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艺术学院1994

艺术学院1994,艺术学院,艺术家1994,上大学,Art College 1994,School Town

主演:董子健,周冬雨,仁科,姜逸磊,黄渤,大鹏,白客,彭磊,贾樟柯,许知远,王红卫,王宏伟,张子贤,毕赣,黄璐,郑大圣,卜冠今,蔡康永,陈廖宇,沈黎晖,徐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艺术学院1994》剧照

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2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3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4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5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6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3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4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5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6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7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8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19艺术学院1994 剧照 NO.20

《艺术学院1994》剧情介绍

艺术学院1994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了南方艺术学院一群美术生和音乐生的故事。在那个缓慢的年代,青春有别样的色彩,这群年轻人感受着单纯的爱情和友情,懵懂地探寻着艺术和理想,所有的问题还没来得及找到答案,毕业时节已匆匆而至,喧闹不再,离别上演。在青春的尾巴上,谁也无法选择停在原地,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他(她)们,必须去决定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圣阿加莎桃花扇传奇生死旅行七美德歇斯底里大力神消失的妻子破门而入广告公司男子宿舍的料理日常阿拉德战记待到山花烂漫时香草麻辣女教师无声蛙鸣曼哈顿夜曲葬礼成员投资散华礼弥OAD疯狂动物园婴儿入侵火药奶昔神探南茜第三季书道女孩!我们的甲子园虚空魔境第二季新天生一对洗罪春天来临时噢,加拿大阿波罗男孩绝望海峡

《艺术学院1994》长篇影评

 1 ) 真实的呈现,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南京,好多南京元素!

艺术,讲90年代艺术生!

人可能都会美化没有选择的那条路。

前些天和朋友聊起,我们法科生真是没点硬核手艺,看人家艺术生,画笔一挥、乐器一响,都是真功夫!

结果这部电影让我看见,艺术学院的学生们,正和我们一样。

我们羡慕他们灵魂自由,他们或许也在羡慕我们(想象中的)清晰职业路径。

焦虑这玩意儿,它不分专业,只分人类!

这部全手绘动画简直是把90年代南京搬到了眼前!

汗津津的夏天,操场上漫无目的溜达、水西门鸭子、讨论着“艺术到底有啥用”的长发青年,夜晚长江大桥上的浪漫幼稚小游戏…… 那些南艺的后门区、南师大随园校区(尤其是国关楼和女生宿舍!

)被描绘得纤毫毕现,真实到让我怀疑主创是不是在南师大音乐学院有过刻骨铭心的故事,懂的都懂!

1994年,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热搜,电影里年轻人的迷茫和追问特别聒噪,我到底行不行?

梦想是不是太远了?

要不要换个活法?

他们担心学艺术“身无长物”,出路渺茫,和我们担心法条背不下来、实务搞不定,本质上都是对“未来饭碗”的朴素敬畏和慌张。

镜头扫过他们疲惫的侧脸、争吵后的沉默…… “真本事”的背后,是同样日复一日的枯燥打磨和对自我价值的反复拷问。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最妙的是,它只呈现,不教育。

电影里那些具体而微小的生活细节,构成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存在证明”。

与其羡慕别人手里的“硬通货”,不如像这部电影一样,诚实地记录并表达自己走过的路,管它是法条、音符还是颜料,成功的,失败的,开开心心随它去。

你的真实呈现,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2 ) 艺术学院1994:谁定义艺术?谁定义成功?

“去生活,去犯错,去堕落,去胜利,去在生命中创造出生命。

”电影开篇,乔伊斯的箴言随着一只甲虫攀爬墙壁的画面浮现,甲虫不断爬升又摔落,西西弗斯式的循环成了整部电影的第一个隐喻。

1994年的南方艺术学院,美术系学生张小军和“兔子”站在刚完成的画作前,开玩笑地讨论着拒绝“全球美展”领奖的场景;音乐系的郝丽丽在琴房反复练唱,瞳孔里映出家庭规训与自由意志的博弈;高红被酒吧驻唱的高额报酬吸引,暂时偏离了纯粹的艺术追求,理想与现实的对撞无声上演。

影片里二月兰、凤仙、松塔菊在南方湿润的空气里生长,教学楼砖墙的纹理清晰可见。

前景的人物却显得生硬简约,仅靠嘴巴和眼睛表达情绪。

这种刻意为之的不协调,让观众被迫从喧嚣的对话中抽离,凝视90年代本身的质地。

当台湾收藏家郭思乡走进男生宿舍,用开画廊的身份“物色新人新作”时,资本的车轮已碾过校园的门槛。

而赵有才从“赚钱是为了搞艺术”到“艺术就是赚钱”的逻辑转换,更是提前预言了一个时代的价值转向。

郝丽丽站在长江大桥上对张小军说:“我想做一条鱼。

”那一刻,她与琴房窗台上鱼缸里的金鱼身影重叠。

玻璃鱼缸的材质和光线反射让鱼看不清外界,青年的迷茫同样如此。

原生家庭的期待、社会规训的枷锁、毕业去向的未知,化作无形的缸壁围困着每个生命。

鱼记忆短暂的特质被浪漫化为每7秒重启人生的机会,现实中却无人能真正抹去过往。

影片最后,林卫国找人打伤张小军,此时崔健《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的歌声响起......“在雪地撒野”的状态,恰是艺术创作最本真的模样——无畏、无悔、充满热力。

躺在雪地上的张小军突然读懂了那些未完成画作的意义,于是他回到画室,拿起画笔,落下既有对过往迷茫的回望,又有刺破现实迷雾的锋芒的线条。

艺术不提供完美答案,只给予在困惑中前行的勇气。

走出影院的时候,夏天闷热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想起片中甲虫仍在墙壁上缓慢爬行,金鱼在打破的鱼缸旁奋力呼吸。

艺术的追问不会停歇,每一代青年都将在被定义的世界里,争取“不被定义”的权利。

艺术学院1994 (2023)6.7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动画 / 刘健 / 董子健 周冬雨

 3 ) 真诚之作

自嗨之作,胜在真诚。

导演舍弃了许多枝节,专心做艺术学院的故事,故事重心是音乐与绘画系的男女,与他们相关的都是分枝,比如后半部分兔子的女朋友,他的老婆香玉。

人物对话很有意思,符合时代和人物特性,艺术是什么,艺术有什么用,谁能决定是艺术,艺术要追求个性,艺术必须有用吗…文中探讨了种种问题,但导演没有给唯一答案。

我反而很喜欢校长那句话,从这个地方走出去,能走到哪里,还是这里。

张小军和郝丽丽的故事很现实 他们的相处让人会心一笑,面对心仪女孩子的张小军,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让人心里发急。

丽丽内心有些成算。

高红急公近义,言语犀利,但容易被爱情蒙蔽。

绘画系追求艺术,音乐系追求自由和爱情,如何追求艺术?

是坚守贫穷还是挣到钱再追去艺术,张小军和林给出自己的回答。

前半部分诙谐幽默,有些恶俗,这就是艺术生干的出来的事。

迷茫大学生干的出来的事。

陈粒歌声之后,大学生毕业在即,故事转入平淡和分离,兔子和老婆搬出宿舍,丽丽回家,高红地下驻唱,分手的分手,在一起的在一起,考研的考研,工作的工作。

这就是他的青春,导演只是展示给我们看。

我喜欢结尾的空空的足球门,故事结尾,就该有个足球门。

 4 ) 去做艺术就好

2024-04-20 我们电影市场应当有更多这样的艺术作品。

从《刺痛我》到《大世界》,再到这次的《艺术学院1994》,整体风格越发明显,且朝向观众的观影习惯靠近。

靠近但不谄媚。

之前被诟病的“PPT风格”和“粗糙”,被更高浓度的台词与更多的色彩展示冲淡,但仍然风格强烈。

刘健导演也一直在突破自己,不断进步。

青春好,好在我们可以自己挑片段去剪辑呈现。

用摄影打个比方,如果说很多片子都是油光满面的劣质糖水片,这部更像是添了青春牌UV镜的原图直出。

色彩 现实主义的视角,真实的内心世界,时代洪流下各自的抉择,晃动的青春岁月能且只能用动画电影呈现。

因为回忆里的色彩,和眼前的繁复纷忙妥协绝对是天差地别。

现实生活的色调,还是太过沉重。

追求热爱艺术的人,至今仍然会在现实中迷茫。

导演映后面对提问这样说:“去做艺术就好(大致意思非原话”,这句稍微改一下加入电影里,应该可以更明确一些主创的立场。

映后交流 而作为1994的青春回忆,最后也不是给一个假大空的团圆。

保留一些希望,足够诚恳也足够温情。

片尾字幕我是习惯性视而不见,因为故事本就已在故事讲完的时候讲完。

最后铺垫了很久的崔健,终于从扎眼海报变成了洪亮声音。

《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梅花香必自苦寒来 难免对生活有时失望,有时觉得乏味,有时欲言又止,或顾左右而言他 但我想艺术作品和创作是顶好的特效药 可以治没有感觉的病。

两场连看 去欣赏,去做艺术就好。

PS,难说丽丽爱小军,贝多芬和科特柯本哪个离摇滚近。

如果爱,至少更多去了解去给予,而不是只用自己的经验去靠近。

 5 ) 我们讨论艺术也谈论未来,但是从未理解生活

以一种近乎随笔式的方式记录了中国90年代艺术学院学生的精神状态。

其实感觉30年来没有任何改变,我们现在依旧在做类似的事情“一群青年在自我认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迷茫。

”影片节奏缓慢,中间我甚至睡着了,直到高丽和郝丽丽吵架我才被吵醒。

我觉得很有趣的一点是影片中大量出现了尼采、福柯、柏拉图、马列维奇、杜尚等哲学家与艺术家的名字,一方面像是在刻意展示艺术生的“文学素养”与“艺术涵养”,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种空泛而不接地气的文化姿态。

我们读了太多的理论书籍,谈了太多抽象的思想问题,却在现实面前仍然手足无措。

也许只有在大学这段日子里,我们才能毫无顾忌地探讨意义、沉浸在些关于“艺术本质”的思辨之中。

毕业了就不得不直面现实的一盆冷水。

现在也正值毕业季。

毕业让我们脱离了学校这所摇篮不得不去面对现实去面对就业还是升学。

不仅是一个阶段的终结,更是青年人开始真正面对社会、面对自我的时刻。

选择为了生存去追求“能赚钱的艺术”,还是选择继续升学,试图延长这段“安全的思考时光”。

这些选择背后反映的无疑是艺术与现实、理想与生存之间的拉扯。

整部电影对于经历过艺术院校洗礼、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过的人来说,它像是一面镜子,也是一封写给过往青春的告别信。

 6 ) 艺术vs现实or理想vs现实?

今天参加观影团看的,一开始了解并不多,看了简介感觉挺有意思的,又有四样周边,于是看完酱园弄马不停蹄看了这部。

参加观影团拿的周边 感觉这部电影想讲的东西很多,想讨论的议题也很多。

主要通过主人公之间的对话来推动剧情,每个人物都很有特色,甚至可以对应身边一些朋友或同学,非常真实写实地展现了艺术学院大学生在1994年的生活。

因为时间线在1994年,因此动画里的画面和风格都极近写实,回归了很多90年代北京的样子,北京的大学的样子,绿色的墙皮,街角补车胎的师傅,遛弯的老大爷……虽然作为一个00后可能没那么感同身受,但依然可以感受到影片为了回到过去的努力,而且做的也特别好。

而真实的同学们也是如此,穿着打扮,吃的东西,破烂的宿舍,大学生才有的一些特质也写的很露骨。

大学时期才有的杞人忧天,吃饱了没事干就思考人生,而艺术学院的大学生更多了一层艺术的反思,而美学的思考一般都会和哲学的思辨有点儿联系,因此影片中人物的对话思路也比较飞,可能上一秒在谈论艺术流派,下一秒在讨论人的生死或年龄对成名的影响程度,这样的探讨贴近生活的同时也很好地传达了创作者在影片里想表达的思想和态度,想通过一些简单的思辨引发观众自己的探讨与反思。

首先,艺术能当饭吃吗?

影片有很大一部分在讨论这个问题,大部分角色无论多么不屑于妥协现实,无论多么懒惰,无论多么不想受束缚,无论多么高的理想主义,其实结局大多还是回归了现实。

有的为了赚钱去做了策展行业或者路边广告,有的为了多赚点钱去酒吧驻唱,有的以婚姻为跳板去了国外,有的考研留了校。

其实这些选择没有对错,而且就像影片说的,要先吃饱肚子才能搞艺术,其实对每个行业都是一样的。

没有经济基础很难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这都是需要解决好温饱才能去进行的。

艺术可以当饭吃,但是要技术过硬赚到钱解决了温饱,才能更加自由的谈论艺术。

其次,关于女性困境的问题。

影片也非常露骨的指出很多家庭培养女性出来,就是为了嫁个好人。

很多前期投入,读好学校,学艺术等个人能力提升部分,都是为了嫁个好人做的投资。

像影片台词一样,“好像女人不是人,所以要嫁个好人”。

影片几位女性角色塑造都是比较真实的塑造,但又有些刻板印象。

比如明明大谈特谈女性不一定要嫁得好才能实现价值的洒脱女,却时刻以身材样貌为傲,也教其他女性这么做,找了一个有妇之夫后分手,最后去了酒吧挣快钱,其实也算间接放弃了自己的音乐理想。

比如周冬雨配音这个角色,明明对爱情对理想有那么坚定的信念,家人介绍一个要去法国留学的研究生给她相亲,她不仅没拒绝,后来一封信件求婚,就答应了,休学去法国结婚了。

让我看的瞠目结舌,虽然不可否认有这样的现实,但是我其实没太看出来这是一种帮忙发声或者批判的表现,而像是影片创作者描述了一个常见的现象。

但另一个层面来说,也是影片局限性的一点,男性角色回归现实的方法是打工或者考研长能力自己跃升,女性角色从一开始嘲讽的嫁了个日本人,到后面跟着中国人嫁到法国,更多还是依靠男性跃升,但其实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不乏靠自己打拼一片天地出来的女性,艺术生也是,这一点影片的表达还是有所欠缺的。

最后,对国外的月亮是不是比较圆的探讨。

影片不乏对这一议题的讨论,从国外画作的探讨,到艺术中西之争,国画与油画中,传统与创新的边界,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影片用大量对话引发讨论。

尤其是用一个从国外回来的艺术家发言,直接讨论国外的月亮是不是更圆,让整部影片都有这个核心问题存在。

而影片也没有给出明确答案,月亮在哪都是圆的,看的方式不同就会不同。

中华文化几千年历史延续至今,是有存在的道理的,连自己擅长的都没学好,怎么去学别的文化。

这是影片里表达的一部分想法。

影片里穿插了陈粒的“奇妙能力歌”和崔健的“雪地里撒点野”歌曲,很适配,很多配音卡司找的也不错,尤其是北京自带的那种幽默感,接地气的风格,我也特别喜欢。

总体来说算是瑕不掩瑜的一部片,虽然最后各个人物的小字总结感觉有点儿为了美满而写的结局,但很多时候现实就是很现实。

 7 ) 高世名谈《艺术学院》:刘健选了一条最难的路

(高世名,当代艺术策展人、批评家、学者他策划的重要展览包括:“影像生存:第五届上海双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未来艺术/媒体宣言”、“亚洲社会思想运动报告:首届人间思想论坛”等。

出版著作:《镜子与面具》《一切致命的事物都难以言说》《行动的书:关于策展写作》《视觉的思想》《巡回排演》等。

)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在最后时刻官宣: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创作的动画电影《艺术学院》入围主竞赛单元。

“我觉得《艺术学院》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成为柏林电影节的‘惊喜片',除了自身的艺术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向人们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全世界所有的人们,或许都要认真面对“艺术”问题了。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对此感触很深:“我理想中的‘艺术学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

我总是跟我的学生们讲——‘不要做艺术界的艺术家,要做世界的艺术家’。

艺术就像爱情,是每个人的人生中那种超越性的部分,梦想的部分,或许有些天真,或许有些不切实际,但这个部分是如此珍贵,没有这些,人生就是死水一潭。

”的确,《艺术学院》不只是“艺术学院”。

此片导演是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教授刘健,这部由他带领师生团队历时五年创作的动画电影故事并不复杂。

正如题目所言,影片讲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一所艺术学院中一群年轻人的困惑与向往、梦想与迷惘。

电影风格细腻写实,节奏舒缓,提供了与传统动画大片的那种“奇观性”完全不同的审美经验。

这部新现实动画电影在柏林全球首映后将于年内国内公映。

看过终极版的高世名对它的视觉、音乐等细节记忆犹新,对背后的思考更是深度共鸣。

问:您的观影感受是?

答:首要的感受是,刘健导演选择了一条“最困难的路”。

美院出身的动画导演最擅长做那类个人风格强烈、视觉造型好看、动作特效炫酷的作品,因为动画比实拍更少局限,可以灵活自由地表现各种奇幻效果,这些年我们学校在各大国际影展获奖的作品大都是这一类型。

刘健选取的却是一条“新现实主义”的路,尽管它的造型特征依然清晰,每一帧都会辨认出这是刘健的动画。

《艺术学院》不是常规印象中的动画,它首先是一部电影。

这部标准长度的电影叙事能力很强,这么长的故事,不是惊心动魄的题材,你看的时候不觉得熬人,这就说明叙事上是过关的。

刘健的创作语言特别明确,视觉上有着非常严格的把控,很多背景的景观本身就是十分动人的小世界。

导演没有强调绘画性,而是采用相对平实的方式,就是为了避免过度强烈的绘画形式对电影本质的消解作用。

看着看着,你会忘记这是一部动画电影,尽管事实上它每一帧画面,都是一幅画。

六年前,刘健带着他的《大世界》来到柏林电影节,时隔六年,《艺术学院》再次入围,刘健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又一个纪录。

刘健导演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这部影片是他入职国美之后拍的,呈现了他时隔三十年重返学院的一些微妙而特殊的感受。

但这部电影绝不是怀旧之作,它不矫情,也一点儿都不油腻,相反,它带着一种朴素与青涩。

三十年前那群学艺术的年轻人对艺术的梦想、对人生的理解、对爱情和友谊的态度,简单、质朴、纯粹,让我很有感触。

当时社会对艺术的普遍印象,青年们对当代艺术那种困惑、好奇又亢奋的状态,今天看来熟悉又陌生。

整部电影有种淡淡的幽默,也有种淡淡地惆怅,但整体上比较克制。

刘健用这部电影呈现的是这三十年间中国年轻人的心灵变化,以及中国社会意识的变化。

三十年前的艺术学院和那群年轻人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观今天的现实:我们获得了什么?

我们又丢掉了什么?

当年的迷茫今天依然迷茫,但今天的年轻人除了迷茫,还有更多的新问题——内卷和内耗并存,躺平摆烂和精算师集于一身……,生活怎么了?

世界怎么了?

青年怎么了?

艺术又能够为这个时代做什么?

……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内心里寻找答案。

影片最后,导演的处理我特别有共鸣:压抑又敞亮,绝望又倔犟,充满斗志又满目苍茫。

于是,前面所有那些看起来平淡的故事都成了铺陈,一切残酷的事物都变得温暖,那个年代对青春和现实的态度也藉此实现了超越。

问:在您的理解中,“艺术学院”是一种什么状态的存在?

什么是“艺术”?

什么又是“学院”?

它们和“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答:一直以来,我理想的艺术都是“人人的艺术、解放的艺术”。

我常常说,“自由艺术”并不是指做艺术的自由或者自由地做艺术,而是通过艺术获得自由,在艺术中自由。

我认为,人的保存、人的发展、人的解放是同一历史进程,这既是艺术之路,又是教育之路。

所以我一直坚定地认为:艺术和教育是同一事业,它统一于人的保存、发展和解放。

至于“学院”,我一直认为应该是没有围墙的。

另外,我倡导“以乡土为学院”已经十多年了,这个理念不只是为了中国美院,这有助于大学找到真正的现实感,也有助于年轻人建立社会感知,获得生活的知识、生命的知识。

对艺术学院来说,一所“无墙的学院”会催生出真正融入社会进程的艺术,重新发明日常的艺术。

艺术家创造作品,而艺术学院的作品是人,生机勃勃的人。

教育的作品也是人,但教育不是生产人,而是开启人,让人实现自我之创造——艺术的创造过程也是自我创造的过程。

我相信,只要热爱生活,就一定会热爱艺术。

因为艺术是每个人的青春之歌。

而“青春”最核心的就是相信改变,相信超越,相信人生可以登高望远。

所以,《艺术学院》不是一部小众电影。

我理想中的“艺术学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

我总是跟我的学生们讲——“不要做艺术界的艺术家,要做世界的艺术家”。

艺术就像爱情,是每个人的人生中那种超越性的部分,梦想的部分,或许有些天真,或许有些不切实际,但这个部分是如此珍贵,没有这些,人生就是死水一潭。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真正要讲述的就是这种超越、这种对平庸的抵抗、对陌生的惊奇。

因此,柏林国际电影节主席才会那样耐心地等待这最后的惊喜,因为他们特别能够理解艺术和社会的这样一种关系。

因此我才敢说“艺术学院”不是一个小题材,它指向社会的艺术、人人的艺术学院。

问:您如何理解中国动画电影的当代审美能量?

答:中国美术学院大力发展影视学科,是希望通过电影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去助推当代国人的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在中国是老话题了,但是在当下又有新诉求。

今天的中国人要讲自己的故事,要有自己的表达,要有为绝大多数普通人而非小圈子共享的文化和艺术,这应该成为国人心灵建构和社会意识非常重要的部分。

大众文化并不就意味着趣味庸俗,大众文化可以是有思想深度和美学品质的;大众文化也不只是老百姓的文化消费品,它也可能是公众自我教育和自我生产的催化剂,就要看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诚意、足够的智慧、足够的创造力。

这几年,我一直在强调“人文科技双向会通”,这不只是所谓的“科艺融合”,更是希望构造起一个艺术和技术、科学与哲学交互作用的动力机制。

人工智能就像一个检测工具,一个检测创造力的坐标轴,会帮助我们搞清楚怎样才是真正的创造力,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那些永远无法被替代的冲动、欲望、感受、经验、想象、技艺和能力。

而元宇宙、混合现实的未来图景更是为艺术家和设计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任务书。

我觉得《艺术学院》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成为柏林电影节的压轴惊喜,除了自身的艺术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向人们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全世界所有的人们,或许都要认真面对“艺术”问题了。

原载于“艺术头条”,有删节。

 8 ) 人活着总得留下点什么

“丙烯颜料比电影票贵”,电影中看似调侃的一句话,但在现实生活中被应验。

本片讨论了梦想(艺术)与现实,非常贴合现代年轻人的现状,临近毕业或者已经走上社会的我们,现在所选择的职业和生活,是否是我们所向往的,而不是被迫向安稳妥协的结果。

电影中有一段关于婚姻的探讨,在1994年的社会环境中,女性更容易遭遇隐形PUA,比如说对于女性来说嫁的好远比个人能力更为重要。

虽然身为观众我们替郝丽丽觉得可惜,但我认为对于郝丽丽而言,她是最懂自己的人,我相信她一定是在父权和夫权反复选择和挣扎之下,选在了对于当下的她而言,最适合她的生活。

看到结尾真的笑了好久,完全没想到的伏笔。

那一板砖砸晕了一个人,但也却砸醒了一个人。

 9 ) 只是太多字想写 算不上影评的发牢骚

杭州路演 抱着“可能会带点导演自我感动”的心态去看的,没想到已经不是带点的问题了,通篇假大空喊口号,强健观众大脑,把观众当傻子看,以为堆砌高大上的长难句就会显得片子有深度有内涵()台词对白太多导致观众没有喘息时间,人物设计(特别是男性角色)没什么特点换个发型就搞混….看到一半就感觉特别不舒服,中间陈粒的歌那段感觉是懒得花心思去想剧作如何转折随便搞的,感觉很突兀生硬。

几个主人公的结局让人觉得莫名其妙——难道不管他们大学生活怎么样,那个时代学艺术的就是会成功吗?

好的剧作总是用不同的人物关系,不同的表意方案来诠释人间朴素而古老的真理。

我真的求求创作者别再闭门造车了,多出门走走看看普罗大众的困境究竟是什么,本艺术学院本科生甚至在该片中找不到什么共鸣,不要说什么“只有生活在90年代才能懂”,作品的意义随时代的发展因不同目光的投射而显现出符合时代审美趋向的真理。

作品讲了什么、作品好不好,作者本人说了都不算,真理说了算。

当然你可以喜欢这部作品,他的好坏不由我们定义,由真理定义。

只是失望于这么好的美术方案被剧本台词拖累了,明明想聊艺术可以更深入地去调动视听语言、给角色一些动机让他们带领观众深刻地感受艺术,但是导演只让人物不停念那些看起来很哲学的台词…..讲的好乱,但是我真的希望中国能做出来能够深刻打动观众的,认真谈论艺术的作品……

 10 ) 让人神游的影片不算好影片

古早怀旧的写实画风、有年代感的妆造陈设、文艺现实的故事情节、略带抽象的角色设计…这一系列buff让“艺术学院1994”变得非同寻常,富有质感。

影片有趣的点在于将理想与现实、艺术与自由、金钱与爱情对立起来,让角色在此间抉择徘徊。

But,不知道是因为剧情比较平淡,不够跌宕起伏?

还是因为台词有些阳春白雪,不够下里巴人?

又或许是奇妙能力歌出现得太早,搭配速写老照片让观众以为提前落幕将其拉回现实的缘故?

总感觉后半段很容易让人神游,以至于看完整部片子内心也毫无波澜…

《艺术学院1994》短评

独一份了属于是

8分钟前
  • 左旋_AlienX
  • 推荐

3.5,可看性很强,美院的男的就是这德行

12分钟前
  • Ducournau
  • 推荐

单纯谈论艺术的片子有何不好?女生角色比男生角色饱满的多,几个男孩除了插科打诨,亮点不多

17分钟前
  • Wy.T
  • 推荐

莫名其妙地一张折价票包场,没人检票,可以躺在影厅过道里看;散场后到便利店买水,碰上买套的黄毛,证明不了自己成年,急也没用;等网约车的当儿碰上顾客和司机争执,一个要求酒吐车上了就得赔二百另一个不掏钱。几个事儿就凑一块了,真还行,挺艺术的。(聊点片里的,就一句,崔健那首听完走就行,后边就跟艺术没关系了)。

22分钟前
  • 別國他渡
  • 推荐

@前滩MM,3.5 倒是比预想中好,看这种丧不拉几的青春疼痛怀旧作,讲求的是机缘,顺了就是感伤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不顺那就是无病呻吟、瞎矫情,仿佛是宇宙探索俱乐部、东四十条之类的相对近期的片互成同一宇宙,通篇在谈艺术、艺术教育、艺术理论,但实际上重点是借助艺术在讲1994年左右的具有时代变迁节点中生活的年轻人们所面临的物质的、精神的巨大冲击与抉择期的迷惘,谁都在找发财的路,出国的、去深圳下海的,还在学习探索追求艺术的人该如何自持呢,都直接同居了,还在讲爱情讲精神契合的人只剩下格格不入,正如这部南京特色的时光的精神回乡之旅,身处三十年后经济周期衰退、光谱右转的现在时,同样显得不那么合适宜了,不过无论如何,对真情流露的创作总该多点支持;南京人和校友应该会get更多时代梗;配音阵容未免太强了吧

23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形散神也散,装x呓语过多,艺术家的“中二”青春。配音阵容很绝,主创人缘真好~

27分钟前
  • 木下
  • 还行

说白了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美术生如何在贫穷下探讨艺术并创作,但肤浅且无深度,简单的调侃无法说明一切

32分钟前
  • Kevin
  • 还行

哈哈哈 就说这配音挺有意思 一看全明星啊感觉这个画风本身就是一种形式 好熟悉的线性速写风格 这种严谨又细节的画面本身也很能传递出一种沉静的时间感

34分钟前
  • 🐾
  • 推荐

“在这里相逢并拥抱的朋友已经离去,各自奔向各自的错误。”

36分钟前
  • 良卓月
  • 推荐

对话写的太无聊了,理想对于现实的妥协流于表面。而且没有预想中学艺术的人应有的癫,说着各种主义和革新,实际上思想又那么传统。还是喜欢娄烨镜头中的90年代

41分钟前
  • thr.JOE.e
  • 还行

本来还想试着夸一夸来着,结果被片尾字幕交代的角色后续给恶心到了,何必呢,有谁会在意和相信你的自我感动。

42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较差

标题里的1994是虚的,因为整部片子可以放在任何一个年代,不影响讨论的东西,而每个年代都有各自青年焦虑的点,虚无的时代背景,讨论的东西是情感宣泄,不聪明,掉书袋,无益

46分钟前
  • HenriqueZZZ
  • 较差

解锁动画话痨电影

48分钟前
  • 自娱自乐达人
  • 较差

台词剧情甚至情怀都可以说很白烂。自嗨产物吧,拉一帮圈内亲朋好友的留念打卡式“反思艺术和艺术学子的出路”

51分钟前
  • SaynomorE
  • 还行

年度爆扑,全面灾难,不到20分钟开始打盹,一想到这些腌臜还要忍一个半小时就头皮发麻。那些致力回溯年少心境的老导演能不能都学学斯皮尔伯格,不要拿写日记的心态拍电影,也不要拿曾经的犯傻做追忆,这一点也不可爱。(制片人映后碰瓷宇宙探索编辑部,笑疯了)

53分钟前
  • 眼睛瞪得像铜铃
  • 很差

从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到想说什么才说什么 烦恼就开始了 另外 男人只要开始当街撒尿 就没什么好事

55分钟前
  • 我也不确定啦
  • 还行

如果说豆瓣用户交友是先聊塔可夫斯基后“有套吗”,这就是聊塔可夫斯基的那一部分。一群张乐山。

56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很差

艺术生的人生思考,太有梗了🥹声音都太有辨识度了,观看整部电影每个角色时,都在听声识人以及想象本人出演画面😂😂

1小时前
  • 五月和七月
  • 还行

73 Berlinale|2023.2.24,mit Annie|应该是今年柏林电影节计划去看的最后一部啦,很喜欢这种谈话形式,很个人、不双脚离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配音好棒(太意外了好强大的配音阵容,居然还有papi酱和许知远哈哈哈哈哈哈哈)

1小时前
  • no one
  • 力荐

分这么低啊|看完了,分确实不太高,我的感受就是艺术就是性压抑

1小时前
  • 光与影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