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体育励志片,但是宣扬了韩国人骨子里的棍棒底下出高徒的传统思想!
这个导演真的有点贱,而且是公开的告诉大家韩国体育贱?
贱到教练就是被打大的,然后放弃游泳。
然后再打自己的弟子。
上世纪70年代之前出生的韩国人,几乎都有被体罚的经历,当时的韩国社会普遍认为,青少年可以从体罚中学会服从、尊重师长。
由于韩国的男性必须服军役,在军队里,先入伍的军人可以随意对新人进行体罚。
而在学校里,高年级学生也可以任意体罚低年级的同学。
情况发生变化主要有以下原因:上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韩国人普遍厌恶体罚,厌恶暴力给人带来的羞耻感;各级学校都在加强法制教育,受体罚者保护自己的法律意识也得到了加强;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体罚孩子成为令部分韩国人感到丢脸的事情。
今天因为抖音的一个电影解说视频,去看了这部很久之前就听说过但一直没看过全片的电影《四等》,没想到还是一部挺有深度的片子。
电影讲述了金俊浩历经一些坎坷的过程,从一个始终只能在游泳比赛中拿第四名的男孩,最终获得青年大赛冠军并破纪录的故事。
与常见的励志片主角不同,金俊浩并不是一开始就自愿想要追求第一的名次的。
拿到金牌,或许是母亲的逼迫、教练的强硬、自己的天赋,几方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压抑的过程、教育理念的分歧导致的矛盾、和并不完全属于自己的愿望,使得最后的成功并没有多少得偿所愿的激动,反而多了些怅然。
男孩在最后一次比赛前说:“我以前没有想过要得第一名,但现在我是真的想拿金牌了,因为只有拿了第一,才能继续游泳”。
金俊浩喜欢的是游泳本身,但是他妈妈想要的只是名次,为了不辜负母亲的厚望,也为了做到教练口中“他能做到”的事,他只能顶着压力去追求第一。
每个人都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希望胜利,愿望是没有成本的,可是实现愿望的过程却需要少有人能坚持下去的付出和汗水。
有强烈获胜欲望的人会自我要求、自我鞭策。
但是假如没有这种自驱力,别人应该强迫一个有天赋的人去成长吗?
如果把结果看作最重要的事,也许答案是肯定的:非成功不可的话,为达目的能不择手段,此时,无法摆脱的恐惧和压力往往比鼓励更能够激发人的潜力。
可是,我们真的这么需要这个成功吗?
生活中,越长大我们越难在一件事情上像运动员一样不顾一切地追求取胜,因为有越来越多同样重要的课题需要我们兼顾和平衡。
在走极端的时候,人会不知不觉失去很多别的珍贵的东西。
当我们牺牲很多,换来了最后的胜利的时候,或许我们甚至已经不记得当初为何开始,而胜利本身也很难再给我们带来快乐了。
有关影片中暴力,我认为它代表一些更抽象的意义。
暴力并不一定是来自他人,也有可能被泛化为自我施压。
现实中,那种在长期的身体暴力或者精神暴力下依然取得成功的人并不多,但依然有很多作品会写这样的故事,也许是因为,这种被虐待的感觉,能让很多曾经为一个目标努力过的人感同身受。
有时候来自自己或是外界的压力或是挫败让我们感觉仿佛被暴打一顿,但很多时候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种挫折也同样在逼我们成长。
人生的路,最后只能靠自己一个人走出来,如果自己无意在一条路上前行,别人再怎么生拉硬拽、软硬兼施,都走不远。
就像影片里,教练带着金俊浩走了一段路后,男孩靠自己也能拿到金牌,如果不是真的喜欢,可能早就在第一次被打的时候就放弃了。
纯粹的喜爱和世俗的成功,并不一定是矛盾的。
我相信竞技精神,也认同成长的路难免崎岖,但那些艰苦的过程只有以喜爱和发自心底的渴望作为底色的时候,才会显得励志,否则就只是束缚和折磨。
假如本身自己就愿意进步,又有一定的激励和鞭策,那回望曾经的困难的时候,才能没有心理负担地说出那句:“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
在百想最佳影片提名的名单里,Fourth place出现在第一个,然而搜索一下相关讯息,几乎能找到的就只有寥寥数笔:导演:郑址宇 编剧:郑址宇 主演:朴海俊/유재상/이항나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韩国 语言:韩语 上映日期:2015-10-04(韩国釜 山电影节) 片长:116分钟中间还有看不懂的韩语!
英文版的影评写的中规中矩,"Fourth place is more nuanced than a simple issue film !
It inspires you to think ,but it does not tell you what to think"——这句话解释了我观影过程中一直存在的感受,好比用了两个小时想把水烧开,可就是无法沸腾……<图片1>又是黑白片!
足足20几分钟都是黑白片,我以为本次百想角逐最佳影片的候选竟然有两部黑白片!
好在这部分只是交代男主金光洙的辉煌和落寞,一个少年天才游泳队员,屡破纪录之后,开始一连好几天打牌赌钱不去训练,教练气急之下,打了他,而这次,他夺下棍子,没有回头的走了,自此放逐了自己的未来……16年后,黑白色的往昔进入了彩色的之于金光洙来说的未来,之于少年金俊浩的现在——一个对于取得第一名没有欲望的,每次比赛都只能屈居第四的小小少年俊浩是喜欢游泳的,他说他最喜欢的就是游泳,所以在投到光洙门下,经历颓废派"粗暴"手段修理之后,成绩真的提了几秒拿了银牌,曲曲折折中,俊浩说,他不想挨打,在光洙又一次打他的时候逃跑了,黑白色和彩色重叠在一起,这一次是俊浩选择了放弃自己之后的夜晚,俊浩听着家人因为他宣布不再游泳而引发的争吵,听着弟弟念的一首诗:"心住在未来,可现实往往是可悲的——普希金"而辗转反侧,终于,他问了妈妈一个对他来说有点艰难的问题:你是不是宁愿我挨打也不想我拿第四?
看到的回答是复杂纠结的泪光,因为说不出口的答案是"是的"俊浩又主动去训练了,影片的结尾运用的拍摄视角是从俊浩出发的观众的对面,像是自拍的实录:总统杯大赛上,从少年喘着粗气的进场,到入水,像鱼一样流畅的游动,冲刺,成绩board显示新的记录产生!
不再是fourth place!!
出字幕…………有人说影片结尾让人摸不着头脑,我觉得这样的结尾正是另一个开头,金光洙的职业生涯,刷新记录,放逐堕落——金俊浩开始了真正的冲刺,等着他的未来又是什么呢?
影片从黑白片过渡到彩色,不仅仅是对过往怀旧到现在的时光交代,还有从落寞到缤纷希望的跋涉"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普希金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It inspires you to think ,but it does not tell you what to think……
比赛,总有人做第四名。
不做,一是想不想,二是能不能;好开心本片的小主角从第四名冲刺到了第一名。
你会说《四等》是家庭or励志or体育,但它更像是一部成长片。
有望子成龙的妈妈,有不苛求儿子的记者老爸,有失意的教练光洙,更有喜欢游泳却未曾得到第一的俊浩。
光洙教练:故事的起端天才的他十分傲娇,200米游泳训练成绩动不动就破个记录,于是乎觉得天神附体,不训练也无所谓,碰巧遇上了牌局,结果玩起来没完,就缺席了亚运大赛前的集训十几天,怒火中烧的教练一言不合就抄家伙,要抽他100下,还是年轻气盛,一气之下决定放弃游泳了,但吃亏的是他自己,错过了亚运会大赛,一切都已来不及,一晃眼16年过去了,他也变成了中年大叔。
俊浩妈妈:充满斗志的女人一切希望放在孩子身上,大娃俊浩就是她的重点训练对象,让俊浩去学游泳,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希望拿到金牌,靠游泳成绩进入好大学,可俊浩一直处在一个很尴尬的排名:第四名,大赛也拿不到奖牌,就需要找教练了,就这么鬼斧神差找到了光洙。
俊浩:寄托了一切的男人阳光帅气的男孩,在妈妈的训导下,开始了游泳的学习与比赛,他开始慢慢喜欢上了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感觉,喜欢上了游泳,虽然渴望奖牌但没有拿下的第一的强烈欲望,但在妈妈的期许下,他开始跟着光秀学游泳,混了几天日子的他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一位比赛场上的冠军,一个自信、炫耀、强势的表情激发了他的上进心,游泳池里,光洙被俊浩的身姿和对水的热爱所吸引,开始了认真的训练。
接下来就是本片的最大冲突点-暴力成功学暴力成功学,取得成绩,获得第一名也就成功了,没有获得成绩就失败了,至于对不对呢,看你想要什么了,我的一点看法是:人还是要对自己狠一点的,不然就是别人会对你狠一些了。
光洙——不忍体罚,跑出奥运村,结果错过了获得大赛冠军的机会,他也深深记得教练体罚他的用意,并记住了这一训练方法。
俊浩妈妈——明知道俊浩被教练打,却为了俊浩得第一名,仍送俊浩去训练,但也偷偷的看俊浩的伤势。
俊浩爸爸——不想让俊浩受伤,告诉俊浩:“不打,也不挨打,拿到奖牌才真的是做得好,过程很重要“俊浩——从喜爱游泳,到渴望享受第一名的感觉,在光洙的暴力成功学引导下,忍受体罚也去训练,在收到爸爸思想的左右后,开始彻底抵触体罚,教练对他爸爸的侮辱,成了他放弃游泳的致命稻草,放弃之后,他慢慢发现自己真的喜欢游泳,而且有游泳的天赋,只有拿到第一名,他才能继续游泳,妈妈才能继续支持他去游泳,最终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向妈妈屈服,向教练屈服,十分暖心的是他最后在大赛中终于取得了第一名。
其实仔细想想,无论是妈妈/光洙/爸爸都是从他们角度为俊浩着想的,妈妈看清了社会的现实,希望俊浩能有一技之长,可以靠游泳考上好大学,光洙看到了俊浩有游泳的天赋,却没有求胜的欲望和坚强的意志力,想通过体罚让他快速提高,爸爸不想让孩子受苦挨打,希望他又不挨打,又能享受过程来拿到奖牌,但什么才是对俊浩好的呢?
俊浩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至此,对本片记忆深刻的是:有一句话神一样的被三个人说过“你做了该打的事情,就该打“-俊浩他爸对光洙说的,光洙对俊浩说的,俊浩又对他弟弟说的。
最后,让我们读着普希金的话感受下俊浩的水中世界吧。
如果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愤怒也不要伤心忍过了绝望的日子快乐的日子就一定会到来心住在未来,而现实往往是可悲的所有的一切都会瞬间消失但是过去的还是会留恋的来源-微信公共账号:彼此的学者
《四等》看电影前了解了一下当时韩国时代背景,妈妈各种歇斯底里的怒吼,都是想让俊浩脱离现在所在的阶级,通过游泳上大学。
然而在家教老师问俊浩梦想时什么是:游泳运动员,然后呢?
直接到了退役后怎样怎样,没有过程中自己想要做什么的拆解,足以说明,游泳对于俊浩来说只不外界妈妈想要让他达到的目标,不是自己心里真正热爱、想要的梦想。
其次,电影里带着耳机很酷的真正第一名,当被问:“第一名是什么感觉时”,没想到答案只有两个字:“好啊”。
嗯……好无力的感觉。
还有教练叫打牌的光洙回去时,完全不会玩牌的他主动留下去应付牌友,结果却变成了牌桌上的唐僧……不停的絮絮叨叨着光洙的未来,国家的荣誉,然而身边牌友的反应足以说明,什么是夏虫不可语冰。
电影的最后,是整个故事的开端,光洙和俊浩的爸爸第一次在见面,便不停的喝酒,与刚刚结束的电视中获奖女运动员所分享的 高度自律、坚毅的性格 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注定了光洙后面不能在运动生涯走很远的结局……
电影入围了今年的韩国百想艺术大赏电影。
虽然电影没什么热度,但在故事剧情上以及电影的立意上,我认为能打上4颗星。
《4等》是体育题材的电影,但却完全不同于《飞鹰艾迪》,《极速风流》这样的电影,短暂的肾上腺激素狂飙后,还有鸡汤残留。
《4等》想说的话题,更为沉重。
电影一开始,是一个20分钟的副线故事。
很多年前,韩国的游泳队出了一个天才,金光秀。
他在各项赛事中取得佳绩,还破了记录。
冠军加身后,金光秀却贪玩于牌局。
归队后,被教练体罚。
忍不下去,一气之下出走了。
他给认识的一名记者打电话,举报教练的体罚行为。
金光洙坐在长椅上,隐没在黑暗里,前途未卜。
而下一个镜头直接跳到16年以后了,镜头里是金光洙颓丧的脸庞。
16年后,金光洙成了一个风光不再的游泳队教练。
他碰到了一个喜欢游泳,比赛名次却永远是第四名的俊浩。
俊浩的妈妈千方百计,都希望这位前冠军可以给她儿子俊浩进行一对一私人陪练。
运动题材的电影,背后包藏着对社会以及家庭教育的一番思考,相比去讲一个天道酬勤的故事,《4等》里更想讲述韩国大多数人,大多数家庭的故事。
这也恰恰是导演最为擅长的。
郑址宇的特点在于善于捕捉现代人的感情波澜为素材,对角色的细密刻画手法以及描绘日常生活现实、人际关系的沟通障碍等方面。
两条主副线故事别有深意。
电影一开始,几个大人在聊天。
“第四名算什么英雄。
”无论什么时候,第四名都意味着失败。
这是电影的基调。
每个人都是体罚教育的受害者,但最后也成了施暴者。
光洙对俊浩的教育方式也是体罚。
俊浩也用同样的方式,教训了偷用自己泳裤的弟弟。
再者,个人的奋斗也永远和家庭,国家绑定。
两个故事遥相呼应之处都是在暗示着压抑却让人无处可逃的成功学价值观。
而电影唯一光明之处,便是导演让俊浩有机会为自己做出改变。
从电影的拍摄手法上就能窥得一二。
金光秀的故事是黑白影像。
电影很多地方,都是看不清演员的压抑和黑暗。
而俊浩的世界则不一样。
哪怕同样是遭到教练的体罚,母亲的责骂。
在俊浩的心里,游泳依旧是一件梦幻,令人开心的事情。
这种心情体现在电影的光影中。
有俊浩的镜头,多半明亮。
而母亲,光洙的镜头,总是有意隐没。
前一秒还可以看清面目。
后一秒就隐入黑暗。
教练的体罚,畸形的家庭教育,都可称为俊浩童年的不行。
但成年人身上的性格缺陷,多少都能在童年找到根源,但是很难找到完美无缺的家庭吧,所谓成长,就是在或许消极的境地里完成蜕变。
这或许是导演想要在俊浩身上所表达的。
7.4/10故事切入点标新立异。
为了得第一在所不惜的母亲、一门心思工作极少顾及家事的父亲、天性不羁自作自受传承打人恶习的教练… 唯独小男孩在这群非正常人中是那一抹阳光。
凭借兴趣学习并自然而然转变为工作,本身是一件幸事,但日后所承受的周遭及需要攀爬的等级,却成为沉重的负担。
还会有多少人记得当初那份单纯的热情?
结局非常规视角给予魔幻般的美好,不忘初心,勇敢追逐,就是胜利。
大学三年级时,我曾在一家很知名的韩国企业实习。
面试到最后,韩方负责人看似随意地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成绩怎么样?
在班里第几?
”那一年我在班里排第二,自觉成绩拿得出手,于是坦然作答。
结果,几个韩国考官听后表情微妙,其中一个人半开玩笑地转头对其他人说了一句:“为什么我们公司招到的总是第二呢?
”这件事已经过去了10年有余,我当时也拿到了实习机会,但那句话我一直都记得。
那一刻那种自觉受辱,说不清是尴尬、羞愧还是委屈的感觉,在看韩国电影《4等》时又重新浮上我的心头。
4等即是韩语中“第四名”的意思。
11岁的男孩俊浩练习游泳两年,参加比赛无数,从未得过奖牌。
他的妈妈为了培养他,殚精竭虑,穷尽心思,付出了全部心血。
但上天就像和他们开玩笑一样,每一次比赛,俊浩都不多不少,止步于第四名。
不甘心的妈妈想方设法,低声下气四处托关系,请动了据说能培养出第一名的金教练来负责俊浩的训练。
而金教练的秘诀就是“棍棒下面出成绩”。
带着一身伤痕,俊浩终于实现了突破,取得了第二名,但也因此决定退出训练。
伤心失望的妈妈转而去培养俊浩的弟弟,而俊浩则独自站到了游泳比赛的赛场上。
对专业运动员而言,第四名可能确实是个有点遗憾的成绩。
它意味着你在某个运动项目上具备相当实力和一定潜能,但又没有优秀到能够站上领奖台,接受众人的注目和欢呼。
你会觉得也许再努努力就能触及最高荣誉,但也很可能就此发现,触到的是个人能力的天花板。
其实又何止是第四名?
当俊浩终于获得第二名,看台上的妈妈激动地跳了起来。
让她欢呼雀跃的不是“终于拿到第二名”,而是“差一点拿到第一名”。
是的,在竞技体育的赛场上,备受瞩目的焦点只有第一名。
不要说第四名,就是第二、第三名,在众人眼中也不过是冠军身后的背板。
NBA巨星科比就曾一语道出真谛,和第一名相比,“第二名不过是头号输家” 。
第一的光环令人目眩。
“得第一是什么感觉?
”俊浩曾如此向前辈发问,后来也终于被后辈如此追问。
问出这个问题时,他们的脸上都写满了痴迷与渴望。
获胜后的俊浩在更衣室的拖把前驻足久久凝视。
金教练曾为了督促他训练,动辄抡起拖把狠狠打向他。
电影《4等》讲述的其实是两个游泳少年的故事——曾经总是得第一的少年金教练和当下总是得第四的少年俊浩。
金教练少时天资过人,是泳坛新星、教练宠儿。
他违反集训规定,抽烟喝酒,夜不归宿,却从未受罚,因为总能拿第一。
后因沉迷赌博,大赛在即不肯归队,被总教练体罚,愤而离队,体育之路断送,从此消沉度日。
“在你想逃跑时,抓住你、打你的人,才是真正对你好。
我因为经历过所以知道。
”每次动完手,他都会如此语重心长地对俊浩说。
一边是无论怎样都要得第一,即便动用暴力也在所不惜;一边是得了第一无论怎样都可以,就算品行有亏也只是“瑕不掩瑜”。
电影《4等》就这样把韩国的精英运动、英才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价值观扭曲的一面揭示给我们。
但这当然不只是韩国独有的问题,日本记者斋藤茂男在其代表作《日本世相》系列中也曾描述过类似情况。
他认为:当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单一的,人们普遍认为毕业于名牌大学、进入世界名企、有经济实力的那些人,是出类拔萃的人,是更有价值的人,于是执着于追求那些给别人看的外在价值,造成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社会一片浮华背后,国民沦为“颠沛流离的时代囚徒”,出现了各种严重的生理心理问题。
而对于当下很多把“内卷”挂在嘴边、疯狂“鸡娃”的中国家长来说,这大概也是需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在育儿过程中时刻自我审视、自我警醒的。
电影《4等》有一个十分理想化的结局。
俊浩逃离了母亲的注视和教练的棍棒,偷偷去享受他所热爱的游泳。
笔直的泳道线在他的眼里盘旋成宇宙飞船的模样,阳光透过其中映到泳池底,令他忍不住伸手想要触摸,从中获取力量。
俊浩最终独自在比赛中赢得了第一。
在豆瓣电影评论区,仍有观众在苦苦追问:没有了家长激励、教练引领,“千年老四”俊浩真的能得第一吗?
对于这个问题,影片结尾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广角镜头可以作答。
在激烈的比赛中,一直俯拍的镜头突然一转,改从深水底向上仰拍:碧蓝的水里,泳道线只浅浅浮在水面最表层,水中,8个少年正在以各异的泳姿,各自拼尽全力向终点冲击。
也许有一天,我们能达成共识:得不得第一并不真的那么重要。
因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竞技,而人生也不是赛场。
<图片2>从哪个角度去看,《4等》都不是一部具有票房卖相的电影。
事实上也是,2万多的观影人次,部分还得冲着郑址宇的名声来的。
但它还是入围了今年百想的最佳影片。
我当时说,夹在《局内人》《老手》《暗杀》《东柱》中,它就是陪跑者。
从众多电影里,能成为这1/5已经不易。
陪高手打擂,本身功夫也是过硬。
那么,《4等》高在哪里?
高在,它戳了韩国社会的一个少有导演去碰的痛点。
从题材上看,《4等》很容易让人迷惑:体育?
励志?
家庭?
官宣定的是:剧情。
的确,相对于众多体育题材类韩影,它呈现的体育很不纯粹,也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励志片。
以上所有,都不过是一层层裹布,把布撕去,藏着的,是一把剑。
妈妈为什么让孩子去学游泳?
并且在孩子放弃游泳后歇斯底里?
她先后亲口说出了两个原因:一个是:你想永远这样生活吗?
二个是:想让孩子通过游泳进入大学。
没有以上这两句深植妈妈思维里的话,这部电影就不存在了。
成绩的4等(第4名),则刺痛着妈妈的安排。
原来有句话说,没有人会记得第二名是谁。
真实的赛场上,第4名也是尴尬的存在。
名次的重要性,一如韩国社会阶层的坚固性。
绚丽的韩剧、多彩的韩影笼罩下,很容易让我们忽视对韩国这一问题要的延伸关注。
<图片3>以下是影片之外,有必要了解的韩国社会背景。
▼1961年朴正熙掌权韩国,他的最大贡献可以凝练成一个词:「汉江奇迹」——这个韩国经济和社会的大词,起点缔造者正是他。
几十年的极速发展,韩国社会已经洗牌就绪。
2016年3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官方报告显示,2013年,韩国前10%上流阶层的收入占整体收入的比重为45%——这是亚洲国家中的最高值。
2015年1月,韩国舆论振兴财团针对本国社会的不公平问题,抽去1000份问卷调查,44%的人认为「非常同意」,51%的人认为「比较同意」。
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将社会分为下、中下、中间、中上、上五个阶层。
与此对应的是,如今在韩国还有一个社会热词叫「2030代汤匙阶级论」,它根据父母的经济状况,将年轻人分成了金汤匙、银汤匙、铜汤匙、土汤匙4个阶层。
前段时间,本博还发了一篇《中国青年远比韩国青年乐观》的调查报道。
在针对「您是否相信未来在工作中通过努力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阶层或社会地位」时,48.9%的中国青年选择了「完全可以」,韩国青年只有16.6%的人选择了这项。
以上种种,在「汉江奇迹」50年后,另外一个问题出现了:「阶层固化严重」。
回到电影中——孩子的家庭属于哪种?
中下(开的汽车等种种细节),4等阶层。
孩子属于哪种?
土汤匙,4等汤匙。
父母无力改变的,都想通过孩子去改变,或者希冀孩子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要让孩子像自己这样生活着。
游泳,是妈妈抓住的稻草,和等待黎明的精神支柱。
孩子放弃游泳后呢?
就能明白妈妈为什么说「相对于孩子得第4名,放弃让她更伤心」了吧。
因为,第4名尚且有希望往前走。
哥哥放弃后,妈妈又抓住弟弟,稻草换成了学英语。
好在,短暂的任性后,孩子又重新进入了泳池。
因为,他迟早要进入社会的泳池。
<图片4>和此对应的是,爸爸对此倒显得漠不关心,甚至教练也说「是妈妈的贪心」。
因为,他们分别作为记者、作为运动员,都是败身而退,人到中年,早已失去了斗志。
韩国这样的大叔真的好多。
唯有辛苦的妈妈,还在针尖式的盯着孩子的未来。
一个例子:妈妈去寺庙祈祷,给大儿子许下的愿望是拿到奖牌,给小儿子许下的愿望是考上大学,给爸爸许下的愿望是身体健康——对他事业上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身体好好的,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就行了。
「哥哥,当第一名是什么感觉?
」如同土汤匙的人问一等的人:含着金汤匙是什么感觉?
纵然社会就是个固若金汤的大泳池,但也得拼命往前游,才能取得成绩和地位。
难,也要改变不是吗?
这就是《4等》。
如同拍摄《快乐到死》、《银娇》,这就是郑址宇,镜像总是平缓隐忍,但又总不安于表达的是一个隐忍的态度。
所以有了《4等》这把懂者觉疼的剑。
如果你还没看影片,带着上面这些背景去看吧,想必会觉得它是如此让人动容。
…………我是一条分割线,下面慎看…………如果你已经看完,不妨回味下这几场戏:——为了孩子,妈妈先后去了教堂和寺庙两个截然不同的祈祷地。
——孩子说要放弃游泳时,妈妈的再三确认和随后的发飙,演技心疼。
——妈妈随后去找教练时,态度的纠结和无助。
——孩子重新选择了游泳,妈妈为什么说孩子是小偷,以及面对孩子说「只要我拿到第一名妈妈才高兴吗?
只要我拿到第一名什么都无所谓吗」,妈妈的复杂表情。
✎原创撰文:@韩影书 ©著作权所有个人之见,理性讨论。
多谢。
《4等》釜山影展作品,上影节受邀点映。
没有大牌演员,内容却是出乎意料,有点惊喜!
导演之前比较有名的作品是《银娇》,除了光影的质感,其它基本找不到共通点。
郑导之前一直很青睐朴海日,只是这次反选朴海俊也很成功,韩国那些男配偶尔逆袭男主基本都不会失望,这真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强]。
影片直戳教育痛点…印象最深的词是“迫切感”,这是教育上的不可攻克的难题,孩子本身对学习并没有那种不成功便成仁的迫切感,鞭打速成的拔苗助长只能催化抗拒和逆反,当家长和老师声嘶力竭地挥舞教鞭指向终点时,孩子却是向着光影悠闲游荡。
水中的那束光影…是自由,是本性,是挣脱束缚的向往,是欲求不满的无奈。
总有些人,肆意挥霍着青春与天赋,而这些可能恰恰是别人穷尽一生都无法企及的,到头来就是把这种悔恨强行移植到下一代身上,可能是自己的子女,也可能是自己的学生。
何时开始成功就与奖牌和名次划上等号,“比起挨打更害怕得第4名”。
做不到给别人鼓掌,也无法做到让别人给自己鼓掌,这可能就是教育里最大的悖论。
🏊
处理细腻 但整体很老套
闷
很有趣很舒服一气呵成,水下摄影超美
开头黑白片段太拖沓 搞得我以为光洙是男主 反励志倒是很好 小男孩自己其实一点儿也不想得第一 妈妈先后去教堂和寺庙祷告也是讽刺 “妈妈比你还努力” “只要我拿了第一什么都无所谓吗” 最可怕的爱就是这些所谓的“为了你好” 喜欢片尾的第一视角 还有莫名觉得小男孩长得有点像宁泽涛诶
所有事情,勿忘初心。
韩国阶级固化是真的严重啊,因此父母承载着巨大的压力,父母也因此对孩子抱有极大的希望,进而就是给孩子以巨大的压力。第四名没有奖牌,正如好像听说韩国人在本土要进入首尔高丽延世这三所大学才能在韩国社会有所作为一样。偏激的社会形态鼓励偏激的教育方式,培养出偏激的人,促进社会偏激发展。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只发生在韩国,但是好像只有韩国人愿意拍出来。
很有教育意义的一部片子 让人看完陷入沉思
虽然俊浩的妈妈可能是出于大学升学的考虑 但是有这样一个妈妈捧着颗真心在赛场边为你拼命加油实在是件太美好的事情 赞同有一条评论中提到的 练竞技项目当然是要求胜的 想起十几年前 lewis hamilton 自传中提到他爹在他要求参加卡丁比赛时说 “if we are going to do it, then we are going to do it properly or not at all”
为什么会把“第四名”拍得这么无聊……拍成体罚冲突、家庭压力和梦想重拾了!
兴趣和职业是不一样的,结果真的重要吗
今年SIFF,本片差一点就被我拿来补空档了,最终还是选择了【末代独裁】。影片结尾有一段漂亮的主观镜头转客观再转主观,流畅度到顶,又格外的与情节、气氛相合,服气!故事拍好了就是游泳版【爆裂鼓手】,可惜角色欠缺魅力,情节欠缺煽动力,导致影片大部时间都极为乏味,有些遗憾。
跟教育相关的一部片子,怎么说呢,一般般吧
励志
前半段讲天才游泳少年的经历拍得节奏紧凑又跌宕起伏,后半段父母盼儿子靠游泳出人头地而发生的训练故事就显得刻板工整,让人丢了兴趣。韩国人的社会地位看来很悬殊啊,压力好大,绝望又多。
只是喜欢游泳。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代代人对子女的希冀,那么对孩子的鞭打到底是“打是亲”还是教育的退步,这部电影所用的表达并不是长铺直叙,而是用两代人的对比看似无声失着有力地表达了出来,只是讽刺的是年轻的那一代输在上一代的鞭打之下。母亲那句“我宁愿孩子挨打也不愿拿第4名”又残忍地揭开了当下揠苗助长的育儿之殇,喜欢最后俊浩在泳池里徜徉的倒影,那是孩童一代在压力下的无助和挣扎,无助窒息着。
总得有人得第四名吧?可怜可悲的成功学。
天赋+野心=成功。
片子克制、隐忍、不煽情,这点就难能可贵。看片子的对于我个人我只想到单纯的喜欢一件事物的那种美好,反衬出竞技体育和社会映射到家庭的残酷。骄傲和冲动毁人一生,但有的人可以回头,有的人却永远可能走不出去。
典型的家长把孩子逼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