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然间记起你常问起我有没有想你。
我都只是笑而不语。
你也跟我说起过孤独的时刻想起的人总是我。
现在的我却也经常忘记,忘记你已经离去。
爸,你还好吗?
2010年最后的时刻和母亲在一起,看着电视里热闹的景象,心里却万分落寞。
我和她谁也不说一句话。
沉寂的空气压得人快要喘不过气。
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总是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她,她总是哭的很厉害。
我却不,甚或很少在人前哭。
那晚她比我睡得早一点。
看电视里的跨年晚会即将沸腾的那一刻,知道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却关了电视,关了手机。
安安静静的睡在母亲身边。
不一会儿,听闻传来的爆竹声,母亲似乎说了句什么,又或者她只是转了个身,而我早已凝噎的泪流满面。
2011年1月2日,睡前和母亲三言两语聊起来,夜已深,却都没有睡意。
母亲炫耀她培养的盆栽,那是令她骄傲的宝贝。
只要她耐心的待它们,它们就会开出漂亮的花。
那似乎是她们约好的彼此讨欢的方式。
我却学不会。
每次电话总是母亲打来,要是超过一周没有接到她的电话,也是有感觉,但还是不会主动打个她。
最近一次接到她的电话,她的嗓音有变化,说的不多。
回家才知道原来她感冒了,一个人在小诊所里打点滴。
我却跟她说:以后生病尽量不要动不动就输液体。
这样的话很耳熟,曾经是我在生病十分,母亲常常告诫我的。
没想到,母亲第二天就真的没有再去打点滴,她的感冒也好转起来。
她想你的时候,总是哭的不成样子。
令人心疼。
我劝她再找一个陪伴,她却对我说,不会了,也不必了。
我一个人挺自由的。
我懂的却没有说出:自由意味着孤独。
这是我们都将要面对的人生课题。
在失去生命中最关重要的人以后,如何在时间的洪流里平衡这一部分欠缺。
却梦见你陪我一起放烟花。
为迎接新的一年。
你总是为我买好新的衣服。
而不论是什么,我从来都不挑剔。
衣服大小都很合身。
我想你喜欢的样式也就是我喜欢的。
为此,我总是把衣服穿到破烂,才舍得扔掉。
今年冬天格外的冷,怎么也找不到御寒的高领毛衣,某一日想起5月的时候都捐给了玉树灾区,那时候想着你还会给我买新的衣服,你已经有两三年不再给我买新的衣服了,你的行动越来越不方便,越来越无法站立.....却终究没有等到。
每次回家,都会给你剪指甲,为你洗脚。
这些事,你总是让我来做。
有时候,即使指甲不怎么长,你也要我给你剪。
正午时分,暖暖的阳光正好照射在客厅的沙发上,你缓缓地打着瞌睡。
我就那样静静的看着熟睡的你,觉得有你在的每一分钟都很幸福。
总是梦见你和我一起做许多事。
梦醒以后便觉得似乎在哪里又见过你。
那日,翻看母亲的手机,她和你一样,喜欢留着我在半夜发来的长篇短信。
我看了只有热泪暗涌,于是帮她删掉。
就像删掉存在你手机里的那条短信。
我曾经半夜偷偷起床,透过玻璃窗,看见你拥着她入睡的模样。
后来,我也学着你的样子搂着她。
今天还看了蒋雯丽导演的《我们天上见》,于是我又想起老爷。
新年那天,母亲打来电话,叫我打通电话给姥爷,我照例不愿意。
母亲说,是你姥爷要你打给他的。
她显然不满意我。
我说我不记得号码,她竟然脱口而出那一长串的数字。
拨了两次才拨通电话,我轻声念着姥爷,尽量在克制情绪了,这么多年了,我还是听不得姥爷的喊我小名的声音,也不敢轻易想起他和姥姥。
姥爷说:妮儿,我想你了。
你不要太想我,我身体挺好的。
你要专心学习。
要听妈妈的话,别气妈妈。
让你姥姥跟你说吧。
姥姥也说了同样的话,我却什么都说不出。
挂掉电话之后,扑倒在卧室的床上闷声大哭。
你担心,在你走后,我的一切。
曾安慰你说,放心吧,我会好好的,该怎样就怎样。
而每每走到艰难的地步,想要放弃的时候,想起对你许下的承诺,就不敢再怠慢。
也一直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大不了我和你天上见。
台湾对丧葬的重视和礼仪比起大陆有过之而无不及,《父后七日》就是讲述父亲去世后子女的各类安排。
通过各种形式的展开,一天一天深化推进对父亲的认识和感情,所有礼仪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当时皇帝为何要有那么多形式的东西,三拜九叩,服装骑乘,行文格式等等,都作了细致详尽甚至是繁琐的要求,就是要有一种庄严感、神秘感,由礼仪主持人的说话,来表达,还有假哭丧的,仪式上的表演活动,来表达我们无处喧泄的情感,人总有一死,哭哭啼啼落地、无知无觉离去,不管如何不舍,都得放手,要珍惜相处的日子,不要子欲养而亲不待,或者在世时矛盾再死者为大,还是多想他(她)在世时好的一面,日本电影《弟弟》,那个人见人厌的弟弟,死后也能回想出他的好处来。
这个台湾文艺片的水准之高,已然直追日本。
父亲的葬礼,竟然可以用诙谐的幽默来表达,笑中有泪,绝赞。
里面的三首歌非常好听,开篇,在有议员的酒桌上,《爱情恰恰》(陈小云);阿梅和爸爸一起卖磁带时合唱的那首《伤心酒店》(江蕙&施文彬);以及在灵前拍照时张诗盈唱的《空笑梦.》(江蕙)。
找来原曲再听。
二姐江蕙厉害,陈小云嗓子真是靓啊
失去一個人,最難的是什麼?
不是日以繼夜揮之不去的想念,不是從此以後無法再見的憂傷,而是習以為常以為永遠不會改變的習慣。
電影『父後七日』改編自劉梓潔榮獲『林榮三文學獎』首獎的同名散文,描述父親過世後返鄉守喪的七天,如同一場荒謬的旅程,歷經數不清的繁文縟節與家族鄰里的龐大陣仗之後,女主角「阿梅」以極其平常卻又難以言喻的心境想起父親。
平常,是因為散文和電影中完全沒有出現大悲大慟或過度煽情的橋段,反倒以略帶詼諧的方式呈現父親生前百無禁忌瀟灑自得的心性,這一切,沒有因為父親驟然離世而改變。
當想念與記憶合而為一,父親彷彿不曾離開。
唯一不同的是,那些記憶中鮮明如昔的畫面再也不能對父親談起。
一種比感傷更深邃的心境:從此以後,父親不在場。
散文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述說,彷彿父親就坐在對面,微笑聽她細訴別後種種。
情感的鋪陳循序漸進,短短三千字,一氣呵成,看到最後那一刻,完全不自覺眼眶已泛紅。
她說的明明都是尋常事,這才發現,原來情感厚度全是平凡日常堆疊而成,根本無須刻意煽情。
我想,情到深處讓人淚流不止的真正原因也許是內心怎樣也排解不了的酸楚,那些根深柢固的習慣,只要不經意的觸發,情緒立即潰隄。
散文非常成功的抓緊讀者情緒,在最後那一刻,水到渠成,讓人自然流淚。
電影大致沿用散文橋段,另外添加道士阿義與阿梅姑姑的一段往日情,雖然最終是天涯相隔的無緣戀人,但彼此之間情誼依舊深厚,無論婚喪喜慶,他們都是彼此的支柱,也藉此突顯原鄉情感的重要性。
電影情節雖然比散文豐富,但情感的深刻連結卻不及散文,感覺父親不是坐在對面微笑傾聽,而是隔了好幾個人,只能遠遠張望。
我在電影中看到鄉村豐富的人情味,也看到人與人之間的有趣互動,然而故事的主軸─阿梅與父親之間的情感,相形之下,就被沖淡了。
如果能再多些散文裡的情節,感情會更細膩。
印象最深的是:阿梅騎車載父親的遺像返家路途中,疊印當年她穿著女中制服膽戰心驚的騎車的畫面。
後座的父親與她背對背,一邊唱歌一派輕鬆自得的模樣,她原本不會騎車,父親笑著對她說:『別怕,有爸爸在。
』當時不管多害怕,都有爸爸在;現在即使害怕了,爸爸也不在了。
看到這裡,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小學時,爸爸牽著我的手帶我去上學的畫面。
當時天天都在趕時間,一路上車很多,我們很少說話,我只記得爸爸由始至終緊緊牽住我的手,最常說的大概是:『小心車!
』長大以後,我不再牽著爸爸的手出門,但每次出門前,只要他在樓下,一定不忘叮囑一句:『走路留心,過馬路要看車!
』當我想起這個尋常畫面,深深體會到阿梅獨自騎車載著父親遺像瞬間想起父親的心酸,熟悉的路上曾經是美好的父女時光,而今,只剩她孤獨一人騎在路上。
因為,爸爸已經不在了。
她說她經常忘記“爸爸不在了”這件事。
父後之後,她沒有太大改變,繼續忙於工作,繼續如常生活,也許潛意識希望爸爸一直都在,所以總是忘記他已經不在了。
散文最後,有段非常動人的描述,可惜電影僅以OS帶過簡單的畫面處理,如果可以稍作鋪陳,情感的力道會更強。
有一天,她在從香港回台灣的班機上,在飛機即將降落前,她像往常一樣想幫爸爸買條黃長壽,沒想到:『這個半秒鐘的念頭,讓我足足哭了一個半小時。
』看到這裡,我哭了。
我突然意識到失去一個人最難的不是日以繼夜的想念,不是時時存在的憂傷,而是早已內化成體內一部分的“習慣”:習慣為他做什麼,習慣他在某個地方。
習慣,才是最難平復的傷口。
因為,習慣改變了,一切就變了;一切變了,安全感也消失了。
該如何重新找回心裡的安全感?
這才是父後最大的難題。
父後七日之後,才是習慣“失去”的開始。
而我們總是太習慣擁有,太難適應失去。
走出電影院的那一刻,我想,面對失去生命中的摯愛仍非易事,還是需要很多很多的時間,以餵養心中的勇氣。
但也許此刻我們應該對父母和心中珍愛的人多一點關懷:記得要常回家,記得在日常生活中善待彼此,記得在有緣交會的時候惺惺相惜。
當所有的“記得”都被我們好好記得,等到失去的那一刻來臨,心中盈滿的愛,將以最柔軟的姿態,守護我們穿過黑夜。
原文發表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0ccc4d0100lzmw.html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记忆也就渐渐淡出你的生活。
这是人之常情,并不用人心不古来苛责。
如同影片结尾的那般,已然从丧父的痛楚中走出。
只是在某个时刻,在那一瞬间似乎还有些许的冲动,希望为自己的父亲能够做些什么。
于是乎,大片的回忆,就如同浸泡了水渍的墨汁,无边无尽的散尽开来,久久不能释怀。
这应该是大部分人曾经有过的感受,有些怅然,有些凄凉。
但终究,还是要叹一口气,继续生活。
因此啊,还是在父母健在的当下,与他们一同欢笑,一同悲伤。
为所有的美好共同分享,也为到来的苦痛一起分担。
家庭的含义应该就是如此不离不弃吧!
“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亲像少年时欲去打拚。
” ——《父后七日》有时候,人在电影院,我却会忘记自己是在看电影。
黑暗的空间中,眼睛看着前方的一块光亮,那更像是在看自己,看经历过的人生,看那些长长短短被投射到了银幕上。
盖伊·马丁《我的温尼伯》结尾,电影从温尼伯的风物景貌回归到了家庭亲人。
听上去,絮絮叨叨的梦呓话语终于要结束了。
那一刻,导演本人的旁白声音变得更加深情。
到底是记得还是不记得,他对记忆产生了怀疑——说有时候自己忘记了哥哥离世,忘记了父亲在他21岁的时候走了。
雪花一般的斑点划痕,白雪飘零的温尼伯,我的故乡。
有时候,当你太想念一个地方,照片上的背景变得比照片里的人更重要。
看到一家人的合影,加上那样的画外音,不知道该说这部影片是太私密还是太感人。
几乎可以说是巧合,《父后七日》结尾,当朋友问起丧事,女儿说,没关系,我也经常忘记。
从某天听闻死讯的毫无防备到某年某月某天毫无征兆的泪水决堤,这中间,电影用群像和多视角记下了丧葬期间的见闻录,牵扯出女儿、儿子、侄子和道士的内心波澜和各自故事。
一开始,我觉得既然这么个人又像散文体,电影应该是深情回首,女儿与父亲,往事点滴,慢慢落在心头。
当女儿和道士一起念到: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亲像少年时欲去打拚。
真是平平淡淡,句句上心。
由此,我愈发明白了一件事,丧葬过程对当事人和旁观者永远是截然不同的体验,就好比无人光顾的地摊上,女人和父亲唱《伤心酒店》,悲伤谁人知,痛苦吞腹里。
我忘不了小时候家乡的出殡队伍,西乐腰鼓队、花圈大挽联。
当时真觉得诡异,死都死了还讲排场。
后来才慢慢懂得,有些东西真的只是作与外人看的,私底下还会为借钱治丧兄弟翻脸。
这一切还真是传统文化闹的,不过再闹,比起旧时的繁文缛节,头七十四天到三年服丧,那今时今日的葬礼还是简短了一些。
在这部电影里,死亡的到来是那么正常的一件事。
你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做好准备,但是其他人马上可以开动,这就是群体的力量。
寻常生活的每一天,总有人都在遭遇死亡,可是多数人浑然不知。
师公和尚轮番来,看到这些片段,我想起了大体类似的故乡。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忠实记录,那些不可思议的习俗,说跪就跪、要你哭就哭,请人哭丧还有不同哭法;那些完全不合时宜的玩笑,PS遗像、三人往事、爆裂啤酒罐,直欲把葬礼变成一个搞笑舞台。
中国人的红白之事,有时候就是这么别扭。
喜事搞得别人下不了台,丧事又搞得别人动不了情。
轻描淡写的议员和小护士,寥寥几笔,《父后七日》变得不是那么悲悲戚戚,整个族群和村落变得清晰可辨。
我一直觉得,影片希望观众的情感是克制的,从而能接受女儿在结尾突然到来的情感崩溃,得到一种清醒的感动。
要知道,女儿在七天时间里也不是天天以泪洗脸的,有时候还滑稽可笑。
哭得越卖力,不代表你和长辈的感情深。
你不哭,那也不代表你冷血没感情。
在女儿难以入眠的晚上,我一度甚至希望《父后七日》可以安放点恐怖因素,就像《童年往事》里的黑猫,对死亡有所敬畏和恐慌。
后来也想明白了,那边是小孩子,这边是有足够心理抵御的成年人,所以一路下来,也只是身体上的疲惫劳累更多。
除了那段父女合唱,父亲骑车载女儿回家一段也是《父后七日》的精彩一笔。
太保饰演的父亲更接近于常人喜欢的一类,比《爸,你好吗》的动物园一段强了太多。
他其实记不得女儿生日,平时幽默笑呵呵,没啥大作为。
学开车的桥段也常见于其他电影,而挂画像那段就别有用意(在闽南地区的传统习俗里,走队伍拿画像的都只能是男性子孙)。
画像是父亲,倒挂画像就出现了虚拟的一幕,父亲倒坐在后面让女儿载——对应了之前的学骑车。
就如原著和电影一样,女儿用个人仪式完成了对父亲的祭奠。
而同样是这部《父后七日》,它让我再一次想起了奔丧往事和定格在51岁的父亲。
有些东西不能忘,或许,也不会忘。
可为什么有时候,我依然会忘记……【外滩画报 见刊有删减】
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亲像少年时欲去打拼——《父后七日》连日来的降温导致感冒咳嗽外加扁桃体发炎。
嗓子疼得厉害,以至于半夜都疼到睡不着觉。
一个人翻出《父后七日》的电影慢慢看着。
这是一部赞誉颇多的电影,本届金马奖多项入围,虽然仅得了最佳剧本和最佳男配角,但是实力还是那么明显摆在那的。
电影改编自刘梓洁的同名散文,散文《父后七日》曾获得台湾文学最高奖“林荣三文学奖”的首奖。
我不太清楚这个“林荣三文学奖”在台湾是怎样一个地位的奖项,我猜想大概是类似我们的矛盾文学奖或者鲁迅文学奖之类的吧。
我是在看完金马奖颁奖礼后才知道这部电影获得如此多的褒奖和荣耀,于是才看的电影。
看完电影后找出原著散文来看。
短短的4000字散文,内容和深度远比电影中表现的更多更精彩,只是碍于电影表现的张力本来就无法与抽象的文字相比。
总归,电影还是比原著散文稍逊,不过电影里道地的台湾南部乡下的风土民情和闽南语的对白对于我这个在闽南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显得那么亲切和真实,仿佛这一切就像是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一样。
不论是散文中还是电影中,对于“父亲”的丧礼从准备到过程都是用比较低调的黑色幽默进行表现,并没有刻意去渲染丧礼的悲哀气氛,使得作品不至于太过沉闷,毕竟丧礼对于东方人而言是那么庄严肃穆的事情,又带有一些诡异和抽象的意境,如果太写实太严肃了会吓跑观众的。
那些类似救护车“有医”“无医”的笑话,恐怕只有闽南语系的人们才能领会了。
女儿阿梅不知道何时“该哭”何时“不该哭”,所以总会手忙脚乱,吃饭的时候突然叫“查某囝來”了,嘴里包着还未下咽的饭就赶紧跑过来抱着棺材痛哭起来;刷牙的时候被叫到“查某囝來哭”,就赶紧过来边刷牙边哭。
片中对于“哭爸”的处理实在难以让人自禁,原本黑色的题材立刻不再禁忌,也使得整部影片风格变得轻松了许多。
看了很多影评,似乎大部分人都比较喜欢梅背着父亲的遗照骑着机车的场景,但是我反而对这个场景没太多的共鸣和想法。
在我的感觉中,影片结尾梅在酒吧中对朋友说的不经意的一句“我也经常忘记”深深的戳到我心里最脆弱的那个点。
一向以理智自居的我,此刻眼里竟不自禁的有些潮热。
她说“是的,我经常忘记,于是,它又经常不知不觉的变得很重,重到父后某年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人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你买一条黄长寿。
这个半秒钟的念头,让我足足哭了一个半小时,直到系紧安全带的灯亮起,直到机长室的广播响起,传出的声音仿佛是你,你说,请收拾好你的情绪,我们即将降落”。
对于逝去亲人的思念并不是在刚刚离去那一瞬间的悲伤,是来自于自己身上久久不能改变的习惯。
我们习惯了为他/她做什么事情,以至于他们离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无法适应自己生活中的这一变化。
在我的印象里,周遭亲人故去的状况不多,姑妈和外公过世时我的年纪尚小,已经十几年前的事情,尽管当时哭的稀里哗啦,但如今也已经淡淡忘去。
离我最近的便是一年半前奶奶的离去,从奶奶生病入院到过世只不过小半年时间,一切来得很突然,医院很快就下了病危通知,但是我们一直不敢面对也不愿意去面对这个现实,一直不放弃治疗,最后也不能挽留。
作为子孙,我们也深深感受到老人在病痛折磨下的痛苦,用姑姑的话说,如果这是一个千斤的担子我们还能帮忙分担,但是生病我们是分担不了的... 奶奶过世那天,我跟哥哥姐姐们都把QQ签名改成了“世上最疼我的那个老人去了…”并把头像换成一张全黑的图。
在丧礼筹备的整个过程中,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并没有多大的悲伤,只是在奶奶火化前那一刻,我的泪水像开了闸似的滚落,我无法抑制心中的悲痛,拼命的咬着嘴唇,压抑着自己不致嚎啕,只能在泪腺的宣泄中寄托悲伤。
因为,世上最疼我的那个老人走了。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经常“忘记”奶奶已经离开的这一事实。
每次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游玩,都会习惯性跟以往一样买一些当地的特产,当然也会习惯性买两份,一份给奶奶,一份给外婆。
去年某月在某个陌生小镇的民俗街地摊上挑“礼物”的时候,忽然意识到奶奶已经离开了,而我还在习惯性为她选礼物。
顿时泪如决堤,这是奶奶过世以来我哭的最惨烈的一次,以至于把随行的同学吓了一跳。
前阵子帮老妈修老照片的时候看到一张老妈、伯母、婶婶跟奶奶在松台山广场的合照,小侄女一眼就认出的“阿祖”并不断唤着“阿祖”。
原来即使只有3岁的孩子也还是会习惯性的叫出那个称谓。
我们的悲伤来自于我们试图想改变我们生活中已经深入骨髓的习惯,《父后七日》的最深刻的一刀正直直的捅入我心脏最深处最脆弱的地方引起共鸣。
谨以此文祭奠天上的奶奶影评原文博客http://www.yelog.net/blog/964/
我花了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看完《父后七日》,期间,走去夏湾闲逛了一个多小时,乱拍;被人叫出去吃了一顿饭,人客满座的家中,带着耳机,看完了最后一段。
“我经常忘记,于是,它又经常不知不觉的变得很重,重到父后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想起给你买一条黄长寿……”人客已经渐散去。
收拾衣服,走进洗手间,关门,脱衣服,打开花洒,开始洗澡。
水暖暖的,从头留到脚,闭着眼睛,电影的情节在脑子里一幕一幕的重放。
毫无适从的,蹲了下来,抱头痛哭,没有声音的痛哭 ,水哗啦哗啦地往背上打,时间好像静止,水那么温暖,赤身裸体,好像最初来到这个世上一般。
可是感情,那么难以言说,只有无声的哭和哽咽,阿爸,对不起,对不起,真的对不起,脑袋只有默念对不起。
那一刻,我才相信,其实很爱这个男人。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真不孝。
没有陪伴在你身边,电话也很少打,打了也很少言说。
昨晚,我打电话给你,想和你说对不起。
我说,爸,你在干嘛?
你说,在喝粥,你要喝么?我撒娇,说,要呢,要呢~你在那边哈哈大笑,说回来就有得喝了,记得去订票回家。
我差点在这边哭了出来,忍住眼泪,也哈哈笑。
终究没有勇气与你说对不起。
把自己的生活搞得那么糟糕,如果你知道了,你该多担忧。
有时候,我也经常忘记给你电话,忘记时间在一天一天的过,忘记你已经在老了。
我像极你的死脾气,不肯认错和沉默寡言。
却没有亲像你少年时去打拼。
阿爸,对不起。
从儿子拿《花花公子》类似的杂志放到父亲手中,我就知道它不会让人郁闷的喘不过气来,剧中人物特点非常鲜明,侄儿在台北上学,喜欢摄影,又对道士的工作很感兴趣,女儿一直在说国语,英语也很好,是个优等生,在台北有份好工作,儿子是个彰化人,也没出去过,道士一直就负责丧葬,他喜欢的女孩嫁到外地,现在满世界跑。
葬礼就这样把他们四人串到一起。
有共鸣的地方实在太多,看着女儿一直哭,其实也未必是真心在哭,讲笑话的时候,却未必不含着伤痛。
“原来哭爸是这么累的”,一句就道破了两人压抑已久的感觉,侄儿跟儿子谈笑风生,问到“你是什么感觉”的时候,却又静默不语。
对于丧葬,大多数人是没有经验的,只有跟着道士走,情感随着压抑而扭曲。
三个月前,我的奶奶去世,叔叔也是见人一次哭一次,我们也跟着跪,气氛压抑到了极致,化妆的时候,我跟老妈说,要是有个日本的“入殓师”该多好,可惜他们就随手那么一画,叔叔想给奶奶穿上好看的衣服,也不行,必须买他们定制的寿衣,道士叫你买什么,就照着去做,如同行尸走肉。
完全不能理解繁琐的程序的意义,我就如同电影中的小侄子,看看过程,跟道士聊聊天,走个过场,似乎置身事外一样。
每每感觉繁琐的时候,长辈就要告诫你,中国是注重礼仪的,哪怕是死,也要风风光光。
父亲很普通,甚至和我父亲一样,不能清楚地记得我的年龄和年级,关心我的学业,也只能问问“能上什么学校”。
老头还色色的在医院把妹,效果非常显著。
儿子是个超普通的人,在夜市卖小玩偶玩投球游戏什么的,过得肯定不容易,不过也很开心。
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有人死去,不知每天发生多少回,得亏儿子的花花公子,“有医无医”的笑话,文艺的对白,有喜感的彩色遗照,倒掉的罐头塔以及温馨的回忆,这个故事才饱满而有活力。
让我们看到丧葬的美丽里面的情感处理的很琐碎,哥哥关心妹妹,道士对恋人还有恋人的儿子说“常回来看看”,父亲让女儿吃粽子,还有道士和阿琴最后的一段,都再平常不过,所以,女儿会说“我常常忘记”,因为它实在太经常发生,不过,他们就像洪水一样,一次又一次的袭来,在某个时间突然把你冲垮,在那一瞬间,回忆如走马灯晃过,情难自已。
请收拾好你的情绪,我们准备降落
时时刻刻的想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随风潜入夜般的不经意,某一时间猛然迸发。
那时,怎么躲都躲不过去。
我一直经验丰富。
屡屡夜半无人时哭得眼睛红肿如桃,之后带着泪痕心有不甘睡去,第二日又做无事人,笑得比谁都欢。
所以,我好怕看这样的电影啊。
它们一般定位精准,击中我的心脏,又不负责任,留我一个人,在无尽的感伤里,徒劳疗伤。
“今嘛你的身軀攏總好了,無傷無痕,無病無煞,親像少年時欲去打拼。
”这句送别死者的话,让我欲哭无泪,犹如被鱼雷击中的小船,行将沉没,只是在水面上做无谓的挣扎。
剧情看似简单的这部电影,就这样让我的情绪跌入谷底,看似毫无翻身的可能。
家人笃信基督,因此亲历过与爷爷的生离死别,但对于所谓信佛的传统的丧葬礼仪并不熟悉,到底身在乡下,总有耳濡目染,那些情节,透着点新鲜,却又熟悉。
弥漫于电影中的看似淡却又无比浓烈的父女情简直让我崩溃。
强颜欢笑,假装自己不记得亲人已经过身的事实,若无其事,却不免在某个节点情绪坍塌,无法自控,只能以旁若无人的嚎啕大哭才能拯救就要湮没的灵魂。
爸爸带着女儿骑摩托车在乡间小路,尘土飞扬,爸爸问女儿考试成绩,女儿自豪又带着些许满不在乎,说起自己的生日,爸爸居然随口问出“几岁”,女儿居然也不恼,轻轻说了18岁。
是一个多么为生计奔波的单亲父亲,才能记不住最爱的女儿的年龄啊。
爸爸停车,掏出藏在车座里的肉粽给女儿,还叮嘱女儿不能让哥哥知道,这句朴素而又偏心的叮嘱,让我想起自己的爸爸妈妈。
父母儿女一定都讲求缘分,即使手心手背都是肉,那块肉却总是更牵动神经,怪不得做父母的人,实在情难自禁。
作为爸爸妈妈最肉痛的那个孩子,看到这样的情节,实在无法镇定。
女儿把父亲的遗像背在身后,尘土中回家,恰如18岁生日,学开摩托,爸爸背向着指导,还边唱生日快乐,两幕情景交错,倍感唏嘘。
好难过,翻江倒海,却流不出眼泪。
让一个爱哭的人流不出眼泪,真是多么为难啊。
生离死别实在是痛。
只是这样的痛却不像生理的痛那般需要即时的抚慰,恍如融入血液般的某种液体般,在自己的体内默默流淌。
不经意的某一刻,调皮捣蛋式地爆发,让痛楚的人痛到不能自持。
女儿在候机室里大哭。
她给爸爸买了黄长寿。
她猛然想起,爸爸再也抽不上她买的烟了。
我又生疼生疼,有一天我一定会再度经历我最不愿意经历的告别,我也会想起,曾经我也喜欢给我爱的那几个人买烟啊。
哎。
配角都分外精彩。
做shaigong的阿义尤其精彩。
哥哥的沉默以及乐观,我也好喜欢。
新潮的小表弟的乖巧,他的新人类思维居然兼容乡间最朴素的一切,真是让人感动。
如果父后七日赢得今年的金马,那我会好开心。
台湾这些年的剧情片,专注于通过细节来诠释宏大的思维,比如生老病死,通过平凡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让看客不免联想自己的点点滴滴,又对台湾的风土人情有进一步的认知,而对生命中原本就该珍视的一切,也许也会有感知的吧?
結尾很感人~
有可看性 但有點看不進去 感覺很臺味兒 原著值得讀
荒诞与真实之间,是台湾温暖的人情世故
好收吾骨瘴江边。
“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亲像少年时欲去打拚。”喜欢这句话
蛮有喜感的,但是又蛮亲切的~~
很朴实很真实的台湾农村,没有做作的台词,只有人性最初的亲情,很纯很慢也很俗。七天的时间 面对现在的父亲和之前的父亲,交错的回忆 拖沓的仪式。中国人真聪明,用那么繁琐的步骤也许就能忘记死亡的悲伤了吧
我常常忘记,你已经离开很久很久……
如我第一次看天水围的日与夜,横山家之味
嗲
原来“靠北”的意思是“哭爸”噢...
台湾民俗风情画卷,把一个本该沉重的故事用一种轻松的方式演绎出来,够好玩,挺不错的,但缺点也不少:影片叙事主体的视角切换混乱;师公曾经的情感纠葛以及其"诗人"主业的副线多余不必要,与全片风格不搭调;某些段落的斧凿痕迹太重,如果能过渡得更自然流畅些,起码能再上一个档次。
世界上最爱我的男人,娶了我妈,第二个最爱我的男人,不会再有。
会不会太夸张了点
挺像入殓师的,台湾保存了相对有特色的中国丧葬文化
主打亲情牌,但戏份不够厚重,被一些葬礼之外的细节冲散了
在熟悉的异乡将自己一年年流放
“我一有空就找你 你在哪里”
若是在盛夏,七日不就发臭生蛆了吗?人死后红火热闹,越如此越能显出儿女的孝敬以及经济能力,越排场越好。其实充其量就是给活着的人长个脸罢了。
是的,我经常忘记,于是他又经常不知不觉得变的狠重,重到父后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经的飞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你买一条黄长寿.这个半秒钟的念头让我足足哭了一个半小时.你说,请收拾好你的情绪,我们即将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