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顶尖的企业分析解决专家(凯特·玛拉 Kate Mara 饰)被派送到一处偏远且极度机密的地点,展开一场毛骨悚然的意外事件调查,她发现这整起恐怖的事件竟是由一位看似无害的“人”所造成的,而这个“人”究竟是会带来无限希望、还是恐怖梦魇的开端?
这个神秘的“人”就是摩根, 生物工程以合成DNA创造出来的生物,是人类进化的下一步。
一个月大的时候,她(它)就会走路跟说话;六个月大的时候,她已远远超越了创造者的期望。
魔诡既神秘又无法预测──一个实验室创造出来的生物却有情绪表达能力,以及衝突的特性,模糊了人类与人造人的界线。
但若是创造出来的生物超越了创造者本身呢?
面对这个基因工程的奇迹,人们远远低估了它的进化能力……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有没有观察过自己的行为?你有没有曾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困惑?让自己的行为不受情绪的控制,是不是你对自己的期望?片中的公司设立实验室,是要开发怎样的一款产品?什么样的产品,符合公司的利益?什么样的产品,对公司来说是"失败产品"?前面四个问题,你想一下,后面三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片中的公司,要开发出一个完美的人工智能.这款产品有足够的强大与理智,来完成各种任务,没有缺陷,这样的产品更符合公司的利益.有"情绪"这种致命缺陷的产品,是失败产品.公司的产品,不是不允许杀人,而是不允许因情绪杀人,公司研发的产品即是武器这个影片,讲述的就是公司派出一个成功产品,去结束一个失败项目的故事.L-4此行的目的判断项目是否偏离了公司制订的研究方向,如果是,结束实验对象,为了保护公司利益,不被其它公司窃取,结束所有参与项目的人员.测评师的作死许是女儿被公司控制,他有着非常明确的寻死目的,也许只有死亡,能达到救女儿的目的.L-9的失败之源项目的立意决定了失败,让杀人机器更人性化,黑色幽默啊.L-4是完美的吗相对L-9,它更先进,但还需发展,,因为它也有情感导致行为迟疑的表现.
通篇剧透这部电影的高潮应该是在最后观众得知原来李和摩根一样也是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生化人。
(这么写的话是不是开篇就剧透了?
)我一开始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为什么这么一部不算好也不算差的电影能吸引那么多熟面孔来参演。
于是我看了豆瓣关于这部电影的不少影评。
综合大家的评论,我开始有一些新的发现。
比如开始时电影提到的赫尔辛基事件,很可能就是出自李的手笔。
首先杨紫琼扮演的郑博士在出场就问李是否两人曾经见过面,其次从李最后将艾米和斯基普杀害时的表现来看,赫尔辛基事件的结局应该也是一团乱,如果不是李造成的,那至少也是李的同类产品…当李和摩根第一次隔着玻璃见面时,李在玻璃上的倒影正好和摩根重叠了,这应该是一个暗示,暗示李和摩根之间的联系。
导演的爹似乎也挺喜欢用这种隐喻式的手法,应该不是不小心获得这个画面,而是导演有意为之。
另外,除了郑博士这个人类以外,只有李和摩根在片中用中文和郑博士对话了,李一开始讲中文的时候,桌子上所有的人员都很吃惊。
我觉得这时候应该已经有人起疑心了,但是我没有证据……最后,我觉得这部电影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应该不止是想讲一个公司生产出劣质产品然后用非常手段掩盖事实的这么一个科幻故事。
而是想表达类似机器人(生化人,人造人等人工生命)产生情感以后如何定义的这么一种观点。
一旦电影中描绘的场景变成事实,当机器人或人工生命体产生了情感——甚至我们可以说是灵魂——以后,我们是否应该把it当作新物种,还是继续像工具一样对待呢?
配角们除了艾米和郑博士,其余人物对电影的作用不是很大,多一个少一个没什么问题,只是为了丰满摩根在一个类似于大家庭的环境内成长起来,而摩根对于情感这种事情更深层次的思考,应该是在森林里对受伤的鹿进行拔管时产生的。
鹿受伤了,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摩根为了让鹿少受痛苦,选择拧断鹿的脖子,在摩根不成熟的思想里就会产生矛盾:我是为了减轻鹿的痛苦,但为此我夺去了鹿的生命,这样做是否正确?
这个问题会令其非常痛苦,于是情绪失控,失手弄下瞎了一人的眼睛。
然后引发了接下去的故事。
而在影片的结尾,李在等待领导作汇报时也像摩根一样看自己的双手,此时李的情感应该也开始萌芽了,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开始有了像灵魂一样的东西…而和摩根杀鹿不同,李的矛盾应该来自对于摩根的观察。
在李观看摩根的成长影像时,摩根是一个非常阳光可爱的女孩子,这应该和李对于自己的认识有非常巨大的差异。
从那一刻开始,李应该就会开始思考为什么自己没有这种情绪。
总之,电影的故事相当简单,人物,场景也都很少,打斗场面也很凌乱。
但电影中的细节相当丰富,当你获得这些细节以后,你会发现故事依然简单,但格局相对就提高了。
打三星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其实还能来的更好的,但导演没有做到。
看安雅的第一个片子,概念不错,就说女主角这条线怎么怪怪的,后面的反转圆回来了一点,落脚在资本家这里,但没有深入探讨L4为什么强于L9。
让我感到奇怪的视角问题。
片名是摩根,摩根作为观赏性角色呈现更多名场面,最开始的暴力倾向是它给观众留下的第一印象,使人心生恐惧,也更容易使观众带入李的第一视角。
从哪里开始觉得奇怪的呢,大概是李和摩根的屡次见面会谈开始吧,无论摩根后来表现得多么凶恶,李丝毫没有表现出恐惧,在事态即将失控之时,屡次主动出击逮捕摩根,无论受了多大的重伤,都没有被打倒,这是它与人不同的地方。
与此同时,战力更加凶恶的摩根可以对从小陪伴她成长的研究人员痛下杀手,对这个新来的总部OL却屡屡留情,让人倍感奇怪。
一开始我以为编剧是为了立一个女权主义者的人设才这样表现人物,L4一开始的设定的确如此,这是为什么一开始没人怀疑它非人类,它完美扮演了一个恪忠职守的OL,特像说出【必要时准备使用核武器】的特拉斯,有一种硬凹起来的强硬,台词也说了自己必须表现强硬,这明显是一个职业女强人说的话,而非一个人工智能生命,李后期一直强调的也是【让我去做我的工作】。
让我感到的奇怪的就是,L4从一个人变成一个战神机器人的转变太生硬了,L9从一个高智能高武力的人工生命被大失血的L4溺死太草率了,感觉就是为了结局而人设崩塌,和权游差不多。
那么L4到底为什么强于L9呢?
当然,从资本的角度,没有情感干扰的L4更适合作为工作机器取代劣质的L9,但并没有从技术层面解答为什么初期战力平平的办公室白领L4会突然升级,战胜智能和武力表现更胜一筹的L9。
从L4的伤口来看,她明显不是机器人,虽然有些镜头试图表现她是一个机械姬。
那么也是一个人工生命?
她存在了多久?
又是如何生产生活投入应用的?
这一切都没有解答。
故事所有人物的行动逻辑都围绕L9而展开,从结果来看,明明L4更牛逼啊,此外,非常好奇L4~L9之间的产品和它们的区分。
总之,从产品经理的角度,L4就是一个bug。
但从编剧的角度,L4更多作为功能性角色而存在吧,提供女权代入感以及L9的对照组。
从精神评估那里,视角更多转移到摩根的身上,摩根的表现几乎作为一个受害者角色来呈现,可见创作者在情感色彩方面更偏向摩根,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当郑博士下令销毁摩根时,员工集体反抗的原因,大家都被带入了对摩根的同情和理解。
老实说,看到这里我还蛮奇怪的,但也理解在白左盛行的欧美国家,这种选择也在常理之中,只是很明显做出这样的选择,最后的结局一定是悲剧,感觉创作者在L9杀害研究人员这一点上,思想情感还蛮分裂的。
细探讨研究人员对L9的态度就不奇怪了。
郑博士是研究所的头,也是摩根自以为的妈妈,但她却是对人工生命最为理性的人类,只当摩根是失败的人工生命体,是服从大局的技术总监。
老研究员则将摩根视作自己的研究心血,不肯轻易销毁来之不易的研究成果。
凯西有点像中国式家长,将摩根视为出色的女儿,自以为是地视为所有物。
除了艾米真正理解摩根的天性和想法,其他人都只是保持友好的无关紧要之人。
简单来说,研究人员象征普通人类,他们对于如此智能的人工生命表现出的情感倾向象征着人类的虚弱和自卑,这也是资本家生产人工生命的主要原因吧,人类的情感太不可控,随时会做出灾难性的后果。
这也是创作者会毫不犹豫选择让L9杀掉他们的原因所在,与L9关系最外围的死的就越惨like那一对医生夫妇。
当然,厨师又是另一个bug。
直到看见摩根对着大自然流出眼泪之时,我才真正对这个角色产生理解,不再像之前那样理性地认为这个存在必须销毁。
摩根和人类的区别是什么?
它感受到的自我是什么?
为什么它那么渴望来到户外?
这就必须去了解摩根原本的生活是怎样的。
作为一个人工生命,它的所有生活娱乐都不是自然的,或者说都是人工的,音乐、棋盘以及身边的工作人员。
而摩根向往的户外则是真实生动的,摩根的暴虐倾向是否是对现代生活的反抗?
而李对现代社会的绝对服从是否暗示资本对人的异化?
L9为什么一定要被销毁?
片中借郑博士之口说出之所以要销毁L9是因为它无法超越作为一个武器属性而存在,与之相反的是更加温和精良的L4。
换句话说,L4更适合顺应社会投入生产,而L9拥有难以被社会驯服的自我想法,如果不满足它的想法,它会物理消灭所有阻碍它的人。
与众不同的强大异类要被铲除,这就是销毁L9的逻辑,和目前的中美对抗逻辑很相似。
这也许就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主旨,只有成为像L4那样只会服从资本利益的工具人才可以存活,拥有自我意识的L9却不可以。
讲一下创作者对L4的铺垫,主要是和L9互相对照吧,两个人莫名其妙的缘分,都对郑博士说过中文,都关过禁闭室,都被注射过镇定剂,都武力超群,技能满点等等。
额,这是唯一能看出L4可能不是人类的地方吧。
有人在厨师接吻那里看出可疑之处,我没觉得。
至于影片给出的机器人特写,我也以为她是在装如何扮演一个强硬女强人而已,尤其在穿衣打扮那里,影片花了很多时间展现女主的身材,我时常怀疑她那一双紧身OL装以及高跟鞋如何打败一身休闲装的L9,战力设置实在太草了。
看下面评论也很奇怪,大家竟然觉得L4没有情感,但如果没有情感她是如何在人类社会表现这么像人类的?
仔细想想导致这种矛盾的原因在于L4有道德但没情感,道德使她的一切行为逻辑皆服从人类社会规训,因此相比L9更加无害,因为它更懂得控制情感。
但是在执行销毁L9的命令时,绝对服从使它消除了凡人对强者的恐惧,与L9对决时提升了更高战力,从爬天窗那里就开始进化,但与此同时也松动了人类道德的约束,最后毫不犹豫杀害了两个无辜人类即可看出。
结尾正如它俩第二次禁闭室L9在玻璃门外预言的那样,突破道德防线的L4和L9一样开始觉醒自我意识。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隐喻,可在TY借鉴。
总而言之,这个片子大概有两种观看方式,顺着看是女权主义者的成长之路,倒着看则是资本工具人的觉醒之路。
Morgan,一家集团公司生物工程培育出来的试验品,在实验人员的精心照顾下“成长”。
五岁的摩根,外形已如同十六七岁的少女,拥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和智商,和与生俱来融于骨髓的狂暴因子。
因其暴力行为及不确定性,研究公司决定处理掉摩根,从而引发一系列血案。
我开始以为这是一部拷问人性的电影,毕竟套路太明显了--人类为了进化进行实验,创造出生命却转头弃之如敝履,最后自食恶果。
不过从结尾来看不像。
说起来结尾真的蛮惊喜的,女主其实是最成功的试验品。
翻手掌这个伏笔埋的很好,从一开头Cathy被袭击前在摩根身上就展现出来了,到最后女主做出同样的行为时叫人精神为之一振(我看到的时候真是蛮惊喜的)。
手心向上,像是自我审视;当然也可以理解成什么都不是,就一简单的热身动作。
Cathy和女主谈话中也有暗示,“你是个骗子。
你他妈就是个冷血杀手”。
这时候其实还没能把女主的身份和摩根工程的目的联系起来。
我在从女主一转身毫不留情干净利落地把Amy干掉的时候默默打了个冷颤“这丫tm不会也是个科学试验品吧”。
果然是(所以我觉得结尾很惊喜)。
导演想传达什么,确实没看出来。
但有几处看得我心满意足:1. 摩根的评估会谈。
Shapiro教授步步紧逼,质问摩根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
摩根被实验人员当作孩子般照顾了五年,自我定位为一个孩子却招来了教授无情的嘲笑和讽刺。
这里一个由人类创造的新生物对于“我是谁”的追问让影片的层次厚重了不少。
摩根以为自己只有五岁,但摩根超群的智商和与成人相当的理解能力明显展现了差异。
五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人工智能生物完成对最艰涩的学科的学习,却不能让摩根充分理解和把握自身的情感,更不能让这个以为自己是个五岁人类孩童的生物完成对“我是谁”这个追根溯源问题的回答。
2. 实验人员的背叛。
在摩根失控的咬死了Shapiro教授之后,项目组被勒令结束摩根的生命进程。
然而将摩根视如己出悉心照顾了五年的人们却不忍心真的致这个生灵于死地,在摩根昏厥之后打晕了坚持要执行公司指令的女主准备要带摩根逃走。
我感觉这个情节充分讽刺了人类的软弱。
你要么就一开始反对,要么就一条路走到黑。
你下个药下一半犹犹豫豫举棋不定的让这小家伙觉得被全世界抛弃了再良心发现重新换上笑脸,人家已经不买账了。
在面对已经彻底黑化的摩根时,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扣下手中的机板,手里的枪似乎只是摆设而非捍卫生命的武器。
3. 摩根的复仇大屠杀。
就是接着上面说的情节,摩根醒的时候实验员正准备带着摩根逃跑,结果被这小家伙三下五除二都干掉了。
我认为摩根的嗜血本性起了很大影响,以摩根的智力不可能读不懂这些人想救自己,可是一睁眼看到的人是闭眼前想杀自己的人,正常人都会暴怒,更别说这天生神力怪了。
影片在这里也终于显露出清晰的指示,摩根是被创造出来的杀手,摩根的定义就是嗜血,之前计划的所谓对摩根不当行为的纠正到这里看来简直就像一个笑话。
这样的摩根才是那些冷血无情的人类所期待的最成功的实验品。
担当主演的凯特.玛拉全程扑克脸,气质冰冷,可以说表演得十分契合。
只是个人觉得饰演摩根的小姑娘周身杀气还要比女主重些。
两只都很喜欢啦。
女主每套西装都想收啊,又帅又美。
看过堪比恐怖片的预告之后整个观影过程中每次摩根一出现神经就高度紧张,其实正片的紧张感似乎并没有这么强。
剧情铺陈和台词设计都中规中矩,女主这条线埋的好,只是感觉凸显得不够。。
听说是导演的处女作(?
),还是不错的。
回望人类史,几乎没有人会否认科技对现代文明的卓越贡献,然而有趣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不但没有对科技歌功颂德,反而对科技引发的人性危机,表达了深深的恐惧与担忧。
近期,一部小成本科幻作品《摩根》,又是一个弗兰肯斯坦式的故事,它讲述了通过生物基因工程制造出的“人造人”摩根的故事,不过,整个故事的架构,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去年的一部高分作品《机械姬》。
摩根与风险管理顾问对视影片的导演卢克·斯科特,听起来名不见经传,但他有个大名鼎鼎的父亲,那就是导演了《末路狂花》、《银翼杀手》、《异形》、《火柴人》等多部经典作品的雷利德·斯科特,子承父业的卢克在这部片子中的表现,可圈可点,整个故事的完成度很高,而在展现对科技隐忧的层面,内容也非常丰富。
随着科技的发展,宗教渐渐让出了其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与此同时,人类也渐渐的从上帝的信徒,开始向往成为造物主,而这往往就是灾难的开始,如果说科技发展的初衷,是为了人类的生存而对抗自然,这种“造物主”的念头,则表现出了一种狂妄自大和对自然的戏弄。
片中展示的生物基因模型摩根就是这种鲁莽行为下的产物,起初她表现出的体能与智商的发展优势,验证了科技的创造力,但人类很快就遭到了走捷径的报应,影片一开始,摩根就展现出了意料外的暴力,在实验室袭击了一名科研人员,这时她仅仅只有五岁。
有暴力倾向的摩根她的失控,立即将这种科学实验在人性层面的缺失暴露了出来,尽管科学家赋予了摩根一切人类具备的生理结构,但却从没有真正将她视作是一个“人”,当她的行为超出“造物主”的预想后,当下就被剥夺了基本的人身自由,关押在一间玻璃密室中,而在另一场袭击事件过后,直接宣判了她的死刑。
将被执行死刑的摩根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家尽管偶尔表现出一些对摩根的感情,但基本上忽略了她的人权,或者说,科学家从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造物主”,更不懂得什么叫“天赋人权”。
当科学家面临着自身人性危机的同时,摩根则遭遇了一场自我认知的困惑。
作为一个自然法则外诞生的“人”,摩根对于“我是谁?
”产生了很大的疑窦。
这是一个相当本源的问题,在《全面回忆》、《谍影重重》等影片中,丢失了记忆的主角,以生命的代价在寻找自己的身份,而在《攻壳机动队》中,义体人草薙素子即便在职业领域里混的如鱼得水,也不免会深陷自我身份认知的思索中,可见,这是所有人都绕不过的基本命题,不管这个人是如何诞生,又是如何存在。
摩根表现的迷茫又纠结影片中,摩根将双手摊开,掌心朝上,双眼凝视着手掌,在这种自我打量中,反复思索着自我存在的现实,随着事态的发展,这种思索演化成了自我意识的觉醒,摩根爆发出强烈的求生意志以及对自由的渴望,就像《弗兰肯斯坦》中的科学怪人,向弗兰肯斯坦索要女伴、友情一般,这些“过分”的要求是不被认同,也不能被满足的。
摩根凝视自己的手掌于是,一场颇为血腥的暴力事件在所难免。
著名的华人女星杨紫琼在片中饰演了摩根的创造者程博士,摩根曾一度亲切地呼唤她为“母亲”,而程博士决绝的态度则让摩根因爱生恨,在程博士留下“现在你该清楚你是什么了”的遗言后,摩根冷酷的选择了弑母。
摩根的创造者程博士片中的弑母情节,很容易让人想到雷利德的《银翼杀手》中,复制人弑父的经典一幕。
复制人和摩根在获得来自创造者的残酷答复后,都表现出了极大的求生欲以及对自我非自然存在的痛楚,这种纠结的情绪最终导致的是一种倾向于毁灭的人格。
最后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当人们认为一切就此过去时,片尾的反转,又让故事的前景变得阴晴不定,而留给观众的除了心有余悸外,依旧是对科技的传统式反思:科技发展的底线在哪里?
摩根死亡圣雄甘地曾将“没有人性的科学”列入毁灭人类的七宗罪,而人性恰恰又是世间最难把握的度量衡之一,我们以往认为人体试验是非人性的,但科幻电影揭示了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创造“人”,也可能是非人性的,因为从创造的目的到技术,都会因缺乏人文关怀的考量,而变得异常残忍。
相信随着科技文明的不断进步,除了《星际迷航》、《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等对科技发展礼赞式的影片,我们一定也能不断看到类似《摩根》这样对科技带有负面立场的警示作品,毕竟科技本身就是一体两面的事物,而人类文明又何尝不是呢?
首发于 电影通缉令 微信平台
原来她们是同类,所以摩根不杀她,只是打她,让她放弃。
途中有几个细节,就是李和心理医生对话也用了中文,跟摩根一样无师自通。
她俩都是不用学习就会开车,语言,太神奇了吧。
开始我一直以为摩根在伪装,为什么在她醒来之后突然攻击那个医生,这个感觉猜到了,她肯定会报复的。
结局我一直以为会是艾米杀了摩根救了李,结果跟我猜得正好相反。
首先,L4和L9同宗同源,应该是同一纳米实验的不同分支,所以她们之间有感应。
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摩根能感应到李在看她;摩根会知道她不认识的人,因为李都知道;李的超强战斗力摩根也会(也可能是同为战斗兵器的本能);摩根看手,李也看手(也可能是李被摩根传染了情感增益病毒);摩根和李都说了“跟我走”。
但摩根和李是不同的,李是执行力第一,摩根是情感变异,所以摩根能强迫艾米“跟我走”,而李直接KO厨师。
L4L9都是战斗转民用,本身无优劣。
只是摩根的情感加强有助于确保民用安全,直到杀鹿事件发生。
摩根在杀鹿时的逻辑是鹿没救了,得减少它的痛苦,但当她杀了鹿,由于情感太强,她慌了,无论目的是什么,鹿是死在她手里的,她矛盾了,直接导致执行力下降。
但李情感不强,她不用理会杀戮的对错,她只需要扼杀所有有损执行力的东西。
结局很有意思,李看手,摩根是看手之后,认清了自己,李是否也认清了自己?
个人感觉这种情感增益有点像病毒,传染性极大,估计L系列等李把病毒传播开就没救了,有木有感觉这个情节都点熟悉啊,对了,西部世界。
演摩根的女演员就是演女巫的那个,养眼
片子一般,不好不坏,无聊时可以一看,但也不要期待很多.摩根是个生化小女孩,被科学家研发并囚禁在实验室里,有一天摩根伤人,女调查员前去调查,发现摩根已有自主意识,是个利害武器,杀人逃脱,女调查员其实是另一型号的生化人,也是一种武器,调查员杀摩根,杀残存科学家,完成任务.小女孩的演技还行.谈到人工智能,其实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很落后,看看现在的技术,整体还不如一只小蚂蚁的智商高,电影中的高科技确实属于幻想.
一开始厨子亲了女主,女主的反应很微妙。
最后女主杀厨子的那点,很令人回味。
她本来对厨子说,我们走。
可是厨子话多,一直说amy,所以女主想到amy最后对摩根举枪,就看到自己和厨子的未来。
所以,长痛不如短痛,杀之。
换句话说,L4也有人的各种情绪,只是没有表现出来,或者没有遇到这么一群爱心泛滥的科学家。
凯特玛拉这部气质出奇的好,泰勒永远颜值在线。
让我们都做自己,然后互相伤害吧!虎父无犬子,处女作达及格线,为了麻辣姐,多给一颗星哈哈哈😄
还可以,就是故事太predictable了,没有一处发展是我没有提前料到的。有很多地方暗示了Lee的真实身份:她对男人的偷吻没有正常的情绪反应;她是唯一面对Dr Shapiro被杀的突变还能镇定如常、面不改色的在场者;更别提她可以匹敌Morgan的身体反应速度和力量。公司的人造人计划本身就是一个军事项目,只是一小群研究者突发奇想,觉得可以将其用于和平目的,开拓民用市场也未可知。他们说服了董事会,在一处与世隔绝的实验基地开展研究。Morgan是第一代成品。她的是非善恶观是五岁儿童的水平,却拥有远超常人的体能和智能。这就像人类掌握了核能一样危险。有意思的是,Morgan对Amy还是有情的,这表明她比起Lee来,终究还是发展出了人类的情感,而不仅是百折不挠地严格遵从命令的杀人机器。
从lee被抓开始就意识到了她也是个机器人
太难看了,以这个阵容能这么难看真的是不容易
预告片杀手
人造人纯属自寻烦恼
中规中据。结尾的反转略无聊。父子俩都喜欢女战士呵,真是亲生的。
要有多害怕人工智能,才能意淫出这样变态的智能杀手。
表演太做作了,Kate到了大荧幕明显没有在纸牌屋中感觉更加自如,也许大城市更适合这个千金小姐
人工智能生性残忍这点都看腻了,说得好像人性本善一样
如果不打一星分评论简直没眼看。人物塑造太差是指所有角色智能真是一个智障一堆人面无表情的爱呀不忍心啊纠葛啊你他妈的交代的真是屎杂乱无章双杀女主真是卖卡司呢吧,武力值这种东西真是商业片大杀器所以衬托着所有人都是白痴结尾强行怒转哎呦喂小可怜可看见河了。
为了争夺项目经费人工智能都开始如此有心机了 总觉得铺垫和暗示太浅显 内心全程毫无波澜 立意在感情是人类进化的薄弱环节还算有意思 导演是雷老爷子的儿子
别当科幻片看其实还不错,软科幻设定只是推动情节发展,内核是个悲伤的文艺故事,只不过结尾反转略狗血甚至没必要——只看文艺部分,安雅的表演非常贴合角色,即使有表情限制却于方寸间尽显灵动,把机械的冷漠与蒙昧的人性糅合的非常到位,动作戏也可圈可点;话说安雅这几部小成本稳扎稳打后飞升一线,果然没有辜负她努力磨练的演技;7/10分。
联想电影,机械姬、物种杂交、超验骇客、超能查派、机器纪元、机械危情、人工智能。凯特玛拉这里的穿着和发型,形象,挺美。女巫超模脸小妹妹饰演的新人类也不错。但电影整体普通吧。眼熟脸好多。
还以为结局摩根会反杀,原来是个实验失败品...
两个女主的中文尴聊...没一个写得上心的角色,科学家和人造人间设置的关系全然废置,Anya Taylor-Joy值得继续关注
结尾加一星
人类高层把开发出情感的生化人研发项目关闭全部投资杀手生化人。如果说去年的机械姬是个机械婊,这一部就是说高层决策者都是蠢货。
很难不拿来和《机械姬》作比较,不过节奏感和影像风格都不能让人满意,前半部分的铺垫又臭又长,而之后的部分又和《拉撒路效应》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一群大牌看在雷德利斯科特大神的面子上出演其儿子的片子真的有点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