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这个评论的出发点如下:王导演的《白鹿原》无论在宣传还是创作背景上都强调了根据陈忠实先生原著改编这一点,因而我们需要讨论的是这部作品是否达到了原著的水准,而不是说这部作品是否忠实于原著。
任何名著改编电影都不应该以内容是否符合原著来做评判标准。
--分割线小姐---内地公映版的《白鹿原》颇有些“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架势,观众对其寄予的厚望是其他电影鲜有的。
在重重审查,步步删改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160分钟左右的版本,我们在走进电影院前或许都有心理准备,然而观看完之后我发现过多的删改是电影诸多问题中的一个而已,很多缺陷早在剧本写作时便已埋下伏笔。
片头字幕表明这部作品是纯粹的王全安作品,编剧和导演均由其担任。
我对王全安的作品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倾向,既无偏见亦无偏好,对他的导演风格也不甚了解。
但《白鹿原》这样一部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时间跨度巨大的作品以一人之力来改编成剧本是有巨大风险的。
当然我并不赞同集体创作优于个人独创,但至少原作者的资源应该较好地利用起来。
我不清楚王全安在写作剧本的时候看过几次原著,但从公映版来看,王导或许根本就没认真看原著(或者是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有缺陷)。
作品的结构已经被严重破坏。
陈忠实在小说开头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样的题记已确定了《白鹿原》的史诗基调。
整部小说的主线清晰明确,一条是微观层面上白鹿两家(主要是白嘉轩和鹿子霖)斗智斗勇的过程,另一条是宏观层面上一代代的白鹿原人在时代潮流中的际遇。
公映版没有选择任何一条主线,情节的主要部分竟然成了田小娥的故事。
田小娥在原著中属于女性斗争失败的悲剧典型,但其经历并不是小说的主线,田小娥的死发生在小说中下部分,后面还有非常复杂和波澜壮阔的情节发生。
然而不知出于什么缘故,公映版的《白鹿原》在田小娥死后基本只剩下二十多分钟的情节。
这样的剧本存在太过明显的硬伤,一是故事主线偏差,二是故事情节不完整。
如此动人心魄的一本文学杰作改编成电影竟然变成这样,不能不让人痛心疾首。
公映版《白鹿原》存在严重的情节不完整。
故事到1938年便戛然而止,而且结局是完全脱离原著的创作,小说中日本人根本没有袭击白鹿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小说所表达的白鹿原的那份神奇。
而电影里,白鹿原被炸了个稀巴烂,情节也就莫名其妙地炸完了。
陈忠实的小说讲了近半个世纪的人事纷争,很多重头戏都在抗战之后发生,尤其是黑娃这个重要人物的结局以及白鹿两家争斗的最终结果都是在其后发生的。
据说220分钟版本里面至少讲完了故事,但王导演认为公映版的这个结局更适合年轻观众,不知道他是何处得来的结论。
情节安排和剧本结构是紧密相关的,因为剧本主线即已出现偏差,因此情节上就不再是一部渭河平原上面的民族史诗,而成了偷情偏房的情欲大戏。
这一点实在让稍有见解的观众都难以接受和苟同。
剧本上的缺陷是电影的致命伤,然而如果在人物设置和塑造上面有所弥补的话则电影仍然有出彩的机会。
但王全安导演不仅在情节主线的把握上出现偏差,在人物设置上也犯了巨大的错误。
原著中陈忠实运用了“地方神话”(myth)——这样一个文化学上重要的概念——即 “白鹿精灵”来象征一种至高的仁义道德观,而小说中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以及白嘉轩的女儿白灵是两位与白鹿精灵直接发生联系的人物。
朱先生代表的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而白灵代表的是对自身价值的追求,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
这两个人物的重要意义对于《白鹿原》整部小说的史诗概念都是很明确的,但王全安竟然彻底删除了这两个人物。
如果说删除白孝义和白孝武是无关紧要的,而且电影创作也难以容纳和表现如此多的人物,那么删除白灵和朱先生简直就是鲁莽和草率的。
从小说整体的布局来看,田小娥这个人物的戏份完全可以压缩,女性戏份的重点应该放在白灵上面,而且白灵和鹿兆海的爱情故事也是非常重要的戏份。
他们两人的爱情代表的是两种世界观的冲突,更是一个隐晦的政治比喻,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和现实价值。
而王全安导演不知是出何考虑竟然将如此重要的内容连根拔起,全然不留,不知道是无见识所为还是无胆识所致?
人物塑造上,作为一个熟知原著的观众,我尚且未感受到白嘉轩与鹿子霖之间的持续而又明显的明争暗斗,那么不熟悉原著的观众想必更是看得云里雾里吧?
白嘉轩与鹿子霖之间的争斗是不同的人生观之争斗,代表的是两种仁义态度。
这持续数十年的人际斗争是小说的微观主线,而在公映版中我们只看到了几场表现这一点的戏份。
原著中那种暗藏的激烈对抗并没有得到体现。
黑娃(鹿兆谦)是原著中重要人物,可以说是儿辈中陈忠实着墨最多的一个人物,也是性格最丰满,最有人情味,最有传奇色彩,最有悲剧气息的人物之一。
我们在电影版里看到的黑娃是支离破碎不完整的,观众没有感受到他的成长、他自我意识的觉醒、他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似乎他只是受鹿兆鹏的劝说而成为一个共产党员的。
原著中黑娃是非常有自我意识的一个角色,他从小便不喜欢白嘉轩那“挺得太直的腰”,也不喜欢和白家子弟玩,相反他和鹿兆鹏更亲,这也铺垫了日后他俩一起闹革命的情节。
在电影里却成了他和孝文“两小无猜”,不知道王导演的意图何在?
从演员的表现来看,各位老戏骨的表现依旧是无可挑剔的,尤其是刘威饰演的鹿三真是入木三分,那种刚硬秉直被表现地酣畅淋漓。
可能由于删改的原因,白嘉轩和鹿子霖的戏份并不突出,显得不温不火。
所有演员中张雨绮的戏份是展现最多的,甚至导演还安排了一场原著中并未出现的麦堆激情戏,然而张雨绮作为一个演员的职业精神我认为应该受到怀疑。
在田小娥被杀的那场戏中,饿了很久的田小娥早该干瘦如柴,而张雨绮简直白嫩结实,完全没有饥饿感。
这让我想起法斯宾德在《饥饿》中以及亚德里安在《钢琴师》中的表现了,那才是一个优秀的演员应该有的职业道德。
戏比天大,却还不舍得掉几斤肉,这让人如何赞同你的表演呢?
名著改编影视作品一直存在这样的问题,导演很多时候并非想忠实地将原著搬上荧幕,而是想借原著的壳子来表达自己的理念。
这样的一种创作态度有可能产生优秀的作品,也可能产生侮辱原著的改编,这一切都要看导演的见识和胆识。
情节的改编是必然的,电影的长度限制了其完整地展现原著的所有情节,但如何取舍情节,如何安排人物,如何梳理情节走向,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
当然由于国内审查体制的问题,导演不得不对作品进行删改,然而素材就在那里,删改的尺度如何把握,镜头语言如何组合取舍都是导演能力和见识的体现。
很多时候在国内剪出一部好的公映版也是关乎胆量的事情,无论是政治敏感性情节的取舍,抑或电影片长的选择都要看导演的胆识和谋略。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愿意为一部好片子坐四个小时,却不愿为一个烂片待一刻钟。
片长对于影迷来说永远不是问题。
有一个比喻说,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类似啤酒和尿的关系。
啤酒和尿其实在颜色上非常相似,然而观众不是傻子,一打开瓶盖我们就知道这是好酒还是尿。
2012年9月16日 评
对于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而言,电影版的《白鹿原》应该是一部看的很费力的电影,虽说是跳脱出了原著框架的束缚,但是由于没有小说故事的打底,而王全安又没有在白、鹿两家的背景上多做铺垫,所以一定会导致一些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陈忠实先生的小说用了很多倒叙的叙事手法,先揭晓结果,而后再用大段大段的文字去慢慢描述过程,电影前半段王全安也用了很多类似片段式的剪辑手法,但是之后却没有再详细描述事件冲突的过程,镜头一转,已是结果,再一转,已经是下个段落了,时长的限制,过度的删减,都让这个故事看起来支离破碎。
上映前听说张雨绮的戏份被保留还挺兴奋,但事实是该删不该删的都没看到,大家期待的“黄鹿原”实际干净的要死,其中田小娥往鹿子霖脸上撒尿一段被删,使得本来丰满的剧情瞬间变得干瘪瘪又不知所谓。
类似情况还有田小娥犯大烟瘾,黑娃的冰糖情结以及白、鹿两人的命运终结,这些片段的删减都影响了观众去理解电影的剧情和剧中人物的性格。
很理解有些观众为什么会觉得这是“田小娥传”,因为后半段的剧情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田小娥,从跟黑娃成为患难夫妻之后,这个女人的所作所为在可怜当中又夹杂着一丝可恨,她是辗转在各个男人之间的荡妇,挑拨白、鹿两家的红颜祸水,但细想想,她不过也是这个时代下的一个悲剧,别人手里的一颗棋子,男人们在乱世中可以扛枪防身,而她却只能抹裤保命。
张雨绮的表演要超出预期,尤其在勾引白孝文一段,欲拒还迎的挑逗,脱裤提裤的利落,那份由姨太变村姑的自尊和原始性欲的迸发,把一个多面性的田小娥演绎的格外真实。
由于一些关键情节的删减,黑娃这个角色结尾莫名其妙的消失是最令人诟病的,删减的情节包括:黑娃当土匪后去打劫富人时,嘴里吃着冰糖,看着手下强奸富太太。
黑娃被抓,被判枪毙,当上县长的白孝文派手下给黑娃送来一包冰糖,随后,黑娃在监狱里与土匪兄弟一起吃了冰糖。
但是公映版里只保留了黑娃从长工到共产党再到土匪后多种身份变化后的那份成熟,却把这个人物性格当中最真实的一部分删掉了,这是最可惜的。
但不可否认,黑娃是所有角色里最出彩的一个,他与父亲不同,迂腐的奴性思想并没有影响到他,从他大声对父亲吼出“我就是不想像你一样”的时候,就注定了两父子的悲剧收场。
小说里我很喜欢白嘉轩这个角色,从他慌乱的度过自己的新婚之夜,到后面施计夺地、处理家族和原上纷争时的冷静,陈忠实笔下的白嘉轩是有血有肉的,但电影版里张丰毅饰演的白嘉轩直接是从中年开始讲述的,而这个角色又被设置的感觉匠气十足。
反倒是长工鹿三的扮演者刘威,成了这部戏里我最爱的一个演员,在杀田小娥和跟黑娃摊牌对峙的部分,真的让人体会到何谓老戏骨的演戏张力。
看片之前我已经做好了接受这不是小说版《白鹿原》的准备了,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删减版的关系,即便不与原著作比较,看后还是稍稍失望,人物太多,铺排太少,洋洋洒洒50万字终究不能用三个小时讲明白,更何况大多数人看到的还是最不完整的版本,这是观众的无奈,更是王全安的无奈。
★★★☆
气候:对于一个在白鹿原上玩过的人,当然希望把电影画面和记忆联系起来,但是不能,那海拉尔干裂的风完全不是狄寨原(白鹿原的一个原是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大将狄青曾在此安营扎寨)那种 钟灵厚实。
看记录片将令 真是奇怪 王全安 童鞋在哪儿拍了那么久的风是为何,又不是你家陕北导演,不要自我西北化吗导演,关中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的地区啊。
人文:虽说华县老腔确实是古悠劲烈 ,但是白鹿原周围还是以秦腔的阿宫调为主的吧,既然是史诗级就多做点研究吧故事:早有人说是 田小娥外传 ,望之果然,家与国呢?
父权呢?
宗法制呢?
家族党争呢?
阴与阳之变呢?
魔幻色彩呢?
山寨百年孤独味呢?
人生偶然必然呢?
革命与改良呢?
白鹿精魂呢?
如果都没有拍,觉得难拍导演你就别拍了,捧老婆甭胡花钱了事实证明导演们一想拍老婆就会拍不好,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满神),姜文,甚至卓别林最后还是给了四星 完全是可怜曾经的始祖陕西在中国的边缘化最后贴白鹿原历史白鹿塬,远古时期,就是人类居住繁衍生息的最佳之地,依山傍水,水上之洲,也叫“华胥之渚”,古称“长寿山”“首阳山”“首山”;因位居灞河之上,史称“霸上”;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此狩猎发现白鹿,得名“白鹿塬”沿称至今。
平王东迁时,有白鹿游于此塬,以是名“白鹿原上听鹿鸣,鲸鱼沟畔观鱼跃”1952年在白鹿原旁边的半坡村发现新石器仰韶文化遗址大唐第一学问僧玄奘曾葬于原上
全片没有主题,浪费了好多影头,冗长拖沓地让人犯困。
族长嘉轩抚着儿子孝文的头,我以为此子将会是非同寻常。
两小孩结拜,我以为两人将会是兄弟情深。
家族照相,我以为将会是传统家族兴衰。
兆鹏离家出走,我以为将会是出门闯荡者逆袭。
黑娃与小娥偷情,我以为将会是有情人被迫分离。
黑娃与小娥回家,我以为将会是新青年与传统对抗。
黑娃被抓捕后离开,我以为将会是有情人离别后团圆。。。。
结果是,我想多了,全片就是流水帐,没有开始结束高潮低谷的区分,你以为情节低谷的部分,恰恰是全片的最高潮[email protected]:按我对电影的评分标准,这部电影可以给到2星(之前,我唯一给过1星的电影是那部天雷滚滚的《十二星座离奇事件》)。
【之所以给到1星,是因为这部电影是我怀着不小期望到电影院看的,结果观影效果极差因此说明下,给1星是建议没看过的同学不要浪费RMB去电影院看,不值得。
】[email protected]:第一次在抢先看电影后写影评,被这多人阅读,激动死了。
【本来想改成2星的,发现已被几个人点“有用”,不敢随便修改众人意愿,就没改(点“没用”的各位童鞋,敢不敢留下言,给个理由先?
烂片给1星或2星咋就不行了?
)】最近几天在翻看原著,愈发觉得吐槽点多。
简单列几个:1. 电影里,孝文和黑娃童年时一起吃糖,长大后两人关系不咋地,反倒是兆鹏革命回来找黑娃两口大谈婚姻自由。
(看完后,我好友和我谈时,说这是为啥)翻了原著,明白了:原著中,兆鹏和黑娃童年时一起吃糖,所以后来兆鹏学成归来才直接找黑娃吃饭,水道渠成2. 电影里,黑娃和小娥偷情,被郭举人发现后鞭打,没想到郭举人没要两人性命,直接给放了(黑娃、小娥这个大义凛然,偷情被鞭打嘴硬得像烈士,郭举人是雷锋啊)翻了原著,又明白了:原著中,郭举人放黑娃走,表示不计较,却暗地里派人追杀黑娃,黑娃侥幸逃脱,小娥被休,黑娃到小娥家接小娥出来,然后才有后来的私奔3. 电影里,孝文和老爹嘉轩抱怨床上功夫不行,嘉轩一脸严肃地说:“男人要是在床上那点豪狠劲都没有,就废了”,莫名其妙翻了原著,又明白了:原著中,孝文娶亲后耽于女色,嘉轩为教育儿子走向正轨,说男人要能控制自己,该豪狠时豪狠,该养身时养身(大意),逻辑合理[email protected]:评价改成2星
为什么中国的导演总爱在情欲这方面做文章呢,张艺谋的菊豆、李安的色戒...现在又来一部白鹿原,而且,他们又都爱拿这样的片子去国际参评,作为普通百姓我不清楚导演演员煞费心思拍这些电影要说明什么、要表现什么。
是爱国教育?
是人性的善良?
我看就是情欲的释放,是人性的糜烂。
但导演演员真是敬业,这种工作态度值得学习
四月初,《白鹿原》作为香港国际电影节的闭幕片,开始了它在华语地区的第一场正式放映。
第一时间想要确认的有两项内容:是否有龙标以及片长到底多长。
最后多方求证确认,HKIFF版本的片长是175分钟,而且挂了醒目的龙标。
组委会除了张贴出三级影片的告示,还提示字幕为简体中文和英文,请当地观众注意。
得知是龙标版本,南都的何谓老师长出了一口气,他觉得,错过了也不可惜。
看完电影,我的第一感受是关于下半身的台词桥段真是多,偷情之类的自不必说,像泡枣这样的敏感细节居然反复出现(不过内地公映版删得只剩“泡枣”两个字),直叫人怀疑龙标是怎么挂上去的。
这也大大贴合了原著前几十页予人的第一印象,同时也远超当年张艺谋们的情欲尺度。
为何龙标版能有如此大的尺度?
坊间有说法是片子拿到龙标送国外参展时,导演自己会往里面添加东西。
然而,对比完整版试映传出的风声,这个版本依然有太多被修改或删减的痕迹。
在1938年(抗战爆发后),《白鹿原》就草草了结,几位主角的命运甚至还没交代完毕就落幕了,实在令人想高呼一句:有心杀贼,无奈剪刀。
很显然,这个版本不同于柏林版本(柏林版本有诸多说法,例如放映和评委看的是两版本),也会不同于即将在内地院线上映的版本。
这很可能是它唯一一次公开放映,而看完这一次,恐怕它也就不存在。
换句话说,除了同一场次的近千名观众,我所看过的《白鹿原》,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交流对象。
因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一次放映,其实等于没有。
以我所见的版本,王全安的发挥比他以前小有进步。
观看《白鹿原》之前,对这名导演也不抱任何期望,对众口一致的“牛逼到不能再牛逼”也极为反感。
片中,他极力试图去描摹第五代的气象,还原并展示了很多乡土场景和民俗细节。
同时,黑娃等几个人物也怪有灵气。
不过,依据这个版本去想象完整版,《白鹿原》也难当史诗或划时代大片的言论,顶多就是一件上世纪末的行货,形式陈旧。
至少在镜头调度上,王全安依然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东西,讲起故事也是安全第一,不见神采飞扬。
最致命的一点,当他把重头戏全部押在了女一号兼自家老婆张雨绮身上,这就注定了《白鹿原》会有股小家子气,无法把农民、土地和宿命的东西给整明白了。
【南都娱乐周刊】175分钟版本比内地公映版多出的内容(完全依靠回忆,必然有出入。
反正,看过完整版的都宣称大家需要自行脑补,请把它想象成一部“史诗大片”)1、三人孩时内容有小幅删减,看牲畜交配等。
2、前后两段泡枣谈话,大幅删减内容,只剩提及一次泡枣。
3、田小娥戒大烟情节(?
)。
4、兵痞征粮恐吓百姓,强奸民女,小段删减。
5、折磨农会分子的场面被剪掉。
6、鹿子霖强奸田小娥……删完只剩穿好裤子。
7、提及狗蛋和田小娥也有奸情(?
)8、田小娥骑驴撒尿,大段删减。
9、白孝文突然行了,内容删减。
10、大旱求雨,删除(莫名的展示性段落,完全在学《黄土地》,删了也好,反正结尾已经凌乱)。
所谓完整版(220分钟)或200分钟多出来的内容1、黑娃当了土匪,打劫裁缝店,删除。
2、白孝文率领共产党,收复白鹿原。
3、解放后,县城和县政府的戏全部删除。
排戏。
白嘉轩见白孝文,替黑娃说情。
白孝文送冰糖。
老腔戏。
黑娃被枪毙。
传说中的、不知道哪来的素材版本,估计把拍的东西都添上了。
1、白鹿村上匾2、白灵一角完全删除3、……
影评讲述了一个以白鹿原为主环境,讲述一个同根家族白 鹿两家子孙的恩怨纠葛田小娥是贯穿整个影片的人物之一,她受着传统观念限制,但也试着追求自己的爱情,从小被卖到郭举人家做性奴隶,遇到黑娃后迫切的想逃离这样的生活,由此开始了她悲惨的人生。
白嘉轩是影片中从头到尾都出现的人物,他一生中挺直腰杆做人,严肃认真,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但也有些古板守旧,正是这样的性格却让他与那时正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脱轨。
黑娃所代表的是时代中正当青年热血澎湃的少年郎。
他是善良勇敢的代表,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也想要打破传统的观念,这些在鹿兆鹏来之后就显得尤为明显了,但是因为他的淳朴,也给他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
鹿兆鹏是一个有新时代思想的人一直有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的观念。
对田小娥和黑娃之间的爱情自由表示赞同,并十分羡慕,也一直推崇共产党的理念,最终被追杀,抛下黑娃,落荒而逃。
白孝文从小因为父亲的缘故备受众人爱戴,但因没有抵抗住田小娥对他的诱惑,甚至不惜抛弃他所拥有的一切,与父亲决裂,变卖家产后,因田小娥怀孕,想参军就救济被拉去强行参军。
几位主人公都有不同的人物形象,但在电影中却有一个十分明显的不足就是没有结局,或者可以说是对大部分人物的结局表述模糊,例如白孝文,被迫参军后影片对白孝文的描写就到此为止,并没有对白孝文的结局进行表述。
黑娃失踪后归来,发现田小娥已死,只出场片刻便离开,却没有对黑娃的命运有所交代,这样看影片的一头雾水。
相较于小说来看,电影将原本小说当中描述的白鹿原两代人的命运弱化,将重点放在了小家情感上,没有让人感受到白鹿原上世代变迁人物命运多舛的特点。
在电影简介中写以白鹿两家的矛盾为主,但在影片中唯独只看到白嘉轩与鹿子霖一个族长一个乡约像吵架一样的场景,对白鹿两家的矛盾却并未深切感受到,而小说中白孝文与黑娃的矛盾也并未展现出来,让结局显得十分草率有一段戏是唱戏片段,这一段可以说是影片中最成功的一点,每个人的表情动作都不相同,动作流畅,形象鲜明,虽是唱戏但也不古板,黑娃等人坐在中间吃面条的场景,也给整个画面带来一种随和感。
片中多次出现白鹿原的牌坊,也将剧情主线放在白鹿原上,带给人一种时代变迁的感受,多次出现麦田并将其拍出一望无际的感觉,也带来很强的视觉感受,尤其是幼年时期的黑娃与孝文在麦田里玩耍的场景配着夕阳的金色光线,让人感受良好的视觉美感观。
白鹿原这部电影看下来,会让人感到一头雾水,人物形象不鲜明,表达主题不大气,剧情没有结局,情节跳跃过大,只能说是一部非常遗憾的作品了。
以目前的公映版本而言,有65-70分,但我相信倘如导演所愿剪辑的话,应该有80分。
《白》有几条故事线可以讲,目前的版本,可能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尽管也不算短)内塞入尽可能多的信息,许多线索无法展开而显得有头无尾,比如鹿兆鹏,而片尾演员表中“文工团员”大概是这条线索的残留物。
不过无论如何试映的220分钟也太长了,有时候容量不光体现为时值大小,而是剪辑的能力大小。
就摄影而言,开头白嘉轩在麦地割刈的场面,黑娃麦客生涯的段落以及三个年轻人夜烧麦田的场景,在我看来表达了该片德籍摄影指导对《天堂之日》特别是阿曼卓斯的致敬。
最后,挺想知道,关中地区的观众对片中的对白方音认可吗?
方言对白往往最不容易讨好所在地的观众,这点连我非常喜欢的《海上花》亦然。
未曾看过足版的《白鹿原》,可看过书和话剧之后再看公映版,失望还是有的。
王全安挑战经典名著的野心值得喝彩,影片也确实拍出了史诗片的质感,可也仅仅是“质感”。
电影的改编并不成功,我知道自己是先入为主的关系,但归根结底,症结在于编导只是把原著的故事掐头去尾的讲了出来,却没有抓住其灵魂。
对人物的动机、思量和选择,不是没有就是轻描淡写;隐喻中的时代主题更是无法展现。
同样被压缩过的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就没有上述这些诟病的地方。
时间跨度长的小说改编成电影绝非易事。
当然,电影的改编并非一定要忠于原著,它是导演的“作者电影”而非作家的,否则就没有了电影拍摄的意义。
影片反映的主题(和小说不同)旨在传达封建道德观念下对女性的压迫以及老百姓对时代变迁的随波逐流。
不过后者在电影中也只是片面,并不如小说来得实在。
《白鹿原》的原著小说篇幅很多、结构庞杂,这样一个巨大篇幅下被压缩成158分钟,对王全安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难怪一直有人说《白鹿原》是最难被拍成电影的小说。
这种时长难以展现白鹿两家的家族变迁及土匪变共党等细枝末节,或许220分钟足版会有所展现。
但目前这个版本,看过原著的观众会认为它没有拍出精气神儿,没有看过的则会觉得隔靴搔痒、不知所云。
本该是配角的田小娥成了全片的主线,编导甚至还把她与几个男人的床上风光无限放大,给影片扣上一个“情色”的高帽。
“情色”归“情色”,却依旧在遮遮掩掩,越发觉得“意淫”比“窥淫”更要来的穷凶极恶。
王全安的私心很重,不断给他的“新缪斯”张雨绮加戏码,可出来的结果就像他糟蹋缪斯一样,把小说也硬生生糟践了。
个人认为导演应当学习贝尔纳多.贝托鲁奇的史诗片《1900》分成上下两部,上集以白嘉轩与鹿子霖为主,描绘家族关系;下集以田小娥、黑娃、白孝文为主,描写感情纠葛;在市场方面,它还可以应当学习吴宇森的《赤壁》,上下两集分摊票房,何乐而不为呢?
有个笑话,曰“太监”二字。
说者讲完,听者问下面呢?
说者答“没了”。
影片不仅被剪刀手剪的体无完肤,下面同样不完整。
导演很明显没有把故事讲完,结局到1938年日寇入侵便戛然而止了,没有交代内战和三位年轻人的后续故事。
剪刀手理应唾弃,被审查、剪辑过后的版本虽失去原貌,但删减总归也是有技巧可言的。
该留的不留,该删的不删。
田小娥和鹿子霖的床笫之欢,硬生生的挥刀一落,只保留了最后一点争执,没了原著中“尿入口”的情节。
衔接上的生硬,会令没看过小说的观众骂娘一句“又删了”,更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莫名其妙留个冰山一角有何意义?
能够看得出林兆华的话剧版《白鹿原》对电影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开场所有主要人物站成一排就有一种话剧人物开场介绍之感,片中的“双层楼台”和不断出现的“戏台”都是一种舞台的呈现,各色人物如走马观花般走上舞台面向观众,表演、宣誓或演讲。
这并不是缺点,相反,我喜欢这种复兴戏剧的方式。
而片中隔一段一现的大片麦田与远路牌坊并不只是单一的风景,它更是一种"幕与场"的衔接处理。
尽管影片将陕西关中文化表现到位,方言、皮影甚至面条都有所呈现,可这些仅仅是流于表面,惊艳的秦腔、老腔和影片本身并无多少关系,它被画蛇添足的安插进来纯粹是在哗众取宠。
离开了余男的王全安,空一个高大的躯壳,却完全没了灵魂。
有意思的是,离开了王全安的余男也变成了《敢死队》里舞刀弄枪的动作明星。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当“噔噔”的音乐声想起,电影宣告结束,黑暗中的观众一片哗然:就这样结束了?
就像是爬山即将登顶,突然出现一道悬崖横亘其中。
这种无结局的结束实在让人奇痒难耐。
众多人物的后续发展都没有交待,甚至没有一个可体现前情铺陈、可宣泄戏剧张力的高潮。
一股突如其来的外在力量,乱轰轰荡平了一切,强行将电影切出了一个结束。
这种破罐子破摔的做法,不知道是不是被阉了的结果。
因为预告片中明明有段敲锣打鼓扭秧歌的戏,而上映的版本刚刚打出“一九三八年”的字号就没了,戏远没有讲到那个年份。
如果是某局的剪刀手,我就啐一口:“艹他妈!
”那些看过220分钟足本的内部人士都在唱赞歌,比肩霸王别姬、活着什么的。
不过以现在看到的来说,即算足本面世,也不见得是一部伟大的电影,甚至于是否是四星好电影都难说。
因为本片如此宏大的叙事,如此多鲜明的角色,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却被王全安讲得病怏怏,不提气。
没有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戏剧张力,更别说纵览人生、展现民族历史的魄力。
霸王别姬、活着标榜为伟大的电影写进华语影史,正因为做到了如此。
的确,这种题材的电影存在先天的机会,可以上升到探讨历史的高度的机会。
但事实证明,机会与风险是对等的。
即算有名著打底,但是从文字转化为影像并非易事。
文字和影像之间本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技法其妙处都不尽相同。
那些把电影的成功归结于好故事的言论,我是不敢苟同的。
好故事的确是电影成功的基础,但绝非全部。
王全安就倒在怎么用镜头讲故事的门槛下,个人归结其失败的原因为文艺导演的通病:叙事重情绪不重线索,太爱长镜头,纠结于细节,舍不得做减法,不在乎控制节奏,不懂得营造戏剧张力。
如果是拍一部讲述细碎生活的类似桃姐这种电影,我觉得以上的操作无可厚非。
毕竟文艺片更认同作者论,偏重导演的个人视角。
但放到宏大叙事的白鹿原中,简直是灾难。
本片叙事以时间为序,但缺乏与时间对应的线索。
因为是群像戏,电影没有对准单单某一个人,视角在众多角色中摇摆。
如果要做到不顾此失彼,那么应该分出主次,主次之间把握好平衡。
从上映的版本来看,王全安心中的主是其夫人饰演的田小娥。
为此,还有段很长的跳出了白鹿原这个环境的戏份:黑娃外出当麦客(剧中为大户人家收麦的佣工),勾搭上田小娥。
按理来说,白鹿原是主体,故事发生的根基,视角游离主体这么久实为致命伤,以田小娥这个白鹿原的外乡人作为叙事主角也不可取。
以至于这么多粉墨登场的人物都模糊不清,几个主要角色的性格塑造都不够完整,转折变化都有突兀之处。
难怪评论说:只有田小娥,没有白鹿原。
看来,导演的夫人都不适合当女主角。
类似于唐山大地震中,最好看原应是母与女的关系。
但是冯小刚也只顾拍自己老婆,忽略女儿这个角色的塑造,发展至母女相见的高潮戏,母亲立起来了,女儿这个角色却塌下去了。
故事片中,我一般乐见具象的线索贯穿始终,来引领整个故事的发展。
其实本片原有合适的对象出现,比如戏台,比如祠堂。
但是,它们本身的对比和反复不够强烈,仅仅是一个背景的存在,没有被导演赋予更显露的情感。
更别提海报上出现的牌坊,虽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却仅仅是一处风景而已。
在此谈谈活着的改编,福贵在小说中是种地,在电影中是唱皮影戏。
此处的改编是由文字到影像的再创作,实为神来之笔。
因为皮影戏在电影中更有表现力,而且作为叙事的线索切切实实地连贯起了整个故事。
看过活着的观众应该都记得,每次皮影戏的出现都是承担着叙事的责任。
从福贵在赌场一次随兴的亮嗓,为下文唱戏挣子养家埋下伏笔;到第二次赌场的皮影戏,目的为气氛营造,鼓动情绪;后来在卖艺唱戏途中,突然被国民党所俘,刺刀划破影屏表现情节转折的戏很精彩;后又给解放军唱戏,对应到后文母亲逝世;再到大跃进全民炼钢,为儿子唱戏,渲染悲剧前的亲情情深;到最后皮影被烧,空留一个皮影箱养一群小鸡仔。
可见,皮影戏在活着中意义非凡,承接叙事,渲染情绪,并活跃节奏,似乎是个有生命力的角色,蕴藏着很多的情感。
同样是唱戏,白鹿原中几段唱戏的戏份看得人咬牙切齿。
既不参与叙事,也很难找到其他什么作用,而且基本上都是些长镜头。
特别是那段“将令”,时长好几分钟且一镜到底,但对电影本身来说,不但毫无意义,而且对剧作无疑是种伤害。
这种原生态的演出,也许更适合在民族文化展示会上出现,宣扬民族文化也用不着这样子。
如此跌宕起伏的家族史本是悲欢离合,能引观众笑,也能引观众哭的。
然而通篇看下来,还真少有激烈的戏剧张力,少有打动人心的地方。
本是一碗浓汤,熬出来却是这样寡淡的味道。
说到底,还是文艺导演的通病,不懂得营造戏剧张力。
当然,戏剧张力虽在那一瞬,却需要之前对人物的塑造,伏笔的铺垫,以及镜头的处理等。
现说说镜头的处理。
本片中有不少空镜头,对准的基本都是白鹿原那片麦子地,很美,有什么意义?
不理解;本片中有不少长镜头,类似于扫过一众抗议不交粮的义士,然后对准倒在地的黑娃,有什么意义?
不理解;还有不少摇镜头,人物对话戏时从鹿三摇到鹿子霖再摇到白嘉轩,然后再摇回来,有什么意义?
不理解。
很多镜头都类似这种,重形式感,却没有太大的意义存在。
仅从画面感觉来说,外景还是拍得挺美的。
有处镜头,拍的是夜半鹿兆鹏逃婚,在白鹿原的河边,月光河水的映衬下,人物都是一团团黑影。
黑白之间,很有视觉冲击力,角色的位置也暗示着人物命运的发展。
此处亮了下眼,余下镜头处理的亮点甚少。
如果要说本片做得最好的地方,是制作精细。
虽然你没见过近百年前的白鹿原,不知道该是什么样子,但你愿意相信就是电影中的样子,像是从历史里抠出来的似的。
当然,演员的表演还算不错。
这种反映历史变革的艺术作品(包括书、影视剧等)中每个角色代表什么、承载什么其实是很明了的,大抵都有个套路,不用费很多笔墨,观众就能分辨得清。
然而,还是受制于角色的刻画不力、剧情缺乏张力,像是观众眼前隔了层雾似的,原本应该鲜明的人物形象总有点模糊,原本应该在各色人物之间产生的火花总羞于呈现。
所以,有点浪费吴刚这种奇才了。
至于张雨绮,虽然老公力捧,但总觉着差口气,十分的情绪,经她演绎总要打个八五折的样子。
至少,我第一次觉得她的声音不跳戏了。
不知道是否有意为之,影片中出现了不少因年代之隔而显滑稽的场景,引得满场观众大笑。
我估摸着,这是支撑大部分观众看完本片的动力吧。
让我借此机会看完了小说,很好。
个人觉得还是很好的一部片子,基本把小说的意思,即历史是一个鏊子,表现了出来。
书才看得了没几章,已经很有味道。电影看了全部,看不到希望。
即便没有原著,即便不阉割,也就是三颗星。导演似乎在完成一套规定动作,要把故事说完,所以节奏结构啥的也顾不上了。麦子是第五代和海子的儿子,油泼面倒是本色,所以看完后,和哥嫂去一人哙了一碗油泼面。
所以说为什么没书好看么 净拍你老婆了 人家还不让放
时代感荡然无存。但关中话听得我很舒服。
王全安果然浪费了一个好本子,4星打给白鹿原本身。其实能拍成电视剧多好的。也可能删减版减得太多了,很多事讲个半截就没了...
完全没有体会到读小说那种庄严而激动的心情,也没有看到白鹿原上的神奇灵异,电影情节支离破碎,人物性格无迹可寻,不用说少了白灵、朱先生这些极有个性的人物,就是主角白嘉轩也显得偏狭呆板,少了几分人气。电影把重点几乎全放在田小娥身上,放过白鹿两家在大时代中波澜壮阔的斗争和命运玩笑岂不浪费
没看过原著 这片拍的根本张雨绮才是主角= = 而且是红颜祸水。。。这女人可怜又可恨~另外虽说有3个小时 但是觉得啥也没讲清 什么都蜻蜓点水一下 估计要被原著党批死
【220分钟版】在我个人看来,要想把《白鹿原》影像化,只有拍成像《冰与火之歌》《兄弟连》《太平洋》那样的十集迷你剧的形式才可能。或者是《指环王》那样的三部曲,但对剧本改编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请不要再发豆邮问哪里有220分钟《白鹿原》下载了!)
妈的,连骂的心情都没了,毁了小说
劲儿挺足
如果你读过原著,那么即便这严重阉割的154分钟你足已能给王全安5星。如果你是裸看,那么冲着赵季平,你给个3星吧。
3.5。那么复杂庞大的小说是装不进电影里的
黄金麦子田和门出现太多次觉得太矫情,看过原著的人都会觉得失望吧,捧老婆可以理解,但是没截好原著。场景的切换也嫌生硬,化妆道具还原很好,张丰毅不错。到最后结束了,我会说这都什么和什么嘛?
两个半小时的影片看完了,感觉就像看了个宣传片,一头雾水
时代变迁中乡土中国的农村氏族社会,各路人马你方唱罢我登场,起起伏伏,各领一时风骚,有点《芙蓉镇》的味道。频繁插入的秦腔、皮影和看淡人生悲欢离合的老族长白嘉轩又有点《活着》的味道。但整部电影显得散乱,野心太大,实现的不理想,离上两部作品差距甚远,最后的结尾也莫名其妙。
被剪辑的很零碎,有一种《活着》的意思,但是却又表达得欠缺。听着里面的陕西话,唤起了许多回忆啊。
女人悲催的情欲史
田小娥和几个男人不得不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