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仁心
Styx,行过幽冥之河(台),斯蒂克斯,冥河
导演:沃尔夫冈·费希尔
主演:苏珊·沃尔夫,Gedion Oduor Wekesa,Felicity Babao,亚历山大·拜尔,伊嘉·比肯费尔德,Anika Menger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奥地利语言:德语,英语年份:2018
简介:三十多岁的里克来自欧洲,是一名医生。急需一个假期的她,踏上了前往直布罗陀的旅途。但是她的梦幻假期很快就破灭了。风暴过后,她发现附近有一艘遭受重创的难民船。这艘超载的船已经开始漏水,如果她不伸出援手的话,一百多人就会淹死。尽管发生了一连串不愉快的事情,她还是在所剩不多的时间里亲身经历了友情、感恩和团结。详细 >
三星半,政治隐喻确实明显,把道德挣扎这倒命题摆出来挺好,但小男孩的形象太糟糕了,女主又太圣母,难免不被说racism…
其实前中段有种莫名吸引力,都很认真的看,但救起男孩后,影片强行圣母属性,质量急转直下,难看得要死...
一个独自航海的女医生穿越大半个地球,只为去看一个长满植物的原始岛屿,半路上遇到难民船只求救,她听从指挥保持距离没有靠近,最后看着救援队抬出成堆的尸体,崩溃了。平淡的独角戏,靠与海上警卫的通讯、打捞起的一个黑人小男孩来展现一些内心挣扎,但挖掘得并不深
大概是因为海的大场景比较多 像素超高 整体语言显得很是冷静 当然本来的叙事也是冷静的 关于人性的挣扎主要在后半段 节奏依然沉稳 但是事件就已经极具冲突感 所以看得人挣扎又无力
就是海蓝
不要以为仁慈是惯例,这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冷漠。
影射现实,镜头也还不错
6.5。拖沓
没办法看进去啊
女主角坚强独立、技能满点,然而这样的处境仍然不可能有恰当的应对方法。海上实拍非常带感。
长镜头和color way我太太太太喜欢了。剧情蛮真实的 不过完全因为镜头和directorial 魅力多给一星
没什么意思呢
6.5分。这片子前半段是怒海,后半段是仁心。开场海上漂流的戏份其实还有点意思,一人一船,同大海相比的渺小。后半段变成拯救难民船,这其实不是我的菜,不过最后竟然是以这样一个略显真实而不完美的结局收场倒是让我有了那么点小小的惊喜。果然欧洲的左倾开始转向了呢~~~~
尽管'整部片子很安静 但暗潮汹涌 很有张力
外媒一直拿它跟All is Lost對照,我是沒看過,對我而言Styx就像是Captain Phillips 遇上 Fire at Sea,把視角濃縮到個人的道德抉擇,對比歐洲整體對於難民問題的置之不理。前30分鐘拍女主角的出海過程太過冗長,一直到遇上即將下沉的難民漁船才立馬進入主題,把觀眾抓著不放直到最後一秒。但是這樣的個人觀點是否能夠普及化成為標準?女主角迫切想救人,是出於個人的道德感?還是身為救護人員的職業病?是否每個人面對難民問題都該出手相救?Fire at Sea運用對比讓觀眾對難民兒童產生同情,那是一種殘酷的呈現;反之Styx並沒有將觀眾放在同情者的位置。Styx要談的不是難民議題,而是外界對於難民問題的觀感和處理方式。
缓慢的走进这个女主的内心世界,但最终,一个人的仁心是无法改变世界的
以一个女医生独自航海为背景,主要就在于这趟航行遇上非洲难民船,女医自己航行再大的风浪都能渡过,但遇到难民船时却在离开与援救间揪结,这当然与她的医生背景有关,而影片中女主不断与海巡单位请求救援,也像邻近的邮轮发出请求信息,却都等不到救援船前来,更令人心寒的是原本友善的邻近船,在听到是难民船就刻意远离,这种现实的状况也是影片主要控诉的,西方白人世界的海巡救援队,却对于难民船遇难采取半放弃态度,这部欧洲的电影也利用这部部影片,控诉以美国为主的北大西洋海巡单位,明显的意有所指,也等于延伸讽刺美国当前政权的冷漠,但影片利用极少的对白呈现剧情,也将女主角的角色个性刻划的相当清晰,是影片最有价值的部分。
sailing team一起看的…教练说要找能体现帆船生活的电影…这个船倒是看着挺亲切…但是怎么会有这么无聊的片…作为剧情片毫无剧情…也没有什么特别美感的地方…就只有一个船上场景 重重复复的海浪拍击声完全没有音乐 特别催眠 但是这个难民男孩蠢的毫无道理又让我很生气 我现在好无语…
力所能及的帮和竭尽所能的救不一样 危难时刻的心理素质亲历过死亡现场的人才会明白
首先剧情这位女医生去这种地方旅游就很说不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