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郁闷,几个片段,作为男人的我,哭了。
片段一:为了安娜的幸福,冒着被心爱的人误解结婚了(我想刘波估计要把自己灌得烂醉才能进洞房)。
安娜,有点赌气地结婚后,其实很快就进入妻子的角色,好决绝,有时不得不佩服女人在感情上的“狠”。
真的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去了。
小时候一直很喜欢农民。
但当我了解农村后,本能地厌恶农村。
凤凰男王贵们是不会娶村姑的,他们瞄准的就是城里的“洋学生”或者“公家人”,而且要用他们的方法调教她们。
在王贵的表面妥协下,我们的安娜就半推半就被“拱了”(在这里要问候三声安娜她妈)。
片段二:考大学。
一个弱女子唯一能改变命运的机会就这么被算计了。
脑海里想起鲁迅名言:中国社会是会吃人的。
关键时刻我觉得某些人很下作。
当时确实有相当部分人鲤鱼跃龙门。
在与现实的抗争中,安娜和李波高下立现。
片段三:刘波回国。
我认同六六在书中对刘波的分析,非常到位。
留学其实非常苦,安娜绝对是刘波二十年的精神支柱啊。
刘波的爱绝对比王贵只多不少;因为王贵找的是女人,而刘波要的是比爱情还要大得多的东西。
回国,表现得意气风发、志在必得没有错,因为他自认只有他刘波懂安娜,只有他能给安娜更多幸福,他是要回昔日本应属于自己的爱情。
爱得深,自然就咄咄逼人,加上苦逼的留学生涯,看到安娜自然不能自已了。
许多人说刘波不应该破坏安娜平静的生活,但我觉得他们没有真正了解到安娜对刘波的重要性。
争取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杯具,刘波一辈子对爱情坚贞成为安娜生命某段回忆,安娜你狠,一哭。
我本只是想把这部剧当成打发时间的乐趣,却意外发现它如此让我感动,以至于我数次流泪,以至于我好像对于爱情和婚姻都有了另一番看法。
青少年时期的安娜,浪漫又美丽,坚信自己不要过没有爱情的婚姻,所以她看不上王贵的土,看不上他粗俗无知的模样,怨怪他一个学英国文学的大学老师竟然连莎士比亚都不清楚。
虽然彼时的安娜只是高中毕业,可依然认为自己和王贵是平行线。
换做是我,大抵也会带着罗曼蒂克般的幻想,认为不可能。
可是安娜是识时务的聪慧者,当她失去自己的爱情时,她愿意选择一个可以做她靠山的男人,和他过日子试试看,命运有时候也许不是恒定的轨迹,是由很多十字路口的抉择所构成的,而选择嫁给王贵,在我看来,不是安娜最好的选择,但是是她最对的选择。
像王贵这样的男人,最让人动容的一点品质是,他足够努力足够善良,他可以数十年如一日地备课,他可以数十年如一日地承担起洗尿布洗衣服做饭的责任,我也是透过电视剧才知道,就是这么琐碎的细节,就是这么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却需要倾注多少爱意才可以持续地毫无怨言地践行着。
安娜总想从王贵口中听到浪漫的我爱你这三个字,王贵总是说不出完整的三个字,最多也只是挑两个字说着。
王贵说,爱不是说出来的,爱是做出来的。
他也的确是这样以身作则的。
我感觉一个男人,能把婚姻经营到这个程度,实属不易,实在能表明他是一个有智慧的男人,是一个可以让人依靠的人。
剧里的台词写的太好了,比如安娜发现王贵和女同志手握手回家之后,她的处理方式。
比如刘波回来执意要带安娜走,安娜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说出自己的心意,放弃旧日所爱,那大段台词太让人震撼了。
这是一部绝好的生活婚姻片,就像我们每个平凡人的生活。
是现实吧!
安娜嫁给不爱但是深得岳母喜欢的老实人王贵王贵优秀的两点一是职业大学老师,二是性格算得上老实本分!
安娜年轻貌美,可惜家里地主阶级成分不好,有礼貌有规矩。
因为成分待遇不好之后,但依然有点大小姐脾气,文化不高有点与时不宜的矫情和幻想不过再怎样,安娜条件是远好于王贵的王贵的农村父母刻画的过于坏了描述两个人的一生的电视剧,最大的起伏莫过于孩子和男人出轨问题了即使王贵婚前以及婚后几年都很喜欢安娜对她算是宠爱,但依然挡不住老婆容颜已逝,身边年轻小姑娘的诱惑女人似乎都是越活越憔悴,而男人越活越年轻,三十几岁最为明显。
面对王贵的心理出轨,安娜与大部分女性一样选择隐忍,幸运的是王贵是个有良心的人,及时回头认错,再不犯其实这是美化过的生活。
大部分的现实是有一就有二,大部分男人出轨是在身体上。
昨天匆匆忙忙看完《王贵和安娜》之后,就恣意写了一大段废话发泄自己的情感,完全的感性文字。
写完之后,看见最前面的那篇评论引起了很多网友的讨论。
看他们的评论,蛮有意思的,毕竟爱情和婚姻这话题是最值得人讨论,也是最不值得讨论,最有意义,也是最扯淡的话题。
生活和人性的不可预料性是无法用文字和逻辑思维去完全承载的。
该剧给我们呈现了几代人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以及体验,当然主要是王贵与安娜相伴一生的生活。
在这里我想阐述自己对两个问题的看法,一个是王贵与安娜之间的感情,另一个由之引申出来的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
王贵与安娜的婚姻是由三方面因素促成的。
最主要的因素当然那个时代的作用,每个个体都被时代所裹挟,无法自主。
其次就是王贵自身的条件,在当时算是令人艳羡的。
最后,就是两方家人的撮合,尤其是安母的决定性作用,使刘波和安娜都断了念想。
出于实际的考虑,安娜只能嫁给王贵。
这样的婚姻,夫妻双方的维护相当重要,毕竟开始的感情基础就不牢靠。
好在他们运气比较好,两个人能够相伴终老,并且感情越来越好,这功劳大部分在王贵。
王贵一辈子都深爱着安娜,而安娜对王贵的情谊也越来越浓。
我看到最后的时候,确实很感动。
这部剧给我最大的影响是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
首先,我们成为王贵和安娜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婚姻的理想条件是拥有比较好的感情基础,双方有比较契合的价值观。
其次,光有原生态的爱情是不行的,毕竟生活除了琴棋书画诗酒花,更多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爱情必须经过现实的淬炼,时间的考验,最终会成为一种值得相互依赖的亲情和责任感。
最后,在亲情和责任感之上,让这爱情继续生长,才有成为一种醇厚、温暖、坚定的情感的可能。
我想这是一种完美的结局,即使生死相离,两人也情意不变,正如老年的王贵与安娜一样,这同样需要很大的福分。
这是我看完《王》之后对理想婚姻的看法。
最后我想说六六和海清。
六六是个出色的都市写者,不管是《王贵与安娜》,还是《蜗居》,人物的语言都相当到位。
我很想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对人们的观察可以这么细致,对人物的刻画可以如此入木。
就电视剧而言,我更喜欢《王贵与安娜》,《蜗居》我实在看不下去。
《王贵与安娜》是美化版的现实,有着生活的不温不火,让人怀着可以触及的期待和梦想。
我对海清的第一个印象,应该是《玉观音》吧,我不喜欢她演的那个角色,那时候我觉得海清不好看。
后来就是《落地请开手机》里的苏文月,还有《蜗居》,我都觉得海清不好看。
不过寒假看了《媳妇和美好时代》和《王贵与安娜》之后,我开始喜欢她了,不止是因为演技,还有她的气质很贴近生活,不惊艳,但却耐看,舒服。
我会继续关注她。
最后推荐这哥们儿整理的台词,都挺有启发。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216480/该剧的宣传词: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一种日积月累,是一种沉淀,是一种过往生活的堆积。
幸福是一种感觉,你注意到其中细如发丝的微小眼神,你忽略了无心的过错,你放平了生活好像舞台剧的心态,只如喝茶般慢慢适应由浓烈到随和、由刺激到不经意的一缕微甜,你就会觉得幸福。
“王贵说的没错:一个人的衰老标志就是过去的事情记得很清楚。
安娜把她和王贵过往生活的点滴写在本子里,她很惊讶自己能回忆的那么清晰。
安娜开始经常念叨王贵对她怎么好;说我和二多子对她不孝,没王贵关心她;她把王贵对她好的小事一件件如数家珍般说出来;就像当初她老是对王贵说沃伦斯基给她捏橙子那件事一样。
我永远记得那天。
天还没亮安娜就把我们叫上去医院,她看上去很憔悴,估计一晚上没睡。
一路上王贵与安娜都很安静,安娜用她哭红的双眼默默的看着王贵,像是要把王贵刻在眼里;王贵死死的握着安娜的手,我能看到安娜手上的红印。
在进入手术室前,王贵只交代了两句话。
他对我俩说:照顾好你妈;接着对安娜笑着说到:记得咱俩的暗号,可不中忘了。
他还是放心不下安娜。
也是,我和二多子都成家了,王贵放不下的也只有安娜了。
随着王贵紧握的手松开,随着手术室门的关闭,安娜终于崩溃,绝望的哭出声来。
再也没人那样宠着安娜了,就像我曾经担心的那样。
安娜日复一日,一遍一遍的数着过去的账单;写着她和王贵的故事;她时而笑着写,时而哭着。
我翻看这个这个本子的时候不由想到王贵那本用舌头翻看的教材,都是皱巴巴的。
我早就看出安娜已经爱上了王贵。
或许是她早先没意识到,或许她不想承认。
我记得当我对王贵说出我六岁时和安娜的约定:永远不提王贵裤门大开上了一天课那件事。
我把安娜对我说的话一字一句的学给王贵听时,王贵在那呵呵的傻笑,安娜羞恼的看着我。
我第一次看到独属于安娜的‘嗲’。
我还是没遵守约定。
他们俩让我明白了那句话:爱是不需要说的,是要做的。
安娜这辈子和外婆说的一样,就输在了嘴上。
安娜终究是没能听到王贵的那句完整的『我爱你』。
”――哭着写完的
首先要说王贵与安娜这部剧制作的还可以,主人公都很善良,剧也很有年代感,场景还原的不错,演员演技十分真实,有些场景很搞笑,比如安安要把弟弟喂胖那个场景,有些场景也很感人,比如刘波最后得到安娜否定的答案之后痛苦的离开的场景。
总之呢,自己觉得这部剧算得一个中上等的剧 自己呢也是看这部剧看了好几遍,不过,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90后观点有些不同有些时候也是为安娜没能实现的爱情和学业梦想可惜。
可以看出安娜是很聪明的,转干考试能都考满分也是很牛逼了,学习上很有天赋,本有机会深造试试,可惜妈妈不同意,丈夫背地里阻挠,不像现在很多上了几年班的人也会为梦想重考好大学,甚至为追求梦想考四五次的也大有人在,不过安娜要比某些现实中都回不了城的女知青要幸福多了吧,所以自己只是为安娜的爱情可惜,但也羡慕她和一个爱她的人走到了金婚。
有时候看有些关于知青历史的书和电视剧里提到的一些知青回城的情节真是有些感叹时代的变动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时代有错,无错😐,那时候中国就处在那样一种社会中,有的有天赋的知青或许比安娜的命运还要不济吧,安娜的妥协也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 ,自己真是感叹现在生活的好时光,也感叹现在的中国也开始如此重视教育了。
安娜也是一个听父母话的孩子吧,那个时代的人也应该大部分是这样的,当然也有像安娜老师那样不妥协的,但毕竟是少数吧。
安娜作为家中比较大的女孩又是经历过知青生活的女子骨子里可能刻上了一种要懂事的烙印,后来的生活里也是对妈妈说的一些话言听计从,但是安娜等到结婚之后才发现妈妈骗了她,但安娜也不敢在回头了吧,她觉得王贵也算得一个靠的住的一个依靠。
有时候对于一个懂事的人,特别是对于一个懂事的女人来讲,在迈出了婚姻的第一步之后或许就真的不敢在改变了,这样性格的人或许现在也有,不光是婚姻,工作也是一样,在妥协中和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相处了一辈子发现自己干的也不错,上了一个不喜欢的也不是十分厌恶的专业之后发现自己学的也不错 ,深造时也选了同样的专业。
感觉王贵和安娜感情就像如此。
不过,自己觉得还是觉得那个年代的人比较单纯和善良,安娜本心里有十分大的动摇,但她还是坚持着选择了家庭,遵从了母亲的意愿,也是怕孩子会遇到后妈,自己也很担心。
她也有廉耻之心,她也十分怕丈夫问起她和刘波。
王贵当然也是善良的,他对安娜包容,他虽然也对别的女人动过心但也是有理智的。
刘波也是一个善良的单纯的人吧,最后得到了安娜的答复之后也没有死缠烂打强迫安娜,而是默默离去,甚至是有些太单纯了,也死板,他真的就相信了安娜妈妈骗她的那封信了,他也可以先结婚看看吗,他能保证安娜在未来就会抛弃家庭接受他吗,他既然一开始都没抓住为什么后来还要找安娜呢,或许自己问的有些多,不过这种不想为自己的感情生活掺杂一点杂质的男人还是有的吧,让我想到了金岳霖,不过刘波对安娜的感情还是更虚无了些 ,要是那个时代有电话有微信可能就更好了吧,刘波就算最后没有得到安娜肯定的答复,也能以一种知己的方式得知安娜的消息。
可惜呀🤔,就假想刘波在回到美国之后也结婚了吧,找了一个不讨厌的人。
这种婚姻自己感觉也就是上个年代的人才会有,现代社会压力节奏那么快,加上有些部分的拜金主义,走出世界的机会也会变多,如果换作现在社会中的城市女子,就算是换作现代社会中的父母,会不会就会更加青睐刘波在美国的这个身份了呢,也未可知。
现在的这种崇尚自由,快节奏的生活会不会给王贵与安娜的生活中加入一些负面因素呢😶,也不一定。
还有现代的择偶观,🤨,有房有车家里孩子少这些因素。。。。。。
自己联想的有些多了哈哈哈。
让自己很有感触的一部戏。
看到评分还挺高的,就认真的看了看!
剧情可以,海清一如既往的稳定。
但是王贵他那一口不是河南话,不是普通话,穿来穿去,真是别扭!
追剧时,王贵说话时总觉得很尴尬。
王贵他妈演的真不错,原汁原味的河南话,表演真实自如。
确实能想到电视剧金婚,可能都是这样题材的电视剧吧!
总体不如金婚影响那么大。
其他还好!
其实是因为海青才看这个片儿的,从苏文月那个彪悍的女人开始,在到双面胶额中倒霉的丽娟,直到安娜的出现,很神的一女演员儿,记得当时看金婚时,隐隐觉得有些不适,今日终发现,是蒋雯丽表演上的欠缺,好在我们还有王贵与安娜。
前期多少有些困惑,安娜一直没有爱过王贵,迫于压力与王贵结婚,新婚夜生活除了因用水有些摩擦,看起来很是和谐,原来爱竟是如此简单,婚礼+性就可以了,也是,哪里用的了那多的海誓山盟花前月下,肌肤上的亲近才是王道的,当然这个我不是很确信,电视剧是这么演的。
婚后生活除了因婆婆的到来产生些矛盾外,相对也是平静,肖老师与刘波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什么实质意义上的改变,其实肖老师的威胁要大于刘波,安娜从心里往外是没有走的意思的,他俩的感情依然缓缓前行。
而王贵也更加从容的与安娜相处,游刃有余,当然,与社会地位的变化有关,大学教授地位确实高于工人。
安娜是个识大体的人,而王贵对安娜则一直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农村人对上海人的,因为尽管俩人发生了许许多多的矛盾依然继续着他们的婚姻,而孩子的出现把安娜身上许多不切实际的东西的剔除让他俩的生活更加和谐,活该刘波等到三十几岁依然没有机会。
心的归属终归是虚的,煤球大白菜是生活,孩子父母是正路的。
爱从来都抵不过生活的,或许换个说法,爱就是生活,只是年轻时候错把青春的萌动当做了爱。
最近每晚都陪着可人看电视剧《王贵与安娜》,两周下来很有感触的说,主人公生活的那个时代以及那段爱情让人无法忘记。
那是一段似水的流年,又是一组跃人心弦的音符。
一个是农村出身的大学教师,看起来憨傻笨呆些许木讷的王贵,另一个是出身于被打倒的地主资本家,颇有小资情调美丽干净的安娜,在表叔和母亲等众人的撮合中走到了一起。
这看似没有感情的婚姻,两人在磕磕碰碰中努力的前行着,留下的是一路深深浅浅的足迹,一曲和风的吟唱情歌。
我或许片面的欣赏王贵,一如我喜欢宽容的安娜一样,两人都有最好的一面展示于我。
王贵,已属佼佼者的贫民,缺少常人想象中的教英国文学大学教师的博学儒雅与侃侃而谈,只会在妻子的鄙夷之下,从现学现卖做得一碗汤汤水水油菜的小王,变成入得厨房上得厅堂花白须发的大学院长小王,多好的男人啊。
他有着令时人羡慕的工作和那间属于自己不用群居宿舍的安乐窝,还有一位小资漂亮的妻子,这就是溢于言表的幸福。
因为身份、外表、语言的差距,强烈的映衬着这个农村出来的王贵,也更强烈的映衬着这个小资情调的安娜。
忍,王贵的性格一。
那是个根正苗红的时代,身份“特殊”的小资女人安娜却看不上这个“土味木讷”的贫穷衰男,编剧是何等的英明,这样的戏剧冲突放在一起,不简单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剧了。
任何女人都有小资的一面,更何况一个自我清高、怀才不遇的女人呢。
王贵,这个男人势必要在与这个漂亮老婆的生活中接受“新式教育”了。
他忍受的不仅是妻子的唠叨,也是对他以往贫穷生活的背叛。
为了更好的接受教育改造,他必须学会忍受。
新婚用水事件,对撞的结果最终以安娜的成功而告终。
这两个人都学会了突破自己,突破自己的爱人。
生活就是这样,顺了对方的意,就要牺牲自己的利。
你既然要这样的爱着对方,就要接受她的驾驭;你既然要嫁给一个让你九分欢喜的贫穷男人,就注定会承受他带给你的贫下中农生活。
经验告诉我们,你只要忍得一时之气,就能得一世之福。
生活中的辩证法,也蕴含于其中。
爱,王贵性格其二。
爱一个人,就要好笨好笨的去爱,简单的去爱。
不管她的优点,还是缺点,务必包容。
爱她,就是在意她,就是爱护她。
正是王贵心中把持这份爱,他心中才会给自己的妻子留下足够的空间去包容她。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只有自己知道为什么,这就是其中的缘由。
爱她,你就会去理解她对你的一切;爱她,你的感情言行就会有所顾忌,而不会天马行空肆无忌惮的情感发挥。
这从他们的“情感危急”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份真情实感,可见一斑。
对于王贵的越轨,我仅简单的理解为“沉溺”于妻子的伶牙俐齿,这个王贵豁然发现还有个小鸟伊人的存在,他看到自己并非真如妻子的描述那样令漂亮的女人讨厌,而是王贵忍耐洪水的些许释放。
他没有动真感情,从他由被动触手到被妻子看见的瞬间抽手,表明他依然爱着安娜,他依然怕着安娜。
它是,拉手的动作,不是拉手的心情。
刁,王贵的性格其三。
我不知道这是王贵的优点还是他的缺点,还是兼而有之,也或许这是我的一厢情愿。
王贵的聪明就在于他的刁。
他把安娜的性格摸清楚了,他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下什么药,用多大的分量,他揣摩拿捏的安娜非常到位。
这点也让人感到可怕,俗话说“卖你的时候,你都在帮他数钞票”。
他爱安娜,却也提防着安娜,不仅仅是为了每月寄回家的五元钱,还有他时不时的暗地里的釜底抽薪。
不过,聪明的安娜亦有觉察,什么时候发火什么时候适可而止,都掌握得恰到好处。
这也许正是编剧对看客的讨好罢了。
女人疼孩子,其实是男人更疼孩子。
女儿安安的剪发事件和二多子被打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不仅是王贵的刁,也是男人们的刁。
得罪人的事情,尽量不要让自己干!
只是夫妻心里最柔软的地方除了孩子就是对方,谁打孩都一样疼。
这里,孩子比老婆重要?
这里,一样重要。
我希望做老婆的不要生气啊。
再看安娜,这个小资的回不了头的女人。
一般人认为那个年代上过山的下过乡的城里人,早就脱胎换骨改造成贫下中农了。
不过,我们的安娜不仅没有,而且小资的根深蒂固了。
这就是安娜的性格,不屈不挠的性格。
明理。
大家闺秀给人的感觉都是知书达理,安娜也不例外。
全剧对安娜的这一性格有很好的诠释:再穷也不能苦父母,每月寄回家的五元钱,忍!
再多的兄弟姐妹出现困难,帮!
生活缺衣少食去娘家,要!
让老公脸上有面子的事情,做!
安娜就是这样做的,我可以与你吵架,但你决不能当我不存在。
我能忍受你的一切,但我要把道理讲给你。
尽管有人会说她是任性的,但是我想说不任性还是女人吗?
现如今,小有情调的女人都小资,但是小资的女人不一定懂道理,但是安娜做到了,还做得很好。
这就是这部剧出彩的地方,让一个本身对农村就稍有恶感的城市小资女性,嫁给一个尚未脱离农村低级趣味的王贵,还要求她要感激农村带给她的这个王贵,以及固有农村习性。
做人,明事达理本是应该,身为小资的安娜做到这些,已实属不易。
拼搏。
一个长时间被男人霸占的词语,被我征用了。
因为我实在找不到更贴切的词语来形容安娜了。
这位女同志,而不是女人,我感觉此时这是对安娜拼搏性格的一种尊敬。
时下,我们缺少品德,或者说我们丢掉的恰恰是这一品德。
她能够在王贵出国挣外汇期间,独自抚养女儿照顾家庭上班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奉献,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就是其自身的拼劲。
为了福利分房,为了自己的二多子,她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直接的放弃了今后十几年工作提干的机会。
悲伤,后悔,愤怒,愁肠,我们看到的,恰恰是一个拼搏奋进的安娜,一个以“四个一百”过关提干的安娜。
记否,当她问有几个名额的时候,老厂长告诉她,一千多人在争几个名额,我们听到安娜的回答是“够了!
”,干脆利落,掷地有声。
那是有时从男人身上都看不到的自信满满,那是一个望断自己大学梦的唯一有效补偿。
写到这里,我有些写不下去了。
因为我好像词穷一样,找不到安娜的特点了。
茫然间,感觉她的性格已经深入到自己的心里。
其实就是简简单单的妻子对自己的男人、孩子和家庭的那份执着的爱。
她没有抛弃任何人,她为了爱却抛弃了自己年轻的理想和爱情。
初恋的朴实无华,与刘波两人没有过多的掩饰,只有眼中的热泪诉说着多年的思念和真挚的情感。
这是一部2008年的剧,那个时候我还小,却也跟母亲看过,有点印象,长大后,我自己又看了几遍,昨天又重温完一遍,回来写下这篇剧评。
从我的角度来说,这部剧是讲爷爷辈故事的电视剧。
王贵与安娜的结合,有时代的原因,但我也看到了他们个人的因素。
或许是自身家庭的原因,我认为那个时候能走到一起的大多不是爱情,就算是我们父辈,我觉得因爱情走到一起的也是极少。
我来自西北的小县城,我的上述见解是我这二十年来所见的感触,或许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因爱情走到一起的人会比较多吧。
王贵与安娜的结合,安娜起初是不愿意的,他们的婚姻磕磕绊绊,但还是迎来了幸福的晚年,总的来说,他们是幸福的。
王贵是幸福的,安娜幸不幸福我不知道,也行她并不幸福吧,毕竟她是拥有那种贵族精神的女孩,她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她永远追求精神世界的进步。
然而,我还是羡慕这样的婚姻生活的。
我认为结婚,不是与爱情结,是与生活结。
有人会反驳,爱情就在生活之中啊,是吗?
我不知道,我也没有资格去反驳与我不同意见的人,毕竟我没有经历过婚姻,我的见解都是从书中,从影视剧中,从前人经验所谈那里得来的。
我们见到过因爱情走到一起,却最后不欢而散的,也见到过没有爱情的婚姻,却能长长久久白头偕老。
爱情究竟是什么,没人说的清,那婚姻又是什么?
柴米油盐,生儿育女,婚姻就是生活,是两个人因不可排斥的因素在一起生活的结果。
喜欢一个人,看一眼就是如此,过一辈子也是如此。
爱情与婚姻在人类历史上是长久的,但因人而异,他们又是短暂的。
不要盲目的追求爱情,也不要被爱情冲昏头脑,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结婚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还是两个家庭的事情,婚姻远远比爱情更加复杂,也更令人困惑。
在如今这个时代,王贵与安娜式的结合也许再逐渐减少,但是我还是希望所有的结合,都能有王贵与安娜一样幸福的结局。
不喜欢王贵的说教,感觉太假,若真在生活中扮演这样的“讲师”形象,这样的生活会让人郁闷不已
没金婚那么沉重!
剪了一张纸,看了两套电视剧
多好的片子
安娜我很喜欢你。分都是扣给王贵的。
跟着爸妈看过一些
家人设计女主不能上大学和恋人在一起,男主这么丑还中途出轨,这配置最后居然能HE,恕我接受不了这恶臭剧情。
原来我看过这么多电视剧。
那个老教师,真的三观很差。
挺好笑的
……真的看不下去 实在无法理解
挺逗的
父母一代的故事,其实想来婚姻生活从来没有多少改变...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蛮喜欢看这种伦理剧,是不是年纪大了??·····
前半部分的文艺气氛俩孩子长大后一口泄光了……
柴米油盐挺好的~
难得有兴趣关注那个时代的故事
不如别叫王贵与安娜了,就叫“一位聪明善良善良心地好有教养有追求有理想有能力原本可以大放异彩的白富美被又丑又穷又矬又邋遢又大男子主义的出轨家暴凤凰男拖后腿毁了一辈子的故事”
虎头蛇尾
鬼话连篇的芝麻豆眼王贵,我的天我小时候竟然觉得这剧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