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主角没有自行逃出来一事深表遗憾,他有把刀,还有电筒,虽然在第40分钟才找出来。
一个人能笨到什么程度才会把所有希望寄托在遥远的办公室工作人员身上而在长达近三小时中不曾一次尝试自救?
就因为有了个破(其实是好)手机所以你的身家性命就都靠着他了?
所以现代人都他妈的脑子里装了什么?
如果你有杀死比尔里面乌玛瑟曼十分之一聪明你早他妈出来了。
一个人能笨到什么程度才在一个密闭箱子里不断地点着巨耗氧的打火机并且情绪激动地撞来撞去!?
连恐怖分子都知道为了保护人质安全要给他荧光棒!
就因为他是个(没有文化的?
)美籍司机所以不具备这种小学毕业生都具有的常识?
好吧,导演的目的就是不要他得救,我忍。
虽然看到后面出现了所谓“焦虑症”的解释,但并不足够缓解我的疑虑和对剧本的鄙视。
其实他没什么好急的,因为其实没人有义务来救你,虽然这话说上去很难以置信但其实就是事实。
他们没有义务来救你,所以没必要乱要求每个人都来营救你,与其对着俄亥俄那种牛仔州的接线员求救。。。
我操。。
不过它还是有亮点的,而亮点无疑是在对话上,好吧,整个片子就是由一串对话,乱撞乱吼,哭etc组成的.……(再次对猪脚的焦躁表示无语,SHIT寝室里女生又开始连环打屁了)继续,接电话的人展现出典型的“我帮你转接”(这事不归我管)做事程序,不过比某些发展中国家好的是最终还是会出现一个管事的,虽然仍然按照官僚的程序。
毕竟,要是你接到一个从越南打来的我被毒匪抓了的电话。。。。
而用人单位,遇难学生所属学校等总是会想尽一切办法撇开关系,避免负责,不管用什么荒唐的理由,让人感到他们就真是a piece of shit最后放段对话(这不算剧透吧……)其他的譬如MARK WHITE的包袱很好啊之类的见其他评论。
快结束的时候we can still track down your signal(我们仍可以追踪你的信号)you've tried already(你已经试过了)we can try again(我们可以再试一次)其实我想说。。
what's the difference
有人抱怨这个电影太小成本,太折磨观众了。
不过我觉得能这么小成本到极致,并且拍得不那么沉闷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汶川地政,那些被埋在下面的人的感受。
以前我只是听说地震了,冤死了很多人,大家都很悲恸,但无法也不敢想象被活埋是一种什么感觉,这部电影给我展现了这样的景象。
不过主角被埋以后,至少还能跟外界联络,能给自己的妻子留下遗言,而地震中的难民们呢?
可能在一番喊叫求助过后就绝望了吧,然后慢慢地……如果可以选择一种死法的话,我宁愿自己直接被倒下来的墙砸死。
还以为会穿插着回忆啊、地面营救啊之类的场景,但没想到这牛人还就真在这么个箱子里拍了95分钟。
真的应该向本片的(唯一的)男主角致敬,一个人就这么演了95分钟的箱子戏实属不易啊。
再看人家真的是要汗有汗,要泪有泪。。。
看完电影,发现人在处于这种危急关头的时候,他的词汇量会迅速下降,最后被各种FUCK、SHIT取代。
另外就是别被埋了千万别乱踢乱打企图破坏棺材,要不弄漏了死的更快。
和母亲的电话,录制遗言,以及最后的营救都是亮点。
尤其是影片开始时那段超长的黑暗,真的可以让看电影的人心跳加速。
P.S. 替他那根手指感到不值、P.S. 这群劫匪也够下血本的,而且给主角准备的装备也挺齐全的,手电筒、荧光棒、手机、酒、药。。。
可是你们咋就不知道把手机充好电呢。。。
灯关掉,沙发移正,端坐着看完这一部[活埋],即使一切预料之中也让人不断惊艳。
原来这部电影只属于两个人,一是唯一的主演瑞安·雷诺兹,二是电影长片“处子”导演罗德里格·科特斯。
绿灯侠瑞安·雷诺兹与黑寡妇斯嘉丽·约翰逊在本月正式宣布分手。
这样一来,黑寡妇便离“寡妇”又进了一步,虽然我们知道绿灯侠在他的故事中还没到领便当的时候,但是我们无法预料明年的绿灯侠雷诺兹会不会在与曾是霹雳火现化身为美国队长的克里斯·埃文斯和早在钢铁侠中彩蛋出脸的雷神托尔克里斯·海姆斯沃斯的较量中败下阵来。
希望谢耳朵同学最欣赏的这位超级英雄能在2011大展拳脚。
最早认识瑞安·雷诺兹是在[金刚狼]中他饰演的死侍,在片中人看来是叨逼叨的角色最后被缝上了嘴巴,成了无法言语的超能力野兽。
休·杰克曼您再狂野地炫耀金刚狼的钢爪也赶不上有着奶油脸的死侍随意卖萌来得惹人喜爱,就这样,雷诺兹在金刚狼自己的故事里成功抢掉了主角的风头,成了最具存在感的人物。
这不,[死侍]的个人秀早已提上日程。
[金刚狼]之后,翻出雷诺兹最早完整进入观众视野的电影[留级之王],雷诺兹在片中饰演校园万人迷范·维尔德,果然帅小子是有着一大堆青春片履历的……继续翻履历表,原来[刀锋战士3]中的三人组成员之一小白脸就是雷诺兹。
[九度空间]、[混沌科学]这些片已证明,帅小子已能独挑大梁。
去年历经和桑德拉·布洛克大妈从欢喜冤家到天命情侣的过程之后,加上[纸人]再过“超级英雄瘾”和[冒险乐园]里的小打小闹,迎来了今年的这部独角戏[活埋]。
(我们可以看做是[绿灯侠]的完美热身。
)观众会说[活埋]拍得很方便,因为除了几块木板的场地搭建,黑莓ZIPPO小刀荧光棒手电筒酒罐这些道具一股脑子丢进去,再把雷诺兹抹上血迹泥巴,灰头土脸地往里一躺,就可以开拍了——哦,还得抓条蛇。
其实不尽然,导演罗德里格·科特斯让几块木板发挥了它营造幽闭环境的最高能力,让那些个道具在故事里发挥了最大使用限度。
片中有一处木板的非现实表现——镜头拉高,主角四壁的木板却在黑暗中无限延伸,好似没有尽头。
此时的空间狭隘感原则上是被“无限高度”打破,实际却在突出主角无助感的同时被加深得更加狭隘了。
这种高明,并不是能随意拿捏的。
置于道具的使用——黑莓的超强待机、ZIPPO的超长燃时、两根荧光棒的不同损坏、酒精与火机合体驱蛇等等,以及本身就是道具一部分的棺材木板始终在推进着剧情前进。
这就事关聪明剧本了,不得不提到第三个人——编剧克里斯·斯帕林,我们无法断言此君看没看过[杀死比尔],也不知道此君是否知道世上有个叫白眉道长的传授一技叫“五雷穿心掌”,但是这样一个深谙观众心理走势的编剧,得赞。
实话实说,编剧的本子再好,整个故事也在走向我个人的预测之中,分毫不差。
或许对于大多烂俗翻转伎俩早已捻熟于心的观众来说,片中的数次翻转和片尾大翻盘已算不上什么,但是影片新鲜感却丝毫不会因此减弱。
第二个人罗德里格·科特斯,这是他所导的一部长片作品,这位西班牙佬在看完雷诺兹的[九度空间]之后激动不已,立马联系雷诺兹,没想到两人迅速合拍,催生这样一部以小搏大的创意电影。
不禁疑惑,西班牙导演怎么会有那么多如此可怕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还是憋屈而且扭曲的——[潘神的迷宫]中描述战争和幻想的作用力获得赞誉无数(墨西哥佬吉尔莫的西班牙技法大显),[死亡录像]翻拍、系列作依次上位,[灵异孤儿院]被过度诠释之余导演在暗地里偷笑,[魔岛迷踪]用惊悚气氛来捯饬母爱……(这里举例的都是近年的惊悚\恐怖电影,那些无法遗忘的老经典自然不必多说。
)我们或许应该给西班牙导演更多的期盼。
我觉得棺材真的是一个充满绝望的世界。
想看这部片,可能更多是源自我小时候对于封闭棺材的恐惧。
小时候看过一些“伪科学”的故事,说很多人会出现假死的现象,被封进棺材里后又突然醒过来,最后都因为窒息而重新死亡。
这样的想象成为我小时候的梦魇,想想自己如果有一天在一个狭窄的棺材盒里醒过来,周围是深深的泥土, 你想推,四周都是推不动的墙。
空气沉重而稀缺……当氧气耗尽,你的呼吸开始停顿——这样的绝望逼得人想索性不如死个干净。
所以,我小时候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我死了。
我一定留下遗嘱希望火葬,一把火烧个干净,骨灰总不至于有活转过来的一天。
慢慢长大了,觉得小时候的担心有点多余。
但这种绝望常常会在我脑海中流转。
看到这个片子的介绍时,就充满兴趣。
我想,导演是不是也曾和我一样,在小的时候有过幽闭在棺材中的恐惧想象。
这部片子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场景,只有一个人。
从希望到绝望,又另一个希望又到另一个绝望……掘地三尺,只为了看一个人的绝望可以有多深,可以有多少层。
最后的结局无法用绝望来形容,火光在意味深长中熄灭,看完后的整颗心,都像灌满了沙,又塞上了土,难以呼吸。
《活埋》由罗德里戈·科尔特斯于2009年执导,该片为导演的第二部长片,制作成本约300万美元,全球票房约1900万美元。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在伊拉克的美国承包商保罗醒来的时候,发现周围一片黑暗什么都看不见。
经过自己的不断摸索,发现手边有一个打火机,一把小刀和一部手机,而自己仿佛是被关在了一口棺材中活埋在了沙漠的某处,从而开始摸清原因拯救自己的故事。
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电影是在初中的计算机课上,当时我处于对电影很好奇的阶段 ,于是想了解一些比较猎奇的电影来“开拓眼界”,就恰好搜到了这一部,《活埋》的营销策略就是很简单的一人一场一故事,我当时就是被这个概念吸引来了。
对我当时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打击,我一度压抑了一周左右,也让我深刻意识到短短90min的电影居然可以表达如此多且深刻的东西。
所以称这部电影为我的影史启蒙作绝对不为过。
首先,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人一场一故事的电影,在这之前也会有《狙击电话亭》这种专注于一个人物的电影,但无论如何也有出场的角色。
而这部《活埋》所有除主角外的角色都只是出现了声音,整部电影观众目光所能及的只有主角在棺材里“蠕动”。
甚至这部电影中出现的角色声音都是由一个声音演员完成的。
接下来我会就其开头的简单视听氛围分析、后续故事的镜头设计特点、幕后的拍摄技巧三个方面来解读《活埋》为何能够塑造如此压抑的氛围感...
不得不感叹制片人的省钱能力序幕视听氛围简析这部电影不像好莱坞商业电影有着较为严格的故事结构,整部电影市场95min,在开场用了8min交代清楚了人物所处的棺材的具体情况,24min左右大致交代清楚了所有的出场人物。
后来的时间没有明显的幕的区分,而是把保罗这个人物的失望和希望并存的状态表达出来,我们能够在后来看到他因为外界时而充满希望却又失望的真实状态。
这也是电影后半部的整体结构... 影片的3min8s片头结束,电影进入黑屏,直到22s后影片才出现了第一次喘息声,也是这部电影在一开始剥夺了观众视觉听觉体验后的第一次释放,在黑暗中挣扎了1min40s后终于出现了打火机这一唯一光源,而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怪异的视角。
整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我们通常说第一个镜头往往就奠定了本片的基调,从这个镜头便确定了整部电影在黑暗中求生的开始。
在保罗的不断挣扎下,5min41s时影片出现了第一次剪辑,6min8s保罗终于念出了本片的第一句台词“Help” 观众也终于能看到不同角度下的保罗,此时打火机微亮的光只能照亮人物一半的脸,我们始终也无法窥探棺材的全貌。
观众第一次跟随保罗看到棺材的大小导演在这一阶段没有向观众展示出棺材的全部样子,而是让观众一同代入这种闭塞的困境,可以说前几分钟的压迫感就塑造了压抑的氛围感。
直至8min40s我们通过导演的一个环绕镜头终于彻底了解了整个棺材的构造,也终于知道主人公所处的一个位置。
至此本片的序幕部分结束,在这一部分主要将观众和保罗放在同一起点出发,一同摸索着自己被困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镜头因为区域的未知自始至终都处于特写的状态,影片从这一刻就在传达危机和压迫。
后续故事的镜头设计特点 在把观众和保罗丢入这个棺材之后,我本来想用起承转合来分析接下来的故事层次,可是我发现接下来我一直在跟着保罗的心境来起伏,这种失望和希望此起彼伏的状态就是接下来导演玩弄或者说掌控观众情绪的重点。
在9min34s时,引出电话这一重要道具,由此开始进入“小小的棺材,大大的阴谋”的叙事模式。
在保罗拿到电话后给包括但不限于家、老婆、FBI、911、CRT公司、美国政府、伊拉克人质解救小组打去电话,但不是没接就是毫不作为。
直到保罗打给了绑匪,注意此刻的镜头角度罕见的以一种棺材外的偷窥视角来拍摄,我们只能从缝隙稍微看到保罗的神态,这也代表了绑匪的神秘感。
打给绑匪时的棺材外“偷窥”视角也是从11min15s接电话开始影片才出现了低沉的配乐,镜头也变成了很超现实的180度俯视整个棺材内的场景,此刻观众像一只眼睛一样注视着保罗,身份从跟着保罗一起仿佛变成了美国政府的漠不关心。
俯瞰在20min左右,绑匪给保罗设定了9点前500万的目标,此时人物开始出现除了生存外的困境和唯一的解决办法,但镜头好像丝毫没有给保罗和观众一丝希望的机会。
在知道结果后保罗陷入了深深的失望,镜头也是一个缓慢的拉镜头拉远棺材。
之后的情节就是将观众玩弄于鼓掌之间,无论是人质解救小组告诉保罗被在乎的希望,还是不断陷入的沙子造成的绝望,我们一直在跟着保罗去沉浸式感受被活埋的感觉。
即使是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影片的拍摄也没用重复的镜头。
这也是《活埋》能够有如此高的完整度的原因,导演几乎把所有能够表达保罗困境状态的特殊镜头都表达了一遍。
无论是不断接电话时有节奏迫近的镜头景别、还是制造混乱感的360环绕拍摄、对于光大小带来的人物希望大小正比、红色灯光带来的危险警告、以及更深的景别带来的绝望等等...导演利用这些不那么常规的镜头语言设计向我们表达着人物的危险和挣扎的状态。
光大小带来的人物希望大小正比
更深的景别带来的绝望
有节奏迫近的镜头景别幕后的拍摄技巧《活埋》虽然表面讲的只是一口棺材里的一个事情,但是我们能从很多镜头中找到蛛丝马迹,棺材从开始的闭塞逐渐变成了后来的扩大。
纵深感不像是同一口棺材导演也在幕后花絮中解释,美术道具组制作了70多个不同的棺材来满足不同的拍摄角度。
演员爱德华·格劳展示可以在棺材中调换位置棺材中光的问题也是一个重点,导演的解决办法是在不拍摄打火机特写镜头的时候让演员用三个打火机一起营造光源,这样也能满足灯光的要求。
还有太多太多,就是这些才让这部电影的完成度变得很高,不单单是题材才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压抑的感觉,更多的是导演这种“初极狭到豁然开朗”的设计让观众真正的沉浸式。
这是我时隔6年再次观看这部电影,压抑感已经少了很多,更多的是去沉浸着感受角色和人物的心境,也发现了这部电影更多不一样的地方。
对政府部门的讽刺于我而言只是最普通的一环,更多的是人物在失望和希望之间的不断跳跃,那种绝望感觉的实际视觉表达和让观众一起沉浸的氛围。
其实我一直以为他最后被救了出来。
带着这样的预告之见,我觉得我看到了希望。
就算暴躁绝望希望都不停地转幻,我也觉得是希望。
我从来不想我的人生或者我所了解可以认识的所有人生会达到这样的绝望之中。
如同我们就像自然里面受伤而无药可救的随便一只动物。
就这样可怜无助地结束生命,获得解脱。
可是这种绝望,我一辈子都不愿遇到。
我承受不住,也无法想象。
所以,当男主一直在问who care的时候,只有爱你的人care.所以我们不是为他人而活,只是为了和所爱的人共度一个美满的生活。
活埋,遵循白居易大师通俗易懂的原则解释就是:活着把你给埋了。
猛地一听,不禁唏嘘:太TM残忍了,活活的给憋死啊,不如死个痛快!
真给你来个痛快的——枪决,又得有一帮人唏嘘:太TM残忍了,这么随便就结束了一条生命,还不如判TA无期!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有人的地方就有分歧。
天朝人多嘴杂,倒也勉强算是亿家争鸣了。
那我也小声儿地鸣一嗓子。
刚刚看过了几篇豆子们热捧的"影评",这些"优秀影评"比Buried本身还让我觉得喘不过气来。
大多数豆子对此片的认识会提及"黑暗,冷漠,无助,恐怖"的中心词语,用千姿百态的语言形式,向大家揭示了生存的艰辛,机制的腐朽,政府的不利,人与人之间的漠然。
更有意思的是,各位在最后都不忘一切从实际出发,把自己比作Paul,把棺材比作生活,念念不忘“我”生活在一个怎样压抑的环境下,生存在一个CD的社会里。
看得我也着实难过了一把,像是自己得了抑郁症。
但值得庆幸的是,我还处在年少轻狂的年代,觉得一切都没那么糟。
1.Paul被劫匪关在棺材里,手边只有手机、打火机、手电筒、油笔和一把小刀。
(摘自某豆点评)“只有”一词为某豆接下来要倾倒的滔滔苦水做了很到位的铺垫。
我琢磨了一下,到底有没有那么那么惨啊!
一部配有超强续航能力的手机已经打了足够多的电话,联系了足够多的人。
要是连手机都没有呢?
打火机和手电筒的存在也不容小视,在漆黑的棺材中,Paul从火光和灯光中尽其可能地汲取了力量,而这股力量帮助Paul坚定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要是连打火机和手电筒都没有呢?
油笔和小刀同理,不赘述了。
人们总是不能学会知足,有了A就想B,有了B还惦记上C了!
无止境的索取,无止境的空虚,无止境的堕落!
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已经是上天的恩赐了,你还要怎样?
2.--"i love you very much"--"i love you too"--"come back with me, you promise"--"i'll. i promise."--"i love you"--"i love you very much"--"you swear"--"i swear"在影片即将结束之际,Paul终于打通了妻子的电话。
以上的对话,我反复的听了三遍,即便是嘶喊,也动听的紧!
此片段的巧妙之处在于光线的配合——刚好一束光线漏进了漆黑的棺材,就那样照亮了paul欣喜的脸庞,太温馨了!
至少,paul的妻子真的在乎他;至少,有个人对paul嘶喊着"i love you";至少,paul感受到了一缕暖阳;至少,此时此刻,paul还活着……对于<活埋>的剧情,我倒是觉得与V字仇杀队略同。
严峻的政治北背景,惊心动魄的"斗争",令人动容的纯粹爱情。
尽管两部影片的结局并完美,但我想,编剧的意图不会在于让大家沉浸在悲痛的情绪中,陷入无尽的悼念。
或许,编剧更希望我们能够意识即使生活并不尽如人意,至少我们还活着,拥有生存于世的资格,还有幸福的权利,还有光怪陆离的希望!
那我们,何不笑纳编导的这番美意,更加积极善良地直面这并不完美的世界呢?
摔倒又怎样?
没摔死就还能再爬起来哭泣又怎样?
没哭死就还能再笑出来一切都没那么糟。
ps. 俺的第一篇"影评",就是念叨念叨自己的感触罢了,如有雷同,那敢情好。
这是一部看得我头疼的片子。
讨厌里面的绝望气息。
当你自己无计可施完全使不上一点劲,仅有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别人身上时,那就惨了。
伴随着一点点希望升起的同时,更有可能随时砸下来的是惨重的绝望。
西班牙导演拍的美国片子?
有神马意图么?
美国的人权主义无疑受到了讽刺。
一个美国的普通公民,到Iraq开车送货,平白无辜却好死不死偏偏被劫去作人质。
他有预料到过这种危险的处境么?
显然,CRT公司(雇主)冠冕堂皇言之凿凿,你开车之前咱们可是签过生死状画过拇指押的,说明你自己已经充分aware,这事不能赖我。
这种狗血的事情生活中还少吗?
在利益是非的面前,决定权和话语权永远在权力大的一方。
公民永远只是公民,单枪匹马别想跟官府跟豪绅斗。
这种事情别说在法制尚待健全的发展中国家,你看在人家号称人权第一的"自由国度“还不是一个样?
当一个小公民真的需要组织的力量来救助时,得到的回复和救援力量是如此的让人绝望,但是真正的绝望又在于你根本无能为力,只能一边宁愿心存希冀不肯放弃一边继续受打击,一步步绝望至心寒。
可气的是,雇主还在关键时刻落井下石,这边沙石已经扑簌簌往下直落活埋,那一头还慢条私理打开录音机来个解雇interview搜集免责声明一刚!
真是无语了。
关键时刻,除了靠天靠地靠自己,还有谁能靠得住?
弱势群体维权,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影片中的Service Company动作还算快的了,一两个小时之内就全面了解了情况并且开始了救援行动,至少是号称。
这说明相关部门处理这种类似的事情远非一次两次,已经有了充分的前期处理经验,同理,情感上也愈加地麻木 - 从那冰冷自若的声音和如诵词一般的安慰话语可得而知。
结尾很讽刺,之前部门领导还号称Mark White是曾经被成功解救的人质之一,到结尾处却又忽地揭露出来,原来那个M.W.也是时至今日才被找到。
这无疑是给了重重一拳,让刚刚燃起一点希望之火的男主人可以安心瞑目了……悲哉最可悲的莫过于在满腔绝望中心怀恐惧地死去,倒不如就让他捧个火机在胸前默默接受死亡的命运安然而去。
导演也真够折磨人的。
最后,总而总之,这部片子教育我们,没事不要去危险国家,找工作的时候多听听老婆的话,宁愿少赚点每天陪在家人身边,也不要为了多赚那几个身外之物而背井离乡尤其将生命还暴之于风险之下。
真的,说白了,是Money重要还是Family重要呢?
看过这部片子的同志人,我想说,如果你跟Family在一起,即使穷得叮当响,也要心怀感恩充满希望,开开心心在一起就是最大的财富。
导演用一个男人和一个棺材拍出了一部超棒的电影。
原来听到有人说到95分钟似乎有点撑不住,可是看了之后完全超乎我的想象,毫无冷场。
雷诺兹真是演技派,应该给他颁个棺材奖,也辛苦他每天要躲在一个小盒子里拍片了。
这部电影就像是前几天刚刚看完的《冷皮》一样,在绝境中探寻人类的内在,保罗和CRT主管对话的那段真是看的惊心,当你即将死去的时候,有人只想着自己的公司需不需要承担你死掉的责任,再告诉你,这全是你自己的错,还有你家人也拿不到保险金了,你就在棺材里等死吧。
事后假惺惺的和你说一句sorry,我们真的担心你,可是你死了我们也没办法。
你再打给政府机关,你家只是有的没得搭理你几句,问你几个问题再推到其他人手里,大概也只觉得你是个骗子,没事找事的到处取乐。
最后你终于找到了一个什么人质救援小组,你从那里知道了,至少他们还救了几个人,其中有个马克怀特。
渐渐地,你的希望在时间之中消耗掉。
这时有一段对话:“先知”“我希望结果会不一样,保罗”“我也是。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里的时候眼泪突然就涌出来了,就是那种认命的绝望,对现实妥协的绝望。
接着就是和家人的催泪戏了,这部电影就是特能勾起我的共鸣,和生病的母亲通话,期待着她的一句“我爱你”,却只能听到文不对题的回答,她也无法理解最后一通电话的意义,甚至连自己的儿子是谁都不记得了。
生命最后一刻和妻子对话,只是满心愧疚的道歉,以及互相的表达爱意,保罗第一句带哭腔的“琳达”真是做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
虽然早就知道他十之八九也出不去了,但是当时还有对他存有一丝希望,似乎真的就会像他曾经幻想的那样,眼前展开一片光亮,有人喊着“我们救出他了!
”可是却等来了一句“是马克怀特,他把我们带到了马克怀特埋的地方。
”好吧,感谢你还是给我们了一点虚假的希望。
他在一成不变的流和渐渐暗淡的打火机火光中被埋葬。
太黑色了,结尾还那样的音乐,有点讨厌导演,过分了噢~
我知道他最后肯定活不了的,但没想到是经历了无比巨大的希望之后的彻底绝望。
傻逼片
真不太能看进去,我知道听内涵的,好吧 我轻浮了 虐心·
我想知道这部片成本多少?
对于一个人的电影,还是不错的了。自己就把电影气氛带动起来了~
结局很糟。
最生死忧关的时候,警察只是很无能。从希望到绝望,主角崩溃了。
惊悚你个钱云会。
我语塞 我词穷 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一切的愤怒 哀怨 恐惧 绝望 90分钟的压抑 直到最后片尾曲的响起才得到缓解 MAY BE需要用一段时间来缓解这90分钟带回的后遗症 请慎重观看此片!
真正的一个人的电影,虽然没有惊喜却也不落俗套。
我与手机不得不说的故事
快进快进快进。看完忍不住想吐槽的电影。制片方导演都自以为找到了新大陆,却在细节处处忽略常识。
为啥男猪脚不关闭手机振动和按键音呢,至少死之前还可以省点电上豆瓣。另外,这部手机要是iphone的,剧本应该改成,男主角忙里偷闲玩了一个游戏之后发现就米有电了。。。
真正的独角戏,一个演员,简单的木箱子,有限的几个道具,却能吊足胃口,整个观影过程不想中断,不会离开。很佩服导演及编剧的功力,剧本台词的设计把剧情一次次推向高潮,佩服佩服!
一个人的电影,实在看不下去。
力争小成本标新立异但过分故弄玄虚。应该让Colin Farrell演气氛会更局促!RR只会fuck
这电影成本估计一万多就够了吧观看的最佳方式是调成1.5倍速 有幽闭恐惧症的人看了一定很爽
窒息感
小空间电影 不过似乎剧情的主线是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