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乡土中国》里有一句话,“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现有一番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制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
”《马背》讲的大体是这么一个故事。
我不愿意把《马背》看成一次英雄事迹的文艺记录片,不愿意当做是什么不顾艰辛誓死守卫国家的宣传片,更想把它看做一个关于法治秩序下乡的探讨。
阿洛说:我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支持封建迷信驳回了请求。
老冯说:亏你还是彝族嘎。
阿洛说:哪有提出离婚的一方什么东西都没有的说法。
老冯说:亏你还是彝族嘎。
阿洛娶媳妇进门的时候,忘记穿结婚的服饰。
老冯说:亏你还是彝族嘎。
阿洛说:我们是合法夫妻!
老冯说:你就不能等你老丈人气消了?
亏你还是彝族嘎。
虽然只看了序文,《九人》的读书笔记还是被我成功编出来了。
我主要编的也就是法律需要自由,是国家层面的事物啊什么的。
看完《马背》,我想再加一句,规矩是自古就有的,法庭则是现代的产物,包括法官、法律。
当一个社会还是靠阿妈靠菩萨靠罐罐靠村主任的“村民公约”做决定的时候,法律要如何进程。
比这个更值得关注的是,如果法官是个有现代文明的人,是个已经把那些传统几乎忘记的人,是个讲道理甚至只讲道理的人的时候,法律又要怎么继续?
阿洛最后走了,我不知道他去哪,可能去县城了,或许会回来。
不过我知道,终究会有一个像他这样的大学生来到这个地方做法官。
只是,没有了老冯的年轻人要怎么在法律和习俗的选择中建立法律的威严守住自己的信仰。
《马背上的法庭》四目相对皆有情题记当我们了解法律和乡愿、道义的关系,老冯之死就成为道德完成的方式,而那个庇护盗马贼的奶奶似乎隐约告诉高度规范化的城里人,道德自律有时比法律更有作用,而老冯在民情和规则之间的选择变成了他的宿命,在导演的心中这样的结果是必须的,因为当你担负起国徽给你的责任,作为国家法律的体现者这是毫无商量余地的――――卡夫卡·陆(KavkaLu)我相信在全球化年代被好莱坞文化灌输的年轻人和被弱智媒体冠以主旋律之后本片的必然结果,但是,我相信只要中国电影史够公正《马背上的法庭》是应该进入电影史的,这部电影的存在意义并不因为这是一部朴实的纪实电影,它更加深刻的意义是属于中国城乡法制史,属于一个前进中的国家的。
众所周知在表现国家立场和公务员的题材是十分艰难的,老戏骨李保田以其本色演绎了一位基层法官,一个顶着国徽中年男人。
影片的可贵在于没有把他塑造成让人仰望的英雄,甚至大胆暗示了离异的他和女书记员老杨之间没有捅破却谁都看得出的情分,那段夜半洗衣的场景非常明白表现了他们的内心,中国女子的含蓄和内心的呼唤在拉家常里缓缓道出。
另外,在阿洛的婚礼上老冯借酒说出的那一席话以及他时常因为了解乡愿而在法律的度上做出另阿洛看不懂的举动,这些出现在国家公务员的题材上无疑是中国电影在意识形态上的进步。
影片开头是女书记员老杨被告知因为法院的知识化和年轻化她将要退休了,在她已经不再美丽的脸庞观众看到的是服从和无奈,随着电影的发展观众还可以看见她对于老冯的心。
而年轻的阿洛除了被法律条文外基本上办不了鸡毛蒜皮的乡党之事,在那些偏远的少数民族民族地区,族长(族群)往往对于那些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乡人更有威信力,在这样的地方进行循环法庭的工作远比进入城市化的地区艰难,协调和度不是法条就能完成的工作。
这需要常年积累,对于阿洛来说情与法之间是钢性的,这样的处理只能激化双方的矛盾,影片的几个冲突点猪拱罐罐山(骨灰冢)、妯娌争罐、乡约宰羊都算不得大事,而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反映着基层法院的繁琐和处理方式上必须的变通,这种变通的可能性是属于道德自律和族群文化的,所以,这对于年轻一代的法官而言是需要用心感悟的人情和法律之间的把握方式,道德约守的意义大于法律,民情中国讲究的是中庸之道,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我们看见了老冯的通达和责任,只有当代表国家法庭公正和权威的国徽失窃时,老冯的焦虑是因为他知道国徽的重量,导演安排了摩梭人问国徽材质的戏,让观众在老冯的话语里接受教育,而草海寻回到高杆膜拜具有及其重要的指涉,它即象征了执法的艰难也象征着威严的法律传递到民心的方法和过程,摩梭人帮助寻回国徽后膜拜的戏让我们看见老冯对于民情的了然和方法论,这些都是从实践中来的,法律的意义确实是惩戒当它更大的意义是让生命懂得自律。
有意思的是导演将阿洛婚礼和中年离异的戏并置,这样的安排让阿洛和老婆(没有办成仪式的合法夫妻)的 “私奔”冲动有了更加丰富的联想性。
作为民俗和城镇对于乡野的影响,阿洛老婆的牛仔裤和西式礼服有着社会学的话题,在必然的“进步”里,阿洛一代还会继承多少的内在的族群文化,当族群文化消失时,人文社会是不是会变得贫乏和无趣!
今天,有位小朋友问我为什么导演 “戏剧化”造成了老冯的死亡,我说,这是进入天堂的方式,当我们了解法律和乡愿、道义的关系,老冯之死就成为道德完成的方式,而那个庇护盗马贼的奶奶似乎隐约告诉高度规范化的城里人,道德自律有时比法律更有作用,而老冯在民情和规则之间的选择变成了他的宿命,在导演的心中这样的结果是必须的,因为当你担负起国徽给你的责任,作为国家法律的体现者这是毫无商量余地的。
老冯就这样长眠于崇山峻岭之间,带着书记员杨阿姨洗干净的衬衫,带着来年再见的愿望,带着责任和心伤。
只要你了解中国,只要你愿意挤出宝贵的1.5小时静下心来观看本片,作为人性本身的一些细节会打动你的心灵,就如我相信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的选片的眼光,他让我看见了一部极易被我们当成政治宣传的影片,这部能够打动一个意大利人的电影,倘若他自己国家的人民无动于衷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明白我们自己已经离开人性善意有多远。
这样的影片是需要宣传策略的,过于巨大的红帽子会让许多观众产生距离,其实,本片对于人性真实的展示和人在社会意义上选择的丰富性都可能打动你的心灵。
【附录:影片资料】《马背上的法庭》2006中国大陆导演: 刘杰主演: 李保田、吕玉来、 杨亚宁片长:90分钟奖项:2006年第63届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 “最佳地平线”单元故事奖,建党八十五周年的献礼影片,中央政法委推荐向全国政法委系统推广放映影片个人评价:艺术性8.5,欣赏性3(将进入中国电影史的影片)感谢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及时放映此片,感谢投资方由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公司及博尚文化的社会责任感2006年9月17日 星期日 下午23时45分 扬翼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跟姐姐一起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爸爸单位上发的电影票,宣传标语让人压力很大“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影片”。
当时是很矛盾的,不去怕浪费票,去了怕浪费时间。
看完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法制题材的电影挑这部来教育你。
顶着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最佳影片奖的高帽,马背上的法庭,让一些人心生抗拒,似乎注定以中国农村为叙述背景的电影,都满足两个条件,一、整个画面以土黄为主,二、往往比较受外国人青睐。
题目让整个故事毫无悬念,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真实。
过后看导演说心无杂念地拍这个电影,他做到了。
片子的的确平淡得像白开水,主旋律的电影讲述的道理往往是不可反驳的,沉重的,积极向上的,导演们往往选择一些旨在震撼心灵的表达方式。
感觉像挖好了坑等着你跳进去接受熏陶。
我一直在等着,等着看那些坑的形状和尺寸。
这是以往看这类片子的乐趣。
开头的一个小时感觉不到坑,就是平淡地不能再平淡的平铺直叙,像在看一篇没有多少精彩内容的记叙文,或者是整理一堆陈年的旧档案。
而演员大多都是当地的土生土长的村民,这样的原生态让《马背上的法庭》看起来更像是一部记录片。
闭塞落后的边缘山区,镇里来的老冯和他的两个同事,一个摩梭族妇女和一个彝族小伙子,拉着一批挂着国徽的马,处理一些案子,解决一些纠纷,用村官们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招对付一些很棘手的问题。
西南边陲的贫穷和人们法治观念的极度落后像是导演给这部片子刷上的一层底色,老冯和他的同事们的故事在这样的底色上晕染开来。
一切看着顺理成章,妻女的背离,生活的艰辛,群众矛盾的荒唐,贫穷和闭塞是它们的根源……可是一切看起来又是那么的不可理解,直白的贫穷,各民族间观念的巨大差异,和老冯的无怨无悔。
前半部分交代了老冯的一些琐碎,让你看到他的善良,倔强,暴躁,耐心,对人民和国家深沉的爱。
这样一个生动的形象,让人不由地开始咀嚼他的人生和乡村法官这个职业,从傈僳族的鸡喉寨开始,到普米族的鸡肚子寨,再从纳西族摩梭人的鸡肠子寨到最后彝族人的鸡尾巴寨,当你感觉你和老冯一样地“像一泡屎被拉了出来”。
导演便驾轻就熟地把你带进了片子的两个高潮,两个“坑”里。
去杨阿姨家是片子第一个高潮,国徽的丢失,老冯的紧张程度甚于自己的生命,茫茫的草海,他失神地迈出脚,被周围人拉回。
找到的国徽被村民们当神一样顶礼膜拜,点着火堆拉着手围着国徽跳舞,老冯心里是欣慰的:村民的理解,他的信仰是国家、是法律、是威严。
就像村民们早晚拜的神一样。
影片到这个时候一片和谐。
思想上的差异用这样的方式达成了统一。
小洛结婚是第二个高潮,婚礼成为了案子的陪衬,还因此产生了小洛和老丈人之间,老冯和小洛之间的矛盾。
…… 可是还没来得及化解掉这些矛盾,老冯便从山上滑了下去,跟二十年前的长腿一样,小洛从此走上了老冯的路。
片子于是跌入了一个循环里, 从这个循环里一些人看到了希望,一些人感到了绝望 前者看到了西南边陲的命运、 后者看到了小洛的命运。
……
《马背上的时间》马背上的法庭,初看之下“法庭”这一叙事载体,似乎可以有很多想象的空间。
事实上是,它不是记录片,没夹带导演个人表达,也不娱乐,只是很心平气和的讲了一个故事。
法官老冯和他的助手们,每隔一段时间就牵着马匹、驮着国徽穿行于寨与寨之间,组成了一个奇特而庄严的流动法庭。
为各个寨子判决大事小事,寨子的村民见到他们来,也会互相打招呼,与其说是法官等人的工作在这里,更不如说是他们的生活、人生融进了这里,一切那么平常。
平常,正是导演给全片设定的一个语境。
老冯,干了几十年流动的法官,亲眼目睹过同事跌下山崖的死,正直忠厚而又带一点中年男人的痞气,经历多看得真也说得少,一个典型又不起眼的主体。
电影人物的设定,老冯,年轻大学生,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随着从鸡头寨走到鸡尾寨,摄影机从开始的远景,到慢慢的迫近,走进三个人,三个人的故事徐徐牵引出来。
年轻大学生像是年轻时的老冯,杨阿姨身上,看到其与老冯发生又未曾发生的故事。
“发乎情,止乎礼”,时间给人最大的影响,怕也是这几个字了。
年轻大学生对老冯有意见(准确说是误解)时,是教导?
还是解释?
——滚——看似粗鲁无礼,却丝毫不觉过分。
该说什么呢?
时间自会交给年轻人一些东西。
纵有千言万语,也能相顾无言。
四妹子跟老冯讲“什么时候来走婚时”,已入中年的老冯也用笑来化尴尬,最后和女书记员告别时对话“这辈子有件事没做,很后悔--啥?
--顿了顿,又只轻轻吐出一句”忘了噶“。
老冯两次情感表露的高潮,第一次,年轻大学生结婚时,醉酒,或是酒醉人;第二次,深夜,与女书记员对话。
两次在喉的话,都回去了。
马背上的法庭,粗看是讴歌,细看确是道平常。
时间给我们的,和让我们不见了的东西。
人人有份,人人也都在经历。
老冯跌落死了,女书记员退休了,大学生继续。
人生中那些说出口的,感动的,羁绊的,未曾说出的。
都在,也都走了。
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课上,老师为我们播放了一部法律电影《马背上的法庭》。
实话说,如果不是老师在课堂上放映,这是一部我绝对不会主动打开观看的电影。
可是,当我静下心来认真地看完这部电影时,我受到了莫大的震撼。
首先为什么说我绝对不会主动看这部电影呢?
《马背上的法庭》可以说是一部国产小众的主旋律电影,整个影片给我的初印象更是浓浓的乡土生活气息。
这和我平时的观影风格完全不符,而我对主旋律电影的刻板印象也一直是“假大空”。
当然后来“真香”了。
但是对于我这个并不是特别懂电影的人来说,打动我的不是电影的艺术技法,而是它能够引发深思的法律主题,和完全不会“假大空”的法律人真挚的情怀。
我再来梳理一下电影的大致情节:影片讲述了云南山区基层法官老冯骑着马驮着国徽翻山越岭给山民断案,7天走了3个寨子,断了5桩鸡毛蒜皮的家务事,最后疲劳过度,摔下下山崖而亡的故事。
(摘自百度)在这里我也不过多地评价这部电影的艺术技法。
《马背上的法庭》就像是一部朴实的纪录片,反映了中国城乡的法制建设。
作为一个刚刚入门的法科生,我也只能谈一谈法理上的浅显的体悟——即是横贯在整部影片中最为突出的一对矛盾——法与传统习俗。
稍稍查找资料就可以知道,地方习俗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冲突一直都是国内法学教授、专家研究的重点领域。
在普遍存在的冲突与博弈中,国家法律往往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表现在缺少公信力和权威、案结事不结等等。
正如电影中的云南西北山区,现实中还有很多落后的地区,传统习俗根深蒂固。
或许它们中的一些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准则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因此《民法总则》第八条明文规定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原则;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传统习俗中许多落后的、封建的因素,它们对法治建设阻碍极大。
如何协调两者的冲突呢?
许多法律社会学家给出了他们的研究结论:确立合理的价值,辩证地看待地方习俗之优劣;摒弃法律同化习俗的思维,形成二元平行的良性互动模式;在立法中重视地方习俗的作用,以地方立法为纽带,构建风俗习惯与地方立法之间的纽带……毫无疑问,这些研究结论都很有权威和道理。
但这样看下来,我很难体会到它如何真正落实到中国农村,这些结论也显得有些遥远陌生。
因此,当我观看《马背上的法庭》的时候,我能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这些问题与人民之间实实在在的距离。
正如我一开始就提到的在中国农村法律遇到的尴尬境地,电影里面都有体现。
如何增强司法公信力和司法人员的权威呢?
电影里面的关键物件便是——国徽。
它贯穿了整部电影,是国家的象征。
国徽在颠簸中前进,甚至经历了丢失事件,这反应了法律真正进入中国农村面对的是极大的阻碍。
而老冯对国徽的重视与守护,打动了村民,即是提醒司法人员自己一定要做到对国家敬畏,对法律信仰,才能打动、影响他人。
还有案结事不结。
正如电影中的一个案件,别家的猪拱了自家的罐罐山,老冯在判完了此案以后,事情也还未真正解决,被告仍是不愿意去牵猪,原因也是极其封建迷信,而老冯用自己的耐心与真诚才真正地解决了案件的后续。
老冯有着的是什么呢?
不是多么渊博的法律专业知识,也不是作为法官的权威,而是作为一个朴实的人民对于这些村民们深刻的理解,与对他们的精神家园最真诚的守护。
很明显,在电影之中,阿洛这个角色和老冯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阿洛更像是当代大部分乡村法官。
严格遵守法律,具有更为先进的法律理念。
客观看待的话,很多时候我们法治建设强调的更多是这种专业型的法律人才。
而我可能不成熟的看法是,我认为比起先进的法律理念和专业的法律知识,作为司法人员,尤其是中国农村基层的司法人员,更需要的一种信仰、情怀和理解并灵活调试的能力。
在无数贫穷落后的地区,在知识的光芒很难照射到的地区,在温饱尚且不足更难谈素质的地区,需要的不是法律的条条框框,而是真正有人低下身子,一点点地瓦解固有的价值观念,让法律维护的公平正义渗透到他们的生活。
在这场法与习俗的激烈博弈之中,我却看到了最柔软的部分,法律人的情怀。
感谢在大一有幸观看这部电影。
当一个法庭在露天展开,你可否见过,不留余地的暴露在太阳下。
作为老一辈的法官老冯来说,国徽重于他的生命,法律高于一切,任何犯罪都要用法律来解决,可能会觉得他执拗,但是这却是他细腻的一种。
行走在那片土地几十年,国徽,长腿杨阿姨,大概就是他最珍惜的人。
老冯的名声飘扬在每家每户,可见他的公正,廉洁。
正是因为他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每一场官司,都会不同于现在的官司,情感的流露,严谨的态度,他不故意为难,表现出来的是真诚。
与大学生阿洛有着格外的差别,初来乍到,看在眼里的,都是不解的,直至最后,他了无答案。
结局终究是残忍的,作为观者的我,也不难理解,老冯的一生。
法律终究是为了限制罪恶的存在,可到如今,法律早已没有了灵魂,形式主义愈加愈重,更多的,法律是在判定一个结果,无论生死,无论善恶。
每一场官司,结局已然清楚,它的召开是一个过场,是给群众一个交代,却忽视了根本的性质。
对于那些老一辈的官员来说,国徽在他心中,法律铸就了他,于现在而言,所得酬劳成了欲望。
法律惩击那些危害社会,扰乱社会的人,实行法律的人不是上帝,你却站在最高点俯视我们。
从事法官的初衷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何为正义,何为邪恶。
时代在改变,司法在变,人心在变,马背上的法庭始终在颠簸。
发文前依旧大概看了看douban上大家对这部电影的评论,然后知道自己即将写下来的评论要成为极少数派了,因为以下文字不是夸这部片子的,而是挑毛病的。
下面开始正文:比起时下一些大成本投入、摄制团队精良却很不招观众待见的大片,《马背上的法庭》这部影片在观众接受的这个方面做得是是很成功的,题材、主题都选的好。
在少数民族散落居住的偏远山区,基层法院工作者无私奉献,贡献宝贵青春、贡献个人生活、以至最后以献出生命为代价的办案、为当地人民解决各种问题,这样的事迹没有什么可能不让我们感动。
并且即使是影片中,稍受争议的情节——冯法官总是自掏腰包去解决那些闹上法庭的鸡零狗碎的问题,也决非不可信。
但是,稍微仔细想一下整个电影各个段落的表现,我们就很容易发现影片主题的”真善美”并不能“相抵”掉创作者在表达整部影片的主题时,在电影语言方面的缺陷。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马背上的法庭》这部影片本身叙述的脉络是很清晰的,就是以刚毕业上岗的大学生阿洛的视角引领观众关注着两条线路——一条是冯法官办案(即菜坛子、猪拱罐罐山、离婚等);另一片子条则是冯法官和杨阿姨到最后也没有说开来的并肩工作多年产生的感情。
情感诉求自然也就是第一小节已经说过的,歌颂基层执法人员无私奉献。
而我认为的缺陷,也集中表现在影片的主角冯法官身上——刚才就说过了,不是人物行为不真实,我相信基层一定有这样的好人,但是作为一部电影表现一个人物、安排情节,我就会认为这部片子的很多地方,冯法官“用嘴说出了”太多“直奔中心思想”的对白。
例如在关于表现因为执法工作冯法官和杨阿姨无私奉献这一情节中:从影片一开始三人组出发向老乡借马这个段落,冯法官责怪阿洛绑行李时挡住了马背上的国徽,和随即阿洛偷偷给老乡塞钱时被冯法官看到后教育说“你以后还给不给?
你以后还要走多少年?
你给的起吗?
”这样的质问这两个情节,就直接告诉我们两件事——冯法官下乡执法多年、对国徽极为敬重。
之后经过阿洛晕车、冯法官第一次长脚落崖的地方洒酒、冯法官熟悉的唱起的少数民族民歌等一闪而过的情节又直接告诉我们——山高路长,路途艰险。
等到村寨里开始办案后晚间休息的时刻,冯法官又在通过和阿洛的闲聊让我们知道了,杨阿姨因为工作耽误了自己年轻时恋爱、结婚的人生大事;冯法官虽然每次掏腰包的时候都说自己女儿在丽江做买卖其实他的妻女早把他“开除”了。
上述这些全都是用“说”的。
而表现冯警官对国徽的珍视以及表达自己执法工作对这些少数民族公民的意义,也全都是用说的——年轻气盛的阿洛一犯错误,冯法官一批评教育他,我们就知道了;当国徽被盗马贼丢到草海里去了,村民问冯法官是“金的银的?
”冯法官立刻说“像你们的神像一样重要”上述这些也全是用“说”的。
其实电影之所以叫电影,就是因为它是一种尽量用影象,用视觉传达给我们信息、情感的表达方式。
而这种“直接表达中心”的对白泛滥的结果就是——尽管如此一来我们一定不会弄错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但是这些对白无疑也大大削弱了影象本身和演员的表演的力量。
那么具体到《马背上的法庭》这部电影,说得刻薄一点,就成了一部闭上眼睛光听对白也可以听明白的“英雄劳模报告”。
而由此追究下去,这部影片中大量出现的表现少数民族地区风土民俗和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的篇幅和那个意在表现冯法官厚道、实在的人物形象,也就显得并不是那么没有。。。
正如DOUBAN上其他朋友说的“没有野心”了——影片中几乎是未开化的少数民族公民,和“以人为本”的冯法官,的确是国外观影人和国内政府所喜欢看到的。
也就说说《马背上的法庭》其实是在刻意的、没有(能)掩饰的投其所好,是有据可依——也或许,主创人员真的没有企图那些,何况就算有可意企图也是其实也无可厚非,只是正如我前文所表述、论证,这样的直奔主题的对白,真的不好。
因为这就象我们上小学时写的作文,开头点题,结尾扣题,中间三五句话切一次题,主人公一做好事被发现了准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可我知道,你小学毕业以后,再也没这么写过文章,对吗?
但是,当然,《马背上的法庭》有关正义、善良、厚道的初衷,无论如何是值得我们去看的——虽然正如我的题目所说,真拍成“可以听的报告”了。
马儿走过云南山区,法律从未解决问题邻里矛盾虽然繁目,纠纷都由人来调解国徽制服形同虚设,庭审仪式宛若游戏老冯他年老体又衰,半生亡命马背法庭老杨此身已献法律,晚来既无夫亦无子唯有小洛苗根正红,不想娶妻又遭事情百姓不鸟你这玩意,最后还不得靠人情 他们哪要啥子法律,送位娘舅万事太平法制国家徒有其名,人治社会本质如此要啥么子政绩工程,办好实事才是根本
《马背上的法庭》此片主要说的是云南边区基层派出法庭的一名法官和两名书记员牵着一匹挂着国徽的老马行走于云南各寨子开庭审案的事。
全片镜头语言记述感十足,很有纪录片的感觉。
也诉说了中国司法发展改革过程中的一段一个角落。
没有任何大场面场面,没有炫技,唯一的名角就是李保田老师本人了。
通篇让人觉得非常朴实。
但正是因为这么朴实无华,这么亲切真实,才能让我们好像身临其境的随着那马背上的国徽颠簸的走过那段旅程,虽然背的是国辉,但是你看的时候心里会响起红星闪闪放光芒的歌。
观看这部电影后,还是有所感触的,特别是对于基层派出法庭与我国法院组织体系的关系,在看不见的角落,就会有这样的一群人在默默的付出;
当然,如果说这是主题电影大背景赋予人们的感触,那么电影中真正让我感动的更是老冯这个人本身。
对身边人对事的态度都值得敬佩,一名法官,一位长者,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电影已经看完,最后感谢默默付出的人。
《马背上的法庭》的男一号是李保田,实力派老演员。
朋友说她看到最后潸然泪下,但下载的这个版本录音有点问题,使得影片对我的感染力打了点折扣。
不过片子的确是好片子,靠的不是什么大制作大场面。
人性的自然真实流露、现代法制文明和传统民族文化的展示,是这部片子打动观众心灵的关键所在。
噢对了里面的阿洛,我说怎么看着那么眼熟呢,原来就是《孔雀》里面那个弟弟。
还有阿洛结婚时那嘹亮的劝酒歌,我也听出来了是今年春晚上唱过的那个“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