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八年级

Eighth Grade,The Coolest Girl in the World,8th Grade

主演:艾尔西·费舍尔,约什·汉密尔顿,艾米丽·罗宾森,杰克·莱恩,丹尼尔·祖尔格哈德利,弗雷德·赫辛格,艾曼尼·刘易斯,卢克·普拉尔,凯瑟琳·奥利维雷,诺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八年级》剧照

八年级 剧照 NO.1八年级 剧照 NO.2八年级 剧照 NO.3八年级 剧照 NO.4八年级 剧照 NO.5八年级 剧照 NO.6八年级 剧照 NO.13八年级 剧照 NO.14八年级 剧照 NO.15八年级 剧照 NO.16八年级 剧照 NO.17八年级 剧照 NO.18八年级 剧照 NO.19八年级 剧照 NO.20

《八年级》长篇影评

 1 ) 并没有特别喜欢 却依然能写出走心影评的电影

Everyone’s coming-of-age story is unique in his/her own way. 其实作为电影本身我并不太喜欢整体的节奏和风格,但是看了一些导演的想法和影评,还是写了很多,真的是从主题切入点到价值观都很有意义的影片。

是与当下born with Internet的00后非常relevant的影片。

Robert Barker称电影反映了社交网络是 “a digital war of all against all, preening, pretending, and pontificating as much to themselves as to an anonymous audience”. 手机里打出热情可爱留言的人手机外只是在表情冷漠地刷过一条又一条po罢了。

剧本的语言也是intentionally crafted,看到Chris Knight的分析, “The words ‘um’ and ‘like’ in the screenplay also reflect ‘the process of struggling’, rather than the character’s lack of intelligence.” 导演对于teenager与父母的关系也分析得很透彻, “You want independence, and you also want affirmation.” 父女后院那场对手戏真实又感人!

还有社恐校园暴力性启蒙等等都是很精准的点。

导演说在50个试镜的女孩中选Elsie主演是因为只有她是 “shy pretending to be confident”, 其他人都是 “confident pretending to be shy”,虽然作为导演feature directorial debut,视听语言上还不完美,但是整部电影的感觉就是真诚又真实,至少会比《伯德小姐》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更深的影相(只是对比不是diss)。

Kayla的房间好像《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里那间,我好喜欢!

 2 ) 成长中每一个没有退缩的我们真的很酷

影片很真实的反映了青春期里那些不自信女孩的窘境和苦恼。

每一个自卑的人或许都可以从女主身上看到曾经的自己。

对着镜子练习对话努力迎合群体;在日志本上写上自己的小目标,比如想要变得自信,交很多朋友;想要做一个酷酷的女孩;被班上帅气的男孩子吸引,视线总是望他;

渴望友谊和关怀却又因自卑而局促不安,努力的佯装自信,结局却总是令人尴尬甚至窘迫。

可这都是成长的一部分。

这并不是失败或错误,一切都因此在慢慢的改变。

烧掉了时间胶囊的凯拉放弃了录视频,她勇敢的对自己的爸爸敞开心扉,斥责了将她的真心置若罔闻的同学。

她遇到了愿意聆听她的声音,即使不着边际的聊天也不会让她觉得窘迫的盖布。

影片中最令人暖心的是初中生的凯拉录给高中毕业的自己的视频。

“现在你所经历的坏事并不会一直在你身上发生,一切都会改变的,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

这让人感到刺激,害怕且有趣。

所以,也许只是你暂时还没有找到而已,正确的方向,合适的朋友,以及成熟的自己。

一切都在慢慢改变。

不要害怕。

这就是成长,过程也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勇敢无畏,甚至回想起来让人觉得可笑或是尴尬,但是至少我们没有选择退缩,这真的很cool。

 3 ) 青春不就是由这些片段组接起来的么

印象深刻的几个情节:1、凯拉穿上泳衣由浴室走向室外时响起的电子音乐和慢镜头竟给人一种看恐怖片的错觉,当镜头逐渐拉远到凯拉站在窗前注视着的彩色世界,眼前的那道玻璃像极了电影《湮灭》中将世界和X区域隔绝起来的闪晃——那边充满了未知和恐惧。

等她终于推开落地窗,安静得像个隐形人一样游离于人群,独自一人呆在水池的一边,艾登的名字就像在死静湖面上突然击起几丈高的水花,迷幻的电子音再度响起。

整段的情绪的跳跃就像突然响起又戛然停下的电子音乐一样让人捉摸不定。

2、生活总是有很多个突然停顿又没有下文的片段,父亲在影片中好几次都充当了闯入者的角色,第一次是在凯拉看暗恋男生的视频时亲吻自己手背,他突然推开房门,凯拉在一阵慌忙和心虚中反应过激,把手机扔到地上,这一举动让看者同主角一起大脑放空一秒,随着凯拉语无伦次的辩解、露出夹杂着懊恼和羞愧的神色,这才反应过来的我也笑得合不拢嘴,简直太写实了。

3、对很多人来说,第一次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走进商场或者和第一次和同龄人逛商场算得上人生中的一场仪式,它或许和女孩第一次来月事、第一次有了喜欢的人一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一个孩子终于脱离了父母的庇护走进了成年人世界。

电影中,在商场中孤身一人的凯利紧张忸怩地低头走着,像是在接受陌生人的审视一般,虽然谁也没有注意到她,脚步却也十分坚定。

4、凯莉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人生经验恰恰也是她在生活中最不能自洽的问题,长大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受挫的过程,凯莉在视频中故作轻松地分享着成长问题的最佳答案,只可惜每一次关于答案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做自己”“将自己融入外面的世界”“成长”这些折磨着大多数人的问题同样消磨着凯莉想要改变的信心。

 4 ) 单亲家庭社交恐惧症患者的悲凉成长史

说起来,我看过的片子实在不多,现下也在努力补片的奋斗当中。

但到今天为止,让我想要发言说点儿什么的,这是第一部,也算是个处女作吧。

影片的剧情我在此就不多说了,还请大家自行观影。

下面我们着重关注一下这部影片的女主人公Kayla所属的特殊群体——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单亲家庭子女。

这类群体在人群当中常常被忽略,因为他们很安静,有时候甚至安静到让人忽略他们的存在。

总之,这是一个在公开场合永远披着隐形斗篷的神秘而又特殊的群体。

这类群体的主要特征通常表现为,不会融入群体、害怕参加集体活动、不会主动与人交谈、人越多越沉默等等。

人们常常会误解他们高冷、孤僻、内向、不合群。

但实际上他们比谁对融入群体这件事都抱有更加强烈和热切的愿望。

只是,他们做不到!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他们用自己所拥有的最多的某种品质,在给自己和群体之间筑成了一道比长城还要牢不可破的城墙,并且充分发挥了运动健将的精神,把城门钥匙抛到了一个自己永远也找不到的地方。

那么这种品质是什么呢?

城门的钥匙又是什么呢?

答案是:自卑和勇气。

十年前,我发现了这个秘密,并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水晶心锁》(很不幸,原稿丢了)。

十年后,我看到了一部电影,叫做《八年级》。

这类群体的成长也是异常艰辛的。

他们没有能够彼此理解的朋友(小小年纪如此“高冷”,不被排斥就不错了),也不知道如何跟家长表达这种苦闷。

想要做出改变,就只能靠自己。

于是,无数个影片的主人公Kayla粉墨登场。

他们充分发挥着自己大无畏的精神奋勇向前,第一次主动与人打招呼、第一次主动与人攀谈。

虽然这很值得鼓励,但尴尬却永远如同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着他们。

此时的尴尬局面主要有以下两种可能:1.对方是你的同学、同事。

在他们的印象里对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高冷、孤僻、内向、不合群。

由于你的突然主动,他们被惊呆了。

此时他们的内心活动应该是,突然跟主动跟我说话,出什么事了?

其实这也不能怨别人,一个人安静到几乎不存在的人突然一反常态,确实会有些悬疑色彩的存在。

2.对方跟你不熟。

你会发现在完美的完成了招呼的环节后,自己俨然像舞台上一个忘了台词的演员一样不知所措。

紧接着你会发现一件更尴尬的事情,这是一次没有剧本的对白。

接下来的发展就不多说了,要么是直接陷入尴尬的沉默,要么是更尴尬的找两句话尴尬的说出来,然后又陷入你最害怕的沉默。

为什么这些奋勇向前、勇于突破的人们鲜少有成功突围的呢?

这就要用到表演上的一个词来形容了——自我监察。

由于上述他们拥有过多的某种品质,他们的监察系统将更加灵敏。

这个异常灵敏的系统会不断的挖掘他们作为运动健将的潜能,让他们把好不容易找来的钥匙——勇气——再次抛向更远的地方。

所以,他们要么永远穿着隐形斗篷沉默下去,要么就只能以一颗强大的心和坚定的信念学习汉高祖刘邦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的精神。

但就上述他们拥有最多的那类品质而言,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这也是为什么Kayla即将面临她崭新的高中生活,还为此做了新的愿望盒子。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之后,她获得了成长,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她即将开始新的征程。

也许此时会有不服气的同志站出来问我凭什么这么说?

答案是:我,曾是他们中的一员!

 5 ) Thank God for Bo Burnham

上周末Hilcrest Cinema有演员Q&A。

Hillcrest是我在San Diego最喜欢的影院,虽然身边坐的都是陌生人,但是他们都懂你,都爱你所爱。

看完Eighth Grade回来,本来我想写篇文章说我有多喜欢Bo,一翻电脑我去年就写过一篇讲我有多爱他的Stand-up了,结果现在看完他的导演首作,我觉得我又重新爱上他了一次。

回来和童讨论我们最喜欢的Comedian,我和她说看了这么多standup我最喜欢的还是Bo,感觉很不好意思,最喜欢的竟然是一个和我差不多年纪的straight white dude (touché)。

Eighth Grade讲一个13岁八年级的小姑娘Kayla,在初中最后一周的故事。

演员Elise Fisher拍电影的时候刚刚八年级毕业。

Bo说当初选角的时候,其他试镜的都是自信满满的姑娘试图去演13岁尴尬小女生的模样,而Elise却是一个胆怯害羞的姑娘硬要表现的很自信。

那些你能想到的初中生琐碎小事,你经历过的你听说过的,都在电影里。

觉得家长管东管西,觉得自己很有想法但没人了解自己,想要有个男友,憧憬高中生活,觉得那个很受欢迎的女生其实一点也不好,甚至包括被骚扰了之后还觉得是自己做错了。

片里有一段,是做了好久心里准备的Kayla,去参加同学的生日泳池派对,还显得很不合群(don’t we all),但后来却自告奋勇的唱K。

Bo把这段比成他自己从小就开始表演standup站在舞台上的感觉,很想表现,但真正站上台却恐慌焦虑不知道怎么表现了。

Bo说他拍这部电影,心里想的受众群不是真的八年级小女生,他是拍给自己看的,也是给所有能从Kayla生活中看到自己的人看的。

看到Kayla唱K,我想到自己做好大的心理准备去参加reception/networking,你知道你应该去做这些事情,知道应该去争取达到对自己的期望,但却要鼓起很大勇气去做。

是一个不自信的人,假装自信的不得了,来掩盖自己的不自信。

看完电影回来,我一直在想,看Bo的作品,那些一直困扰我却又说不出的想法,竟然能被这么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统统精准的描写出来。

回来翻了翻评论,感觉很多人,无论男女老少直的弯的,都这么觉得。

大概是真正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里都是真情实意,而不是他们觉得观众想看的。

讽刺的是Eighth Grade讲的是个13岁女孩的故事,但电影的分级却不是PG-13,而是R级,17岁以下的观众需要成年观众陪同才能看。

里面有提到性,oral sex,还有一段戏,我觉得全片最棒的一段戏,有很强的sexual undertone。

看过电影的人会觉得,我们13岁的时候虽然没有smartphone,instagram, snapchat,但电影里并没有讲什么13岁的人不知道的事情。

Bo说他虽然很失望,但也没有觉得很惊讶。

虽然他写这个故事是写给自己的,但他觉得受众群是所有觉得自己不合群活的很困扰却还是要硬着头皮上的人。

距离Bo上一个standup演出已经有两年多了,他说他后来站在舞台上会恐慌,不能好好演出了。

所以现在导演电影,也算是另一种表演。

我虽然很想看他站在舞台上,但是我会耐心等的(我的模板是那些等了Dave Chappelle那么多年还把他等回来了的人)。

Also bonus points why I love him so much.

我们都爱(普利策获奖者当代诗人)Kendrick Lamar

我们都爱(奥斯卡最佳影片算什么)Moonlight

 6 ) 一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女孩,是大多数现实的写照

Snapchat公司的PR和影视方有合作,所以我们才得以在公映之前在圣莫妮卡的Arclight提前看了这部电影。

一句话,拍得真是好。

有人说像少年版的《伯德小姐》,我觉得还要好,更真实,更怯懦,更温馨。

影片内容很简单,围绕着一个八年级(相当于我国初三)的小女孩初中的最后一段生活。

小女孩Kayla内向、不出众,在看脸和看“social”的美国校园里处于垫底的阶层。

然而她的少女心不比任何人少。

她希望走出自己的内向性格,去和更多人交朋友,对班上的帅哥有一颗花痴之心,然而现实和幻想总是有距离:班花有自己的圈子,基本全程看手机翻白眼甚至都不在意她的存在;帅哥只想让她给他口`交;好不容易交到高年级的新朋友,等着她的却是更大的坎儿……影片全程的线索是小姑娘Kayla在youtube上自己录制上传的视频。

每个视频看的人数都是个位数,每个视频的主题都是她做不好却在教别人怎么做的事情。

“如何交朋友”、“如何找到自我”……这个拍youtube视频出身的导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可是笑着笑着,我觉得这太真实了:她在告诉自己怎么做,也在告诉我怎么做。

那个藏在我心里的、小小的初三的我慢慢跳了出来,那些当年困扰我的课题——怎么与人交往,怎么忍受班花的白眼,怎么与班里拉帮结派勾心斗角的女生周旋,怎么变得更外向……这些都是我历历在目的事情。

而几十年过去了,我才发现事情并没有好转。

你长大了,学会了掩盖,学会了专注在另一些事情上,比如工作,比如柴米油盐;可是那些当年困扰你的问题,比如怎样才能揣度他人的心理,怎样才能厚着脸皮与陌生人谈笑风生,怎样才能知道什么时候得寸进尺什么时候示弱求饶……这些我原来不会的,现在还是不会。

我们用冷漠掩藏了羞涩,如果你在宴会上看见我有一张高冷的脸,那只是因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话题;我们用平庸掩盖了不熟练,我们日复一日按部就班地做着同样的事情,只是因为我们不想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域……我们无数次告诉自己,人生就这样吧,那个在心里的八年级女孩感叹到。

所以,我还是佩服Kayla的,她愿意去尝试——虽然不一定是成功的尝试——但她还给未来的自己写了一封感情饱满的信放在时间胶囊里,对未来充满着信心。

这信心不是“我一定会更好”,而是“不好也没关系”,而这个自信很大一部分来自末尾与她父亲的超级感人的一段对话。

Kayla问爸爸:我长成现在这个样子,你是不是很难过?

爸爸笨拙而温柔地说:怎么会难过呢?

我以上帝的名义起誓,我比幸福还要幸福!

你是那么容易让人爱上,从小到大……我以为我要教你善良、教你分享、教你这样那样,可是我发现你不用教,自己就学会了这些东西。

这个单亲的爸爸,含辛茹苦地把女儿一点点带大,每一天的成长对他来说都是奇迹。

是的,我们懦弱、内向、不好看,可是我们都是奇迹。

 7 ) 主人公内向性格小解析

内向的人拥有其独特的视角,通过对外界的观察和内心的变化完善自我,不断成长。

他们拥有非常敏感的感官,能捕捉到很细微的气氛变化。

有时也能很好的融入特定的氛围之中,但是却很少主动地联系别人。

很多时候不会拒绝从而参加了很多的社交活动。

但是也能从中体会到不同的人对不同事物的看法。

他们都有自己内心的小世界。

有着对小世界的热爱,从而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完善自己的小世界,构造自己的小世界。

与外向的人不同,外向的人通过交流合作来充实自己。

他们有的长袖善舞,有的滔滔不绝,虽然有高下之分但总体上都是通过人与人的直接交流来构建自己,完善自己。

这部片子的主人公便是内向性格的孩子,对谈话的气氛极其敏感。

在车上与老爸坐在一起时的感受,与学长学姐一同吃饭时的感受都表现了出来。

她深知自己的行为应该做出适当的改变来适应集体,也在自己录制的视频中给人以建议,但是到现实环境中又重新变成了以前的自己。

但是从父亲与她的夜谈之中寻找到了港湾,内心变得充实起来,有了强大的后盾,后来才有了结尾的小突破和小改变以新的姿态在新的环境中适应成长。

 8 ) 《八年级》: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怯懦的小女孩

Snapchat公司的PR和影视方有合作,所以我们才得以在公映之前在圣莫妮卡的Arclight提前看了这部电影。

一句话,拍得真是好。

有人说像少年版的《伯德小姐》,我觉得还要好,更真实,更怯懦,更温馨。

影片内容很简单,围绕着一个八年级(相当于我国初三)的小女孩初中的最后一段生活。

小女孩Kayla内向、不出众,在看脸和看“social”的美国校园里处于垫底的阶层。

然而她的少女心不比任何人少。

她希望走出自己的内向性格,去和更多人交朋友,对班上的帅哥有一颗花痴之心,然而现实和幻想总是有距离:班花有自己的圈子,基本全程看手机翻白眼甚至都不在意她的存在;帅哥只想让她给他口`交;好不容易交到高年级的新朋友,等着她的却是更大的坎儿……影片全程的线索是小姑娘Kayla在youtube上自己录制上传的视频。

每个视频看的人数都是个位数,每个视频的主题都是她做不好却在教别人怎么做的事情。

“如何交朋友”、“如何找到自我”……这个拍youtube视频出身的导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可是笑着笑着,我觉得这太真实了:她在告诉自己怎么做,也在告诉我怎么做。

那个藏在我心里的、小小的初三的我慢慢跳了出来,那些当年困扰我的课题——怎么与人交往,怎么忍受班花的白眼,怎么与班里拉帮结派勾心斗角的女生周旋,怎么变得更外向……这些都是我历历在目的事情。

而几十年过去了,我才发现事情并没有好转。

你长大了,学会了掩盖,学会了专注在另一些事情上,比如工作,比如柴米油盐;可是那些当年困扰你的问题,比如怎样才能揣度他人的心理,怎样才能厚着脸皮与陌生人谈笑风生,怎样才能知道什么时候得寸进尺什么时候示弱求饶……这些我原来不会的,现在还是不会。

我们用冷漠掩藏了羞涩,如果你在宴会上看见我有一张高冷的脸,那只是因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话题;我们用平庸掩盖了不熟练,我们日复一日按部就班地做着同样的事情,只是因为我们不想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域……我们无数次告诉自己,人生就这样吧,那个在心里的八年级女孩感叹到。

所以,我还是佩服Kayla的,她愿意去尝试——虽然不一定是成功的尝试——但她还给未来的自己写了一封感情饱满的信放在时间胶囊里,对未来充满着信心。

这信心不是“我一定会更好”,而是“不好也没关系”,而这个自信很大一部分来自末尾与她父亲的超级感人的一段对话。

Kayla问爸爸:我长成现在这个样子,你是不是很难过?

爸爸笨拙而温柔地说:怎么会难过呢?

我以上帝的名义起誓,我比幸福还要幸福!

你是那么容易让人爱上,从小到大……我以为我要教你善良、教你分享、教你这样那样,可是我发现你不用教,自己就学会了这些东西。

这个单亲的爸爸,含辛茹苦地把女儿一点点带大,每一天的成长对他来说都是奇迹。

是的,我们懦弱、内向、不好看,可是我们都是奇迹。

 9 ) 这才是我的青春片

内向这种性格其实没什么问题,有的小孩就是喜欢自己一个人玩,独处并不会让他们觉得无所事事。

问题在于,内向的后面常常伴随着另一个词——自卑。

看见Kayla的言行举止,我仿佛看见了另一个自己:从小到大受到最多的评论就是安静,好听点的叫做文静。

我看见她早上穿着不起眼的短袖,低着头含着胸走在学校的走廊,我就想起初中,中午上课前我不得不穿过热闹的操场,急匆匆走向去教室的楼梯。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那会真的不用怕什么。

怕什么,那些都只是人而已,甚至还有比自己更蠢的人而已,只不过他们是外向的蠢蠢的人而已。

她硬着头皮不得不去参加聚会,电影中我认为最精彩的就是游泳池前的这一段:慌乱而沉重的bgm,镜头不停地在泳池里各色各式的人切换,在社恐者的眼里,他们似张牙,似舞爪,他们从来不会觉得羞耻,他们在自己的领地里混迹自如。

有的时候,真的不是自己不愿意广交朋友,而是有的人,光凭外表你就知道你们俩不是一条道上的。

女生肯尼迪以及她闺蜜对Kayla的态度,我也很有共鸣。

那段时间,我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以至于到毕业了大学了,跟舍友聊起高中的事情的时候,我都在问自己,我那会什么也没做错,为什么有的人就能莫名其妙看不起你,是因为性格吗,是因为长相吗,是因为性格太内向不会说话吗,是因为长相不够出众看起来很好欺负吗。

“I am a good person because I am always nice to you,but you're always mean to me.” WHY?

我曾经一直这样疑惑,现在我不了,因为我没做错什么,我只不过不爱说话不够优秀只是普通而已。

现在我想通了,你对我不友好, 只是因为YOU ARE BITCH。

影片到最后,并没有俗气的转折,女孩仿佛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她耳朵上的耳钉又预示着什么在悄然改变。

我只知道,这份记忆,这份记忆带来的痛苦与难堪,时间不能让它淡去,但时间可以让女孩慢慢强大,慢慢自信,只要她熬过去。

——2021.12.1更新今天刚刚了解到鹿道森的事情,很感触,点进来的时候看到豆瓣推送的乔任梁父母的消息。

只觉得,面对世界的种种恶意,种种不公,你若还能温柔相对,心怀阳光,勇敢生活,真的是件我自己无法想象的事情。

关注过其他平台的残疾老奶奶唱歌,盲人母亲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她瞎着眼睛都可以炒菜,她面对恶人的挑衅侮辱,也能坚持做自己的事,我很敬佩,也很感动。

世界上的恶意实在太多了,一想到他们软弱的身躯点进评论里,几条侮辱的话映入他们眼里,就很想哭。

他们生活饱受艰难困苦,能这样敢把自己的不堪大方展示于世人前,已经很难得了,为何还有蛆虫在那里叫嚣?

你们不觉得羞愧吗。

再说回来吧,曾经对弱者冷言冷语欺凌的恶魔们,你们假装忘记前世,以小时候不懂事做借口,再悄悄混迹于人堆之中,作出一副伪善而崇高的样子,一定很得意吧?

 10 ) 2018.8.2

初中3年级的真实生活,但不太引起共鸣,我的初中生活还挺幸福,尤其是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没有被排挤。

再加上还没开始叛逆,和家长的关系也很好,没有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却不交流的情况。

电影中的小姑娘kayla,还是很不错的,愿意去尝试,不论成功与否。

最后还是给高中毕业的自己留了一个时间胶囊,对未来充满信心。

To the coolest girl in the world.想起了大一的时候还给一年后的自己写过一封信,学校组织的,信里字数不多,但放了5块钱。

收到信的时候果然钱比信的内容更让我惊喜,5块钱不知道花在哪了,但信里写的希望自己一直能不将法语忘得一干二净,也记到了现在。

今年生日也给自己写了一封信,希望收到信的自己能到达24岁时的所有期望。

MoviePass可能是赔钱比较严重了,看电影竟然加了许多限制,限时间、限电影,所以现在看电影还得需要一些策略了,那就是只要时间合适,能看啥抓紧看。

#Moviepass 48th

《八年级》短评

比Lady bird言之有物的多。青春就是哈莫雷特,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

5分钟前
  • 疯疯爱
  • 推荐

就突然听到Szechuan Sauce~you like Rick and Morty too?哈哈哈哈

7分钟前
  • 日落可以慢半拍
  • 还行

磁力下的时候看了下peer国籍,里面很少见的有大量巴西IP。故事不矫情,稚嫩到生涩,但是不够掷地有声。女主角让人想到鸟小姐,但相比之下她真的是很「平」,平得很真实。豆瓣6.6的得分有点意外吧,原本以为这种更粗糙的青春片会对友邻们胃口,看来果然大家还是喜欢商业上更成熟的作品。

11分钟前
  • 恶隐息烙
  • 推荐

真心的,这个还是因为美国青少年作业太他妈少给闲逼出来的,当然更多是白人小孩戏太逼多。风格相当的Bo Burnham,看着太尴尬,00后太可怕了。

14分钟前
  • AshtrayGem
  • 还行

《八年级》确实不错,一些人讨厌此片,或许是从女主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15分钟前
  • 今言
  • 推荐

即便难,也要熬,就是成长。

2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挺无聊的,人物塑造很单调,故事也很无聊,大段的废话。感觉关于社交软件的引入很有意思,不过好像也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挺无聊的。

21分钟前
  • Vanish
  • 较差

Scott Rudin/A24/transition year,虽然这些元素都和lady bird重合,但是小女主天然的尴尬让整个故事生机勃勃,明显好过了鸟小姐的刻意叙事,bo作为新导演最难得的地方在于去探索了自己的美学

26分钟前
  • 鴍諌🌈
  • 推荐

整体平庸。有点小可爱

28分钟前
  • alice🐰
  • 还行

啊,果然是圣丹斯爆款。8分妥妥的。小姑娘演技炸裂般逆天。写得很细腻准确,那些说没啥破事儿的人你们看过[秒速五厘米]吗?美国小孩酷不酷这个压力实在太大了……片中小姑娘头一次去商场找大孩子玩那一段写心理简直绝了,音乐摄影配合得上佳,堪称全片最亮的一段了。整部片子声音剪辑很有想法。

3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如果你曾被孤立,那你将知道她是多么多么想融入。而无法融入,又多么让她害怕。而每个这样的人,都极其渴望有个人能够主动走近,即使还是有些尴尬,但那真的很开心。很高兴,她遇到了。如果你是这样的,那么请相信: 都会好的,别难过。因为过去我也曾如此。

33分钟前
  • 懵星
  • 还行

典型的美国青春片,不过有几个笑点真心好笑。

35分钟前
  • 你可以叫我水
  • 推荐

极小成本的独立电影,作为导演处女座能将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成长故事拍的流畅不做作幽默又温馨实属不易。情感的拿捏和叙述的到位都可圈可点,小演员的表现也有板有眼。以小见大的拓展其实远比故事本身更丰富。各大媒体超高评的年度佳作。

40分钟前
  • Jonathan
  • 推荐

因为后半段每一秒都他妈直戳老子的心脏,所以我决定给五星。

45分钟前
  • 沙客
  • 力荐

empathy

46分钟前
  • 冷水浴缸
  • 推荐

讓人充滿驚喜的處女作,將青少年的徬徨無助性格發揮的淋漓盡致,但願長大卻又步步驚心,儘管最後的親子告白沒有鞭辟入裡的寫到痛處,但不可否認這部電影充滿真摯與靈氣

51分钟前
  • Eric Mo
  • 推荐

九零后已经在讲零零后的青春了,不老不行

55分钟前
  • Redux
  • 推荐

反过来看中学真是有很多坑只不过我们避过了不是因为我们有多智慧只是体制和氛围还是对学生有利而已。

58分钟前
  • 幸哉乐活
  • 还行

这种underdog-friendly向的电影虽然容易让我等屌丝产生共鸣(尤其是“如果我自己的孩子是我这样,我肯定会很难过”这样的话从一个小女孩嘴里说出来真的是让人心酸),但也基本没有什么惊喜的地方,甚至人物心理轨迹还会脱线(大胆地以裸照噱头去勾搭暗恋的男生)的地方。

1小时前
  • RayonVert
  • 还行

虽然知道女主艾尔西·费舍尔是《卑鄙的我》里小女孩艾格尼丝的配音&意外看到《寄宿学校》的男主卢克·普拉尔参演本片让我惊喜一下,电子配乐也挺赞,但电影整体感觉拍得挺一般,故事不痛不痒,部分台词和情节略嫌弃,个人好感度远远不及短评里被踩《伯德小姐》《奇迹男孩》。—— 再次对2018年美国电影协会入选的十佳电影感到失望!对于9年来的十佳电影+特别表彰电影都看过的我而言,个人感觉这是9年来最差劲的一届!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