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西区故事

West Side Story,西城故事(港/台)

主演:安塞尔·艾尔高特,瑞秋·齐格勒,阿丽亚娜·德博斯,大卫·阿尔瓦雷茨,迈克·费斯特,寇瑞·斯托尔,布莱恩·达西·詹姆斯,丽塔·莫雷诺,寇蒂斯·库克,凯文·科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21

《西区故事》剧照

西区故事 剧照 NO.1西区故事 剧照 NO.2西区故事 剧照 NO.3西区故事 剧照 NO.4西区故事 剧照 NO.5西区故事 剧照 NO.6西区故事 剧照 NO.13西区故事 剧照 NO.14西区故事 剧照 NO.15西区故事 剧照 NO.16西区故事 剧照 NO.17西区故事 剧照 NO.18西区故事 剧照 NO.19西区故事 剧照 NO.20

《西区故事》剧情介绍

《西区故事》长篇影评

 1 ) 结束时多哭了五分钟

当一出经典反复呈现的时候,心理总是期待不大高,但是去还是要去的,毕竟有斯皮尔伯格的大名。

旧版电影不喜欢,但是音乐剧非常非常喜欢,19年巡到我屯的时候一场看完马上买了第二天的二刷。

几处不喜欢的:PrologueJet的出场舞被弱化了,本来非常经典非常意气风发的年轻潇洒帅小伙,变成一群只会在街坊搞破坏的小混混。

(好吧设定确实也就是小混混,但是音乐剧的群舞呈现更多在于帅。

)Jet方的女性舞蹈被全盘删除一个镜头都没剩下,本身在音乐剧有非常帅气的小姐姐,这里除了两句台词,啥也没有。

有点过分了啊。

主角初遇的双人舞,被放在了角落,没有背景群舞,这倒不是重点。

重点是镜头一共才两个八拍的片段,第二个八拍居然只拍了上半身,腿部的流动直接就没有了……这是导演不懂舞蹈还是说俩主演不会跳舞啊……男主非常普通啊……颜值唱功演技……Cool,Tony VS Riff打斗戏想做成动作片又舍不得放弃舞蹈感,结果变成慢速跑酷+尬舞……没有字幕,大段西班牙语对话/Hispanic口音的英语我真的听不懂……几处喜欢的:America非常喜欢!

拉丁风情真的热情极了!

说出“我付房租的地方就是家,我的梦想是攒够了钱在这里开自家的店,才不要和你生6个孩子回波多黎各”的Anita太帅了!

Mambo非常剑拔弩张的斗舞,跟原版及音乐剧一样激情四射。

Bernardo和Riff的选角都非常好,眼神凌厉,尤其Riff被枪怼的那个镜头,是动心的感觉Rachel Zegler 且不说她演白雪公主合不合适,在这里是真的非常合适了。

姑娘业务了得,造型也非常美。

高音驾轻就熟,唯一一点点缺憾可能是Rumble前的那一支Tonight需要多一点气势,孩子还小,未来可期。

至于故事,没啥好说的,所谓经典就是故事走向早就了然。

但是悲剧的力量在那,结束的时候,还是在电影院里多哭了五分钟才止出来。

 2 ) 纸面化的人物,想表达的都没讲清楚

西区故事 ★★★☆今天这边第一天上,我去的那场基本满席,可以想到大家对这部音乐剧改编电影有很大的期待。

不外乎我也是其中一员。

但是直到片尾音乐响起我也没有太大触动,在我这里就算不上是一部特别值得推荐的电影了。

看下来的第一感想:舞台感很重。

不过似乎舞台剧话剧音乐剧改编都会有这种通病,就是说看起来没那么像是一部连贯的电影。

男女主角的爱情线插入的太过生硬,甚至比两方帮派冲突更加没有缘由,这跟我预想的爱情线柔软穿插在帮派矛盾的主线中的安排大相径庭(也许是我对故事情节的编排过于自作多情)。

以至于结束时我都不觉得这有啥爱情可说,仿佛这一切都只是为了让男女主唱一出tonight(当然歌很好。

)此外,由于是很久以前的音乐剧改编,剧中有许多在今天的我看来很不想理解的地方(不是不能是不想),比如种族主义,性别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完全没有被探讨而是不经思考生搬上来,最后出现的无谓牺牲好像也没有给这些人的想法带来什么变化。

而结尾处爱情这个伪命题又被拉出来挡枪,致使全片既没有以小见大反映社会问题,也没能做到描绘爱情令人动容。

有如干吞白饭生咽野蔬,食之无味并再无回味之意。

但是,作为一个音乐剧改编电影,它当然也有对得起它的名号的地方。

比如说服化道,比如说音乐舞蹈。

确实对得起奥斯卡的提名。

总结:音乐舞蹈服化道好卡司都救不了一个烂故事。

 3 ) 伟大的艺术

《西区故事》触及种族矛盾问题,音乐的处理颇有独到之处,充满美国式的活力,并且迎合了时代潮流与大众所好。

该片的音乐突破了传统歌舞片的风格,灌注入现代年轻人热情狂放的时代特色,与舞蹈场面的结合尤其丝丝入扣;片中的多首插曲如《今夜》、《玛丽亚》等都很优美动听,而《晚上再见》则让人们领略了年轻人活力四射、粗野奔放的情绪。

独占1961年十一项奥斯卡大奖的歌舞片,奔放明快的舞蹈充满活力,富有时代跃动感的色彩和摄影,尖锐探讨底层混混和移民社会问题的主题让影片广获赞誉,成为影史经典。

值得一提的是,迈克尔·杰克逊的《Beat It》(从歌词寓意到MV舞蹈)都是直接从本片偷师,MJ的歌迷绝不会对片中演员打响指和在街头斗殴的场景感到陌生。

这正应了那句话:伟大的艺术不存在抄袭,只有致敬和再创造。

 4 ) 注定的悲剧

Steven Spielberg 是出色的导演,演员,歌唱,舞蹈表演,画面色彩都很精彩。

根本就是视觉享受!

故事围绕着两的帮派Jets和Sharks的纷争。

难以选边站,Jets是出生在糟糕的家庭环境,变成racist,一直强调说英语,还差点成为强奸犯!

我无法接受不尊重女性的垃圾。

Sharks也是视白人为外人,不愿意往来尝试相处。

牵强的是哥哥被Tony死了, Maria还是爱他😂仓库一处激发的纷争注定了电影的悲剧结尾。

暴力只会滋生更多暴力。

希望乌克兰的人民安全。

Peace

 5 ) 由一点洗脑舞美想到的

隔了一夜打了四星,原因是从昨晚到现在一直在脑内循环两个舞蹈片段。

不得不说导演还是很绝的,配角也确实功力深厚。

第一段是舞会,门一打开就异彩纷呈非常吸睛,导演审美真是很过关啊,蓝色和比较浅的色系衬出白人混混和他们女友的白皮肤,而拉美移民的色系更偏红、黑这些艳丽夺目的色彩,就像他们在白人主导的社会格格不入但又更加富有生机活力的象征。

从开始时的摩擦碰撞到分配舞伴不成回归各自团队之后的斗舞环节,都在彰显一种领地意识,而女性一方面是他们互相较量的资本(当然我觉得她们跳舞自己也跳得很嗨),另一方面却也在不断调节和劝阻男性之间的矛盾(好几个镜头是Anita在安抚Bernardo情绪,Riff的舞伴也在他即将因为Tony出手打人时佯装撒娇地出来说“你答应过今晚陪我跳舞不生事非”)。

这一点在之后Maria的位置当中也有所体现。

一方面Maria是双方发生争执的导火索(虽然本来也早有预谋),另一方面她又一直在央求Tony阻止矛盾升级。

在他们两人之间,Tony虽然也不想再卷入街头群架,但他显得云淡风轻,并评价说自己的好朋友生来就和麻烦难分难舍(这里好替Riff不值,为这种朋友送命有意思吗……),而Maria则更为两人相恋而引起帮派矛盾感到内疚。

第二段是拉美裔的街头斗舞。

比起之前在舞会上两派的明暗色彩对比,这里的服装更加显得丰富多彩也更富生活气息,像是拉美裔移民生活的特写。

同样是男女关系值得深究,女性对于美国社会整洁、舒适和繁荣的歌颂象征着移民对于背井离乡闯一番事业的进取和向往,而拉美裔街头混混们的反驳则是他们美好的理想在种族歧视、社会阶层不平等、xenophobia等等残酷现实面前的破碎不堪。

职业自由却只能选择做下等人的活,租房自由却屡屡被受到各种限制不公平对待。

他们不是没有努力,约架时拉美裔一直在强调他们有工作,不像白人流氓一样天天游荡街头。

Bernardo的好朋友,Maria的相亲对象Chino在夜校学会计和机修,全剧最西装革履,一方面是反衬他最后为了报仇展露硬汉本性,另一方面也是折射拉美裔认为自身应该靠勤劳致富、靠教育打破社会阶层的移民精神。

可惜没和Maria看对眼,最后为了复仇连大好前途也葬送了。

在舞会上Maria在想拉他一起跳舞却被阻拦之后放开了他的手,就在暗示两人注定难以情投意合,虽然最后他也和Maria一起下场,但几乎同时Maria就被Tony不加掩饰的注视勾走了。

还是不得不说说这对男一女一。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相比于Bernardo和Anita一点就着的性张力,这两位虽然应该是一见钟情见色起意天雷勾地火,但演员是一点儿也没能表现出来……在舞会后台初见时,Tony的第一个眼神仍然像是小混混勾搭纯良少女那样轻佻随意,而Maria也像失足儿童一样什么也不问就直接吻了上去。

可以理解拉美裔女性的设定本身就是热情奔放无所羁绊(尽管Maria的其他方面一点儿看不出来),但确实像其他影评所说,"两人的色都不到足以让人起意到如此地步吧”(可能罗朱就胜在这点吧)。

阳台相会那段倒确实是动人心弦,虽然还是不能理解怎么着Anita前去通报消息那一段应该算是全片高潮,各种戏剧冲突随着一个拉美裔女人进入白人帮派阵地而达到顶点。

尤其是当白人混混放拉美音乐调戏她跳舞甚至差点玷污了她,白人女孩们被锁在门外,而拉美裔嫁了白人的老奶奶出来阻拦他们的暴行,就……非常耐人寻味。

西区爱情线脱胎于罗朱,但身份与感情倾向的不停跳转比罗朱更剧烈地多,就是因为种族让它拥有了当代群体冲突的新意涵。

不再只是世仇与男女之情,而且是在一个急剧扩张和工业化的大都市之中,弱势群体之间的各自抗争与蝼蚁相斗。

最后讲一点音乐剧和音乐电影的区别,因为以前我虽然两者都很喜欢,但这次看西区故事也发现自己对于“说着说着就开始唱歌”的剧情衔接是越来越挑剔的。

罗朱的故事也同样发现了不到半个月内,但展现在舞台上因为是一幕一幕,中间省略的部分让人觉得顺理成章,而西区故事一个电影两个多小时讲了一个三四天内从一见钟情到殉情的故事我就觉得挺扯的。

 6 ) 六十年,歌舞继续

(本文修改版刊载于《环球银幕》2022年3月刊,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在《西区故事》的最后,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将一行简单的“给爸爸”(For Dad)放在了字幕之前,让整部电影有了一个更为私人又温馨的结局。

作为1961版《西区故事》的翻拍,本片以一种“反哺”的姿态,让几代人一起重回影院,感受纽约街头“火箭帮”和“鲨鱼帮”那群野小子们的劲舞,感受波多黎各人烈焰般的激情,也被伯恩斯坦那打通古典交响乐和当代爵士乐的完美曲调所感动。

西区故事 (1961)7.51961 / 美国 / 剧情 爱情 歌舞 犯罪 / 杰罗姆·罗宾斯 罗伯特·怀斯 / 娜塔莉·伍德 理查德·贝梅尔献礼父亲,是因为父亲阿诺德·斯皮尔伯格是《西区故事》的“死忠粉”,斯蒂文伴着这部作品的原声度过了青春期。

在他对电影产生浓厚兴趣的启蒙阶段,这些歌舞不经意地融入了他的审美基因里,原作的结构和编排他也早已烂熟于心。

“给爸爸”于是,在新版的《西区故事》中,他并未对脱胎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做改动。

距离莎翁的时代太远,在当代年轻观众心中,这个过于梦幻而甜蜜的故事多少变得难以令人信服,一见钟情后紧跟而来的血雨腥风也显得有些刻意甚至狗血。

《西区故事》的情节似乎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起,被冻结在了时间里,缺乏某些被共同想象所构建的“时代精神”。

白人演员需要涂黑皮肤来扮成波多黎各裔但这并不意味着新版《西区故事》失去了它存在的必要性。

对于老版,影迷所熟知和诟病的一点便是电影的选角:60年代的好莱坞并不能为真正的波多黎各裔提供舞台,当时 “鲨鱼帮”头目贝尔纳多的乔治·查金思是希腊裔白人,他需要涂黑皮肤来演绎一位拉丁裔的角色,而这在当今的好莱坞是破坏底线、不可接受的大忌。

因此,斯皮尔伯格一开始就带着“纠错”的历史使命来重启这个项目,要把塑造角色的权力还给真正的有资格诠释他们的人。

我们等来了“万里挑一”的拉丁裔演员瑞秋·泽格勒、大卫·阿尔瓦雷茨和阿丽亚娜·德博思,博德斯已经斩获金球奖最佳女配角并获得了奥斯卡提名。

但斯皮尔伯格想做的显然不只是如此表层而直接的赋权,他希望能让这些角色以自己的方式重述根植于他们身上的这段移民历史,从而完整他们的个体叙事。

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如何想方设法加入更多内容,比如将核心场景设定在了正在施工的林肯艺术中心。

在上世纪60年代,这项工程把移民社区挤出了他们的家园,让他们在流离失所中进一步被边缘化。

“鲨鱼帮”和“火箭帮”的舞台,围绕着这个以真实历史事件紧密关联的空间展开,所有的废墟布景都有了自己的叙事意义。

拆迁的铁球悬挂在天空中央,它沉重的质感让我们怜悯着两群青年的狂躁、迷茫和不安,电影在文本层面也有了更多的内涵。

电影开始,镜头从拆迁废墟的特写和写有“贫民窟清理”字样的标牌摇起后,滑过林肯艺术中心的效果图,紧跟着便是拆迁的大全景。

在一个十几秒钟镜头之内,导演便高效完成了故事背景介绍与场景的“亮相”,顺便同老版做了鲜明的区隔。

镜头自上而下移动,接连经过两个硕大的铁球,然后“火箭帮”的成员推开地窖大门探出头,压迫感和危机感便在镜头运动和调度之间灵巧传达出来。

与此同时,大师的斯皮尔伯格同样丰富了《西区故事》的视听呈现。

相较于老版,我们能从电影的开场就感受到他是如何精心排布场面调度:帮派成员们穿梭于纽约的街头,镜头捕捉着他们的动作,随着他们在地面上用滑步前进,镜头也带着我们一起向前滑行。

流畅的剪辑卡在音乐的节奏上,运动感扑面而来。

除此之外,老版中那场已经成为歌舞片的经典范例的“天台歌舞”的段落,也被斯皮尔伯格平移到了地面上,这首波多黎各人传达他们心中梦想的歌曲《美国》得以真正在宏伟的场面中进行。

前后景交错,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摄影机在其间优雅而丝滑地移动着,却从不会让观众遗失注意力——歌舞类型片最令人沉迷和愉悦的调度美感,斯皮尔伯格都成功地呈现了出来。

《美国》唱段的歌舞场面六十年过后,大银幕上的歌舞还在继续,斯皮尔伯格为年迈的父亲和年轻的自己编造了新的梦。

社会的发展或许让我们不再相信爱情童话,对刻意的悲情也充满了抵触,但我们始终还可以在歌声和舞蹈中被艺术最本质的美打动,被电影魅力所吸引。

从这点上来说,《西区故事》便完成了它在这个时代的使命。

 7 ) 不单单是罗密欧与朱丽叶

因为喜欢tonight那首歌一直想看,但是61年版的也只是片断式的看片,每次看到开头没多少就放弃了,看到新翻拍的就很期待,终于等到了!

我觉得电影质感还是很棒的,至少能让我看进去。

以前只是把它当作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是这次电影把城市(纽约)社会背景表现出来,不止只是可怜的爱情故事,而是关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外来移民在纽约生活格格不入和与底层社会的竞争等等等的故事。

以前学习美国城市更新和旧城高档化案例,我只是片面的了解,认为城市更新和高档化就必然的进程,但是看到剧作者将当时的城市面貌和社会矛盾浓缩在一段爱情故事里,我发觉并不是这样的,这些看似无用边缘的社区里有许多故事正在发生,他们可能是社会的弱势,边缘,底层和少数人群,但是他们也要生活,有亲情,有友情,有爱情,有梦想。

虽然没有完整看完61年版的,但是从我看到的片段对比,新版还原度很高,如果喜欢音乐剧的还是值得一看的。

 8 ) 转 M君英文随感:More Like Spielberg Flexing His Directory

West Side Story (7/10 stars)More Like Spielberg Flexing His DirectoryDefinitely not as good as La La Land or Hamilton, West Side Story portrayed exactly what the original play included, which ensures its quality, but eliminates any surprise. I truly liked the cinematography and choreography, especially with the scene in the gym when the two opposing peoples compete. The two stylistically different dances implies one another’s prejudice, are both visually stunning and breathtaking. What could go wrong with a Steven Spielberg movie... except for the protagonists. Compared to La La Land, which narrates the story of two perseverant dreamers attract, hurt , and ultimately complete one another, Tony and Maria presents us with cliche love at first sight, stairway love talk and all that - not very convincing. Overall, a movie with perfect lighting, actions, and shots, but with an old story.

 9 ) 搞不明白商业片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为何钟情于翻拍同名百老汇舞台剧

2021美国歌舞片《西区故事》,根据1957同名百老汇舞台剧改编,全球累计票房7258万美元,定级PG-13,豆瓣评分6.3,时光网评分7.9。

本片是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最新作品,不过娱乐性可远远没有距离本片最近的2018年《头号玩家》那么精彩。

看完本片,我没搞懂为何斯皮尔伯格要翻拍这个百老汇舞台剧,要知道斯皮尔伯格是很少搞翻拍的。

因为有着1961年的同名电影,所以评价本片,肯定要将二者比对来看。

正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与1961版相比,2021版强化了歌舞的娱乐性,强化了剧情的真实感,强化了背景布景的真实感。

1961版可以说是大型布景舞台剧,有着浓烈的舞台剧痕迹,而2021版则是带有音乐歌舞元素的剧情片。

2021版是现代意义上的歌舞片,而1961版则是舞台剧以电影形式呈现。

1961版戏剧化,2021版写实化。

1961版和2021版的优劣各不相同,1961版的歌舞戏没亮点,爱情戏有亮点,作为歌舞片,亮点本末倒置了。

2021版则反过来,歌舞戏有亮点,爱情戏没亮点。

2021版的歌舞戏劲爆,热闹,欢快,视觉冲击力强,娱乐性强。

不过爱情戏拍得不如1961版有意思、有味道,结局煽情力道不足,不够悲情。

在剧情上,2021版和1961版一模一样,几乎没有区别,编剧和导演并没有做出剧情上的改动。

在角色设置上,2021版仅仅将男主的恩人由老头改为老太,除此以外的角色都和1961版没有区别。

毕竟2021版也是改编自1957同名舞台剧,只能忠于原作,不能面目全非。

男主是《星云里的错》《极盗车神》的安塞尔·艾尔高特,他天生一副娃娃脸,虽然已28岁,不过在本片中出演二十岁痴情小伙子,毫无违和感。

女主是新人,豆瓣中显示本片是她的第一部作品,怪不得我看着如此眼生。

她是波兰/爱尔兰/德国/意大利混血(真够杂的了),大眼睛,大嘴巴,宽眼距,棕皮肤,看着不是很舒服。

两位主演都不是专业歌舞演员,所以歌舞戏都没有亮点。

女主只唱不跳,男主有唱有跳,歌舞这种才艺非短时之功,两位主演没能为观众献上令人眼前一亮的歌舞表演(我此时想到了歌舞片《芝加哥》的主演凯瑟琳·泽塔-琼斯虽然也不是歌舞演员,但是却奉献了极为惊艳的歌舞表演)。

影片在台词上有一大败笔——非英语台词过多,角色语言在英语和非英语间不断穿插变换,观众一会明白,一会不明白,一边看一边还要猜测没有字幕翻译的非英语台词是什么意思,严重干扰了观众的注意力,影响了观众的投入度。

导演为了刻画非美国角色,可以适当地加入非英语台词,但是非英语台词过多就是过分了。

莎士比亚确实厉害,《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戏剧冲突极为强烈的故事六十多年来被各种改编,赋予各种时代背景,每个作品都非常精彩。

从本片有多款中文海报来看,有可能要引进国内上映。

 10 ) 1961 & 2021

那么晚还不睡,是的,说明我今晚high 爆了[破涕为笑][破涕为笑][破涕为笑],本着不看评分和“影评”,作品好不好,自己撸片自己说的算的觉悟,今晚撸了《西区故事》。

为啥不先撸1961,要先撸2021,是因为我知道杰罗姆·罗宾斯会更贴近原作,毕竟他百老汇出生,舞蹈本行对于我来说,很容易理解,最好的状态一定要留给最难的(虽然2021评分最低[破涕为笑][破涕为笑][破涕为笑])--1961:确实最“尊重原作”,更舞台化。

2021:更电影化,空间调度很赞,行云流水,过瘾的很,(电影化的优势)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强项。

这次斯皮尔伯格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结构,顺序,方法,立场,对原作的解读,都做了“很多”的改动。

(很冒险,毕竟西区太经典,原著党能不能接受是一回事,对于想看到新东西的老观众,要提供什么样的细节,和角度),说实话,斯皮尔伯格做的很好,并且更好,解读更丰富了。

其实,都是西区,同一个故事,但是,说的确实是一个60年故事的“延续”,从前的他们,“教会”了我们?

还是从前的他们,教会了我们!

1.最直观的,从舞蹈语汇上来说,1961和2021表达的意思是不完全一样的,2021融入了更多的舞种元素来表现美国多样化,和更多的现代舞来做内心表达。

2.配乐更丰富了,途中我还在思考斯皮尔伯格把配乐改的那么“复杂”,是因为现在的孩子们接受信息,和感知的能力更快更丰富吗?

3.两个版本对“移民者”和“本地”,“困境”的解读都不太一样,细微之处导致整个影片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别”。

4.1961更直白,斯皮尔伯格把这些矛盾放的更大,有些不好说的话,却又更隐蔽了,希望能让人快速捕捉到,“却又不想被人捕捉到”。

5.斗舞部分,我个人最喜欢1961,毕竟斗舞嘛,罗宾斯解读更专业点,斯皮尔伯格在“舞”这块,从开始第二段舞蹈换成“地盘圈舞”到结束,构思和对“舞”的理解和表达,也是没问题的,我个人是接受和明白的(其实,他这个版本更容易懂。

)6.重唱的电影化,节奏把握也是斯皮尔伯格的最好,重唱对于歌剧,音乐剧,歌舞剧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重唱是每个作品中,我最期待和最重视的段落)7.斯皮尔伯格用心了,60年了,(美国,世界)进步了多少,拥有了多少,这种(更多的)隔膜还在,反而更变本加厉了(相对论?

),哎,用心了。

温馨提示:这片如果真的看太久,不太记得了,我建议两部连着刷,不然斯皮尔伯格有些“弱剧情”处理,真的会解读错误的。

(有时候,剧情弱,可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抠鼻][抠鼻][抠鼻])。

最后,歌舞剧电影化,不得感叹光影的魅力真的太大了[哇][哇][哇]

《西区故事》短评

男女主角不好看,舞会相识不高光,送信一节张力也不足

7分钟前
  • 飞来横肉
  • 还行

3-21、222月底就有片源了,竟然拖拖拉拉到现在才看完。经典故事加成出错的概率不大,这版钱多了,灯光画面舞蹈服饰都太精美好看了。还是掩不住悲剧的内核,在打架那里竟然暗自希望能改故事,但是如果改了其实后半部电影就完全不存在了,也失去了它该有的意义了。因为自己看着看着也意识到,后半段的悲剧才是让这个故事重新升华的地方,所有的恨和爱交织在那几个角色短暂的两天时间里。

11分钟前
  • 乐乐的le
  • 力荐

民族主义是毒药

14分钟前
  • 拾叁空城
  • 推荐

除了开头15分钟的歌舞和运镜,以及结尾《罗密欧与朱丽叶》般的殉情,中间漫长的叙事且有意设置的大量留白(西班牙语不设置字幕)矫枉过正平等尊重了世界语言,但隔阂了观众。并无太多歌舞剧改编电影的观影经验,此片对我来说最大的吸引力是讲着西班牙语的波多黎各人:血气喷张的男人和性感美艳的女人,跳起舞来更为诱人。

16分钟前
  • 茗政
  • 还行

如坐针毡,槽都懒得吐,好想知道影片结束的时候美国人到底在为了什么鼓掌。在电影院打开了四次豆瓣确认这导演是斯皮尔伯格

19分钟前
  • 妄童
  • 很差

观众对《西区故事》的小混混斗殴太熟悉了,歌曲也太熟悉了。老斯皮尔伯格选择翻拍熟悉,注定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肯定不是世界名导的风格,也失去其翻拍的意义。但老头子确实没拍出新鲜东西,中规中矩能拿到一个奥斯卡提名也是上限了。

21分钟前
  • 神户酩人
  • 还行

真的就 不好看,要不是这剧和导演的名气,我想我是不会看的。唯一的印象点是感觉记忆深处有那么点似曾相识的America,还有Glee中听过的I Feel Pretty(可能首因效应吧,我还是觉得Glee的改编版好听)。

25分钟前
  • 戴老板
  • 很差

😅挺无语的改编,可能是因为原作剧本本来就很无语吧

30分钟前
  • Bradley_10
  • 还行

烂透了。很少给这么大的导演给如此低的分数,但我不理解的是如此陈旧的故事,无趣的转折,没逻辑的感情线,生硬的舞蹈,难听的音乐,为什么还要拍成电影?

31分钟前
  • 中雪君
  • 很差

歌舞场面还挺华丽的,不愧为大投资。女主挺美的。

35分钟前
  • 沉默的导航
  • 还行

艺术、音乐、爱情都是非理性的,精彩绝伦,感动🥲

38分钟前
  • Ber_雪碧
  • 推荐

如果我的印象准确的话,这部新版要比老版稍好些。摄影、剪辑和编舞都略胜了一筹。虽然故事还是稍微有点弱,但整体风格确实更适合当代人的胃口了。

43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摄影机也在舞蹈,乐此不疲地翻越场景,和戏剧行为同调的起落和往返,频繁的越轴,一刻都不停留,好像被赋予了一双更自由的眼睛,视点本身就能谱成乐章。这是诠释剧场的另一种方式,无处不在的镜头炫光也是同样的道理:人的眼睛是不会看到这种光的,所以总会心虚地觉得它在不停提醒我周遭的虚幻。械斗段落也许是全年最出色的单场戏之一,阴影照告的危险,风卷残云的不理智,陡峭丛生,坠落发生在瞬间。音乐正正地停留在这之后,这让最后几个最悲伤的时刻,都沉浸在无声里,终结在不说明中,这种力量反而更强大,更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这是无人幸免的悲剧:失去栖身处,失去爱人,失去良知,失去生命,所有的苦难处处相通。

45分钟前
  • el
  • 力荐

有一处高级黑是林肯中心成了废墟,伊莎贝拉博物馆还完好无缺。运镜的确无比流畅,但莎翁故事用如此愚蠢的枪战不能忍。

46分钟前
  • 猫日那
  • 还行

所以为什么要期待一个业已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去精准还原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光影带来的感动呢,引导的方向不大对。Ansel唱歌跳舞还真是都不精通。

48分钟前
  • ChrisKirk
  • 还行

翻车。。

53分钟前
  • 小黄帽子
  • 较差

原作就不是什么”珠玉“,事实上老版电影在平衡舞台感和电影媒介上做的非常失败,Spielberg明显注意到了这点,所以在新版上不仅修改了编舞的调度和细节使之更适合大荧幕,也在cinematography上下足了功夫。Mise-en-scene相对于老版的丰富其实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电影工业的发展。然而影片本身也只是三星水平(原作放在现在来看是比较overrated 的musical),好在casting拉回来了一把:虽然Ansel Elgort不出所料很拉垮,但Rachel Zegler的唱功简直惊艳;Ariana DeBose在The Prom时期就很有亮点,到了Anita这个全剧最出彩的角色上,她更是如鱼得水。本片邀请了老版Anita的扮演者Rita Moreno回来助阵,更是安排了一首solo,在情怀上倒是诚意满满。Overall,如果不带着包袱与滤镜,这个版本的”西区“确实不算差。

58分钟前
  • VicWallflower
  • 推荐

《身在高地》7.2,这部片子6.0?豆瓣用户完整看完一部电影挑战(不可能的任务)。既然是这么忠实的翻拍,那么很难不去和老版对比,新版在角色写实方面有所加强,但少了一些更加风格化的处理。

1小时前
  • James Cool
  • 推荐

全片大概有十段精彩的歌舞 摄影也很美 看得非常享受 电影本身倒没啥好评价的 希望白雪公主的音乐也好好做 让Zegler小姐唱满两个小时👏

1小时前
  • 在云端的Scotty
  • 推荐

虽然但是… 拍得好牛逼啊🤩拉片爱好者全程高潮。镜头运动、剪辑节奏和光影变换都和演员们一起在跟随音乐舞蹈,古典好莱坞的气质被赋予了来自“未来”的科幻质感,让这一版改编真正具备了一种摆脱时代束缚的永恒性。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