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是因为可爱的狗狗才选择进入电影院,再加上影片为导演莉蒂西雅·多施自导自演的作品,北欧女导演关于狗狗故事的喜剧作品,怎么能错过呢?
走进电影院前完全没想到这是一部极具黑色幽默的荒诞喜剧。
自从大学时期撰写等待戈多的影评时,便对荒诞喜剧非常感兴趣,这部狗的审判的剧情呈现令我十分惊喜。
在观看前,狗的审判的翻译便让我想起了2024年同样极具女性导演特色的坠落的审判,而事实证明两部电影的确殊途同归,在讨论女权的问题上都充满讽刺意义。
除此之外,斩获多项殊荣的坠落的审判,两只狗狗也在金棕榈2024最佳狗狗的竞争中相遇,cosmo科斯莫赢了贝拉,两只狗狗明星就像两个真正的演员一样,而这也同样点题了狗的审判的主旨:当一只狗犯了错,到底要把它当做人来处罚,还是要当做一个物体惩罚?
狗的审判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有眼疾基本仅有左眼50%不到视力的残障人士,他养的狗已经记录在案多次咬人,并且划重点受害者都是女孩和女人们,而这在瑞士的法律中咬人超过三次的狗就应该被处死。
于是,主人找到了新人律师(还未打赢过官司)的女主艾薇儿,希望“死马当活马医”,因为没有其他律师愿意接手这起案子。
然而,原告的律师则是一个政坛明星,她为这个刚刚从葡萄牙移民来到瑞士打算做清洁工的洛琳而辩护。
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节奏,虽然结尾给我一种十分迅速的结尾,但这并不影响整部电影的节奏以及叙事逻辑。
影片讨论了诸多议题,非常让我欣喜得是基本都是我日常生活也关心的话题,在每一个现代城市生活的人即便不是在北欧也会经常探讨这些。
1、本片的主旨宠物对于现代人来说,尤其是猫和狗,早就已经是家人一般的存在。
然而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对这些动物的法律依旧是当做人的财产或者是一种物体来对待,即便是瑞士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是如此。
而这在类似CN这样基本没有针对于宠物的动物保护法的地方更是如此。
本片用许多场荒诞离奇的人物探讨,到底要如何用法律肾审判犯罪的狗?
宗教人士说:应该审判狗的灵魂。
动物学家说:狗可以与人沟通,甚至表达自己的想法。
法官说:我们只审判人。
……当珍古道尔作为一个非学者的身份进入黑猩猩动物研究的领域,并发表了黑猩猩跟人类一样有感情的论文时,她作为非权威身份却推翻了当时动物学的认知,掀起轩然大波。
在当时的动物学界一直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无法与人类一样有感情,只有人类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然而珍古道尔用自己与黑猩猩的亲身接触与生活发表论文,证实了黑猩猩跟人类一样拥有母爱、拥有兄弟姐妹的感情,甚至拥有邪恶的感情。
那是上世纪一位从小热爱研究动物的珍古道尔女士的故事,她的论文发布甚至可以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比较。
然而即便是从小生长在21世纪的的狗是人类的好朋友的教育环境中,也没有法律至今将猫猫狗狗等宠物当做一个个体来对待,他们不是人也不是物体,是跟人类一样的动物,但是人类的法律都还没有健全,谁又顾及得到这些打破人类规则的动物身上呢?
如此种种联想与闹剧轮番上演,最终从动物与自然的话题过渡到了,科莫斯为什么只咬女人?
2、影片里提及,科学的研究数据表明,狗咬人的事件中,攻击女性确实比攻击男性要更多。
而动物学界的解释是,女性去抚摸狗的时候需要比男性弯曲更多膝盖,而这在狗的认知语言中,屈膝盖代表了投降与屈服。
在观影途中,我接收到这个信息的炸裂不亚于女主艾薇儿在庭审中的表现。
也就是说,在经过百年来女权运动的努力,女人终于可以走出厨房走出家庭进入社会与男性一样享有工作的权利的时候,狗却因为这些生理原因,更容易攻击女性。
这真是一个令人无奈、令人抓狂却又令人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无论女权运动如何努力,也改变了一个问题,女性与男性的生理差异,不会因为任何权利的赋予而改变。
而这在动物界的展现便是,在特定的生理问题,女性永远不如男性。
很明显这样的表达和结论令我感到了不适。
不过我想说的是,即便是女性在蹲姿的膝盖更容易弯曲,即便是男性的肌肉一般都比女性大,即便男性的平均身高基本高于女性balabala,女性也同样拥有许多男人无法企及的能力,在这一瞬间我还无法确切地去说明,因为缺乏数据支撑。
我要去看不见的女性的书籍里再找找答案,说不定会有一些结果。
我最能确定的是,女性普遍拥有比男性更发达的共情以及情绪感知能力。
3、除了以上两个最喜欢的主题,本影片还提到了关于家暴、恋童癖的问题、甚至贫穷移民女性以及动物与环境保护法的问题。
最终我要回到电影影片的开头,当艾薇儿热闹的客厅中,一名女性嗔怒地说道,觉得人类是最愚蠢的,自己的母亲与几十年的好朋友决裂,即便对方生病了也并未合好,而她们吵架的原因只是因为双方对于小镇安装风力发动机的问题持相反意见。
当女主艾薇儿想到法律不够健全,应该由新的人去改变,量罪定刑,从而放弃去实施最严厉的惩罚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希望。
然而当结尾荧幕上每位主角的表情落幕告知结局的时候,从近80分钟的笑闹中回过神,现实还没有做好准备,科莫斯当晚就被执行了安乐死,主人甚至都没有机会再看他一眼。
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而现实的故事依旧在继续,人与自然的边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我们只能被推着向前走,而走的方向很难根据个人的意愿执行,对与错从来不是当下的重点,活在当下去探讨去思考已经拼尽全力,那就够了。
第一次去院线观看瑞士电影,这是一个挺有趣的题材,从《狗神》到《坠落的审判》再到《狗的审判》,近年来很多法国电影喜欢选取具有相似性的故事蓝本,来进行二度创作。
作者总是能够在保留真实历史事件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使其作品既还原了事情真相的同时,也具备了比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本片围绕对“一只狗的审判”为线索,进行多线叙事描写,对于人类种族歧视、地域歧视、信仰歧视、宗教歧视、阶级歧视、性别歧视等,诸多不平等观念进行了拆解。
导演运用生动活泼的动物形象,暴露出人类身上的兽性,同时也将“一只小狗”身上的纯真质朴的性格,赋予了其人性的特质。
这一借物喻人的创作手法,在欧洲艺术电影之中几乎比比皆是,也成为一种惯用的艺术表达方式。
另外影片在保留传统律政片思辨性的同时,也融入了哲学、人类学、动物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生物遗传学、物质进化学等,诸多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的高深议题。
本作在方方面面所展现出来的巧思和精心设计,彰显了作者在导演和编剧以及演员三个身份的才华与综合实力,让观众和评审以及影评人都为之惊艳,并赞叹不已。
——《狗的审判》电影整体观感
当我在法学课上听到中世纪的法国一只母猪因为谋杀婴儿而被判处死刑,就一直非常佩服欧洲这种“审判”传统。
正是有了这些看似不着调的案例和传统,才有了这个电影,所以看到“狗的审判”我倒也不惊讶。
一只只会在特定情况下咬人来表示拒绝的狗会在法庭上被判“安乐死”,不是因为它的罪行多么令人发指,而是因为这个世界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在听别人在讲什么。
人人都想对方“听”他的,以为自己声音足够大,便可以达到目的,然而结果是双方只听见噪音。
政治宣讲台、街头、法庭这些空间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自大。
狗科斯莫只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牺牲品,“人人都可能是科斯莫”。
看起来,女主的言辞似乎在为一个“厌女狗”辩护,似乎在“受害者有罪论”,导演把最罕见对立的两个群体(女性主义、“狗道主义”)“对立”起来,那是因为导演在最大限度地自省,在尽自己最大努力来让这个世界的观念碰撞少一些自负。
然而评论区还在“能得戛纳,估计是因为女性主义、狗道主义”。
现实的荒诞程度远超想象。
这些话题对于此地还是太超过了,毕竟至今还没发展到能与虐狗者及其拥趸势均力敌。
有几个细节我很喜欢:一是电视节目讲到法学生为了完成学业不得不接客。
二是女主作为律师最希望自己能在法庭拥有低沉的嗓音来表现自己的稳重和有力,但每次的表现都不如意,以至于她听到训犬师的低音炮会高潮。
然后就是那个屁股。
会被导演的癫狂幽默到。
什么是女人的电影?
女人的世界是什么样?
在男性叙事中,努力、逆袭、改变、成功、震惊所有人好像总是那么容易,主角的潜能可以突破人体极限,主角的精神力量总能超越客观现实,主角的人格魅力总会令人倾尽所有乃至生命为之铺路。
只要他想,他就可以。
在这种“燃”中浸染久了,总想当然地以为《狗的审判》《初步举证》的结局是胜诉,女律师在经历一系列波折之后灵光乍现,在法庭上公开呼吁,发表一番言论感动所有人,赢下案件,改变规则,从此声名大噪,新的法令以她的名字命名。
对了,女主最后要在聚光灯的簇拥下走出法院,在那里,手捧着一束鲜花的好男人在等着她,男人拿着戒指单膝下跪,在众人的欢呼声中,女主感动流泪接受求婚,happy ending!完结撒花!
世界的真相不是这样的,女人好现实的,女人的电影就是把血淋淋的现实扒开给人看。
女人一直生活在现实里——没有意外、没有奇迹、没有未来。
这就是女人才是真正的“英雄”的原因——只有女人,才能在看清自己所处环境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热爱自己并积极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努力改变这个世界。
《狗的审判》中“狗”是最不重要的那个,《初步举证》中泰莎的感受是最不重要的,她们敏锐地发现了问题所在:她们是故事的开始,也是故事的结尾,故事的发展却和她们毫无关系。
当弱者成为当事人,就会被排除在真相之外——这是男人的游戏规则,这样的规则是不对的,男人的规则不是规则。
于是她们选择说出事实,反抗权利,她们是勇敢的,一腔孤勇、勇往直前——明知结局如何,依然坚持发声,只是为了真相、为了千千万万和她们一样的存在。
男性叙事中,死亡会成为激发主角潜力的催化剂,是男性叙事的高光时刻。
而女人的死亡、失败就像一粒石子投入水面,泛几圈涟漪后一切归于沉寂,平静之下,全世界的海水在女人们心中翻腾。
我们生活在压迫性的现实当中,这样的生活或许没有奇迹,但我们《还有明天》
文/梦里诗书 当一只专门咬女性的狗成为被告,围绕狗所展开的审判,成为了《狗的审判》荒诞且不乏现实主义表达的焦点。
作为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导演利蒂希亚·多施,自编自导自演的首部长片,电影虽然没有做到预想对社会各方面问题呈现的深度,但确不失为一部短小精悍的喜剧。
“狗咬人”事件看似是一个简单的人与动物冲突的小事,但事实上不管在哪个国家,每隔一段时间,随着事情的发生,往往都会成为一个热度居高不下、争议性极大的社会话题。
这在于它本就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的是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多元的价值观念。
爱狗的人总在强调狗的行为可能受到环境、主人不当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呼吁理性对待涉事动物;而讨厌狗的人群则往往坚决主张对咬人的狗采取安乐死的严厉措施。
而部分别有用心者则试图利用此类热点事件,通过制造舆论话题来获取流量和关注度。
《狗的审判》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最为不错的一个点,就是它的导演利蒂希亚·多施,在这部电影中非常清楚,它不是要去还原一个狗被审判安乐的场景,而是“借狗喻人”。
电影用喜剧的荒诞,将这些现实中的争议与矛盾融入到了电影情节之中。
去展现在这场争议漩涡中不同人的立场,以至于电影居然能将争议的焦点,从狗到底有没有罪,该不该被安乐死,延伸成了一场涉及社会,法律,未成年人保护,女权等多方议题,错综复杂,层层反转的冲突。
在简短的85分钟时间里,电影之所以能完成这样的效果,在我看来离不开对为狗辩护的女律师和咬人的狗这两个核心角色的刻画。
一个屡战屡败的律师,女主艾薇儿迫切的需要一场官司的赢来改变现状,她也因此成为了电影中狗的代言人,而那只咬人的狗,在影片中的呈现更是突破了传统认知中“加害者或是被害者”的单一形象。
它被塑造成为一个被人类各种立场裹挟的工具,最终更是成为了舆论的牺牲品。
在这样一部充满荒诞色彩又饱含现实讽刺的作品中,不得不说,倘若《狗的审判》能有一个更为精妙、升华主题的收尾,它将会是一部喜剧佳作。
然而能明显的感受到电影对最后收尾的把控还是稍显逊色,整个故事的结尾犯了很多新人导演的通病——贪多求全。
看似最后做到了面面俱到,但其实在结局处并没有形成一股诱人共情的力量,甚至于使前段部分戏剧冲突的存在显得刻意,失去了意义。
尽管《狗的审判》存在着一些瑕疵,但其以狗为镜,用荒诞之光照见人性复杂的独特视角,在千篇一律的宠物煽情片与单纯抖包袱的喜剧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想法一下太多太乱了,又没法精简语句,转成了影评看到最后还是感觉挺有触动的,前面看的云里雾里,只觉荒诞又有点搞笑,逐渐觉得导演想讲的东西太多,主线之外有很多发人深省的插曲。
比如说:有的人养狗只是为了获得狗狗的爱--又讲了部分养宠人的问题,又在讲社会中人与人总是期待回报等等之类的问题。
片中还出现了很多其他社会问题,比如一直贯穿的环境保护,很难说维持人类饮食喜好优胜劣汰vs少吃肉保护动物要怎么权衡。
社会在进步,人类在思考中,总是会有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这是一种进步而不是无关紧要的争论,我总相信理越辩越深,不提出不辩论就永远止步不前。
最后肯定只要说片中最主线的问题,没有想到狗的审判居然是以这样的方式对人进行审判。
与当下主流相悖的观点行为总是会非常“及时”地受到审判,甚至是扼杀。
如果没有剧中女主这样坚持的人,甚至很难被人看见。
就像片中小狗会随着先前的方式被判,何尝不是一种单向度的现象。
又如女性力量正在迸发出更多的力量,要破除多少年来的惯例。
可怕的是,如果没有人来警醒,身处其中的哪怕是受害者也很难发现问题,跟随着一起抵抗这些持着新观点的人。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但不知道真实事件的全貌到底如何。
不过很喜欢导演设计或者保留了最后的悲剧,事实就是生活总是喜忧参半的,运气不好时会更糟。
不能说结局不重要,但是要着眼于的是每次的过程都在为未来成功铺路,本就不如常规电影那样一蹴而就地成功,看得大家欣喜。
当今社会或许更该需要人们面对,有勇气承受。
很喜欢这样的结局,喜欢女导演细腻的叙述和视角,使得故事萦绕于心更久。
值得一看。
和c老师吐槽:不到90min的电影都要加5min床戏来恶心我。
ps:看得时候隐约觉得是女导演,有好几个镜头特别明显,能理解中间加一段床戏让观众喘气,但是哎…真相与人性的深度交织《狗的审判》以独特视角,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充满悬疑与人性挣扎的故事。
影片围绕一桩看似简单的案件展开,却在层层推进中,揭示出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深刻的人性内涵。
影片开场便迅速抓住观众眼球,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迷雾的情境中。
随着剧情推进,各种线索如乱麻般交织,让人难以分辨真假。
导演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通过昏暗的色调、紧张的配乐,营造出压抑且悬疑的氛围,使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猜忌与秘密的世界。
每一个场景的切换,每一句对白的铺陈,都在为后续的情节转折埋下伏笔。
影片对人性的刻画堪称精妙。
在这个小镇上,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声誉,不惜编造谎言、歪曲事实。
每个人都戴着面具,在所谓的正义与真相面前,显露出自私、贪婪的一面。
而主角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也不断面临着道德与情感的考验。
这种对人性善恶的深度挖掘,让观众在观影时不禁反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会为了某些利益而放弃对真相的追求?
这部电影的亮点之一在于它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
在案件的审判过程中,真相并非一目了然,而是在众多的谎言与误解中逐渐浮现。
这让观众深刻体会到,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并非如表面所见,我们需要用心去探寻、去思考。
《狗的审判》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案件审判的电影,更是对人性、社会现象的一次深刻剖析。
它提
狗的审判 (2024)7.32024 / 瑞士 法国 / 喜剧 / 利蒂希亚·多施 / 科迪 利蒂希亚·多施
新的一年目前看到最值得推上荧幕的有内涵的好电影(拉踩一下一些流量热度片)也是获奖影片。
这是一部女性视角的荒诞喜剧片,但结尾悄然落泪。
整部电影以荒诞为形式以社会热点为内核,借狗成为被告人,以人的视角审判的话题探讨更深层次的,关于性别、种族、物种、自然等话题。
节奏轻快不失幽默,台词日常不失功底,女导演亲自演女主角,以及被告狗狗科斯莫演技可圈可点,每一帧构图也恰如其分,对于热爱电影的人这些硬件完全优秀打分。
而故事叙述节奏也轻快恰当,有一些转折画面真的很戳笑点,最后也尊重了真实事件的结局,留下非常丰富的思考空间。
女主最后一次辩护发言句句是金,将整部电影的思想汇聚迸发,而对比狗狗残酷的结局不免让人唏嘘。
天性因对人这个群体造成威胁而通过驯化不断被削弱,这个主语不仅是狗,可以是女性,是种族,是自然环境,是这个地球上的物种,而反击被话语权者判死刑,是选择沉默还是尽一切努力去反抗?
映后与导演兼女主连了麦,得知这部电影的上映的确对当地法律有了些积极的影响,以及对影片中小男孩的设定,都对应着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话题,而我认为导演对这些问题通过这部荒诞喜剧片做出了很好的思考引导方向。
映后影迷们的辩论也证明这部影片的成功,一千个哈姆雷特也会有一千个答案但是,能让更多人去思考,这部电影便是成功。
狗伤人,他能否认识到自己所做的善与恶,连带的后果扔棍子,是狗发明的,是为了可以与人沟通不能像审判人一样审判狗,同样也不能把作为人来定义作为狗,每一种生灵都是有一套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基因本性。
我们不是世间万物的主人,我们只是其中一员大多数人不懂什么是爱,想耍的时候就叫狗过来,想不耍的时候就叫狗走开,人连自己都没搞明白咬女性几率更大,因为膝盖弯曲度的问题,会让狗错误认知互相之间谁占支配地位,然后成了女性被社会压迫,不是女性问题,也不是狗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
之后又成了厌女者被反击,受害者被拥戴,人只顾自己发声,只想自己亮剑,只想树立一个自己觉得的标杆,就有人为之追随。
各种声音嘈杂入耳,声音越大,越有人站队从为狗示威,到示威游行者肆意打砸抢,再到在野党在电视台发声抗议当下政府的不作为煽动人民情绪,示威者被当枪使,也成为zz牺牲的工具和助燃剂,每一次事态的推演都是不可预知的,甚至开始都不认为会偏离成这样家里不同组合判断咬人概率,树林从咬住不放到相互依偎而睡的演变,狗狗演的确实好惩罚的力度必须跟罪行匹配,比如狗在吃饭时咬人,那就在吃饭时把它关起来死亡不应该是作为审判一直以来的手段,这意味着我们放弃了用人性尊重万物天性,包容个体差异,真实事件是狗最终还是死了,但片中判决是消音的,女主依然提起上诉至欧洲人权法院。
最终,事件中的人都有崭新的未来等待着。
而围绕审判本身,从对狗的认知,人的一套与狗的一套,到哲学宗教心理甚至动物行为学,再到法庭内原告和被告的发展,各自辩护律师的发展,再到庭外新闻上,从狗到人,再到天性,可以是你,可以是我,我依然坚持对同样遵循人性但违背人性的人行死刑,是不容置疑的。
至于狗,片中甚至试图通过人的方式(认知—宗教—行为—科技判断按钮)来解读狗,很荒谬,所以尊重区别于人的天性的非人也同样无可非议,但也应区别对待,除非非人与人没有任何交集
改编自真实故事,表达内容的角度很新颖,从动物的独立性讲到森林、自然、女性,层层叠进,短短不到一个半小时的影片能够融合投射出很多思想。
剧情中不同想法的人民争吵、辩论、抗议,拍出了欧洲国家社会很普遍的现象,抗议过后短暂半瘫痪的城市。
人们为狗狗和被咬的人欢呼哭泣争吵。
竞选市长斗志满满的资深律师,为狗狗辩护备受关注的年轻律师,两者也代表了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他们之间的冲突和思想的不同,看到了女性同样有选择不同道路的权利,可以是政客,可以是大爱者,可以是好人也可以是坏人。
原告与被告也映射了社会中不同的人类和她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在这里就不多赘述了,我的文字不足以精要概括她们。
电影里包含了很多元素,但并不是为了多而多,而是真正反应了现实问题,值得一看。
狗的审判,也是人的审判,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是不合理的。
拍得毫无意义。中心思想乱得七零八落,完全没有任何被正经对待的内容,到了结尾却要强装自己正经。
政治正确,深度不足,动物保护与管理的法律边界到底在哪里可以探讨的还有很多,电影除了简单表现出“把咬人的狗安乐死是残忍的”这样的态度,并没探讨还可以怎么做。假如送去训狗师那里是种更温和的惩罚,那么费用谁来支付,这些事情都可以更进一步讨论。
对有演技动物出演的作品总是很宽容,导演的叙事方式还是太平铺直叙。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太满了,想在八十分钟内塞下人狗平权、两性议题、右翼运动、环境关注、未成年关怀等,实在难以实现,最终就是哪个都讲不透,只是感觉脑里像蒲公英般凌乱地穿过了各类观点,但并没有播种下来。导演拍法也偏小品化,摄影技法朴实,镜头语言匮乏,专注于强观点输出,但又浮光掠影,最后成片效果对观众并不友好。不过电影对荒诞与现实的平衡拿捏比较到位,在令人忍俊不禁的强盗逻辑与诡辩中落到实处探讨现实问题,让电影不至于悬浮空谈。结局狗狗仍被安乐死是很让人沮丧的,这也是电影反套路上层次的一环。循着真实事件的轨迹拍而不美化事实,讽刺意味达到了顶点,这很妙,也是中国绝对过不了审的情节。这么一想让人更沮丧了……
狗狗演得真好
这年头狗狗都要被安上厌女的帽子😅
欧洲都在试图赋予狗“人”权了,我们连给狗“动物”权都还没。动物保护协会保护一只“厌女”的狗,律师也被当事“狗”咬,何其讽刺。结尾落在了动物属于自然,人类用人的尺度给狗判刑,就像定义“害虫”“益虫”那样。狗没有选择生活在人类社会中还是自然环境中的自由,但是人有。
主角担任被告律师,我很难不在心理上把原告方当作对立面,所以结局她对着镜头看我的那一眼+旁白的最后一句话还有点震撼,对哦,她是受害者来着。
很一般 没啥看的。有点东一下西一下的。要说是轻喜剧呢,喜剧效果也很一般
【7】议题是好的,只是中间真的不怎么好看...国内年度荒诞的宣传其实不是很副其实,所以看到一半因为庭审戏不如坠落的审判之类的有意思会有点无聊。有些意外的结局细想来收得很好,避免了结束得太轻飘飘,能一直把社会问题的思考保持到电影之外。
6th HIIFF,从宠物到性别,再到世界政治,全戏耍。
导演大概本意也没有想深入某个议题,打电话那一段就说明了
电影说到很多人养狗其实只是为了得到它们的爱,不需要的时候就把它们一脚踢开,其实也映射着邻居小孩一家的问题。影片以小见大地说了非常多的议题,节奏够快,时而温馨时而荒诞幽默,还是很不错的。男主蹲下露pp那里太女性凝视了哈哈哈,不愧是女导演呀。悲剧总是更深刻,真实生活中也没那么多童话
拍的真好,不像处女作。有点想哭。狗狗演技特别好。
思辩小品,片尾曲挺好听。
3.5 荒谬又合理,当法庭上言之凿凿地得出这只狗厌女的论点时,当女主发誓要让这只狗和女性和解时,图穷匕见!导演根本就是想谈女权。虽然内部有矛盾,但弱势群体在关键时刻还是要给彼此撑腰,吧?
你这个结尾收得……属实是突兀了
最后现实很残酷讲得挺好的,世界不是一个巨大的脱口秀舞台,好像现在不会讲几个段子,都显得严肃得无趣了
一场为狗打的官司引出了动物,环境,女性,儿童等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