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人生切割术第一季

Severance Season 1,遣散费,离职,分离,生活割离术(港),生活割离术

主演:亚当·斯科特,扎克·切利,布丽特·洛薇尔,帕特丽夏·阿奎特,约翰·特托罗,克里斯托弗·沃肯,特拉梅尔·提尔曼,詹·塔洛克,迈克尔·切鲁斯,迈克尔·西伯里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人生切割术第一季》热门推荐

《人生切割术第一季》剧照

人生切割术第一季 剧照 NO.1人生切割术第一季 剧照 NO.2人生切割术第一季 剧照 NO.3人生切割术第一季 剧照 NO.4人生切割术第一季 剧照 NO.5人生切割术第一季 剧照 NO.6人生切割术第一季 剧照 NO.13人生切割术第一季 剧照 NO.14人生切割术第一季 剧照 NO.15人生切割术第一季 剧照 NO.16人生切割术第一季 剧照 NO.17人生切割术第一季 剧照 NO.18人生切割术第一季 剧照 NO.19人生切割术第一季 剧照 NO.20

《人生切割术第一季》剧情介绍

人生切割术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一家名为卢蒙的超级大公司内,一种名为记忆分割术的全新技术正在公司内部进行实验,接受了手术的员工将进行人格分离手术,形成公司人格和日常人格,当踏进公司大门的那一刻,他们的日常人格就会陷入沉睡,身体由公司人格主导。相对的,在离开公司的那一刻,日常人格会重新接管身体,当然,这个人格不会记得任何在公司里发生的事情。 马克(亚当·斯科特 Adam Scott 饰)、迪伦(扎克·切利 Zach Cherry 饰)和埃尔文(约翰·特托罗 John Turturro 饰)三人都接受了分离手术,这一天,他们所在的部门迎来了一位名叫海莉(布丽特·洛薇尔 Britt Lower 饰)的新同事,她身上的反叛气质打破了长久萦绕在这个部门,以及整个公司内的平静。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深暗势力第一季高堡奇人第四季米奇与达利昆仑劫之鲛人泪风声鹤唳鬼城杀神秘法医第一季我的美女老师回到原点天真派:武林外传等一个人两句话恐怖故事第一季机动战士高达水星的魔女第二季境界战机雨中的秋城给爱丽丝小莉莉逆时追凶风满楼生命的舞动我在一家黑公司上班,已经快撑不下去了产科男医生阿加莎·瑞森探案集第二季杜鹃的女儿红线俱乐部之冤家路窄大蛇4:迷失世界奇奇与蒂蒂:救援突击队明月祭君心月光光心慌慌无名的日子

《人生切割术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人生切割术》:是自由还是奴役,是祝福还是诅咒?

(第一季完)亲历着互联网大厂裁员潮的今春,来自工作的压迫感和负面情绪无孔不入地浸入生活,甚至一直不敢把这部剧追更下去。

但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现实需要直面。

五一假期最后一天,终于一口气追完,在仍令人心里打鼓的紧张背景音中,看到MDR四人从分裂怀疑走向团结一致,看到Your Identity携文字之力量如地下世界的神谕一般开启民智,看到最后一集Innie将在外面的世界掀起一阵飓风。

Credit to Your Identity除开Lumon公司对Innie的系统性暴政之外,后半季也集中讨论了Outie对Innie的暴政,Outie作为主人格是否有权压迫附属人格Innie,褫夺其人格性、视其为真正的“工具”人,将工作之苦、分娩之痛尽数压之其身。

是什么,在定义着人之为人。

这种充满伦理风险的记忆分离手术如同《美丽新世界》中的嗦麻,让Outie可以选择只拥有幸福喜乐的那一半记忆,切割出一部分自我加以奴隶,仅凭轻飘飘的“不记得”三个字就逃脱出理应承受的深重负罪感中解脱出来。

但随时会出现的安保人员,又让Innie们的生活呈现出一种《1984》式的The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质感,乃至后来MDR四人的出逃与反叛,也呼唤着一条注定荆棘满地、险象迭生的觉醒之路。

除非他们觉醒,否则永远不会反抗;但除非他们反抗,否则不会觉醒。

——乔治·奥威尔 《1984》

是真的重要,还是因为你说它重要。

而将这样一个高度组织化、高度压迫性的权力系统嵌入现代公司制的框架,考虑到“公司”这一法律概念的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这一场景下,工具(公司)的人格化和打工人的工具化竟奇妙地交织在了一起。

但我的朋友,自由和时间都是属于你的。

甚至于,Lumon公司对经历过记忆分离术的员工也适用临时加班制度,代表公司可以随时让Outie切换为Innie,而Outie与Innie都无法自主要求完成这一转变;与现代社畜的生活又何其相似。

除了工作和生活绝对切割的记忆分离术接受者员工们之外,伊根家族及其附庸(上司Cobel和安保人员Milchick等)其实是清醒而完整地接纳了这一套压迫逻辑,他们凭借所谓的自由意志在维护着这个权力系统,乃至赫莉的Outie也是伊根家族一份子、她一次次出于家族利益(或许也有取悦父亲)的动机强硬粉碎Innie的出逃行动。

但赫莉 R却是反叛这个系统的重要人物,当然,她的遭遇也显示出任何人在地下世界的生存境况会是多么绝望而无力。

这个设定,不但呈现了人与系统的抗争,也是人自我内部的抗争,充溢着哲学隐喻与历史内涵。

而最后一集,马克、赫莉及欧文三个Innie出现在外部世界时,他们都有对镜自照的画面,“认识你自己”也正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一环。

工作就只是工作而已,对吧?

愿我们都拥有,自由而体面的工作;工作是人的一部分,而非相反。

(更至第3集)惊悚片看得少,但职场沉浸式戏剧每个工作日都在上演啊。

从第一集开始,设定就是细思极恐、懂得都懂。

或许职场本身就是惊悚片,只是人在局中看不破。

办公桌、椅子、回形色块地毯,系统化“困住”猎物的圈套一环又一环。

主要人物与情节开局是一身通勤装的女员工晕在巨大的办公桌上,俯拍让观众都拥有了上帝视角——呵,玩物。

但那是个人啊。

然后是对醒后的她连环发问。

五个问题,不回答就没法离开从外头锁住的办公室。

是幼儿园小朋友也能回答的简单问题,听到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女员工不自觉流露出蔑笑,但下一秒她慌了——她不知道自己是谁。

回答完5个问题,她心中恐惧愈盛,她对自己、对自己生活过的世界通通一无所知,她只是个心慌意乱的UNKNOWN(“未知”)机器。

而扬声器里的人声告诉她,她给出了满分答案。

一只还未完全丧失自我的新社畜登场,名赫莉,代号R。

失去Outie(Lumon外的社会自我身份)记忆、但还没积累Workie(Lumon地下楼层的工作自我身份)经验的赫莉发出了灵魂拷问——我是什么肉猪肉鸡吗,所以没有名字。

喔,你有的有的,她颇有资历的小领导说,还给了一堆因果不明的论据——把你养大、给你自我意识还给你做美甲——你怎么会是牲畜,你有名字——其实是长得像名字的代号。

这段对白就算单拿出来放来真实的工作场景也毫不违和,毕竟真实世界的tech大厂也是花名当道,意图将员工完全地从公司外的生活中剥离开、全情投入地作为资本燃料发光发热。

赫莉想离开,却被镜面对称的楼梯间设计完全困住。

赫莉第一次试图离开失败的这段楼梯间对话,又是精妙的一段工作论。

资本的代言人说,你不是无法离开,你只是自己选择回来了,是你自己选择的。

别无他选的选择,竟也是一种选择。

切合了最近打工人猝死的新闻,身处互联网工作圈、身边真的不乏个人选择的论调,令人从心底悲凉起来。

赫莉像鲶鱼效应里那条鲶鱼,将变化因素带入了Lumon公司。

同时作为一个新人员工,她的视角也正贴合观众视角,她的震惊、反抗和逃跑,也正是面对这个设定的符合普通观众预期的反应。

片名“人生切割术”的定义,也正是借助赫莉给自己的视频信被揭晓。

这真的是Work-Life Balance的解法吗,还是预言Balance是不可能Balance的,不如全面放弃生活吧。

Workie赫莉当然也没有接受Outie的疯狂,她还在一直尝试逃跑,带来一系列戏剧冲突的同时也引出了一个个人之为人的哲学问题。

从话筒背后走进赫莉所在办公室的马克,面孔隐在黑暗里、身形高大,充满压迫感;下一幕,上班前刚到停车场的他却独自嚎啕大哭,好像经受着什么压抑不住的痛苦。

而话筒背后的人呢——马克,赫莉的直属领导,另一只社畜。

他清晨在停车场失态痛哭之后自愿走进大楼,想交换8小时没有痛苦回忆的自己。

外面的生活太过痛苦,他自愿向工作献祭。

但真的如愿了吗?

或许吧。

毕竟进入Workie分离区后,他完全忘记了几分钟前在停车场的崩溃,笑容逐渐自信,摸到口袋里擦过眼泪的纸巾时还一脸疑惑,来了个快乐的投手姿势满不在乎地扔进了垃圾桶。

可后来佩蒂对他说,可以看出他的Workie仍旧是痛苦的,只是并不知道在痛苦什么。

当然被切割人生的Outie不知道这些,他只是为了切割自己的痛苦病急乱投医放弃了一部分时间。

词语本身没有力量,反而具有欺骗性佩蒂是马克的上司,但这一天他不见了、没有原因。

公司只告诉了马克后果——他升职了,顶佩蒂的缺,其他的都属于冠冕堂皇“不需要你知道”“不该你关心”的事。

进入工作内容部分,事情仿佛就更加荒诞了。

他们所在的MDR部门(Macrodata Refinement Department, 宏观数据精检部)都负责些什么呢——找到你觉得恐惧的数字。

”这份工作虽然听起来很蠢,但是等你理解了就好了“在如今这个数据为王的时代,这些工作内容听起来很蠢却很写实,说不定还非常恐怖。

找到恐怖的数字——不就是后台分析部分的工作吗。

点击鼠标、敲击键盘的你说不定根本不知道前线如何作业,但仅仅通过一堆数字和报表,就得出了结论砍掉哪条事业线或者关掉哪座城市的业务,于是就有一群社畜同仁饭碗不保。

在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面前,作为一个具体的人存在似乎太难了,每个人、每个场景乃至每个动作都被抽象成了一串串数字,找到那个令人恐惧的——然后拖进文件夹(干掉)。

Lumon各部门之间完全隔离的状态,也浑似现在各大厂搞的信息密级制度。

你在一个公司工作,忘记了自己是谁,也不知道同事是谁,甚至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然也不知道自己每一次点击的后果)——这也算人的生活吗。

直到“理解”这一切的存在是自然而又合理的。

如同三年老员工尔文,目前看是一个可悲而又彻底的顺从者、监视者和告密者,被公司系统完全地控制住。

但这样一个形象,放在不但是公司老员工、也是生理年龄较大者身上,却又不是主管,似乎也隐喻着社畜的大龄困境。

为何献媚的姿态更加彻底,因为老无所依,因为越是老弱越是没有抗争的依恃了。

社畜的狗生巅峰——华夫饼派对而迪伦,是个干劲十足的年轻业务骨干,生怕新人觊觎他的华夫饼派对。

这也能投射到现实职场中的一群人,年轻热血、野心勃勃,被公司一些无谓的荣誉称号和小恩小惠吊得死死的,沉浸在个人价值的虚假繁荣中,也或许是尔文的年轻版本,体力精力和反应速度都还跟得上重复枯燥工作的那个时期。

赫莉被华夫饼派对奖励惊呆了,一如屏幕前的我们也惊呆了,但迪伦高傲地让她不要垂涎了这荣誉之饼,因为他势在必得。

可反思我们自己的职场处境呢,不也是如有雷同、毫不巧合吗,职称、荣誉和蝇头小利,吊了我们一年又一年。

但换句话说,不加入华夫饼争夺大赛,又还有多少选择是向底层大众开放的呢?

第一个“解除”人生切割术的佩蒂,outie和workie真的可以重新合二为一吗?

至于佩蒂,应该对应着新人赫莉在Lumon内部的搅局者身份,作为一个觉醒的老员工,是一个反叛者形象,人生切割手术接受者第一个打破workie vs outie界限的开创者。

他在外面找到了不认识他的马克Outie,预计是他的引路人。

结构感对画面和镜头不太有研究,但这部剧里的环境和配乐,秩序井然到让我等小白也无法不留意。

Lumon大楼前停车场Lumon大楼,从门前的停车场开始一路铺以严整的对称感,加上不让员工产生过多私人羁绊的严格保密文化,错时上下班、部门间严格隔离、私人与工作记忆血腥割裂,使得打工人总是独自行动在巨大而压抑的背景之中,透露出面对一种高度组织化的压迫系统人的无能为力。

若想改变,岂不无异于蚍蜉撼树,身处这样的处境之中竟还要人承认自己是有选择的吗?

Lumon大厅

通往地下世界的电梯,仅容一人过分离区被设定在地下室,没有自然光源,也没有自然关系,一切都是人造,一切都是系统化的。

而通往这里的方向是——下沉。

就好像是,workie是被痛苦版本的另一个自己Outie流放了,任他在不自然的世界里自生自灭。

在这里,主张人的一切权利都显得荒谬可笑,不过是一个个空洞无力的词语,跟精检员们一个个拖进文件夹的数字没什么两样。

地下世界入口处

有进难出的狭窄楼道。

没有尽头的甬道,没有温度的白炽灯光,搭配虚假的楼梯间出口。

这幢大楼仿佛是吃人的怪物,应和了赫莉那句“我是牲畜吗是食物吗”。

是的吧,吃到骨头渣都不剩。

办公空间物理结构环境,也高度对应着组织环境,分离割裂、庞大压抑的。

如同一开篇赫莉出场的那个画面,困局是层层叠叠、仿佛无止尽的。

连线董事会的扬声器,以一种不成比例的“大”占据了画面,反衬得人物更加弱小哈莫妮(Harmony,和谐,也是充满讽刺)——马克workie的上司、也是他outie的邻居,在公司里显得盛气凌人,在外头监视着马克的一举一动,应该是个没有分离记忆的高管,但第三集面对娜塔莉——可能是Lumon的发言人时立刻矮了一头。

神秘的实权组织“董事会”(The board)甚至从头到尾没有出现的“感觉”,只有扬声器的沙沙声和代言人的解读。

而老板气十足的哈莫妮面对着这台扬声器时,表现得跟马克一般局促。

系统性的压迫,总是一层层的。

主题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工作占据了时间精力的大头,从工业时代的超时工作到如今的996制度,工作越来越无度地侵蚀着人们的生活。

甚至于,每一次令人振奋的工作法案改革或是社会新闻事件,都只是催发着资本学会更隐蔽的压榨方式,乃至于在文化阵地上的攻城略地。

直到在面对着超时工作导致猝死的新闻时,同是打工人的群体都自觉生发出一些洗白资本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论调,尤是令人齿冷心寒。

被工作榨干的现代打工人兄弟,竟连唇亡齿寒的道理都不能理解了,只是一味地沉浸在摆弄不知所谓的数据、争取不知所谓的称号和一层一层没有尽头的爬格子,活在有朝一日坐拥这个系统的妄想之中然后不断被系统化地吞噬。

在这样的故事背景里,这样前所未来的大变局之中,作为人类,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又如何面对自己?

人类,区别于牲畜的自尊,到底来自哪里?

工作和人,到底何者是手段,何者是目的?

人之为人的价值感和尊严感缘何而来?

什么才是构成人的基本要素?

而由工作-生活平衡话题引开的,如果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将工作和生活完全割裂,是不是真的会踏入更美好的社会?

科技进步在各领域全面铺开,对人类到底是祝福还是诅咒?

如果人的意志和记忆一分为二,是不是有资格进行一场自己(Outie)对自己(Workie)的暴政?

人是否有权利处分自己的意识,容许其中一半的自由意志被剥夺、被拘禁?

而片中,Lumon之外的社会大场景中,电视上、宣传小册里,也在广泛讨论着这些议题。

能看出马克是出于逃避痛苦的动机接受了记忆分离术,但也能看到Lumon提供的薪酬条件非常优渥连住房都一并供应,可是新人赫莉一开始的发问振聋发聩——我是牲畜吗?

有吃有穿有住,乃至西装革履还能做美甲,就已经是人之为人的充分条件了吗?

以及这样的选择,我们就真的对痛苦免疫了吗?

放弃了自由意志、活在无知之中,不甚其解地面对世界,我们安全了吗?

在马克身上还有一个隐藏的话题。

痛苦可以被终结吗,可以被理解吗?

要如何去拯救一个陷于痛苦之中的身边人?

还有,层层系统背后那个不开腔的扬声器背后,又是什么呢?

是人吗,还是没有实体的算法,还是别的什么?

人生于世,可以不去理解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吗?

盲猜赫莉和佩蒂、作为两个变数,都会推着马克,去寻找一个个答案。

或许能够战胜痛苦和虚无的,唯有创造和突破。

 2 ) 两个不同的“你”,这部让所有打工人毛骨悚然的神剧《人生切割术》教会了我这些口语表达

你有没有想过把工作和生活完全分开,由另一个人格来帮你上班赚钱,而自己只需要躺平享乐?

对于我们来说,最值得挣扎的拷问是——如果真的有这么一项“人生切割术”,你愿意接受吗?

在你做决定之前,不妨先看一下本剧的类型标签:上面写着的,并不是“喜剧”,而是“悬疑、惊悚”。

2022年脑洞最大的美剧《人生切割术》,不止因为其剧情脑洞足够大,更是因为他们是真的要在脑袋上开个洞,并植入一枚微型晶体芯片,就可以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彻底“分离”,堪称极致的WLB(工作和生活平衡)。

剧中,上班和下班的自己毫无关联。

这意味着,生活中的你将永远不会知道这份工作有多么糟糕,无法回应另一半自己的呼救。

但是对于正在上班的自己来说,却化身为了传说中的工作机器,有无穷无尽的工作。

“你每次出现在这里,都是因为你决定要回来”这似乎是某种警示性的寓言。

这部剧为我们展现了什么是最顶级的“社畜”, 此外我还整理了一些有意思的口语表达,一起分享给你1 right as rain 恢复如初,安然无恙,表示身体健康或状态极佳

(as)right as rain这个词来源于英国 ,因为英国一年到头雨水充足,下雨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

所以当人们表示一切正常的时候,就干脆用这个表达。

如果某人生病之后恢复,感觉好多了,就可以说:I felt awful yesterday, but today I feel as right as rain. 昨天我感觉很糟糕,但今天我感觉好多了。

2 make one's day 让某人开心一整天

可别翻译成“构成某人的一天”。

在这里,make one's day就是给某人带来欢乐,有一种“你点亮了我的一天”的感觉。

比如说: I feel much better. You make my day. 我感觉好多了,你让我豁然开朗。

如果想表达自己因某人而欢喜,就可以说:You really make my day!3 hop on 跳转话题

hop on原意是指快速“快速移动到某位置或某地”。

hop是指跳跃,快速移动的意思。

而hop on里的on和go on、move on里的on同属一家,都有“继续进行”之意,所以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话题的跳转。

4 take a beat 冷静一下,别激动

这里的take a beat不是字面意思“打拍子”,而是“冷静一下”的意思。

类似于“calm down”或者是“cool off”。

比如说:Let's just take a beat here, please. 我们先冷静下来好吗?

5 what the hell 什么情况

hell的意思是该死,可用作感叹词,表示愤怒、惊讶或用以加强语气。

the hell可以表示“到底,究竟”,主要用在what,where,when,who,how之后,表示一种强烈的语气。

一般是不赞同不赞赏的那种惊讶。

这句话其实只是加强语气,表达情绪,不算是一句骂人的话啦 比如说:What the hell are you doing? 你到底搞什么?

6 spot on 太对了,准确的

spot意为“(从许多人或事物中)找出,辨认出”。

spot on可以理解为“准确,没错的”。

“you are spot on”的意思和“you are exactly right”一样,表示你完全正确。

比如说想夸一道菜的味道好,可以这么表达:The seasoning for this dish is definitely spot on. 这道菜的味道可真是恰到好处。

7 low-hanging fruit 容易实现的目标

这里翻译应该有误。

“Low-hanging fruit” 的字面意思是 “挂在低处的果实”,实际用来比喻 “很容易做到,不需要太多努力的事” 或 “容易实现的目标”。

就像从低枝上摘水果一样,不需要爬高,就可以得到。

同样的,这个表达意思也可以用在人或者事上。

比如说:All these ideas are “low-hanging fruit”这些想法都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8 crash 睡觉

一说到 crash 这个词,恐怕大家马上会想到车祸“car crash” 或经济崩溃“economic crash”。

crash 这个词还可以用来表达睡觉的意思,也就是 sleep。

比如说: I just need to crash for a while, 我需要睡一会儿。

或者由于筋疲力尽一下子睡着了: I just crashed out.9 speaking of which 说到这个,话说到这里

speaking of…是“说起…”的意思,后面接刚刚谈论的话题,speaking of which中的“which”其实就代表刚刚说的事情。

所以可以解释为“说到这个”。

比如刚刚在谈论的食物让你很有食欲,就可以说: Speaking of which, I'm hungry. 说到这里,我饿了。

再比如:Speaking of which, I have something to confess. 说到这个,我有一件事要跟你坦白。

喜欢不点赞,拖去埋了哦|本文作者:Zohra|审校编辑:Juliet

 3 ) 佛洛依德和马克思的孩子们

上海疫情,在单位封闭了半个月,回家又关了一个月。

坐牢的滋味,每个人都真切地享受了一遍。

五点起床一样抢不到菜,看新闻又可能被气出问题。

人在家中坐牢,工作却一点不能拉下,元宇宙的乐趣尚未到来,饿肚子的危机已经满溢。

还是看喜剧演员转行导演的悲剧吧。

这部切割术一开始设定绝妙,但高开低走,节奏拖沓,9集最后为了保证下季下的hook几乎是在欺负观众了。

首先注意到的,是卢蒙公司的科贝尔的制服,接待处,公司建筑风格,基尔的侧面浅浮雕风格,有东欧和前苏联的美学影子,但说它是斯大林风格是不准确的,苹果风格的苹果剧,乔布斯孜孜以求的方尖碑式庄严洁净,在剧里面贯彻了大致一小半。

老大哥化身蓝绿晶体管,不仅满足于在从外部观看你,还深入脑体,将你人格解离。

但看完9集,也不知道卢蒙公司的目的是什么,看这个剧情走向,大致是要滑向买办政治的阴谋论,所谓“基尔的孩子”,也无非重复了技术进步被集权洗脑术利用的政治学老路。

被关在break room里接上测谎仪,这件事无需太高超的手段,乌姆里奇对哈利波特做过,白色恐怖对小四的父亲也做过,一间炎热的房间和一支笔,一堆写不尽自己罪状的白纸就够。

格列佛游记中,某国思想警察的工作是检查人们的大便,以此来确保没有不适宜的思想被生产(排泄)出来,世界在进化,如今保安大叔不需要翻大便,从源头开始做切颅术即可。

果然先进,洁净了很多。

马克思的话不好多说,不说也罢。

另一方面,主角Mark·S之所以愿意来卢蒙接受这份工作,全是因为情感受创,爱妻车祸惨死以后就陷入了危机。

这和受到创伤而将自己原本人格压抑,解离的心理症候——人格分裂症是一致的。

假定悲惨的事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分裂出一个承受痛苦,压力,和精神压力的人去承受。

正如戴文在分娩中心遇到的孕妇,将部分的自己分裂出去承受孕产的痛苦,剩下的自己即可安享轻松惬意的生活,不过是代孕故事的另一个转喻版本。

新人格,baby人格,从出生就受到母亲(科贝尔)的严厉教导,训诫,但随着新人格的成长,也必然会遇到代际冲突,对权威的不信任和挑战,小分队的密谋,反抗,研习的都是这条道路。

人格既然能一分为二,自然也可以一分为四,四分为八,乃至无穷尽,夸张如污鬼大群,有上千人格齐聚一身的情境,无法统合的自我和分裂成碎片的记忆,每一个,都受人操弄,被人控制。

谋求统合,在个人,在时间流中是自我认识的路,在社会,是不同阶级群体寻找共识的路。

但时间行至21世纪,没有佛洛依德也没有马克思,只有“基尔的孩子们”,分裂的污鬼。

 4 ) 另一半的灵魂

1: 概念挺常见的 类似paycheck那种出于工作内容保密而清除工作者记忆 不过severance更可持续发展而且员工导向性 说是为了员工生活工作互不影响(虽然只是个旗号)主要这个梦核场景设计是真的亮点啊。。。

第一集要素齐全解释概念和双面人生 各类主要角色交织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片尾邻居埋线女老板也是神来一笔2/3:场景转换剪辑太牛4:女主外人格奴役内人格那段真的很黑镜绝望了 片尾各怀鬼胎也很绝。。

虽然主角只有一个但所有人都是真相巨大的编制网络!?

7:这集信息量又大点 爱看老头为爱革命。。

老婆是心理医生那里之前蜡烛有猜到 而且男主在她面前捏了树也像是一种分离体同源的潜意识????

有一种类似不同记忆的同一个会不会有同一种灵魂9:各种意义上的神 在见过真相之后真正发自内心说出休息室宣言了。。

看完只想起立鼓掌另外:一旦开始探讨不同记忆的同一个体会不会有同一种灵魂就很有意思了 正好前几天又想了一下不同个体继承记忆的灵魂走向 们对于仿生人复制体的解读一般说是 就算记忆看似相同 但因为缺乏那样的体验 记忆对他们来说就像看别人的电影而无法联想称成为自己经历过的事 所以自带分离割裂感 就算是以继承某个人身份而生存的目的存在也可能生长出另一种灵魂 而severance这种探讨刚好反着来 就像是在说就算把一个人的历史无论抹去多少次 只要这个思想还在这个躯体里 他们的灵魂终究会完整回到他们本该存在的地方、、

 5 ) 996的凶残形态,看得头皮发麻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将她对工作的态度写进《亲爱的安德烈》一书:“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

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

”多年前,远在彼方的马克思对此深有同感,他提出尊严使人高尚的观点,并认为“人们只有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达到完美。

”很显然,在这位德国哲学家和共产主义理论奠基者眼里,尊严是获得幸福的来源,而幸福也间接让我们从事的工作变得有意义,从而进一步刺激整个社会的进步。

但新近播出的美剧《离职》看起来更像是站在这两种观点的对立面。

故事被设置在一个虚构的近未来,受聘于某家行业巨头的员工,在拿到公司的offer后需要接受一种针对大脑的分离手术。

手术非常神奇,能将受体的记忆从工作场景和生活场景剥离开,进而产生出两种不同人格。

手术过程倒也简单,剥开一个人的头皮,并往大脑里面植入一枚芯片,在芯片的作用下,员工直到正式上岗前都不会记得和工作有关的内容。

每天进公司前,他们会经历一轮诡异的身份切换,电梯铃声将成为触发记忆转换的开关,让员工的记忆从现实状态切换为工作状态,并互不关联。

如此一来,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对每天在996死循环中挣扎的社畜来说,这仿佛是理想而颇具人性的发明。

乍一听的确很酷,因为它解放了人类在工作中承受的负面情绪和压力——毕竟,没有什么比悠闲周末后神经重新紧绷的周一更令人感到沮丧的事了。

而那些原本旨在提高人类工作效率的工具,并没有将人类从枯燥而海量的工作中解救出来,反而令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近期频频爆出的大厂员工猝死新闻,就是对这类怪象的直接回应。

记忆分离技术的到来似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困境:记不住工作的场景,就不会将职场里的痛苦带进生活;想不起生活中的快乐,工作中自然也不会浑水摸鱼。

更何况,从男主现实中丧妻的情况来看,这项技术的确帮他解决了后顾之忧,让其在职场成为了一个没有感情的任务杀手。

但等你真正进入他的工作环境凑近一瞧,可能会笑不出来,因为那实在枯燥得要死:男主的工作任务,就是年复一年的将令人费解的数字矩阵分门别类,以此达到数据库优化。

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来证明分类背后的逻辑支撑是什么,一切全凭审查人员的直觉和感性认知。

简单来说,如果一堆数字让你感到恐惧(剧中就是这么描述的),那你大可以把它们归类。

虽然外行搞不懂这套工作流的意义,但看起来,这应该是一个掌握公司秘密的部门才对(数据牵扯公司商业机密,虽然观众看不懂这堆乱码究竟是啥)。

和如此乏味的工作内容相对应的,是公司那迷宫般的建筑设计与匪夷所思的管理风格。

部门和部门间长得望不到头的逼仄回廊,简约中无不渗透着压抑和暴力,“无尽”的延伸几乎让时间失去意义,记忆分离术又反过来助长了不止不休的概念——进入办公地后迅速切换为工作状态的员工,因“丢失”生活记忆,所以对工作的时间概念几乎是没有的,唯一的印象反而是绵延不绝。

这几乎是对现代工作制度的隐喻。

在强调效率置换利益的当下,不停用996压榨员工私人时间换取公司利益的做法,成为大部分私企的默认经营理念,并在经济下行环境中变本加厉。

故事巧妙地把临时丧失的生活记忆,替换为那些安置于公司的、“好心”为员工通宵加班购置的沙发和床垫,无异于对枯燥无味的工作彻底美化,可谓丧心病狂。

而说到管理风格,无论是上司那让人捉摸不透的表达方式,还是其猝不及防的暴力行径,简直堪称领导PUA社畜的教科书级表现。

员工无言中的忍耐,何尝不是打工人才能领悟的痛!

在一些边缘而不易察觉的细节描摹中,故事将工作对人的异化做了生动隐喻。

一幅反映统治和秩序的油画中,象征着绝对统治地位的挥鞭人,面对的是一只绵羊和一群女人。

作为西方宗教中代表迷途之物以及人性脆弱一面的象征,员工和公司之间的关系被生动展现于画面当中,并与随后主角团在永恒区听到的“至理名言”遥相呼应。

“……我了解到人的性格由四种元素(悲哀、嬉笑、恐惧、恶意)所控,一旦驯服这些元素,我便获得了统治世界的力量。

”,语出公司的前任CEO。

这段话道明了一位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品格,尽管这种品格听起来有点反人类:没有正常的喜怒哀乐,甚至没有善妒和基本的敬畏心(我想恐惧一半来源于无知,另一半来源于敬畏),有的只是抛弃人性弱点的“理中客”,和刻意塑造的六边形领导力。

这种带乌托邦色彩的唯技术主义论显然理想得失真,经由人设想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做到完美无瑕。

所以一部分人即便选择了放弃分离记忆,当工作内容不尽人意的时候,他们勇敢发起反抗。

辞职就是抗争最激烈、也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离职》中,一个重要的设定是员工没法主动提出辞呈,即便提了,公司也会立即驳回,理由是他们接受offer的同时,就意味着他们离不开这家公司。

这当然是流氓性质的无赖狡辩,导演似乎也借辞职的行为,传递了独立人格之于工业化洗脑的重要性。

要不要抛弃生活中的记忆,用二元对立的状态投入工作,剧中那句“下班后,你如何保证你的工作不是在杀人?

”的提问堪称妙笔,记忆分离术面临的道德局限也由此可见一斑。

虽然它的确为一部分人提供了逃避现实的通道,可一旦逃避让人坠入无意识之恶和替资本数钱的窘境,工作赋予我们的尊严和意义,以及随之而来的快乐还存在吗?

曾几何时,我们坚信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可现在,我们发现工作正在剥离我们生存的乐趣,并越发成为阻碍我们享受生活的负担。

《离职》是一段关于工业文明高度发达后,对道德伦理发起冲击的警世寓言,亦是对人类文明和未来的悲观假设。

不知道寓言成真之际,当初提倡为人类前途和自身理想而工作的马克思会作何感想。

忽的想起《飞越疯人院》里的一句话,说:“你们一直抱怨这个地方,但是你们却没有勇气走出这里。

”墨菲最终用灵魂的死亡换来肉身自由,现实却恰恰相反,无需什么记忆分离术,我们早已在一种脱敏的间歇性分离中,陷入身心俱疲的奴役之中。

撰文 / Zed策划 / 轻年力量

 6 ) 借题发挥,写以前一段短暂的工作经历

目前才看完第六集,越看越会想起这段经历。

我其实没上过太多班,一共有五段工作经历而已,所以有些写出来恐怕显得少见多怪了。

我和女朋友(现在是妻子了)在成都相识后,我回北京收拾东西搬来成都,但她开始了研究生假期回了老家,于是我自己在成都先用个把月的时间落脚。

这是我第一次独立生活,头一个月住在青旅的四人间,顺利面试入职了一家景观设计外企公司的成都分部。

这段工作经历我好像没怎么讲过,不管是在社交网络上还是现实中和朋友的交谈里。

公司的人很少,我并未跟所有人都说过话,例会的情形几乎没有印象,用力回忆应该不超过十人。

这个配置相当于以前在北京工作时的一个小组,只不过原来组长的位置分成了这里的外国主管和一个中方副主管,其余的角色是类似的,设计师、工程师、市场运营,上述角色比我年长不少,互称英文名,几乎不闲谈,非常职业。

我是设计助理,和我同样位置的只有一个比我略大些的男同事,也是我私下里唯一有交往的人,我们可以一起去便利店吃午餐(其他员工大多自己带便当),当时正处2014巴西世界杯期间,我们也聊聊球,他也许还说过这份工作挺不错。

我记得他是江苏人,斜分的半长发,像一个功夫片里勤恳的小徒弟或是八十年代的工人(没有贬义),我留了他的手机号。

午休时他说可以试试赌球,很小额地下注玩玩,这是我以前没想过的。

在北京上班时百人有余大公司里总很热闹,同事间边做图边聊天是常态,更像是大学宿舍的延伸。

但我终究不热爱这份工作,也没法承受频繁加班,干了半年我就辞职去成都旅行,不打算再干景观这行了,但初到成都发展没办法还是投了本行的简历。

这里的氛围截然不同,早上到公司简单问好或点头示意,接下来直到午休前都很沉默,大家各自面对电脑点击鼠标、在键盘上按快捷键指令,有人时不时站起身去打印。

外国主管有独立的办公室,半透明半磨砂的玻璃隔断,我能看到他总在打电话。

我怀疑我记错了,不然我怎么会没有工作内容,我只记得做过一个灯具或招牌的建模和后期,只和斜分头小哥交接,他好像第一次有了下属。

午休和小哥下楼前能听到年长同事们的一些家常话,下午又是同样的沉默。

没有加班,我尽量不第一个走,我走时还有一些人没走。

才去了没几天我就出了趟差,除了中外主管和我,好像还有一个同事,但我毫无印象了。

坐高铁去南充,在路上我用磕磕绊绊的英语和主管讲了讲我为女朋友来成都的事情。

去南充是实地看项目,一处滨河的规划设计,甲方是某领导,还有文化部门的老同事做顾问,他们指点江山,说到他们我会想起穿摄影背心的牛群。

我忘记是领导还是顾问,带着很年轻漂亮的女性,不知道是秘书还是女伴,看项目时她开着车远远地慢慢跟着,吃挺气派的午餐时我总偷偷看她几眼。

回程途中主管也许和我聊了更多,总归我觉得前途明朗。

回到成都公司后我似乎更无事可做了,没有什么关于南充的活儿安排给我。

规划层面的事我毫无经验,没什么可参与的,直到细部设计和建模出图时才会轮到我,我这样想。

别的同事看起来挺忙碌,包括斜分小哥,我这样称呼他是因为我也记不得他的名字了,或许当时我也只知道他的英文名和中文姓。

我无所事事,时不时就和女朋友聊几句,聊我无所事事之类的。

有几次一个外国工程师拿着打印的图纸回到工位时从我背后经过,看到我玩手机,就皱皱眉。

他好像有个西裔的名字,头发花白戴眼镜,穿皮凉鞋。

我想这样恐怕不太好,就尽量少看手机,翻阅起公司电脑上的公共资源。

里面有公司以前的项目,我就学习学习,这终于像是有事可做了。

我不记得怎么的我更换了工位,从皮凉鞋的必经之路移到了角落的位置,后面靠着墙,旁边也没人,离斜分小哥也更远了。

既往的项目我都看得差不多了,到角落里我就肆无忌惮地翻起公共资源里的其他内容,我最感兴趣的是以往活动照片,一些出差或节日的聚餐或出游,我看到了同事们“生活中”的样子,抻长脖子瞄瞄他们以和照片中的人物对应。

下班后我和中介见面去看房,可以看三四处,然后吃饭再回到青旅,我第一次自己租房,非常谨慎,总共看了二十几处才敲定了早先看过的一处。

这里离青旅不远,我拖着行李箱步行搬家。

从这个月下旬起我从自己的住处赶公交上班,试图摸清92路车的时刻表,路上要比工作期间远为愉悦。

到月末的某天下班后,中国主管叫我去会议室谈话。

她有一个挺优雅的英文名,不漂亮但看起来也很好,我有些不好的预感。

果然她开门见山告诉我没有通过试用期,首先我工作不积极,没活干也并不主动找事做,另外有同事反应我常在工作时间玩手机,我自然想到了皮凉鞋和皱眉头,心里骂得很难听。

我做了一些无效的辩驳,后来不争气地哭了,还说了“再给我一次机会”或“我该怎么跟女朋友交待”之类没出息的话。

那时候公司里其他员工都走了,透过会议室的玻璃隔断我能看到远处办公室里的外国主管正在神情严峻地打电话,并不看我这边。

第二天我就不用去上班了,几天后我就收到了当月工资,和我面试时在表格上填的期望薪资数目一致,不需缴税。

我收到了斜分小哥的短信,他问我主管和我谈了什么,你怎么没来上班。

我没有回他,如实说很丢人,也想不出别的借口,但他之后也许会知道我怎么没去上班,其他同事可能也会知道的吧。

 7 ) 《人生切割术》:我被我送进地狱

WLB,(work life balance,工作生活的平衡)想必是许多打工人的理想。

苹果TV+播出的职场惊悚剧《人生切割术》倒是精确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可毕竟惊悚剧,又会多美好呢?

第一季共9集,前两集进入稍微需要点耐心。

第一集扑面而来的苹果美学,科技感、极简主义、清冷的画面,这种冷淡的开场及叙事,的确稍显无聊。

但,平静之下,必有暗涌,一切当然不会如看起来这般协调。

《人生切割术》中,要进大厂卢蒙公司就职,需要自愿实施一项分离手术,做完这个手术,记忆便会受到空间限制。

在公司大楼里不会有外面的记忆,出了大楼,不会记得与工作有关的一切事宜,哪怕最亲密的同事也互不相识。

男主马克因为受不了丧妻之痛,主动选择了分离手术。

他时常哭着开车到公司,一搭上到部门的电梯,便化身战斗力爆表的干活机器。

其他接受手术的人也如此,在公司的员工个个看起来精神抖擞、容光焕发。

但是很快,暗涌来袭。

首先,马克的老领导,他工作人格(马克A)的死党佩蒂突然离职,马克A被提拔为宏观数据精检部新主管。

但是现实中的佩蒂找到了马克B,原本作为分离技术坚定的拥护者的马克B,逐渐开始动摇。

(后文人物工作人格均用A表示)其次,新员工赫莉的到来打破了部门的平静,赫莉A三番五次尝试离职均以失败告终,最终,她选择自杀。

这些暴力行为也多少刺激到部门其他同事。

最后,部门还有两位成员,爱上光学设计部主管沃肯A的老员工欧文A,以及在家被唤起工作模式见到儿子的迪伦A。

如果说工作模式是没有感情的干活机器,那么在最终决定反抗前的阶段,宏观数据精检部的同事们的情感意识被激活了,这个号称永不可逆的分离手术,还是没有战胜人性。

最后一集,四人组计划让工作人格走出大厦寻求帮助,至于他们成功与否,就要等下一季才能揭晓了。

我预测不会成功,下一季还会有更大的骗局给主角几人。

他们依然需要重新认识,再次实施揭秘计划。

赫莉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作为家族接班人,她原本是要以身试教,昭告天下分离手术是多么好。

结果当她的工作人格第一次醒来,整个人对眼前的一切都是怀疑和抗拒的态度。

为了成功离职,她甚至以死相逼赫莉B,真的太勇了。

也许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即便做了分离手术,仍然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我愿意,我不愿意,我喜欢,我不喜欢,一切都由我决定。

而至于那个把我送进地狱的自以为是的我,F**k me!

 8 ) 无间地狱,也不过如此

细想一下,毛骨悚然。

生活的你:起床,洗漱,早饭,开车去上班。

到了工作地点,换工作服,留下外面的事物如手表和工牌,换上工作服。

和电梯前的门卫打个招呼,看了看门卫身后墙上的钟,9点半,刚刚好。

进电梯,电梯门关上。

然后。。。。。。

电梯门开了,出电梯,和电梯前的门卫打招呼,看了看门卫身后墙上的钟,五点半了,外面已经是夕阳了。

换衣服,上车,离开公司。

如果心情好,去泡个吧之类的。

回家,上床睡觉。

工作的你:电梯门开了,七绕八绕,到办公桌,看了看墙上的钟,9点半,开始一天的工作。

你要面对的是:对你升职耿耿于怀的高个男。

絮絮叨叨的矮胖男。

漂亮但一门心思要辞职的新进女同事。

永远毫无表情的女上司。

奇奇怪怪的其他人等。

毫无乐趣可言,天晓得什么内容的工作。

到了五点办,工作结束,该走人了。

进电梯,电梯门关。

然后。。。。。

电梯门开了,七绕八绕,到办公桌,看了看墙上的钟,9点半,开始一天的工作。

然后下班,进电梯,电梯门关。

电梯门开,开始上班。

然后下班,进电梯,电梯门关。

电梯门开,开始上班。

然后,然后,然后。

怪不得漂亮女同事要辞职,甚至自杀也在所不惜。

对于上班的那个你,所处的世界,和无间地狱有什么区别?!

 9 ) 我是我,我非我——观《人生切割术Severance》有感

《人生切割术Severance》这部美剧真的很让我惊喜,正好我看了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的《假面 Persona》之后被推荐了《人生切割术Severance》,一开始只是抱着随便看看消磨时间的想法,没想到此剧的灯光和摄影构图如此惊艳,阴暗的小屋子,打在男主脸上那明暗交替的光线很像《假面 Persona》中丽芙·乌曼 Liv Ullmann脸上的灯光,暗示了这个人物过着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直接展示了同一个身体中不同的“我”,非常绝。

纯白的走廊,阴暗的休息室,冷冷的心理治疗室。

男女主误入山羊房间之前的走廊只装有感应灯,除了脚下,前后都是无边的黑暗,黑暗中突然传来了婴儿的啼哭,这一段真是氛围满满。

不知道制作这样一集电视剧要花多少钱,光是场景设计,灯光摄影看上去已经和电影相差无几了。

至于剧情,时间的分割,精神的分割,工作的意义,记忆的连续性,肉体和灵魂的关系,表里人格,赛博永生,我觉得中国电视剧几十年之内都不会接触这类主题,更不要说产出佳作了。

《人生切割术Severance》已经被续订了第二季,就证明它是受欢迎且能赚到钱的。

如果说《英雄联盟:双城之战Arcane》和《爱,死亡和机器人Love, Death & Robots》只是动画,它们各方面大大超越国产动画这一点并没有让我彻底死心,觉得国产真人电影电视剧努努力或许有那么一点点可能缩小和他们的差距,现在我彻底死心了,这几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加速扩大,我们几乎已经落后到了连对方汽车尾气都看不到的程度。

而且,这些都是流水线上的商业作品,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设定和剧情都浅显易懂,便于大众传播,不是什么精雕细琢的文艺片。

八九十年代我国的电视剧虽说制作粗糙,但是选题极其丰富,不管是家庭还是政治,不管是情景喜剧还是恐怖邪典,尤其是那些猎奇电影,我觉得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不少仍是经典之作。

这些年,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没有得到极大提升暂且不讨论,但是可供选择的精神食粮的质量竟然随着影视制作水平的提升而下降了,真是奇怪。

让我们回到《人生切割术Severance》电视剧本身,来看看它是怎么探讨“时间”这个话题的吧。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时间是前后相继并连绵不绝的,时间的连续性带来了我们记忆的连续性,我们通过记忆得到的经验来判断“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做什么”,而如果时间失去了连续性,很典型的一个症状就是“失忆症”,我们的记忆被活生生挖掉了一块,记忆失去了连续性,意味着我们得不到足够的经验对“我这个人”进行判断,从而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

我相信没人愿意随时随地陷入这样的状态。

但是,如果失掉的记忆是固定的某一段,而且我们能够明确知道那一段记忆中我在哪里,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那么,有没有人愿意主动选择切割自己的记忆呢?

电视剧展示的是将工作和休闲生活切割开来,我相信,如果只是这样,可能有很多人真愿意做这个手术,毕竟,我们可以乐观一点想象,那个在公司的自己可能也不那么无聊。

现在也有很多工作要求严格保密,目前的做法是,把这些人集中起来,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不能和家人朋友见面,通讯也被严格监视着,如果他们的记忆可以被分割,似乎就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了。

电视剧中那个被记忆分割的孕妇的遭遇真是细思极恐,她被分割出来的那部分“自己”,完全就是为了受苦而诞生的,一旦分娩结束,“她”就会死亡,“她”这一生就只有痛苦的记忆。

这一点我们从女主Helly身上也可以得到验证,公司外的Helly为了家族事业,明知道公司内部的Helly遭受了很大的痛苦,也只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

这真的很可怕了,拥有且仅拥有噩梦般记忆的我自己,到底算什么样的存在呢?

她是我吗,时间上来说她明明和我没有关系;她不是我吗,可我们又共享同一具身体。

从孕妇那件事可以看出,具体分割哪一段时间的记忆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因此,我完全可以分成一个只有快乐记忆的我自己和一个只有痛苦记忆的我自己,那么,到了这一步,我如何判断哪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我自己呢?

在电视剧中,我们觉得公司内的自己只是打杂干活的副产品,他们无足轻重,公司外的那个才是真正的自己,每天不用上班,享受生活。

看到这里,我们似乎都默认了享受生活的自己是“真的”,这个很好判断,如果分割了很小一部分记忆,比如剧中的孕妇,我们默认那个和丈夫一起欢笑养育孩子长大的她是“真的”,这个也很好判断。

如果被分割成为一半欢笑,一半痛苦的“我”,哪个“我”才是“真的”,就很难判断了。

奇怪的是,我们既然觉得自己不是那个承担痛苦的一部分,凭什么就认为那部分“我”就能毫无怨言地无条件接受这份痛苦呢?

这就是惨无人道的剥削。

社会可以让一部分人负责欢笑,一部分人负责哭泣,而我们,除了这具身体别无所有的我们,居然还要分裂出一个可供剥削的自我,同时保留了他的自我意识,让他们在不断重复的痛苦生活中觉醒,觉醒之后进行反抗,反抗谁的暴政呢?

还是我们自己。

我一直对人类的同情心持悲观态度,我认为向亲近的人倾诉痛苦是一件徒劳的事,根本没有一比一的感同身受,其他的人终究不能替代你本人来生活。

生活本来就是苦笑参半,有能力接纳痛苦的“我”的人也只有自己。

我们甚至不会同情那个弱小的,愚蠢的,懦弱的我们自己,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别人早点忘记我们干过的蠢事,只记住我们光辉的那一面。

我们是,无法饶恕自己的。

面对另一个遭受痛苦的个体时,我们只会从心底里感到庆幸,幸好遭受痛苦的不是我,而不会充满同情。

电视剧中,哪怕受苦的是我们自己,只要忘记就可以了,哪怕抹杀掉那一部分自我也可以。

这就是分割术的恐怖之处,当我们彻底遗忘痛苦,遗忘一切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就不再是人了。

 10 ) a quick comment

Definitely the best American TV series of the year (so far). The acting, setting, editing, soundtrack, story, lines...all are simply impeccable. Everything feels intact.The director is really skilled at steering the rhythm of the whole story: he takes his time building on the characters and the suffocating LUMON world at the beginning, but as more secrets unfold, the storyline is heated up with the innie-outie transition taking place more frequently. It all leads to the final meeting of the protagonist's working personality and his/ her real personality in the last episode. In fact, one of the core messages that this drama tries to get across is you cannot really sever your working self from your real life. Despite the fact that I felt a bit dizzy at first, I was totally mesmerized throughout the last five episodes.I guess the story is not new (memories of similar sci-fi plots have been flashing by in my mind), but the exquisite storytelling is sure worth the unreserved applause.

《人生切割术第一季》短评

1.就像热评第一说的,如果第9集改成第一集,这还算是个好倒叙.靠着设定根本撑不起温吞的节奏,各种毫无内容的镜头和剪辑非常无聊. 2.非jq社会的人对jq的想象太傻了. 哪怕看看蔽国的社会新闻,也不会显得这么幼稚.3.为了故事成立的生硬设定,禁不起细想.

7分钟前
  • Motrioma
  • 较差

虽然只有九集但至少水了一半的时长,分数还这么高,我来拉低点。。。打工人无法共情,八小时的轻松工作,下班后就可以过自己的生活,还要怎样?还有那两个老男人的爱情也发生的好突然啊。。。

8分钟前
  • coco
  • 较差

高概念,概念也确实高。但说这是职场剧,可不恰当,职场也不过就是个概念。这说的是眼下正在发生的事。

13分钟前
  • 草威
  • 力荐

费了好大劲就讲了个由于芯片产生的第二人格的割裂与被消灭带来的一切在人伦层面的不人道影响,整季都是又臭又长的索然无味的铺垫,到最后一集的后20分钟才暴露出问题冲突,1星平衡分

14分钟前
  • 若即
  • 很差

本剧对于当下的启示在于:想要摆脱奴役,首先就要有觉醒的意识,要有弄清真相的智慧与勇气,更要有同理心,最后还要团结。前几集我其实没有太大感觉,但最后几集简直高能!Adam Scott好久不见,脸是真的垮掉了,还是为了角色化妆成这种死尸状?

19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看了三集,故事设定是有新意的,演技也是可以的,就是情节推进的太~太~太慢了,我忍受不了这么慢了,简直不像好莱坞的快速风格。

20分钟前
  • 生命是种神秘
  • 较差

前两集还可以的,设置悬念,引人兴趣,后面剧情就绕来绕去故弄玄虚看似丰富实际上没什么实质性剧情。不过这也是美剧一贯的套路,悬念铺设的足,接下来就不停的绕,看似一点点接近谜底,实际上原地打转,同时再挖新坑。看到五六集的时候虽然平均一集才十分钟解说我都觉得难熬,要不是实在无聊又有些想知道谜底我都不会看到这里,一度弃了最后觉得好不容易看到这里再坚持下吧才咬牙看完的,看到最后还是觉得头大。不管怎么看设定都不好圆,中间故弄玄虚更是留下很多解释不通的东西,真要命,幸好看的解说,不知道看原剧的人怎么坚持下来的,我绝对撑不过两集(话说回来,现在科幻悬疑美剧在豆瓣是8.5分起步价吗?)

22分钟前
  • 话不投机半句多
  • 还行

前面节奏也太太太太太太太慢了吧第九集眼都不敢眨一下

24分钟前
  • 和礼波岐美袁意
  • 推荐

在那种一直有性感美女弹窗的在线网站看,没注意集数把第八集当第一集看了,然后234567无缝衔接看完也没发现看错了,我还鼓掌:好牛逼的倒叙啊

27分钟前
  • 有無機酸
  • 力荐

禁言期间没能打分,没有一集不好看的剧,而且拍的很高级

30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苹果入局流媒体之后最好的一张答卷。如果我们切割掉记忆,就是对自己的背叛。里面的很多画面令人毛骨悚然,结尾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真的让人想骂脏话,赶紧给我出第二季!

33分钟前
  • 哈比比
  • 力荐

西部世界一样的高概念,就是说后面能不能支棱起来狠狠怀疑🤨,节奏有点故弄玄虚地慢了,但斯蒂勒做这种片子还真是有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35分钟前
  • 不會武功
  • 还行

演员选得不错,都跟机器人似的。从人格分离推演到奴役自我。只是系统的崩溃依旧寄希望于内部倒戈或精英觉醒,实在是过于复古又让人绝望了。

39分钟前
  • デブリ
  • 推荐

还没看过第一季的人是幸福的,如果知道第一季这样结束,那我宁愿自己还没看过。

40分钟前
  • 潦倒鱼丸
  • 推荐

每个人都神神秘秘,但就是不告诉你有什么神秘,看多了难受。一直对着人脸拍,把所有人都拍成大脸特定,看多了难受。一集就能拍完的剧情密度,拉长成九集,全靠一个字,慢!镜头不是定在人脸上,就是定在走廊上,定住就不动了,看多了难受。评分到9分,是单给最后一集的吧!

45分钟前
  • lish
  • 很差

第九集简直是我人生中最紧张的四十分钟,虽然我有一万个问题但现在只想代表万人血书大卫林奇来导一下第二季!!!

48分钟前
  • 海王星黎明
  • 力荐

以牺牲个体的大局观和领袖偶像崇拜作为信仰图腾,为分工到不明所以的内容单调重复劳作,营造部门族群间冲突转移阶级矛盾分而治之,过着美好生活的既得利益者们恨不得切割遗忘24小时无休的底层打工人,She's alive! ……由当年“切割”制造出富士康企业的苹果跨国公司来制作这部剧,细思极恐?

49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唱唱反调

52分钟前
  • 还行

也就……还行吧,观感跟Devs差不多

56分钟前
  • RKO
  • 还行

要是精剪成3集 勉强能给个3星。无法理解的高评分……

1小时前
  • 混事儿魔王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