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提到的单集讲调料/看起来不好吃)1 潮州 三中夜市橄榄猪肺/角螺汤 乌橄榄蒸鱼2 普宁市 包粄3 普宁/汕头市 生腌蟹/血钳4 潮州溪口 恒记老店 潮州卤鹅 汕头 卤水火锅5 普宁市 炸豆腐 豆酱焗蟹7 紫菜煲 紫气东来8 汕头市珠江路 腌生蚝 豆腐鱼蚝烙 9 陈皮蒸生蚝/鱼10 汕尾 擂茶11 酥皮腐乳饼12 汕头 牛肉火锅 脖仁 五花趾13 汕头 牛肉丸粿条汤14 潮州 鱼生/象拔生/虾生15 汕头 鱼/虾/鱿鱼/蟹饭16 鱼丸汤 笔套鱼册 金沙鱼册18 金不换炒薄壳 葱炒薄壳米/薄壳米炒饭/薄壳米卷19 汕头 南姜麸拌水果 南姜鸡 鳖蒸羊20 益母草猪血汤
常看美食纪录片的,无人不知“陈胖”陈晓卿。
12年《舌尖上的中国1》大火的时候,第一次知道陈晓卿这个名字。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评论:《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跳出了一般美食节目只见食物不见人的窠臼,用普通劳动者的故事串起了民族饮食文化积淀的整个根脉体系,用考究的影像和音乐、充满知识和趣味地描绘各地人们获取食材、料理烹饪、共享美食的场景。
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美食纪录片还可以这样拍!
到了18年,陈胖带着历时两年、走访世界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风味人间》再次杀进人们的视线——
豆瓣评分9.4,上线短短 3 小时播放量就已经破亿,甚至吸引大量资深吃货组队探访片中的美食发源地,几近疯狂......至此以后,陈胖便正式成为广大吃货拒绝减肥的最佳借口,没有之一。
不少网友还打趣地调侃道——“一看见陈晓卿,我就想吃饭!
”就在今年的大年初一这天,在家过年的潮汕人沸腾了。
不是潮汕人但偏爱潮汕美食的吃货们也沸腾了。
因为这一次,陈胖把筷子伸向了潮汕!
风味原产地·潮汕
注意到没?
与《风味人间》相同的是,纪录片同样以“风味”为主题。
但与《风味人间》不同的是,这次突出的是生产风味的根源地。
本次的根源地,就位于是广东的沿海地带——潮汕地区。
并且,相对于每集50分钟时长的《风味人间》来说,《风味原产地·潮汕》一共20集,每集仅10分钟,一集介绍一种美食,不仅让人大饱眼福,而且促使人一集紧接着一集,根本停不下来......牛肉丸、牛肉丸粿条汤、鱼饭、益母草汤、蚝烙煎、牛肉火锅、腌蟹、鱼生、卤水鹅......每一样食物都让人忍不住流口水有没有!
为什么他的嘴里常含口水,因为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话摘自沈宏非为陈晓卿的《至味在人间》写的序,虽有点调侃之意,但无意中正透露了陈晓卿本人对美食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于是在这次的《风味原产地·潮汕》中,他没有只是单纯介绍某种食物有多么多么好吃,而是从制作人、传承人与风土人情的角度,深入探索食物与人、食物与地理、食物与季节的奇妙处。
比如说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的牛肉火锅。
把牛肉火锅整好吃的前提:一是牛肉新鲜,这点尚且不难。
难的是第二点,解牛师傅的刀工要“快、准、稳、狠”。
从拿到一整大块牛肉,到分解完成,仅限4小时。
什么?
看起来一点也不难?
你再仔细瞧瞧,分出来的每盘肉的纹理、肥瘦比例、色泽等都不一样。
在外行人眼里都是牛肉,但在解牛师傅眼里,它们是来自不同部位的必须分开的不同的“肉品”。
据不完全统计,一头牛可分出的部位就有十几种:肥嫩美味的“脖仁”;肥瘦相间的“匙柄”;口感爽脆的“五花趾”;脂肪丰富的“胸口朥”;还有厚切多汁的“嫩肉”等......
在潮汕,每一只牛,生来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除了涮火锅,还有的被制成了潮汕牛肉丸。
是极富弹性、一弹就能弹个三米高的优秀丸丸。
把肉糜捏成小肉球的习惯,全国各地都有,为啥只有潮汕家的这么能打?
秘诀掌握在这群身强力健的大汉手里——汕头当地一家手锤牛肉店,一群壮汉从清晨便开始忙碌。
每人手持3斤重的方形锤刀,坚持30分钟不停歇地对牛肉进行捶打,把整块牛肉打成牛肉糜......
你以为简单粗暴打几下就完事儿了?
不,肉糜初成型后,大汉们会坐下来干点“细活儿”——挑筋。
每10斤牛肉,就要挑出100克筋,经过这样精心伺候的丸丸,在嘴里直到被牙齿攻陷的最后一刻依然细腻柔软、口感缠绵。
再来说说潮州柑饼。
制作这种饼的工序极其复杂,包括浸泡、划开、脱水、蒸制、放置、熬煮等步骤——浸泡,是用来锁住甜味,去掉柑皮的苦和柑肉的酸;划开,是为了让柑肉更好入味;脱水,是为了便于制作和后期储存;蒸制,是为了让柑肉纤维变得紧致;放置,是为了让柑肉变得绵软;(加糖)熬煮,是为了让柑肉改变原有的形态,变为蜜饯......
看着潮柑一步步变化的过程,你会体会到时间,既来源于制作的步步为营,也来源于历史的积累。
说起潮汕美食,就不得不提潮州的知名美食家蔡澜。
他曾这样形容自己的家乡:潮汕,是中国美食界一个特别宝贵的孤岛。
在快餐文化流行的今天,仍有很多潮汕师傅,无论出自星级酒店还是民间小店,坚持用传统的手工古法,做出地地道道的潮菜,这点十分难能可贵。
手工古法,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枯燥、繁复,还有对身体的直接劳损。
一位手锤牛肉丸师傅说:“我学这个十多年了,经常受伤,手会生水泡,长老茧,而且还会肿痛。
”
还有一位师傅的指甲,在多年手锤牛肉丸后,停止了生长。
潮汕美食巨大光环的背后,藏着历代潮汕人对食物的认真和执着。
陈胖不是潮汕人,却能把片子拍出潮汕风味,其背后也暗藏着他对美食的专注和付出。
就像他在《圆桌时光派》曾坦言道——想要尝尽所有美食,总要付出代价,无论是身体还是精力。
相爱没有那么容易,每一道食物都有它的脾气。
爱它,就要用心去对待它。
食物也好,身边人也罢。
2019年3月3日晚一口气刷了9集,看完还特别激动地发了长微博写下对每一集的感受。
所写的也不过是作为一个离家在外求学的潮汕人被纪录片勾起味蕾后自然而然的对食物的一种感慨和想念。
一直觉得看纪录片很看心情,所以大概2019年后来都没有找到当晚类似的心情接着看完后面11集。
直到今天其实也没有找到当初看它时的心情。
所以2020年3月16日这天在家无聊把它看完后也没有当初的激动心情。
不过出于有始有终的念头,我还是在微博又写了一条长微博写下对每一集的感受。
对于一个对于书影纪录片鉴赏能力一般的潮汕人而言,本片确实把潮汕的常见美食做了一个很好的介绍,甚至是我所不了解的食物或制作工艺;画面精致,解说动听,甚至因为这美妙的拍摄我对这些食物的自豪更添几分;偶尔出现的乡音也让我顿觉满满的烟火气和亲切感。
所以,不俗的拍摄以及情感的加持,我会给五星。
潮汕美食还有很多,我觉得值得再被好好挖掘与介绍。
对于美食节目的热爱,不知从何而起。
日常也不爱做美食(一方面是不喜欢洗洗刷刷、另一方面做完了也没有合适的人来吃),但是就是很爱看美食类节目《舌尖上的中国》、《锋味》,要么边吃边看,要么晚上饿着肚子看。
陈晓卿出的《风味原产地·潮汕》,又一次满足了我的“食欲”。
从整体美食故事风格来说,还是一贯的舌尖的feel,一集11分钟左右聚焦一种美食,从几个不同的人物对某一种食物原汁原味的坚持来彰显美食背后所代表的历史与文化,看起来很简短、轻松。
20种美食牛肉丸、鱼饭、腐乳饼、腌蟹、擂茶、卤水、薄壳、菜脯、鱼丸、粿条、普宁豆酱、紫菜、牛肉火锅、生蚝、潮柑、南姜、鱼生、橄榄、鱼露、益母草,每一种都想拔草,只是心里的OS是潮汕人吃这么甜、还吃这么多肉、经常吃夜宵都不长胖吗?!
羡慕嫉妒恨啊~在我的家乡例如菜脯、粿条、普宁豆酱小时候家里也做过的,只可惜现在都没有了也挺可惜的。
美食真的是文化非常好的传承方式之一。
于是乎有了一个小短假去潮汕拔草美食的flag
第一集:牛肉丸老四家手工牛肉丸(大众点评叫老四手拍牛肉丸) 地址:汕头市金平区第二集:鱼饭富苑饮食 地址:汕头市龙湖区第三集:腐乳饼黄怀德 店名未知,地址在潮州,具体未知曾庆武 店名未知,地址:潮州市牌坊街第四集:腌蟹普宁李家排挡 地址未知汕头富苑再次登场第五集:擂茶汕尾 店名未知,地址未知第六集:卤水恒记排挡,地址在潮州,具体未知卤水火锅 店名未知,地址未知……第十三集:牛肉火锅乌记鲜活牛肉城 地址:汕头市龙湖区八合里海记牛肉店 地址:汕头市金平区……其他待续
牛肉丸:捶打牛肉成肉糜 打断肌肉纤维 挑掉筋膜;苏打粉(时疏松嫩滑) 鱼露 冰块(使在低温环境搅拌) 肉糜,水煮鱼饭:各种鱼加盐腌 水煮后直接当饭吃腐乳:豆腐 湿热环境 豆腐中蛋白质分解出白色直立菌丝 产生氨基酸和脂类物质 这是鲜味和香味的来源 海盐脱水 7天后 加入馒头片 黄酒 红米 发酵 半年后完成腐乳饼:肥肉 大蒜 坚果仁 白酒 腐乳 烤饼配茶腌蟹:打冷首选 花蟹 海盐 蒜 辣椒 米醋 腌6小时即可擂茶:薄荷 金不换 茴香 时令青菜 新茶 油炒水煮,白芝麻老茶研磨后加入以上各种一起研磨,热水冲泡即成擂茶的汕尾做饭:桑叶 薄荷 茴香 苦刺心 研磨后热水冲泡 加入炒米(大米在黑沙中翻炒)加入炒青菜煮花生米总结 茶叶和各种料理机中研磨即可薄壳:黄的母 白色公萝卜:80%水 ,菜脯:腌菜腌萝卜等,菜脯煎蛋生鱼如何去骨:拍打松动 顺着鱼骨方向刮下鱼肉鱼丸:捶打搅拌 使肌纤维胶质化 做成丸放置40-60℃水中定型粿条:陈米浸泡后研磨成米浆做成粉条类东西,就是肠粉 米皮由来:北方人南迁后祭祀需要面食做成果品,南方不产麦子即出现大米替代品豆酱:蛋白质分解 植酸含量降低 膳食纤维软化 产生丰富氨基酸色泽亮黄的普宁豆浆:蒸煮 晾晒 裹上面粉和酵母 30℃发酵房3天(使微生物恢复活性) 入缸二次发酵90天紫菜:甘露醇-清甜 氨基酸-鲜 3月播种,海水浸泡的果孢子(种子)洒到贝壳中 贝壳平放水底做温床 光照 水温 营养盐 长出紫菜苗 附着在渔网投入大海 海水超过25℃将停止发育 3个月收获 15天可再生 紫菜炒饭 油炸紫菜 炭火烘烤10秒(恢复墨绿)紫气东来(蔬菜汆水榨汁加入油煎的酥脆紫菜)牛肉火锅:3年肉牛 4小时内分解 减少乳酸堆积;后腿肉 嫩肉 厚切锁水份 ;肩胛部匙柄 脂肪含量少 两道经脉 柔软弹牙;脖仁 油花肥嫩 稀有 方便切片需-5℃冷冻;五花趾 牛腿健肉 瘦肉和筋脉 口感爽脆和韧度;胸口捞 牛心脏旁 脂肪和筋脉 生蚝:沿海浅滩 用绳子吊养在海水中 一年成熟 富含氨基酸 蛋白质60% 称为海底牛奶辣椒 白糖 酱油 鱼露 香菜 两小时腌制蚝壳 打孔串联 投入大海 作为蚝苗的温床潮柑蜜饯:表皮浸泡(表皮含有黄烷酮糖苷类化合物 苦涩 可溶于水 24h浸泡淡化) 画十字 挤压 蒸24小时 放置6小时 5斤柑橘1斤白糖 不加水 直接熬住 南姜:生姜辛辣 沙姜馨香 集合丁香肉桂胡椒的气味 源自热带 长成需3年 鱼生:鱼生蘸料:豆浆 芝麻油 沙姜末橄榄:7年生长30年结果; 青橄榄中的甘宁和多酚入口微苦 但不断咀嚼唾液中的消化酶使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分解 甜味出现橄榄菜:4天浸泡13h熬煮 果实变黑苦涩散尽 加入腌制半年的芥菜(发酵产生大量乳酸菌 酸爽鲜脆)加入花生油 (使醇香)橄榄猪肺汤 橄榄角螺汤 橄榄酒 橄榄蒸鱼鱼露:刺多的鰣鱼仔 加盐腌制 入缸自然发酵2年 或者锅炉蒸煮代替自然发酵 2个月即可益母草:益母草猪血汤 端午花生益母草汤白花益母草入药 紫花益母草食用
《风味原产地·潮汕》《牛肉丸》牛肉丸、牛筋丸、牛肉卷、牛肉丸粿条汤《鱼饭》带鱼饭、红哥鲤鱼饭、那哥鱼饭、秋刀鱼饭、黄墙鱼饭、红鱼饭、虾饭、鱿鱼饭、墨仔鱼饭、蟹饭、银鱼饭、大眼鱼饭《腐乳饼》传统腐乳饼、酥皮腐乳饼《腌蟹》生腌蟹、生腌虾、生腌虾姑、生腌生蚝、生腌血蚶、生腌膏蟹、生腌大闸蟹《擂茶》蜜兰南瓜烙、鲜茶泡鱿鱼、茶香焗明虾《卤水》潮州卤鹅、卤蛋、卤鸭爪、卤鹅肠、卤水火锅、卤水老鹅头《薄壳》金不换炒薄壳、苦瓜薄壳汤、葱炒薄壳米、薄壳米卷、薄壳米炒饭《菜脯》菜脯煎蛋、菜脯排骨汤、菜脯炒粿条、菜脯炒鱿鱼、菜脯炒带鱼、菜脯煎排骨、菜脯粥、老菜脯炖虾《鱼丸》潮汕鱼丸汤、笔套鱼册、鱼册汤、金砂鱼册《粿条》干炒粿条、包粄、桐坑粿条《普宁豆酱》豆酱空心菜、豆酱麻叶、豆酱蒸鱼、豆酱茄子煲、豆酱焗蟹、豆酱焗鸡《紫菜》肉末炒紫菜、紫菜煲、紫菜炒饭、油炸紫菜、紫菜虾胶、紫菜蔬菜羹《牛肉火锅》牛肉火锅《生蚝》腌生蚝、炸生蚝、清蒸大蚝、豆腐鱼蚝烙《潮柑》潮州柑饼、金钱酥柑《南姜》南姜炇鳗鱼、南姜末咸菜、南姜末炒糕粿、南姜麸拌水果、南姜鸡、卤鹅、鳖蒸羊《鱼生》鱼生、象拔生、虾生、龙虾生《橄榄》橄榄菜、橄榄猪肺汤、橄榄萝卜汤、橄榄角螺汤、橄榄酒、橄榄糁蒸鱼、橄榄粉肠煲、乌橄榄蒸鱼《鱼露》百花酿鱼鳔、蚝烙《益母草》益母草猪血汤、益母草汤
潮汕牛肉丸 捶打牛肉成泥 肉糜 加鱼露 冰水 分软硬两种 软浆弹牙 硬的劲道 软浆牛肉丸配沙茶酱 牛肉丸裸条 早餐牛筋丸 鱼饭 用海盐腌渍海鲜 鱼皮富含胶原蛋白腐乳饼做茶配 腐乳 坚果 与肥肉 脂类 高度白酒 ,酥皮腐乳饼用花生油和面 替代油脂 ,加入橄榄仁的生腌螃蟹 花蟹 米醋 海盐 香菜 辣椒 打冷 橙黄色的膏体 擂茶 卤水 香料共和 南姜 辣中带甜纯海鱼的鱼丸 滑嫩 鱼面 鱼豆腐 鱼册(像书册得其名)裸条 米制品 水和米浆
春节前后十来天,日日大鱼大肉,吃饱喝足,按理说是难以被勾引的,却不曾想还是让一部短小的纪录片给看馋了。
片中介绍的食物自然都不陌生,但在黑蜀黎的视角下,却有了一些似乎没那么相熟的新鲜感,牛肉的部位、那哥的取肉方式、鱼露的制作......看完片子才发现,对我乡的美食宝藏知其一不知其二,平时并没有特别强烈想要回去的愿望,这会儿却有立马订高铁票的冲动!
春节前娘亲回了一趟汕头,照例要扛个泡沫箱回来,除了必不可少的牛肉丸、鱼丸、墨斗丸,还有各色海鱼,回程当日赶早市买定封箱,两个小时的高铁回到家,其它行李先撇在一边,首要要紧的事是开箱取材,丸子类马上送入冰箱,海鱼经过简单处理,分袋送入急冻,春节前后一个月餐桌上最重要的主角便有了保障。
除了泡沫箱,行李箱里照例还有留着位置装各色物食(零食)。
如今我们几个孩子渐渐对甜食失了兴致,花生糖绿豆饼之类的特产自然也被娘亲抛弃了,但有一样却是常客:橄榄。
鲜橄榄是个鲜嫩的小清新,适合饱餐后消食;橄榄糁带着让你欲罢不能的油腻,早餐跟白糜是绝配;腌橄榄则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刷剧时一颗接着一颗,越咀越有味。
海物鲜甜,连吃数顿总归有点蛋白质过度摄入的不适,只有这橄榄,从早吃到晚,不同花样轮换着吃,总是欲罢不能。
大学某年寒假,特地存下了几颗鲜橄榄带回宿舍给北方同学们尝,一口下去大家神同步地皱眉头,随之便是面面相觑的尴尬,我只好作一副体贴势,摆摆手道:“吃不惯就丢了吧”众人得了饶毫不留情便把口中、手中的橄榄弃之,扎了我的心!
从那以后,纵是有那好奇心强烈想要一尝的,我也绝不轻易分享,有些味道还是私藏的好。
作为一个血统正宗却不在潮汕长大的潮汕人,第一次吃鱼饭,是在人近三十的中年,而且是在香港吃的。
在泰国人与潮州人聚集的九龙城,随意走进了一家潮州饭店,酷酷的服务员姐姐第一推荐的便是鱼饭。
当日用的是黄花鱼,从冰箱里端出来,鱼身上还结着薄薄的一层油冻。
黄花的肉比巴浪之流要软嫩,一筷子下去轻轻就能挑起鱼肉,带着微冰的口感又滑又爽,那种鲜甜与热食完全是两个世界。
腌蟹、血蛤也是长大后才吃到,因为肠胃脆弱,家里从小就禁绝凉食,冰镇的饮料也是限量供应,掌握食物选择权后才能大开冰戒。
薄壳从小常吃,却在长大后回到汕头才被这种食物圈粉,可惜在潮汕以外吃到的薄壳,滋味总是不能相比,除却潮汕不是壳!
最后对此片表达一下遗憾,居然没有姜薯大大!
最后的最后,大胆猜测一下,许多评论中都提到这部纪录片不像舌尖系列、风味人间关注食物背后的人与故事,专注于食物本身,大约一方面是因为语言隔阂,另一方面与潮汕人不喜表达、修饰有不小的关系罢。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K社 欢迎联系授权转载) 温馨提示:如果此时此刻您手边没点能垫吧垫吧嘴的东西,本文可能对您造成较大伤害,伴随口水泛滥,肚皮咕咕叫等症状,请三思而后行,慎点慎点!
因为人人敬爱的导演界老饕,每次出手必能让观众馋得打滚的那位陈晓卿,又搞事了!
他来了,请闭嘴。
《风味原产地•潮汕》
这次,陈导把目光焦距在了独特美味的原产地——潮汕。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界的特产形成了人们的口味偏差,甚至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的性格。
作为这次系列纪录片的第一部,他把眼光投向了大胆而神秘的广东潮汕地区,因为在他眼中:“汕头是中国美食界的一个特别宝贵的孤岛。
如果一个中国人,说他是美食家,但他没有去过汕头,那么他就不可以自称为美食家。
”
系列共20集,每集用短短十余分钟发掘一种大家“最熟悉而又最陌生”的独特地域美食,诱人垂涎三尺。
牛肉丸
牛肉丸可能人人都吃过,但是潮汕的牛肉丸有其不可取代的特色,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从选材到配比,每一次挥汗如雨的捶打、精心谨慎的挑筋,都是制作潮汕牛肉丸不可或缺的步骤。
历经千锤百炼的肉糜像粉色的纱雪,还未入锅就诱得人食指大动。
要是配上裸条和一小碟沙茶酱,就是一顿能满足老饕们的味蕾的丰盛早餐。
鱼饭
几乎是最简单的加工方式,最为普通的配料,却保留了极致的海洋风味。
用远从粤东山区的梅州丰顺县而来的青竹竹筐,按传统的方式方法手工将各式各样的海鱼排列整齐,就有了鱼饭的雏形。
它虽脱胎于渔民们日常生活的饮食,如今却已成为吸引游客的利器。
鱼不同,烹煮的时间也不同,而这细微的差别就隐藏在一朝一夕的经验之间。
起锅时,缭绕的雾气溢出浓郁的鱼香,再自然摊晾。
直至鱼皮紧致,鱼身干爽,肉质鲜嫩爽滑。
单是看着屏幕里夹起的筷头,就让人口水直流到脚背。
渔民傍海而居,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深蓝的海供给了他们所有需要的养料。
如今,廉价的巴浪鱼可以被更好的品种代替,但人们因地制宜的生活习惯却从未改变。
“每一处自然地理和生活其间的人,都是美食的缔造者和开拓者。
”
腐乳饼酥皮糕点南北均可得见,但馅料的组成却有着天差地别。
而这一道,却是想象力骋驰的杰作。
肥多瘦少的猪肉、炒熟的坚果、大蒜碎、高度白酒,这些味道迥异的配料由腐乳穿珠成串,就诞生了这道已有300多年传统的潮汕茶点。
冷食可搭配甘醇清冽的茶水,热食又能尝到不同的滋味。
同时,糕饼匠人们还努力在“腐乳饼”的基础上做出新的创新。
而这道点心,不仅仅是日常潮汕人早餐的期待,更是祭祖之时的必备。
匠人出品有其精致之处,小家产物更显特别用心。
陈家祖传的秘方馅料里就有一味“榄仁”别出心裁。
每至年节,一家人和和乐乐地做腐乳饼以备祭祖,质朴温馨。
大片里的“小家味道”也许更熨贴人心。
不是满汉全席饕餮盛宴,却是每个人走街问巷都想寻觅的味道。
腌蟹潮汕人管宵夜叫做“打冷”。
虽说清粥小菜有清粥小菜的滋味,但一道生腌蟹,才能填补好食客们的胃和心灵对打冷的曼妙幻想。
无论是出于对健康或是对美味的要求,鲜活的螃蟹生腌才为上佳。
潮汕人烹饪海鲜,讲究鲜而不腥、嫩而不生,生腌就是最好的方式。
到了九月,膏满蟹肥,也是食客们大饱口福的好时机。
汕头人吃腌蟹,还讲究摆盘,刀起刀落共8下,每一块紧实的肉质都必须带着红润的膏体,正所谓真实的“赤裸裸”的诱惑。
引人生津的美食“剧透”就先到这里.普天之大,以“人间饿爸”的非凡实力,拍个《新闻联播》一样的美食连续剧都不在话下,就算余生每一天每一刻都不停嘴,怕是也不能享尽所有的山禽海味碧玉珍馐。
而陈导的作品,一贯有些满汉全席的大家风范,无论是广为人知的《舌尖上的中国》还是《风味人间》,都是以美食为依托,说的更是传统的文化。
而这次《风味原产地》系列作品,则更显出了“美食”这一硬核,就是告诉你这好吃,还有为什么好吃!
就像早已走遍中国的牛肉丸,吃过的人都知道它筋道弹牙,但却没几个人知道这难得的口感是多少人敲打锤炼出的坚守。
黄东明一家的家传牛肉丸,就是这漫长美食传承故事中的小小缩影。
老板黄东明因为常年坚持手工制作,指甲已经停止了生长。
每天清晨,他都会亲自去市场挑选食材。
40年来,他谨记着母亲的教传,保持着黄氏牛肉丸对品质的追求。
除了千百次的敲打而形成的牛肉糜,完成家传牛肉丸的制作,他还需要一个帮手——瑜伽教授黄燕,也就是他的女儿。
黄燕手中握着黄氏牛肉丸的秘诀。
苏打粉和鱼露的加入为牛肉丸加咸增鲜,更重要的,是要在恒定的低温中完成对肉糜的搅拌。
因此,每天清晨无论寒暖,她都会在冰块和冰水中不停得搅拌渐渐产生黏性的肉糜,而搅拌的时间也没有定量,全凭个人的手感和经验。
美食诱人,而更加直击人心的则是其背后的故事。
说到底,美食片,能让人垂涎三尺就已是成功了大半,更何况还附赠了一份在外游子们乡愁的慰藉,用最简单直白的内容向天下食客发出邀请,也值当豆瓣8.6的好评。
“食和远方”,谁能抗拒得了呢?
纯讲食材没有煽情部分 可以说是很硬核的美食纪录片了!一口气刷完20集,只能说 因为停不下来!除了想吃 还能说什么呢,要吃遍潮汕地区,可能需要好几个地导🤣
优秀vlog合集
汕头行程准备起来!!!
我怎么还没去过广东!
看了几集
看过了,确实很有风味,但感觉有点江郎才尽啊。
淘宝上边看边搜,明知道网上的东西味道肯定不行,权当是解馋了,看完了只想去潮汕一带旅游打卡吃吃吃。
大学毕业前一年在汕头实习一个月,作为一个外地人认为,在牛肉丸和牛肉火锅面前,海鲜都黯然失色,初吃有点“臭”,到后面越来越香。
挑着看了几集稍微感兴趣的。确认了我还是不怎么爱潮汕菜。
舌尖系列最喜欢的一部。精炼,聚焦,看似平常,实则不凡。讲清楚了一道食材的来龙去脉,也就讲清楚了文化,人在过程中与自然发生的关系。致宏大而尽精微,大道至简。
想吃手打软浆牛肉丸!
每期一个食材主题,感觉越选越有点一般了
对解说的发音不标准(菜脯、打烊……),以及反复点题(风味物质……)有点无奈。
推荐看豆瓣酱那集,微距下的豆瓣酱与大便无异
如果你去广东,一定要去潮汕
惠来真不在汕头市
糟糕
饮食是一方水土,是人类方言,是宗教信仰。
我对陈晓卿那点儿玩意儿着实无感。郭德纲说,相声要是不搞笑,可就太搞笑了。我认为,美食纪录片要是让人感觉不到好吃,可就太不美食了。我几乎从来没在陈晓卿的片子里觉出来他的拍摄对象“好吃”,甚至不客气的说,主题散漫,不知所云。大概这就叫装X美食文艺片吧。
配音有种没顺熟词的尴尬,李立宏老师您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