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夏天是许多建筑工人快要从脚手架上落下来的夏天并且,总是如此以为这样就能量出一幢或几幢大楼的高度春天的沙尘暴在生锈的搪瓷碗里磨光了他们的牙齿,为了将来仓促醒过来的早晨是美丽的有时会奇迹般钻进小姐的裤袜里她掏出的零钱上有你的齿痕可是在将要落下时你突然想到孩子的课本翻开的是哪一页书上写到他们是明天早上的太阳可是你现在看不到明天了北京在你落下时跑得更远了你就是那高楼楼下的一块砖随风扯开你生命四十四年的喊声最后你抱着头以保持记忆不会触及在坚硬的水泥地面上砖被你更结实,你什么也没留下如果我忘记北京的夏天那么我会忘记你如果我忘记你势必会忘记所有的兄弟那么我将忘记我的母亲和孩子还有我自己,另一棵乡下草本植物就让我忘记北京此刻,和你失声后的沉默
《功夫》之后,一别3年,大银幕上再见周星驰,胡子拉碴,虽然还是那样得拉风,但确乎是老了许多。
以往周星驰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特异功能、李小龙、星女郎……《长江七号》里头,一个都没有少。
先来说说特异功能。
所谓特异功能,通常无须苦练,与生俱来,浑然天成。
虽属典型的好逸恶劳心态,却是小孩子始终不渝的狂想。
少年时代,在清醒与睡眠的 交界,我无数次幻想自己生具异能,流着口水进入了梦乡。
后来,我发现周星驰把类似的幻想一个一个地变成了现实。
譬如,有一双神奇的手,只要把扑克牌放在手中,揉搓几下,就能换成自己想要的任何牌,这是《赌圣》;有一只天生神力的胳膊,一拳击出,无坚不摧,这是《新精武门》;有一只精准强悍的脚,他不是一个人在踢球,仿佛全世界的顶级前锋全都灵魂附脚,这是《少林足球》;有一副金刚不坏之身,是千载难遇的练武奇才,怎么打都打不死那种,这是《功夫》。
到了《长江七号》,周星驰变得很慷慨,甘心做一个平凡的农民工,把特异功能全部让给了一只狗。
这是一只非常非常非常Q的外星狗,它是天才演员,变脸比翻书还快,每一个表情都可爱之极,可爱到让你恨不能把它紧紧抱在胸前揉碎;它是超级维修工,不仅能够维修电风扇,还能够维修人体,令摔得稀里哗啦的死人神奇复活;值得一提的是,它拉屎的本领也委实了得,“突突突”的像是一柄扫射的AK47。
比这更慷慨的是,周星驰把剩余的全部风头,让给了一个女扮男装的小朋友。
徐娇扮演的周小狄,可爱程度仅逊于外星狗一筹。
一颦一笑,无不惹人怜爱。
影片中,她少不了要模仿一下周星驰偶像李小龙的招牌动作,还要说出那句极其经典的台词:“不要逼我!
”又酷又辣!
她哭的时候,我干涸的泪腺也被榨出了液体;她笑的时候,我的铁石心肠也变得暖洋洋。
那些生了漂亮女儿的老爸,看了电影后,会不会也想给女儿剪个毛寸头,整成徐娇的中性造型?
至于最新版的星女郎张雨绮,面孔是张敏和黄圣依的综合版,身材是钟丽缇的爆炸版,演技是朱茵的盗版,除了赞美一下周星驰的审美观之外,其他就乏善可陈了。
从前一味跑龙套跑怕了,周星驰没命地做主角;后来主角实在做累了,周星驰这回做起了配角。
他在《长江七号》里戏份不算很多,始终在重复这样一句台词:“做人要有骨气,不吹牛,不打架,不拿别人的东西,虽然穷,别人也会尊重你。
”话是好话,须是在富了之后才够资格说的。
总之,是一部可爱的电影。
恶人都不是真正的恶人,好人都好得一塌糊涂,清清爽爽,简简单单,没有任何一点少儿不宜的成分。
形容某一种电影老少咸宜的程度,说是“从9岁到99岁都爱看”。
《长江七号》可以说是“从9个月到99岁都爱看”——就算是无知的小宝宝,看到那个很Q的外星狗,也会想要抱一下的吧。
1您随遇而安。
满足于二流大陆警匪片的电影特技,一个空翻动作的反复多角度回放便让您心潮澎湃。
这次有一个飞碟从垃圾堆里飞出来。
您当然认为这是创新和高科技。
这样一部带飞碟带外星人的牛片。
当然五星。
2您有着高雅的幽默感,没怎么听过俗气的郭德纲,或者您错过了赵本山巅峰时期的小品。
在一个感人的主题下进行幽默的尝试是您的最爱。
而听惯了黄段子的我却在整片都没怎么笑过。
3您的逻辑能力超强。
当一部电影里的配角们(同学,老师,工头)可以如此快的变化自己的立场(甚至包工头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最后也不知道)。
您竟然可以跟上导演的思路,急速反应的过来。
您真棒。
4您心地善良,容易感动。
这么假的复活您都伤心落泪,根本没有凸现过的主题您都看出来是伟大的父爱。
我真是佩服您的菩萨心肠。
南方大雪恐怕您比家宝总理还要提心吊胆。
5您阅读品位高雅,学术著作是您的最爱读物。
您从不读小说或者故事会一类的庸俗杂志。
因此您可能不知道一个丰满的故事应该是什么样子。
那么我告诉您,它一定不叫长江7号。
6您没怎么看过电影儿。
您不知道五星的电影应该是什么样子。
而我之所以还给了他2星而不是1星的原因就简单的多。
1小怪物有点可爱。
2我确实笑了两回。
3导演名叫周星驰。
《长江7号》出来了,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
这里且不论《长江7号》还算不算周星驰无厘头的问题,也不论星爷有没有退步的问题;只是单纯把《长江7号》作为一部普通的喜剧电影,来考察一下观众对电影中各种虚构的情节的信服程度的问题。
《长江7号》可以算一部科幻儿童片,自然要涉及到虚构和幻想。
这样的东西,在中国电影里出现,有一定风险性。
尤其是早些年。
中国的观众虽然对好莱坞的暴力、色情、虚构、幻想、和样板戏都接受的很好,但同样的设置放到国人自己的电影里,同样的台词由中国人用普通话说出来,就有点不对劲。
例如98年,冯小刚的一部贺岁电影《不见不散》中,结尾时男女主人公在飞机颠簸中接吻。
本来很好的情节,可是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不自在感,我和同学们互相抱怨:看着别扭,不像看外国人打啵。
还比如那部被捧上天去的《肖申克救赎》,如果把背景换成中国监狱,摩根·弗里曼换成个河南人,依旧用《肖》片的脸部大特写,整天在监狱里若有所思、意味深长地讲一点思想和哲学上地东西。
看看大伙还买账不。
这让我想起这几年大片频频遭遇“笑场”的问题,原因可能也类似。
那些导致笑场的一本正经的情节,似乎在好莱坞电影里并不少见。
只是观众们看好莱坞电影时能更加配合电影做一本正经状。
在看国片时,缺乏必要的距离感,因此对于假正经更敏感。
在这个问题上,《长江7号》还是颇取巧的。
首先它是喜剧片,不用担心装深沉装不下去的问题(实际情况是,观众们反而嫌星爷太深沉了)。
但科幻情节在中国电影里面出现,还是有一点风险的。
也是一个观众买不买账的问题:观众可以乐呵呵的看着美国人发一个飞船到太阳上去拯救全世界(真的有这么个片子),但究竟能不能平心静气的看着中国人自己做同样的事,这是个大问题。
从现在的结果看来,《长江7号》没有在这个问题搞砸,观众对电影的科幻内容没有很多非议,至少不像当年看葛优和徐帆交换口水那么不自在。
这是《长江7号》处理的聪明,也说明观众进步了。
但唯有一处情节是观众们难以信服的:民工的儿子怎么能上贵族小学。
也就是说,人们可以接受外星人来地球,可以接受死人复生,但却没办法接受“一个民工的儿子上得了贵族小学”。
这样的反应真是有点让人感慨。
有人说,星爷是香港人,不了解内地情况。
周星驰毕竟也40多了,是见过世面的人,为了少林足球,他肯给广电总局的领导们写检查。
我不相信他能天真的认为现实中民工的孩子上得起贵族学校。
他的《长江7号》,是给孩子们做的一个梦,在梦里,可以少一点世态炎凉,多一些美好的愿望,例如世界大同;例如民工只要努力,他的孩子就能和富人的孩子享受一样的教育;例如孩子可以大方的讲出来,他以后要做个正直的穷人。
可是梦里的这个情节把成人们弄醒了,他们在看到外星人时没醒,看到民工的孩子出现在贵族学校时却醒了。
是我们太绝望了,还是现实太无情了?
现在已为人父的我们再看长江七号,眼中的泪水自然流露,心中百感交集。
现在的孩子六七岁都会玩手机打游戏,一回到家就拿起手机也不看书不学习,完全不管父母在外面打工赚钱的辛苦,十年前看长江七号没什么感觉,总拿他和星爷的搞笑电影做比较,现在再看非常感人,导演用最简单的故事讲述着最深刻最感人的父子亲情,对小孩子特别有教育意义。
星爷银幕上的最后一次表演,十年前没有看懂,现在……😭😭😭😭😭😭😭😭长江七号必须给评满分。
看着我就觉得脊背发凉。
假如没有盗版,有多少像周爸爸这样潦倒至极的人能看到这部电影?
电影对弱势群体的关心让人感动。
像星爷这样事业有成平日过着精致生活的富人,能够拍出这种关心最底层民众疾苦的片子,让人想挑刺也不好意思挑。
但是这部片子讲的虽然是民工的故事,可它不是给民工看的。
这是给小孩子看的,是给在消费主义大潮下日渐麻木的民众看的。
试问现实中,上贵族学校的民工子弟有多少?
现实中,在严重工伤事故里死里逃生有几人?
及时得到有效救治的有几人?
顺利拿到相应赔偿的又有几人?!
现实不是电影,不会有善良可爱的外星超能力狗倾尽全力让惨死于事故的民工(往往是家庭的中流砥柱)复活,保护和支持弱势群体,是需要活生生的人一点一滴去付出努力和辛劳来完成的事业。
谁有这样大的动机,来做这未必有直接而丰厚报酬的事??
我越来越痛恨那种沾沾自喜的把“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廉价”当做中国的优势来夸耀的论调!
这一句轻松的话语后面,藏了多少民工的血泪!
《长江七号》。
哭到一塌糊涂。
把手咬出痕迹。
“我没事,老师你走吧,我要睡觉了。
”狠命的推开不属于自己的温暖和关怀,躲到床上被子里,在心里一遍遍的对自己说“我醒来爸爸就又在身边了”小狄醒来,星爷胡子拉茬得躺在一边。
紧紧抱住:“我错了,我不要你走,我真的错了。
”这样的情景太过于熟悉,只是主角与配角的角色互换多次,都已迷失身份。
多少次盼望着一觉醒来,所有残酷都化为乌有。
次日灿烂的阳光能满载幸福照射进泪光闪耀的瞳孔。
想起来暗夜里一次次对自己的许诺,醒来就回去了,可真的回不去了。
其实进影院前就开始控制不住情绪。
印象里自98年泰坦尼克后,这是第一次自己买票进影院。
十年就这样匆匆而过,抹去一切柔软,留下所有龃龉与破碎。
或许很难相信,我从来没去过北海,颐和园,圆明园,故宫,天桥……寒假前有次机会跟去北海,可是差点因此伤害最在乎的朋友。
总是一直在学校外做各种工作,却永远做到最努力后,离开这样的岗位,去寻找下一个工作,尝试新的体悟。
无法真正流浪,只能让如此的选择带来些许颠沛与流离。
而我想去的那些地方,却从来不让自己满足,让它们永远的存在于幻想中的温熙。
从早上八点离开宿舍,一直工作到下午五点,站到脚都失去知觉,无意义的话重复到嗓子沙哑。
中午去吃极咸的打卤面。
饭后看着黄沙漫天中的鸟巢,日光弥散出压抑的悲伤。
超额完成3倍的工作量。
能控制的是会场里的局面和各种愚昧的问题,不能控制却是疯狂长草的心。
其实评论是件没有意义的事。
别人拍出这样的电影,我会喷之伪善。
对于星爷,我们这代人的精神养父,放弃对于一切失真的追求,放弃对于一切现实的批判。
我只想体悟他想让我体悟的那些温暖。
当七仔用尽电池,黯然而逝。
牙齿可以咬住手,喉咙可以咬住哽咽,眼眶却咬不住泪水。
吹着晚风回到宿舍,无语对苍天。
父亲无声,总是会显得笨拙而小心翼翼,不善于表达却溢出满满的感动与关怀。
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是只想要你过得更好。
也许他贫穷,给不起你好的。
可是他却总是竭尽所能给你他所拥有的最好的。
他从来都会为你感到骄傲与自豪。
不求回报,只懂付出。
不吹牛,不打架,不偷不抢,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是他对你的全部要求。
也许显得婆婆妈妈、啰啰嗦嗦,却是他对你的期盼。
不求你能够闻达显赫,衣锦还乡,只求你一生平安,做一个好人。
父爱如山!
三年前我大学一毕业,就决心不再写这些不能当饭吃的东西了。
看到网上对《长》一片骂声,忍不住又要插几句。
电影解读的方法有许多,这里,主要谈一谈《长江7号》的技术性抽取与剥离解读法。
《长江7号》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影片。
其中,又窜插着后现代的无厘头。
这是周的最大特色。
说到周,就不得不考察周的个人发展史。
小丫以前是个地倒的跑龙套的(可见其作品《喜剧之王》),后来成为一代喜剧之王。
这期间,商业化当然功不可没。
但也不可缺少周本人对喜剧精神的领悟和对小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体验。
更为可贵的是,这种人生观\世界观,是动态的,随着外部环境和内心环境而不断变化的,同时,也通过了周的一部部作品反射出来。
我们常说,看电影,也要看人。
大师级的演员都是通过一部部电影来不断地刷新自己,而远远地把观众抛在身后。
像李连杰、像周星驰。
星爷从《少林足球》和《喜剧之王》开始转型,到《功夫》最终转型成功。
也许大家还记得,在《功夫》中结尾的那个细节,是一反周以前电影以搞笑结局的收尾方式,而是大无畏地走向前方,对最终的暗算不屑一顾。
这表明了周的演艺身涯,已经从明星走向了大师。
这其实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升华。
从许多年前的《逃学威龙》中的星哥,到如今誉满影坛的星爷,这是怎样的一种成长。
当电影角色与演员的真实历程交汇的一刹那,大师便产生了。
这是一种绑定关系。
《长江7号》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涉及有:外星人长江7号、老师、星爷和星爷家儿子小狄。
我们知道,周一直至力于情景搞笑剧的创作,直到《大话》系列才为北大的一些学院派教授所认同。
但无论如何转型与成长,也不至于拍童话片或科幻片吧。
《长》肯定是要表达一种什么东西的。
当现实世界有种种难言之隐时,超现实主义便产生了。
以现实主义的回归手法来解读《长江7号》,让我们做如下的技术的抽取与剥离。
首先,长江7号这个外星人肯定是不存在的。
(我到场景现场宁波的银泰百货考察过了,确实滑长江7号这种生物,只有启路文具有卖那个玩具的)至此,我们可以把这个小东西抽取出来。
一旦长江七号从影片中剥离,那么整部影片就像被抽了筋,变得干瘪。
这时,我们恍然发现:原来,七仔是整个影片笑声的重要来源。
不要停,继续剥离。
在影片中,那位性感善良的老师,几乎勾起了所有观众的恋师情结。
但是,试问,这样的老师,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吗?
答案是:不存在!
即使存在,也不会像影片中那样对周星驰这样的地道的安徽农民工拉拉扯扯。
OK,那么,我们也要把这个人物剥离出去。
另外,周星驰还遇到了一个工地老板,这个老板虽然态度像我高中的物理老师一样恶劣,但还是挺有感情的,即使算不是善良,也算的上是有良心的。
从中国近几年年年发生的矿难和农民工讨薪事件中,我们可能看到这样和蔼可亲的老板的影子吗?
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OK,这个人物,同样剥离出去。
还有关于小狄上贵族学校的事情,也是不可能的。
也应试剥离出去。
至此,我们把一部超现实主义影片还原成了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电影《长江7号》,是一部关于某农民工在工地上打工,后来意外死掉的中国式悲剧。
那么,通过这个“再平常不过的新闻事件”,一个中国式的悲剧,周星驰想说什么?
为什么又要煞费苦心地加入“神奇的七江7号”、“善良的老师”和“有良心的老板”这些题外元素呢?
因为,在中国,类似的“民工死亡”太司空见了,而现实又是那么残酷无情。
大师毕竟是大师,他们有一套自己的表达方式。
就像马尔克斯的小说、莫扎特的钢琴曲。
他们遥遥在上,与世俗保持着距离。
同为中国人,周星驰长年生活在港台,通过直铺直叙的电影语言来叙述一个内陆悲剧民工的故事,其效果可能还不如某小报的记者写一篇通讯。
作为远离现场而又在场的艺术家,他唯有用一种近乎喜剧的极端方式来表达了对现实中国的认知。
一如世界喜剧之王憨豆先生,给人们更来无心欢笑的同时,无人知晓他内心的孤独。
关于《长江7号》这部转型升级之作,这又让我想起了当年王家卫的《2046》。
与此同时,我还想起了看《卧虎藏龙》的经验。
像《卧虎藏龙》和王家卫的《2046》,也只有凭个人的阅历经验来消化和理解那些刻骨铭心的旷世爱情。
否则,就会遭遇电影不能承受之轻。
当然,我绝对没有批评大家水平低的意思。
因为,任何解读从来都存在和必要的。
但是,当你没有读懂影片,就对着周星驰开骂的时候,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不是吗?
旺财?
)特别是和菜头这样,在网上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士了,他的文章我也爱读,但对于这部影片也扛起了反周大旗,真让我觉得自己是不是站错了队伍。
《长江7号》看后,我有许多感触。
我想起了几年前初到宁波打工的经历:压断手臂的四川人是我抱着他一路血肉模糊地奔到宁波六院;下应车站边的简陋的民工子弟小学,每天我都要经过,看着他们在拥挤的操场上升起陈旧的国旗;钢筋水泥的都市森林,扣工人加班费的老板……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9年前,出道未久、还带着点婴儿肥的柳飘飘用一把椅子狠狠地教训了“死跑龙套的”尹天仇。
那部电影叫做《喜剧之王》。
9年间,白云苍狗。
柳飘飘结婚生子,变成了“锋嫂”;当年的尹天仇已经被尊称为“星爷”,真正变成了独孤求败的喜剧之王。
2008年1月29日,两个人的命运再次联系到一起。
这一天,星爷三年磨一剑的作品《长江七号》首映;这一天,由于陈冠希老师“艳照门”曝光,让我们看到了褪去了婴儿肥的柳飘飘风骚蚀骨的一面。
9年的时间足够长了。
9年前,星爷还对当年那段“死跑龙套的”生涯耿耿于怀,9年后,他已经越来越享受于在自己的电影里做一个“死跑龙套的”了;9年前,张柏芝还只能故作风骚地表演一个舞女,9年后,她已经能在陈冠希老师的镜头前自如地摆出各种姿势和表情了。
就像《挪威的森林》里玲子所说:世界一天变一个样,在我们不知道的时间里。
所以,当《长江七号》以一种温情、甚至煽情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也就没什麽奇怪了。
人到中年的星爷喜欢上了孩子,开始关心蔬菜和粮食,那幸福的闪电告诉他的,他想告诉每一个人。
于是,《长江七号》从一开始就明目张胆地打着煽情的旗号,不吝于任何一种催泪的手段,让你在毫无准备的时刻就中了招儿,又哭又笑稀里哗啦。
好消息是星爷没有舍弃他的低级趣味——虽然这种他曾经的必杀技在他的电影出现的频率已是愈来愈低,但是我们依然欣喜地看到了七仔机关枪一般往周小狄的衣服上发射便便,周小狄当作宝贝一样捧在手中的“作弊利器”——便便——最终被抹在了自己的脸上,小学生版的“如花”虽然没挖鼻孔却依然惊艳……坏消息是星爷越来越满足了在自己的电影里充当一个“死跑龙套的”角色。
《少林足球》里的群戏都很出彩,但是星爷依然是最闪耀的一个;到了《功夫》,虽然搞笑的戏份大多都被交给了配角,但星爷还是拯救世界的The One;《长江七号》倒好,星爷直接退到了“男三号”,戏份甚至比小学生版的“如花”也多不到哪儿去。
整部电影最出彩的无疑是那只太空机器狗——长江七号,影片大多数搞笑桥段都出在它和徐娇身上,这也直接造成了《长江七号》简直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儿童片,电影院里小朋友们笑得七荤八素,电影里恶霸同学说了:小朋友的事情绝对不能告诉大人。
只剩下我们这些坐在电影院里的“大人们”不知所措了。
出了电影院,我的朋友大航在哭过笑过之后说了:从这部电影开始,我断定周星驰已经江郎才尽了。
其实有点言重。
没错,周星驰是老了,他在《长江七号》里不厌其烦地重复自己早已用过的桥段:《喜剧之王》里的表情变化、《功夫》里的如来神掌、《少林足球》里的大力金刚腿……甚至已经开始拿小孩面对镜头大哭这种场面来煽观众的眼泪,但是《长江七号》依然是一部好看和充满诚意的电影——即使离“优秀”尚有那么一段距离。
是啊是啊,说到底,我还是怀念当年的尹天仇,正如我面对陈冠希老师的艳照,开始怀念当年那个稚气未脱的柳飘飘一样。
可惜我们谁也回不去了。
周星驰技穷了……
周星驰用心良苦啊
我数一、二、三,你却再也醒不过来……
七仔太可爱了~~
其实周一直在创新和思考,在电影里加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还行
小七特别可爱,“爸爸”也特别辛苦
温情,家庭,人性,搞笑结合的很不错!
周星驰纯属友情出演,目的还是为了捧徐娇。
怎么说呢,大家都在骂,我想说两句好听的,可不知道从哪说起。
nothing to me
我竟然没有打分?记得这个电影还蛮可爱的。故事情节比现在好多电影好太多了,演员演技都很好。
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做作到极点。星爷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他脱离底层太久,只剩下空洞无力简单粗暴的穷富、善恶、好坏两分法。富人一律丑角,仙女一律仙女。不再草根的星爷。
你相信我看这部片看哭了吗。我真的太敏感。
我擦荷兰台居然放这个,而且还全程带字幕的,就是翻译得比较离谱。
大家都对周星驰要求比较高,期待比较高,我也一样。对于我来说我希望他永远停留在周星星的电影中,那是属于他的电影。而星爷在变,而且不知道为什么变成了这样,是拍给孩子看的电影吗?有点儿不明白,至少接受不了这样的周星驰。而这部影片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竟然是几首复古的舞曲,唉。
想象力丰富 风格混乱
真一般
恶搞无涯 回头是岸 真是让人失望 最不该拿穷人开涮
不再笑了~~~~~认识现实,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