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病的意思,是又好看又有钱,但脾气不好么?
答案是,人家那就是公主,不叫病!
虽然重度颜控满大街都是,但虚构与现实,好比天上人间。
迷恋姿色,在影像逻辑里,那叫感官美学,但在现实语法中,却可能种下偏见。
而偏见的身后,常常跟着傲慢。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里的S小姐,是嫌疑犯,也是受害者。
对她而言,最大的生活难题,不是遭人诬陷,而是必须和傲慢与偏见,短兵相接。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的原著作者是凑佳苗,没错,就是那位写出《告白》的凑阿姨。
凑阿姨的推理写作,属于松本清张一路的社会派推理,看点不是如何杀人,而是为何杀人。
就像一部日剧的名字——无法坦诚相对,凑佳苗笔下,也是人心叵测。
所以,她标签式的笔法,就是“一个故事,多重视角”,晒出那一段段真实的谎言。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也是。
每个人的陈说,听着信誓旦旦,但将它们归拢并置,却是矛盾重重,所以,镜头不仅对准了凶手,也对准了我们每个人,每个人都有的人性弱点。
那么,影片的起点是那桩杀人案么?
也不是。
影片的真正起点,始于S的童年。
小S发现,好看的姑娘也很刻薄,敬爱的老师也很冷漠。
看上去,她只是经受了小小的恶意,但这小小的恶意,也在慢慢侵蚀着她对生活的信任。
长大后,大S发现,周围的傲慢与偏见,也跟着长大。
这还是一个看脸的世界,当被害人的颜值与白雪公主不分伯仲,那么,相貌低到尘埃里的她,最适合“扮演”嫌疑人的角色。
这还是一群傲慢的人啊,媒体和网民,永远全知全能,审判他人。
所以,电影真正要说的,不是凶杀,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常常细若游丝。
导演中村义洋与脚本林民夫的组合,几乎成了伊坂幸太郎改编专业户。
伊坂的小说,天马行空,很热血,而凑佳苗的小说,家长里短,很幽黯,但这部《白雪公主杀人事件》还是留了一笔淡淡的温情。
临近片尾,茫茫夜色里的烛光,重新点亮了大S的生活,她也重新开始相信,相信风雨如晦过后,一定会有好事发生。
尽管数不清的网友,又开始钟摆一样,忽左忽右地高谈阔论,但很明显,这不是导演希望我们看见的终点……(by 淹然)原载《贵阳晚报》
多视角叙述并不新鲜,但不同主观观察理解下同一事情截然不同的结果还是让我背脊发凉,凉的是我深深的感受到这种状况时时刻刻在发生着。
“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句谚语的存在就证明了此事自古就不缺啊。
做人真的好累,在防着别人的同时又该如何自处。
另一个比较新鲜的线是网络对信息的蒸发,发酵最后变质的过程。
“人言可畏”也是自古传下来的总结,只是网络让这个人的基数成千万倍的增长,结果言之可畏的效果就不是古人可以想象的了。
有时候我可以理解放开自由言论的可怕后果,自由言论对某些人甚至是多数人来说只是发泄那自己都没意识到的阴暗面的途径,而开放就等于是将这样的阴暗面累计了起来,网络又将这个累计加速并成倍扩张。
开放自由在多数时候和真相并不是同一个方向趋近的,我甚至越来越觉得这两者在人的影响下是反方向。
真相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作为普通人,问心无愧,修生养性,既然真相是难得的,那对各种既成的信息,我选择默默飘过。
挺不错的一部电影,之所以给4星主要有三个想法:1:总觉得真正凶手的动机有点太浅了;2:完全可以用更刺激的剧情,更大的场面,更有冲击力的情节来提升电影质量;3:觉得好坏有点过于分明,如果白雪公主不那么混蛋,可能剧情就没有了凶手的动机,但是会有另一个内涵点:平常人心中的嫉妒是怎么来的。
不说这么多了,总体来说,电影还不错。
============================================几点想法:1:这个世界挺看脸的:片子中明显与白雪公主有过节的人其实只有两个,山间和凶手,甚至于城野与白雪公主之前都没有特别深的怨恨,但是公司的人在出事儿后都没有帮城野说一句话。
在网络上更是,电影一开始甚至说出现了受害人的粉丝团!
反观夕子,是一个天天宅家打暴力游戏的女生,我估计大部分人看到她,都会将她和无业、犯罪、说谎、堕落一类的词语联系起来,不过最后才发现,她才是城野唯一的朋友,而且从未背叛过城野。
2:不爱说话的人挺吃亏的:城野这个人我看第一眼就很喜欢(当然我知道她不是凶手,所以可能有很大加分),文静内敛不爱说话,性格可能确实有些自卑胆怯。
不过这样的人在工作中可能会比较吃亏,个人感觉生活中很多时候,圈子都是在娱乐中建立的,爱说爱笑爱分享有热情的人确实更能第一时间抓住别人的眼球,不爱说话的人难免给人一种距离感。
电影里吃烧烤的时候也是,城野一个人静静地在旁边,这样的人在现实中可能会有些吃亏。
现在书店里铺天盖地的幽默学、人际学、关系学、厚黑学都是为了白雪公主那样的人准备的,什么时候能有一本宽容学来让世界理解接纳城野这样的人。
3:男主最后甚至不认识城野!
这个让我太意外了,说明城野是谁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节目,重要的是他制造出来的网络舆论,只要这样的舆论存在,他就有”价值“。
男主一开始也挺犹豫的,不敢于直接说城野是凶手,因为证据不足,但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节目和项目,他最终还是制作了非常有煽动性的节目。
4:网络真可怕:在片子后边,网络的矛头彻底调转,集体打向赤星,从他的合约到他的照片全部开始挖掘,而这些东西在调查一开始也可以被挖出来的。
可见人们只愿意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吧。
有时候联想一下,自己小时候也总觉得政府国家社会什么的各种有问题,天天抱怨防火墙抱怨言论不自由,等长大了才觉得,这言论要是自由了,简直太可怕了。
网络就像是洪水,不是海洋,没有深厚积淀,却有强劲势能,根本无法海纳百川,只不过是在寻找泄洪的出口罢了。
无论城野还是赤星,都是网络”正义良民“泄洪的出口罢了,刘瑜说的对,只要找到了打击的对象,网络流民就占领了正义的高地。
自媒体或者众媒体可能最终无法成功,因为想做公正严谨的媒体肯定也不容易。
5:知己难寻:很感念城野与夕子的友情,这一段友情跨越了时光的磨砺,跨域了学历与领域,跨域了流言与蜚语,当城野的父母都不相信自己女儿的时候,知己却依然在坚信她。
城野是孤独的,但也是充实的,朋友真的不用多,one is all.
如果单看名字,会让人觉得本片是一部悬疑犯罪片。
但影片的内容却并不止于此,相对来说,比杀人事件更黑暗和可怕的,是当今世界的网络语言暴力。
而我们这些喜欢围观的吃瓜群众,却无形之中大义凛然地充当了暴力实施者。
剧情大致是一名美貌的公司职员韩梅梅被残忍地连捅数刀,焚尸在公园,案件引发了社会和媒体的关注。
电视台的临时工狗剩接到线索,希望出名的他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引出了翠花这名犯罪嫌疑人。
他陆续采访了翠花的公司同事、同学、幼年好友以及家人,人们纷纷通过各种细节来证明翠花有种种动机实施犯罪。
此时翠花失踪,所以网络上一致认为翠花就是凶手,各种言论铺天盖地的传来。
而此时的翠花由于无法忍受网络上的谩骂和指责,在藏身之处写下回忆录。
于是我们发现,真实的情况跟其他人描述的并不相同:翠花只是个普通的女孩,从小身边就有韩梅梅这样的同学,漂亮又刻薄地抢尽了风头。
韩梅梅是个心机婊,在工作中总是想方设法刁难别人,以显示自己的优越。
但无论如何,翠花都没有过杀害韩梅梅的想法。
面对着网络上的恶语相向,翠花越来越无法忍受,感觉自己的一生充满了悲剧。
正当翠花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却发现真正的凶手另有其人…… 翠花回到家,开始了正常的生活。
此时网络上的人群纷纷站到了她这一边,而狗剩由于随意传播不实信息成为了众矢之的…… 影片中的翠花,让我想起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女主角,心想着美好的事情,现实却总是背道而驰。
但不得不说,与松子不同,导演最后还是发了善心,放过了翠花这个好女孩,她一直相信未来一定会有好事发生,所以就算生活再不济,至少还拥有希望。
总之,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片,就是:众多网友同时参与的疑邻盗斧事件。
影片中很多场景都描述了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论,导演只是讲述故事而没有做道德评价。
但我们却可以看到,网络上的群众,每个人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肆意地去评价和指责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
一个人只要做了一件坏事,网友们就可以翻出他多年前的旧事,与当前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妄加评论,以进一步加深自己对其的印象。
这类影片其实并不少见,《黑镜》第三季的最后一集,就是讲述这种网络暴力的,只不过它更极端一些,结局是把所有实施网络暴力的网民全部消灭掉了,想想都觉得可怕。
国内也有很多类似的新闻,比如有些人的不道德行为被传播到网上之后,大量网友表示愤怒,之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人肉搜索”,不断骚扰别人的正常生活。
还有的直接在下面回复:这种人就该枪毙;这种人不得好死;一定是精神有问题;不可理喻;不配做中国人;活该,等等的言论,虽然一时解气,觉得对方就该受到惩罚,但不知不觉,我们都成了私刑实施者。
那些被人肉搜索的人,他们也是受害者,对于他们的行为,自然有法律来处罚,我们不应该成为向囚车上扔菜叶和鸡蛋的“愤怒群众”。
仿佛人们天生就喜欢这种坏人最终受到了惩罚的戏码,心理的潜意识是:我这样的好人,普普通通安分守己地过得如此艰辛,像那样的坏人做了那种坏事怎么可以心安理得?
怎么可以让我这种好人安心?
所以,你会发现古今中外的行刑场上,总会围满了密密麻麻的围观群众,他们虽然害怕,但还是忍不住去看————看,做坏事,就应该是这种下场!
只不过,现在的行刑场移动到了网络上,每个人也都有了被围观的可能性。
网络不应该是暴力实行的介质,应该是监督和约束的平台。
每个人,发出每一句话,看似不用为任何人负责,但无数的小流汇成江海,到最后一定会泛滥成灾。
我们平时,也应该约束自己。
对于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尽量不要随意评论。
一件事,一个问题的表像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一个明星的出轨也并不是你践踏他人格的理由。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人是复杂的生命体,外人没有资格对其随意施加道德判断,说到底,不要任凭自己的道德感随风摇摆。
一部好的电影,可以让人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关于本片,我的切入点是网络暴力,很多人也可以看到关于内向者的生存困境,心机婊的丑陋嘴脸,办公室政治,人生观价值观,凶杀悬疑等等的许多角度。
正所谓,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假如三木典子不是个bitch?
(有剧透,未看剧者慎入) (本文同时发布于知乎)看了《白雪公主杀人事件》(白ゆき姫殺人事件)后,上网看了看,很多网友对三木典子的评价都是bitch啊,恶女啊,不做死就不会死啊,虽然错不至死但很讨厌啊。
嗯嗯,和我想法一致。
我也是这么想的耶。
可是我的大脑这个时候突然岔了一下。
咦……?
这个场面好像似曾相识啊。
对了,在影片中,网友们认为美姬是凶手的时候,也是这么众口一词的骂美姬的。
那么,我会不会也落入了同样的套路呢?
我对三木典子的这个“bitch”的印象是真实的吗?
会不会受到了误导呢?
回过头去再仔细看下本剧,里沙子、容美、系长、美姬和典子等这几个人的故事,可以大体分为二种:第一种是在影片的“现实”中出现的故事,第二种则是在影片的“回忆”中出现的故事。
而在“回忆”中出现的故事,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自己的“回忆”中出现的,另一种是在别人的“回忆”中出现的。
举个栗子:“公司活动时,美姬驾驶车辆连超三车”,此事属于在影片的“回忆”中出现的故事,出自容美的回忆中。
“案件告破后,美姬驾驶车辆险些撞到雄治”,此事则属于在影片的“现实”中出现的故事,而不是出自任何人的回忆。
在影片的“现实”中出现的故事,我认为可以视为真实;而在影片的“回忆”中出现的故事,则其真实性要打个问号。
用《罗生门》来做个对比的话,就是这样的:影片结束时樵夫抱走婴儿,此事属于在影片的“现实”中出现,可以视为真实;而山贼、武士、女人在山林中发生的事情,属于在影片的“回忆”中出现的故事,其真实性要打个问号。
以这样一个界定去看《白雪公主杀人事件》的话,三木典子实在是个几乎没法用任何“现实”的故事来评判的角色——因为她在电影一开始就死了。
她的所有故事,都出自别人的回忆。
具体来说是出自里沙子、容美、系长、美姬这四人。
再进一步细分的话,可以发现,那些给你带来三木典子负面印象的故事,基本都出自里沙子、美姬这二人的回忆。
那么里沙子和美姬的回忆真的可靠吗?
先看里沙子。
里沙子的回忆分为两段,前一段对典子基本都是“好评”,后一段则基本都是“差评”。
有网友认为后一段是里沙子认罪后的供述,掺杂个人修饰最少。
然而这也不太好说。
《罗生门》里的山贼供述时,已经被抓住了,然而照样为了面子而说谎。
里沙子在被捕前有动机去美化典子(撇清自己嫌疑),在被捕后也有动机去丑化典子(为自己杀人多找点理由)。
具体看一下里沙子认罪后的回忆:塞肥皂事件:有点奇怪的是,结合里沙子前一段的回忆,这事发生在参观车间的时候,周围有很多员工(这也是很正常的情形);可是到了里沙子后一段的回忆,好像车间里就两个人,没有其他人似的。
典子为什么当着车间那么多人的面光明正大地把公司产品塞给一个后辈(塞的同时还说话了)?
即使典子是前辈,当众教唆后辈偷公司的东西,这也是近乎自绝于公司的行为。
后辈因为无知而自己拿了一次公司的产品,尚可原谅,前辈也就负个教育不力的责任;而身为前辈竟教唆后辈偷公司的东西,大家想想,换哪家公司会容忍?
这事是真的呢?
抑或是可以称为惯偷的里沙子编造的呢?
出头事件:本身没什么可黑的。
但是加上塞肥皂事件好像显得典子很虚伪似的。
可如果塞肥皂事件是里沙子编造的呢?
拒绝请吃饭:本身没什么可黑的。
作为一个前辈,请后辈吃饭,见后辈有些局促,开玩笑说“偶尔也要回请”,很得体啊,对方马上就安心了。
后来对方真要回请了,又说“等你有了后辈再请她”,也说得非常得体,就是一个体贴、大度的前辈。
请吃饭和送里沙子唱片,应该都是真实的事情。
仅仅是因为有塞肥皂事件在前,才又显得虚伪。
看过东野《恶意》的人应该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厕所内的暗示告发:直接促使里沙子杀死典子的导火索。
厕所内的话本身很有可能是真实的。
但是其内涵……真是要告发里沙子么?
在里沙子的回忆中,典子死前疑惑地问“为什么”。
如果典子真是打算告发里沙子,应该明了里沙子为什么要杀自己啊。
结合美姬的大学同学说的“小天多次送给我由于缺货难以弄到手的白雪香皂”,
另一种可能是,典子发现美姬偷公司的香皂,打算告发美姬,结果里沙子误认为是要告发自己……寒一个,如果是这样的,感觉典子真是太杯具了……这么一看,里沙子这边对典子的差评,根本一条都靠不住。
再看美姬这边。
虽说是本片的女主角,也是里沙子犯罪以及雄治等网友网络言论的受害者,但观众亦不必因此就无条件相信美姬的回忆。
美姬对典子的回忆中,有不少是孤证,甚至就是想像,而且有矛盾。
例如烤肉活动时,美姬认为典子没有睡着听到了自己的话,然而这只是美姬的想象。
美姬还认为典子“一定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注意到我”的,但这样一来,美姬回忆中,入职的时候典子拿美姬的名字取笑的事又做何解释?
小学时,茜拿夕子的名字取笑,是出于嫉妒;但刚入职的时候,美姬既没有表现出什么值得典子嫉妒的,二人也没有结怨(否则就和一定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注意到我”相矛盾了)。
入职的时候典子拿美姬的名字取笑的这件事,真的存在吗?
还是美姬幻想出来的?
至于所谓“抢走系长”的事,也是疑云重重。
虽然系长说是因为典子,但这究竟是借口,还是真事,无从得知。
即使是在美姬的回忆中,典子自己都说过没打算和系长交往,而在旁观者容美看来,也是系长单方面追求典子而已。
里沙子、容美、和美姬的回忆中,有一段重叠的部分,就是送别会。
把三人的回忆一起列出来看一看:里沙子:典子咳嗽,我对典子表示了关心,间山前辈也表示了关心,典子对以前间山前辈的关照表示了谢意,我对典子说“这一点还真是典子前辈的作风啊”,典子说“会这么说的就里沙你了”,容美说“我也这么觉得的”。
美姬的筷子掉了,自己弯下腰去捡。
送别会后典子礼貌地向间山前辈告别,美姬不太礼貌地向间山前辈告别。
容美:典子咳嗽,里沙子没有注意,我对典子表示了关心,间山前辈也表示了关心,典子对以前间山前辈的关照表示了谢意,我对典子说“典子总是这样呢,这一点上”,典子说“会这么说的就小美你了”。
美姬的筷子掉了,自己弯下腰去捡。
美姬:典子咳嗽,没有人关心,容美还把典子桌上的菜都端走了,里沙子给典子灌酒。
我的筷子掉了,自己弯下腰去捡,系长帮我要了一双。
送别会后典子向间山前辈告别,间山前辈当面表达了对典子的厌恶。
这样一看,里沙子的回忆因为是被捕前的,有动机去美化典子,而出现了不少虚饰成分,而美姬的回忆也同样谈不上客观。
里沙子和容美的回忆虽然有冲突,但在间山前辈和典子关系至少还过得去这一点上,总还是一致的。
因为容美和其他人都没有大的利害冲突,她的回忆可能还相对可信些。
而美姬的回忆中,典子和间山前辈和其他同事的关系之差,显得有些夸张,有可能是美姬幻想出来的。
系长帮忙要筷子的事,也可能是幻想出来的。
另外,大家注意到电影的两个细节没有,一个是美姬的回忆中,美姬自己说的“难过的时候,就进入幻想中的世界”。
这是不是暗示美姬的回忆也存在幻想的成分?
另外一个细节,是美姬和美姬的童年好友夕子的回忆。
这两个人在电影中看起来是正面人物,但她们的回忆也有些许差别。
在夕子的回忆中,划着火柴烧小纸人的是美姬。
而在美姬的回忆中,并没有明确划着火柴烧小纸人的人是谁。
夕子的回忆
美姬的回忆
如此看来,美姬对典子的其它差评,很可能也有幻想成分,是不是完全靠不住也很难说。
例如“主动出让的票后来又反悔”事件。
真相真的就是美姬的回忆那样吗?
也许典子只是答应美姬,帮她带演唱会的纪念品回来而已?
而在美姬那里则脑补成了现在的“主动出让的票后来又反悔”(会不会是美姬为自己偷票的事找理由?
)。
不要以为遗书里就不会有谎言,《罗生门》里死人还说谎呐。
说到《罗生门》,《罗生门》里的樵夫算是正面角色,樵夫的回忆大概也基本是真相,然而还是有虚饰之处。
以上是我站在三木典子这一边,假设里沙子和美姬的回忆中存在对典子抹黑的谎言,而做出的推测。
假如真相竟是这样的话,三木典子还真是红颜薄命,莫名其妙被自己照顾的后辈杀了不说,死了还背上bitch的名声。
大杯具啊……
最后十分钟我以为会有一点解释性的剧情,但莫名其妙的女主和她朋友护点蜡烛强行煽情一波,然后男女主碰面,ok,女主就这样被洗白了?
十分感动,皆大欢喜?
从最后放出的结果上来看,女主的叙述也绝对是有问题的,在她的叙述中被害者无疑是个罪大恶极的人,抢了她的男朋友,抢了她喜欢的乐队,但实际上被害者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而且女主偷窃,虽然是被暗示,但确实偷了被害者的门票,并且把演员推下楼梯后没有道歉就逃跑了..?
她的行为绝对绝对也算不上一个什么好人吧?
由此看来最可怜的还是从头到尾都无法说话的那个人,被害者吧?
从后面的叙述来看她似乎从头到尾都没有做错什么,一直都保持着自己善良的形象。
但只是因为自己已经完全无法发送所以自己的模样一直再被别人扭曲。
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有意这样安排,让我们有意去从死者的地位去思考。
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这个结尾强行煽情扭曲剧情无疑就是在拉低电影的评分。
实际上女主和那些说了假话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还不是在营造适合维护自己形象的谎言。
再来说一下被害者这条线,在公司里她做了些什么事情呢,给凶手塞了一个香皂,这可以理解做想要用这样的方法拉拢后辈,但好像结果是适得其反。
关于她和上司的爱情线,在这段爱情里她好像没做错什么,关于她和小提琴手的爱情,结尾说的是乐队小提琴手并没有这段关系?
那么她的票从哪里来?
这应该是乐队为了避免讨论所以放出的话。
所以从头到尾实际上最可怜的人应该是这个死者吧。
我觉得导演最后如果能给一个白雪公主的浅浅微笑这样确定的主题应该是比较完美的,这波强行洗白女主我真的没看懂。
刚刚看完的这部2014年拍的电影,实际上我已经看过它的电影海报不下十几次了,但是这部电影的名字“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就已经很吸引我了,但它在吸引我注意的同时又让我丧失了看它的兴趣,我也说不清为什么,反正这部电影就被我这样搁置了下来。
一直到今天中午,虽然很困却不想午睡,总得给自己找点消遣吧,于是打开B站随意的浏览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看的又能提神的片子帮我度过这个无聊的中午,然后命运终于让我和这部片子邂逅了,选它的原因很简单:犯罪题材提神醒脑、推理悬疑锻炼智商,再加上以前也曾经被它吸引过,最重要的是,暂时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恩,然后就在这个令人昏昏欲睡的中午,我看完了它。
我个人觉得,电影拍得很棒,虽然也会有些小瑕疵,但无碍它整体的精彩,故事也很吸引人,情节发展脉络什么的都十分流畅,电影对于一些现实社会问题的反映和对于人性本质的展露也都很有意义。
但是,这些但不是我今天要谈的,我今天要说的是或者说我想问的是“白雪公主”在临死之前为什么还要问“为什么”?
这是一个具有悖论性的问题,但是如果弄懂了这个问题,也许我们就能更加理解“三木典子”了吧,没错,这篇影评就是冲着“三木典子”这个人物来的。
我们该怎样定位“三木典子”呢?
外表美丽高贵,内在虚伪阴险的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近年来非常流行的网络名词(和某种茶有关的,呵呵,就不直接打出来了),但是又不太切合,因为她的坏有些时候还是会明着来的,比如笑容满面的嘲笑自己的后辈,公然的以撞衫的方式挑衅公司的前辈。
虽然她也会在众人面前把自己包装的大方得体,但她的恶行径已经是有些半遮半掩的了。
因为她很明白自己的外貌的优势,她也了解这个世界对于美丽的人总是能给予更多的宽容,因此她才能无所顾忌的羞辱后辈、玩弄城野,而不用想后果。
设想一下,假如我们拥有“三木典子”的一切,美丽又聪明,总是受到优待和崇拜,并且了解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还懂得笼络人心,已经习惯了接受所有人的膜拜,这时却有人如魔镜一般告诉她另一个真相:还有比你更美的人在。
我们会不会做和她一样的事情呢,我们会不会也将这个告诉我们真相的人视为眼中钉呢,高傲惯了的心能够谦虚的接受这个事实吗?
这很难预测。
但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大骂“三木典子”这样的人则要容易许多。
我们已经习惯了把罪责通通归给“恶人”了,尤其是墙倒众人推的“恶人”。
但最讽刺的是,“恶人”却是被最平凡的人心所创造出来的。
人类都有爱美之心,每个人心底都对美貌的人高看一眼,对丑陋的人有厌恶之心,这是人的本性,无关道德。
也正是因为人类这样的本性,使得“三木典子”可以肆意的伤害别人却意识不到这样会给自己带来的沉重代价。
因此当狩野里沙子拿着刀出现在她面前时,她最后的遗言只是一句“为什么”,也许她真的不懂自己给别人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也许她不敢相信瘦小的里沙子会选择这样决绝的方式来向她复仇,不过我想,更有可能的是,她没有想到这么不起眼的后辈居然会违反她一直以来相信的游戏规则吧?
写的很散乱,我自己一直就是一个思维很混乱很跳跃的人,大家将就着看吧,不想看的可以略过。
最后还有一些话想说。
美丽的人的确容易招人嫉妒,这话不假,但是仗貌欺人的人也不在少数,说句很残酷的实话:比我们漂亮的人确实会给我们一种无形的压力,这样的压力使得他们说的话带有一种权威性,而这样的权威性往往会迫使我们去迎合他们,讨好他们,即使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但确实如此,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美貌并不可怕,会利用美貌、利用人类尚美心理的人非常可怕。
就这样吧,end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一个标准的日式推理故事片名。
果不其然,影片内容也是直奔主题,开头就用极剧视觉和心理冲击力的黑暗又凄美的"白雪公主之死"场景预示着这又是一场对人性与真相的残酷拷问和艰难求索,而从第一刻开始就贯穿屏幕始终的社交网络信息的可视化表现手法,也揭示了本片的另一个主题:三人成虎现象在互联网时代是如何进化成网络暴力和信息过度消费的。
有一种人格分类方法,将人分为内向型人格和外向型人格。
首先想说的是,这是两种没有优劣之分的平等人格类型。
区分二者的方法是获得精力的方法,而不只是人际交往的风格。
内向者需要通过在相对平静安定的环境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恢复精力,他们的精力是向内求取的,而外向者喜欢通过与人交往来获取精力,他们的精力是向外求取的。
这里说的精力,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心理情感层面的需求,具体地来说是一种满足感与愉悦感。
因此,内向者并不是世俗眼光中所谓的性格孤僻甚至人格缺陷,它与心理障碍和反社会是两码事。
扯得有些远。
之所以要在此班门弄斧地科普一番,并非装腔作势,而是因为这对于理解片中多位女主人公至关重要。
先说城野美姬和她的好姐妹谷村夕子,两人都是典型的内向型人格,性格恬静温婉,喜欢在一起看书、幻想、琢磨一些特别的事情,玩用蜡烛发电报的游戏。
内向型人格本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他们却有个要命的缺陷,就是不习惯以直接的方式抒发情感和表达观点。
这在群居的人类的潜意识里,简直是反物种的存在,加之人类社会中,外向者出色的表达和交际能力使他们总是处于优势地位,于是常年由外向者主导话语权的社会意识倾向于把内向者与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联系起来。
美姬和夕子由于文静低调,容易给人留下不太合群的印象,而群体中总有过于活跃的人热衷于窥探甚至粗暴地闯入内向者的内心,加之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的泼水撒盐,冷嘲热讽,使得她们产生一种与全世界为敌的孤独和悲壮感,更加抗拒与外界交流。
这可以在她俩互相安慰时爱说的那句:"即使要与全世界为敌,我也是你的好伙伴"中得到印证。
其实又哪有那么严重呢,大部分人也就抱着猎奇的心态来凑凑热闹,而在当事人心中却分量千钧。
于是从这时开始,内向者开始出现了分化,我将这其中仍然我行我素不为所困的一部分人叫做典型性内向者,内向型的人格使他们拥有超于常人的专注力和思考能力,他们能专注于自己的智慧与热情所在的领域,并往往取得伟大成就,人类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和大科学家往往在早年有被视作异类的经历。
而其中情感和心理受到创伤的另一部分人我称之为非典型性内向者。
后者败就败在内向得不够彻底,没能像一个真正的内向者一样不为外界纷扰乱了阵脚,而是在外部与内部世界犹疑徘徊,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人格缺陷,又难以忍受身居群体中的不自在,当内外部的冲突在他们的内心愈演愈烈时,他们就患上了神经症。
这是有据可依的,弗洛姆在他的《逃避自由》一书中就阐述了这种外部环境与内在世界的冲突产生神经症的理论,他甚至将这种原理上升到由于社会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时代病问题的分析中,这证明人或多或少会有些神经症,因为人的内外差异是永远无法彻底抹平的。
不小心又扯远了。
片中美姬和夕子在与人交往中都有着神经症的表现,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夕子还有赤面恐惧(神经症的一种),这很大程度上是有着高度群体性的社会环境强行施加给她们的,这进一步阻碍了她们的社交能力,使得一个成天呆在家里打游戏,一个在公司上班处处自卑甚至有被害妄想,总觉得身边那个优秀的"白雪公主"三木典子要把她逼到绝路。
按照这样的成长路径,美姬在万众瞩目下成为杀人女魔,似乎比较符合社会常识,然而剧情出现了大反转,毕竟作为推理悬疑片,悬念和转折少不了。
这让人们意识到,患上心理障碍,还只是内向者第二失败的转型,更坏的结果,就是发展成为反社会人格。
这决不是把内向与反社会人格直接挂钩,它只是内向型人格在极端的外部环境下容易陷入的一种危险境地。
我们无从得知在此之前凶手到底经历过什么,但通过对前两位主人公的儿时经历的描写,观众大多也能往更坏的方向自行想象,这是限于影片类型与篇幅没法完整交代的部分。
本片的另一主题,就是通过网络暴力与信息过度消费问题来集中展现的社会环境对个体人格的影响。
美姬从小就受到包括老师在内的人对她施加的校园冷暴力,长大在公司也受到类似待遇,由于不够漂亮精明,总是只能默默奉献成就他人,在"白雪公主"面前衬托她的光彩。
甚至在被怀疑为凶手时也遭到从网民到媒体的肆意揣测与口诛笔伐,专家记者站在道德与智慧的高地对他们眼中的弱势群体进行种种简单粗暴的分析,以为杀人犯就是按照他们的分析套路产生的,而缺乏对人性的全面认知与基本尊重;各路网民也纷纷充当神探,按照自己那点有限的认知也要对案件评头论足一番,殊不知是被传媒牵着鼻子走。
他们共同自导自演了一场网络暴力与全民狂欢,却给当事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害。
而等到真相水落石出,舆论制造者便涌向立场的另一边早早地占个位子,等着再次享受身在群体中的良好感觉。
片尾那段网民对爆料记者纷纷倒戈进行的谩骂,无疑是对这场网络暴力的绝佳讽刺,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其牺牲品。
比起由特定事件在特定时间行成的舆论场,现实生活中由人与人组成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更为长久和深远的。
光是外向者与内向者的差异,就使得他们的相处需要不少的磨合,更不用说由各种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差异造成的隔阂,这些都是摩擦与冲突的导火索。
而在这场无法避免的"人格战争"中,内向者又是特别容易吃亏的类型,虽然他们的专注力使他们拥有更强的思维和实践能力,但人际交往方面的低兴趣使得他们在公众面前大多不起眼。
相比之下,外向者往往雷厉风行且自我感觉良好,殊不知这些行为在内向者眼中就是处处强势,急功近利,都是内向者所不擅长与不齿的。
于是人格本身的差异加上相处过程中形成的隔阂,人们心理的不平衡愈发严重,外向者有许多途径可以发泄这种压力,而内向者,特别是不够坚定的内向者,就只能试图强迫自己融入群体,或是彻底地与群体为敌。
可以说,内向者在很多方面,特别是高思维水平领域拥有着外向者难以企及的优势,而他们的弱势使得他们中的一部分在与社会环境的摩擦中陷入自我贬低甚至走向极端的风险远大于外向者。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内向型人格者是天使恶魔一线间,全看如何驾驭和引导自己的超人禀赋。
影片总体来说是一部出色的推理悬疑片,出彩的情节和深刻的人性刻画主要归功于以优秀的原著为剧本。
而单就影片拍摄来说,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两段明显多余的新闻片段重复叙述,使得影片中段节奏较为拖沓,而真相揭示的高潮部分又显得有些仓促,这是叙事节奏的问题。
而对叙事手法的灵活运用倒是将影片的温情、伦理和悬疑色彩整合得很好。
演员方面,井上真央不惜形象的卖力出演最让我刮目相看,惊叹于她在偶像魅力之下的精湛演技。
尽管影片最后将故事引向了较为积极的方向,然而可见,人与人的隔阂还是永恒存在的,群氓依旧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所以还是俗话说得好啊:万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大概会有很多人表示早就猜到凶手了,但那样会不会太无聊了。
电影展现出的城野美姬是又一个继承了红发安妮特性的女孩,但她并不完全像大众认知里的晨间剧女主一样。
虽然她会展开想象的翅膀、会去交个心友,但她不善言辞,不会与外界沟通,因此给自己遭到舆论质疑埋下了祸根。
但她真的就只是一个不善言辞但内心善良的好孩子吗?
其实这种设定用在一个变态连续杀人犯身上也不足为奇。
而且电影强调每个人的回忆都是有利己倾向的。
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城野的那一段(可以称之为她的回忆)也可能是有篡改的。
失手将自己的爱豆推下去那段未免有些…搞笑。
所以也许那是她故意的……而这个杀人事件,也许就是她默默引导、促成的。
电影最后澄清城野的爱豆——雅也,并没有和三木交往过,而网上有这个留言,并且三木也向城野讲述过他们交往的事实,并且还提出自己通过雅也获得了前排的票。
那么既然交往非事实,也许网上的留言就是三木本人留下的。
可她又是怎么获得票的?
电影结尾说被害人三木不过是短大毕业,照理说应该是她嫉妒国立毕业的凶手。
这里并没有提及被害人的出生,也许可以推测被害人并非什么大小姐,家里也不算有权有势。
那么也许可以推测并不存在这么一张票。
其实本来对于城野这样一个独身OL有一辆车感到不太自然,不过这是杀人越货必备嘛,不要去怀疑了。
那么为什么公共停车场竟然没监控呢?
也许霓虹国的都没有监控吧不懂。
那么为什么凶手竟然有城野的车钥匙呢!
(不知我有没有看漏,反正没有提到车钥匙…)也许是凶手想方设法的骗来的备用钥匙?
那会以什么理由呢?
最合理的也许就是城野本身就把钥匙放在了车上。
也许她本身就提出等三木醒了,有车钥匙在会方便些。
也可能是凶手暗示的。
所以车门是没有锁的。
那么难道城野就不会想到这样不锁门就把个大姑娘在大半夜扔车上会很危险吗?
其实她会这样想,她甚至猜到接下来会有唯一的另一个知情人过来替她解决这个人。
城野有憎恨三木的动机吗?
童年的那个把夕子叫成tako的姑娘就是个例子。
安妮喜欢黛安娜,因此也恨透了那个欺负黛安娜的人。
也许并不是恨透,也许安妮的心里甚至有些感激,因为多亏了那个女孩制造的欺凌孤立,夕子才成为了安妮唯一的黛安娜。
城野在童年时就可以冷静地分析出那个欺负人的孩子的心理,但她并没有强烈的讨厌她。
直到那次大火,她要和她的黛安娜永久分开了,也许此时她产生了仇恨的心理。
在她长大了之后她遇到了和那孩子一样的三木,她小时候的情感移到了三木身上。
确实三木也对她做了很多坏事。
但冷静的她注意到仇视三木的并不只是她一个人。
在城野的回忆中也提到三木对她说她知道谁偷了她的笔。
而那之后那个人——凶手便来靠近她。
也许在平时细心的城野就已经发现了那个多次制造混乱的真凶。
但她并不想揭露,因为她也在偷偷享受这种混乱带来的喜悦。
终于她迎来了一个同时有音乐会又要聚餐的夜晚…假设并不存在入场票,那么城野提前就告知同事自己要买车票去东京,同时又向凶手编造入场票这件事,并暗示作案时机。
理想的情况下,凶手成功杀了三木。
城野恐怕连作案手法(焚烧)都想到了,因为她知道自己车后有工具。
即使凶手并没有如她所愿的杀了三木而她也没有票那也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她去东京并不是为了听音乐会,而是去将那个和自己讨厌的女人交往的雅也推下楼梯。
没错,城野信了网上的留言,认为自己的爱豆真的和三木交往了,因此萌生了被背叛的感情。
自己本身就没票,反正听不了不如让大家都听不了,而且万一杀人成功,失手伤人事件也可以成为自己消沉地窝在宾馆的理由。
这样城野只要在宾馆里看电视就行,她可是连电脑都带了呢…完全是做好了掌握一手情报的准备。
她知道凶手之所以上了自己的钩就是为了陷害自己。
凶手是一个和自己散发出同样气息的人,聪明冷静,但相貌平平。
而且城野知道这样的犯罪存在漏洞…对,毕竟我们能从一开始就猜出凶手是谁嘛。
然后城野只要呆在宾馆等着警察抓住真凶就行。
纯属脑洞。
片名很引人瞩目,其次还是出至凑佳苗作品改编电影。
虽然以凶案为背景,本片有点像《全民目击》+《搜索》的融合,观众未必有足够线索关心谁是凶手,反倒很在意证人们的臆想以及引起的网络反响。
但皆因观影前有所期望,实际未达高度而失望,私以为主旨不够“腹黑”。
如果早已预料灰姑娘铁定不是凶手,那么白雪公主的死因和小矮人们的揣测便成了剧本最大亮点。
某天,在偏僻的丛林中发现白雪公主(三木典子)被谋杀,引无数村民众说纷纭,在这群愚昧无知的村民当中,一个经常去大众点评吐槽的匹诺曹(赤星雄治)吸引了焦点,因为他突然收到小红帽(狩野里沙子)报料,好像知道与死者相关及凶手线索。
* 小红帽(狩野里沙子)证词:白雪公主是我的前辈,她貌美人缘好对我有恩;我听小矮人A(满岛荣美)说凶手可能是灰姑娘(城野美姬),因为灰姑娘怨恨白雪公主抢她男盆友小矮人B(篠山聪史),我几次看见灰姑娘露出诡异表情,而且白雪公主失踪前一刻有人看见她俩在一起,事后灰姑娘更与外界巧失联,凶手应该是她,长相悬殊妒忌杀人!
匹诺曹一直在给村里教会当跑腿,刚好合同期快满,这是个涨粉丝拉会员的契机,于是便着手探寻与案件关联的证人——七个小矮人的证词。
* 小矮人A(满岛荣美)证词:虽然我跟灰姑娘共事,我可认定她是凶手的;因为她和小矮人B交往,但根据我观察小矮人B在缠绕白雪公主,至此灰姑娘性情大变,那次飙南瓜车吓得我出汗还露出得意的神情;又一次白雪公主丢了“白马王子限量版羽毛笔”,她在一旁面带微笑;案发当天祭祀散场后,她用那支“限量版羽毛笔”威胁白雪公主上了她的南瓜车,肯定是周密杀人计划。
* 小矮人B(篠山聪史)证词:别听小矮人A的证词,她经常传谣;我澄清没有跟灰姑娘交往,是她主动勾搭我,我很矜持地拒绝了,因为白雪公主爱上我,我无法抗拒大美人的爱意(勾引)。
* 小矮人C(小泽文晃)证词:案发当晚,我看见灰姑娘往城门“狂奔”,好像还带着很重的包袱,神色匆忙,越过门口时还回头一眸。
匹诺曹黯然臆想了灰姑娘杀死白雪公主一幕,其后向教会上交材料开坛宣讲吸引众多新会员添加关注。
在他欣然欢喜续签合同有望之际,远方传来的仙女(前谷みのり)的警告。
* 仙女(前谷みのり)证词:我和灰姑娘是闺蜜,她很纯洁、善良(她比我乖,我比她坏),不可能杀人,你们的宣讲稿错漏百出,小矮人B的谎言更离谱,灰姑娘曾告诉过我与他OOXX的细节,闺蜜聊天这些事不可能瞎编的。
请停止造谣,否则她可能承受不了就自杀的!
好歹仙女在隔壁镇也算有点名望,教会痛斥匹诺曹证据不足时,促使他继续深挖调查灰姑娘出生档案。
* 小矮人D(尾崎真知)证词:她与我昔日同在佣人培训中心学习,但对她完全没有印象,这是我们班渣渣对所有人包括她在内的印象涂鸦,你要参考吗?
* 小矮人E(岛田彩)证词:跟她曾在同一个厨房切菜,她下刀技术精湛(杀人不手软);她貌似还会下魔咒,听说小矮人F曾中了她的咒语终身残废了。
* 小矮人F(江藤慎吾)证词:之前得罪过灰姑娘,于是我驾马车时摔重伤,足足修养了三个月才痊愈,会下魔咒的人心灵一定不纯洁;等等,应该不是魔咒的力量,马突然发疯不受控制,我想应该是灰姑娘给它吃了什么东西。
* 小矮人G(八塚绢子)证词:我是普通村民,在N年前教堂失火,应该与灰姑娘有关,她经常和睡美人(谷村夕子)一起练习魔咒燃起火焰,这是我女儿告诉我的……* 睡美人(谷村夕子)证词:我跟灰姑娘是百合CP,在佣人培训中心求学时我被欺凌,是她拯救了我,练习魔咒也确有此事;但自从教堂失火后家人要我跟她绝交(虽然我还爱着她)。
你觉得我所说的都是真的么?
你听好了,人的记忆是可以捏造的,大家也只会挑对自己有利的说,请不要遗漏那些重要的东西。
* 灰姑娘之养父母证词:她很温柔很听话,虐待她也不反叛,只是我们要使唤她,她才去干家活,更希望她能再主动积极些。
外面那些谎言谁都能说,但无论如何,请原谅她的错,真的非常抱歉!
当所有证词矛头直指灰姑娘,被逼上绝路的当事人灰姑娘留下一篇自白书:* 灰姑娘(城野美姬)证词:(1) 我和睡美人在佣人培训中心时认识,睡美人因为太美丽招致欺凌,我为了开导她才跟她沉醉在帕拉图世界中玩火。
(2) 我是暗恋过小矮人F,但他的车祸关我鸟事。
(3) 我与仙女用书信聊闺蜜话题,是她想象力太丰富误解了某些“情节”。
(4) 搬到皇宫打工才遇上白雪公主,说真的,是她先嫉妒我的乳名;后来又特意跟皇后(山间先辈)穿同款服饰摆显;一次众人问“这个世间上谁最漂亮”?
我不小心回答了是“睡美人”可能被她听到了,那表情好像不太高兴。
(5) 那穷逼小矮人B饿晕在街头,我好心掰了半个馒头救济他,结果他趁势长期蹭饭。
有一次强行把我拖进房间,说让我帮他打扫,接下来会发生的情节跟肥皂剧一样。
不久他便提出与我保持距离,显然是白雪公主的指示。
(6) 我很受伤,偷偷地听着“白马王子演奏曲”舒缓痛楚,而白雪公主发现了我的秘密,不知道什么手段,她竟然真的勾搭上白马王子(雅也),自然把小矮人B甩了;上一周,白雪公主突然想把“与白马王子共舞”的机会让给我,我兴奋了几天难以入睡,但就在共舞当晚TMD她反悔了!!(7) 这时候,小红帽在我耳边告诉我“她经常这样玩弄别人”,小红帽给我支招让我将计就计赶上白马王子的舞会。
于是我便把白雪公主灌醉放倒在自己的南瓜车内,拿起行装(包袱)奔向(狂奔)舞会会场(城门方向)。
(8) 对不起,还没有与白马王子说上话就因紧张加上一堆丑女推挤,手滑了下,我把王子从三楼楼梯推下去了。
受惊过度的我慌忙逃离躲在郊外仓库中。
次日,听外面消息说白雪公主死了,我更为之彷徨。
——但白雪公主真不是我杀的!
我以自杀行为担保!!
灰姑娘赴死前一刻,万万没想到,外面传出通报“小红帽对杀害白雪公主一罪供认不讳”,因为要报复白雪公主对她的关怀,还察觉灰姑娘很适合当替罪羊,动机荒谬都懒得解释了。
已死的白雪公主(三木典子)没有遗言。
她似乎曾经袒护了小红帽偷婆婆面包等多项盗窃罪。
而她与白马王子的绯闻,被皇榜告示——不属实。
整个像黑童话般的案件,我们能看到不同陈述与假设情景,很难完全串联起来,只揭晓了凶手身份,但证人们的证词是否掺恶意杂臆想有待商榷。
最后只觉得灰姑娘不灰,白雪公主不白,匹诺曹最失败,所谓“调查披露真相,臆想制造冤案”。
飞机上看的片:感觉还是蛮有意思的。两个好朋友用蜡烛传信真感人。赤星同学最后标注是“局外人”,看到之后顿时笑倒。日本人玩这种黑色幽默还是很得心应手的。
前半段有点冗长,删一删重复的镜头观感会好很多,代入也快一些。结尾再来个反转就是神作了。
...................................烂
导演用一个简单的事件为我们剖析了一类人群,他们猜忌、妒忌、诋毁、诬陷、以貌取人、见风使舵、自以为是,而这类人群是校园欺凌、网络暴力的始作俑者。更可怕的是,大多数人都是这一类人。如果影片的基调黑暗一些会更好~
腹黑怪遇上阴阳人…牛逼的对决…这片子放在当下来看…再合适不过了
聚餐时城野美姬筷子掉了捡半天捡不起来的时候,课长坐得老远都注意到要给她加双筷子唉
悬疑剧情还不错,拍得有些闷,人物刻画得还行,各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可窥见人性的阴暗面,结局还算光明,人性中良善的一面并未泯灭和放弃。
看不下去。
杀人动机理解不能。。。另:网络暴力
罗生门模式+网络暴力,典型的凑佳苗的作品。这部片子在某一点上三观非常正确:参与全民推理的网民其实是不靠谱的,办案还是要靠警察。解谜部分其实不错,诡计很有深意,虽然也比较老套了。美中不足是事件里巧合太多。不得不说,井上真央演技很好(长得有点像三森铃子?),期待她未来的表现。
主题不错 故事套路 蛮无聊的 很磨叽
有意思的不是推理啊,而是很平实的反映网络暴力,结尾真的让人哭笑不得
真的不能看太多侦探小说,这种级别的电影从嫌疑人一出场就判定出是谁,还在想不会这么好猜吧一定是导演的诡计吧…………结果撑过俩小时后还真就是_(:з」∠)_
这部跟告白比起来简直正能量爆表,想起自己中学的时候。
啰嗦了点。
琐碎。散乱。
就挺一般的也经不起推敲
视角还蛮有趣的
结尾好感动,网络暴力才最恐怖
好电影。好配乐。【拍摄手法有点像搜索。人言可畏啊。啧啧。看完之后我都在也不乱说话了,也再也不相信别人说话了,就算再真那都是经过主观意识修饰伪造的。不能再剧透更多了。昨晚看了下凑佳苗的夜间观览车。感觉很不错。总会有好的事情发生的。给最美的安妮。看完之后感觉好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