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郭富城带着孩子一步步地走向沦落,我一直在想,照这样的情节发展下去,不就成了一部极其单薄的苦情戏了吗?
编导到底有什么办法,能够改变事物演进的逻辑,让主人公的生活出现转机呢?
所以,当看到孩子长大后出现的时候,我还以为他老爸应该是赴水而死了。
我想,这倒不失为一个结局:让老爸以赴死了结无望的命运,让儿子在经受了苦难之后用某种方式赎回自己,开始新的人生。
万万没想到,编导的神奇之手扭转了主人公的命运,在影片的最后场景中让我们看到复活的郭富城身形未改,步履矫健地和怀孕的林熙蕾漫步在湖畔……我想,这应该是个神迹。
如果结尾把老爸换成老妈,把林熙蕾肚子里的小宝宝换成杨采妮手中牵着的一个跟那个小男孩儿时一样大的人,让那个长大了的小男孩看着母亲和同母异父的弟弟,然后选择离开,那倒也还能成立。
一直以为这部片子是妈妈再爱我一次那种很滥情的片子,加之对郭也没兴趣,所以一直没愿意看,前天为了巴结老婆买了张碟一起看了,才知是个很残酷的片子.但因为残酷的东西看得多了,就觉得导演最后的滥情实在是狗尾得没有一点说服力,如果当郭在水里悯怀自己的耳朵时嘎然而止就好多了.这就是玩残酷玩不彻底的悲哀.这部片子同时也验证了一个道理:这要你肯糟塌自己,演帝并不是个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忽然想起,以混蛋为主角的电影也不少,但大多作为主角的混蛋一般都会有些特别的地方让观众把玩起来爱不释手,甚至会爱恨交加,而象周长胜这样混蛋得让人一点都不待见的倒是希有得很!
当看到耳朵上扎着纱布,有明显的血印的郭富城绝望地哭嚎时,我突然觉得自己说不出话来了。
原本以为《父子》会是一部充满艰辛中的温暖,窘迫中的关爱,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相依为命的父子总会相亲相爱地共度的大俗套的片子,结果,这部电影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我常常看着那些似乎熟悉得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场景,无法言语。
美丽而自私的妈妈杨采妮无法忍受丈夫的暴戾,粗野,蛮横,以及懒散,而决定和情夫远走高飞。
第一次出走却被聪明的儿子撞破,儿子向当大厨的爸爸告密,于是郭富城回家,将提着皮箱的妻子一顿暴打。
第一次出走夭折了,妈妈的美丽的脸上掠过的无奈与哀伤,还有儿子脸上的惊恐与仓皇,还有爸爸脸上的失望与落寞,让整部戏一开始就充满了压抑感。
郭富城和杨采妮度过了一个温情的夜晚,呵,回光返照般的恩爱。
我不由有点痛恨阿莲的自私,她为什么就可以抛下年幼的儿子和粗野的丈夫不管,只管追求自己的新生?
只是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新生活的权利吧?
虽然她是一名母亲,但是她首先是作为一名需要安稳幸福的生活的女人而存在。
在郭煞费苦心地安排了一场租车旅游时,杨的第二次出走终于成功了。
当兴高采烈的两父子回家时,发现了妈妈留下的只言片语。
暴戾的父亲撕碎了那张纸条,对着儿子破口大骂,不知所措的儿子哭泣着捡起被爸爸撕碎的纸片,哽咽肩头抽动,看到这里我不由屏住了呼吸,生怕郭对准瘦小的儿子又是一顿暴打。
呵,没有暴打,只有无限的绝望。
妈妈出走之后,爸爸变得更加懒散。
儿子没有钱缴校车费,差点被司机赶下了车。
小小的孩子站在司机面前,两只大眼睛透着倔强和无奈,他没说话,也不愿意下车,终于年轻的司机软化,让孩子坐回座位。
短短的几分钟,经历了那么多的内心纠葛。
我觉得这位司机也是位很好的演员,他把那种无奈演绎得格外传神。
看到一大一小对峙的情节时,我觉得电影似乎有种让人窒息的力量。
也许是因为影片太过于接近现实吧?
爸爸被逼债,为了躲债,带上儿子到了一个特别廉价的旅馆。
在这里郭邂逅了性感女星林熙蕾扮演的妓女,同是天涯沦落人,郭富城和林熙蕾很快就在一起,不过郭看起来却很抗拒,他似乎还在怀念着杨采妮,只是他需要一场来自女人的慰藉。
看得出来,林饰演的妓女对于这个粗鲁暴躁野蛮懒散除了英俊之外一无是处的潦倒男人有了真的感情,只是这样的感情还不够深刻到让她为他做些什么的地步。
儿子见到了已经嫁给他人的妈咪,只是妈咪已经坏上了别人的孩子。
他挣脱了母亲的怀抱,回到爸爸身边,迎接他的还是一顿暴打。
相信善良的女观众们看到这样的镜头时,一定觉得分外揪心吧?
我几乎是第一眼就爱上了那个瘦弱文静看起来很聪明的小男生,看他挨打总觉得难过,明知是演戏,听到那响亮的巴掌声,只觉分外不忍。
接下去的情节似乎更加不堪。
郭富城饰演的爸爸简直没有一点当爸爸的责任感以及作为一名公民的良知都在生活的巨大压力前得以泯灭。
他怂恿,教唆,威逼儿子去偷,他一瘸一拐地为儿子望风,听到狗叫声,知道儿子可能被发现,他第一个反应却是落荒而逃。
毫无疑问,他爱他的儿子,只是比起对于自身恶习的种种纵容,这样的爱显得过于浅薄。
我并不恨他做为一名父亲表现出来的不该有的懦弱,只是觉得无限的凉。
也许生活真的会改变人的许多许多吧?
终于在某次偷窃行为中,儿子被发现了,那个气急败坏的男主人对着瘦小的男孩劈头盖脸就是一阵暴打,让我不由得一阵阵眩晕。
终于儿子被警察带走了,而父亲逃跑了,他甚至没有勇气来和儿子道别。
与此同时,杨采妮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她坐在舒适的沙发里,孩子在她怀里喝奶,有风吹过,窗帘随风轻舞,她的脸上,有心不在焉,和淡淡的忧伤。
也许她想起了boy吧,呵,那个被她抛弃的大儿子。
不是特别明白导演安排这个镜头的涵义,我看到了鲜明的对比,或许新生的孩子也意味着新的开始吧,不管是对于boy,还是对于父亲来说。
爸爸去儿童院看boy,boy一口咬掉了爸爸的耳朵,抱怨父亲让自己去偷,让自己学坏,电影在这里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一直以来,这个瘦小的男孩对于父亲从来没有任何反抗的行为,却在最后关头,有了如此暴力的宣泄。
他爱他的父亲吧?
却又那么得恨他,恨他自身不甘进取之外,却只教他堕落。
在绝望的哭嚎之后,郭富城走向了深潭,留给我们的只有那个深一脚浅一脚的落寞的背影。
也许对于这位深度绝望,不懂表达,有很多缺点,很可恨也很可怜的爸爸来说,这是最好的出路吧?
电影中,郭帅哥哭的镜头很多,他强硬地抱住儿子,把儿子粗鲁地按在自己胸前,而自己哽咽得无法言语的镜头尤其打动人,这个男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帅,真不简单。
那天二姐说正是他们的歌陪伴我们长大,而今我们很无奈地发现自己的青春也就剩下可怜的尾巴,似乎即将开始老去,而他们似乎永远年轻。
电影的最后,终于让观众不再感到压抑,而是有了全新的开始。
boy长大了,长成一个英俊而正直的小伙子,他来到当年住过的那个廉价旅馆,赎回了那块他童年时偷来的第一块手表,并把它还给了表的主人,看到他对着白发苍苍的表主人说对不起时,一时竟然有时光倒流的错觉。
长大以后的儿子,看到了一位父亲用脚踏车载着年幼的儿子的场景,想起了自己和爸爸相依为命的那些过往,他和父亲一起坐在水潭边,他和父亲一起去偷东西,他趴在父亲胸前,两个男人一起哭泣......终于,他泪流满面......总有一种让人无法言语的爱与哀愁,它总是让人在某个当儿,忽然就泪流满面,即使那天阳光灿烂,万里无云。
PS:看的电影没有中文配音,更要命的是,竟然没有字幕,我用我的仅听得懂“我,你,哪个,什么,干什么,站在那里,钱......”等粤语单字,要不我想我会更喜欢这部电影。
我发现自己很有学粤语的天分,呵,要不就是我的读图能力太彪悍了,自恋一把哈。
另外我觉得郭富城的影帝可真是名不虚传,哈,他的表演如此生动传神,以至于我老想起我那喝醉酒就会变得粗鲁不讲道理的亲爱的老哥......
马来西亚宁静的小镇,与政治战争无关,纯粹到只剩下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电影没有让我感动。
郭天王饰演的父亲到最后都没有悔改,导演决绝得不留一点余地。
所看版本被剪掉了40分钟。
故事的发展有点不自然,感情的迸发也很突兀,林熙蕾更是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花瓶。
但这都没有破坏电影的质感,一如杂志上所说,油画般的质感。
在想父子这个词。
他们从来就不单是语法上的并列关系,是一种一生都改变不了的依附。
子依附父,父依附子,在时光流转里渐渐转换的关联。
当然,这些和电影无关。
MY BLOG:http://zfyu.blogbus.com
谭家明在访谈里说:“要看就看160分钟的导演版。
”我买的正是这个足本版,放了一个月了都没看——根据以前看到的评论和访谈,我怕我看了会哭。
结果,昨天看完了,既没掉一滴眼泪,也没觉得“沉溺的悲伤”或者“清醒的感动”(导演在片首自吹自擂自摸自慰的话)。
看了之后第一感觉是,太差了吧!
第二感觉是,郭富城杨采妮这两口子,真是一对活宝,除了会抛弃孩子,还会什么啊???
关于《父子》的硬伤,PSP之类,好多人都说过了。
我只想从逻辑上说一下。
先说杨采妮扮演的母亲阿莲。
阿莲因对阿胜极度失望而抛家弃子,OK,很正常。
再度结婚的阿莲对儿子阿BOY想念、牵挂,OK,也很正常。
不正常的是,自那次和阿BOY见面之后,她居然就再也没有去见过或者找过儿子!
她的新老公不允许?
不像啊。
她和阿BOY见面的时候,中间那位新老公来过电话,阿莲还笑眯眯对着电话讲:“嗯,是的,他到了。
你要是有事就不用回来了。
”挂了电话阿莲还对阿BOY说:“你来和妈妈一起吧。
”可见,在她的新环境里,并没有不允许她拖油瓶的因素。
那么是她不爱儿子?
更不对了。
在牵涉阿莲的所有戏份里,到处都是她如何爱儿子的细节。
她还对秦海璐扮演的阿霞说:“阿BOY跟着阿胜,叫我怎么放心。
”既然不放心,为何一点行动都没有?
现在她有条件有能力了,居然连关心过问一下阿BOY的举动都没有,明知道儿子跟着那不成器的爸爸是不行的,居然也没有想过去争取抚养权?
直到最后儿子都长大成人了,这个做妈的,都没有出现过,这么多年!阿BOY的下落,不是那么难找吧???
无论从情的逻辑还是理的逻辑,都说不通。
我不反对电影表现抛弃儿子,可是,也得有说得过去的理由啊。
再说郭富城扮演的父亲阿胜。
这是一个十足可厌的人物,没勇气没义气没人气。
片首如何不敢剁手指,片尾也就如何不敢投湖自尽。
看到他一步步走向湖水,我还在心里说:“去死啊,有本事就去死啊。
”果然,丫没死,他哪有那个胆啊!
这些都不说了,还是说逻辑吧。
他是个厨子,说明他是有手艺的底层人。
他烂赌,所以被妻子抛弃。
OK,没问题。
问题是,他带着阿BOY跑路以后,日子那么艰难,他都不肯去找一份工。
因为他没手艺?
不对呀,他不是炒一手好菜嘛。
因为他怕吃苦?
也不对呀。
他一辈子都生活在底层,他应该习惯底层的生活方式。
因为他烂赌?
还是不对呀,跑路以后,就没见他赌过啊。
说到赌,阿胜的表现,也不符合一个赌徒的特征。
一个沉溺于赌的人,拿到一分钱都会直扑赌场的。
他去坐邮轮的时候,不是就去赌了嘛。
片首把他说得那么烂赌,他又怎么还会花钱去登报寻妻?
他做了林熙蕾的皮条客之后,拿到的那两千多元佣金,有怎么不会扔进赌场?
这些,影片统统都没反映。
感觉上他好像一天到晚没事干。
各位有没有试过连续三天什么事都不干?
拜托,很无聊的!!!
那种无聊,比死都难受,比烂赌都没劲哪。
还有,他那么爱儿子,穷困潦倒都带着阿BOY,既然如此,被阿BOY咬了一次耳朵之后,就扔下儿子不管啦?
他重新工作之后,难道也不去找儿子吗?
回到前面的问题,阿BOY的下落,不是那么难找吧???
阿BOY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希望爸爸回到正常的生活,自力更生。
既然他都自力更生了,要获得儿子的谅解,不困难吧?
就算他不识字,这个最简单的情分,他不会想不到吧?
猪都知道啊!
更可笑的是,片尾,长大的阿BOY隔着河面看到父亲,他身边的新老婆还挺着大肚子。
这个镜头一点不让人觉得伤感,倒让人觉得,丫的性能力倒是超强啊!
导演为了煽情,没事就让郭富城哭哭啼啼,可是,在这个完全不通的逻辑底下哭,实在是太可笑了。
听说还有人看这个片子看得泪水横流,那真是让我无话可说了。
《父子》这个片子,配角好,尤其是林熙蕾;摄影好;小阿BOY演得很好。
真是可惜了,这么些好东西,搁在了一个连故事都说不圆的片子里。
听说郭富城为此成了演技派,这让我想起成龙在《新警察故事》里哭得大鼻子通红,也说是超越了以前的演技。
原来,所谓演技就是会哭啊,嘿嘿,这什么逻辑,真他妈没劲。
一個只有佔有慾而沒有責任感、還不懂反省的父親,失去妻子、兒子與及自己的人生將是一件必然的事。
一百六十分鐘的導演版把這個悲劇發展循序漸進而理所當然地展示了出來。
譚家明導演這十七年來的第一部電影作品,放棄了過往在新浪潮時代的電影語言探索,回歸到人生於社會中最基本的倫理關係描繪,交出一部並不催淚卻叫人看後久久難以釋懷的悲劇。
導演在影片開首打在屏幕上的幾個子表達了他對觀眾的期望:「...我希望觀眾在電影裡感受到的並不是沉溺的傷感,而是清醒的感動。
」白的說,如果你不能通過電影向自身反思,而只沉溺到悲劇情節裡面,那你將錯過了這部不論運鏡、人物與情節都平實不過的電影中最動人的一面了。
它動人的地方源於你將思及你的父親、母親、你對責任的態度、你對別人的倚賴以至你自己是否懂得反省、改過。
你作為觀眾凝視周長勝(郭富城飾)的視角也將會是你身邊的人凝視你的視角。
從電影開始的時候,你或多或少希望周的妻子不要離他而去、寄望周懂得反省改過、為兒子對父親的不離不棄而感動。
到後來,你漸漸認同了妻子的離開,甚至想跳到影片裡面著她帶走兒子,使他免於父親的糟蹋。
這是因為你對周長勝徹底失望,你知道這個不懂反省的人將不會改過。
你知道了一切將以悲劇收場。
你這份對周長勝的失望過程,恰恰為你解釋了一些人怎麼從你生命中離開。
你將無法避免地思及自己過往的一些生活應對,而這就稱作反省,周長勝所不懂得做的一件事。
這種反思,取決於你有多投入到角色,是否能把角色的行事投射到自己身上觀照。
這有賴於影片對角色描寫的功力;《父子》一片則正好告訴了你,這件事能做到多精細。
畢竟,一個角色的生命力在於他能有多大程度喚起觀眾的生活經驗。
其中必不可少的是性格上的複雜性、跟生活處境的矛盾(矛盾帶來爭扎,其過程具放大鏡之效,把人的不同性格特質凸顯)和其應對過程中的微妙變化。
於是耐性是不能或缺的,本片為此做了一個精彩的示範,展示了一部由人物帶動的影片如何一點一滴地累積味道同時提出問題,讓觀眾得來「清醒的感動」。
《父子》是06年金马大赢家,郭富城更是二度封帝,谭老最满意作品,应该值得一看。
大概因为看的是内地版,被剪得厉害,所以没觉出剪辑的过人之处,不晓得跑到美国专攻什么剪辑有多厉害。
相反觉得剪辑不很流畅,偶尔的镜头有些过于缓慢拖沓,长镜头却不够长,短镜头又不敏捷。
看了一下被剪的情节,想象如果加上会更好的表达父子间感情,人物也就丰满了。
针对我看的版本,父亲这个角色感觉就只会发脾气,做坏事,狗改不了吃屎,并且只会空喊口号说“我爱你,老婆儿子”,而他内心的挣扎表现得并不多。
当然作为我少女时代的偶像,郭富城还是那么帅,那么有型。
这次演出拿到影帝,还算实至名归。
杨采妮和林熙蕾基本上就是两个花瓶,只为床戏增色彩,并且林熙蕾的还被剪掉了。
儿子长得十分俊俏,以后肯定是个大帅哥;哭戏很投入,很不简单了,但是和国内包括国外一些出色的童星相比,眼神就空洞多了。
还有最后出场的徐天佑,当初看到Shines的时候,我就说他好像郭富城哦,不料谭老和我一样有眼光,请他来演郭富城的儿子,瓦卡卡。
剧情上没有打动我,我并不觉得有多么感人(可能是因为刚看了《三峡好人》),只是对父亲气愤,对儿子怜悯。
影片的后边,道出儿子咬掉父亲耳朵的时候,让充满睡意的我吓了一跳,小家伙爆发了,父子关系从此决裂。
而儿子长大后把小时候偷来的表送回,我觉得就俗套了;结尾他远远看到一男一女,女的怀孕,凝视许久,目光呆滞,我觉得不太好。
这样演让看的人大都认为那一男一女是父亲和新老婆,可是父亲要是又结了婚,干吗非得等到十几年儿子在远处看着他的时候让老婆怀孕?
所以我认为那一男一女不是他父亲和新老婆,而是普通的路人甲两口子。
那么儿子看着他们俩,是在遐想父亲的现状?
那就不如是看到中年两夫妇共同劳作相亲相爱的场景了。
感觉我好像在批评电影,我没这个意思,我只是挑挑骨头罢了,拿奖的就是好电影。
继续支持郭富城。
我把它称为一本“抵达”的电影.只有在结尾,波澜浑厚的钢琴声响起,眼泪盈满长大的BOY的眼眶,才真正触动了我.但这是一次奇异的甚至南辕北辙的抵达,就像你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昏昏沉沉地张开眼睛,却发现到了一个陌生的目的地...... 刚看了被谭家明极其推崇的《随波逐流的人》,再看他十几年后复出的电影.构图摄影中规中矩,几场戏的剪切还是能让人追忆当时的倜傥不群.但父亲这个人物很脸谱化,或许他存在的原因只是给了郭富城表演的发挥和突破。
我感觉不到导演对他的“爱”,即使一定要加上“怜悯”,我都觉得很牵强。
因为这个人物并没有激起我的半点同情.我没有在他的身上看到任何人性的闪光点:对妻子,对儿子,对邻居,对情人......自私无反省,没有责任感,做事凭人的动物属性.谭编剧的这个人物很失败,远不如他灵动的剪辑和配乐.但奇异的是,这种失败被结尾给矫正了,倒成了“匠心”的明证。
(你相信谭家明是这样独具匠心吗?
)先前的所有铺垫,什么父子情,夫妻情啊,艳遇啊,似乎都成了心不在焉的表达,只有在结尾,谭的真情流露:旧时光里的前尘往事,足以让人落泪.我相信,当BOY凝视过往的片段,谭也一定看到那个新浪潮中意气风发的自己如何风尘地走来.时光有魔术的辩证法.过去岁月的失败,不完美,却成了回忆中酸甜的部分.这本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普鲁斯特,尽管并不那么彻底;有时过往时光里无意义的细节,让我们刻骨铭心.
看《父子》之前,我对这部貌似在打亲情牌的片子并没有太大期待,尽管它已经在国内外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上拿了很多奖项。
故事梗概之前已经听说:女人不堪家庭困苦离开,男人带着年幼的儿子艰难度日。
听起来老套之极的情节让我觉得无外乎两种可能,要么拍成温暖的励志片,要么拍成催泪的悲情片。
结果又一次证明了我的眼界狭窄。
不愧是谭家明,不愧是香港新浪潮时期与徐克、许鞍华等并称的才子导演,《父子》也无愧为《杀手蝴蝶梦》之后17年又出山的力作。
影片拍得真挚细腻,又不滥情拖沓,处处显出清醒的深情。
片子开始,杨采妮饰演的母亲送儿子上学,并暗自准备好离家。
儿子发现端倪,跑去告诉郭富城饰演的父亲。
郭怒冲冲跑回家里,与杨大吵一家,阻止了她离开。
情节毫不新奇,但十分真切细腻,你会不由想到我们的生活里也有这样的争吵,也有这样的矛盾。
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逻辑,各自觉得自己委屈,其实谁都有错的一面,谁也都不容易。
杨采妮最后还是离开了,郭试图寻找未果,又因高利贷逼债太紧只好带着儿子跑路。
他们到了另一个小镇,住旅馆,郭打算找一份工作,后来也想过去英国挣钱,但是都没有成功。
生活实在窘迫,郭竟然唆使儿子去偷盗。
儿子叫做阿宝,上小学,后来不得不中断学习。
他长在一个不幸的家庭里,妈妈离开,爸爸暴力,家境又十分艰难,与那些富贵同学相比,他很难维持自己幼小心灵的尊严。
但是这样一个小孩子,依旧善良、单纯,偶尔咧嘴一笑,让人想到纯纯的小白兔,简单而美好。
饰演阿宝的演员叫做吴景涛,演技真的非常出色。
他控制感情收放自如,该乖巧的时候十分安静克制,该释放的时候也不声嘶力竭,只是眉头紧皱的看着你,或是低声啜泣不已,让人心疼。
这与影片的整体格调非常和谐,宁静中掺杂着小剧烈。
唯一的一次猛烈释放出现在少教所里。
阿宝偷东西被人抓住,但是爸爸看到警察来了不敢去救他。
当他去看阿宝时,阿宝就那么皱着眉头盯着他,又恨又放不下。
经头一转,郭富城一个人蹒跚地走在夜色里,左耳包扎着绷带,隐隐带着血迹。
观众正在猜测之时,才出现情节的回放:阿宝在爸爸俯身过来安慰他时突然咬住爸爸的耳朵,死死不放,直到爸爸挣开,他放声大哭“你为什么让我偷东西?
我不敢去,你偏要让我去……”这个动静的处理极妙,完全意料不到,又出乎情理之中,相信观众看到这里都是一恸。
很少见这样描写父子关系的电影,父亲也不是不爱儿子,但更多时候,儿子是他占有的财产,是他情感的依赖,甚至成为他生活的方法,他的得到少于付出。
这个个男人对待女人也是一样,你无法说他不爱杨采妮,只是他爱的方法让人难以接受。
郭富城的演技也很让我吃惊,难怪又夺得这次金马奖的影帝。
之前大家交口称赞的《三岔口》我没有太多感受,但是《父子》里面这个落魄困顿的中年男人,被郭富城演绎得十分到位。
他终于脱离了以前只靠外貌、舞蹈吃饭的日子,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实杨采妮的演技我也很欣赏的,尽管很多影评都说她不具备风尘女子的气质。
不过我觉得《父子》里面着重要表现的是她在家庭里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身份,对于坐台女的工作并没有怎么强调,她的隐忍、矛盾表现得很充分。
片里还有郭富城跟林熙蕾的一段戏,后者演一个妓女,与郭同住在一个旅馆里。
两个清苦、漂泊的人产生了相互依恋的感情,只是郭无法给林承诺,也害怕重复被抛弃的经历。
这段戏本来应该很好看的,据说大陆上映的版本删减了很多。
还好林熙蕾我不喜欢,也不觉得太惋惜。
片子结尾,阿宝长大了,回以前住的旅馆看看,把以前自己偷的金表物归原主,又找到许久未见的父亲,看到他与新的女人走在一起,脑中想起以往种种情景。
这个结尾我以为是个败笔,还表的情节显得生硬造作,看到父亲的这个交代也似乎没有必要。
尤其这里还有一段独白,之前都没有采用这样的方式,与前面的流畅、细腻相比,结尾显得非常突兀。
瑕不掩瑜,这部片子整体深情、真切,郭富城几次恸哭并不煽情,但让人觉得辛酸,觉得他的无力和悲哀。
谭家明自八十年代开始由电视转向电影,积攒到现在功力果然深厚,导演、编剧都很不凡,之前由他剪辑的《阿飞正传》和《杀手蝴蝶梦》都是精品,这次镜头剪辑更有独到之处。
推荐!
谭家明!
看完电影笔记。
悲剧是撕开好的东西给人看。
我私下觉得,悲剧哪怕是在无意识中也应该给人升华和滤净的感觉。
而不是仅仅把一个有问题的烂棉花团慢慢拆开来给人看。
儿子看似完璧摔碎了,但完璧早已不在。
最后儿子长大后,噙着泪在湖边遥望有意思出来了。
份量不太够。
今早起来后,脑子里对这个片子又转了两转。
觉得很好。
孩子放着相对安全的母亲不选,选了逼他去偷的父亲。
似不逻辑。
可是片子一开始就有铺垫,孩子像个小爸爸,盯着有逃跑前史的妈妈。
孩子哪怕表面再憎恨(恨到咬掉父亲耳朵)但他们永远是站在父母中弱势一方的,带着救赎的心,带着为他死的意志。
当然这些“自甘堕落”,坠到底的救赎心理可能是隐形的,潜在的,自已也不愿面对的。
想到这里,我觉得导演真好。
走到这么深!
孩子要原生的,完整的。
从古到今。
真奇怪,这个片子以出乎我意料的方式,深深印在我脑子里,在潜意识里自己工作着,消化着,再次呈现着。
音乐,摄影色调!
简直没有话说,专业,超专业。
会联想到fuge的博。
电影叙事语言,表演,演员,马来西亚特殊的“异域杂处”,世界尽头般的场景――多种族,多元交汇的,某种意义上危险的的环境呈现得真好。
两场做爱尤其好。
在一团烂棉花般的,底层的背景上的男欢女爱,欲火难抑,最后的挽留又留不住,真好。
北冰洋里的激流。
人的身体里泌出来的热流。
最终还是冻成冰洋。
实在不咋滴。偶们这种俗人无法欣赏
没看懂...
小盆友是无辜的。
有些人注定是花瓶,即便被冠为影帝。唯一记住的是片中的插曲。
小孩太帅了
跳接实在是太有问题了 摄影不错 音乐用的太煽了
剪辑已经不能更糟糕了
以前断断续续看完的,虽然一直都很不喜欢郭,不过客观说来,这部里演的还不错
郭富城黎明刘德华的演技也只能停留在这点水平了。。。
多年不遇的片子。剪辑、配乐严重有问题。人生就这样,又白白浪费掉了2个小时。杯具
郭富城的表演仿佛就在说快来夸我演技好。
必须看160分钟的导演剪辑版。
第二遍下了个全版的才明白为什么会得奖
父子都有双大眼睛
感觉就像部造作、煽情失败的电视剧,郭富城的表演也是言过其实。
多少年后 儿子长大后,更让人回忆这部电影
一般般。情欲戲那場很出色。
营造气氛的昏黄光线都那么刻意
除了床戏,没什么好看的,而且床戏也不如去看日本动作片
只记住了杨采妮的性感身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