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时光之尘

Η σκόνη του χρόνου,时间的灰烬,岁月风尘,The Dust of Time

主演:威廉·达福,布鲁诺·冈茨,伊莲娜·雅各布,米歇尔·皮科利,克里斯蒂安娜·保罗

类型:电影地区:希腊,意大利,德国,俄罗斯语言:英语,俄罗斯语,德语,希腊语年份:2009

《时光之尘》剧照

时光之尘 剧照 NO.1时光之尘 剧照 NO.2时光之尘 剧照 NO.3时光之尘 剧照 NO.4时光之尘 剧照 NO.5时光之尘 剧照 NO.6时光之尘 剧照 NO.13时光之尘 剧照 NO.14时光之尘 剧照 NO.15时光之尘 剧照 NO.16时光之尘 剧照 NO.17时光之尘 剧照 NO.18时光之尘 剧照 NO.19时光之尘 剧照 NO.20

《时光之尘》剧情介绍

时光之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中年男子A(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 饰)是一个希腊裔的美国导演,他正在拍摄一部关于父母辈爱情的史诗电影:1953年,在苏联政治避难的希腊女子艾蕾妮(Irène Jacob 饰)邂逅失散多年的恋人斯拜罗斯(Michel Piccoli 饰)。他们旧情复燃,一夕恩爱过后却被迫天各一方。斯拜罗斯遭遇牢狱之灾,艾蕾妮则被流放西伯利亚,不久她生下爱人的孩子,然而最终不得不和孩子分离。她思恋着远方的爱人,而犹太人雅各布·列维(Bruno Ganz 饰)则对她情意专属。在剧烈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这三个痴情男女颠沛流离,相逢错过,用尽一生追寻一份真情。生命渺小不堪,真爱永恒…… 本片为“希腊三部曲”第二部。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情陷掌门人猪头逛大街2谢谢有你锦绣芳华庇护给你生命给我爱中国人在非洲外之国的少女电锯惊魂头脑特工队一生一世诡府神宫世界的血管空气中的变化青春之旅第二季喘息:阴影入侵第二季大人物第一季保护好我方马甲死在青春勒索风云分家总动员假面骑士01外传假面骑士巴尔坎&瓦尔基里明天之前北郊1936年幸福还会来敲门老爸的爱情谍战之特殊较量家政夫三田园6邪神与厨二病少女第三季远方

《时光之尘》长篇影评

 1 ) 关于时光

记得四年前看塔尔科夫斯基的《乡愁》,电影镜头的空阔浩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淡化叙述,凸显意境,使得电影如梦如诗般幽深迷幻。

今天看安哲罗普洛斯的《时光之尘》,也使我有这样相似的感觉。

但不同的是,更史诗电影的恢弘气势,时间跨度半个多世纪,见证了风云变幻的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斯大林逝世、水门事件、越南战争、柏林墙的倒塌;地域跨度也非常广阔,从莫斯科到西伯利亚,从罗马到柏林,从纽约到雅典。

虽然如此,但影片并没有流于一般史诗电影的场面恢弘而忽略人物内心的把握及探索,而是以历史为背景,甚至有意淡化这一背景,将人物置于飘渺如云雾的灰蓝色镜头中,一如人物无法掌控自身的命运,只能随时代之河流走。

伊莲 雅各布,水样气质的女子,曾经在基耶斯洛夫斯基手中如蓝莲花般绽放。

《云上的日子》里也有不俗表现,寂静而圣洁(可惜曲高和寡,这个女演员在国人心目中远不如布兰妮、LADY GAGA之流来的深入人心)。

今年来很少听闻她的影讯,以为她隐居世外了,不想今天在这部电影里偶遇,美人迟暮,气质依然(不过我怎么觉得她长得越来越像芳妮 阿当了呢)。

伊莲饰演的女主人公,在历史的洪流里,一生如浮萍漂泊不定,遭遇了诸多苦痛,活生生和两任恋人、儿子分离,再聚首,已是鹤发鸡皮。

伊莲被流放西伯利亚时的恋人,犹太人雅各布,在她落难时与她相依为命,十多年后,当他们重获自由,却因为要找寻各自的过往而不得不分离,又一个十多年过去,步履蹒跚的老人再度相遇,在街头跳起了那支他们分别时共舞的犹太民歌,老泪纵横。

雅各布在见了伊莲最后一面后,痛苦地跳入了汹涌了江水中。

是的,时光流淌,人总是想向前看,可是过往总把人狠狠拉扯,让人无力反抗。

雅各布终于明白,他无法忘怀过去,无法忘怀伊莲,此生只能深陷对过往恋恋不舍的痛苦之中。

伊莲的儿子,影片中的男主人公,A,眼神忧郁,童年被迫和母亲分离,寄人篱下。

长大后成了一名导演,他想把母亲的故事拍成电影,并创作了电影的主题音乐,也就是整部影片穿插始末的钢琴曲,深情而伤感,一如整部电影的忧伤潜流。

A的生活,也被过往所牵绊,痛苦始终相伴他左右,抑郁症的女儿屡屡濒临自杀边缘,深爱的前妻,也因为无法理解他而远离,他孤独地聆听着那首曲子,恍惚地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火车边,母亲的身影向他走来,他终于可以扑进母亲温暖的怀抱……影片的末尾,雪花漫舞在灰色柏林上空,地面又是一片雪白(每次生离死别,地面都是白雪皑皑),镜头里两个人物又开始奔跑(奔跑这一动作也出现过多次),似乎是种隐喻:时光从未停留,匆匆的脚步也拽不住时光的流走,漫天的大雪也掩盖不了那逝去的一切美好。

一部意蕴深刻的欧洲文艺片,还有很多镜头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

比如A站在废弃的片场,满地的碎电视机,还有一个折翼的天使图案,等等。

朋友们,有空也看看这部别致的电影吧。

 2 ) 天使呼唤着第三只翅膀,希望之翼

时光之尘:安哲终于找几个能打的演技派了,但布鲁诺冈茨的雅各布居然是配角?

布鲁诺冈茨那句面靠墙壁的don't go,那只想抚摸艾琳妮白发苍苍的银发但又在半空中悬而未决的手,我的心都碎了……在地铁里随着手风琴跳舞那种可爱当当的小老头一转身却是深沉,太棒了。

这个年代年轻的威廉达福的资源还挺好看看现在接的片都是什么鬼?

开篇现代:希腊裔纽约导演威廉达福的女儿小艾琳妮叛逆离家出走,威廉达福要拍摄他妈妈老艾琳妮的爱情历史电影,前一秒还在古典交响乐团的配乐中霸气外露,后一秒一听到女儿小艾琳妮的电影就慌得朝电话扑上去了。

为人父母啊/转回过去:stanley去世路人悲痛驻足局势动荡,1953年在苏联避难的老艾琳妮邂逅昔日失散情人司派罗斯,在公车上二人一夜风流后司派罗斯被捕,怀孕的老艾琳妮被驱逐流浪到西伯利亚,生下孩子后又和孩子(纽约导演威廉达福)天各一方。

/经典一幕:身后一地被打砸的破碎电视机,威廉达福望着暗红色天鹅绒地毯上的天使渴慕、呼唤着第三只翅膀。

“天使之翼触碰大地,大声呼喊,寻找希望之翼”。

/艾琳妮,司派罗斯,边界线,手风琴,船只,在老艾琳妮的信中的黄色雨衣,大草原,都是安哲电影不可少的元素/远在西伯利亚的冰雪中,老艾琳妮和同一处境的德国犹太人布鲁诺冈茨雅各布在一起生活,他躲过了集中营成为了gcd穿越了德国边境却被遣返到西伯利亚。

赫鲁晓夫20大秘密会议后stanley神坛倒塌,诗歌和神像都不见了。

布鲁诺冈茨担任德语翻译翻修年久失修破败、堆满stanley塑像的艺术馆。

/边境线是安哲电影里元素,边境线的离别其实也可以拍拍边境线的重逢:奥苏边境线就在对面的奥地利,司派罗斯在黑暗中不愿离开苏联孙女嗲声嗲气的唱着歌牵着着爷爷;布鲁诺冈茨魂牵梦萦的以色列;侮辱尊严的美国安检,不管多少年过去每个人的归宿都不同但又相同,即使老艾琳妮一直滞留在意大利等待签证也要回家……多年后三人在纽约相遇,布鲁诺冈茨分别问司派罗斯和艾蕾妮,你是否愿意娶艾蕾妮为妻。

艾蕾妮激动的打砸锅碗瓢盆(女演员真的得再挑挑,在地铁里三人跳舞的声音好像叫c,我真醉了),想起之前看到一个有趣新闻一位老奶奶在电视上寻人启事在战争年代失散的初恋情人一直在等他回来实现当年的承诺,节目组找到了那位老爷爷,但是老爷爷拒不见面,因为他早已成家,子孙围膝。

/威廉达福的小艾蕾妮站在暴动人员的中心绝望自尽,奶奶老艾琳妮救下了小艾琳妮。

/喝了两杯烈酒“for new century ”看最后一眼爱人艾琳妮,感受拥抱新世纪的空气,布鲁诺冈茨跃入水中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司派罗斯牵着小艾蕾妮走入雪中,尾段的旁述让我想起James Joyce乔伊斯《死者》, 半个世纪两代艾琳妮在时空的辗转中安哲对往昔历史的回溯,二战后的冷战时期以及铁幕的落下(柏林墙倒塌),均在时间灰烬中尘埃落定。

雅各布的结局其实就是安哲对待历史的态度,看完了《哭泣的草原》再看希腊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时光之尘》

 3 ) 25.2.2025

安哲罗普洛斯的第十五部长片,同时也是他的“希腊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不幸在四年后因摩托车事故去世,使得整个三部曲未能完成。

因此,时间之尘(2008)成为他留世的最后作品之一(除去合拍片 无形世界(2012))。

这一遗憾让人联想到其他几位电影大师在职业生涯末期的未竟之作:伯格曼的 芬妮与亚历山大(1982)、塔可夫斯基的 怀乡(1983)、黑泽明的 梦(1990)——它们都未能成为导演生涯的真正总结。

而相比之下,安哲罗普洛斯的结局似乎更令人惋惜。

观看 时间之尘(2008)时,我深感悲伤,尤其是在曾经对安哲罗普洛斯抱有极高期待的情况下。

他的导演才华早在其处女作 广播(1968)中便已展露无遗——惊人的长镜头调度与演员走位令人惊叹。

随后,他创作出一部几乎可与罗西里尼相提并论的史诗三部曲,但在 亚历山大大帝(1980)之后,安哲罗普洛斯的风格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复杂精致转向简练直接,甚至可以说是朴素化。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剧作层面,也影响了他的影像语言:长镜头大幅减少,他标志性的 360 度摇镜也逐渐淡化。

然而,并非所有的变化都是负面的。

尽管他的后期作品中,雾中风景(1988)和 鹳鸟踟蹰(1991)显得过于刻意,但他在 养蜂人(1986)和 哭泣的草原(2004)中,通过减少技巧性的运用,反而营造出了一种新的电影表达。

然而,我仍宁愿沉浸在他早期作品那种神秘主义的风格中,而不愿面对这种“电影的简化”如何让他的叙事陷入停滞,甚至带来某种矫揉造作的刻意感。

遗憾的是,我认为这是一条对他职业生涯而言近乎自毁的道路。

尽管安哲罗普洛斯无疑具有卓越的才华,能够与诸多电影大师产生对话——如借鉴安东尼奥尼的“负空间”或扬楚的长镜头风格——但在对 360 度摇镜的极致运用上,他的确达到了高度。

然而,与基耶斯洛夫斯基相比,他显然走得更远,但若与塔可夫斯基相较,又似乎未能达到同样的高度。

这正是我在观看 时间之尘(2008)时的感受——作为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它几乎丧失了个人风格,而剧作也显得过分刻意。

不得不遗憾地说,这部电影仿佛是“时间的尘埃”,笼罩了安哲罗普洛斯整个十五部作品的电影遗产。

但至少,他曾为世界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视野和美学,曾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光影瞬间。

 4 ) 岁月的尘埃无边

《我请求:雨》——海子我请求熄灭 生铁的光、爱人的光和阳光 我请求下雨 我请求 在夜里死去 我请求在早上 你碰见 埋我的人 岁月的尘埃无边 秋天 我请求: 下一场雨 清晰我的骨头 我的眼睛合上 我请求: 雨 雨是一生过错 雨是悲欢离合海子这首诗与《时光之尘》并无太大关联,有的是,“岁月的尘埃无边”这句正对上了电影名,并且跟电影一样悲伤。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作品,希腊历史三部曲之二。

在这个作品中,与第一个一样,安哲又安排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并且是三角恋,横跨她们一生的感情纠葛,来诉说历史的动荡对他们和下一代造成的伤害,而这一次,安哲是含蓄和隐忍的,所以这些悲伤,侵入进每个主角的心中,又从他们的每一个细胞散发出来。

《时光之尘》并不是一个好理解的电影,首先叙事上就采用了多线叙事,虽然只有两条时间线相互穿叉、铺垫和牵引,过去和现在,但是两个钟头的电影叙事很凝炼,没有多余的废话,只有安哲充满诗性和音乐美的长镜头,更要命的是,对白中就交待了许多世界历史事件。

二战后前苏联在联邦区和社会主义阵营实施的白色恐怖,各种监视监听,据说那时候东德柏林有一百万秘密警察和两百万告密者,另外一个经典电影《窃听风暴》就还原了那段风云诡异的历史。

男女主角施皮罗斯和艾蕾妮是一对恋人,无意中相遇但是由于政治原因两个人不能大方相认,只能小心翼翼的交谈,在公交车人都散尽的时候才能亲密地相亲相诉,夜暮里才能恣意交欢,而这一天刚好斯大林逝世(1953.03.05)。

尽管如此告密者也没有闲着,当晚,他们就被秘密警察逮捕,天各一方各自被关进牢笼。

接着是斯大林的雕像被人民推倒。

<图片2><图片3><图片4>我记得这是喝卤小夫(赫鲁晓夫,其实我蛮敬佩他的,只是习惯这样称呼他了😂,另外我对斯大林的独裁独暴的统治是很反感的。

)干的吧,他几乎全面否定了斯大林的政治思想,得益于此,艾蕾妮能被从牢里换取出来,在牢里她认识了另外一个好人雅各布,他们相依相靠相恋。

斯大林头像被推时雅各布早已经出来了,可以肯定的是,艾蕾妮是雅各布动用力量解救出来的。

接着大雾中,公交汽车广播里提及了1972年的水门事件。

<图片5><图片6>美国的丑闻啊,这成为了美国第一个辞职的总统,对的,就是尼克松,详见电影《惊天大阴谋》,讲述两个记者是如何挖出真相,把尼克松拉下台的。

这次事件,似乎对应了以前东柏林的“《窃听风暴》”,以前是前苏联,现在是美国,所以安哲以一场大雾来表达在美国下车的艾蕾妮复杂的心情,这让她恐慌迷茫和伤感,几十年后世界还是这样子。

接着只言片语提及越战,接着又提起了柏林墙的倒塌。

<图片7>

他们三个人在历史的动荡中颠肺流离,亲离子散,最后,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进,新世纪的到来,夸张怪异的杀马特年轻人从他们身边走过,他们感觉被历史抛弃了,这很像《老无所依》里的一幕。

终究,他们只不过是历史的灰烬,活在过去短暂的美好时光里,也包括艾蕾妮的儿子,孙女,美好和幸福的破灭,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雅各布告别后纵身跃进河里<图片13><图片14>艾蕾妮在新世纪新年之际含悲而去,施皮罗斯捷着孙女从窗口跃下<图片15>他们爷孙俩的灵魂在雪花漫舞的圣街上携手欢快奔跑<图片16>我有理由相信,施皮罗斯是携着艾蕾妮的手,孙女其实是携着妈妈的手。

这是安哲最诗意的表达最悲悯的感怀,是《时光之尘》最动容最不忍的凄美诗画。

艾蕾妮的儿子哭泣中突然呆着看着窗外雪花漫舞。

虽然安哲没有拍摄爷孙俩跃下,但我有理由相信,这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正如这时光的尘埃。

岁月的尘埃无边。。。。。。

<图片17><图片18><图片19><图片20>

 5 ) 观影日记

又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女人,但这次是过去与现在影像交替着演绎。

一个老人在越过苏联边境时停步不前,坐在皮箱上,说出了《哭泣的草原》开篇斯皮罗带领流亡者所说的话,祖先生在草原,我们不能背叛,分崩离析的人类还是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不要再有漂泊,不要再被放逐了。

列维在30年后才喊出不想让艾莲尼离开自己的心声,1974年时只能默默的注视着她的离开。

斯皮罗与艾莲尼在酒吧门口,这多年后的一次拥抱,将时间与空间重合。

三个人通过回忆,解开了他们各自的心结,列维和着欢快的音乐疯狂的起舞,他是孤单的无牵无挂的,整部片子是要讲述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启程即是终点,受尽苦难、得不到爱的人。

虽然艾莲尼最后也逝去,但小孙女和爷爷奔跑在雪中,预示着未来的希望,这并不是一个悲观的故事。

人类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是灰尘,只是在讲很普通的故事,很微不足道的故事,是在物换星移的时空里不足为奇的小事,但也是最真实的。

 6 ) 那些死去的,那些离开的

安哲罗普洛斯,继续着“追寻”的主题,还是无比苍茫的长镜头,轨道、大雪、浓雾、等待、希望。

两小时的片长相比安氏以往的作品显得更为简约,而其中大段的配乐也增加了影片的节奏感,某种程度上安氏也在进行着转变。

“the third wing”作为第二部的主旨,第一次出现在屏幕里是在一间狼藉的屋子里,遍地都是被损毁的电视机,满地的碎玻璃,镜头一点点的往外拉,红色地毯上是一个天使正用手尝试着抓住身边的第三只翅膀,天使大喊:“希望之翼”。

这一主旨很多次的出现在不同的片段里,艾蕾妮送别儿子时用手触碰着车窗,雅各布自裁时的那双手,艾蕾妮昏倒在桌边的那双手,斯拜罗斯在片尾搀住小艾蕾妮的手(其他的记不清了)。

艾蕾妮会说:“最近我每天早晨醒来时,水从我的掌心滴落,有那条河的味道”。

两条故事主线,第一是倒叙艾蕾妮多舛的一生,涉及了革命,流浪,爱情。

爱情是一个核心,围绕着展开的是雅各布对艾蕾妮的追逐,艾蕾妮对斯拜罗斯的追逐,但不止是爱,就如斯拜罗斯这一人物的表现手法,在倒叙中斯拜罗斯始终是以一个背影对着镜头的(除了片头火车车窗上的倒影),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里,有轨电车的车厢里镜头从他的背影慢慢摇往窗外广场上一整个人群的背影,而这一整群人即将面对的是斯大林去世的消息,面对着一个信仰的破灭。

斯拜罗斯要面对的是什么,直到89年的那晚在酒吧里弹奏完婚礼进行曲之后,他说“斯拜罗斯,你愿意娶艾蕾妮为妻吗,是的我愿意,艾蕾妮,你愿意嫁给斯拜罗斯吗?

”,第一次,他面向镜头,而那一刻,镜头里出现的已是一个白发的老者,一段延宕已久的爱,自己延宕了的一生。

雅各布,更为悲剧的一个人物,追逐着一段不可能的爱,放弃了以色列来到纽约,最终还是跳向了水中。

导演用时空交错的手法表现公寓里那段的离别,年迈的雅各布依靠着门楣咆哮着“不要走”,年迈的艾蕾妮只是吻了他一下却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开,这发生在二十多年前,而对于雅各布,每一刻都不曾忘却。

两段爱情都超越了爱情本身,触及到的是人生,也是主题里的“希望之翼”。

第二条主线是现实里的小艾蕾妮的流浪,对于绝望中的救赎。

情节处理上也相对简约,最后是老艾蕾妮拉住了小艾蕾妮的手,一边在重复着“我想死、我想死”,一边只是紧紧地抱着她。

又是一个时空交错的手法,两个人的人生轨迹,实则是紧密重合着的,经历过政治迫害的老艾蕾妮势必有绝望的时刻,小艾蕾妮也注定有一场坎坷的路途,省去很多胶片,却又让观众意犹未尽。

对于情感的控制也依旧完美,从没有煽情的画面,只是用最朴素的镜头来展示人生,唯一一次带有渲染气氛的是艾蕾妮母子相会的那一段,浓雾里,一个缓慢的旋转镜头,道尽一切。

希望之翼,我们总是伸出手,努力地去触及它,片尾斯拜罗斯牵着小艾蕾妮的手向前奔跑,背景依旧是苍白的浓雾,却多少透出了温暖。

Nothing ended, Nothing ever ends. 连带着,也带出了下一部的主题:eternal return。

安哲罗普洛斯,我们还能看你多少部电影。

 7 ) 坠入指尖流淌下来的时间之河

精品电影有一个特点,看过之后,片中的很多场景,都依然历历在目。

第一次看这位“大师”的作品。

本来在看的过程中,一直抱着一种涉猎的冷静心态,可看到最后,泪流满面···还能说什么呢?

看那个从船头跌落水中的老人,一张痛苦不堪的脸,谁还能在对生之欢乐,产生任何期望?

收音机里的欢乐颂充满了反讽。

那面墙壁上满是符号,醒目的是朱迪、切、鲍勃马利、莫瑞森···墙下面是雪白的床、弥留的老人、绝望的孩子···窗外的天空却分外明亮了,还飘起了雪花,把房间照得通透,吹进来的阵阵凉风更是沁入肌骨。

虽说片子的故事不发生在中国,背景自己并不熟悉,最多也就是对大体的历史略知一二,但片中场景总会让人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烟筒、浓雾、雪地、钢轨、电车等等,都充满了历史感。

片中充斥着大段的音乐,但音源很少来自画外,这很符合我的理念。

不同的声音伴随着各种精致的构图,能让人的矜持不知不觉就沦陷。

人物关系和故事是如抽丝剥茧般逐渐展开的,如果一个悬疑片采用这种叙事结构,那肯定是找拍,但对于这种诗化的作品来说,则非常合适。

所谓的人生,不过是把一张张照片平铺在桌子上面,然后反复把玩左手的青丝、及右手的白发。

传奇的故事、跌宕的经历,不过是后人言谈中,一两句的感慨。

自己真正能留下的唯有无法言说、飘渺虚无的“情感”,愈久愈深沉、愈久愈刻骨。

就好像时间冲走了镜子上厚厚的浮尘,最终只留下一道划痕,于是这划痕,就显得更加清晰,更加刺痛。

好片子其实并不需要多么宏大的叙事、多么激烈的矛盾冲突、多么诡异的人物性格。

整个20世纪就已经够波澜壮阔的了,任何人都免不了会烙上时代的烙印。

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但“人之常情”,人皆有之。

只要把最平淡的生老病死、相爱离别、相聚回忆,平铺开来,就已经足够震撼。

何况此片中的人物经历并不平淡。

人不过是时空的玩物,谁都得经受一下时间和空间的洗礼。

突然想起了那几句贾生的佳句,射雕中的黄药师曾经吟过:“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这部电影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有异曲同工之妙。

要说不足,就是觉得酒吧里老人歇斯底里的喊叫稍微有些过。

音量不需要那么高,只要把镜头对准各自沧桑的面孔就可以了,夸张的表演略显多余。

 8 ) 生命是最好的诗

生命是最好的诗李泊岩 刊于4月15日《假日100天》2009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有人说,《时光之尘》会是安哲罗普洛斯的封山之作。

但谁知到他能活多久呢?

自有电影以来,导演的暮年之作没有很精彩的,因拍电影的手段并非写作、画画之类可以单打独斗,其本身团队制作的特质,及其过程的尽心费力,已经不是七老八十的人可以拿捏的了。

安东尼奥尼生前拍了一部佳作《云上的日子》,幸有德国英才文德斯相助,得以延续大师本色。

英格玛·伯格曼年轻时候作品高产,老年隐居,干脆不再触及电影之事。

去年阿伦·雷奈携新作《野草》往康城影展,获终身成就奖,起身上台,一片瞩目,台下全部起立,长时间鼓掌,老人微笑点头,掌声不停。

他的新电影我没有看,就凭这个长时间鼓掌,已经叫人感动,我感动的是老人的步履蹒跚和直立着的观众的对比。

安哲罗普洛斯还活着,74岁了,他拍了十多部电影,现在还在拍,水平只增不减,迟暮老人的辛苦成品,已经不是简单可以评论的了。

我有时候会想起塔可夫斯基,遗憾他有生之年只拍了七部半的作品,少了点。

我常幻想,假如塔可夫斯基的身体好些,能活到现在,他拍的电影该是什么样子?

冥冥中,安哲罗普洛斯延续了塔可夫斯基的某些东西,那种似曾相识的气质,被人们通称为诗意。

诗和电影联姻的产物,其面目大抵可以简单看做是蒙了层诗意面纱的影像吧。

安哲罗普洛斯的诗意是哲学的诗意,也是民族的诗意。

古希腊的诗歌与哲学贯穿几千年,依然影响当代希腊的文化艺术,在这个诗意的面纱下面,是希腊近代苦难与悲壮的现实。

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绝没有常人对于诗歌的幻想之美,而是现实主义电影的惆怅与坚韧。

他面对这个文明古国的遭遇,用镜头轻轻抚慰,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在他的镜头中,犹如《奥德赛》里面流浪的英雄。

老导演一生竭力去诠释的,就是那个流浪的、流亡的、迷失的生命。

生命是最好的诗。

《时光之尘》以戏中戏的形式,讲述希腊裔美国导演A拍摄自己母亲的故事。

在电影里,A的母亲和她的爱人历经纷飞战火而失去联系,在后来的生命轨迹中各自都在寻找对方,那就是流亡。

他们辗转西伯利亚、阿塞拜疆、意大利、德国和美国,见证了斯大林的逝世、越南战争、水门事件、柏林墙倒塌,个人的小痛苦隐忍在人类的大痛苦之中,在人类的大痛苦面前,生命的渺茫与虚无犹如梦境一般展开。

就好像电影里面常出现的大雪与大雾,一片苍白。

老导演用电影回顾过去,就如同自己又活过了差不多一个世纪,《时光之尘》中的导演A,是否就是安氏的替身?

或者说,是历史旁观者的替身。

约翰·伯格在描述老年的博尔赫斯的一张照片时说道:“那是一张居住着许多其他生命的脸。

”说得真妙,这句话借来形容安哲罗普洛斯也很好。

他未必去过苏联,也不会参加越战,柏林墙倒塌他也不一定就在现场,然而,《时光之尘》告诉我们,其实所有人都在其中了,在这位大导演的“脸”上就可以看到。

这张脸不代表左派,也不代表右派,他选择去阐述流浪,犹如选择了一种“无限悲观的幽默”。

这种选择是一种精神,也是当代电影少有的精神,只有从极权主义里走出来的老导演,才带有这种精神。

历史也是苍白的,安哲罗普洛斯说:“希腊人是在抚摸、亲吻那些遗迹和文物中长大的,我一直努力把那些神话从至高的位置拉下来,用来表现普通的人民,因为人民才是历史的书写者和创造者。

”暮年的安氏,依然是秉承着打造史诗的气魄,宏大叙事中不乏柔情关怀,尽管年轻观众已经不大容易接受那种话剧味道的表演了,但在悠扬的长镜头里,我们看到一双慈悲的眼睛。

我们跟着这位老人,俯瞰希腊,俯瞰生命。

 9 ) 时光之尘 --另一段旅程

安哲的新片dust of time有着非常美的译名,我也没有特别看片的先机,这小农村的艺术院线现在上映的是只有美国人才会一厢情愿地认为搞个音乐歌手传记就是艺术片的《crazy heart》。

所以看的也是之前透出来不知到版本片源和只有电影中对应非英文外语的英文字幕,看得非常吃力,一旦英文对话设计到历史和人名就开始搞晕乎了,何况这个片子走得又是和之前《尤利西斯的生命之旅》一样的叙事路线,现实回忆梦境三代人的穿插,导致看完片子后也只了解个故事走向,对于里面的背景设置也只存在于自己对欧洲历史的印象。

对于总结安哲的电影,没有比寻找的旅途这个词语更适合的了,他所有的电影中,追寻都是他电影人物的命运和事态的走向,这个片子也不意外,从开头过去时态中二战后东欧国家的动荡中男主追寻恋人,到现实时代中他们的儿子寻找着自己离家出走的女儿,这两条线就这样交织起来,现实中已经变成花甲老夫妻的妻子多年后和当年情人重逢,过去时态中两人在逃离塞尔维亚之后的无奈的分离,这一切由于女主角伊莲娜一人饰演横跨少女到老妇的设置而衔接起来,她的过去,现实,回忆和梦境,都交织起,形成了安哲最爱的设定,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下的落叶般不由自主的颠簸。

对于现在和过去的交接,和《尤》一样安哲主要还是用镜头的拉近拉远加上背景音乐的变化来处理,于通常的快闪剪切相比要显得无缝和从容的多,比如说现实中丈夫回到当年与妻子重逢的柏林的酒吧,在旁边的时间标签提示下,他走入酒吧,背景是零散的酒保和顾客,背景是流行音乐(中文歌哦),镜头跟随着老人,拉近到画面只有框住他为止,然后背景音乐的渐淡和旁人声音消失,在酒保女以店要打样为名赶老人走无果离去,他走向角落的感情,开始弹奏,一曲后就情绪自然切换到过去,画面外妻子当年发狂砸碎酒杯的声音,但是画面中一直只有他,跟随走到酒吧门口,然后从画面走进妻子,两人对话。

其实这只是安哲利用空间构图的不完整和背景音乐的变化创造出在同一个长镜头中完成时空变化的技巧,这几乎成了他电影中一个个性标志,对于他新片来说,风格和手法上他依旧是如此的固执,没有丝毫改变,似乎减少了一些外景的长镜头多了室内狭小空间中的片段,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拍片资金的渐渐捉襟见肘。

依然网络了一堆一流的演员,Willem Dafoe, Irene jacob。

但是由于过于注重整个历史背景,安哲片中的人物角色仿佛只是身躯加上他自己的思想,而没有原来演员的性格,达富这个音乐家的角色设定和《尤》中哈维饰演的角色没有区别,唯一的闪光也只在他和自己女友亲热无果后无力地瘫倒,和当年哈维只有在目睹回忆中家人被屠杀后找回了自己标志性的绝望的嚎叫一样。

至于之前在老K的《红》,还有《云上的日子》里灵气动人的绝色女子,在安哲片子也只能透过苗条的身材回味下当年的风采。

当然此外,片子的原声音乐还是一如既往的高水准,即便是时代气息的音乐,广场中悼念斯大林的《国际歌》,和新年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没有比这些更适合的了。

稍微多几句无关的话,在安哲片子从,个人觉得,总体上最好的《流浪艺人》,个人最喜欢的是《雾中风景》,技术层面最好的还是《尤利西斯生命之旅》,个人感觉,在《永恒的一天》梦圆金棕榈之后,安哲开始更加的个人化,丝毫不再讨巧评论口味和市场需求。

但同时,他的片子中的变化也越来缺乏,本来就不多个人情绪化的抒情片段被更严肃的思考说取代。

曾经伯格曼批评布鲁耐尔觉得他一生只拍了一种电影,而安哲风格固定后的看点越发的缺少,当初柏林电影节甚至以水平太超过了为理由让《哭泣的绿地》一奖未得,《时光之尘》的资金有一部分又来自希腊国家的资助,在不参加一线电影节后市场难免堪忧, 真的希望他在之后的岁月里,还能够一直有充分的资金来拍他想拍的电影。

 10 ) 皆在隐忍中欢行的生命

只要有稍微多看几部好电影的历练,从影片一开头你就会意识到西奥用了双线索的环形叙事方式,一虚一实,而最后虚构却又向现实衍生,并最终与现实交叉形成第三条叙事轨道和情感线索。

首先注意到的是导演镜头下的故事演绎与导演个人面临的生活现实互相并行。

深入下去,前一层结构里,上一代人的命运却全然被时代洪流所裹挟,人与人之间想要和谐安宁相亲相爱却无法自主;而似乎已然摆脱历史命运钳制的这一代人却正无可奈何地面临着更加痛苦的矛盾冲突,人与人间的关系饱含深情却又紧张疏离。

影片的三分之二处,看着年龄过大,与现实逻辑并不相符的导演和看起来过于年轻,似乎还存在于电影中的母亲紧紧地相拥,母子相认。

这一刻,电影中的电影,导演笔下的故事终于和现实中的电影,西奥镜下的故事相交了。

自此,这代人的矛盾挣扎终于得以和上一代人的恩怨情仇互相交叉,而影片也自此开辟了第三维度的叙事,“时光之尘”这一主题也因此得以亮化。

上一代的艾蕾妮并未留下来陪其至爱斯拜罗斯,而是在营救(我们不妨用救赎这个字眼)下一代艾蕾妮后,追随雅各布而去。

影片的结尾,上一代的斯拜罗斯牵着下一代的艾蕾妮的手,在茫茫白雪中毅然地向前行进。

这幕镜头颇具深意:你可以说小艾蕾妮如同斯拜罗斯爱人的化身——小艾蕾妮身上兼继斯拜罗斯和艾蕾妮二人的血脉;此刻,爱人之爱、家人之爱,情欲之爱、亲情之爱,国之爱、家之爱,尘世之爱、生命之爱,皆透过这白茫茫大雪化作一粒微尘,穿透时光,高声欢歌,毅然前行。

《时光之尘》短评

首部曲隱約透露的疲態在此已展現無疑...長鏡頭的時空轉換完全失去在尤里西斯生命之旅的力道

10分钟前
  • SAMMAX
  • 较差

相对政治,仿佛其他痛苦绝望都显得微小如尘。因为往往一个事件就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甚至几代人的人生。关键永无断绝!只要有人就有社会,只要有社会就有争执,也就有政治……#和《鹳鸟踟蹰》连着看的,有一种续篇的感觉(人间诸事,殊途同归),那情感纠葛的两男一女老了之后也许就是这样吧。而且《鹳鸟踟蹰》中一直在说1999年12月31日,这里他们等到了。真的等到了吗?#

14分钟前
  • 惘然
  • 推荐

本来对希腊电影没有太大兴趣..不过这个片子太美了

17分钟前
  • |
  • 力荐

the dust of time, the wing of freedom. &amp;#34;Eleni, we are late.&amp;#34;

21分钟前
  • 奥卡姆剃刀
  • 还行

搞不懂老外为什么总是拿长辈的名字来给孩子取名,尤其这部片拍的,始终分不清到底在讲谁,看得我一头雾水

25分钟前
  • wanderlust~清
  • 较差

可能是安哲最通俗化的一部电影,双线叙事,一边是1999年世纪之交的现代社会,一边是1953年开始的五十年历史风云变化。美国人、瑞士人、法国人,由希腊导演在德国拍片,世界通用语言果然是英语。线索发起点在于威廉·达福的主角,而在末尾情绪渲染点游移到上一代人的三角恋情,显得现代的这条线的用途不大,不如花费更多篇幅去展开上一代人的曲折经历。伊莲娜·雅各布演母亲,实际却比威廉·达福还小11岁,年龄跨度要一直演到70岁,会稍微有违和,不过我很开心又能看到她。PS. 英文片名The Dust of Time,而 Ashes of Time是《东邪西毒》。

26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哦天哪,已经好多年没有在影院这样睡了醒,醒了睡……完全控记不住偶记己……懵逼,煎熬,焦虑🤣

30分钟前
  • 梨J晚睡
  • 较差

電影開始即以現實與昔日雙線交錯並行,而且係採用導演一慣飄忽不定的風格,令觀者隨著畫面的變換而常感錯諤不已,導演天馬行空的手法或許十分文藝,但觀者與導演並無禪宗以心傳心術,往往跟不上導演步,更難體會其陰晴不定的心情,黑澤明應是最能體會觀者心境的導演,故其說&amp;#34;好的電影必需簡單易懂&amp;#34;的出金科玉律。

34分钟前
  • 月窺人
  • 较差

一如既往,bgm堪称完美,形式和调度有点过火了。我知道这是安哲愈发飞起的&amp;#34;镜头内时间蒙太奇&amp;#34;,但儿子与母亲拥吻、老情人错过、爷爷与(跟奶奶)同名的孙女牵手离开……等等,莫不是在大历史节点的&amp;#34;此去经年&amp;#34;的观念之下,在&amp;#34;我生君已老&amp;#34;的遗憾中,掩藏下乱伦的冲动?片中有一处是很动人的,柏林墙倒塌后人们希望这是&amp;#34;历史的终结&amp;#34;,但青春与爱恋的过往毕竟祛不尽历史的捆绑。这是叶慈《当你老了》的&amp;#34;史诗&amp;#34;版。

39分钟前
  • 懋懋咪咪
  • 推荐

安哲遗作。被历史放逐的人颠沛流离的一生,延续到下代和隔代依旧是常年无根无依难以和社会和解的状态。古典音乐满溢,时空不断交叉,甚而单镜头内便完成时空过度,但历史的厚度不是光靠横跨半世纪穿越三大洲就能累积的,单薄的情感力量成了这部史诗剧的木桶短板。三星半。安哲实乃造型大师,屏摄重灾区能证明:广场集会悼念、流民攀登雪山黑阶、满地斯大林雕像、第三只翅膀。布鲁诺冈茨的表演臻入化境,冈茨+翅膀+诗意,一度跳戏《柏林苍穹下》。

40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渣渣家长里短的故事拍这么长…还能有人啜泣 是我看不懂了…五毛钱的假头套可以摘了…

43分钟前
  • Pastern7
  • 很差

节奏太慢了,情节不精彩,分不清谁是谁。主题乐好听。

48分钟前
  • oudanny
  • 较差

how does word lost its power in a foreign language: desperate as an ageing man trying to retain time; inexplicable as Angelopoulos lost his touch

53分钟前
  • 在少女们身旁
  • 还行

一部颠沛流离、生离死别的三角恋爱史。一边是早年的恋人,一边是适合的时机。也许都是真爱,就是那种哪怕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挣扎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也要苦苦追寻的真爱。岁月无情,时光无义。生活和命运捉弄、折磨着他们。但偏偏又都给了他们慢慢变老的同等机会。注定一世纠葛,哪怕终归时光之尘。

54分钟前
  • lgowen
  • 还行

真是没看懂。被穿梭的时空搞懵了,看了一个小时才明白原来祖孙两个都叫艾蕾妮,晕死了难怪我那么混乱还以为儿子找的是妻子……所以最后雅各布去死是因为最终得不到艾蕾妮?

56分钟前
  • 依路浅行
  • 还行

安哲电影里的爱情故事总是悲伤的,《哭泣的草原》被拆散的爱情,《鹳鸟踟躇》隔岸相望的那场婚礼,《时光之尘》里只能异地思恋的两个爱人。似乎发生的所有人和事都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粒灰尘,这一切不会结束,这故事永无止境。我想念你的一切,却触摸不到你,只能在梦中弥补缺憾。时间的灰烬降落尘世,不论大小,湮灭一切

59分钟前
  • 懒懒不懒
  • 推荐

22.08.14 12th BJIFF百老汇moma。时间的交融还挺有意思的

60分钟前
  • momo
  • 还行

4.5 #SIFF 时空交织,从二战到千禧年,从前苏联到纽约再到柏林,斯大林逝世、水门事件、越南战争、柏林墙倒塌…时空的模糊令人物的感情更清晰。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西奥,都觉得有一种病态的美,符合情节的冷色调,柴可夫斯基、贝多芬、巴赫,还有教堂里布满灰尘的管风琴演奏的声音,这些恢弘全在描述小人物的一生,感动。

1小时前
  • SATURaiN
  • 力荐

真是匠中max

1小时前
  • va bene🪴
  • 较差

#SIFF#98.5 算是初次接触安哲成熟的作品吧。最惊艳的是配乐和长镜头,八成的电影体验来自于这两者。过去与现在多线交叉叙事,讲述三人的情感往事,再以小艾琳娜为支撑作为电影的结束。后半段的真实故事展现得亦虚亦实,亦昔亦今,亦梦亦幻,把情感之动人与缠绵作为观众观影时的真切体验展现出来,比《冷战》要细腻的多。但前半段的情感铺垫似乎也随着时间线的碎片化而略显碎片化。

1小时前
  • K-SchoLoss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