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观看了同学推荐的电影《刮痧》,在影片的最后听见丹尼斯可爱稚嫩的声音,他在随着父母的教授念着:“中国、北京、长城……”我顿时百感交集,是喜悦,是愤慨,还是无奈?
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看完这部电影后的感受。
我认为,《刮痧》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作品,适合不同文化程度的观众观看,具有诸多的成功之处。
影片中的很多细节都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因此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电影《刮痧》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冲突的影片,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
来美已经八年的许大同,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他把在北京生活的老父亲接到美国同住。
一天,五岁的儿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烧,他的爷爷由于刚从北京到美国,不懂得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已久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没想到这竟成了丹尼斯一次意外事故后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
在法庭上,面对对刮痧这一传统中医疗法一无所知的美国法官,面对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证人和证词,许大同有口难辩。
法庭宣布剥夺许大同的监护权,不准他与儿子见面。
一连串的矛盾冲突更是接踵而来,一个原来幸福美好的家庭就这样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电影中的很多细节是值得咀嚼和深思的。
一开始,许大同就说:“我爱美国!
这里是我的家!
”八年的美国生活已经让他有自信说自己是美国人,并且和其他美国人一样自豪地称爱国。
但无论他的英文说的如何字正腔圆,心里对美国梦、美国生活有多么的热爱和眷恋,他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根植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却怎么也改变不了,这使得他在官司中处处碰壁。
在为他举办的颁奖仪式上,丹尼斯和朋友的儿子打架,他会为给朋友面子而当众体罚自己的孩子,并坚称“打是疼骂是爱”,老爷子指出他这是“当面教子背后教妻呀”。
后来,因为刮痧的事情他被指控“虐待儿子”,听证会上对方律师请来他那位上司证明他是否真的动手打过儿子,这位上司不敢对法官撒谎只能回答“yes”,许大同据此认为上司出卖了他而提出辞职,上司认为他所谓的因为尊重上司而打自己的儿子是不可理喻的“中国逻辑”时,许大同用汉语脱口而出“道不同不相与谋”。
听证会上对方请的另一个证人是当年给他儿子接产的护士,这位护士指出他在危急时刻曾经说过“保大人不管小孩”,他又一次用汉语脱口而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见他在说出满口纯正英语的时候,骨子里根深蒂固的还是“中国式”思维。
也许这就是中国美籍华人(或称移民)的生存状态:已经脱离了生长自己身体和灵魂的祖国,飘洋过海努力奋斗,但要最终融入这个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社会却又是那么困难。
以至于在美国,他们好像是“东方人”,虽有绿卡但仍与美国普通民众格格不入,黑头发、黄皮肤是他们的一个“异类”标签;而和中国人比起来,他们又是不同的,他们在家里也要说一口纯正的英语,他们口口声声说自己爱美国,他们努力退去身上的中国印。
同时,美国社会也是矛盾的对待着他们的,它接受他们作为它的子民,作为国家的成员,但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却无处不存在着对东方人、黄种人(矛头指向的就是华裔)却充满了歧视、轻蔑和误解。
最可怕的是,当这种误解、歧视和轻蔑和美国号称“民主、法制、科学”的政治、法律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如电影《刮痧》中一样看似闹剧,却让人看得轻松不起来的事情。
美国人不了解中国的刮痧,法律上也不承认其合法性,许大同在听证会上很激动地讲着“人体的七经八脉像无数小溪流向江河又奔向大海,气发自丹田又回到丹田……”,没有一个法官或是律师能够听懂,他们要求找医学权威来证明,可是这样的权威在美国根本就没有,于是案情的发展越来越让人揪心甚至愤慨:儿子丹尼斯只能被放在福利院,和被父母抛弃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以至于他认为父母是要抛弃自己;许大同这边的辩护却一次次失利……从《刮痧》中,我们看美国的法制,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这个社会政治和法律系统里,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维护这个系统的健康、透明而民主的运转,因此会有揭竿而起报警的医生和护士,有为孩子的健康和权利而舌战不休的律师,有以说实话为自己责任的证人;但当遇到了他们所不理解或不了解的事情的时候,当另一个遥远国度的传统文化和他们的common sense产生冲突的时候,这种西方社会科学、严谨、民主的法律却成为他们固守自己偏执的一种武器,就如那个律师在法庭上故意惹怒许大同、用刻意曲解《西游记》的手段误导法官以达到自己赢得官司的目的。
影片在后半部分有不少感人的镜头,老爷子找到许大同的朋友——一个做版权辩护的律师约翰,连比划带画图告诉他不是许大同给丹尼尔刮的痧,而是他刮的。
约翰问许大同的妻子——蒋雯丽扮演的简宁:“为什么他在法庭上要说是他做的?
”简宁回答:“因为他是中国人。
”这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答案!
大同和他的父亲、大同和他的儿子、老爷子和孙子之间发生的故事,皆因为他们是中国人,在中国司空见惯的事情与道理,到了美国却说不清楚了,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被指控“虐待孩子”,却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无辜。
故事的转折是从律师约翰这里开始的。
约翰自己找了一个中医去体验刮痧,这位中医一边用英语给他介绍刮痧的原理,一边在他后背上刮出了深深地痧痕,然后让他用镜子看自己的后背,问他是否感觉这是“虐待”,约翰终于明白了一切。
圣诞节的夜晚,约翰去找原告方,告诉对方他有一个“两千年的理由”。
而另一边,大同和妻子协商了分居,这样儿子好歹可以和妈妈在一起,而爸爸则不允许靠近。
圣诞节的夜晚,这位痴情的父亲因为被保安拒绝回到自己家里而选择了爬窗户,他扮演成圣诞老人从一层爬到了自家九层的窗户上,整个过程有惊无险,一家人终于团聚,约翰和原本起诉他们的劳瑞娜一起来告诉他们:法官已经撤回了禁令。
” 最终,西方的法制和东方的传统在经历了苦难和艰苦的磨合后达到了一种“和解”和“融合”,孩子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妻子和丈夫也不再需要痛苦的分离。
这真的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是主题,表达了作为移民的中国人在一个民主、法制但又充满对别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误解的美国如何生存,如何融入美国的社会和政治生活,天生的不适应和排异性又让这种融合变得异常困难。
但故事的结局是好的,我想,这个结局除了安慰台下心里早就为许大同遭遇感慨的观众们之外,更多的是想重复一个被外交家、政治家们重复了千万遍的真理:“无论是怎样的文化沟壑,只要相互交流就能达到谅解。
”《刮痧》中的刮痧,刮在孩子身上,刮在美国的法制身上,刮在美籍华人的心上,也刮在了我们每一位观众的心上。
也许刮后印记难看,但温热微暖的感觉,却总是好的。
“人之初,性本善”,正是因为人性中有共通之处,异质文化才有了从冲突到融合的可能。
融合来源于真心的交流,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大同”的世界真的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用英文给孩子讲《西游记》的故事。
在美国,把孩子单独留在家里是违法的。
刮痧过的孩子被认为是被虐待了,孩子的解释也没有用,国外人就是这么直脑子?
听证会跟法庭有什么不同?
儿子是我的作品,我当然有他的版权了。
夫妻分居,就可以领回孩子,表明“不再有夫妻间不和导致发泄到孩子上的暴力”大部分对白用英文,即使是这对华裔中国夫妻。
他带走自己的孩子,美国警察还在追。
美国就是社会政府对孩子太重视,而中国,是大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很重视。
分居的夫妻只能在风月场所相见欢,汗。
两人互相说着经典的美国粗口。
梁家辉悲剧到扮演圣诞老人爬水管见孩子。
深夜中爬行的父爱。
误会解除了,可惜老爷子回去了。
今天偶然翻出中学时期写的日记本,里面有一篇《刮痧》的观后感,虽然对电影已经记得不是那么清楚了,以现在的角度看来写的也是极其幼稚,但是不做修改、权且当作青春的回忆。
若有看官觉得不对也请轻喷。
在信息不断发展,各国文化在不断交融的社会,文化差异的问题日益明显,在难以理解、融合中会为了冲突。
而《刮痧》中体现了十分典型的文化冲突。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一个州,有一位叫做“许大同”的华侨获得了美国某游戏设计奖,他十分高兴并觉得自己已经接近美国本土人民,应该能获得身份认同。
但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这也是故事的第一个冲突——两子相争。
大同的儿子丹尼斯与大同伙伴兼上司约翰昆兰的儿子保罗起了争执甚至打了起来,在这时,大同身在美国却下意识的选择了中国的思考方式,于是为了给朋友面子,不顾及儿子的面子,也不询问原由,就打了儿子并让他给对方道歉。
不愉快的收场后,即使大同选择了给儿子道歉,但依旧秉持和灌输“打是亲骂是爱”的观念,却不曾想让孩子会错了意。
接着一天晚上,老父亲与朋友外出,朋友发病逝去,老父亲被拘留在警局,大同十分惊慌,连忙赶往,这也引出了第二个冲突——在美国,是严禁父母在孩子独自丢在家中,这会被认为是不负责任和对孩子的漠视。
而本以为自己已经彻底成为美国人的大同却忽略了这个问题,故事的帷幕进一步拉开。
妻子简宁,也是丹尼斯的亲生母亲,出于担心便打电话回家,却因此吵醒了孩子,无巧不成书,就在大同赶回家时,丹尼斯在家撞伤了脑袋。
于是,故事的最大冲突点,也是点题的开始——“刮痧”,一个古中医疗法。
当老父亲看到了孙子丹尼斯感冒后,虽然有些刻意,但是表现上是源于传统观念、出于疼爱的爷孙情就为其刮痧,却没想到刮出来的不仅是“痧”,也是麻烦,是中美文化差异的冲突,是跨文化交流中无可避免的难题,更是大同“美国梦”的结束。
因为刮痧会在背上留下红粟状颗粒或暗红色的血点,这对了解“刮痧”的人来说习以为常,对于一般中国观念的人来说也能理解,不是什么刻意伤害,只是医疗效果。
但在存在文化差异乃至对中有所歧视的美国人眼里,对于不明真相而按照美国医疗、法律的医生、律师来说——这是虐待,对孩子的伤害,不能把孩子交给大同抚养,就此隔离了他们,导演在这个镜头里宣泄了对美国人的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的不满。
回到律师辩证会,由于大同重情义而轻事实,加上对“刮痧”的偏见。
辩论时很不愉快,对方律师百般刁难、恶意曲解以及断章取义,以此激怒大同。
对方带着霸权主义观对中国的歧视,曲解甚至污蔑中国神话英雄孙悟空的行为,一下子点燃了大同,唤起他作为中华儿女的魂,愤怒迷失了双眼,行为的莽撞也正中敌人下怀,导致二审失败。
不难看出大同对中华文化是带着不容侵犯的骨子里的观念,也是在表达文化冲突时,不能一味地莽撞草率、暴力解决,应该要冷静、和平和包容。
之后的大同心灰意冷,而妻子简宁往日累积的怒火爆发,两人争吵、分家,而又不舍、哭泣,为现实而无奈、抱怨不公,老父亲察觉到异常后求助于约翰,同时告诉大同自己想要回北京了。
约翰也前往中国了解刮痧,希望借此帮助大同。
一番周转,约翰将刮痧的真相解释给判决的证人,也帮助大同回家团圆。
故事就到这里,但是并未结束,它仍在生活中继续,因为想《刮痧》里的文化差异和霸权主义带来的冲突还有很多,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去了解它们、尊重它们、包容它们,达成共识。
不进行改变,这道裂缝将永远都在。
希望大同般歇斯底里的控诉能减少,而文化霸权注意能得到改善,唯有如此,刮出来的痧才会是不需要的排泄出来的废物,不是血淋淋的冲突。
于2016.10.24
刮痧是什么 是中医土方刮痧是什么 是文化冲击刮痧是什么 是继承传递刮痧是什么 是东方大爱这部早前的片子果然温故知新 P同学的毕业论文选题确实有太多论点可取一个祖给孙刮痧引发的一场美国官司我只想以文化冲击做切入 Culture Shock这个hope english里的一专题课文 在扔掉书本的两年以后头一次踏在他乡热土上我才真切体味它的实际意义与巨大威力正如主角一家 中国的知识分子 美国的新移民 拥有事业 财富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国际认可即便如此 即便能顺利地在白人中生活 仍然不可避免着这巨大的冲击原因在我们人生的头几十年 我们都接受着东方的传统并以此为用我们以中国式的思维思考了20年 我们以中国的方式解释对世界的认识起落一次飞机 就要将以往20年如同留在后背的乡愁一并抛开新的语言文字 它就像我体内换取的新鲜血液一样 另我痛恨 并且不适这样一种以更改语言为枪口到更改习惯更改思维甚至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为要害的枪杀案是新形式的大国争霸战然而我们还很欣喜地把它叫做“全球化” 这是21世纪最大的笑话如果还有更大的笑话 那么就是在角落拍案的我也欲势加入自嘲的行列 并为此苦苦沉吟换个角度说 我承认每回我看完电影都情难自控不免偏激那么我只能莞尔说这是传媒效应法院收回诉讼的那刻我的口轮肌到两腮侧肌绝对颤动的比蒋雯丽更真实与猛烈当洋人拿着英版《西游记》谴责monckey king是顽劣自私道德败坏的中国猴子的时候我口中出来的词绝对比梁家辉脏得多这就是课堂上所谓的传媒影响力尽管我会跟夏夏说学校的横幅标语“传媒是政府的喉舌”但是这个喉头音效很强大作茧自缚的文艺人回到刮痧的问题上来 要说文化传统我不免想到口语书里的问题:Have you ever changed your name?
Do chinese people like changing their names?
且不说明星和佛徒的更名癖 我要说在中国名字是父母给的 保持原名那是对长者的尊敬也是对传统的尊敬18岁前我总嚷着要更名 18岁后即便我叫张小狗张小花之类也不会考虑更名了 这就是成长吧再例句说片子里的 我儿子打了你儿子 我当着你的面收拾我宝贝儿子 那是给你面子美国人又不了解了 你打你自己儿子关我哪门子面子 这是什么见鬼的东方逻辑这就是东西方 也是传统与国际 两者何以一体你们洋鬼子是亚当和夏娃造的 中国人是女娲给捏出来的 从人体构造上说就不一样嘛难道就像那首歌《梁山伯与朱丽艳》吗?
最后要说作为中国人我很自豪
毫无疑问,这部电影不该只存在于有关“文化差异”的无休止讨论中……我很想说人们确实有些低估了它,但豆瓣7.5的评分却又绝对不能算是委屈了它……这又从何解释呢?
只能说人们大抵也能感觉到它的力量,只是或许不能很好地表达-大多时候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当我在豆瓣的短评中看到了大量有关“文化差异”的盖棺定论时,我就更坚信这一点了,不过我可以确定的是:错的绝对不是文化差异这一客观事实,而是人们“盖棺定论”的表现,这一点总是让人不免失望…… 言归正传……回到电影内容本身来讲,“文化差异”确实是无法逃避的某种核心,但绝不是唯一,它一定还有更多层面的诠释和理解……因此,我们先从“文化差异”在影片中最基本的表现-人情和人权的对立中着手去一层层剥开洋葱神秘的面纱,也许在这之后我们再大谈“文化差异”或“Culture Shock”会更合适,它带来的无论何种情感的泛滥也许就没那么讽刺了…… 片中最浅显也最戏剧的设计毫无疑问就是中西方对于“刮痧”理解完全的不同,因而很多时候很多人在此刻就草率地为这部电影贴上了“文化差异导致的种种”这一标签,人类总是轻而易举地对不了解的东西作出定义从而使它尽快“回到”自己脑海中那篇风平浪静的安全水域中去,殊不知海面之下暗流涌动……然而“刮痧”也存在于唐人街很多年了,但此前可没有人为它这么上心过(事实上这也很能说明问题……)。
我们确实很容易忽视戏剧性冲突的根源在于:双方对于“怎样才是对那个孩子命运最好的安排”这一点的争执。
是的,重点是“刮痧”对于孩子的影响以及这背后映射出的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问题……我认为两方都是出于“为孩子好”这一点,那么分歧如何而来呢?
从家人的角度来讲,他们是想早点接孩子回家-“回家”,这是属于家人和父母的爱,是我们都很好理解的中国人最司空见惯的爱;那么从另一方,也就是代表西方的美国社工机构和司法系统来讲呢?
我相信他们也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尽管这很容易让我们中国人产生这不过是由于冷冰冰的制度和法律规定的绝对化误解),那么我们又如何定义这种“爱”呢?
我想称之为“来自社会的关爱”(即便它还有一个更西方也更现代的名字叫“人权”),这在中国人听来简直不能更别扭了,而这恰恰是理解两种文化差异根源的关键。
我们很容易忽视矛盾根本所在的原因在于,影片基本是从这个中国家庭(或许在这里我该称它为美籍华人家庭才更合法理,但显然影片更希望我们把它看作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的视角出发的,而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这个中国家庭的三个成年人对于这次事件的着眼点其实很快就从这个矛盾的焦点上移开了,当然一方面有律师指引的原因(为了胜诉),但是在这个条件下我们其实可以发现中国家庭和律师乃至整个美国司法体系的根本矛盾。
中国家庭总是认为: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刮痧是对人体有利的……等等等等,但不管怎样,我们中国人好像总是认为有很多东西是天经地义、自然而然、无需解释的(不得不说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都觉得有时候这种逻辑挺荒谬的,要知道这世上没什么是天经地义的)。
尽管这其中很多都是事实,但问题就出在这个“无需解释”上……在西方世界的概念中,以司法为例,每个人不可以只是单纯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需要拿出证据等有解释性的因素来证明,即所谓的“程序正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觉得美国人无情无义、太过机械、不懂变通,而美国人觉得中国人不可理喻、不讲道理甚至有些自私的意味…… “人权or人情”这个问题对中国人而言,不管我们再怎么在西方现代化浪潮的标准中一遍遍强调“人权”和“法制”,为人情找出一百个辩护的理由总还算“不费吹灰之力”……不用太多解释,每一个学着中国人编写的教科书(如果其中有“幸”包含历史课本就更好了……)长大的孩子都知道这是为什么(至少我们以为我们知道,但这就足够了……)。
“宗法制”、“以孝治天下”、“仁义”等等,在我们文化符号的这些关键词中,我们大可以粗放地将之归因为历史的摆弄,可它不过是个舞台不是吗?
那么对于美国来说呢?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我不由地想到那个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开放包容的“西部世界”时代。
众所周知,美国早期的历史是一部差异化、多元化的“世界移民史”,与开放包容、充满创新和奋斗精神的气质相伴而来的,是无数的冲突和矛盾。
就包括在我们看来充满英雄主义精神的决斗,剥去尊严和勇气等等道德的油彩,这在在当时实则是一种残忍、危险而血腥的野蛮行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那个虽然充满冒险精神但却毫无规则而言的危险世界。
也许是那个时代带来的创伤,美国人民开始无比向往使自由主义和冒险精神在规则的方寸间起舞,他们只是需要一个规则的世界、一个明确的世界。
因此,法制对于他们来说不是将精神磨灭在规则的桎梏中,而尽可能将之上升为社会对每一个人的包容和关爱。
这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或者说这会让安全感更多来自家庭的我们产生极大的危机感,务实的我们不会花费精力在构想这样遥不可及的“人间理想”……尽管所谓“社会的爱”有着理想主义的成分,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他们在社会蓝图绘制层面的理想主义,让人不由得会产生向往和期待。
诚然,我们是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民族,但这也丝毫不妨碍浪漫滋生于我们对社会的构想和设计中,靠人性中的美好从心底约束人心无边的欲望,这本身就是先哲对于那些个乱世最浪漫的期待……总而言之,不管制度设计或是社会蓝图的出发点是个体还是整体,不变的是人类对于美好的无限追求……尽管有无数个时代无数的人因为虚妄的欲望堕入人性的深渊;尽管有无数的中国人在“仁义礼智信”的道貌岸然中禽兽不如,也有无数的西方人在法律与规则的缝隙中堕落为“晨曦之星”,在灰色地带做起了“无冕之王”……但于《刮痧》这部充满了亲情、爱情、友情以及“社会之爱”的电影,我更想称这场温暖的闹剧为一场美丽而浪漫的误会——以“爱”之名!
附:电影有趣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刮痧”象征着近代中国的委屈和伤痛、是对那个年代中国每一个“美国梦”的无情击碎、是国际地位和文化公权力差距带来的异域审判、是糅合了中美价值观和幽默感的双重献礼等等等等……但正如学术界没有一种完美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我们的文明、世界和生活也不可能在一部电影里尽善尽美地呈现,“第七艺术”只是于天之角,做了洞穴中的一场梦,梦中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也许只是人类的顾影自怜,可这份嬉笑怒骂的率性和真实,又让我们成为了最“可爱”的“人儿”。
单纯地让我做评价的话,电影过度强调文化差异的主题表现的痕迹过重。
或者说,每当我看出点什么细节的时候,电影的核心便会被再次强调。
我认为可以解释为这部电影意在表现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差异所以放大了所有相关的细节。
我认为90年代开始中国与的西方的隔阂才算开始打破;彼时中国的文化对外传播较少,而西方也未能为这一差异寻找合理的秩序。
就刮痧而言,诸如日本等与西方交流较为长久、广泛的国家又没有这一说法,故中美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差异和冲突。
西方功能主义者认为家庭是一种满足某些功能需求的社会结构,是一种普遍的、必不可少的适应性系统,从家庭的消极功能角度而言,家庭中存在着不平等,例如家庭中妻子角色可能受到的更多个人自由的限制,我认为影片中还表现出了中国的传统家庭中更加重视亲子、上下级关系,也就是辈分的影响。
电影里,我并不喜欢男主父亲这一角色: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因为他从家庭地位的角度上或许高于男主夫妇。
他的设定是知识分子,但他或许并不懂得怎么能够更好地以新时代的角度教育晚辈孙子、怎么解决儿子也就是男主的困境,而应对这一切的措施竟然是选择回国。
文化是具有超生理性和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或创造的。
再谈谈男主饰演的父亲这一角色,男主在美国有自己的家庭、事业,他在美国也生活了很长的时间。
虽然他在载父亲回家的时候曾谈到把孩子单独留在家里就已经是违法,但是他却对美国的法律似乎又表现出极为陌生,体现为他在面对事情时极为暴躁的处事态度,特别明显地体现在法庭上的歇斯底里,又包括他在送父亲去机场时将自己的儿子带出来,而且还无视警察的指令我行我素。
警察是国家统治阶级以强制性势力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治安秩序的意志,是国家的暴力机关。
或许在国内的视角下这一行为并不会带来生命上的威胁,但是在美国与警察产生冲突可能会面临更加严重的问题。
男主在美国朋友面前打儿子,将行为解释为“面子”;为父亲能够顺利办下美国绿卡而说刮痧是自己所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可以说是为了面子,可以说孝顺而不让自己的父亲受羞辱,但这一切都发生在法庭上,法律法规可以保障人们的权益,但男主的行为举止都对案子、对孩子不利。
文化使社会成员形成了模式化的社会生活与行为方式,而各个国家、民族的的社会成员又总是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文化表现看为最优解,以其优于其他文化为基衡量其他文化。
影片中儿童保护组织的那位男成员就一直在以美国的价值观“要挟”男主而并没有尊重、了解中国的文化与价值观。
不论是男主还是儿童保护组织的男员工,都应在立足于自身文化环境的前提下,对变化的文化保持以清醒的认识,不是将自己的文化与认识强加在其他文化上,更应以诸如法律等共同的渠道来进行自证或辩论。
各种文化都有一定的合理成分,而走到极端总是错误的。
电影上映于2001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也在进步。
影片中男主虽然在影片开始时男主表现出他以融入美国社会而自豪,虽然他以为自己的再社会化改造极为成功,但实际上他在骨子里完全是个中国人。
文化、家庭即使有着巨大的差异与冲突,但世界上不是只有一种正确,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尊重其他文化以及其带来的价值观,这也算是一种简单的友善。
中国人主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中国人自称自己是礼仪之邦。
其实礼仪,无外乎规矩,哪里没有?
只是某些礼仪或者规矩,于一个民族来说,是天经地义的,在另一个民族眼里,却不可理喻了。
人前教子背后教妻、打是亲骂是爱、家和万事兴。
许大同带着这许多的中国规矩来到美国,寻求一种公平竞争。
在竞争中,他成功了,如愿以偿,家庭幸福事业有成。
他站在领奖台上对美国人说: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爱美国,这里是我的家,我实现了美国梦。
然而一转身,许大同却因为深夜里把儿子独自一个人留在家里,并且摔伤送进医院,又阴差阳错地被发现孩子背上爷爷刮痧留下的瘀痕而遭到美国儿童福利院起诉,怀疑他存在严重家庭暴力虐待儿童。
在多次与儿童福利院的法庭辩论中,许大同与代表美国规矩的儿童福利院陷入僵局。
他们各自上演自己的闹剧,一方拼命攻击,一方歇斯底里。
他们根本无法交流。
中国人最传统最民间的家庭治伤法“刮痧”,在国美人眼里简直不可思议。
他们需要科学的解释和准确的证据。
而许大同之前对孩子的武力管教替父受过爱妻弃胎,甚至根据中国神话英雄孙悟空设计出来的游戏,居然都成了呈堂证供。
包括他最信任的朋友兼上司昆兰,都成了控方的证人。
许大同觉得这帮洋鬼子才真是不可理喻。
他扔下一句“道不同不想为谋”忿然辞职。
为了能让儿子回家,妻子违心与他分居,父亲内疚回国。
许大同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他表面暴跳如雷,固执已见,内心却在深深长叹:美国居,大不易啊。
他痛哭,他呐喊。
他忘了他已是“美国人中的一员”,也忘记了他的儿子只会说英语。
他想回到愿意承认他的感情他的观念的中国。
但是他是负罪在身,为了证明他的清白与正直,他必须留在美国等待宣叛。
为了能在圣诞夜给儿子送礼物,许大同悲壮地从室外爬水管到9楼自家的窗外。
然而正在他险些失足坠楼的时候,昆兰和福利院女主管带着法院的解禁令拯救了许大同。
而这个结局是昆兰以自身作为实验品到华人街请中医为他刮痧,证实了确实是种家庭疗法而非暴力。
掌声,礼物,泪水,理解,感动,大团圆结局。
尽管如此,整部电影的基调却是凝重、阴沉的。
美国人是理性的,中国人是感性的。
当我们无法让别人承认自己的时候,常常会以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试图打动别人。
法律无外乎人情,美国人也并不一概那么机械那么无情,他们的法律也一样在乎人情,但最终还得事实说话。
电影虽然为我们展现了这个事实,但内里的情绪却无时无处不在渲染一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悲怆与凄凉。
这便是中国人极度自卑导致的极度自尊。
《刮痧》绝对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倒不是说这电影有多么好,其实各方面表现平平,还有扮可怜博同情赚眼泪的嫌疑。
But,这电影跨越了了海外华人在物质生存上的挣扎,进入一个文化差异层面的反思,给观众一个警示:大多数向往国外的人,并不在于那里优越的物质环境,而于那里优良的竞争环境。
请注意,西方的人文环境,有时会公平得豪无人情。
好在这个世界越来越兼容了,但是,兼容的程度与文明发展的速度是成正比。
所以希望别人兼容我们的同时,我们也得学会兼容别人。
我们的礼仪里,包括了“入乡随俗”这一条。
【原谅我的超长定语】 (~ ̄▽ ̄~)十多年了,一直想看,却今天才真正去看。
没有辜负这些年的期待,是一部好片子。
个人感觉本片突出中美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男主角身上,许大同虽然留美8年,一口流利的英语(虽然听起来发音不标准,但是丝毫不影响沟通),还有标准的美国生活和工作圈子。
但是他和父亲、儿子之前的关系处理起来,还是像一个传统的中国人,这与他开头获奖时候说他成为一个美国人,其实是恰恰相反的。
美国人有美国人之爱,中国人有中国人之爱。
爱的方式大相径庭,但是没有绝对的哪种好,哪种坏。
他们只是两种不同方式的爱,但是,源头,都是爱。
我很喜欢剧中一句台词,男主许大同,在把老爷子送到机场时候,老爷子说“生活就是这样,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你躲是躲不开的”。
其实很平实的一句话,但也道出了老爷子一辈子领悟出的人生的真谛。
无论你是接受的哪里的文化,终究,做一个勇敢的人,敢于面对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
Most of us grow up with a strong depressor of American dream, which encourages thinking big and struggling for it. The so-called American dream shows us that all people can succeed through their hard work, and that all people have the potential to live successful lives. They firmly believe that America is a real paradise where one deserves his own behaviors without any imparity of race, family, fortune etc. However, is this sort of dream as perfect as we image? Well, the movie Guasha Treatment shows the other side of the ‘dramatic dream'. Life could never be so easy and sometimes even a tiny thing could be a fuse of big trouble. In the movie we couldn't simply say that it's just someone's fault, but,in fact,it's a kind of certainty--the certainty of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Just like the beginning of the movie, because of the quarrel between the two children, the son, Dennis was beaten by his father, which is just a very common action in Chinese culture. The grandfather of Dennis also admitted the way of education. Because the other boy is the son of his boss, Datong gave his son a lesson to show his respect to the boss, who can not understand it at all. The boss was shocked and accepted it temporarily. In American culture, individualism is the key point of American cultural pattern, even between the father and the son. But in Chinese cultural pattern, fathers have the right or responsibility to educate the sons, no matter in a legal way or his personal way. We tend to take it as family privacy, instead of family violence or child abus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amily conflict is often solved between family members and it's a shame to spread family conflict outside of the house, while in America, the law and regulations make the difference. What's more,the main line of the movie--Guasha,which is a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al curing methods, is good for blood circulation and strengthen our body. However, it is unscientific in America and difficult for American to understand how it works.That's lead to the the dramatic ensuing events.Well, from the moment of our birth, the cultural into which we are born shape our experience and behaviour. By the time we can talk, we are the little creature of our culture,and by the time we are grown and able to take part in its activities, its belifes are we belifes.That's lead to the cultur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We can't avoi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or ignore its existence.But what we should do is to take respect to the other cultures and make consideration to the other people form the bottom of our heart, and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have a ‘Datong’ society,which both the America dream and the Chinese dream are respected in the world.
The film "THE TREATMENT" tells us audience a series of misconceptions of xu's three gener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film depic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reflecting the friction and collision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 actually. Our speech will analyz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three aspec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family relationship and education.Frist of all,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 focus on children's moral education. Chinese children have been taught to be children of filial piety from childhood, which is totally different with Western countries. 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 personal - based education, justice and freedom of the individuals. Children also have the right to speak with family, and their parent would respect their children. Take the movie as an example, Xu's son, Dennis has conflict with his boss's son, Paul. Actually Xu asked Dennis to apologize to him for no reason at all. When Dennis didn't listen to Xu, Xu immediately shut down his son's game player and hit Dennis in the back of head, by which Xu expected to show his respect to his boss.The second difference is the family relationship. In Chinese thinking, facing the unreasonable demands of children, parents should criticize them with a strict attitu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aband and wife is equal in US. American husbands will speak to wife face to face, In the film, Denis gives scraping to his grandson, who had violated the American law. In order to protect his father, Xu admits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his father. In Chinese opinion, it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filial piety. When the boss Quinlan learned the truth, he was very unbelievable. Westerners have more consciousness of self independence than Chinese. They believe that the individual is equal before the law.The third difference is the way of dealing with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merican culture pays attention to individualism, while Chinese culture put collective interest first . In scrapping, when Jane gave birth to Denis at the hospital, Datong did not accompany her at the hospital because he had a meeting at the company. This kind of choice is understandable in China, where collectivity outweighs individuality, but is unacceptable and unforgivable in American society. And this is not only the conflict between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but also the conflict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view.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empathy, sincere trust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are the best ways to achieve harmony.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notice tha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has been strengthened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ach other have been decreasing.
为了表现文化差异,瞎编,倒果为因。演技差。完全没必要的两个人中国人私聊说英语。
成于鲜明,止于鲜明。
郑晓龙电影代表作。业内顶级的制作班底。剧情走向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名片《生活多美好》。对中美文化差异的探讨比较深入。其实也揭露了美国所谓的“法治”是反人性的这一点,幽默的黑人法官“挽回了美国人的颜面”。表现出的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其实更加说明了郑晓龙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朱旭饰演的父亲形象“风味独特”,可与郎雄并称“国父”。蒋雯丽的英语口语出乎想象地好。梁家辉和蒋雯丽对酒浇愁那段不光不做作还是亮点。就是腾讯视频的资源有点声画不同步的问题。
有得做的题材拍成了无趣的大路货。
不是简单在说文化冲突了,更重要的是对两种文化中的权力关系不对等一种发泄,梁家辉的歇斯底里,更多是作者面对这种文化权力结构的歇斯底里。
超级无聊的故事,主题探讨太浅薄,就是剧情有点噱头而已
不错啊,看的人揪心,就不知道现实生活中会这般完美么
比《推手》好看吧。。
男主的性格确实很差劲,鲁莽、冲动、意气用事、不听劝,脾气还大,可以说闹成这样有一大半是他自己的原因,不完全是文化冲突带来的。从最后的片段能看出他根本没从这次事件吸取教训,“我打我孩子是为了给你面子”,哈哈,有些糟粕确实该改了,那就是中国传统里根深蒂固的大男子主义
时代久远有点夸张带点unreasonable,导演只是想表达简单的文化差异却弄得非常的一个弯子。三颗星给我最喜欢的两位演员。
不喜欢。这种文化冲突的东西一放大就觉得无聊。
演员表演的太棒了 特别是梁家辉 把男主暴躁 易怒 但又善良 孝顺演得栩栩如生 可惜电影为了刮痧而刮痧
同样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碰撞,拿给李安拍不知道得强多少倍;俩主演英文还没一个6岁小孩顺溜,听着别扭;老爷子一掉泪就绷不住
2010 好故事烂导演
这段时间很流行这种跨文化电影喜福会,推手,喜宴,
6.5,就是结尾不好
在电影院看的,,鸡皮疙瘩直起,,走又心疼钱
★
Because hi's a Chinese.
中西观念的碰撞,但是亲情都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