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假的,不同于生活。
很多的事情并不是想就可以,就能得到,不想就不做。
更多的是无奈,还有无助。。
小歌拥有上天给予的财富,上天给的,不能放弃;也不能逃避。
一切就是这样,想要的却得不到,直到你屈服。。
生活会继续,而人会改变!
没有看出神童“神”在哪,本以为小歌将大展身手的一幕硬给噎了回去。
当然,这一幕的戏剧性强烈,按《故事》的说法,就是让人物行动的每一步都受到阻挠,从而采取更大的动作,结果要么是受到更大的挫折,使动作升级,要么是实现了目的,同时永远不能让观众猜到人物的下一步做什么,但是他/她的行为/反应一旦出现,却觉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此幕包含了很多信息,在类似一个小型的演奏会上,年轻的女子演奏钢琴,镜头给了她表演的大段时间,专注的听众,尤其是和音,简直是伸着脖子,探着身子,可见是厉害的演奏。
演奏完后,和音腼腆地找到她,问:后天就走了?
答:恩,我想早点去适应。
和音递上一个袋子:伦敦的冬天很冷吧,这是手套。
我的想法是不会变的,我会等你回来。
答:我的想法也是不会变的。
你应该对钢琴投入更多关注。
然后把袋子还给了他。
另一方面,小歌在远处看着他们,一个小男孩向她介绍那个女孩是谁,有多么厉害。
镜头转到和音那,突然啪的一声,小歌推倒了小男孩,和音赶紧过去,问怎么了,“她说XX的坏话。
”“她弹得太甜。
”小歌说。
“你不要因为自己没有才华就恶意地中伤别人。
”“我才不会。
”“证明给我们看,弹得比XX厉害看看……”真是挑衅啊,一般观众看到这里都血脉贲涨了,去弹!
小歌!
震死他们!
结果小歌说:“不要,弹她弹过的琴手会烂。
”丫真找抽,和音真的给了她一巴掌,小歌呆住了,感觉到内心还在抽动,一转身……走了。
哎,本来心中还抱有希望她去弹琴了,虽然有点期望得没有道理,可就是被俗套剧惯坏了,总以为演到这里,小歌该露一手了。
想想《海上钢琴师》里斗琴的画面,那紧张、那刺激、那个爽。
可导演偏不让你爽,之前在蔬菜铺她第一次弹钢琴,导演仅仅是安排在外面很快聚集起来一大票人,我听半天也没觉得有多好听(看来我的音乐素养毕竟是不够的),而且同样的伎俩后面又使了一次,小歌在音乐学院弹琴,表现其好听竟又是当和音循着音乐奔去的时候钢琴周围的楼梯上已经堆满人了,寒……当然,和音在片中有解释,小歌一直在逃避演奏,像那样主动地去弹奏很不寻常,不知为什么她一接近钢琴,就感觉会有危险似的。
小歌弹得少,导致表现得也那样温吞么?
和音只知道小歌在逃避,不知道为什么,观众知道。
父亲因听力衰退而自杀,旧房被抵押,维系父女感情的旧钢琴被卖,母亲一味地让她学习钢琴,却不知道女儿正在为听力衰退苦恼,她没有朋友,因有异于常人的天分被人疏离,无法言说的期望和压力,只能在平凡、真心喜欢钢琴的和音那里找到安慰,“听到你差劲的演奏,我就觉得安心。
”和音的父母也给她不一样的温暖,因为对她没有期待,不会提过分的要求,更觉得她的出现是意外的收获,上天的恩赐,她对他们也没有期待,能在和同学打完架后和音妈妈给她擦擦药,不想回家的时候能有个避风港赖一晚上的地方就好,反而对至亲的母亲、视她为珍宝的老师,她却不知该怎么把心里话说出来。
片中母女的感觉导演传达得不错,小歌妈妈在餐桌上说:你有这个才能,即使你现在讨厌,但总有一天你会知道妈妈是对的。
以前自己学画画,学琴的时候,不想学了,妈妈就会说,我不逼你,但是我怕以后你会怪我没有逼你,记得有天你后悔了不要说是我没培养你。
所以即使我现在无一技之长,也不好意思说是妈妈的不对,不过好歹还能以自己确实不是那块料搪塞过去,哈哈。
后来小歌妈妈让她不要洗碗,水凉。
暗示别伤害手了,更让人感觉导演对生活细节的把握。
大概日本这种小片的感觉就是淡淡的,生活的。
连最后表现神童的机会也演绎得平淡无奇,不激动人心,我在想导演的主旨到底是什么,神童不过是一个幌子,想表现更多的是青春期的压力,迷惘和无法表达的感情,导演在小歌和和音身边各自安排了一个以后可能有发展的人,但他们也都不是主动性的人,和两个主角一样,都是无法辨析的感情。
开放式的结局,没有逻辑。
说它是现实主义吧,小歌前一秒钟还听不见,后一秒就可以了……说它是形式主义吧,没有太多娱乐性和视觉观赏性,连可以炫技的钢琴表演也平淡得离谱。
希望电影要么是彻底的现实主义,我们喜欢它是因为它与现实没有太大出入,要么是彻底的非现实主义,把想入非非的材料变成“真实的”,在观赏时可以完全或部分地暂时停止我们的怀疑,是我们看到一个我们能够通过暂时忘掉外面的世界而进入的独立而不可思议的世界。
评价“还行”是因为喜欢两个主演。
为了他们也推荐大家看一看。
两部电影都由同一个女演员主演,这个长的象松隆子幼齿版的演员叫成海璃子,结果两部作品都是云淡风轻,象散文一般节奏缓慢,几次都有看不下去的冲动还好坚持结束了。
《神童》里的松山健一不象《SEXY VOICE AND ROBO》那般无厘头,不过开头躺在船里然后懵懵地被叫起来一脸迷茫的样子还是很象《SEXY VOICE AND ROBO》里呆头呆脑的样子的。
当成海璃子被挑衅和某个很跳的样子的人斗琴时,突然想到莫非就是《不能说的秘密》翻版?
结果意料中的斗琴并没有开始。
在看着结尾两个人坐在钢琴的墓地里弹琴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周董和桂伦美并肩弹琴的桥段而是想到如果里面全部换成电吉他的话那将是什么样子,于是菠萝和阿孝走了进去,然后坐下并肩弹起吉他…
(芷宁写于2008年10月16日)如果问07年的影片《神童》中什么最吸引人,本人的回答有两点,一是,那些百听不厌的经典钢琴曲,二是,整部影片所流露出的令人欲罢不能的素淡与舒适的氛围——典型的日影风格,只是这次它还很好地融合了西方古典音乐的魅力,愈发显得淡然而沉实。
当音乐遇到电影,那些原本就会说话的音符就变得更加充满灵性,在倾诉、表达的同时,还在聆听、剖白着演奏者的心曲,在如此舒缓细腻的绘声绘影下,人物、情节及其相应的情绪便出落得愈发动人。
伴随着音乐的或跌宕起伏或舒缓委婉,剧情始终匀速行进着,观众却籍此看到了那两颗快乐或不快乐的心,感知到了一份清澈情愫的来龙去脉,且在貌似不经意的节点上,滋生出一丝忧虑,进而,很快地,这丝忧虑也被潺潺的音乐悠然带走,只留下如呼吸般纯净自然的空间。
在片中,能听到舒伯特的钢琴曲,肖邦的《瞬间圆舞曲》(又称《一分钟圆舞曲》,俗称《小狗圆舞曲》),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热情》,当然有不可缺少的莫扎特,还有一首清新而优美的钢琴曲《a ripple song》,由羽鸟美保为该片所作,在剧情中,它是女主角父亲钢琴家成濑光一郎创作的曲子,在光一郎的版本中,此曲仿佛浸含对人生和命运的不确定,而在最后,由经历过一段人生插曲的女儿成濑歌演绎时,却显露出了一丝光亮而温暖的调子,仿佛那屡照射进“钢琴坟墓”(存放丢弃钢琴的仓库)的光。
成濑歌(成海璃子饰演)天赋出众,每次弹奏都能引来陌生人的围听和赞许,年仅13岁就能在临危受命初次演绎大师名曲时,展现出卓越钢琴家的风范。
和很多被常人当作异类而“隔离”的神童一样,少女歌敏感而早熟,孤独又寂寞,正值叛逆期的她常常逃课;菊名和音(松山健一饰演),一个天赋不够的家伙,尽管他的演奏让人感觉缺乏呼吸,但为了考取音乐大学,他毫不知倦地执着苦练着。
歌与和音,两个美好的名字,两个与音乐息息相关的名字,两个热爱音乐的孩子,他们一个神童天成,一个“勤能补拙”,偶然地因聆听因音乐而相遇,男孩和音倾慕女孩歌的钢琴技艺,而歌在调笑和音的演奏之余,真挚地为其提供帮助,在相互的担忧和鼓励中,两个年轻的音乐生命之间渐渐产生了一种既朦胧又明朗的微妙气流……可以看出,从《娜娜》、《死亡笔记》等片一路走来的松山健一君,演技在逐步趋于成熟。
而出演成濑歌时,颇有苍井优路数的成海璃子只有14岁,却十分纯熟地演出了这个角色的特质,脸上常浮现出一个敏感孤独少女所特有的迷茫而坚定、冰冷兼沉寂的表情,当她被同学嘲笑奚落时,那份沉默冷寂往往会在顷刻间化为暴力倾向。
同时,成海璃子也给出了该角色所具有的既热爱钢琴又逃避钢琴的矛盾的一面———歌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喜欢钢琴,逃避母亲为她安排的钢琴课,却总不由自主地奔向一架架陌生的钢琴,坚定地伸出双手,带来酣畅淋漓的演奏,引来陌生人的围观喝彩。
在歌所面临的所有问题,有关钢琴、有关父亲的居于要席,当初,父亲因失聪而陷入困境,如今,耳疾也开始逐渐困扰着歌……成海璃子演出了遭遇此变故的不确定感和迷离感。
影片的画面沉静而优美,比较讲求光影和角度的变换,不论那些转瞬而逝的画面,碧绿的湖水、绚烂的樱花及沿着废弃铁轨的行走,还是长久凝目的镜头,教室里的孤独钢琴、“坟墓”中的钢琴群落及大舞台上的钢琴主奏,仿佛因为音乐和剧情的交融,所有这些画面也都充满了旋律和合声。
片中的一些小细节既可爱有趣又能刻画出人物的特点,如歌的玩具布偶,她将刚拿到不久的琴谱置于琴凳上的自信,再如,和音对另一个钢琴才女的好感引发了歌的妒意,对歌心存好感的男生紧紧跟随并守护着暂时失聪的歌……在画面和音乐的流转间,那种青涩而懵懂的美好感受便被淡淡地带出,散发出怡人的色彩和气息。
片尾,“钢琴坟墓”里四只手一起在老钢琴上弹奏着,幼年时歌的钢琴之路始于此,或许经历疾患后,她的音乐之路将再次始于此……影片就此戛然而止,继而响起了原田郁子的歌声,该片以一种比淡然沉白的剧情和叙事更为淡然沉白的方式结束了,一切都很静谧,很舒服,很辽远,正如音乐一般。
(若听片中所用肖邦的《瞬间圆舞曲》,俗称《小狗圆舞曲》,可去http://nicolew.blog.hexun.com/24357868_d.html)
如果只看这部电影的情节梗概的话,无非是男主和女主在听觉和钢琴的才能上形成互补关系作为主线的基础,并且依靠少女的天真坚毅却乖张的性格成为感情线唯一的推动力,无论怎么看都是上个世纪的肥皂剧风格。
但实际观赏之后,发现意外地非常好看。
情节有很多感人的地方,全片通过围绕着父亲的钢琴塑造起女主对父亲的回忆,夜晚回到旧宅的冒险,失去钢琴,以及在“钢琴坟墓”中与父亲一起弹奏的童年回忆,平淡不失真,又做出了饱满的感情表现。
女主和其母亲的关系则是主线的一个反面,女主对钢琴练习的叛逆,公交车上母亲远远地坐在最后,在争执中无意扇了母亲耳光后母亲却说你的手没事就好,等等这些情节并没有去刻意塑造女主和母亲的矛盾,而是描绘出一种表面上的相敬如宾和内心里无法拉近的距离,把悲伤的情绪和激烈的矛盾收敛于一点,增加了影片的深度。
男主考上音乐大学的桥段,先是过度紧张以至于想要放弃考试,到带着女主的小玩偶做出了完美的演出,男主演奏时的几个镜头可谓是全片最闪光的部分。
影片最后的收尾部分,女主在走上短暂的人生巅峰之后踏上离家出走的旅程去寻找“钢琴的坟墓”,最终两人用女主父亲的钢琴共同演奏了回忆的曲子。
这样的一个结尾,即避免了做作的悲剧桥段,又点到了全片所有的主要线索,隐射出女主对命运的接纳以及情感上的回归,留下的余味是干净清爽的。
但也有个别蛇足,比如在男主暗恋的即将留学的女三号家里的那段情节,以及里面的两段台词,实在是酸到不行。
综合来看,这段情节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在前半制造出一个波折,但实际上并不必要。
女主在图书馆查阅耳疾的桥段,也比较做作,但是考虑到少年的这条线实在没什么内容,为了和主线挂上,可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整部影片的情绪都是比较内敛的,这一点和偶像肥皂剧做了比较鲜明的区分,没有尖厉的哭喊,通过细节慢慢堆积感情,再一直憋到结尾,通过最后巧妙的收尾轻松地化解,完美地达成了整个故事的格调。
男女主虽然通过玩偶传递感情,在人生的关键的时刻互相成了为关键性的支持,但是没有任何类似于定情之吻之类的身体上的接触,只是在精神上的共通,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爱情片就是值得尊敬的。
片中的几段感情线,主人公,母亲,唱美声的女二,少年,没有一段做了明确的交代,但又都在情理之中,不言自明,这种有内容的白开水,是电影最好的佐料。
用导演的说法来讲,正因为女主“不像十几岁”,所以才适合这个角色,这一点的把握是非常对的。
成海璃子的确具有符合电影风格的清爽气质,演技也发挥得可圈可点。
几个主要配角,父母们,教授们,在短暂的篇幅里,作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可以说整部电影的表演都有看点。
虽然病没看过原作漫画,但是作为一部如此优秀的作品,居然没有被动画化过我还是很惊讶的,无论从情节设计还是古典音乐选曲的品味上来看,都要超过《交响情人梦》。
电影虽然继承了漫画的优点,但关键的情节的部分,比如女主在厕所记了记谱子就开始了演出并获得成功,有些过于荒诞而且漫画化,也造成了一部分负面评价的原因。
但导演在漫画原作的基础上,拍出这样的格局,并且不失观赏性,“力荐”的评价是值得的。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给了3星.赞成letriple 的说法.电影进行得不紧不慢,人物表情有一点迷茫,故事情节在意料之中.如果你去想你为什么拥有这种能力,你就不能再好好地运用这种能力了.里面还有一个表达关于命运的观点我忘了.为了把最好的留在那一刻,小歌和她父亲都会选择牺牲.
一直想看的一部片子。
光是看到封面两人淡淡的表情就想看看。
当然还有对松山健一的期待和喜爱。
有人认为女主角有点过于成熟,但我觉得“神童”的孤独也许就是这样。
整个影片的基调都很舒服,最后结尾的时候稍微令我楞了一下,因为没想到是同样,甚至更加平淡的结尾。
但这个结尾在仔细回味过后,有种小小的满足感,像结尾男女主角的微笑,满满的很舒服。
女主角到底怎样已经不重要,只要听到结尾两人共同的旋律就很好。
伊始难免会觉得太过平淡了一点,大概会觉得叙事重心不稳,有些迷茫难以跟从的感觉。
并不如同片名那样言简意赅,或许也并不是想要叙述一个神童光耀周遭世界的故事,人物之间的感情和关联,与其说点到即止,倒不如视作缓慢的摇荡和滴落——如同水流寂然流淌,有朝一日,你听见,便听见。
人物的个性和命运,不完美,不暧昧,不神秘,比他人天然多拥有一点什么的人们,呈现而非掌控着自然的复杂,就这样而已。
看到后来愈发沉浸的是日式一贯那种本白沉实的调子,时时透着素净的光亮,温暖,迷惑,痛楚,始终不是些可以如同音符戛然而止的存在,音乐可以开始,可以结束,但绝不会死亡。
如果这般猜测命运的流向,那么已经可以安心。
沿着铁轨行走很美。
歌,和音,名字很美。
终了响起原田郁子的歌声,很美。
到后来,发现这样的叙事节奏,刚刚好,就像每一天无意回头,眼中映照的天气。
《神童》Shindo片子是上个星期下的,抱着对类似《海上钢琴师》的期许开头有点闷,加上这星期考试,都是一小段一小段的看发现主角长得都不怎么样,男主角很面熟的觉得是《死亡笔记》的L,可是会弹钢琴??
于是否决掉(看完网上一搜,果然是他,花了5个月的时间练了贝多芬的曲子,并且有模有样)不得不说是因为我本人喜欢这样压抑的片子,虽然有点小搞笑,但让我想到《关于LILY周的一切》中间唤起自己的很多童年小事那时候和ZAN一起学琴,从电子琴到钢琴老实说我小时候不喜欢钢琴,纯粹是妈妈逼迫的(等到渐渐爱上的时候,却因为面临升学而放弃)老师说我的手指短,手掌小,手的跨度不够大,但我弹起钢琴来却比其他孩子灵敏每次学完新的曲子,回家练习的时候都偷懒,常常都是等到老师要来的当天下午匆忙的赶着练习,因为弹不好会被老师骂(可爱的老老师,我还记着你)每次还总是让我顺利得完成任务这算是小天分么可惜没把握住那时候很羡慕ZAN和其他孩子一样有长长的手指(起码比我长- -!
)是不是真正喜欢钢琴的小孩子脾气都会有点怪。
我喜欢成濑歌的怪脾气从看到成濑第一次耳朵听到蝉鸣的时候,我就一直担心她会死。
并且认为她会被安排死去直到她在演奏会上弹奏。
每个镜头我都观察入微,总是预感她会突然倒下演奏的部分对我来说是整部戏最精彩的了。
虽然感觉上不如《海上钢琴师》里头乐曲的高难度。
但是..以情动人吧,至少我被打动了。
并且在“众人在鸦雀无声几秒后全场鼓掌”这么煽情的戏码上留下眼泪但心始终没有放下,纠结。
我怕她会死最终她跟和音在“钢琴坟墓”的合奏很温柔的打动人心我想跟我妹妹分享这部片。
就像看完海上钢琴师一样。
我们两个会激动的上网搜索电影里的曲子然后艰难的学习弹奏我的钢琴梦是破灭了。
还有很多小孩子的钢琴梦在继续坚持吧坚持这种优雅的生活
成海璃子。
松山研一。
古典钢琴。
成为了喜欢这部片子的不完全的理由。
有一天蚂蚁看见蜈蚣。
便问,你有那么多脚,要如何来走路呢。
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的蜈蚣愣了很久,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然后想着想着,它便不会走路了。
小歌的爸爸常常讲的故事。
冷场,而意味深长。
或者,有时候真的不用想那么。
一直,勇敢的前行么。
莫扎特的红色琴谱。
她蹲在厕所里面仔细阅读。
钢琴上的小刚。
守护着她和他。
没有关系,因为她是音乐。
喜欢上成海璃子……感觉像另一个菅野美惠。音乐很好听撒。倒是两个人最后没有发展成一对儿有点出人意料也有点遗憾。
成海璃子的演技很自然~
小刚满好玩的
其实是个青春片儿
名字和故事感觉没关系一样。。。
老师说日本人拍的电影很细腻,因为在课上看而且老师在讲解所以觉得有点奇怪。
这部剧还行吧,整个故事有点寡淡了,感觉音乐方面并没加分。
松山健一好帅~好好听的钢琴~
随着年龄的增长,钢琴渐渐成为了歌肩上的负担,她没有朋友
从前有个少女很会弹钢琴,后来她聋了。。
又忘了。。。
shindo
有点不太明确
神童里的成海璃子演的比电视剧版蜂蜜与四叶好啊 ~ 虽然有点小刻薄相
感动
音乐致胜
偶尔看这种电影不错, 很淡很淡
这肯定是双条目了吧我怎么可能会没标!这片子字幕做得太差,一度没能坚持把它看完,其实认真看过了还是可以的,看在松山是男主的份上也打不了低分……
影片色调唯美。描述手法恬淡却温暖。结尾很喜欢。三星半。
整个剧情如钢琴声一般完美流畅,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给最爱的钢琴四星…尽管压根都不知道··成海璃子很可爱,最后那个坐在墙角的小朋友还真是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