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年的老片子了,从图书馆里借出来主要是想看看“人淡如菊”的徐静蕾同学的演技。
我们这种小学校为数不多成分奇特的中文DVD收藏中居然有本片,可见它还是比较受认可的。
我对这部片子的期待就是,这是一部正常的生活片,不是那种想让人云里雾里的文艺片。
可是很不幸,它没有达到我的期待。
它没有生活片该有的,不经意间打动人心的细节;没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一个拧巴的女儿和一个其实很正常的老爸,以及还算有趣,但是跟整体氛围很不符的老爸语录。
它想表达一种“非典型父女关系”。
这一点上老徐倒是做到了:片子里的父女怎么看怎么像情人,女儿的爱答不理、嗔怪、出言不逊,就像是在跟年长男友撒娇。
我后来发现,叶大鹰的扮相,跟王朔在网上流传的某张相片很像。
徐的表演嘛,看不出是在表演。
这不是说她的表演功力已臻化境,而是她的表演给人以一种太过随便,随便的不像在表演的感觉。
她在将爱情进行到底中的扮相确实清纯。
也许她确实适合偶尔玩票演一把,但是把演戏作为职业?
她不适合。
我要你人在,天天在,有你在这个家才像个家,你懂么?!
我始终记的徐静蕾高声喊着,声音依旧混沌,周围的一切因为摄像的效果黯淡无光,她的脸庞很难看到的露出复杂激烈的表情,她投入的表达着她的感情,这几乎是电影里唯一的一次。
一直以来她把她的全部情感那么深的埋藏起来,像是小孩子埋藏父母不允许把玩的玩具。
在这一刻,它终于曝光。
在这一刻,我终于明白,其实,她始终爱着。
对于情感的迷惑伴随着我看电影的整个过程。
中国人的爱似乎自古以来就是内敛而深沉的,不容易表露在外,也不愿。
爸爸,对小女孩是一个虚幻的词汇,父母离异之后,她就不曾见过爸爸。
她只是在某一些不经意的片刻看到那个男人,在她们背后看着,或者和妈妈简短的对话。
直到妈妈永远的离开。
生活把她推向了她的爸爸。
爸爸和妈妈是截然不同的人,爸爸放荡不羁,爸爸满不在乎,爸爸迷恋物质,爸爸贪恋生活。
父母的性格都沉淀在她的生命里,即便不愿,她还是一样的像母亲一样无望的追求着自己小小的幸福,安定的生活,简单的小家庭,她追求的是最最普通,最最单纯,最最平淡的,也是最最安全。
但事实却往往不能近随人愿。
母亲嫁给了她的爸爸,他们注定无望的相爱着,甚至不知道自己在爱着,他们注定不能满足彼此想要的,却又一生纠缠,他们真是的情感都推在舞台背后,退在生活的背后。
女孩和爸爸也是一样。
隐忍退让是女孩的全部。
爸爸进监狱后,她固执的坚持自己的生活,她只是想生活,生活却不愿意给她那么多。
她以为可以安心的和一个不温不火的男人白头偕老,却还是逃不开被抛弃的命运,因为无爱,如同注定。
无爱的退一步迁就,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她只有她的爸爸,永远的在她的生命里。
即便是他瘫痪了痴呆了,她无法感知到他,她还是不能离开他。
他们不自知的爱着,从女孩唯一一次真情的流露当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觉到这一点,但是这毕竟只是一次真情流露,在生活的大部分中,他们只是彼此伤害又彼此倚赖着。
这是一部很沉重得电影。
或许因为可以从中看到我的生活,总觉得生活就是沉重的。
整部电影都笼罩在一层灰色当中,一如北京胡同里绵长绵长的灰墙。
仿佛听到莫文蔚的声音,日子像是道灰墙,骂它也没有回响。
破败的阴暗的潮湿的凌乱的北京的平房,肮脏的胡同和面目不清的人群,是我们生活的底色。
在生命中,我们总是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被推到了生命的最前端,我们深切的爱着,自己却始终不明白。
生活一直在继续着。
在结束的时候,我们会在墓志铭上写下,我的一生,我都忘了。
如爸爸所说。
写于二零零五年
这是一部关于爱的影片,是倒叙的结构,主要讲述了女儿小鱼和爸爸鱼达的故事。
母亲意外遭遇车祸去世,小鱼和从未谋面的爸爸一起继续生活,爸爸因酒吧涉嫌卖淫罪锒铛入狱,小鱼渐渐长大,找了男朋友,离开了爸爸。
验证了爸爸的话,怀着孕的小鱼独自一人回到北京,生下孩子,老鱼、小鱼和小小鱼三人组成了个家,老鱼却因为脑溢血倒在了为了赚生活费而连夜赌博的麻将桌上,小鱼接回老鱼好好照顾他,一人撑起了家。
最后老鱼因脑溢血再次发作去世,小鱼重新结了婚,将爸爸和妈妈葬在了一起。
本部影片在镜头上以长镜头和特写为主,特写镜头让人物的表情更加清晰,人物表达情感的方式也和略带伤感的背景音乐轻音乐一样非常细腻。
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在故事内容编排和人物塑造上,故事叙述温和平缓,却十分让人感动。
影片中运用了一些重复镜头和隐喻镜头,印象最深的就是小鱼母亲遗像的重复。
小鱼母亲的遗像在影片中多次重复,也可以看出老鱼对于前妻不是不爱,其实也渴望一个温暖的家。
但是老鱼这个人,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和小鱼的母亲是不同的。
老鱼活的潇洒,认为今朝有酒就今朝醉,影射了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一种现象和潮流,这类人没有信仰,喜欢玩乐,对人生看得很淡,什么都喜欢直接坦荡的,看不起伪君子。
影片中四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时,老鱼对于小鱼男朋友的挖苦话,不仅仅表现出爸爸对女儿的关爱,也体现出了老鱼这种人生观念。
但是呢本片也相当于给人们一个小小的启迪和提醒,人还是应该有信仰的活着,活得更加有意义一些。
影片中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自然是老鱼了。
影片中塑造的老鱼这个人物具有非常不同的两面性,小鱼也说过她对于父亲并不非常看得清楚。
老离婚后开过酒吧,因容留卖淫女入过狱,一生玩世不恭,唯独对于女儿小鱼的爱,像他自己说的再混蛋的爸爸也是爸爸。
但这两种不同的人物面并不矛盾,老鱼的人生观念也决定了他这个爸爸并不像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爸爸,他不要求女儿成凤,只要女儿开心,混一辈子也行。
他对女儿的忠告虽然不是一般爸爸会对女儿说的,但都是真真切切来源于他对于险恶社会的经历。
老鱼最后痴呆了,即使老鱼以前离开过小鱼,做过让她想要恨他的事情,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就像最后老鱼痴呆了,小鱼也一直无微不至的像照顾小孩子一样照顾老鱼。
老鱼小鱼之间的爱,表现出了父亲和女儿之间深厚的爱,是血浓于水,是恩恩怨怨也无法切断的。
但影片美中不足的一点在于结尾。
老鱼去世后小鱼结婚的场景简单带过就好,或者表现出爸爸去世后小鱼的一些态度等,如加入女儿小鱼想让爸爸也给杯喜酒的场景,寓意着爸爸希望女儿能有个好的归宿,也更加贴合本片的主题。
最后镜头可以定格在父母合葬的墓碑上,叠加出小鱼和丈夫还有孩子一家三口来扫墓,孩子也长大了会叫爷爷了等。
因为在结尾增添一些本片主题情感的延续会是本片显得更加完整。
《我和爸爸》不一样的父女情。
爸爸永远是爸爸,亲人才知道亲人的好。
叶大鹰扮演的爸爸,看似个老混混,可是心里对女儿的爱是最柔软的一块。
父女像朋友式的相处,心里互相关心,但嘴上永远带着刺。
老爸看男人的眼光也很毒辣,那个学生时代的男盆友,酸文假醋,以为可以依靠,但是感情变了,人就是陌路。
一直以为,真正相濡以沫的夫妻很少。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父母子女的亲情往往是更血脉相连的。
那是一种血亲。
其实能够真正彼此依赖,相濡以沫的,才是亲人。
写于她拍陌生女人来信之前是不是应该说她是大陆的张艾嘉或者许鞍华,但她的刚一出手也并不比她们逊色。
《我和爸爸》中能感到她的才气智慧,知性与感性。
小成本的电影,能网罗到叶大鹰,姜文,张元这些人,这些人应该不是冲着她的美貌或者已有作品的名声去的,我想应该是欣赏,这些人看到了她的潜力和才华。
大陆电影不缺少长得漂亮会演戏的女演员的,少的是好的导演,一个好的导演可以让从来没有过表演经验的人当上影帝,比如姜文之于夏雨;一个水平一般的导演可以让好的演员再无精彩,比如孙周之于巩俐。
讲亲情的电影我们有过不少,非要把人弄到哭得稀里哗啦的份上,滥情煽情矫情,哭过之后便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喋喋不休把什么都说尽了,那是拍给家庭妇女看的电影。
《我和爸爸》当然也是讲亲情,一个有点特殊但又再普通不过的家庭中淡淡的,欲罢不能千丝万缕的父女之情。
一个有些混蛋的父亲,游离于正常的生活轨道之外,却又让人觉得他的生活再自然正常不过了,发过财有过钱最后又一无所有,对女儿的感情中有温情的内疚的苦涩的成分,都表达得非常到位,让人感觉到他的可爱。
而女儿也是这样平平淡淡的,上大学,谈恋爱,结婚离婚生子,在缺乏爱的环境中过早地结婚,未听父亲的劝告。
一个本来也许会是问题少女的路子,甚至会想到她会有轰轰烈烈的走法,大学上得有出息了,傍了大款了,赚了大钱了,但都没有,一切都很平淡,平淡地能触摸到生活本来的样子,很多人就是这样过着。
不止才气,还有她的野心与大气。
电影不会把什么都说了,让我们自己来感受来设想。
想到她要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了,这样一个探讨人心理的故事,由女导演来拍也许最好不过了,我甚至有过找到她的网站,给她写封信的冲动,建议她拍萧红的《呼兰河传》,或者把萧红的一生拍成电影。
在这样的市场喧嚣泥沙俱下中,终于有人认真地来拍文艺片了,终于有些题材不会毁在二流或者三流导演的手中了。
原载:《电影文学》2004年第9期。
《我和爸爸》获2003年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影片获此殊荣的原因之一,是它既表现出新生代电影非常个人化的“作者电影”的鲜明特色,又在寻求着常规之变,塑造了一个中国电影史上没有先例的另类父亲。
集出品、制片、编剧、导演和女主角于一身的徐静蕾说:“以前我们一说亲情的片子就一定是哭啊,然后呕心沥血,父母都是严父慈母什么的。
其实父亲也是人,也是十分丰富的一个人·····但被好多艺术作品给概念化了,所以我要拍一个很丰富的父亲,他的优点特别突出,他的缺点也特别突出。
” 影片中的父亲既不同于第五代电影中“被弑”的父亲:专制、暴戾、腐朽,往往将自己的欢乐建筑在子辈的痛苦之上。
也不同于李安“父亲三部曲”和新生代电影如张扬的《洗澡》中那个代表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可敬父亲,那个“父亲”在中国的惯性语境中,总是以一个性格匮乏的“背影”(如朱自清笔下的父亲一样)式形象出现,含辛茹苦,严厉而慈爱。
而在《我和爸爸》中,一个女儿心中没什么概念的“爸爸”从天而降,又突然消失,在即将淡忘他的时候,他又闯入女儿小鱼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方式,爸爸当然没办法成为小鱼的生活支柱,更不能让小鱼情感上有温暖的慰藉,既可鄙可怜又可爱可敬,这是一个被完全颠覆了的非传统的父亲形象。
《我和爸爸》作为新生代电影的又一个常例 在题材选择上,如果说第五代导演选择了历史的边缘,那么新生代(第六代)导演则选择了现实的边缘,他们的很多作品涉及到当代社会的边缘人:如摇滚乐手(管虎《头发乱了》、娄烨《周末情人》)、无所事事的闲逛者(张元《北京杂种》)、吸毒者(张扬《昨天》)、妓女(王超《安阳婴儿》)、小偷(贾樟柯《小武》)、行为艺术家(王小帅《极度寒冷》)、黑社会老大和混混(王超《安阳婴儿》)、同性恋者(《东宫西宫》)、哭丧婆(刘冰鉴《哭泣女人》)、打工仔(王小帅《十七岁单车》)等,他们生活在主流社会之外,拒斥正统的文化秩序和道德规范、漂泊无依。
孤独苦闷、情感混乱迷茫。
这些人曾在中国电影中多次出现过,但是过去的作品在将正面的、主流人物美化的同时,也将这些人简单化和脸谱化了。
80、90年代的第五代导演作品中,虽然对边缘人人性的复杂性做出过一些剖析,但这种努力远没有新生代做得这么深刻、尖锐和彻底,新生代以悲天悯人的现世情怀对这些为主流所不容的人的境遇进行了展示,这是别一种眼光和审美观照。
他们从正面的客观角度,对其人性的复杂和生存的困惑给与了深深的同情和人文主义的审视,以一种民间的姿态彰显了中国人当下生活中被主流意识形态遮蔽的弱势群体的本真状态。
《我和爸爸》中的父亲老鱼显然是一个新生代导演们着力表现的角色——边缘人。
父亲在与母亲离婚后就从小鱼的记忆中淡出,母亲已把小鱼养大时却突然丧命于一场车祸中,然后陌生的父亲就进入了小鱼的生活中。
小鱼对他开始时就很生疏和冷漠,读高三了心中还没有整体的父亲形象,只是一些模糊的记忆残片。
小鱼的小姨对老鱼也不十分友善,要小鱼跟她去学,怕在老鱼的影响下考不上大学,即使未来的女婿也对他没有起码的尊重。
老鱼和人合伙开酒吧,以容留妇女卖淫罪被监禁三年……通过赌博得到大笔的钱……他之所以在小鱼读中学了还对他很陌生,甚至一见到小鱼就赶忙走开,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问题爸爸”,痛恨其生活方式,而离异的妻子又不让他和女儿接触。
新生代导演将目光转向另类人的生存,在他们的作品中,这些人身上千夫所指,人人得而唾之甚至诛之的罪恶和毒素被解构和颠覆了。
如果说第五代导演使原先二元对立的敌我关系变得模糊和不再径渭分明(如《一个和八个》中的土匪和共产党员等),那么在新生代导演的作品中,二元对立黑白分明的好坏关系被彻底瓦解了(如《小武》中的小偷和警察等)。
这反映了新生代对世界的看法更为宽容和通达,对生活的理解也更为多元,对上一辈人无法容忍的价值观开始以见怪不惊的态度去承受和容纳。
老鱼为主流社会所不齿,他老犯事儿,使父女关系总处于动荡中,从而给女儿带来了莫大的烦恼。
小鱼对爸爸这么说:“我不要你有钱,你一有钱就要出事儿。
我不要你有钱,我只要你安生地呆在家里,一直在,天天在,这才是家,你懂吗?”老鱼最终为了让女儿和外孙女过上舒坦的日子而选择了依靠赌博来赚点钱的方式,而使自己再次陷入“麻烦”中。
但这个“问题爸爸”乐观、开朗、豁达并且热爱女儿,显然在女儿和观众的眼里不是一个大奸或大恶之人,不但让人同情和怜悯,在某种程度上还显得特别可爱和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另一方面,在电影的美学风格上,新生代电影背离了第五代的宏大叙事和对民族寓言的讲述,着力于用纪实的手法、启用非职业演员、以个人体验和倾诉的方式再现当下生活的残酷性和原生态的本真面。
《我和爸爸》是一场非常典型的来自徐静蕾个人的倾诉,她在电影里表达了她向往的父女关系、她对人生的看法和感情的认识。
“我和爸爸”这个极其普通的命名,言简意赅地说明了电影的全部内容:普通人的温情、非戏剧性的平庸而真实生活。
徐静蕾故意使用了特别陈旧和老实的方法来搞这部电影。
如果没有外景里北京的高楼大厦,那么陈旧的屋子、老式的家具等等,则会使这部影片看上去毫无2003年出品应该具有的时代气息。
影片的人物关系也非常简单,宣传上的姜文、张元等当红大碗完全是噱头,两人分别出场不超过5分钟,比花瓶还花瓶。
真正的主角只有徐静蕾和叶大鹰。
那么,为什么要挑叶大鹰来演父亲呢?对此,徐静蕾解释说:“选一个非职业演员来演,是因为他有一种游离状态,而职业演员对喜怒哀乐都会表现得很明确,但是有时候人的感情又不是很明确的,即便是在哭,也会有很多别的感觉在里面,而叶大鹰的这种感觉就很丰富,很多东西会自然流露出来。
” 影片走的是切近生活有着纪实风格的路子,叙述方式不温不火。
没有速度和画面跳转等现代技法带来的刺激感,也没有大幅度的曲折情节和情感起伏,它波澜不惊,只慢条斯理地保持自己的叙述节奏,处处体现着徐静蕾作为一个成熟女性的细腻和平静。
导演的摄影机离生活非常之近,无论是徐静蕾的蓬头垢面,自然的光效,还是大量的内景拍摄。
这样的与生活的近距离接触,带来的烟火气使得影片具有一种平实的质地,没有女人自我怜惜的脂粉气,也没有处女作经常会有的急于自我表现的戾气。
徐静蕾对于生活的善意和真诚具有新生代导演鲜明的印记。
常规之变 尽管题材和美学风格上与许多新生代电影一样显示出“代”的记号,但《我和爸爸》却在这些题材和特征中追求常规之变,新生代极为先锋和前卫的姿态被不动声色地用一层女性温情的“轻纱”遮盖起来了。
首先,新生代的许多导演的视角要么是一种全知全能的客观视角,如贾樟柯的《站台》等,要么就用边缘人的视角去关照边缘人,如娄烨的《苏州河》等。
与其不同的是,徐静蕾对边缘人的观察和描述是从女儿——这个属于主流群体的主观角度去切入的,把边缘人的生活的另一个纬度:属于常人主流情感进行了精雕细刻,从而把其边缘生存方式给简化掉了。
如姜文所言:“那是个有点不着调的父亲,但是他同时又是非常疼爱女儿的……” 甚至有网友将其评为“叶大鹰扮演的这个混混老爹,一条眉毛高一条眉毛低,秃脑壳,腆着脸跟闺女套近乎,是目前中国电影史上罕见的形象,近乎后现代。
”在女儿的眼里,开酒吧的爸爸、人贩子爸爸被“很小男人”、穷酸、清高的男友当面斥为“人渣”的爸爸虽然怪异,但是也渴望和乐于享受属于正常人的天伦之乐,希望有个让他疼的女儿和孙子,为女儿做饭和照料外孙女时体现出的细心周到,对女儿爱情选择的错误以及婚姻失败时所体现出的宽容和溺爱,这些属于人伦天性的感情以压倒性的优势掩盖甚至消解和洗去了其作为社会中的不法分子时的“罪”和“恶’。
由于“容留妇女卖淫”、做不法生意、在黑道上混、坐监狱的场面和情节并未出现在观众的视城中,都是通过女儿的内心独白和画外音交代出来的,由于叙述视角的限制,女儿没有看到的,观众也就看不到,只能跟着小鱼去揣侧,这种角度不但可以为尊者讳,而且还可以通过不在场的虚写,把那些实际上很暴力和很残酷的属于父亲“恶”的一面给弱化了,呈现在观众眼中的是内心虽然很痛苦和无奈,但却显得平静、坦然和睿智的一个慈爱的父亲形象,加之由于在父亲的叙述中他小时候学习比母亲学习优秀,由于被视为异端,为妻子、亲戚、女儿、女婿的鄙视和排斥,特别是被等察捉拿后摁倒在桌子上的可怜场面以及后来由于赌博受惊吓成为一个白痴后不治而终的可悲结局,这个本来应该是社会“垃圾”和边缘人的父亲就被里换成为了一个被侮辱和受伤害的角色,在加上其对爱情、婚姻、人生富有哲理的洞察以及后来的事实对他的预言的验证,父亲俨然成了一个饱经沧桑的智者。
父亲既可恨可怜又可爱可敬:晃着脖子走路、黑暗中无声抽泣、大口大口吸烟、夸张地扭曲地哭、那种中年男人特有的孩子气……叶大鹰这位非职业演员用很本色的表演将其拿捏得丝丝入扣,恰到好处。
年轻的徐静蕾就这样通过虚写“恶”,实写“善”,简笔带过父亲另类的一面,浓墨重彩的渲染和涂写其善良、爱心、智慧、豁达主流的一面,从而成功的完成了一个可鄙、可怜、可敬的“圆形”的父亲形象。
其次,许多新生代电影在表现边缘人的生活时往往设置一些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常常制造一些非常有强度的视觉冲击。
《我和爸爸》却化浓烈为平淡,竭力回避着年长的先锋导演们玩的很老道的这些手法。
她所讲的这个故率,有种记人散文的味道,让许多被情节跌宕起伏和大开大合的电影培养出口味的观众,觉得整个影片情节设计实在是平淡无奇,而且用力平均,搭配起来没有亮点,毫无新意,似乎情节没有,细节没有,音乐没有,表演没有,摄影没有,一切都在常规中进行。
但是这恰是徐静蕾的自觉迫求,她说:“我喜欢那种电影,用很平静的叙事方法、镜头语言去讲人在生活中面临的很多很残酷很无奈的东西,它不一定是一个剧情片。
我看过一个影片,有个镜头是一个新鲜的苹果,刚咬过一口,吃苹果的人从旁边走过,你感觉她会去拿一件什么东西,但她拿了一把枪,然后就自杀了。
我觉得这种感情是非常强烈的,虽然表面上很平静,但整个效果特别强烈,要比大喊大叫的悲痛要有力得多。
”影片悲天悯人,却又歧路丛生,在导演不露声色的调度下,以女性主义和民间主义的双重视角颠覆了中国传统叙事文本和影像中对“父亲”形象的固有描绘。
关注、理解和宽容:对边缘人的态度 年轻的徐静蓄和生于70年代前后的新生代导演一样,对爱情、婚姻、家庭、死亡这些组成生活和生命的基本元素感受是一致的。
新生代中完成作品稍早的导演如章明、姜文、张元、王超、娄烨、王小帅、贾樟柯等以先锋和激进的姿态对边缘人——其中大多数其实就是中国当代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进行了强烈的关注,他们美学追求挑战着中国的审查制度也挑战着普通观众的接受力。
他们固执地表达着自我,由于个体体验和自我意识特别强烈,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种自恋的,一种拒绝进入交流而疏远大众的艺术。
虽然在国外艺术电影节获奖无数,在国内却常常会成为曲高和寡的被搁置的艺术片。
近年来,随着上海电影人对“新主流电影”的提出,张元的《十七岁单车》、《绿茶》、路学长的《卡拉是条狗》、张扬的《洗澡》等在追求个人化的同时,对观众的口味和市场也给予了关注,赢得了一片喝彩。
《卡拉是条狗》表达的是一个底层人物老二寻找人之为人的尊严的主题,而《我和爸爸》表达的是一个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寻找人之为人的天伦之乐的主题(老鱼多次表达了对家的留恋),严格地讲他们都是被侮辱和被伤害的人。
在表层传达的理解和宽容的主题中,包裹着深层的边缘人和弱势群体被侮辱这么一个内核。
显然,对现实生活的残酷性的深刻描述已经被表层的和解小心翼翼的遮掩起来了。
《我和爸爸》看似讲述了一个温情默默的父女离合的故事,但实际上说的是一个非常悲惨的故事。
对丈夫失望甚至对男人失望的要强的离婚妈妈,失去母亲又在精神上为另类父亲担惊受怕的女儿,失去家庭又渴望天伦之乐的父亲,人人都在自己的困境和问题中忍受着残酷生活的折磨。
而父女相聚时的欢乐往往是那么的短暂,时刻隐藏着危机。
生本少乐,父母先离异后又不可期的先后死亡,离婚生了小孩的小鱼最后得到了工作也重又组成了一个看似美满的家庭,似乎她应该苦尽甜来,但是,这个看似喜庆的结尾显然是导演为了安慰观众有意加上去的亮色,生活果真就会这么顺着幸福的轨道运行下去吗?如网上评论的那样:“这部貌似现实主义的表现主义电影,与其说是一部温情脉脉的世俗亲情的伦理作业,还不如说它是一部由貌似乖乖女的叛逆女艺术青年对企图揭开人伦真相的全部努力和挣扎。
正因为这样,所以这注定是一部要被世人误读的电影,它的秘密无处不在,看客却注定视而不见。
” 在新生代导演的眼里,这个世界上似乎不再有十恶不赦的让人无法理喻的人和事了,边缘人和另类人的生活首先是生存方式的不同,应该受到我们这些所谓主流人的同情和理解,其实贯穿在他们作品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努力就是呼唤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特别是对逸出常规生活之外的边缘人的尊重和理解。
在他们貌似冷酷的写实主义的处理中,实际上隐蔽着对人的生存困境和焦虑的一副热心肠。
结语 徐静蕾的《我和爸爸》与新生代众多作品一样,表达着个体的生命体验,关注着边缘人的生存,与正在向新主流电影转型的第六代导演和一开始就自觉地迫求与主流同步的许多年轻导演一样,她在用温情包装着残酷,用主流眼光审视着边缘人的生存。
用观众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人文情怀,有意无意间,她塑造了一个电影史上没有先例的父亲形象,在第六代的美学追求和新主流电影的艺术主张中找到了一个最佳契合点。
注释:文中引文均来自网上有关《我和爸爸》的介绍性文章。
杨晓林,苏州大学文学院2002级博士生。
电影中的叶大鹰从头到尾散发着一股王朔的气味。
我也不觉得自己熟悉王朔,但是王朔这种性格鲜明的人,所有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气味为中心的,所以,从电影开始的几个镜头里我就武断的把电影中的叶大鹰看做了现实中的王朔。
还不得不说一句,这是老徐的作品中我唯一喜欢的一部。
原因是,叶大鹰演的这个爸爸和我爸爸一个样子。
所以我可以负责的告诉没有女儿的爸爸,和不是爸爸女儿的儿子。
你们从一出生起,就错过了世界最浪漫的一种情感载体。
满满的,除了爱,再没有其他。
父女与母子之情其本质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母亲爱儿子的表现是占有,父亲爱女儿的表现是成全。
不举例子了,自己体会吧。
今年九月王朔女儿大婚,王朔没有出席。
我觉得并不是王朔另类,如果可以抛弃世俗礼节,在自己爱女出嫁这天,有多少父亲都会选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暗自神伤。
电影中几乎叶大鹰跟徐静蕾说的每一句话,我爸都跟我说过。
作为一个父亲,他们都为自己优秀的女儿骄傲,但是他们却不奢望女儿成功。
他们都愿意给自己的女儿做老妈子。
他们或许不爱他们的老婆,但是他们一定爱自己的女儿。
他们一定是女儿婚礼上,比前男友还伤心的男人。
一个女儿是给好男人的最好的奖赏。
不是因为女儿有多好,而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段父女之情,一个男人的一生才是骄傲的。
以下是摘自《我和爸爸》官网上老徐对片子的概述: 我一直都喜欢贴近生活的电影。
我认为人的故事永远是第一位的。
夸张的形式或许可以表达浪漫激昂的感情,却很难真实地再现生活中的细微点滴。
在拍摄这部影片时,我的原则是:形式不能超过内容。
我要求的是自然流畅的摄影,朴素真实的设计。
第一次导演自己的片子,我意识到在拍摄现场捕捉细节甚至比在剧本写作阶段的设计更为重要。
但由于我自导自演,我失去了很多在镜头后观察的机会。
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通过收集材料和组织材料这两个阶段的工作, 我意识到同样的材料经过不同的组织,可以产生全然不同的结果。
而作为导演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能保持客观冷静,并能从自己的影片中走出来。
被自己的暗示所牵制, 对任何一个导演来说都是有害的。
看完片子再来回味老徐的这段话,那句“形式不能超过内容”的原则她的确把握得很好。
这个故事简单又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父女情感的微妙点也叙述得丝丝入扣,正应了“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这句话,老鱼的“混蛋”、“细致”、“情怀”,在观众们尤其是已为人父的人们看来是真会湿眼眶的。
所以片子的节奏一直保持着匀速,因为她就要平淡真诚的内容当道。
不过我不喜欢老徐自己出演的小鱼中学时的那一段,也许是她先入为主的形象气质吧,我始终觉得她演的很蹩脚,其实可以完全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样找个小女孩来演那段。
不管怎么说,还是挺喜欢老徐的。
从98年的《将爱情进行到底》,之后的《情书》,电影《我爱你》,《开往春天的地铁》,到现在自己撺掇的《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梦想照进现实》,她不断成长,虽然有时还有明显的XX(比如王朔)痕迹,可是她那脸淡定的微笑和自然的无所谓的态度,让人们惦念无比,甚至默默把她捧上“博客第一”的宝座。
对于这部片子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徐静蕾本人。
在很多朋友喜欢她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她有多特别。
如今想想这个女孩子挺不错的,挺不容易的。
可以在成名之后做自己喜欢的事,排自己的电影。
电影又是这么得踏实朴素。
一个活得稳稳当当的话题女人,真的挺不容易的。
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女孩的一辈子。
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爸爸, 跟每个爸爸一样,有着那么不平凡的爱。
简简单单,就是写写和爸爸的事儿,和爸爸的故事。
讲讲爸爸,讲讲他的爱。
让人看了真得很舒心的片子。
让人看了会想爸爸的片子。
我喜欢这样平凡质朴的片子。
我喜欢脚踏实地的女人。
文/石头记
《我和爸爸》是一部由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的剧情片。
这是徐静蕾的导演处女作。
16年前,在那个“演而优则导”还没大行其道的年代,这部电影的横空出世,惊艳了整个中国电影界,也坐实了徐静蕾的“才女”头衔。
徐静蕾拍的是关于亲情的故事,是一个失去母亲的小女孩,在父亲身边长大成人的非常故事。
在徐静蕾眼里,父亲跟女儿除了两代人的关系之外,还是一个男人跟女人之间的关系。
她认为:“其实所有人的关系从本质上说都是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因为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男人一种是女人。
”影片将两代人的成长历程浓缩进老北京城的那条胡同里,以平淡的画面,平淡的故事,引发着观众独特的认知,呼唤着爱的回归⋯⋯据说当时有不少人怀疑,此片好到不像是徐静蕾本人拍的。
影片由叶大鹰、姜文、张元参与演出,于2003年9月1公映。
这部电影获得了当年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的肯定。
16年以后,我重新观看,仍然为其感动、为它叫好。
(2019-5-7于宁波市第一医院)
哈哈,楠哥,葉大鷹和你長得真是像!
非典型性父女情。
http://www.iqiyi.com/dianying/20100522/n14528.html
很多台词直戳泪腺。婚姻还是要听爸爸的吧。
“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巴就不花了,我跟你说这跟人品没关系,感情是一定要转移的,婚姻也一定会有危机,你要有思想准备。如果那天来了,你可千万别怪自己做错什么……再混蛋的爸爸也是爸爸。最没辙的时候,想着你还有个爸爸,会为你做任何事的。”
2004.3.13 vcd 寝室
高赞评论里“读电影学院硕士没用,多搞几个文青男朋友才是正经。这话送给赵薇”可谓扎心。当年因为博客徐静蕾被奉为才女,这戏看来是得到京圈(尤其是大院儿圈)才子们的肯定。也听说张元的片场一到收工就有条顺盘亮大蜜来找他。片中主角关系更像是恋父情结叠加皮格马利翁,上来老妈一死,吃尽亲子和父权利好。顽主还是年轻的时候有反叛精神,老油子要有既得利益者的自省。翁婿饭桌对峙两边都恶心,女的还得在恶心里挑一个。三妹是老炮儿推崇的识大体飒果。“你女儿已经是一果儿啦”,这性意味的话当爹的感觉夸奖呢还是也不敢和其他男人翻脸?时代真的是变了。徐静蕾是最早在媒体上谈冻卵的女星,逐渐变成上层阶级女性的标配。鲁豫采访问她工作和感情放在一起危险吗,她说:这就是考验你的理性和教养的时候。可太优越了
再混蛋的爸爸也是爸爸
一张不变的脸不变的表情从高中生到孩子妈....
初二元旦,还是一个人在剧院看的……
经验说了也不听,大胆的去试,错了也无所谓。有多少能做到?
叶大鹰演的好 台词也精彩 “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吧就不花!”
叶大鹰挑眉的那个小屌样,分明就是王朔附身啊
后面的剧情略显单薄了,话说老徐扮中学生一点也不像啊!
情感逻辑理解不了,所以显得怪怪的,怪到看不下去了。我看过的印象最深刻的表现父女之间关系的片段,就是《十三棵泡桐》里,女主角的爸爸给她买了一条裙子,小女孩换完从屋子里出来,穿着一条芭蕾舞的蓬蓬裙,两个人坐在饭桌那沉默的吃饭,包含了一切。
推荐所有没结婚的姑娘好好看看
一般般的亲情电影,部分细节挺好
镜头好乏还有些地方不知道为什么发虚了,不过其实真的还可以...
哈哈哈,和满江红一样烂,满江红真是烂片之王,无冕烂片之王。它的控评也挺严重的一切说满江红不好的评价都会被删,至少我的就是这样,而且我还是转发关于满江红的新闻报道,是正儿八经的新闻报道,比如说济南一个学校组织学生自费徒步看满江红,还有知乎上别人用龙门镖局的影视截图来吐槽满江红。我就转发了这两个,然后就一直给我控评,我转一次给我删一次,转一次删一次,还给我发警告信。
徐静蕾演得很混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