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Jason Bourne:见信好,伯恩。
不知道你现在哪个国家哪座城市,是不是还在找寻自己?
想起你这么多年颠沛流离独来独往,挺心疼的,当然我也知道你自己不会如此以为,你勇敢果断聪明,也狠辣坚毅,你是绝不会轻易显露你内心柔软一面的。
我知道你不会问我是谁,我也没打算告诉你我的身份,因为我很清楚,如果你想知道的话,连我今天打这封信所用的电脑的型号,你都可以轻而易举查出来。
你的能力,一直是我所钦佩的,虽然你曾将近有10年不再过问江湖事,但江湖上一直把你列为世界三大JB特工,《24小时反恐》的Jack Bauer,《007系列》的James Band,以及《谍影重重》中的你,——Jason Bourne,尽管你从不把这些虚名当一回事。
也许你从不把自己视为一名特工,那是你最苦痛的记忆,你被改造成杀人机器,你从丢失的记忆里慢慢苏醒,你花了好些年的时光才慢慢找回自己,你从来没想过做什么万人拥戴的英雄,你曾有过的梦想只是与女友平平凡凡过上一生。
可是那些崇尚阴谋论的幕后黑手从不愿意放过你,天涯海角追杀你,你被动的走上了找寻自我身份的颠沛之路。
你没想过破获什么大阴谋大案件,没想过取得什么大成就搞什么大新闻,你只是在追寻身份的路上,杀了一些坏人,阻碍了一些骇人的狗屁计划。
你知道吗?
这正是我最爱你的一个原因,你最真实最纯粹,没有那些形而上的东西。
你也从不处处沾花惹草,从不依赖五花八门的高科技道具,你一双手,你一双脚,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我知道,这封信你永远不会见到,那没什么关系,我也只是借由一封信的形式想对你说几句心里话。
2002年,你声名鹊起,到现在已经14年了。
我认识你也已经有6年了,那年我还在上大学,一年看很多电影,你一下子就被我记住了,你的身世,你的身手,甚至你的身体,都很吸引人。
我原以为那一年就是结束,当你粉碎了CIA的阴谋,意气风发的透过纽约林立的摩天大楼,几乎有点深情的对着一直以来与你亦敌亦友的Pam Landy说出那句:你看起来很累了,好好休息吧。
而后你纵身一跃,从纽约哈德逊河游走。
我真的以为那就是结束,我也希望时间可以停在那一刻,而后你便可以一直活在人们的遐想里。
如果时间停在那一刻,我会想象你去到某个偏远的农家小庄园里生活着,有自己的妻子有自己的孩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再也没有奔波,再也不用拼命。
可是10年之后,你却回来了,你苍老了许多,也胖了不少,我没想到这10年间,你竟只是过着打拳的生活。
更没想到的是,你会再一次成为CIA猎杀的目标。
你还是那样凌厉,还是那样痛苦,那样的义无反顾。
就像那年你的女友倒在自己的身边一样,面对好友的被杀,你愤怒你绝望,因为骨子里对真相的追寻和真正的正义感驱使,你再一次踏上了这谍影重重的复仇之路。
是的,我们都很喜欢看你奔跑在各种屋子行人鳞次栉比的街道广场上,喜欢看你与敌人斗智斗勇时的坚毅神情,喜欢看你手刃大Boss时的果决和毫不留情。
可是你真的有些老了,看着你仍旧那般卖力表演真的于心不忍。
你与对手狭路相逢,你从五楼跳下去,你与他追车,你驾着“商务别克”,与人家的军用装甲车硬碰硬,你带着枪伤与他生死搏斗。
10年了,你仍旧为我们奉献了一场酣畅的表演,你仍旧无愧于特工最强者的称号。
只是你的抬头纹越来越明显,你的神情不可避免的容易陷入疲惫。
当你最后枪指反派Robert Dewey时,竟然会开始走神,让自己险些丢了性命。
10年前,你透过纽约林立的大厦与亦敌亦友的Pam Landy告别,这一次,你与你又一个亦正亦邪的搭档Heather告别时,她在华盛顿的湖边问你要不要回归CIA,如果我没听错的话,你的回答是:容我再想想。
Jason Bourne,你知道吗?
就在那个时刻,我很想跳出来帮你回答,就像你当年你说给Pam Landy的最后一句话一样:Jason Bourne,你看起来很累了,好好休息吧。
——Your fans.题图:《谍影重重5》剧照昨晚去看了《谍影重重5》,除了剧情稍稍比之前的三部曲简单了些,没有那么强的吸引力,除了中国特供版的3D有些恶心,其他一切都好。
那年小李子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内地上映时,曾有一张小李子举着酒杯的前后对比图在社交网络转的很疯。
想说的是,马特达蒙下面这张,在我看来异曲同工。
(图:《谍影重重1》与《谍影重重5》的对比)
原文来自我的个人网站:http://www.1895m.com/2016/08/26/4567.html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情怀”在人们的讨论语境中慢慢变得越来越不像个褒义词。
每每说起,仿佛总有半是“将就”半是“卖老”的意思,仿佛现在的年轻人未曾经历当初的风情万种和惊涛骇浪就没资格对如今的美人白头和英雄迟暮评头论足。
同样的道理,当2007年的《谍影重重3》为这个故事的三部曲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的时候,观众都看着意气风发的Jason Bourne透过纽约的林立的摩天大楼远远几乎深情地凝视着Pam Landy说出那句:You look tired, Pam, get some rest. (Pam你太累了,好好休息吧),最后从纽约哈德逊河游走,Nicky听到电视里的新闻之后会心一笑。
在那个时候,这个三部曲故事毫无疑问成为了永远值得影迷回味的经典。
如今十年之后,观众在电影开始不久的雅典骚乱一场戏中看到了已经胡子拉碴的Jason Bourne,面对前来要告诉他更多身世的Nicky,问了一句:“我现在就是要活下去,现在这个和我有什么关系?
”其实在看完《谍影重重5》之后,观众也应该问问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和主演马特-达蒙:已经差不多十年了,为什么还要在这个时候拍这么一部续集?
十年之后的《谍影重重5》,观众看到了诸多与时俱进的元素:希腊和阿尔巴尼亚边境的叙利亚难民、经济危机引发的希腊骚乱、社交媒体巨头和中情局之间拿不上台面的用户隐私之争,诸如此类不及备载;但看着大银幕里还差五年就知天命的马特达蒙抬头皱纹、气喘飞奔、神情疲惫地继续无所不能,很难让观众不产生恻隐之心:这又是何必啊?
这位满脸写满疲惫的中年大叔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抄起屋里的杂志或者浴缸里的毛巾就能徒手跟人单挑的Jason Bourne了。
而这种疲惫其实并不只是表现在今年已经45岁的马特-达蒙抬头的皱纹和粗糙的皮肤,而是故事本身动因的难以令人信服。
在谍影重重1里,观众随着Jason Bourne的视角,从一无所知的开始一路被人追杀一路探寻主角的身份,直至最后归隐;在谍影重重2里,原本想要逃离过去的Jason Bourne却因为一起生活了两年的女友死于非命而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复仇之旅;在谍影重重3里,观众再次跟随Jason Bourne的视角,一路辗转回到了纽约,解开了Jason Bourne身世的真相故事(谍影重重4略过,因为真的没得说…….)。
而在谍影重重5里,Jason Bourne在将近10年里压根没有招谁惹谁,只是因为当初有一段缘分的Nicky发现了他父亲Richard Webb当初的死和CIA新的计划,才要重新找到Jason Bourne。
仅从故事动因出发,当主线故事里主角身世已经清楚的时候,再在续集里加上主角父亲当年的死因和为杀父之仇重新上路这种情节未尝不可,只是难免让观众觉得有编剧偷工减料的意思。
而当Jason Bourn差不多十年后再度上路的时候,他所面对的的对手也不是当年那两位性格鲜明令观众印象深刻的Noah Vosen和Pam Lanley了。
十年后的中情局局长Robert Dewey是一位自我感觉良好装腔作势无所不用其极的老油条;而Heather Lee也并没有Nicky当年的恻隐之心,而只是一位一心想要在中情局这个大组织里通过各种成绩往上爬的上进女青年。
而当Jason Bourne最后在华盛顿的湖边告诉Heather“容我再想想要不要回到中情局”的时候,他大概可能会怀念当年那个和他在纽约冰天雪地里斗智斗勇的Noah Vosen,以及隔着摩天大楼的落地玻璃通过电话告诉自己真实姓名的那个Pam Lanley。
比起当年那两位,现在这一位反派和一位亦正亦反的角色都不如当初那么鲜活动人跃然银幕之上了。
说了这么多,如果只是为了批评《谍影重重5》的话,那显然绝非本意。
因为十多年前横空出世的《谍影重重》三部曲的确在当时以惊艳之势震撼了几乎所有观众。
无论是角色塑造、故事展开、手持摄影、高速剪辑、晃动镜头等诸多风格,毋庸置疑地以开宗立派的地位奠定了近十几年以来好莱坞动作电影的风格。
就拿最简单一点讲,在《谍影重重》系列之前,动作电影的主角打斗套路无非三个:要么打得装备先进,要么打得套路好看,要么打得肌肉健硕。
观众已经习惯了詹姆斯邦德007的各种先进装备可以一边泡妞一边戏耍对手、或者袁和平执导的黑客帝国的西服武术套路大战N回合、要么就是州长大人拿起加特林无限子弹横扫包括人类、外星人、机器人、异形人在内的各种敌人;而《谍影重重》则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引领了一种方寸之间辗转腾挪的的短兵相接之感:随手抓到之物,无论是报纸毛巾还是烛台锅盖,抄起来就可以近身格斗。
而且除非是大战boss,否则主角尽量会在几招之内干净利落地制服对手;与此同时,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始终在格斗的晃动之中,将镜头保持在观众齐肩高的视角,还利用不断地视角转换和快速剪辑,营造出一种非常压迫和真实的观感。
而现到如今,连007 系列这种专职泡妞耍帅起家的电影系列到Skyfall里都玩起了手持摄影、晃动镜头、近身格斗的招数,可以想见,现在的年轻观众很难想象当年《谍影重重》系列的横空出世之感。
即便是在现今已经很难挖掘出亮点的部分,《谍影重重5》依旧带来了久违的惊喜:本片的几场动作戏部分十分惊艳。
尤其是片尾拉斯维加斯赌场追逐一场,毫无疑问会将观众死死钉在电影院的椅子上,然后张大嘴巴不禁惊叹这是怎么做到的。
到了这个年纪,似乎电影系列和人的成长一样,都到了中年危机的时候;只是这个时候还要拼尽全力为年轻的观众展现一下当初的英姿,添加许多当下的元素以证明自己没有过时,诸多赘肉和力不从心难免让人感慨。
白头的英雄和迟暮的美人毕竟让人唏嘘,只是我猜,可能在保罗-格林格拉斯和马特-达蒙看来,今天的我们也未必能有当年的观众那种惊艳幸福之感吧。
毕竟,相比“情怀”,“惊喜”更让人期待。
1.杰森伯恩是我的理想型。
如果不是跟伯恩有关系的妹子都挂了的话。
2.动作戏还是一如既往的干脆利落拳拳到肉,怎么看都不够。
3.追车戏简单粗暴,哪里像追车戏分明是连连看。
4.不觉得伯恩台词少,他不是一直这个风格吗,西伯利亚独狼。
5.之前还以为3d会晕,看了觉得比想象的好。
6.全程揪心,感觉自己都快不会复吸了。
7.这个系列的女性角色一直都选的很好。
8.Asset直接音译成埃塞特了,让我一开始还想了半天埃塞特是谁……还有过安检的那个清理是什么鬼??
9.虽然不像前三部那样一环扣一环,但是从时间线上来说还是往前在追溯。
10.套路还在,伯恩还在。
过了几天了我才有勇气来写谍五里关于Nicky死的感想……还是很心痛QAQ开头看到她出来我就眼熟,心想“这是不是Nicky啊?
”“怎么老了这么多,都不敢认”,然后她之前的照片被翻出来的时候我还是惊叫一声,她年轻的时候多美啊,当时特喜欢她,还有她那个杂色的头发。
说起来伯恩年轻时候的照片同样也被翻出来了,两个人都老了,但是不知道怎么说有一种“与子偕老”的感觉,虽然并没有在一起,但是他们是共同经历过那些事的。
特别是伯恩在打拳的时候在人群里看到了她,那种恍惚的好像过去的所有事就在眼前的眼神,啊……简直了。
之后的见面更是,周围的人群都乱糟糟地,Nicky一回头就看到伯恩在眼前,他们对视了一下(这里我内心划过一大段脑补,猜测他们相隔这么多年的第一句话会是什么),然后伯恩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发生了什么事……我当时就一口气喘不上来,心想这才是伯恩啊啊!!
哎,看到有人说Nicky的演员老了,变丑了所以才要换掉她这种说法,当然有可能是真的,不过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剧情本身的需要啦,Nicky和伯恩逃亡了十多年,时刻面对着追捕和监视,到底有多难我们可能无法想象,现在也只有从他们两人眼中的疲惫脸上的皱纹窥得一二了。
不过就是他们老了,也坚守着自己的立场和原则,在明知道调查这件事情会暴露自己的情况下,Nicky还是行动了,我相信她是抱着必死的心理准备去干这件事的,当时她中了第一枪躺在地上的时候,看着伯恩的表情就说明了很多了。
伯恩和Nicky都是很优秀的特工,他们都很清楚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伯恩明知道肯定有人瞄准着Nicky,要是过去救她自己肯定会中枪,但是他还是毫无犹豫地往那边爬,而Nicky同样也清楚伯恩过来就是一个死,但是她更清楚伯恩一定会过来,所以她先动了,不给伯恩过来的机会。
你看这两个人,看得太透,看得太清,让人愣得不知说什么好。
他们是这个系列我最喜欢的两个人,有时候我在想要是编剧让他们真的在一起了我反而不会那么喜欢了,像现在这样,可能他们彼此都有感觉,但是他们都选择了不说出口,在一个安全的距离彼此陪伴,给予对方最大的信任,这样的剧情更让我动容。
我也不去想最后Nicky躺在地上看着伯恩的眼神里到底包含了什么样的感情,我只知道她肯定不会有后悔,肯定不会后悔遇见了伯恩,相信了伯恩,帮助了伯恩,毕竟她一直都是十多年前的那个女孩,从来没有变过。
说起来伯恩身边的人一直在死,现在唯一一个知道事情始末的Nicky也死了,编剧对伯恩也真狠啊,看着他一个人孤单的背景就觉得好心疼,这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还愿意为了他义无反顾的人了。
As a fan of the trilogy I was expecting it to be a great sequel.The movie started off with an unsatisfying and illogical premise. It could not tie up the story properly the past and did not move towards a solid future either. The plot felt extremely artificial and conjured up.Director Paul Greengrass brought the same quintessential Bourne tension to the film, and I must say the direction and screenplay was amazing. Shout-out to a new character called Heather Lee, played by Alicia Vikander, who was (for me) the highlight of the movie. Her performance was brilliant.At many moments I was really enjoying the film. (In another review a person mentions that the same Bourne formula was used, that we love). But what lacked here was a proper story, and for me t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Bourne Series.What bothers me most is that if they did decide to pick up Bourne again, they could have decided to be a little slow in building a more proper narrative (as they had in Identity), but they decided to rush everything without going into any profound detail. So the film does not seem necessary to the Bourne trilogy. There is obviously new information used to bring back Bourne, but it was highly unsatisfying and underdeveloped as a storyline.Undoubtedly this is the most forgettable movie from the four films and as a fan I'm extremely disappointed. Justice has not been done to Jason Bourne.
给一部电影差评要远比给好评难得多。
差评既然公之于众,一方面要能够说服读者听众,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说服自己,尤其是对自己钟爱的电影,比如伯恩系列。
谍影重重5,或者说伯恩5在8月23日国内上线,我提前一周就开始听新的ost,moby这一作的extreme ways比前三作更富动感,足够超越快餐水平的既cool又hardcore的感觉,即使到现在听也兴奋不已。
但这部片子,能够让我兴奋的也只有这一曲而已了。
简单回顾一下:谍影重重系列第一作在2002年公映,至今出到第五部,历经14年。
前三部的风格特点基本上有一个全片节奏从缓到急的变化过程,动作戏节奏越来越快,动作设计发展到第三部Ultmatum为止堪称登峰造极。
第四部legacy曾是争议最大的一部,因为完全没有伯恩本人出现,主创团队和其他四作都不一样,而且节奏又变慢了,不变的是维持了伯恩系列一贯的压迫感(个人认为这才是伯恩风格间谍片的灵魂)。
而第五部,就是这部伯恩5,受争议的程度已经可以取代第四部了。
伯恩1到伯恩3风格的改变,体现的是从2002年到2007年好莱坞电影人对动作电影理解的改变。
伯恩1还相对比较old fashion,有一种上世纪末期电影那种不紧不慢的节奏,到伯恩3就已经目不暇接了,这个系列所谓手持摄像机晃镜头的这种以讹传讹的口碑也是这样建立的。
到伯恩4忽然节奏又慢下来,这种用新瓶子装旧酒的感觉明显让我觉得不过瘾,但能够让我感觉到主创团队对伯恩系列灵魂——就是那种不酷不炫但步步紧逼的压迫感——的一种执着。
到了伯恩5各种大头贴满屏幕晃,真心有一种欺师灭祖的派头,如果在德云社这肯定要被剔出家谱的。
所以在我心目中,真正继承伯恩系列衣钵的,反而是伯恩4legacy而非伯恩5。
说伯恩5狗尾续貂,主要是从动作场面来看。
不说剧情最大原因在于动作片尤其是间谍片的剧情本来就是各种脑洞,为脑洞去脑补毫无意义,还不如直接看颜值来的痛快(嗯,无论我怎么喷,我也爱看瑞典小婊砸)。
前面提到过,伯恩3的镜头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waterloo station一场戏全程14分钟,看的人掌心出汗惊心动魄,堪称同类场景处理手法的教科书。
说伯恩的动作场面,某种意义上就是镜头运用。
空口说伯恩5镜头大特写太差是很难说清的,下面我一帧一帧的拿伯恩3的镜头处理来说明伯恩3好在哪里,相应的就是伯恩5差在哪里。
(95p)
伯恩出场。
这是全程唯一面部大特写,但是……
马上转到眼部特写,目的是表现人物心理
列车外景。
再拉更开阔,前三作都有这种典型场景,痛快的大鸟瞰镜头。
记者出现,请注意基本上保持相对2/3的黄金分割位置,背景清楚
cia车近景记者在远景,透视和比例暗示观众记者之弱小。
同样的,没有面部特写,非常自然
cia director在指挥。
人物构图充满16:9画面
黄金分割,注意头顶洒下的光,舒服吧。
噢噢噢!
waterloo station!
这场戏就在这。
1一组图片来了。
伯恩下车,没特写怎么拍?
就这样拍。
2
3
4
5
6
7
8
9已经全糊了,但注意透视效果和构图。
这叫做动感,不是大头特写
10
11张图,出站完毕。
没有浅景深,路人的脸都比伯恩清楚
这光线……这截图如果是真实照片可以拿摄影奖了。
虚化是这样拍的
前景记者,背景伯恩。
要干吗呢?
prepaid phone,这是个必要的特写,说明关键动作
伯恩在哪?
左边的黑丝女,右边的中年男,乱吧?
伯恩只是众人之中的一个而已。
大隐隐于市。
倒霉的blue hood。
景深并不浅,连站牌上地图都可辨
还是blue hood,直接远景,虽然手持拍摄,构图一样讲究
侧方位面对面,这是怕观众漏看了这个细节。
左侧人脸清晰,站牌地图比前面还清楚,就是不怕用大景深。
伯恩在上面全程监控。
同样构图讲究,车子从左侧进站。
人那么小
同上,特写表现关键动作。
环境看的清清楚楚,光天化日乾坤郎朗
记者知道厉害了开始听伯恩的话。
伯恩在后面的影子里。
同样看构图
接上图,从伯恩的角度看记者,左侧黑影是伯恩。
asset进场,构图和角度,用车窗围起来的画面感觉略微微妙。
还是不知道记者和谁通话说什么,无助的哥儿俩。
说构图我都说腻了
记者正式进入车站,这是个超广角背后跟着走进去的,很爽的1秒。
mobile team进场
mobile team进场
mobile team进场。
身边都是人
asset on the way1
asset on the way2这还不给特写?
就不。
这么多人,找到记者和伯恩没?
找到了。
乱啊。
就是要让人看的出乱。
记者走前面
mobile team跟后面
再糊也看得出谁要谁的命
步步紧逼
比上上图距离更近了
伯恩介入
记者走到左边
左侧记者露半个身子,伯恩走入中间打断右侧的杀手。
特写表现关键动作
mobile four is down……
伯恩引导记者进商店
team C进店
team C发现门被锁,绕后路。
伯恩抄后路。
懵逼
来了
每个动作清清楚楚
伯恩救场
构图
构图
虽说手持摄像,但构图不糊弄。
动作戏就要让观众看清楚动作
如果镜头都在脸上算怎么回事,对伐?
构图留个空
是等光头进来
picking them apart...
最后看一眼摄像头,好像京剧里面的亮相。
asset得到green light。
镜头告诉观众枪从哪里开
枪往哪里打
广告牌写着be in it……这提示……
我盯半天神马也看不到。
正常人的视角真的看不见,体现杀手专业
target down
伯恩开始找人
一路追过去全程手持拍摄,但完全没有特写。
不见不散发这么多图片,就是为了说明这14分钟内镜头如何运用,能把室内室外这么多场景这么多人物的所有动作和意图表现的明明白白。
可以看到,所有的特写镜头都是确实有需要才出现,而不是伯恩5里面的各种滥用。
伯恩3这场戏就说明,动作片也可以有极其丰富的镜头语言,手持摄影也可以保持专业的构图。
所以说伯恩系列就是晃来晃去真的是偏颇了。
最起码的,伯恩系列是侧重真实系的间谍片对吧?
那如果真实肉眼的视角都没多少算什么真实系?
最起码的,假如伯恩3就和5一样各种大头贴的拍法,把背景中的路人都模糊掉甚至不拍,怎么体现waterloo station这个busiest terminal in London是surveillance nightmare?
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叫做细节决定成败,但细节从哪里体现?
细节一定是在全局中才得到体现。
如果个别细节就可以影响全局的成败,那只能说明全局本身就有问题,而不该甩锅给个别细节。
就好像在家正常观影的时候,多少人会注意到一块4K电视面板上的几个亮点?
如果我们只揪着某一个细节说事,那就其实是只看到局部而忽视了全局。
例如我们给一棵树拍照,每一片叶子占画面的比例很小,这些叶子放大之后都是这棵树的细节。
而如果只给一片叶子拍照,这片叶子占画面80%以上的面积,那他本身已经是全局而不是细节了,叶片上的叶脉才是细节。
如果我们想表现一棵树,那就不要把镜头总对着一片片叶子。
全局观可以体现一部影片的格局,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格局。
所以我看完伯恩5一直想的就是:greengrass到底怎么了?
what the hell?长焦镜头视角窄但可以对单一对象的细节更好的呈现,广角镜头视野宽可以呈现出的更多的内容和更多不同类型的细节。
而广角镜头的使用是最考验摄影师的技术的,因为场景内的内容太多了,很难控制,还考验包括构图水平、空间感、透视控制、光影控制等等方面。
广角画面的信息量非常大,每次重复看都可能发现新的细节。
长焦画面信息量单一,都是那一张脸还能看出什么?
更何况,以伯恩系列手持摄像机的拍摄方式,广角画面晃动的幅度小,长焦画面晃动的幅度大多了,因此微距浅景深这种明显是投机取巧的做法对人眼的伤害也极其大。
国内上映时候各种喷特供3d imax,我一直认为,如果镜头运用本身出了问题,3d还是2d的差距仅仅是五十步。
我对滥用特写的痛恨其实源于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万没想到在伯恩5上也被摆了一道。
伯恩5也好、舌尖2也好,都是典型的把个交响乐的题材和体量拍成协奏曲的反面教材。
舌尖2大特写看的我眼冒金星,伯恩5看的我头晕脑胀。
全部丧心病狂的大特写微距浅景深这都是糊弄外行的拍法,就是一个肉丸的饺子天天吃的节奏。
有构图、有空间感才叫高水平的摄影、摄像,就好像能写交响乐的作曲家才是大师、能写长篇小说的作家才是巨匠。
从伯恩1的圆珠笔伤人,到伯恩2杂志卷起来做武器,到伯恩3 prepaid phone避开cia监听以及后面拿书本教做人,以及伯恩4的狙击打无人机徒手斗恶狼,无一不让人看的津津有味又乐道。
而伯恩5在动作设计上的一个硬伤是:伯恩没有了之前那种智慧,而沦落到泯然众人(众间谍)的那种小聪明。
整部片子唯一让我心跳加速的地方,就是伯恩进会场看到枪手要开枪然后拉射灯照眼睛那一段,也是极少的几个没有大特写的地方。
几个镜头快而不乱行云流水干净利落。
这种镜头处理的方式,在时间点上,让人物行为恰好比观众理解快一拍。
最后的效果就是:虽然明显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看的过瘾又不觉得离谱——且不说能被射灯照一下就被打乱节奏失手的杀手,就光是那一刹那能把光线对准都几乎不可能,细想一下都明白这是有意设计的桥段。
明知是假的但就是过瘾,看电影的乐趣其实也就是如此啊。
整部片子唯一让我意外的角色,就是汤米李琼斯。
真的,上映前看他的剧照和预告片镜头让我不寒而栗:脸上的老肉块简直要坍塌下来,所谓一嘟噜一块的节奏,苍老的不行。
但在片中一出场,那气场就压过所有人,也压过前四作的所有cia directors。
而且处理麻烦时候心狠手辣的手段也让人印象深刻。
发现小婊砸背着自己胡搞,直接让asset把她一队人全搞掉。
台词对白和情节安排也没有预先提示和铺垫,到办公楼那一段戏就直接杀掉,小婊砸吃个大大的哑巴亏还什么话也没法说。
好看,痛快,爷们就是这样。
相比之下另外一个弱鸡不知道是怎么上位做director的,智商和纸牌屋里underwood搞掉的总统有一拼。
身边很多朋友觉得伯恩1动作戏太少,我反而觉得这种四平八稳的节奏很舒服,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电影风格,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影人心态,当然也许是我心理年龄老了。
现在再想,其实伯恩4legacy才是伯恩系列的发展方向:黑科技脑洞剧情,朴素平实但精心策划的动作设计。
我为什么喜欢伯恩,就是因为他外形不是美女帅哥,就是个普通人,靠自己的言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建立起对他的尊重,而大杀八方的剧情在伯恩身上完全是张冠李戴。
和做菜一样,人心粗了,电影拍的多细致也没什么意思。
随着年龄增长,对很多事情不再那么较真,因为明白一个道理:对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较真其实就是在和自己较劲,有害健康。
看完伯恩5,天色都暗完了,开车回家路上差点挂了一个自行车,这么多年唯一一次,当时就提醒自己,别太较真,回家看看宝宝就都高兴了。
首先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这部电影在明显比4好一大截的同时,在拼命想够到前三部的水准的尝试中,多少有种后力不继的窘迫。
虽然感受到在策略与动作的设置上,编剧还是拿出一定诚意在努力,但总感觉整体技术含量不及以往,再也没能像第二部中在几秒内查询时刻表然后秒到毫巅地利用列车和货船脱身那样能够令人拍案叫绝了。
斯诺登事件、网络隐私问题、欧洲难民危机等背景设置,略显刻意使故事适应时代背景。
然而如果放在近两年的同类型片中间来比较的话,仍算是上乘之作,再算上感情分,勉强能给5星。
为了看第5部,前一周特意把前三部又补了一遍。
因此在观看的同时也就很难抵御拿它跟前三部相比拟的冲动。
下面列举出来并不是说这部片子因袭旧例就不好;只是想要通过多年来伯恩/伯恩系列改变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发掘一些值得品味的地方。
剧情构建上面,在这部中处处能见到前三部的影子。
整部电影的框架,仍保留了第二、三部的特点,除引子和尾声外,在四个场景中,剧情的推动更多依靠的是根据少量信息而对局势作出精确判断的策略交锋以及实施策略所倚仗的行动和战斗,中间只穿插几段必要而简短的对话。
在所有关于行动的篇幅中,又以准备和酝酿占绝大部分,策略发动和交战只是电光火石之间。
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伯恩(虽然我们已经知道他的真名戴维·韦伯),十年间隐姓埋名,靠打黑拳一类的低等工作谋生,当事情找到头上,仍能维持应有的身体素质、敏捷的反映速度和精准的判断力。
在各地流窜的同时,还要时时注意锻炼以上几种能力,因为他知道,作为整个美国情报系统一直悬而未决的意外因素,难保哪天不会出现什么新的危机,like it always does。
再说人物,杜威继承了阿伯特和沃森的角色,作为潜藏在CIA内部的反面老大。
不过这部中交待他从伯恩年轻时就是整个绊脚石计划的幕后推手,不禁令人疑问:在大约二十年前,他是什么职位?
从前三部大概可以得出,CIA的权力架构大致分三个层次,最高一层是局长,第二层是如第二部中的阿伯特、第三部中的诺亚·沃森这种主管,第三层是如第一部中的康克林、第二三部中的帕梅·兰蒂以及本部中的希瑟·李这样的直接负责具体行动的副主管级;再往下就是一些没资格参与游戏的基层干部了。
那么,在第一二部的时候,阿伯特是主管,他上面有局长,并且第一部末尾阿伯特发起了黑石楠计划,那么此时杜威在干什么?
第三部最后进去了另一个局长,此时杜威又在干什么?
在本部中,看起来杜威也刚刚当上局长没几年。
那么之前,作为一个连局长都不是的家伙,凭什么去作为一堆主管的幕后老大?
如果说之前他不依靠官方身份而隐藏于幕后,那么为什么这次他要跳到台前来当局长?
此前二十年他又是怎样只依靠文森特·卡索饰演的一个杀手确保事态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因为如果他掌握了多个杀手,那就有可能像第一部那样出现数个杀手追杀伯恩的情景了。
当然,这样安排有剧情上的考虑,比如突出杀手的人物形象,使观众也感受到反派的魅力。
杀手这一形象的塑造还算成功,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暂不论对错)信念十分坚定,为此不惜除掉一切障碍。
然而整个5部下来,除伯恩以外的所有杀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最令我感受到人格魅力的,却不是本部的杀手,而是第一部中的教授。
克里夫·欧文饰演的教授,文质彬彬,在巴塞罗那某中产家庭中为孩子补习功课,在接到一条短信之后踏上了命运之路。
在一场经典的反狙击战中,教授棋差一招,临死前留下意味深长的遗言。
——We work alone, like you. We always work alone.——Look at this. Look at what they make you give.踏脚石计划被叫停后,计划中剩余的杀手被一一清除。
第一部中酷酷不说话的曼海姆,干净利落地终结了康克林,最后也难逃一死,第二部中只是通过伯恩之外唯一还活着的踏脚石计划杀手口中间接透露。
被时代浪潮所淘汰的不只是杀手们。
同样是在剧情中起类似作用的角色,有能力、做事周密、心存正义的帕梅·兰蒂,比之功利为主的希瑟强多了。
然而显然干这行光凭正义感是不够的,她这样的人没能够在CIA里坚持下去,否则这些年下来,有着揭露黑石楠计划的功绩,即便当不上局长至少也是个资深主管,根本没有希瑟的位置。
玛丽死了,伯恩报了仇。
妮基死了,伯恩也报了仇,虽然妮基在本部中充当的角色更多是类似于第三部被射杀的卫报记者。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恰好能够完美描述每次伯恩急流勇退时的状态,然而当观众们为两个小时中伯恩有多牛逼而津津乐道的同时,没有几个人会去想他究竟有多痛苦,为了这影片中两小时、剧情中两三天的光辉形象,经历了多少年绷紧神经、忍受寂寞和低劣的生活质量,还要尽力维持状态的逃亡生活。
当结尾熟悉的音乐响起,观众再一次被情怀所击中,伯恩则结束了短短几天的巅峰时刻,重新踏上亡命天涯的路途,like it always does。
只是,不像第三部结尾主题曲响起时,伴随着水中的伯恩重新开始了游动和妮基的会心一笑,给人一种破茧重生的新的希望,本部结尾时伯恩华发渐生的背影,伴随着的更多是落寞与无奈。
这种日复一日枯燥且痛苦的逃亡生活,究竟要持续到何时?
加上结尾若有若无埋下的引子,我们知道,早晚有一天,生命威胁还将伴随着痛苦一起找上更加年老的伯恩,like it always does。
我们对他的真实名字也许已经不能知晓了。
一开始也许他叫雷普利,是一个出生卑微的天才,被一个富商雇佣到意大利找回其儿子,后来他迷恋上了那种生活,将富商儿子杀害并取而代之,当起了“迪基”,后来怕身份暴露,有杀害了另一个无辜的人,此后,他陷入无限的痛苦和迷茫。
神情恍惚的他来到马萨诸塞州,意外杀死了一名叫威尔的年轻人,于是他索性扮演起了威尔,他来到了麻省理工,在那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清洁教学楼。
因为此前的经历使得他焦虑不已、痛苦不堪,但他的智商依然逆天,于是引起了数学教授和心理医生的注意,在几个人的帮助下,“威尔”逐渐走了出来。
他的热血再一次沸腾,于是“威尔”打算加入美国陆军,并习惯性的再一次把身份隐藏了起来,改名大卫·韦伯。
后来他自愿加入“绊脚石”计划,又再一次改名,直到一次任务失败,被救后丧失了所有记忆,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
曾经的他,一直在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而现在,他却是想知道“我到底是谁”。
从此以后,我们把他叫做伯恩。
他揭露、破坏中情局的阴谋,最终开启“不死伯恩模式”跳河逃离。
后来伯恩第二次被政府应招为美帝工作,不过这次不再是绊脚石计划,也不是黑蔷薇计划,这次是来自NASA的任务,这次,为了拯救人类文明!
于是伯恩接受了任务,随后再一次隐姓埋名,化身曼恩博士,投入星辰大海,来到冰冻星球。
待命多年,迎来了修叔,被修叔唤醒后,通过交谈发现两人的使命不同,无奈,只能除掉修叔。
但由于多年没有训练,体能和身手都处于恢复阶段,加上多年沉睡的意识暂时性紊乱,没把修叔干掉。
修叔遂反击,于是二次开启“不死伯恩模式”,制造了被炸死的假象,实则已逃离到了火星。
在火星,他找到了已遭难的马克的尸体,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便伪装成了马克,并且三启“不死伯恩模式”,终于回归地球。
我们已然已经难以弄清他的真实身份了,但我们却知道,他将再次以“伯恩”这个身份出现在美帝面前,向因立场摇摆不定而让他吃尽苦头的美帝发出宣告:正义之路被暴虐之恶人包围,以慈悲与善意为名引导弱者,通过黑暗之路的人有福了,因为他照应同伴寻回迷途羔羊,那些胆敢荼毒残害吾之人,吾将向他们大施报复,到时,他们就知道,我是谁。
I am Jason Bourne,I am back!
————————————————————————昨天去把电影看了,感觉,这个电影的确和伯恩是一体的。
首先,伯恩的硬活儿依然沿袭了前三部,这就像是第五部的技术层面——场面调度、摄影、剪辑依然让人爽到爆,动作戏份依然精彩如初,不管是逐车戏,还是调动群众完成任务的群戏,都非常非常棒,比如希腊民众暴动、最后的飙车戏等等。
这些给人伯恩宝刀未老的感觉的地方,同时让人感觉这还是原来的谍影重重系列,让人真切感觉到“回归”——伯恩和谍影重重系列的双重回归;但是不得不说,电影剧情就和伯恩在这一部里面的犹豫和矛盾一样,充满着不利索和生硬,比如说最后同主管见面,在“爱国者”这个词面前,伯恩居然犹豫了,而且充满痛苦,这不得不说有些强行,因为应该知道伯恩是喜欢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的,不应该为此而影响自己的行动。
那一刻我怀疑这还是不是谍影重重,这还是不是伯恩。
直到最后坎妹回到车内打开监控视频,我才放心——他还是伯恩。
九年过去了,伯恩或许有了变化,不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干脆潇洒,不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打遍天下无敌手,不再是那个地球最强单兵,他有了犹豫有了更多的思虑,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出手只有别人挨打的份,但庆幸他还是伯恩。
或许是因为时代变了,伯恩也跟着在变,在他寻找身份、揭露阴谋的那些年里,他是一个叛逆者,而在他多年后回归以后,我看到一个有着更多思考的伯恩,他用他最后的背影给我们抛下了一个问题——到底是意识形态、国家系统选择了它需要的人,还是这个系统因人而异?
他仍是一个叛逆者,但这次他不只是对国家系统感到失望,或许他开始对人感到了怀疑,曾经他迷失于自我身份,这一部,他困惑于对人性的进一步思量。
《谍影重重5》上映了,马特·达蒙原汁原味的杰森·伯恩又回来了。
在此我们一起回顾下本系列的前几作,以及这部新上映的作品与之相比有哪些称道之处和遗憾。
《谍影重重》前三部是我看过的最专业(类型片制作上,不是和现实特工多接近)、最在剧情上下功夫的谍战悬疑片,没有之一。
换句话说,它成本并不高,没有《复仇者联盟》的超级大场面,也没有《碟中谍》的未来式高科技噱头,更没有《007》系列的热辣女郎,场面的火爆感多是靠快速剪辑、镜头摇晃来铺垫,没有花哨的功夫架势,招招实用,招招致命来激发观众的肾上腺素。
同时,本系列在各处细节展现特工这个神秘行当(不仅是主角伯恩)的绝世的身手、利落的作风、敏捷的思维、冷酷的气质。
整个系列看下来,堪称特工职业技巧的教科范例集锦,包括侦察和反侦察技巧,逻辑思考技巧,格斗和飙车技巧,负伤紧急处理技巧,带妹子逃亡技巧等等。
随便举几个例子,本系列的第一个高潮–瑞士的领事馆逃亡,扔枪、夺对讲机、撕地图研究,一气呵成,老练专业。
第二集在意大利海关复制对手的手机卡、偷车换假牌、监听敌人电话,毫不犹豫,思路机敏。
第三集伯恩穿梭在人流密集的火车站,塞手机,找掩护,转移视线,各种反侦察手段令人目不转睛。
一言以蔽之,行云流水。
<图片3>当然这一切也分不开在有限成本下对动作场景的精心设计,比如第一集末尾的挟尸坠楼一击堪称经典,既不像007那样走秀式发型都不乱,也不像碟中谍那样上天入地到了奇幻境界,写实的框架内能如此创意,令人叫绝。
第二集末尾在俄罗斯隧道内的撞车戏,伯恩身负重伤,要顶住警察和杀手的双重追击,当杀手循着血迹踱步而来时,观众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最后的借力反击也是精彩无比。
第三集在摩洛哥老城区的跳房子追逐大战,就更突显场面调度的精准了,杂乱无章拥挤不堪的弯曲小巷和连绵平房,伯恩、尼基、杀手、警察穿梭其间,你追我赶,令人眼花缭乱。
<图片2>而秀浪漫也有一套,比如第一集末尾的希腊的Mykonos岛(我也去过哇哈哈)。
<图片4>然而,让本系列登上神坛的最关键因素还是叙事。
如今观众口味日涨,悬疑片越来越难拍,因此出现了不少对策。
神棍或者闹鬼就不说了,做的比较好的有《盗梦空间》这种,用独特的世界观或背景设定来设计一个一环套一环的情节架构;也有如港片《寒战》这样,用超级复杂的阴谋和人物关系来一层一层垫上,答案揭晓时固然过瘾,但很多观众已经被绕晕。
《谍影重重》犀利坚持采用了古典的情节模式,要说用了什么特质,那就是主角失忆。
一个失忆的人被人追杀,很容易拍悬疑片,但却并不容易拍得好。
本系列的一切就如传统故事一样一层一层剥开面纱,伯恩想要寻找真相,CIA同样不知道伯恩想要干什么。
多线悬疑穿插迭出,干净利落,整个三部曲下来,也没有把人绕晕的几十层阴谋,但没有人说他剧情乏味或不靠谱。
以扎实的谍战片基本功,丰富可信的专业细节为基础,精心设计的动作场面为中坚,捧出了抽丝剥茧般引人入胜的悬疑叙事。
在此之上,本系列还想再搭上一层内涵–伯恩的个人悲剧,作为这座华丽金字塔的塔尖。
三部曲分别是伯恩寻找身份–不断思考自己是谁、寻找救赎–向被害者后人谢罪、寻找一切的源头–回到不归路的起点完成轮回的过程。
本系列从头至尾,CIA都把特工称为”Asset”,也就是随时可弃可毁的资产,伯恩看起来就是其最深的受害者。
然而当伯恩最后发现一切都开端于自愿时,个人悲剧的意味就呼之欲出了。
当然,这是一个无敌特工的悲剧,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还是离的很远,而且如此快节奏的电影也无篇幅来深入探讨,所以这个金字塔尖算是中规中矩而已。
但是它的基石实在是不但无比扎实、而且太有突破性了。
<图片1>可以说这三部曲已经把一个轮回般的故事完整地讲完,再要拍摄续集在剧情上难度颇大。
但是谁也挡不住商业利益,《谍影重重》的续集还是上马了。
第四集本质就是借伯恩之名,而剧情毫不相干,导演换了人,伯恩也没登场。
上述本系列的精华所在,几乎无所保留。
悬疑几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个简单的追杀灭口的故事,还拖了两个多小时。
至于特工的手段,给你讲结局就知道了,被吹的很牛逼的冷血杀手,追了大半天,不幸被不会武功的女主一脚踹死。
<图片5>终于到近日上映的第五部了。
马特·达蒙回归了,二三两部的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也回来坐镇了,这个品牌的基本品质有保证了。
特别值得称道的一点是,最新作记得与时俱进了,找线人去叙利亚了,谈保密要说到斯诺登了,更结合时事,安排了一整个分支情节讲互联网时代,CIA进一步入侵人们生活的企图,和硅谷有为青年保护隐私的决心。
更大篇幅展现了发生在希腊的骚乱,并通过一如既往的场面调度水准,把一场高潮戏融入其中。
抗议暴徒和警察都成了这场高潮追击战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背景画面。
再加上经典的伯恩+保护对象+杀手+CIA背后掌控的灵活互动,我们熟悉的谍影重重又回来了。
而最后一段的追车戏更是带动了一个新趋势,多撞,比光飙车带劲多了(话说在堵的水泄不通的大街上用装甲车横冲直撞,也是许多人多年的yy场景吧)。
伯恩皱纹多了一些,脸上始终挂着疲态,但手段依旧行云流水,剪辑依旧快速凌厉,制作依旧业界良心。
好了,说几句坏话吧。
从动作片角度来讲,全片没有一个废镜头或垃圾时间,直到追上大Boss那一刻,忽然整个班底歇下来了,全片最长的几个镜头都集中在这里了,动作电影爱废话的老毛病竟然也犯了,不过这一层面上瑕不掩瑜。
更大的问题还是在剧情,终究难以绕过前三部已经把故事说完了的坎。
这一集剧情的信息量的确不大,更关键的是,第三集已经揭示伯恩是自愿加入这一切的,而这一集为此增加了一个动机:为父报仇(还认贼作父)。
这境界一下子就低下去了。
原来终究还是被黑了,而不是自己铸就的悲剧。
前三作的为生存和真相而战,也化为了寻仇。
本系列另一个特色是每集的Boss都只是下一集Boss的小弟,到第五部Boss已经升到中情局局长了,而且这位汤米·李·琼斯局长还爱好在万众瞩目的公开场合搞暗杀,可信度也一下子下去了,而且东窗事发还坐以待毙,智商也一下子下去了。
好在艾丽西亚·维坎德加盟,颜值上去了。
<图片7>但是,但是,这剪辑,这制作,这手段,是剧情再差你也不太在意的。
接着出下一集吧。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杰森·伯恩的故事到此告一段落,这个苦大仇深的倒霉特工有着和詹姆斯·邦德及伊森·亨特完全不同的气质。
他从来不配备跑车、也不去酒吧喝马天尼,对女人没那么感兴趣,更加没有一个各显其能的团队和高科技装备。
于是他总是吃瘪,几乎每一部都要中枪子儿。
但他又有最敏锐的嗅觉,反侦察技巧天下一绝。
不过电影本身,我个人觉得就那么回事儿吧,我还是适应不来这种太摇晃和凌乱的镜头。
每个十年都有它的动作片代表作——甚至是一整套电影系列。
虽然时至今日,动作电影的纯粹性早就被拆解得七零八碎,融入到了各种其他主题里,为他人作嫁衣去了,但这并不妨碍一代又一代的动作电影人为之付出不懈努力,并深刻地影响着其他电影作品的影像风格。
在21世纪前十年中,好莱坞祭出了《谍影重重》,欧洲祭出了《玩命快递》。
两者将写实的搏击风格重新带回到了大众视野当中,一个影响了之后所有间谍电影的风格套路,一个捧出了末代动作之王郭达·斯坦森。
而《谍影重重》以其凌厉的动作风格和疯狂的镜头剪辑,几乎重新定义了整个动作电影的新标准——忘了布鲁斯南回合制的打斗戏吧,现在是杰森·伯恩们的时代。
《谍影重重》三部曲的身上,最闪光的地方恐怕就是那种精心设计的一气呵成。
汽车追逐,上房揭瓦,徒手搏击,精悍枪战,一切都围绕着合理的剧情以及丰富的人物而良好运转。
甚至是比于正传相形见绌的《谍影重重4》,在剧本和拍摄质量上也要比同期的动作电影高出一级——但毕竟黑历史。
同时,三部而自止的《谍影重重》系列有着一种罕有的贵精不贵多的职业素养,在创意进入枯水期的今天颇为难得,格外可贵。
然而在泡沫横生的这几年里,我们已经见过了太多IP的起尸还魂。
有的铺张浪费有的贱卖情怀,有的莫名其妙有的没玩没了,只有少数能够算得上不孚众望。
空挂着reactivate的名头,却鲜见能有《侏罗纪世界》《原力觉醒》这般高质素的,更不用提《奎迪》和《疯狂麦克斯4》了。
但就《谍影重重》的量级,如果在制作上能有此前一样扎实,重塑活力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的确,《谍影重重》影响了007、《碟中谍》等一系列间谍电影的风格走向。
但《谍影重重》不是007,马特·达蒙也不是汤姆·克鲁斯。
IP和主演的特点决定了其生命的持续力。
《谍影重重》的故事本身是角色驱动而非事件驱动,独特的镜头语言和动作设计不过是表象。
观众关心的是杰森·伯恩是如何一步步解决围绕在身上的谜团的,而不仅仅是为了看一个被追杀的男人是如何用锅碗瓢盆打爆杀手的头。
《谍影重重4》的败因或许就在于此。
而《谍影重重5》找回了主演马呆萌和导演保绿草之后,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
但在《谍影重重3》中就完美谢幕的故事究竟该如何续写,恐怕还需要继续琢磨。
但无论如何,《谍影重重5》都可以算是2016年夏季最为扎实可靠的续集电影了。
作为一部动作片,《谍影重重5》非常不错。
但作为一部伯恩电影正牌续集,《谍影重重5》却显得准心不稳。
好的谍战动作片一直有着紧跟时政的倾向。
不管是越战冷战还是反恐战争,不管是挺身而出还是反思诘问,只要具备了时效性,就算得上是不落窠臼的良好方法。
然而《谍影重重》三部曲的最大功臣之一托尼·吉尔罗伊在接任《谍影重重4》导演之后惨遭出局,无缘参与《谍影重重5》的剧本,使得保罗·格林格拉斯亲自上阵,几乎再现了《绿色地带》暴露出来的炫技和失控。
所谓“后斯诺登时代”的谍战内容老套得不假思索,换成任何一个密谋合作事件都毫不违和。
而为了将这个部分和没有什么理由重新出山的杰森·伯恩联系起来,《谍影重重5》可谓是煞费苦心收效甚微,最终还是落回了公报私仇的层次上。
公平地讲,“后斯诺登时代”其实根本就算是一个伪命题,好的故事早就《全民公敌》了,何必留到近20年后才老调重弹。
无论是《天幕危机》《幽灵党》还是《神秘国度》,统统没有走出老路子——后者甚至早在整整20年前就已经玩了一遍泄密救场的套路。
至于一系列跟风的黑客电影——没错我说的就是迈克尔·曼的“遗”作《骇客交锋》——更是毫无必要不知所云。
社交网络发达至此,再来谈个人隐私和自由权利的辩证关系(而且还没空谈),搁在一部动作戏主导的间谍电影里,显然是多此一举。
《谍影重重5》就陷入了这种总是想“搞个大新闻”的怪圈中:每当电影想要强调所谓“CIA要求社交媒体开后门”的“大事件”上的时候,整个节奏就开始凝滞和呆板。
明明有着非常激动人心的一系列动作设计,无论是开局的雅典追逐戏还是高潮的PK大战都可圈可点,偏偏要让位给印度人讲IT,颇为可惜。
而几位主演在电影中的表现似乎也反映了这种迷茫的情绪。
汤米·李·琼斯的表演——如果能称得上表演的话——死气沉沉,和《谍影重重4》里用力过猛的爱德华·诺顿走向了两个极端,完全无法和三部曲的克里斯·库珀等人相提并论。
新科奥斯卡最佳女配艾丽西亚·维坎德依旧没有摆脱“大片花瓶”的形象,似乎只有低成本文艺片才能激发她的灵感。
相比之下,法国文艺中年文森·卡索的“典型欧洲反派”形象就显得不那么无聊了。
干脆利落的动作戏和杀气腾腾的表情,再怎么说也要比定了型的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有意思。
重新演回杰森·伯恩的马呆萌的心思似乎都花在了过了鲜肉期的腱子肉上,整部电影台词量少的惊人,好像就是在说“反正整个角色都在三部曲交代完了大家知道我是谁就够了”,与其说是Jason Bourne,不如说是Just Boring,连马呆萌自己都觉得无聊和无趣。
总的来说,作为一部《谍影重重》正牌续作,《谍影重重5》对赶时髦的盲目追求让它失去了三部曲时代的迷人和过人之处。
但其本身的高质量和强大的导演和动作设计仍然能够提供很多乐趣。
搞活一部谍战片是很难的。
即便是手握《碟中谍》的派拉蒙,即便是军事小说之王汤姆·克雷西,也难以帮助克里斯·潘成为下一个《杰克·莱恩》。
而环球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避免杰森·伯恩的叙事核心始终都是人物本身,而非独立事件,这也正是《谍影重重》和其他间谍惊悚片相区别的关键之处。
然而《谍影重重5》的整体令人感觉更通俗化,更强调动作戏份,而非聪明的故事,循序渐进的人物和情节发展。
这让《谍影重重5》中的杰森·伯恩显得比三部曲时代更苍白,而那些期待另一部引人入胜的和充满智慧的惊悚片的观众们也难以得到满足。
《谍影重重5》的公式化剧情虽然老套而重复,但并不是乏善可陈。
但斯诺登、棱镜门和维基解密对时下间谍电影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至今仍然没有一部“后斯诺登时代”电影能有个合情合理不显累赘的故事——《谍影重重5》也不例外。
尽管如此,作为这个夏季最扎实最全面的电影(没有之一),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还是希望能看到更多的杰森·伯恩。
只要搁进去一个本·阿弗莱克就行。
太多集了。看得我昏昏睡睡~
想知道被镜头晃的头晕眼瞎是什么感觉么?来看这部电影吧。想知道看的人想吐的烂剪辑是什么样的么?来看这部电影吧。想知道看一部叙事混乱荧幕上充满了演员的脸盘子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看韩剧的感觉是什么样么?来看这部电影吧,绝对不让你失望。那么经典的123部怎么第5部会拍成这个鬼样子
呆萌老了。但只有他才是真正的伯恩。
维加斯酥鸡看困 俩新角色写太烂
看完了,情节没啥必要了已经,直接上飞车和打斗就可以了。从一看到五,主题基本就是论人体组织的自我修复功能。另,lee想靠干掉杜威上位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美国这样搞能不乱吗,我们要有情报部门领导牺牲了,畜牧农林文物宣传什么部门的领导都可以平调嘛(我是身经百战了)
想不到看伯恩也能睡着,感觉greengrass对这个系列已经完全丧失了热情,就是各种撞车快剪交行货
看了一个小时在影院评价的。。。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这部剧情老套镜头晃到不想抬头再看么。。。
1、影史最伟大的动作片三部曲变成了影史最伟大的动作片四部曲。2、过去基本上挖干净了,伯恩的未来何去何从?3、谍影重重的核心精神还是拒绝被招安的孤狼精神。4、天煞孤星,风一样的男人杰森伯恩该拉拉皮了。
什么电影都要被3D绑架吗?没人站出来吐槽吗?
看过谍影重重23之后,每看一部动作片,我都想再刷一遍谍影重重23过把瘾。今晚看了谍影重重5之后,我还是想再刷一遍谍影重重23过把瘾。尴尬。
这片子需要一个正儿八经的编剧,现在伯恩的角色就是废的,剧情更是兜兜转转的无用功,好在导演还在保有水准的自我重复。
想讓一個間諜毀滅,最有用的法子是揭穿其本名;想讓一部間諜電影毀滅,最有用的法子是讓故事與諜報徹底脫鉤。神鬼認證5倆者都辦到了,Jason Bourne這集成Jason Stath,面對突從波灣跳至史諾登時代導致戲外比戲內還不堪一擊的CIA這弱敵,他能做的就是一路打到底,也把己身的冷戰魂滅去。間諜電影已死。
以谍影的水准只能三星,虽然保罗回归,但终究改变不了这部经典归于平淡。
看过了1234后大家都抱着“好啦我们都知道弄不死你”就看看谁被JBgg的心情去看其实也没什么惊喜啦。全部都是感情分
本来没看前三部时候给四颗星,现在全补完了只能给三星了,重复太多了
以一个非常俗套的理由把伯恩又拉回来了,却没给他准备足够强大的对手。真的,我觉得希腊街头那些群众演员怎么闹事比主线有看点。
后半段的剧情简直鸡肋,完全毁掉了三部曲一贯的严谨,即便用重金打造的追车也无法弥补,只会让人觉得虎头蛇尾。照结尾来看,这一神系列作品很可能即将被拖入鱼塘。
希腊暴动巷战摩的好评,但估计花光了预算,柏林伦敦间谍游戏都闷闷的,最后一点钱放到赌城飞车party收尾,也没浪费。故事感觉越来越幼稚了,确实是系列较差一部,好在动作设计依旧保持质量
伯恩老了,故事也没有前三部那么凌厉、有节奏,换了鹰眼也拯救不了这个系列啦!重启吧!
这看了还没一礼拜吧就快忘了讲什么的了,这类动作冒险片这么多系列根本不记得也不想记。从1开始我也没看过。大约看过3、4。就算都看了也不记得了。真心没觉得多好,也没什么精彩镜头。除了对人追踪的无死角无隐私之惊叹。那天也是困点儿,都看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