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走入两个男人的视角之后,小裁缝就变得不可到达了。
我们只能借由两个男人投去的匆匆一撇,看到些许小裁缝自己的样子。
罗明自负地想要用一箱子外国小说把小裁缝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可是,真正选择巴尔扎克的却是小裁缝自己。
小裁缝在两个男人出现之前就对山外的世界充满好奇,巴尔扎克则丰富了她对外界的充满瑰丽的想象。
但罗明没意识到这一点,观众也几乎忘记了,以为小裁缝已经完全陷入对罗明的爱中。
真正深陷其中的罗明,而不是小裁缝。
倘若他清醒地看到她的冲动和向往,或许就不用面对一个戛然而止的结局。
小裁缝在最后的出走如此突然,几乎没有给观众一点点准备。
原因在于,从罗明的视角去看,小裁缝的出走完全是意料之外的,而观众共享的差不多就是他的视角。
最后马剑铃说自己和罗明爱小裁缝的方式不一样。
确实如此,罗明可能从没察觉过小裁缝的心思,而马剑铃却直接参与了小裁缝的出走。
一直以来,马剑铃都是这场感情的旁观者,是这场爱情里背景音乐一般的存在。
非要说,他像是一个文艺帅气版的卡西莫多。
但他似乎对小裁缝有更清醒的认知。
他爱小裁缝,但却不完全执着于改变她、挽留她。
尊重、祝愿、帮助,并保持好恰当的距离感,让两个人都能更全面的看清彼此,这就是马剑铃爱小裁缝的方式。
很可惜,我们与马剑铃共享视觉的机会太少了。
我浅浅怀疑,编剧和导演自己也无法想象马剑铃眼里的小裁缝是什么样子,更无法想象一个具体、真实的小裁缝的模样。
呼唤一种面对面的爱情。
这片子太好了,看的好过瘾。
应该给5分的片子。
在那么荒谬的年代,几个年轻人对外面世界那么的渴望。
他们的爱情很纯粹,过了那么多年,想起来还那么动情。
时代、梦想、爱情、友谊、特殊事件(三峡移民)、特殊群体(知情)等等,都令人触动。。
另外,想起了刘烨的《那山那人那狗》,也是拍湘西的。
在澳洲的第二年,到了一个college 继续读英文,上高级英文的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电影,然后告诉我们影中的一些镜头/颜色是有一定含义的。
如盘旋而上的楼梯和上面拥挤的人群代表着压抑感,而少年主人公在蓝天草地间飞舞着是自由的象征。
第一次听到电影还有这种拍法,还真新奇!
现在这知识倒是给用上了。
还有出生在文革晚期的我自然对片中的背景有共鸣之处。
片中罗明头脑灵活,反应奇快,而他的小提琴手朋友马剑铃却很内向,不大说话,但二人都同时爱上了小裁缝。
热情如火的罗明第一次吻了小裁缝,也在池塘里夺去了小裁缝的第一次;小裁缝的第一次的打胎,柔情似水的马剑铃用他心爱的小提琴支付了妇科医生。
最后小裁缝却离开她的故乡和她爱的人们下山去看她向往的天地,因为:一个夺去,一个给予,也许她已发现该爱的是哪位,两爱只可取一,但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伤人心。
小裁缝于是选择了离去,自然界本是女性有选择权的!
她已成熟了,虽然只是在短短的时间内。。。
二十多年马剑铃一直独身,与小提琴和音乐为伴,他心中只有一个她。
内向的他却一直穿着火红的上衣,与他的性格相映。
谁说水火不能相容!
注: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影评,也是选自我博文。
香水写的比较好一些,所以倒成了豆瓣第一篇影评。
开头让人心酸。。。
那是个毛主席的话全是对的,毛主席就是神的年代。。。
两个“有错误”的青年被下放到一个叫凤凰山的小地方。
到达那里要走两天的山路。
管理他们的队长是农民阶级兄弟,不懂书籍的美妙,更不懂什么是乐器。
搞笑的是,刘烨被迫给一堆农民演奏Mozart的时候,队长问他这首歌叫什么名字。
陈昆机灵,说:“叫莫扎特想念毛主席。
”队长满意地:“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
”剧中说,汉朝,有个不爱江山爱少年的皇帝,把凤凰山送给了他身边的一个小太监。
这似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BL的记载。
偷看女人洗澡。
什么男人,有文化还是没文化,都是一个样。
小裁缝的出场让人眼前一亮。
好个水灵的姑娘,但马上就会为她惋惜,居然憋在山里面。
她说的话,和摆在加里的土飞机,多少说明了一点:她和别人不同,她要学习。
“眼镜”的发言令人心痛:父亲是作家,母亲是诗人,居然被说成出身不好的知识分子。
难道只有农民阶级才叫出身好?
身而为人不能这么低级吧。。。
毛主席。。。
果然周迅是精灵:“去把它偷回来。
"狡黠一笑。
她只是想得到。
拿到箱子,罗明第一句话:让她不再是一个愚昧无知的乡村姑娘。
居然是为了爱情。
但小裁缝,她却是真心为了知识。
结果,一个打摆子,结束了少女的清纯。
强势的男人。
补牙那段太妙了。
知青就是知青。
不禁想到了莫言笔下的右派。
一个比一个牛。
书就是知识就是世界,可以换取一切东西。
它无所不能。
巴尔扎克说: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
谁也留不住一个有心的女人。
看这部电影始于两年前的冬天.…那时该是多麽好的景像吖如画一般的山水,三个主演清涩的青春,就似影片的基调一般,有太多想说的了,但是又无以名之,当一直切永恒的失落了,每个都无可避免的魂牵梦绕,当时间洪流冲进来,人都无法逃避,我们沉浸在泛黄的时光之中,被遗忘的一切,的的确确的发生了,可是当它们成为了那些吉光片羽,我们又怀疑,这是我们的生活吗,这是我们的青春吗?
也许是因为在三峡方面的缘故,常常可以看到水。
看着看着,我似乎已经忽略了这是一部关于小裁缝的电影,沉浸在三峡风光之中,沉浸在马在医生面前哭吊傅雷感怀身世之中,还有那瓶香水和山间的楼房。
我明白小裁缝被巴尔扎克改变了,但是我宁愿相信这是一场梦。
梦让青春更美,让它美得心碎。
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马剑铃给小裁缝挑的香水是YSL Baby Doll,中文翻译:巴黎情窦,27年后的他在给那个27年前听着他念巴尔扎克的山里小裁缝挑礼物,然而故地重游,没有重逢,没有惊喜,没有人接过这个礼物。
当长江水淹没凤凰村,属于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的故事早就结束了,再多缱绻不过怀恋。
“我爱你,说十遍”罗明笑着让小裁缝说的时候,马剑铃没有表情,他蹲在旁边。
在可以爱小裁缝的时间,他一直是一个默默在旁边的姿态。
他在电影里用第一人称自白,然而即使以如此接近观众的方式,他也从没说过,他爱小裁缝。
27年后,在上海机场站在罗明身边一起接马剑铃机的罗夫人,朱缨小嘴,皮肤白皙,她带着精致的眼镜,开着车自信的说她丈夫的成就,那个站在她身边的男孩会听话的叫叔叔。
这个男孩,不是那个30年前马剑铃拉着小提琴掩护,小裁缝咬着牙,妇产科医生偷偷摸摸做掉的孩子。
这个女人,也不是那个30年前偷偷拆了闹钟,在山洞里听他们念巴尔扎克,追着车让罗明早点回来的小裁缝。
这个男孩在不停的长大,那个孩子永未降生,这个女人也许度过太多书,那个女人只爱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让她带着她的美丽,去了未知的远方,沉迷的是他们,觉醒的是她。
她问过巴黎在哪,那时她情窦初开。
多么美好默契的爱情和友情,四季更迭,年轻的依然是长江,怀恋是长江底的Baby Doll。
悠远的小提琴声,把人的思绪带到很远很远,整部电影,弥漫着一种质朴,却很诗意的气息。
满目的翠绿,湿漉漉的泥水,通向大山的羊肠小道,似乎离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但情感是互通的:对知识的渴求,对爱情的向往,对生活的希望。
书成了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最后,那属于三个人的青涩回忆被层层的水帘所淹没,门轻轻地关上了,唯有那瓶装满了思念的法国香水和那台给队长补牙、救了铃一命的缝纫机,还驻留在那里,静静地述说着属于他们的故事。
不管是那时的哭,那时的笑,那时的爱,那时的恨,现在看来都象一壶清茶,久久散发着淡淡的芬芳。
那个时代,那时故事,那些人物,都变得如此可爱:虚伪的四眼,瘦骨嶙峋的老裁缝,一本正经的队长,唱山歌的老人,一切的一切,是记忆,也是符号,惟独那个倔强、可爱、善良,喜欢巴尔扎克的小裁缝,象谜一般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却永远留在罗明和铃的心里,当然,也活在我们的心里。
爱,有两种方式,占有和付出。
他俩都做了,他俩都得到了,肉体与精神,他们也都失去。
之所以是谜,就是永远都解不开,解不开,才会去怀念,去怀念那些现在看来似乎很遥远、很遥远的青翠时光。
其实,具有文革情节的电影还有很多,如明亮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抑郁《蓝风筝》、《美人草》、《天浴》等等,有写实,也有写意。
也许,我们是被那段钳制的岁月吓怕了,所以,大多电影都炮制了一个在文革背景下的爱情故事。
我并不想只把它们看成是一场矫情的廉价走秀,却宁愿去相信那些可能被虚构或夸张了的故事,因为我们再也不可能回头去承载一次无知的旅程、再经历一次人性的扭曲。
看到马陪小裁缝做手术,卖掉心爱的小提琴,27年后又回旧地寻她,觉得他真的是很够男人。
不知道影片中的小裁缝为什么要喜欢罗明?
影片中有一段对白是这样的:马:不如我们不要读巴尔扎克了。
下次我给你念鲁迅的?
文笔非常好。
小裁缝:不要。
我最喜欢巴尔扎克。
我哪里知道什么文笔不文笔的,反正我就是喜欢他,没办法。
不是说,巴尔扎克就一定好过鲁迅,只是,他早了一步,走入了小裁缝的心。
所以,如果让小裁缝来做裁判,巴尔扎克和鲁迅PK,鲁迅一开始就输了。
输得很不公平。
女人就是这样偏执,任她弱水三千,我怎么就觉得,唯有此瓢最好。
这个名字真的很好听,于是我盗用了它。
来自于《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此片一个小介绍的副标题,引起了我这个并未经历文革的现代小青年的注意,事实上我仅能从一些长辈的口中了解到那个动荡时代的些许,而这些许,又是那么不堪联想,不忍回望的。
故事讲述的是两个城市下乡小青年来到位于三峡的一个小地方接受改造,他们同时爱上了当地一个美丽活泼的小裁缝,并表现出了对爱情不同的付出方式,他们为小裁缝阅读外国文学著作以改造女孩,最终小裁缝因书中巴尔扎克对女性肯定的态度而爱上罗明最后又因此离开了他走向城市。
三年中这两个朝气蓬勃的青年没有在知青生活中堕落沦陷反而给落后的山村带来了不同寻常的生气,人们没有过多地责难两个年轻人反而让他们的学识成了生活中的消遣。
故事用很多诙谐生动的语言讲述着,画面清澈明快,善良的山村农民,有目的的知青最终达到目的,那些对生活对文明对知识的热血,还有对爱情的,就是这样颠覆了我们对那一场灾难的灰暗印象,我像找到了一个舒适的睡姿,已不再对高度真实偏执。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改编于戴思杰的同名小说,这是一个多么温文尔雅名字,借着文革这样的背景又淡化了这个背景,几个眉清目秀的年轻人,演绎了不一样的时代生活,虽然背景是沉重的,但年轻的心总在改造的苦累中不时自我作乐。
美丽的姑娘腼腆的少年,享受着生活中的光明隙缝,享受着纯净天然的爱情;几本著作、一个巴尔扎克,吸引来年轻的和年老的心一起享用;那颗聪明的合着时宜的虫牙平息过一场风波;清澈的山涧溪道又是那么大胆地承载着赤裸的激情;还有那枚被解体后又重新装嵌的闹钟,就这样打破了一整个山村老旧的时间认知它们都那么淳朴以至于知青们所谓的接受改造所谓的再教育也就真的成为了所谓的。
在那三个年轻人之间,所有的爱都付出了也都收获了,即使方式差距甚大,但却就这样成就了故事本身,很多年过去后,当年那两个年轻人又华丽地成长了,有人成夫成父,有人故地重游,惟独那信奉巴尔扎克的小裁缝像迷一般消失了,再也没有出现,只有那浸尽在水中的轻轻关上的门,仍在述说着当年属于他们的故事。
据说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以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为背景,但更犀利更表达了当时“革命”的深意,我是看过的,但我又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无法作出所谓的“两者对比看出在对文革这个特殊时代的反思和回忆”的差异性比较,然而有一点,我可能永不会忘记〈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中人们对那个时代的宽容的记录,我宁可就这样接受那样的稀释来作为对历史的最后认知,浩劫已经过去,生产线还在轰隆隆地运作。
故事的结局,一瓶从遥远的法兰西带回的锥型瓶香水与那台古旧班驳的缝纫机一起缓缓沉入三峡渐渐溢灌的水中,伴随着那些年轻的回忆,伴随着那段老去的历史,就这样极度奢侈地唯美着抚摩那巨大的伤口。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上周看过的电影了,今天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愿意看两遍的电影不多,但都和成长与青春有关,《海角七号》是一个,《九降风》算一个,最近的《艋舺》也算一个。
唉,怎么数来数去都是台湾制造。
我常常想,有哪个导演能把我们这代人的成长故事拍一拍就好了,真诚一点,亲切一点,不要跟《奋斗》似的,弄一堆假惺惺的故事。
还是回来说《小裁缝》。
故事其实很简单,也很常见,不过是两个知青与一个小裁缝的故事。
关于求知和启蒙1. 马剑铃拉“莫扎特想念毛主席”的时候,响彻大山, 村民们那屏气凝神的样子,仿佛空气都凝固了。
2. 马剑铃读完《于絮儿 弥洛埃》说,我觉得整个世界完全变了,天空,星星,声音,光线,甚至连猪圈的味道也都变了!
2. 罗明和马剑铃给村民讲巴尔扎克的《于絮儿 弥洛埃》,一帮子乡里乡亲围坐一团,用四川话大声喊: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3. 老裁缝到生产队来做衣服,连续三天晚上听马剑铃讲《基督山伯爵》。
在大仲马的影响下,他白天竟然在衣服上添了许多法国式的新花样。
这一年,凤凰山刮起了一股来自地中海的暖风,流行前尖后方的水手领,和裤脚肥大的海员裤。
大仲马要是看见这些山里姑娘的打扮,一定会大吃一惊。
4. 小裁缝给自己做了全凤凰山的第一只胸罩,一边给姐妹们展示,一边说:野蛮人只有情感,文明人除了情感还有思想。
5. 马剑铃把喜欢的句子抄在羊皮袄上,和医生一起轻声读着:“可怜的克里斯多夫,自由的乐趣你是不能知道的,那的确值得用危险,痛苦甚至是生命去交换,自由,感到自己周围所有的心灵都是自由的,连无耻之徒也在内,那真是一种无法形容的乐趣,彷佛你的灵魂在无限的太空游泳,这样以后,灵魂就不能在别处生活了。
”我虽然没有读过巴尔扎克,也没有读过克里斯多夫,但这种被人类思想所深深吸引的感受是有过的,那种感到自己跟世界的接触更深了一层,感到一种对世界和生活近乎divine的热爱,是一种多么美好和愉悦的体验!
关于小裁缝的出走这是我对影片最大的疑惑。
小裁缝离开大山并没有什么疑问,因为从一开始她就看着飞机飞过大山,有着想要出去的念头。
在听了巴尔扎克的小说以后,她明白了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她想要更多的人看到她的美,所以她要走。
但能放得下罗明吗?
独立女性就不需要爱情了么?
独立女性就不用为自己的感情负责了么?
但为什么要在她堕掉罗明的孩子,并且罗明还回来了之后才走呢?
罗明知道这回事儿吗? 电影也没讲清楚。
反正小裁缝的出走很突兀了,我是没有怎么看懂,谁看懂了给我讲讲吧。
关于马剑铃的爱情之前对刘烨的印象不咋地,觉得他痞气十足又有点神经质。
呵呵,偏见偏见,他的影迷表生气喔。
不过这部早期的电影倒是彻底改变了对刘烨的看法。
他拉小提琴的样子,看到罗明亲吻小裁缝时的样子,为小裁缝挨打的样子,帮她请大夫打胎的样子,为她卖掉小提琴的样子,都那么的动人。
最令我动容的是小裁缝被蛇咬的那一幕,马剑铃替小裁缝吸毒血,小裁缝说,蛇又没咬你,你发什么抖?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我就想,嗯,两男一女,反目成仇吧。
看来是我太俗了。
马剑铃最后说,是啊,我爱她,不过是另一种方式。
都说电影的魅力在于体验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倒是愿意去那个为了读书可以彻夜不眠,可以把书抄在羊皮袄上的世界。
一句话,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在导演这个瓜娃子脑门上贴四个字“装疯迷窍”。
文化上很坏,不过外国人就喜欢这种。你不是要贫下中农教育你的知青么,结果贫下中农反到被他们的巴尔扎克和梵婀林给教育了。情感上很好,我很喜欢。
不论再怎样践踏,也践踏不了我们对文明对自由的向往!
真搞笑说是要一起看结果我下了都没有一起看成最后自己看了一半结局不看了
从此你不再是一个无知的山里姑娘
开篇的调性就定义了这是一部禁片。7.4
一本书,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电影比书要有味道。演员喜欢景色更喜欢。
无字幕啊哎哟硬伤了 简直外语片。。。
以前看的,文艺装逼……
开篇一段的汉文帝好基友的故事,让我以为这是一部同性的电影,但整部电影却像一个三角恋的故事,两位知青通过福拜楼的包法利夫人,激发了小裁缝对自由的渴望,飞出大山,并下落不明。故事有点飞,有点刻意了,难以说服我。电影音乐不错,风景还行,就是过于文艺,我大老粗,难以共情。
看完之后让人毫无印象,陈坤果然不是我的菜
戛纳一种关注提名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谨慎反对一下,空有届时华语电影史上最宽松审查时期的惊人政治尺度刻画,世界电影节里的中国政治艺术片毛病一个没落下,一是导演没有视听语言,画面和镜头丑出天际,审美荒漠毫不为过,二是影后影帝领头的表演难说出挑,更别说素人演员辣眼演技,三是政治表达停留在标签直白呈现上,与故事与人物与时局割裂开来,红卫兵、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知识分子成分不好、知青下乡都沦为突兀背景,四是多处设计极尬,比如挑粪水、犁田、偷书、对着大山喊作者名字,五是四川深山文盲、土法子打摆子都只停留在机械得猎奇展示上,能震撼老外忽悠不了中国人,总体来说:一部欠缺深度思考和艺术审美的粗糙劣质文革独立华语片,大概落后电影发达国家半个世纪。
该片导演拍摄的跟文革挂上钩的电影不只这一部,态度装B而暧昧,让人怀疑文革让他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那时候25岁才能结婚啊?!话说流产那事儿最终陈坤也不知道?周迅那时候自己面对,也不觉得委屈么。。。陈坤是重庆的,怪不得四川话讲得不错,其他的演员都讲得普通话味儿啊。。
我把心给了你,身体给了他,情愿什么也不留下~
我们爱她的方式不同。。。影片的背景有文革知青 三峡移民 还有外来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冲击着这年轻的男男女女不知是巴尔扎克改变了小裁缝 还是小裁缝改变了自己结尾的手法很美 有些故事虽然作古 但是当初的情景犹在就像那山里的歌 一遍遍地回响
当女性觉醒的时候,就会不顾一切去寻找新的生活,甚至放弃爱情
a myth of enlightenment,结构像青春小说,什么巴尔扎克莫扎特在里面都是幌子,一种布尔乔亚的想象而已
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 当年的刘烨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