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平常的心

The Normal Heart,平常心,常人之心(台)

主演:马克·鲁法洛,马特·波莫,吉姆·帕森斯,乔纳森·格罗夫,朱莉娅·罗伯茨,阿尔弗雷德·莫里纳,泰勒·克奇,丹尼斯·欧哈拉,乔·曼特罗,芬·维特洛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平常的心》剧照

平常的心 剧照 NO.1平常的心 剧照 NO.2平常的心 剧照 NO.3平常的心 剧照 NO.4平常的心 剧照 NO.5平常的心 剧照 NO.6平常的心 剧照 NO.13平常的心 剧照 NO.14平常的心 剧照 NO.15平常的心 剧照 NO.16平常的心 剧照 NO.17平常的心 剧照 NO.18平常的心 剧照 NO.19平常的心 剧照 NO.20

《平常的心》剧情介绍

平常的心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81年,艾滋作为一种前所未见的免疫系统缺陷疾病在纽约出现。由于它集中发生在男同性恋当中,所以在当时又被称为“同志病”。内德(马克·鲁弗洛 Mark Ruffalo 饰)是一个激进的同志作家,当他看着朋友纷纷死去以及政府的不作为时,义愤填膺的他发起了男同健康危机组织, 呼吁政府和社会公众对这场即将爆发的大瘟疫给予重视。半身瘫痪的女医生艾玛(朱莉娅·罗伯茨 Julia Roberts 饰)是少数从一开始就高度警惕艾滋疫情的的医护人员,也是内德重要的异性恋盟友。在运动中内德认识了纽约时报记者菲尼克斯(马修·波莫 Matt Bomer 饰),两人陷入如火如荼的热恋。然而菲尼克斯最终也被确诊感染,悲痛的内德惟有爱人和事业两线作战。健康危机组织的主席布鲁斯(泰勒·克奇 Taylor Kitsch 饰)虽然是内德最好的朋友,然而深柜的他行事风格与好斗的内德截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勇者斗恶龙:达伊的大冒险狩猎季节草民县令异形庇护所第一季一种谋杀出埃及记圣所镇:女巫传说爱情童话疯狂的米罗难为女儿红接线员欢喜拍档从哪来,到哪去坚强哥斯拉-1.0好邻居魔诡转账鲸奇绝狼:黑暗之血闯关东前传扑杀天使2我的反派夫君跟红顶白大三元私家侦探吸血鬼仆人米花之味刀使之巫女WWW.迷糊餐厅法医秦明之雨中协奏曲大王来绑我呀

《平常的心》长篇影评

 1 ) 戏里戏外

朋友推荐了HBO的电视电影“平常的心”,讲的是纽约八十年代初的男同性恋组织就艾滋议题和政府斗争的故事。

电影虽然远远谈不上完美,但还挺好看的。

斗争总是从比较边缘的人物开始的。

故事的男主,Ned Weeks,是个性格孤傲的作家gay,男同聚会大家脱得差不多了跳舞的时候他要负责看衣服的那种。

Emma是个因为小儿麻痹症而瘫痪的女医生,81年左右开始大量接触感染艾滋的男同志,向Ned求助,让后者向公众反映这一情况。

目睹自己的好基友们一个接着一个感染,Ned从不问政事摇身一变成了斗士,开始组建男同志健康危机组织,希望政府能够关注疫情。

在此过程中他碰到了纽时记者Felix。

两人坠入爱河。

男同组织的事业当然进行得相当不顺利。

Felix又感染了。

基友们一个接一个的挂了。

而Ned行事风格过于偏激导致组织内讧,又被踢出局了。

最后Felix也挂了。

电影剧本改编自同名舞台剧,而舞台剧剧本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剧作者Larry Kramer就是男主Ned的原型。

“男同志健康危机”(Gay Men's Health Crisis,现在通常叫GMHC)不仅真实存在,而且是至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帮助艾滋感染者的民间组织。

内讧也确实存在。

事实上Kramer写这个剧本的导火索就是83年因为在GMHC与同事意见不合而被赶走。

当时他自己又成立了一个组织,叫作AIDS Coalition to Unleash Power,简称ACT UP。

和GMHC相比,ACT UP在政治上更为激进。

Kramer离开GMHC首先是因为不满意其官僚作风。

其次他认为艾滋病大面积传播是个政治问题,需要政府介入,投入资源;而GMHC当时主要致力于给感染的男同志们提供一些社会服务、临终关爱。

第三是因为他经常在未经和组织成员商量的情况下在公共场合发表激进的言论。

第四可能跟他对于性的态度也有关。

当时的情况是艾滋病刚开始大规模爆发,人们对于其传播途径并不清楚。

有医生建议男同志们为避免感染先不要睡了。

Kramer认为GMHC应该把这个讯息传递给大家。

可在八十年代,性解放也就才一二十年,同志斗争也刚刚取得一些阶段性胜利。

好多人都认为尽情地睡是自己的权利,是表达自我,以及和世界上的其他人产生连接的一种方式。

他们认为Kramer小题大做。

被GMHC开除之后Kramer去了一次欧洲,参观了达豪集中营。

这个集中营1933年就已建立。

他惊讶于历史上那么多人都曾对此默不作声。

回来以后写了“平常的心”的剧本,抨击政府和政客对于人民健康权的不闻不问,同时抨击同志群体对于艾滋问题的冷漠,以及民间组织在政治倡导中的无力。

当然他为了平衡剧本的情感色彩,有意把男主Ned写成一个看起来有点讨厌的人:男同组织的成员们忍辱负重好久,好不容易弄到一个和政府官员对话的机会,被Ned一个大嘴式攻击给搞没了;平日里颇为自负,说话很少考虑别人的情感,哪怕是对着爱人,恨其不争的话也是随随便便就能说出口;约会的饭桌上大谈政治观点,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要做个斗士——谈的还就是达豪集中营的事。

但结合历史情境,你又会觉得Ned的偏激挺情有可原的。

疫情爆发,政府不愿意面对,也不投钱给科研和医疗。

电影里有一段抹黑式描述。

Ned在白宫和总统的顾问谈话。

后者关上门悄悄问他,这病是不是只传给gay,直男们平时和妓女睡一下要不要紧,到目前为止有没有异性恋感染的记录。

在高度不确定的情境下,身在其中的人们要是不愿意等死恐怕也就只有挣扎与呐喊了。

对此影片里也有描述:一个GMHC的志愿者在工作极度疲劳的时候精神崩溃,哭着说有可能艾滋真的是政府搞出来的阴谋,目的就是把我们这些人都给灭了。

而真实的情况是,80年代Kramer那些极度偏执的行为确实增加了媒体曝光度,逼着不愿正视问题的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稍微了解和接触过一点国内的艾滋运动和同志运动,因此很多片子里的人物关系看着都觉得好熟悉。

激进与保守之争,政策倡导与“关怀”之争,在国内几个著名的艾滋病组织里,也是有过的。

不一样的是事情发生的背景。

在纽约是男同志们先自己组织起来,通过不断抗争逼着政府正视问题。

而在中国,民间呼吁政府要关注艾滋病问题的声音虽然从九十年代开始就有,但最后政府开始下决心投入资源,主要还是因为非典导致的那场传染病与公共卫生危机。

而很多男同志的组织恰恰是在政府投入资源之后作为疾控的一个切入点而浮出水面。

这个背景也导致中国的男同性恋组织天然和政府的关系更紧密一点。

而女同性恋组织因为捞不到和卫生部官员握手的机会,转而向草根发展,同时和各种女权议题结合,在婚姻等问题上反而比男同志们表现得更激进一些。

两伙人之间颇多龃龉。

不知道在危机来临的时候(如果将来会有某种形式的危机的话),会不会有电影里描绘的那种女同志们纷纷去GMHC做义工支持男同志的感人场景。

影片总体氛围压抑,为数不多的几抹亮色:Ned和Felix之间的爱。

Felix很爱Ned。

他容忍了性格暴躁的Ned,同时还看出了Ned内心深处的恐惧。

最后他把所有的遗产都留给了Ned,还跟后者说要找个机会继续斗争。

Felix长得也很好看。

总之这就是个完美的爱人。

现实中八十年代的Kramer因为搞抗争运动和自己的伴侣分手了。

在那之前他曾经写过一部颇具争议的小说Faggots,男主也是以自己为原型,寻求长期稳定的关系而不得,并为此痛苦。

大概他是在剧本里圆一场找到真爱的梦吧。

最后病房里的婚礼拍得非常温馨感人。

大嘴茱饰演的瘫痪女医生Emma。

冷静、勇敢,一直都很克制,直到最后听证会上爆发。

这里面比较有趣但是始终都没有点透的其实是她和Ned之间的关系。

电影里她最早察觉问题,并且最早到男同聚会上让大家cool down。

(然后被骂“坐轮椅的婊子”。

)她好像也有一点点被Ned吸引,拄着拐杖投向后者的怀抱。

但是马上又说,快把我放回到轮椅上吧。

创造这么一个近乎asexual的角色,不知道是不是和Kramer当时对于性的态度也有关。

谢耳朵饰演的GMHC工作人员Tommy。

一个很温柔但一直在坚持斗争的人,总试图调和性情暴躁的Ned和根本都还没出柜却在做组织领导者的Bruce。

他好像安慰和拥抱了电影里的所有人。

片子里几个地方暗示其实他也喜欢Ned。

(啊,为什么所有人都喜欢这个长得也不太好看性格也不太好的男主。

)如今,艾滋病的传染途径已经搞明白了。

虽然还没有发现根治的方法和疫苗,控制病情的方法算是很成熟了。

“不用死了。

”我接触过的一个艾滋组织活动家这么跟我说,“如果一定要得一种慢性病,那宁愿是艾滋病,也不要是心脏病、糖尿病什么的。

”现实世界里的斗争,结局比电影里来得光明。

只是在得知这个剧本并非尘埃落定时的“马后炮”,而是在八十年代斗争如火如荼的时候就已经上演,还巡演世界各地、经久不衰,心里稍微颤了那么一下。

 2 ) 同性恋不是变态东西,变态的是他所活着的社会

在這個把攪基當作賣點(見無數對marvel影片的訪談)和把賣腐視作潮流(yoneco推上說過曾有偶像想在綜藝節目上展示她的同人誌)的時代裡,我們總會在某些節點選擇性的去忘記真正生活中的GAY的生存狀態。

這部片子從一定程度上將我們拉回了現實。

因為如今的理所當然很容易讓人忘記過去的苦楚。

當你同周圍人開著帶同志意味的笑話時,你還會記得當年唸書時被大家群起而孤立的娘娘腔小孩嗎?

當你在二次元裡做妳的腐女如魚得水春風得意,卻是否完全瞧不起身邊那些並沒有帥氣外表的同志?

而這恰恰是現實。

黨危機來臨,絕大多數人都會為自保而選擇緘默。

沈默的大多數往往並非真理,他們只是不敢說、不願說、出於種種忌憚而不能說。

開口出聲的人最初往往會被奉為英雄,繼而被打下神壇被裡外夾擊。

為甚麼Mark Ruffalo所飾演的Ned總是那麼憤怒?

對外,無人願意傾聽他所代表的訴求;對內,他的同伴又無法與他站在統一戰線,一同贏下這場戰役。

他只能絕望的訴說,Who's gonna save my Felix?

孔雀的角色更多意義上的心痛在於看著他湛藍色的眸子被病魔帶走光亮染上灰暗。

他對Ned而言是愛之光,卻終被奪走只剩Ned一人在GayWeek的舞會上暗自傷神。

Jim Parsons所飾演的Tommy在葬禮致辭的最後是如此心碎。

"why God letting us die not helping? Maybe he just doesn't like us." 這體驗太絕望。

被家人拋棄(如Ned)、被朋友拋棄(如Bruce)、被國家拋棄、被萬能的神明拋棄。

任何宗教裡,愛都不是罪過,同性間的愛卻是萬劫不復。

Ned向他兄弟渴求著同等的愛,哥哥卻怎麼也無法說出肯定的答案。

只要人們還認定Being gay is a disease can be cured,這個群體就有繼續鬥爭的一切理由。

我也不造我大半夜寫了些啥。

(毫無價值文章名是1971年一部西德電影

 3 ) 原来我深深的爱着谢耳朵

其实感觉结尾有点弱,然后绿巨有点太用力,但是还是给五星。

一是因为毕竟真实不是童话,不需要一个虚伪的激昂终章,二来孔雀敬业到献出膝盖,瘦得太惨了路人如我都看不下去。

三是我对谢耳朵有莫名的私心(。

Felix真是个各方面都很美好的人,BE在一开始一定都过分美好,这一向是命运和作者共同的恶习。

即使绿巨和别人相比(…)明显有点直男演gay的刻意(…),但Ned和Felix第一次date时他忍不住突然亲了Felix那里还是让人会心一笑,想摇着扇子说,啊,爱情真美好呀明显这是部泪点遍布的电影,失去爱人的心塞就不用提了,世间的冷漠和愚蠢的歧视,还有屡战屡败也不用提了。

Ned替虚弱的Felix洗澡时,Bruce讲诉Albert死的前后的种种非人遭遇时,Ned情绪失控对Felix发火时,Felix去找Ned的哥哥立遗嘱,还有Ned的哥哥抱着他哭,以及Felix临死前两人在病房里简短又珍贵的婚礼。

每次面对这些残忍心碎,令人愤怒又无能为力的画面时,我真的无法理解,并且憎恨,人性里那些,可以称之为肮脏的东西。

嗯,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的,有意无意的。

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完全麻木,这是无关的题外话。

不过,尽管上述种种。

我还是最心疼Tommy…即使他分分钟让我穿越到谢耳朵以及谢耳朵居然不是个gay_(:з」∠)_谢耳朵当然是私心之一,但果然还是最心酸暗恋er。

Tommy看Ned的眼神啊,旁观Ned和Felix跳舞时,被质问有没有为心爱之人奋战时,冲出来拥抱Ned然后被打发一句GO时……啊啊啊绿巨你这个渣渣,不要虐我谢耳朵He’s fighting for you can't you see that you fool !!!

QAQ谢耳朵(并不是啊!

)在葬礼上的那段话也很心塞,特别是前面平静的讲诉自己会将逝者的名片收起来时。

(说实话那个名片架很棒诶(喂真希望Tommy和Ned后来能有点什么,不过就算在一起了也会一直活在前任的阴影里吧……好心塞啊T T想到Jimmy的性向就更心塞一点。

那个失去好友的les对他哭诉然后他不忍的安慰别人时就觉得他的表现好真实。

好在现实里和男友很甜,可以治愈一下TVT女医生的那个角色蛮喜欢的,她冲调查员发火的时候真想替她一拳揍死那个冷眼看戏的调查员。

尼玛他居然还在笑,好想打脸!!

不过说起来,Ned邀请她跳舞,然后她靠在Ned身上时是不是其实还是有某种情愫的所以才在Ned提起男友的事时脸色突变还恼羞成怒的把拐杖丢掉……(Ned真是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渣攻啊。。。。。

 4 ) “我想知道,为什么这个社会对我们的死亡漠不关心。”

“HBO出品,必属精品”已经是剧迷们公认的口号,而HBO每一年还会推出一款“精品中的精品”,那就是HBO Films这一分支出品的迷你剧和电视电影。

2014年,HBO祭出的杀手锏就是《平常心》。

早就把The Normal Heart的剧本啃完了,又因为实在强大的阵容,足足期待了有两个半月!

终于在这个礼拜六静下心来用了一下午细细品完,没有拿纸巾,电脑桌前果然是哭湿了一大片。

HBO不愧为业界良心,这部电影拍的是如此的深刻。

当结尾的片幕上来时。

那一瞬间,我就真的找不到自己的心脏了,好久都没缓过来。

也不知道为啥,现在真的承受能力真的越来越差了。

压抑绝望和愤怒心塞,如同海报上面,那个由碎玻璃拼凑起来的心。

作为一部有关同性以及政治题材的由戏剧改编的电视电影,可能由于是舞台剧剧本,更侧重表现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情感,剧情来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出彩。

对我来说吧,同性恋题材的电影看得不少,整部电影我的泪点是三个,一是他们两人的爱情,二就是那些恐同者的无动于衷,三就是夹在同伴与公众之间,众叛亲离,组织“内讧”!

一开始,就用一场堪称“酒池肉林”的海滩基趴阐明了时代背景。

这场一看就出自瑞恩·墨菲之手的豪华派对,极力渲染男同群体推翻弱势地位,极端追求情爱自由以获取身份认同,争取同性恋政治地位的生存法则。

有了这场派对的铺垫,观众就能顺利理解,对同性恋群里来说,因为预防艾滋病背叛同性恋自由精神,和身体的死亡一样致命。

愤怒的绿胖(好担心他分分钟变身啊)牵着爱犬扭过码头的风骚出场,是他精湛演技的最好注解。

NED WEEKS,作为一名上个世纪80年代的同性恋者,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爱人,为了和自己一样的人,勇敢的站了出来,去争取作为一名美国公民或者说作为一个人的正常权利。

这期间,他经历了自己的迷茫,他会因为认识到自己是一名同性恋者而痛苦不已,因为心理医生说那是不正常的;他经历了美好的爱情,认识了FELIX TURNER,找到了自己这辈子的爱人。

他也经历了痛苦,哥哥的不理解,爱人因为疾病的死亡...但是让人最感同身受的,也是电影里描写最好的就是他的孤独。

他孤独,因为异性恋者不理解他为什么是同性恋;他孤独,因为尚未宣布自己出柜的同性恋者不理解他为什么会把自己的性取向公之于众;他孤独,因为跟他一起为同性恋人群奋斗的人都不断的在向当局妥协,只有他一个人在斗争;他孤独,因为他曾经拥有美好,他以为自己找到了自己的爱人,可以和他共度余生,没想到疾病会将他爱人带走...影片最后,他爱的人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他能给他的只是一个迟来的婚礼,一个上帝的见证,这个婚礼不仅是NED欠FLIEX的,也是当时那个社会欠他们的,他们所想要的只是平常的生活,被平常的对待。

可以说,NED这个角色的存在,打破往常同性恋影视作品中,同性恋和异性恋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在同性恋群体内部卷起一股破坏力极强的龙卷风,撕裂了看似美好,象征无限自由的同性恋解放运动,为同性恋解放历史赋予了更多层次的深度。

磐石般的罗伯茨(排山倒海的暴怒赞)片子赞,很大一部分是要感谢演员。

每一个主演都有一段show自己演技的机会。

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医生Emma是NED背后稳如磐石的支撑。

这个因为小儿麻痹导致半身瘫痪的女医生,从平日近似冷酷的冷静,到面对卫生部不愿资助艾滋病研究时排山倒海的暴怒,展示出她影后级的情绪控制能力。

她的角色,将艾滋病危机的关注人群扩大到异性和异性恋的人群范畴,是作品中极为重要的平衡角色。

印象最深的就是茱莉亚罗伯茨说服上面资助自己对艾滋病的研究。

影后风范不减!

整部电影,就两个女生。

主角的话就是只有她一个女的。

看着她独自一人为同性恋团体争取权益,简直心痛。

脱形的孔雀(谁不心疼美好肉体啊)最残忍的悲剧,就是把美丽的东西摧毁给人看。

FELIX 出场的回眸,希腊雕塑一样的轮廓和爱琴海一般的蓝眼睛,美得叫人倒抽一口冷气。

从惊艳出场到枯槁死去,用一场甜蜜的爱和一副毁灭的肉体,直观展示了艾滋病对同性恋的致命打击。

他和NED从甜到牙根的再续前缘,到虐得哭瞎的生死两隔。

FELIX算是最给人共鸣的角色了,多年来始终在生活中挣扎,会认真对待感情,曾尝试妥协和女人结婚,离婚后连自己孩子也见不着;有过一段很长的感情,但因为对方想找个更年轻的把他甩了;拥有令人羡慕的工作——纽约时报记者,在大家看不见的另一面,他一直在用他的方式寻找爱。

所以才有那场床戏上让人惊艳的两行泪!

看到孔雀染病开始日渐消瘦后整个人都不好了。

曾经如此炫目的他,到最后还是给疾病折磨成了这样。

不得不佩服演员的敬业,听说他为了这戏减了差不多40斤,为了不让孩子担心,那段时间还不敢住在家里,这样的演员真是给32个赞!!

热汤般的谢耳朵(收名片实在太暖)戏份不多,除了满嘴俏皮话,性格略显中庸,因此角色并不出彩。

但正因为他的中庸,代表了大部分同性恋者在这场风暴中的立场。

而他收集死去同伴名片的细节,也从始至终为影片带来了温暖的人性关怀。

还有那个热汤一样的拥抱,真是叫人潸然泪下。

印象深的还有是飞机上那场戏,因为歧视艾滋病人飞行员甚至不愿意起飞?

人家都病成那样了,没人去想着帮忙?

看到飞机上其他乘客的表情,看到病人最后死了以后都不能有个好归宿,只能用垃圾袋装走,在停车场后面妈妈歇斯底里的哭泣,真的是绝望了。

还有就是FELIX患病后和NED在家里的那几场,以及FELIX独自去找NED的哥哥去立遗嘱那场。

都很精彩!

最后,看到NED 的哥哥终于认同他了,看到他们在病房里结婚,他一遍又一遍地说着 I do, I do, I do…看到他穿着FELIX曾穿过的外套去耶鲁大学的 gay week,一个人把自己2个月前的承诺兑现了,孤单的坐在光影闪烁的壁炉前,望着舞池微笑,这一幕真的又是只能哭成傻逼。

面对死亡,唯有抗争,可是抗争却不一定会有结果,可若是不抗争,那更是绝望。

以前的我也许会问,问了一时的欢愉,值得么?

真是个傻问题。

愤怒了那么多年,斗争了那么多年,求的也只不过是一句We are the same.只不过也就是一颗平常的心,也会深爱一个人,面临爱人的死亡时也会痛得不能自已也会情绪失控也会在看着他遭罪的时候默默背过身流下眼泪。

片中抛出的一些问题,可能直到现在都无法回答。。。

我觉得一个社会的气量有多大,就看它对待这个社会上的少数团体的态度和行为。

不管是谁,当他看到影片中那场婚礼时,都会为之动容,他都会看到不久的将来,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还是单身主义者,人人都会有一颗平常心。

 5 ) 当我看同志电影时,我在看什么

很少有电影能让我看完之后如此别扭。

虽然前两天才刚刚看完韩国的【回家的路】,但是对于不同题材的电影,表现相似感情基调后,我还是久久不能平复激动的心情。

以至于在关上电脑后,少有的靠在床头,在夜晚闷热的气息中发呆。

纵观现在主流电影市场,以好莱坞为主,个人主义的英雄电影似乎已经是票房的保证,各大电影公司靠着一众不愁吃穿,不缺妹子的肌肉型男在全球市场上大肆掠夺影迷日益空扁下去的腰包。

然后再让几个拧巴的导演拍几部文艺电影,捞上几个奖项,ok,一年就这样结束了。

所以当看到有normal heart这样的电影出现时,在拥有这样演员阵容时,我深深的猜到了,这是一部为了得奖而出现的电影。

对于这类电影来说,我们不能去强求影片剧情有多么的精彩,而往往就是这种过于写实的情节累计,随着观看的继续,那种难以言喻的心情变回不断的发酵,升温,直到影片片尾字幕出现时,达到的那种失望之情已经足够让我们眼眶发湿。

回到主题,当我看同志电影时,我在看什么?

必然不是像阿黛尔的生活那样,窥探女女之间的性交场面,相信每个直男在看到两人滚床单时,都会心生怨念。

介于本人看片前的习惯,坚决不到网上去搜索相关信息和评论,所以,在影片的前半段,始终云里雾里的猜测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疾病,直到艾玛对病人说你的免疫系统已经几乎崩溃了,才明白这就是艾滋病。

也就是到了影片的后半段,才从一个猎奇观看同志电影的心态转换到对于艾滋病历史的沉重心态。

其实说到这类题材,我们很容易的就想到了去年奥斯卡的大赢家,达拉斯买家加俱乐部,同样是讲述艾滋病的故事,前者是更加开放,激励的斗争,而这部则选择了在沉默中不断的呻吟。

前者发生在后艾滋时代,世人已经知道了艾滋病的可怕,但是在官方,还是采用着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对待。

而这部电影则发生在艾滋病发现的前期,无论是政府还是医疗机构,都在有意无意的回避这个问题,无论这是否与同性恋有关。

至此,影片的两大矛盾出现了,同性恋和艾滋病,两个如此让人忌讳的话题同时出现在了一起,足够在任何时候都去刺痛人们心底的暗角。

从断背山开始,同性题材的电影逐渐走出了小众,猎奇的心理,敢于用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心态面对观众。

影片也都不再纠结同性是否正确,而是让同志们走出故事,回到每个人身边,去表演故事。

平常的心更是注重这个环节的描述。

每个人,无论是内德的哥哥,菲尼克斯,布鲁斯的退缩,汤米的帮助,都是因为背负着同性的自卑上。

而人物之间的争吵也常常归罪于自己是同性恋,而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和重视。

换言之,在那个时代,身为同性恋的自己都感到内疚好无耻。

也正是这种心态的存在,才让每个人都如此的生动。

当然,这其中不排除内德,这个在整部影片中不断呐喊和发飙的男子,更是在白宫里喊出了最脆弱的疾呼。

写到这里,我们不妨去看看演员阵容, 马克·鲁弗洛,曾经的绿巨人,以至于每次内德发怒时,都害怕他变身。

这次选择誓言这样一个颠覆性的角色,显然他是准备获奖的节奏啊。

马修·波莫,猫鼠游戏里的神偷,更重要的是,这货确实一名同志,更是为了这部电影,疯狂减肥,有点当年机械师里克里斯蒂安·贝尔的味道。

吉姆·帕森斯,不用多说了,伟大和可爱的谢耳朵,说实话,能在大荧幕上看到他,总是害怕他有说错哪句话,当然,谢耳朵是gay这一点大家都知道。

至于 朱莉娅·罗伯茨,有影后坐镇,各大电影节是不是要给点面子啊?

分析完演员阵容,发现,这是一部如此用心用力的电影,获奖的目标如此明确,获奖的实力更是如此的雄厚。

回到文章开头,我们在经历的大片,英雄们的轮番轰炸后,是否还能静下心来去欣赏和思考一步电影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用心去拍。

我们是否可以用敏感的话题去吸引观众呢,答案也是肯定的,但是前提是话题引用的得当。

再去讨论一下片中的一些细节。

内德的哥哥不愿意出面帮助自己的弟弟,甚至当内德问:你承认,你我是一样的。

哥哥也艰难的否定了。

市长虽然是同性恋,但是却不愿意出面声援。

白宫接待的参谋更是问出了是不是只有同性恋之间才传染,至于招妓,异性恋没事。

显然,对于外人来说,这是一种对于同性恋的惩罚,我们不用去管他,直到健康委员会的每个人都渐渐认同了这个看法之后,大家也逐渐出现了退缩的态势。

影片发生在1981年,有了开始,却没有结束,就算是在电影结尾,我们也只看到了汤米默默的接完电话,从自己的名片夹上拿下菲尼克斯的名片。

对于那个时代的那群人,他们能选择的也许跟汤米一样,默默承受,纵使身边有人在呐喊疾呼,但是,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这只是徒劳。

对于这部电影,想说的很多,能说的却很少,也许只有真正打动人心灵的电影才有这样的功效吧。

写到结尾,想到了自己身边的一些同志朋友,也许在中国,2014年的今天又和1981年的那天有什么不同呢?

除了自欺欺人的自信和真实的自卑外,剩下的就是大众的漠视吧。

当我看同志电影时,我也许看的只是身边的他们吧

 6 ) 我想说一说Ned

非常震撼感人的电影,纵使被虐出翔还是给五星吧。

Ned一直很愤怒,愤怒的斗士,或许通过愤怒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力量,用愤怒来对抗恐惧。

记得有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装作勇敢的样子吧,反正别人也看不出(你真勇敢还是假勇敢)。

很多时候我们pretend to be brave, 却能带来真实的勇气。

失去爱人之后,他们需要多大的决心和坚韧来克服崩溃。

今后的人生如何坚持下去…这个话题似乎并不在讨论范围之列。

有几段印象深刻的高亮情节:Mickey在board meeting时的失控,指责Ned否定了他为同志(性爱的)权利做出的十几年的努力,他感到迷茫痛苦,就好像被Ned捅了一刀。

而后者事实上一直对同志的乱交现象感到不适应(或说inadequate),出现了gay cancer(AIDS)以后更是举起了反对的旗帜。

而Ned的种种过激(而欠考虑的)表现导致了最后他被同志危机组织的踢除。

难以想象一个45岁的男人还能如此热血不顾一切往前冲,真是什么都做得出啊……我想他身上应该有种反社会人格= = 相较之下,board中的其他成员要正常许多,他们会考虑到更多的涉及自身和同志圈的社会问题。

Ned渴望平等,从他和哥哥的“撕破脸”谈话中(“如果你不承认我们是平等的,我不会再和你说一句话。

”),还有和政府人员的对峙中(强调了国家医疗健康基金的存在是为了全美国的公民谋福利←大致这个意思记不清啦 我想他也是想强调同志和其他人的平等地位及享有的权利)都可以看出。

但他似乎不在意手段,撕心裂肺的怒吼,劈头盖脑的谴责,如果不能有效传达给对方让对方采取相应行动,意义何在?

看的过程中,掉了不少眼泪,尤其是Bruce的爱人Albert死去的那段。

黑色垃圾袋,小费……人死后连尊严也无法保全了,对于活着的人是多么残忍、戳心戳肺。

还有Tommy在追悼会上的讲话,和他惯于接受命运的性格不无关联。

深沉的痛,隐藏在温顺的外表之下,他是带着怎么的心情整理那些卡片的呢,难道他不比那些失去爱人的人们坚强吗?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面对噩运般的死亡,去战斗。

这部电影并没有涉及更多的同志圈本身的阴暗面,而是着眼于“病魔无情吞噬生命”这样的主题,寻求公平。

因为历史的精彩并不会逊色于此片,而艾滋病依旧在肆虐,看完以后我们是不是也会想做点什么?

 7 ) 费城故事,腐女,及其他

费城故事过去二十年,同性恋运动的书写俨然重点已经从现时的抗争转向了历时的历史化叙述,可喜可贺。

从《费城故事》到《王尔德的情人》《我爱你莫里斯》《断背山》再到《平常心》,如今各大或独立或主流电影节gay片儿遍地开花,随便一个腐妹子都能说得出比这多的多的讲同性恋的片儿,无数花季少年少女在全世界最大的同性交友网站——哔哩哔哩【此处有梗】用一条条弹幕表达了对这些片儿的感想:虐得胃疼或萌得肝颤。

不聊专业,不聊学术,不聊各大电影节这些电影的斩获,我们就来聊聊这些电影。

歧视同性恋早就跟重男轻女种族歧视一样变成了政治不正确的典型标杆。

所以早先的电影里大多也在讲世俗的眼光给无辜的恋人们带来了怎样的磨难以及他们或有效或徒劳的斗争。

要么讲讲他们和家庭,和传统的碰撞,或温情或残酷。

总之,就如同好莱坞电影里出现的黑人一般都不可能是反派一样,几乎没有导演或者编剧愿意来完成一部抨击同性恋的片子。

总之一开始的同性恋影视作品都在讲哎呀我们不能歧视同性恋呀。

今年HBO的Looking在微博上血雨腥风地刷屏了很久。

Looking很多人喜欢,对我来说基本上是14年十佳之一。

我是小乔粉我的排名可以不算作数,可是即使抛去了同性恋的方面不谈,Looking真的足够动人,其中的桥段谁说不会出现在异性恋的身上,看的时候无数次我都想起了《欲望都市》,并不是因为情节,而是因为看得时候往往会感慨,感情的事其实说开来不过这些桥段,来来回回排列组合就是每个人以为自己独一无二荡气回肠百转千回的心事。

你看同性恋终于可以开始讲日常了,不用每天歇斯底里的抗争,不用动不动就谈到生死。

有困扰,但更多的是普通人日常。

我们还有《极品基老伴》这样暖心的日常。

《平常心》我期待了很久,毕竟有谢耳朵还有孔雀还有男神的男神噜噜【此处又有梗】。

一开始我有一点激动,又有一点杞人忧天的担忧。

毕竟单纯的真人真事改编和写历史是两回事。

无疑,取材于同志运动史上里程碑事件的《平常心》从题材上来说就不可能是一部仅仅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即使导演想这么做。

恐慌和疾病本来就是无关性别,无关性向的事。

就如同身份认同并不是要刻意保持不同也不是要刻意趋同,而是意识到【我们有不同,那也没关系我们都是一样的】。

就像电影不刻意淡化性关系的混乱,也不刻意强调艾滋病开始传播时候人们的恐慌。

开始孔雀说,我只报道那些同志的设计师,模特,艺术家。

到最后医生对着病床上的两人大喊说他们是如此的相爱。

不知不觉间其实已经完成了一个巨大的转变:从他们是不能相爱的,到我们要允许他们相爱,到我们要支持他们相爱,到他们相爱了,我们知道而已,如同片名——平常心。

刷这部片子的人很多,其中有一部分有个共同的最近很火的名字——腐女。

讨论腐女的学位论文都已经有好几篇了,虽然写得都挺扯淡,但不可否认这个群体也成为了一个公众注意的对象。

之前有人问我说你是腐女吗,我会说我不腐,而现在有人问我的时候我会反问:“定义腐女?

” 朋友去年从费城回来,聊天时候无意间跟我提到说你看,《费城故事》拍完也就二十年,世界上支持民事伴侣或者同性婚姻的国家已经有那么多了,我对这个世界还是充满信心的。

是啊,我们为什么不对这个世界充满信心呢,奴隶制在法律上的彻底废除用了几千年,妇女用了一个多世纪获得了参与政治投票的权力,世界越来越小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期待几十年间同性婚姻就能彻底合法化呢。

其实这根本不是一篇影评,这只是一篇写论文写神经了半夜刷完生肉的碎碎念。

有人问我说你为什么要做同性恋研究,你为什么要研究性,你为什么要读博士,你为什么是个腐女。

其实,冠冕堂皇的讲,我们每个人都是少数群体。

社会怎样对待同性恋,其实就在怎样对待腐女,女博士,大龄未婚青年,丁克族,当然啦不止女性,还有那些所谓的“窝囊”的男性。

我们都在承受着同样的压力。

而人类不同群体的自我认同史告诉我们,其实呢大家都知道彼此不同,但是我们一样,没有谁比谁优越也没有谁比谁低劣。

不用避讳不用掩饰更不用嘲讽,这才是文明社会。

————这是发完神经的分割线——————————乔果便当的好快噜噜出场那件衬衣好轰骚Jim大部分时间都是严肃脸儿好萌看到萝卜丝儿阿姨就忍不住想到她侄女男朋友不过阿姨老了好多啊不开心孔雀美爆了虽然很虐但我还是要去舔屏谁都别拦着我。

完。

 8 ) 什么才是平常心呢?

不知道为什么,这篇影评最近突然多了好多人看。

这应该是我将近10年前写的了吧,之前有太多不成熟的想法和内容,现在看起来真的好羞耻。

虽然现在删掉了,但如果之前有看过,觉得有冒犯或者说觉得写得不好的地方,在这里先给大家道个歉哈!

分割线—————————————————先说点题外话吧。

从高中开始身边就有很多要好的朋友是弯的,平常接触起来也没什么不同,不明白为什么老有人会谈之色变讷?

老早知道了这部片的卡司,一个个全是我喜欢的。

Sheldon,绿巨人,孔雀…之前还跟别人说过,如果孔雀来,一定能掰弯我,哈哈!

开头尽管有些伤感的离别,但总体还是欢快的。

看到孔雀出场的一瞬间简直惊艳了啊!

刚觉得他最近胖了一点没那么好看了呢。

实在是…太风骚,对,想不到别的词形容他了。

看着他们这样腻在一起,看着孔雀那小鸟依人般的表情,看着马克说,“you are too good to be true”, 连我这个直男都开始羡慕了。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难过的呢,应该是从市长婉转地告诉他们不愿意帮忙,从谢耳朵在葬礼上的那番讲话开始的吧。

看看时间,刚好是过半。

说实话从Jim一出场开始,只要听着他的声音就让我十分出戏,然后到了葬礼那场,看着他声泪俱下,终于把出戏的我拉了回来。

什么叫演技啊!

真的是那种,“今天我们为他们立碑,但是明天谁为我们刻字”的悲痛、无奈和恐惧。

那句无奈的, 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帮忙?

“they just don’t like us”真的是…不知说什么好了也许有人觉得,作为一部有关gay以及政治题材的电影,剧情来说并不出彩,泪点也有点俗。

对我来说吧,同性恋题材的电影看得不多,整部电影我的泪点是两个,一是他们两人的爱情,二就是那些恐同者的无动于衷。

他们两个,才甜了半个小时左右。

看到孔雀染病开始日渐消瘦后整个人都不好了。

曾经如此炫目的他,到最后还是给疾病折磨成了这样。

不得不佩服演员的敬业,听说他为了这戏减了差不多40斤,为了不让孩子担心,那段时间还不敢住在家里,好莱坞的演员就是赞。

看到最后,看到他哥终于认同他了,看到他们在病房里结婚,他一遍又一遍地说着 I do, I do, I do…看到他穿着他曾穿过的外套去耶鲁大学的 gay week,把自己2个月前的承诺兑现了,真的又是流泪。

谁规定了直男,就不能为这种爱情感动呢?

至于最最最受不了的,还是里面各种恐同者的反应。

飞机上那场戏,是我第一次看电影的时候掉眼泪了。

(当然,美剧不算)。

因为歧视艾滋病人飞行员甚至不愿意起飞?

人家都病成那样了,没人去想着帮忙?

看到飞机上其他乘客的表情,看到病人最后死了以后都不能有个好归宿,只能用垃圾袋装走,真的是绝望了。

这部片赞,很大一部分是要感谢演员。

每一个主演都有一段show自己演技的机会。

印象最深的就是茱莉亚罗伯茨说服上面资助自己对艾滋病的研究。

整部电影,就两个女生。

主角的话就是只有她一个女的。

看着她独自一人为同性恋团体争取权益,简直心痛。

多的,我也真的不太会说了,肯定有更多更有阅历或者更学术的人能写出更有深度的东西。

想说的就是,有力的故事,绝佳的演技,铸成了这部年度催泪大戏。

我是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会要恐同呢?

还是说…我的接受能力比较强?

gay怎么了?

他们好看,爱干净,有品位,又不会吃了你,有什么好怕的。

我就很想看到电影拍这个,可惜没有。

比如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以为这是同性恋群体的病,于是恐同者无动于衷,等到第一个异性恋被感染的时候,大家会是什么反应呢?

我们只能自己猜测了。

我还记得断背山,(应该差不多年代吧?

)记得那个时候同性恋是要给打死的。

好在现在越来越开放了,越来越多的明星出柜,越来越多腐女,嚷着“烧死那对异性恋”啥的…不过我想说的是,电影的名字叫平常心,我觉得应该就是平等对待gay吧,现在这样,还不能叫平等。

我的梦想就是,当有一天,一个人站出来喊,“我是gay”的时候,大家不是像以前那样恐惧,也不是像现在这样欢呼支持,而只是平平淡淡的一句,“哦”,那才是他们gay需要的社会,那才是真正做到了 the normal heart。

再补充一句吧。

看到一句话也是说得很有道理。

什么时候,涉及同性的电影,不再死人,而是尽力表现他们生活在一起后最庸常的烦恼,那宽容的,平等的一天才算是真正到来了。

 9 ) 马特·波莫,他值得最佳男主角

因为马特·波莫才看的影片,看完觉得确实值得。

他真的不只是长的帅气,也真的很有才华。

之前很多人说他因为公开性取向(虽然丈夫是好莱坞著名的PR公司CEO)少了很多机会,之前还有换角的事件,单从这部影片贡献的演技来说他值得。

每一种疾病得到重视,都是因为有无数人的死亡和少数人的坚持,抗争,才能被重视。

有一些人很幸运,坚持到了看到希望的那一天,同样就有很多的不幸,他们为这件事的结果牺牲了。

其实本来Felix和Ned应该是很辛福的一对,他们爱生活,爱彼此,勇敢,可是现实就是这么的残酷。

当看到Felix生病的整个过程都很难受,Ned没有放弃他离开他。

最难受的有2个地方,1个是Felix生病后期有一次在家里摔倒,2个人爆发一次激烈的争吵,他已经经过了无数次的治疗,他看不到希望想放弃了。

Ned因为一直不想面对,所以面对Felix想放弃的时候,他崩溃了,他把买回来的东西都摔倒了Felix身上,他说,你想死,你去啊……可是他明明知道Felix有多么你难受,有多么想活着,有多么想跟他在一起一辈子。

但是他会难过,会难看,因为失禁而难堪,在Ned帮Felix洗澡的时候,他看着镜子里满身斑点的自己,"God help me" 那一刻,我真的看到了他的绝望与不舍。

还有一幕就是最后Felix去世之前,他们在Emma医生和哥哥的注视下宣誓结婚。

马特·波莫为这部戏减重14公斤,在一次颁奖典礼上CEO看着他满眼心疼和骄傲的说。

在现实世界里,他很幸福,有爱他的丈夫,有自己的事业,有事业上的成功,2个人还有3个孩子。

这可能就是他出演的这部电影里的Ned和Felix想要的生活,也是他们那一代人坚持不懈抗争的意义所在。

 10 ) 陪伴是比性更美好的事

只是观后感,不是影评。

《平常的心》,很长一段时间没看过这么喜欢的片子了。

想看看2600多条网友的短评和50多篇长评,看别人对这部电影的想法和评价,看了几十条,有一条说“一个严肃的题材没能表现出该有的沉重与情感厚度,平庸又矫揉,琐碎没有重点”,就不想往下看了。

我不找共鸣,管别人怎么看呢。

他们大概是带着学术的眼光去看,而我作为一个跟电影专业无关的人,一直只是在电影里感受能打动我的故事,或者镜头、台词。

电影一开始就吸引到我了。

吸引我的不是同性恋济济一堂在火岛开狂欢大派对——应该叫彩虹岛,跟现在的泰国差不多。

我对这种派对没有兴趣,年轻时没有,现在也没有,人群会让我窘迫,虽然别人根本不会把目光放我身上。

我不想融入,或许更想拿机关枪突突突像水枪一样扫射。

吸引我的是男主角内德。

我跟内德一样,看到只穿泳裤的好身材从身边经过,会把刚解开的扣子再扣起来;去海滩是穿得最多的那一个;别人在“舞池里翩翩起舞”隔着裤子摩擦肉体,我只在旁边看,帮朋友看看包、手机什么的;朋友叫我跳舞,我就朝他们摇摇头。

我就是跟内德一样无趣。

内德置身热闹边缘时,那脸上的寂寞太迷人。

我爱死这个男主角了,他激进,容易愤怒,那又怎样,他对爱人无可挑剔地好。

即使是把以前爱的人在淋浴下抱在怀里,嘴上却说我也恋爱了(和菲利克斯)。

得到的就是比得不到的好。

内德几年前还会去浴室猎个艳,在那里跟后来的男友菲利克斯有了第一次深入交流,他却全忘了。

菲利克斯一直记得,记得内德说的每一句话。

你大概也有这样让你念念不忘的炮局吧,日后想着能开盖再来一发。

现在同志浴室少了,不比当年欣欣向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约会和约炮的方式、场所。

年轻一代大概也就知道杭州天德池,本地有哪些浴室说不出。

不知道有没有人怀念浴室文化。

此前内德一直喜欢布鲁斯。

一厢情愿是很常见的事,我干过,估计以后还会干。

布鲁斯长得帅,身材好,光彩照人,没有人不愿意跟他,连主席都一致认为该由他当。

我却不喜欢他。

不觉得他有吸引人的地方。

其余每个人我都喜欢,包括艾玛,这个只是希望同性恋们收敛一点,却被骂婊子的女人,她浑身散发着力量和光芒。

我曾经跟一个感染者互有好感,接触了一段时间,我认真考虑后觉得,可以试着和他在一起,相处看看,在一些方面多照顾他是没有问题的。

我不介意对象是感染者,依然会亲吻他的嘴。

他刚开始同意交往,后来反悔了,觉得跟非感染者交往压力很大,对我不公平,没有健康的未来,他去找了个跟他一样的感染者,他说那样的关系才会长久。

结果还是没能长,一个月就黄了,找我聊天,话里有话想复合,我装作听不懂。

我的立场没有变,如果对象真的感染了,我还是爱他,照顾他。

有一次跟别人开玩笑,说恨不得喜欢的人是感染者,这样就少了很多情敌。

哈哈笑过之后,特别失落,其实就算他是感染者,也有很多人争先恐后要排队跟他上床搞。

你别不信,你在jack’d上放几张很棒的假照片,资料里写你A了,求约炮的私信照样如雪花般纷至沓来塞爆你邮箱。

时常看到一些人把艾滋病说得好像没什么大不了。

这样说的人如果是感染者,那是他心态好,如果是非感染者,那我想,还是多认识些感染者,跟他们做做朋友,见见病床上的人,经历了生离死别再来说吧。

生病就是一件沉重的事。

三十年了,同性恋的世界还是那样,几百万人纵情享受性,他们觉得性是自己的全部,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性,整容、健身、护肤、打扮、吃饭、上网、交谈、挣钱、聚会,都是为了滚床单,跟不同的人滚。

这可能是生活的最终形态。

收敛?

“那样活着还有什么劲?

”有句台词是“如果你无法打败他们,那就加入他们。

”我懒得去讨好谁,刻意做什么去吸引别人,我选择疏远。

最后,就说说影片最后半小时吧。

立个遗嘱都那么感人,更不用说在病床上亲友见证下的结合仪式了。

哭得我差点断气。

终于体会到了哭晕在厕所这几个字的分量。

内德还是像以前一样,坐在翩翩起舞的人群边缘,依然要一个人继续生活,多了怀念。

陪伴,是比性更美好的事。

《平常的心》短评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9分钟前
  • Joyce
  • 还行

-

12分钟前
  • 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