意识产生的影像小女孩引导,此时的“Jenny”不认识自己幼时的脸。
餐馆里看到妈妈她很兴奋,妈妈却对她的到来紧张、冷漠和抗拒,因为她是自己的一段不堪的回忆,她应该不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她无法面对突然出现的这个不能暴露在阳光下的女儿,她不喜欢她,她选择逃避。
而“Jenny”的意识里,这个妈妈伴随着自己成长,这个妈妈是最亲的人,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亲生哥哥对她在餐馆的出现表现出了很大的惊喜,“Jenny”却认为这是她的丈夫,“Jenny”的世界里活着两家的亲人,丈夫的爱和哥哥的脸庞,而此时的哥哥感兴趣的却是她长得实在是太像他妹妹了,所以哥哥来到了宾馆去看她,而“Jenny”认为是hubby来找她,满心的欢喜,但是仍旧不能在sex上灵肉统一,她疑惑惊恐他既是丈夫又不是丈夫。
她随着童年的自己来到意大利家里的party,家具、墙画,一切的一切都让她恍然所悟,一切八岁前的时光开始复苏,现实的自己是个成人,她拖着Jenny、Maria和小Maria步履沉重不堪,她无法停止去追寻的步伐,记忆仍旧不能完整地展现,她在一步步地靠近,就像拼图游戏一般,在最后的完善中总是惊心动魄!
童年的自己,仰望着高台的琉璃器皿,她变得幼小,曾经的烫伤也开始鲜活,她缓缓站起看着镜中的自己变成了那个陌生童年小女孩的脸,意大利的妈妈轻轻的抱着她,讲述着自己的无奈,同时也揭示了所有事情的真相,她终于知道原来自己是Rosa Maria!
抓狂!
惊恐!
跑出门外,彷佛又是重演,那熟悉的场景,来接她的法国妈妈,就像八岁那年一样!
她终于记起了那场车祸和车祸前所有的事情,沉浸在回忆里的她,幼小而无助,如同那个八岁的Maria,幻觉年轻的法国妈妈抱着她,告诉她一切都已经过去,问她是不是又做了恶梦?
温暖、慈爱、怜悯,就像她的Jenny生涯,她恼怒地推开此时不认识的这个年轻的法国妈妈,妈妈却不生气,说会在外面等她回家。
穿好衣服走出门,已经满头银发照顾了她八岁后所有生活,包容了她无数个噩梦和坏脾气的老了的妈妈微笑在阳光下等着她。
回到法国,换好衣服,又回到Jenny的生活,记忆已经找回,家人的爱一直都还在,她已经明白Jenny不是她,姐姐Jenny站在门口看她和孩子们亲昵,暖暖的鼓励和笑。
Rosa Maria继续开始写作,继续Jenny擅长的工作,不过这次,是有着姐姐强大的精神支持,书写她们共同的童年回忆……有家,有爱——They are one……
没情节,故弄玄虚。一个精神分裂给拍成了这个样。电影博物馆会员价10块钱,也算对得起这票价了
两张大美女的脸拼成一张的那个镜头太让我反胃了。。。絮絮叨叨絮絮叨叨的不知所云,法国人真是麻烦,拍个悬疑片也要这么文艺腔,结果生生没看懂。。。
看不明白啊。。。只好冲苏菲身体的特写和莫妮卡的露点以及从头到尾的激突打三星了。。。
越演内心戏,越显出你们就是花瓶...可是你们都还是美好的花瓶,虽然老去
苏菲死了,摄录机不会骗人。车祸给莫妮卡留下太深的阴影,人的保护机制使她忘记当时的惨烈,但潜意识里仍然存在。苏菲是莫妮卡幻想出来的生活,她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也追寻到了童年的那场记忆。关于结尾,我觉得莫妮卡走出了阴影,而她也意识到自己要代姐姐好好活着。(好片低分,烂片高分是豆瓣特色)
相比之下苏菲比莫妮卡的演技好点,但身材都不好好,有个变脸的过程还是比较恐怖的有点不像人,一半是苏菲,一半是莫妮卡
没看懂,不好看,用的二倍速
不太明白,最近的电影怎么都这样,禁闭岛也是。又看了一遍,终于看懂了,明白的感觉真好。
下很久了,今才完整看完。导演没能把想表达的完整表达清楚,造成很多混乱不知是不是存心这样子的。
擦
两演员表现不错~~
精神分裂?...佛洛依德?...悬疑命案?...整容失败?...难以思议的戏...
【720P】要看影评才看得懂的电影
女人的敏感与矫揉造作
看完这片感觉挺累的,不适合作为娱乐观看!
要不是两大女神,打死我也不看这电影,脑壳疼。
不知道是不是字幕的问题,看得我一头雾水,怪怪的。苏菲·玛索看着更优雅些,相比之下莫妮卡·贝鲁奇看起来有些蠢了,且显得老且憔悴。果然是字幕原因前几天才会感觉没看明白,那个字幕简直就是胡扯嘛。人家影片在剧情交待上没有任何问题,应该不存在看不懂的问题。
活了大半生,才发现自己成了别人,而且自己心甘情愿!
妈的,还我30块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