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一个好友Janet的评论。
要说灰姑娘有什么亮点,自然的反应就是水晶和跟王子一起幸福生活的结局,和其他公主相比没有什么特别惹人爱的地方。
灰姑娘最有价值的地方只有这一次在电影《灰姑娘》中才被提出来:"Have courage, be kind"。
那么灰姑娘和其他公主相比被孩子和大人不受待见的原因就是,不知道在多久之前,大人和小孩子就教育以及被教育一个很可怕的事情,那就是做一个善良的人,就是忍气吞声。
这样想来,灰姑娘只不过是忍气吞声了一段时间,就能和王子在一起。
所以善良(忍气吞声)这个闪光点就会被自动忽略了。
也有人不喜欢灰姑娘的点是吐槽灰姑娘和王子的爱情,不过就是在人群中看了对方一眼就能永远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但是,如果灰姑娘的特质只有善良,那么就像生活中很多年轻没有恋爱经验的傻姑娘一样,很容易就爱上一个人。
而且,善良和傻傻会和动物聊天的可爱女生绝对是男人心中的想要得到的女人。
所以,故事止步在王子和公主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不仅满足了大家内心最纯洁的爱情愿望,也填满了部分人想象的空间。
《灰姑娘》的故事从来没有告诉读者“只要你善良,你就会有好报”。
善良的灰姑娘,对老鼠善良,老鼠甘愿为马,带着灰姑娘奔驰去舞会,但是过了12点老鼠还是老鼠,水晶鞋用力砸还是会碎。
Cendrillon是灰姑娘的法文名字,由cendre和souillon这两个法文单词合成而来。
“cendre”在法文中是“灰”的意思,souillon是“贱人”的意思。
我还是很喜欢电影《灰姑娘》融合改编原著的这个套路,至少能在现在这个时代提醒大家做一个善良的人,你不会有好报,还可能过的不幸福,但是至少你还是一个善良的人。
灰姑娘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散落在世界各地,有一些版本让继母和坏姐姐得到了很可怕的报复,甚至有被乌鸦啄瞎了双眼的结局,有的版本让灰姑娘埋怨自己的生活。
这么来说,我觉得电影版的导演、编剧和文学顾问做的太好了,保持了灰姑娘一如既往不受待见的善良形象。
其他公主为什么更受欢迎呢,我想应该是因为他们更多地做到了“have courage”。
小美人鱼勇敢地为了爱情变成了泡沫,白雪公主勇敢地和小矮人一起对抗皇后,Elsa用自己的魔法拯救了整个城镇,花木兰勇敢地替父从军,长发公主勇敢地剪断了自己的魔发,大白也牺牲了自己救了主人... 灰姑娘,一个孤儿,没有对抗继母和两个姐姐,没有做着梦想要嫁给自己喜欢的人,只不过答应了母亲做一个善良的人,并且一直对周遭的所有事情善良对待,最后嫁给了自己的初恋,在王子看起来对自己还是3分钟热度的时候就答应王子结婚了还幸福地在一起。
这样比起来,灰姑娘没办法让太多人喜欢。
善良不等于忍气吞声。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直接把这两个词化等号,比如“我都对你这么善良了,为什么你还要这样对我”。
这篇文章写得像传教的,但是真的是我今天看《灰姑娘》的时候想到的,我自己最喜欢的公主还是小美人鱼Arial。
只是觉得灰姑娘不应该被当做一个被仙女拯救和做大好人得到光芒和皇室婚姻的女人。
《灰姑娘》:大奇迹世界,微现实逻辑"灰姑娘"是西方童话世界经典角色,其原型可在各时代流传故事里找到对应,最终完善基础的是《格林童话》和《佩罗童话》的分别表述,从此"水晶鞋"变成一个少女梦想中代表美好生活的图腾。
而有趣的是,灰姑娘与当代中国有一个文化现象上的奇特缘分。
简单说来,是七十年代英国根据故事又改编了一部真人歌舞片《水晶鞋与玫瑰花》。
1979年《大众电影》复刊后,在第五期封底登了王子与灰姑娘拥吻的剧照,如今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一个镜头,当年居然由一封读者来信引起轩然大波,其影响波及整个中国电影界,而从此也掀开文化思潮对于所谓"禁域"的一点点探索,最终在《庐山恋》上自行破冰。
相对于白雪莴苣睡美人等出身赫赫的皇二代,辛德蕾拉出身也就是个普通商人家庭,且在故事开始后不久便陷入人生低谷,沦为继母的女佣。
所有改变的契机无非来自于仙女教母的友情协助,以及在舞会迅速俘获王子眼球的成绩,当然还有成功"饥渴营销"所造就的绝杀。
但如此剧情不说放到如今,即便倒回一些年头,改编起来依然面对不少难度。
一方面它太轻太常规,傻白甜的女主越来越不讨喜;另一方面说某个女孩只靠嫁得好完成逆袭,多少涉嫌过时的三观。
但原著底子就在这儿摆着,难不成给灰姑娘再安排个落难公主身份?
把仙女教母的协助当做大棋盘中的一步棋?
后母莫非是黑魔法爱好者?
也未见得更好。
让笔者意外的便是,在如今黑暗童话潮大行其道的市场。
肯尼斯布拉纳的这版《灰姑娘》居然走的是非常严谨的保守风。
完全无视了之前白雪公主穿盔甲冲锋陷阵、汉赛尔格莱特变身女巫猎人这种流行玩法,也没有多深化魔法世界的各种元素。
仙女教母说来就来,干完活卖完萌就走,老鼠小鸟也不曾升格成聒噪的闺蜜。
大量原著中适合开枝散叶的奇幻点完全搁置,只在跟主情节息息相关的地方才应付般地拍一下。
这样做自然是很难让大部分观众满足,即便画面努力制造惊艳奇观,也容易显得寡淡。
可仔细看能发现,这不是失手,只是一种选择。
原来卡司宣传上最大看点--凯特布兰切特出演"更人性化"的后母,拓展戏份其实并不算很多,谈不上洗白了多少。
只是靠着凯特自行碾压级别的演技在撑。
一边可劲脸谱化一边舒展肢体。
后面在门前回头说"你这么善良,这么年轻"的那一瞬,还是看得出她心里相当明白所有事的道理。
只是她选择了做一个这样的人,就好像灰姑娘选择了像母亲教导的那样,坚持善良美德。
那编导在其他空间里做了什么工作呢?
细究倒也简单:给这个故事降维,得以悉心讲完的成长。
很多观众看完后必然吐槽王子长得过于抱歉(自然灰姑娘颜值也不算高,这倒不是问题),但除去使用美剧新晋演员控制成本的实际考虑,这对佳人在故事中的实际地位,本来也不像传统童话那么高。
传统都是力图让普通观众无限倾慕,想要成为其中之一的存在。
而这里就是两个正常年轻人,通过某些各自认可的美好,连为一体共同面对世界。
要知道在原著文本中,王子智商是硬伤。
舞会上一见如此靓色,立刻扑上去;女孩穿着高跟鞋,他居然追不上;姑娘跑了,就拿着鞋子满世界试,认脚不认人。
灰姑娘本身再出色,总好像显得只为攀高枝。
当然童话故事可以不负责,现在讲来总未免心虚。
所以这一版中看着并不明显的几处改编点,切切实实地影响着整部电影的气质,乃至主题。
二人初见不在舞会,而在野外猎场。
给王子留下深刻印象是灰姑娘的爱心与所说的话。
"正常和正确是两回事"甚至鼓励了王子的自信。
内心视自己是学徒,言必称父亲教训的男孩于是发生改变,老国王看在眼里。
这根本不算一见钟情,而是贵族心态的浅浅反思。
莎剧名宿德里克雅各比寥寥三四场戏,把一个忧心忡忡却不乏幽默的父亲演绎得很清楚。
灰姑娘在钟声催促下,还不忘回头跟国王打一声招呼的伏笔,才是让他放心的关键。
而声名远扬却又不甚合理的"试鞋"仪式,因为后母同伯爵的密谋,变成一次明摆着的过场游戏。
王子展现出的足够智慧,也将原著中极小几率的事件,提升为必然。
不妨这样理解,母亲死前遗留给灰姑娘的那段"正能量"的话,虽然听来普通。
解释了其后的委曲求全,解释了教母的倾心出手,更使得灰姑娘在如此逆境中并没有丧失美好品质,从而获得了在王子面前最"核心竞争力",根据结尾旁白,也变成了王子最好的帮助。
我们甚至可以假想,即便没有机会去舞会,即便没有白马侍从南瓜车那些包装,只要来日重逢,王子依然是会选择追求她的。
这当然还是相对童话,相对浪漫的演绎方式。
这个弱小的国家是否真的能靠"一个优秀的王后"而取代"一次成功的联姻"获得实际利益,不能再去细想。
要知道,理查德麦登在另外一个时空里扮演的北境之王,也同样执意选择了真爱之后……发生了一系列多么可怕的事。
这当然就是部童话电影,不傻气,不谄媚,也不惊喜,不深邃。
故事不做太多转折,所以也会存在一些刻意。
但在原本可以直接说教的地方,留有一点点思索的余地。
细究一下,辛德蕾拉其实不算一个真正的名字。
Cendrillon由cendre和souillon两个法文单词合成而来。
"cendre"在法文中是"灰";souillon含有"贱人"的意思,是两位姐姐的蔑称。
说白了这就是灰姑娘的字面翻译。
所以女孩到底叫什么,貌似无从得知。
但她靠着口口相传,漂洋过海,在时间中活了下来。
嫁给王子的女孩那么多,可会跟动物说话的, 并没几个。
不是吗?
===================================最后附一下当年那封信。
《大众电影》编辑部总编、编辑同志:我看了你们编辑出版的一九七九第五期的封底影照,非常愤慨!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万没想到在毛主席缔造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还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你们竟堕落到这种和资产阶级杂志没什么区别的程度,实在遗憾!
我不禁要问:你们在干什么???
英国音乐童话故事片《水晶鞋和玫瑰花》,我还没有看过,无法评价它是香花还是毒草。
但我想,这部影片既然能受到你们的如此鼓吹,一定有什么“进步”意义。
由此可以推断,这部影片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对九亿人民有教育意义的、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有好处的镜头。
然而,你们没有选登,却偏偏以封底的显赫地位,选登了灰姑娘和王子拥抱接吻的镜头。
这是为什么呢?
毛主席生前多次教导我们:“洋为中用”。
难道我们的社会主义中国,当前最需要的是拥抱和接吻吗?
你们显赫地刊登这幅影照,是什么动机?
是在宣扬什么呢?
难道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任务,党的政治路线,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你们这样宣传吗?
难道九亿人民大众在新长征途中需要你们给予这样的鼓舞吗?
你们吃着人民公社社员、农场工人种的粮油,穿着工人织的布,住着工人盖的房子,我们的战士保卫着你们的安全,难道是他们需要你们给予这样的精神刺激吗?
你们这样做,我看是居心不良,纯粹是为了毒害我们的青少年一代。
你们准备把我国的青少年们引向何方呢?
你们还有点中国人的良心吗?
还有点中华民族的气味吗?
同志们!
不要以为洋大人放个屁都是香的!
总编、编辑同志!
我说的话尖刻一点,我还亲耳听到工农兵群众骂你们无耻呢!
我认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你们都是有知识的人,有学问的人,应该好好想一想,千万不要随波逐流,借“百花齐放”之名,行放毒害人之实。
那样,九亿人民不会答应的!
不管谁支持你们的这种罪行,我敢肯定,他总有一天会受到九亿人民的谴责或审判的。
毛主席刚刚逝世两年多,我们有的人就把毛主席的教导忘得一干二净,就不讲阶级和阶级斗争了,就想篡改社会主义方向,就不坚持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了,就不要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兵服务的无产阶级文艺了,而热衷的竟是那些对“中”、对“今”都毫无用处的洋人、古人,甚至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攻击党和毛主席的洋毒草、古毒草、今毒草,也陆陆续续搬上了我们的社会主义的舞台,充塞了我们党办的报刊,这是多么触目惊心,令人难以容忍的事情啊!
我决不反对学习外国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各国人民的先进思想(包括文化艺术),更不反对学习我国古代的对今天有用的先进的文化遗产,但我反对学习那些洋的、古的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
比如资本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我坚决反对学习。
因为拥抱、亲吻,留什么男不男、女不女的洋头,穿上什么这样那样的喇叭裤、超短裙、连衣裙、高跟鞋,跳什么“磨肚皮”舞等等。
这些,对完成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战斗任务毫无用处。
我们九亿人民,在党和毛主席教育下几十年了,应当有中国人的气节,我们的报刊杂志,不能鼓吹这些污七八糟的东西,谁鼓吹这些东西,谁也同样会受到九亿人民的谴责和审判!
我也不反对爱情,我们应当提倡无产阶级的爱情,应当提倡中华民族风格的爱情,那些洋大人们腐朽的爱情,那些搂搂抱抱、亲亲吻吻的爱情,我看不宣传为好。
因为弊多利少。
你们可能认为这是艺术,不可没有。
我看这类xxxx不如的艺术,不适合中国现代的国情,应当休止!
我看你们的老毛病又犯了,也该及时治疗,否则,十分危险!
我在愤恨之下,一气写了此信。
出言不逊,对你们一定会有一点刺激,也可能你们会觉得好笑,或是咒骂什么“极左思潮”、“四人帮那一套”等等。
反正现在帽子工厂、棍子店尚未彻底关闭,我从来也不害怕什么帽子、棍子,敢做敢为,对了坚持,错了就改。
你们如有胆量,请在《大众电影》读者来信栏,原文照登一下我的信,让全国九亿人民鉴别一下,那才算是“百花齐放”,有点“民主”的气味。
否则,我只能认为你们做贼心虚。
欠人民的帐是一定要还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新疆奎屯农垦局一二九团政治处-中国共产党员 问英杰一九七九年六月十日再附一个来信人的后续“编辑部收到这封信后,认为应当全文刊发,我马上请示了袁文殊同志,他也同意刊发,并让我写一个编者按”,时任编辑部主任的马锐说,“当时大家认为这封来信不止对第五期的封底提出了意见,还对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艺战线的形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攻击党和毛主席的洋毒草、古毒草、今毒草,也陆陆续续搬上了我们的社会主义舞台,充塞了我们党办的报刊’,这是‘不坚持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的问题。
我们认为,对于在这些重大原则问题上出现不同看法,有必要用说理的态度充分展开争鸣。
”于是,《大众电影》在1979年第8期第4-5页全文发表了问英杰的来信,同时配发了一篇署名叶嘉的《一张封底剧照引起的对话》,叶嘉虚设了一场对话,就封底剧照进行了讨论。
在接下来的第9、10期,编辑部继续在杂志上开展讨论,并开设“由一封读者来信展开的讨论”专栏,“自8月28日至10月15日期间,共收到来信和来稿11200多件,最多时,一天收到来信近七百封”。
据1979年第10期刊发的《寒流挡不住春天的脚步——读者来信综述》一文中称,“从已经收到的读者来信看,赞同他的观点还不到百分之三。
问英杰后来又写来两封信,除坚持原论点外,没有更具体的阐述,也没有举出一个‘毒草’例子,所以我们不发表了”,编辑部发表的这篇文章并无署名,文章还认为,“这次把读者提出的问题公之于众,让大家进行民主讨论,是一次收效良好的民意测验:测出了是非,测出了人心的向背。
”这样的测验结果,却让问英杰很气愤,他甚至扬言要持刀杀害《大众电影》的两位编辑。
后来成为问英杰朋友的钟扬回忆说,问英杰认为《大众电影》从第九期到第11期只发表了骂他的文章,没有发一篇支持他的文章,既然是展开公开的讨论,两方面的文章就应该都发表。
1983年9月底赴京参加全国农恳第二届摄影作品展览的问英杰,甚至还被农牧渔业部农恳局保卫处专门派人监视,钟扬就是接到任务、负责监视的工作人员。
钟扬说,在北京的5天,问英杰没有丝毫要杀人的迹象,临行前,问英杰甚至还向他友好地道别。
在后来和问英杰的交往中,钟扬说,问英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由一个厌恶跳舞变成了爱跳舞,每星期至少要跳两三场,并且没有固定的舞伴。
“有一年,我和他一起去云南参加全国农垦摄影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一到昆明,他就邀我当晚跳舞。
在舞场,他‘厚着脸皮’邀请那些素不相识的南方小姐,几乎没有空一场。
”这封信让问英杰成为了“名人”,据说有女性读者向他写信示爱,《大众电影》也自“吻照风波”之后,一纸风行,销量大增。
歌舞升平,绮梦一场。
身为女孩子,童年所有关于公主的幻想,一切闪闪发亮镶珠嵌钻的热望,都好像蓝色裙摆上的星星,都从仙女教母那句魔力咒语“Bibbidi-Bobbidi-Boo”开始。
近年来童话改编也众,不乏出类拔萃者。
如果想看想象新鲜情节大胆的,不妨试试安吉丽娜·朱莉铺满海报的《沉睡魔咒》;如果生性爱奇幻诡异瑰丽荒诞风,那蒂姆·波顿工熟匠巧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中还藏着德普苍白的疯帽匠。
迪士尼二十世纪中期那些工整的动画长片作品依旧散发着来自岁月的经典气质,到几十年后的今天,童话这种深受喜爱的文学体裁,被证明拥有变幻又变幻、翻新又翻新的无限魔力。
而这部2015版电影《灰姑娘》的魔力,尚且不在于被变被翻新,而在于所有人心里都藏着的那个沉睡的童年梦想。
整部童话被“创新”的部分极少,整个故事线跟着所有人熟悉的那个故事走,连礼服款式也与1955年的《仙履奇缘》相似,与前文所述的作品相比,几乎在情节上乏善可陈。
可是,Cinderella家的森林美丽广袤如同精灵频出的仲夏夜之梦,她家厨房的每一只的铜锅铝铲也和墙上各不相同的瓷盘挂饰一样精致,凯特·布兰切特凌厉的继母妆被每一件绿裙子衬托得艳丽绝伦,纯金纯金的南瓜马车每一段葳蕤的花纹曲线都让人叹息,水晶鞋流丽高贵的形状和璀璨透明的蝴蝶让每一年的一线大牌当季新款都黯然失色——最最重要的是,灰姑娘那件跳舞裙子!
当我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拥有一整箱的童话书,每一本都有公主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对应一个关于她们的幻想。
童话作者非常喜欢描绘公主们的衣裳和配饰,还有金色的波浪一样的头发,和艳若桃花的容貌。
这些美丽常常和她们优美的人格呼应着,感染着小小的女孩子们。
电影中这件蓝色的裙子,在Cinderella的旋转中熠熠发亮地出场,低胸,泡泡袖,大大的裙摆,闪闪烁烁好像裙摆上有星星。
电影院的女孩都发出感叹,感叹童年那个浪漫唯美的梦好像又在招手。
有人用世界领先的电影技术,用业内财力雄厚的公司背景,用深入人心的智慧和传统,为你造一个你童年一直在做的美梦,你有什么理由不心甘情愿地去为这部电影买单呢?
很多人非议西科塞斯的《雨果》,觉得缺少他一贯的黑暗和力量。
可是我却深深爱那部油画一般明丽的片子。
因为玻璃房子外的乔治·梅里爱说:“你知道这里是哪儿吗?
这里是你梦境开始的地方。
”迪士尼就是童年梦境开始的地方。
这个世界只要还有迪士尼,就一切都好;只要迪士尼还在出动画片,就怎样都可以,就什么黑暗、痛苦、欺骗都不足为惧。
童年的时候就看过灰姑娘的故事,简单而美好,相信善恶有报,平凡善良的女孩一夜间变成公主,最终和王子过着幸福而美好的生活。
许多年过去后,曾经的小姑娘已成为人母,带着女儿一起去感受这个梦幻的国度,温馨而美妙。
美丽的城堡、善良清秀的瑞拉、邪恶势利的后母、又傻又闹腾的姐妹、古灵精挂的仙女教母、英俊优雅的王子、美轮美奂的公主裙和玻璃鞋、金碧辉煌的南瓜车……当看到昔日的文字跃出纸面,变得立体而充满想象力,一瞬间我也像回到了童年,陶醉在童话世界中,眼睛里闪烁着星星,和女儿一样。
或许平民无法承担起那份惊艳与优雅,于是瑞拉被塑造为一个家境殷实的富家小姐,端庄乐观,在饱受不公正待遇时依然生机勃勃。
或许为了表达出瑞拉与王子是真爱,于是瑞拉与王子的初次邂逅发生在舞会前,正是这次相遇让王子感受到瑞拉的善良,瑞拉也悄悄喜欢上这个没有背景的王宫小学徒,爱情在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世俗的欲念的环境下滋生蔓延,最后在我们熟识的舞会、逃跑、寻觅、重逢中画上完美的句号。
我喜欢这样的改编,爱情纯净而美好,瑞拉跟王子离开时宽恕了不怀好意屡次破坏自己的后母,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瑞拉的善良。
值得一提的是,凯特布兰切特实在太有气场,把美艳傲娇的蛇蝎女人塑造得很到位,让我实在恨不起来,非常抢戏,给她点个赞!
灰姑娘的故事不知道伴随了多少人的童年,不知道多少少女都有一个水晶鞋的梦想。
美丽善良的灰姑娘,英俊的王子,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己想象的样子吧。
当童话故事以真人版电影呈现出来的时候,虽然故事已经烂熟于心,可还是想带着一颗少女心再去感受一下那份曾经得记忆,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象的样子呢?
电影基本忠实于原著,拍得很美,服装、道具、场景都很符合想象中的样子,真的是一次很好的视觉体验,故事温暖而又带着幽默,连小老鼠和蜥蜴都那么可爱,可以带着放松的心情去欣赏。
虽然没有别出心裁和太多的惊喜,可还是值得一看。
印象最深刻的不是男女主,而是那个继母,气场强大,高贵冷艳,阴沉冷酷,给演员点个赞。
论文需要,暂时空白。
论文需要,暂时空白。
论文需要,暂时空白。
论文需要,暂时空白。
论文需要,暂时空白。
论文需要,暂时空白。
论文需要,暂时空白。
本来没想写这一篇,但实在看不过眼,不吐不快。
update: 这篇修了下,首发在与书(http://yushuclub.com/)了,地址是http://yushuclub.com/?p=467经典童话灰姑娘以真人版电影的形式再现江湖,忠于原作的故事看起来似乎老掉了牙还非常的政治不正确,一时间又引来许多非议。
前有后妈联盟嫌弃女主演员颜丑气场弱逼格低,后有人直斥灰姑娘是男权社会的玩物。
评论人周冲质问:“五十度灰姑娘,你们的生命意义在哪儿?
” 把灰姑娘与五十度灰相提并论,认为两部电影讲的都是女屌丝逆袭,“无知无能无个性”的女主因“年轻貌美单纯善良”而被男权宠爱得登高位,两部电影都是对女性的物化。
作者进而担忧“这种影像的繁衍,必然形成物化女性的主流价值观”。
这是一篇乍看十分女权、十分独立的评论。
从女权的角度看灰姑娘,我却另有感想,在此一谈。
这流传甚广的童话版本繁多,中国唐代的志怪笔记亦有类似故事记载。
总体来说,基本情节是一位出身不低的年轻善良的女孩在生母亡故后,被继母当做佣人苛待,后来获得神力的帮助,被一位有权势的男子娶为妻子,从而得以脱离原有家庭的迫害。
好人有好报,天不绝人之路,这个故事本身是根据朴素的果报观展开的。
周冲眼里的辛德瑞拉无知无能靠脸上位。
这一断语乍听很符合刻板印象,但却经不起推敲。
因为新版电影里的灰姑娘是个自尊自爱三观明确的女孩,把母亲的遗训“要勇敢善良”铭记在心,她受过良好的教育,也热爱劳动和自然。
撇开新版电影在设定细节上的改动不说,原版灰姑娘们除了年轻美貌,也个个勤劳聪明。
看看中国版本的灰姑娘原文是怎么说的:“有女名叶限,少慧,善淘金,父爱之。
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鳍金目,遂潜养于盆水”——不知从何能推断出她是没有自我意识的花瓶。
我们再来看王子的拯救这个争议点。
灰姑娘的上位确实看脸,也确实是靠有钱男性的拯救,但且慢大笑“这下我看你还有什么话好说”,一方面,靠脸好被拯救推不出女方必然缺乏自我意识不懂生命意义的结论,另一方面我们也该看看灰姑娘的具体处境。
很显然,没有后母的打压触发剧情,也就不会有后来神仙和王子的拯救。
我们不应该忘记的是,如果没有继母,灰姑娘根本不会成为“灰头土脸的”姑娘,也就根本不需要王子的拯救。
作为一名继承人,她原本自己就可以过得很好。
可现在呢,这个一无所有的年轻女孩,人身受长辈的控制,在家中受欺侮,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既不可能通过升学改变自己人生,又不可能出社会工作,她是无路可走。
这样的情节如果单独拿出来看,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指责继母对这女孩的虐待不合人情。
读者若能设身处地想一想,大概也会承认,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容我再强调一遍),嫁个如意郎君是最快最彻底地帮助这女孩摆脱困境的方式。
事实上,现实中这样的故事也仍然以不同的版本反复上演。
即使有国家和诸多社会机构的存在,一个十七八岁没上过大学的女孩子要想彻底脱离原有的家庭,她能有的选择依旧不太多。
而结婚的意义除了经济利益之外,也在于使年轻女性不再被原有的家庭约束。
由此,我们得以窥见灰姑娘这个故事里涉及的真正的性别问题。
从女权主义的角度来看,把这样一位有手有脚有才有貌的年轻女孩逼到别无他法只有靠刷脸等待王子拯救这么一条路上,确确实实是男权社会的过错。
请设想一下如果主角性别为男这故事会如何发展,也许这男孩子就跑出家门闯天地去了,而在简奥斯丁那个时代,继母和继姐还要反过来看这唯一合法继承人的脸色——理智与情感这个故事不就是这样开始的吗?
在夫权接管了父权的“结婚之后”,灰姑娘的幸福生活是否能地久天长也甚是可疑。
她的中国姊妹叶限只能说是才出虎穴,又入狼窝:“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玉無限。
逾年,不复应。
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
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
一夕,为海潮所沦。
”这身世飘零远嫁他国的女子,对着这样一位贪婪刻毒的丈夫,不知是何结局。
在这苛刻的大时代里,女孩,年轻的、只能待在家里当仆人的女孩,被束缚了双脚坐困愁城的女孩,却有所谓的“女权主义者”来质问她:你这没有个性的玩物,你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多么可怕。
而再进一步,我也想说,把年轻貌美单纯善良指定为唯一的女性评价标准确实很糟糕,但因此就干脆否定这些品质,岂非一样大错特错。
在灰姑娘这个故事里,读者可以质疑王子,可以质疑继母,可以质疑这糟糕的社会制度,却绝不应该质疑灰姑娘本人。
她不应该被任何人逼问“你的生命意义在哪里”,她有权成为年轻貌美单纯善良穿漂亮裙子泡帅哥的女人。
而因此看轻她的人,固然看到了男权狰狞的一面,却并未撼动强权的根基,因为他们都默认人生正确的打开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弱肉强食。
真正的女权主义者,是能够看到弱者的苦痛和温柔的力量的人,是为此去迎战不公的世道的人,而绝不是推崇丛林法则的人。
她们既勇敢,又善良。
没人会有争议,灰姑娘2015版极其忠于原著,这是创作团队的自主选择,并因此承担了由此而来的所有正负面影响。
负面影响是,没有悬念的剧情被一部分人诟病,原著中不可改变的主线剧情被纷纷吐槽成:“为什么灰姑娘不反抗?
”“为什么水晶鞋不消失?
”“为什么王子会爱上灰姑娘?
”“为什么认鞋不认脸?
”凡是以原著剧情评论吐槽者,一言以蔽之,可谓没有童年。
一个古老的流传于世界各地的故事,不强求每个人都喜欢,但也请保持尊重。
时光流转,当你变成一颗恒河沙消失于时间中,这故事还会在。
用一己傲慢去鄙视全人类的传奇,真是可笑。
灰姑娘电影团队在尊重这个古老故事的基础上,最大可能地将其编圆,以符合当代人的观念。
比起改编,近乎于同人再创作。
我是做过这种事情的,深知其中不易,对于团队满满的诚意与用心,我能体会到。
尽管讲述的是一个童话故事,但他们尊敬所有观众的智商,哪怕看似目标受众大多是12岁以下的孩子。
因此他们成功了。
以诚意面对观众,观众就会以诚意回馈。
灰姑娘2015,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观众都能从中看到自己想要的。
孩子们炫目于特效,少年们感动于爱情,成人则看到了平等、自立、坚强、自由、坚持自我。
这些人们已经说得太多,我不赘言。
我只想说:这是一部多么美的电影啊!
美是具有力量的。
不仅是视觉的美,也包括理性所感知的人性之美。
当灰姑娘转开蓝裙子,当圆舞曲舞步徘徊,当水晶鞋被王子捧起,影院里传来人们此起彼伏的感叹声。
那是最直接的感官享受,是视觉团队创作出的了不起的美。
而当灰姑娘选择隐忍与坚强,选择宽恕与勇敢,当王子友善地对待一个陌生乡下姑娘,当最终爱情战胜权力。
我们看到的,是创作团队分享的信念之美。
这些美丽的事物。
它们真的很脆弱,只能存活于童话故事中,否则便会让人觉得不可相信。
当我们看到这美丽,看到创作团队竭尽努力,去塑造这脆弱的美,哪怕知道它不会在现实中留存太久,我们难道不该感到感激?
令人安慰的是,哪怕这美丽如此的脆弱,也能够穿越时光,一直传递下去,这种美,具有柔弱但无比坚韧的力量。
今夜,我愿变回孩子,赞颂它。
Have courage and be kind.这是整部电影里出现最多的一句话,也是整部电影的灵魂。
很少有看完了电影想回来写影评的冲动,但是这部电影,却让我洋洋洒洒写了不少。
为什么推荐这部电影呢 因为people let you down, but fairy tales don't. 这就是所有童话的可爱之处。
在这样的故事里 不管世界是多么现实功利 不管灰姑娘的生活多么昏暗辛酸 我们都知道最后一定会有一个王子遇见他 发现她的美 爱上她并与她共度终生 永远幸福美满得生活下去。
全剧终 你露出了心满意足的微笑 慢慢走出电影院 继续接下来的生活。
看到很多人说这种电影幼稚 不真实 完全是拍给做着公主梦的少女看的。
是的 这样的故事是不真实 在我们的世界里 没有舞会仙女南瓜马车 穿的进水晶鞋也没有王子来娶你。
但是 在这个日渐冷漠 节奏飞快的社会里 我们心中的那份温暖 那份愿意相信童话相信美好的纯真是多么难能可贵。
况且,这个故事从来都不是在说你只要坐在那就会有王子来找你 它想告诉我们的是 就算这世界再残酷 在丑陋不堪 我们也应该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对身边一切事物的善意。
试想 如果灰姑娘在失去父母后没有生活下去的信念和勇气 那么她就不会与王子跳那支舞;如果灰姑娘没有给仙女那碗牛奶 仙女就不会帮她变出南瓜马车水晶鞋;又或者我们换个角度 如果没有继母和姐姐的恶言相向 灰姑娘就不会一气之下跑入森林 遇见她的王子。
所以你看 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发生的每件事又在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所以我们还抱怨什么呢 不正是我们所经历的这些才造就了现在的我们吗?
See the beauty of this ugly world. 就像我们说的 成熟并不是对这世界的丑恶熟视无睹 而是在看过了它最黑暗的一面后依旧选择保持心中最初的勇敢与善良。
善良是一种选择,and it cannot be taken for granted. 看开点吧 电影而已 何必那么认真呢?
两个小时 忘掉没做完的功课 忘掉没写完的作业 就这样做一场华丽但却美好的美梦又何尝不可呢?
Life sucks 所以我们总要时不时的找点动力打点鸡血才能继续奋斗下去啊。
最后希望所有善良的姑娘都可以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 与自己的王子永远幸福美满的生活下去。
现在的院线片真的很有引发我吐槽的特质。
所以,去电影院,要拉一个吐友,找一个非黄金上映时间,坐在空旷院厅的最后几排,看着大荧幕,舒舒服服的轻声细语吐槽。
小脚梗就不说了,去看过的朋友们一定也会在心里嘀咕,这姑娘若不是脚小到30码,怎么会举国上下找不出第二个同码的少女?
若是这样,这姑娘脚小得如此畸形,难不成是小时候被父母缠了足?
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底下”却有这样的阴影,让人不敢细想。
王子的白色紧身裤梗也不用多说了。
其实除了王子之外,公爵,队长都有类似的现象。
难道是因为这是看脸的世界,所以这两人就被自动忽略了吗?
真替他们打抱不平。
其实,整片看完,是有点失望的。
因为王子的紧身裤并未让我分心,很多时候,摄影的各种只拍上身及字幕的阻挡使王子躲过了好多原本可以无阻拦凸显的角度。
后妈的事例告诉我们,克夫算什么,只要你长得惊艳,长得流泪,就不断有男人为你鞠躬尽瘁。
灰姑娘也曾是大家闺秀,也有公主的欲望,可能,也有点神经不正常。
不和后妈继姐妹交流反而和4只老鼠称姐道妹,各取名字之外,熟悉的连变身之后的谁是谁都一清二楚;直接冲入舞场,对着下面惊呆了的各路名流,旁若无人地优雅行礼,乱摆pose;跳舞时如此熟练的宫廷舞步默契指数百分百,不知道她以前在哪里学的;和王子跳完舞之后居然还是不知道王子就是王子,要等王子拉她到边上的房间才开始惊呼“原来你是王子”,也许心里的OS是“老娘撞了大彩”;当王子拿着水晶鞋走向她时,毫无羞涩并自信的对他说“如果我的脚和鞋子合衬,你能接受这样的我吗”颇具新时代独立自主女性的风范。
看的时候我问三姐“为什么ella有时表现的这么奇怪呢”三姐不假思索地回答“大概灰吃多了”啊...我竟无法反驳吐槽归吐槽,看过魔法黑森林之后,我发现原原本本按着童话剧情来拍真人电影也没什么不好。
如果我有侄女而不是侄子,我还是愿意带着她去电影院对她说“这是小姨小时候读过的故事,从前有一个美丽的王国...”。
只是如油画般美丽的景色,富贵的室内摆设和女王大人精致的容颜也拯救不了我已丢失十多年的少女心。
漂亮的裙摆,blingbling的水晶鞋,都是少女怀春的梦。
曾经有过,就足够了。
公主王子怪沒勁,但爵爺的老國王超可愛! 王子問爵爺他可不可以選一個honest country girl的時候,我好怕爵爺笑靨如花地告訴他country boy也是可以的喔 :D
果然老了就不大适合看童话了。从女主从楼梯上下来那一刻,我们就判定她是绿茶婊无疑了。那样刻意,任谁不注意也难啊。
太经典了,公主好漂亮啊,衣服好美
3分不能再多了,男主的紧身衣无语了,灰姑娘变身的场景挺美的,跳舞那一段也不错。
只能说对CB及其角色的期待过大,在对原童话还原度如此之高的唯美影片中,给继母洗白简直是白日梦。美丽善良,勤劳勇敢,被恶女人迫害,被帅王子追慕,承担了玛丽苏们所有期待的Cinderella形象隐隐透出导演对心机婊的恶意。
故事还是老故事,拍得唯美梦幻,服装设计和艺术指导赞,灰姑娘变身和跳舞两场戏太美。布兰切特果然抢镜,莉莉詹姆斯倒是也蛮可爱,海伦娜戏份少,但还有哪个神仙教母像她一样有趣呢。
这部和野兽都是用一条裙子刷存在感的童话故事啊,这条男人都想穿的裙子,史塔克大儿子的眉毛竟然这么抢戏啊,在冰火里被龙妈一对比都没有注意到。影后后妈好美啊。看过《傲慢与偏见与僵尸》的我对莉莉也颇有好感,反倒不觉得她演的不好了,感觉比赫敏强。12点到时的那段变身特效赞!
这故事就算拍得再美也是永远的糟粕。
一条神奇的蓝裙子。站如钟跑如水母跳舞如蘑菇旋转如印度飞饼。………………可是我就是想穿。
服装美术化妆梦幻瑰丽,摄影和配乐也都中规中矩。在原有童话基础上是改编不出花了,这点也不怪编剧。十年内无论重拍几次,都会有市场的。
就不能找个好看点的演员吗 求你别拍灰姑娘了…童话都快变宫斗了
童话改编的这么浪漫美丽的故事,可不可以找些配得上的颜啊!
尽管一部本应看帅锅美女和豪华场景的电影里男主女主都长得不帅不美,本着厚道原则也不是不可原谅,但故事前段辅垫过长导致沉闷后段按各种旧作本应有的二至三次舞会被缩减成一次,而皇室的反复也没有表现,马上就进入捧鞋子找人结婚情节也挺无趣的。倒是女主家和王宫外景可以看看。婚纱比舞会裙好看些。
所有的服装场景服装都败在王子的紧身秋裤上了
槽点不要太多,尼玛好久没出现一部从开头吐槽到结尾的电影了,我要看动画版压压惊。(王子太丑裤裆太喽,黑人哥们总跳戏,梅梅公主又是神马鬼。女主一朵白莲花竟然自己改名字了,女王大人太美!!!)冰雪奇缘告诉我们不能和刚见面的人结婚,果然灰姑娘和王子得见两面...
预算:9500万首周末票房:6787万北美票房:2亿115万全球票房:5亿4351万上映日期:15.03.13上映周数:27周分级:PG最高院线数:3848北美最高排名:1
除了主角,其他都不错。同年故事嘛,就是这样的~
不知道是不是姑娘在唐顿庄园里演无脑表妹让人太印象深刻,这部剧明明后妈更美韵,一星给裙子,一星给后妈。
蓝色裙摆飞起来的时候真是少女心全部满足!布兰切特加戏不断,气场太强!
满足了一个女孩的全部幻想,然而,我并不是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