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上看的一部影片, 非常爽,很独特,很纯净,很真实。
一直看到最后的字幕,让人感动:1977年片中两个人又再次相逢,英方邀请德方去伦敦做客。
开头就很妙在挪威白雪皑皑的山岭之间,我们看到飞机的影子飘过了,特别喜欢这种含蓄的表达方法。
等到迫降以后,我认为这是一架德国容克的轰炸机。
一开头就让我喜欢,而且这种真实一直保持到了最后。
成为朋友的前提很简单,就是找到共同话题。
谈完了女人,谈希特勒,最后又谈到人生规划。
最后发现,连他们的不同点都是相同点:一边在责怪希特勒侵略别人的国家、这边马上反击,英国不是也在勒索殖民地吗?
风雪平息后四个人一起看风景,看极光,感觉真实极了。
让我想到支援新疆的时候,夜晚在山里看流星。
《白色严冬》是一部战争回忆录+野外生存题材的反战电影,故事讲的是,在严寒的挪威荒野上空,英德双方各有一艘战斗机在激烈的空战中被击落迫降。
在这冰天雪地的荒野顶峰,他们狭路相逢在一座挪威猎人的狩猎小木屋里。
四野茫茫,缺少食物、衣服、药品,他们必须竭尽全力才能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
一边是生死存亡,一边是军人职责,一边是国家荣誉和民族大义,一边是基本人性和日内瓦公约,处于战争状态的敌国军人在生存和使命的天平之间游走,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又会结成怎样默契的“搭档”,这部电影一直在利用观众的好奇制造着奇妙的张力,构思出了一个精彩绝伦又倍感真实的奇妙故事。
抓俘虏、画中线、争床位、抢饭桌、攻心术、反挟制,怎样才能在敌人的枪口下维护尊严不失国格,貌似平静的妥协下无时不刻藏着战争的潜流。
但人首先要活着,吃雪下青苔、砸指南针消毒、灌酒为药、断臂求生、砍柱为柴,在死亡考验面前,每个人都必须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诚意。
然而,每个勇敢男人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温柔,褪下军装其实大家都是孩子,谈女朋友、拉屎、定方位、投飞镖、打兔子、喝酒这样的小事都在一起摩擦地悬念迭出谐趣横生。
而幸亏,在迷路、断粮、塌屋的威胁下,他们最终能放下芥蒂化敌为友,枪支变成了狩猎工具、斧头变成了医治坏疽的手术刀,他们一起醉酒,一起看极光,一起滑雪橇,在荷尔蒙激烈的撞击中相互欣赏,在肝胆相照的信任中,坦诚交代了内心最深的秘密,最终变成了最交心的朋友。
但是,最终他们还是要面对现实,就当他们情谊交融拧成一股绳,成功找到下山方法的时候,英军的救援部队赶至,晃动的狙击枪瞄准镜左右摇摆,最终扣下扳机,一名德军干部被当场击毙,其他人瞬间回到现实——他们还是敌人。
战争是邪恶的,生存是残酷的,战争使人变成鬼,困境使鬼变成人。
当希特勒的《我的奋斗》被当成厕纸的时候,这部戏的讽刺效果达到高潮,当英军不分敌我的枪口不加审问就击毙“纳粹”的时候,拷问的话筒又传回到盟军一方,在挪威燃烧的战火,究竟谁才是正义的一方?
这是一部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幸亏五名主角有四名最终活了下来,他们最终成为了患难与共生死不离的至交,他们的故事跨越战争和历史,向人们传达着“人性才是最终的正义”的至理真谛!
最近好像一直在看小成本的“冷门片”,上星期看得《群岛》让我阴郁了整个礼拜。
所以看到是二战题材的时候,心里不免还是咯噔了一下,毕竟战争题材的电影对我来说就是催泪弹。
电影的开始就是这么一片白茫茫,整个过程中白色都是主色调。
德军和英军在挪威的茫茫雪海里相遇了。
不知道是我瞎想还是确有这样的暗示,故事发展的顺序与二战的结构有种平行的感觉。
撇开美军,一开始德军占有绝对的主动,人数优势、配备武器。
英军人少且手无寸铁。
德国人展现了对纪律绝对的服从和强悍的忍耐力,而英国人则是一脸的不情愿,还不停的抱怨,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本来就想惹恼德国佬。
当食物渐渐消耗完的时候,就像战争进入了胶着阶段时,双方都对现状产生了困惑,类似于“该怎么办?
”时,原来激励人们战斗的对元首的崇拜变成了失控的导火索,英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局势。
结局,两名德军都被投入了战俘营也与二战契合。
末段挪威军官质问“你们为什么不杀了他们”时,多么容易又难以回答的问题。
有人会说战争并没有泯灭人性,但我觉得到不然。
飞行员可以从飞机上投下数不胜数的炸弹,但心中的罪恶感却不与之成正比。
但当他举起枪面对离他不过几步的敌军时,他没有忘记怎么开枪,却无法扣下扳机。
我们可以远远的看着人们倒下,却受不了近距离的看着这一切发生。
我们情愿被模糊所蒙蔽,也不要清清楚楚的看着任何事情发生。
因为,我觉得,当你想像中的敌人出现在你面前,你却发现他与你如此相似,有思念的佳人,有非常现实的生活,和你怀有同样的喜怒哀乐,都在为国家效忠,又同时明白这所谓的爱国主义如此廉价。
杀了他,无异于送自己去断头台,让斧子穿过自己的脖子,让阳光照着自己的内心。
那就把他们留着吧,既然下不了手。
所以看到四个大男人站在山头,面对着极光唱歌的时候,心中觉得很欣慰。
对!
不是感动!
这几年来感动这个词也和爱国主义一样变得越来越廉价了。
战争让他们既不幸又不情愿的相遇了,那就让他们好好的说句再见。
战争不过是政治家的游戏而已,我和你之间又有什么深仇大恨,一定要把你五马分尸才痛快呢?
各自走回驻地,不过是一场普通坠机。
所以整部影片中最残酷的莫过于那颗子弹了,因为说了这么多战争的无谓,认清了生活中最重要的本质,现实仍旧是你死我活的循环。
你穿着纳粹的军装,你就是我的敌人。
不剿杀敌军的士兵就是叛徒。
--精神分裂的撸主---以下是吐槽时间:5个男人呆在一间屋里,能不腐吗,能不腐吗,能不腐吗,能不腐吗?!
烧了的那本我的奋斗好可惜啊= =,看上去是精装的还有元首的签名!!!!
你不知道这本书要是活到现在就成孤品了哎呦喂!!
知不知道现在只有D版,而且错的字都可以编字典了= =当鲁伯特嘲笑德国人只吃肉肠的时候,真觉得一个有全世界最可怕饮食文化的国家——没有之一,尽然还嘲笑别人,顿时满脸黑线。
德国佬和腐国佬这么古板的两民族都可以这么有爱,如果主角改成米国人和法国人估计就拍成喜剧了。
看得时候总有种挪威人才是大boss的感觉,外表看上去破破烂烂的一个小木屋,其实什么都有,只要你努力挖,什么地板、天花板都不放过,什么都能找到。
从片中还得到的一个想法是,打火机简直是野外生存必备良品,就前面提到的万能挪威小屋,只有有足够的燃料,保证你可以在里面快快乐乐的消磨一整个冬天。
里面还阐述了一个最近被无数电影证明过的“真理”——掌握好枪法,走遍天下都不怕。
当然四个男人围着那只野兔的桥段确实非常好笑,看得时候就在想这只兔兔死的也太没悲惨了,这些军人都不知道怎么好好对待它付出的生命。
一场战争,一座木屋;两个阵营,五位青年。
这便是这部反战电影的全部内容1940年,希特勒带领的纳粹德国正在疯狂蹂躏欧洲,英德两个国家也在战场上争锋相对。
而在挪威的一片冰原上,三位德军士兵和两位英军士兵就因为各自的飞机被击坠而不得不在白色荒漠中共同生存。
从他们共处屋檐下的那一刻起,猜忌和仇视便时刻笼罩在这座小木屋下。
先是德国人“俘虏”了英国人,划了“国界线”;而后英国人又盘算着怎样绝地反击;德国人又时刻提防着英国人的各种计谋......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们虽是水火不容的敌人,但他们之中谁也没有对对方痛下杀手。
也许是对方都想互相利用彼此以在恶劣条件下生存;也许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动过这个想法。
关于这场战争,英国士兵史密斯不解地问道,你们德国人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
索取了欧洲大部分的土地难道还不满足吗?
而德国人索匹斯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因为军令”。
在他看来,无论是德国军队,还是英国军队,他们都只是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
两个国家都为了土地和原材料而来到他国领土上。
而英国人“一手拿着抢,一手拿着圣经,航行到别国予求予取”,用其他国家人民的血和泪创建了所谓的“日不落帝国”,也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本质上来讲,英德二者之间没有区别。
听完这番话,史密斯陷入了沉思。
在一次次地争执中和朝夕相处的氛围下,他们五个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面对严峻的生存条件,每个人都清楚只有放下彼此心中的成见才能够在这个天寒地冻的极北之地有一线生机。
于是他们将武器和仇恨抛在屋外,一起拆木板以用来生火;一起外出打猎,将麋鹿捕获;甚至一起在北极的极光下尽情高歌。
一个夜晚,众人从小木屋的地板之下发现了屋主人留下的珍藏多年的美酒。
于是几个人在屋中点起了篝火,玩着游戏,把酒言欢。
酒过三巡之后,他们每个人都推心置地诉说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梦想,每个人也都有着不得不踏进这无底深渊的无奈理由。
假如没有这场荒唐的战争,每个人的命运都将发生天地覆的变化。
但毫无疑问,没有一个人会愿意成为这场战争的工具。
于是,身为纳粹德国士兵的索匹斯将德国军人视为珍宝的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扔进了火堆之中。
随着书本被烧为灰烬,自己也从被禁锢的枷锁中挣脱出来。
这一晚,除了因伤势过重不得不被截肢的约瑟夫之外,每个人都分外开心。
他们高呼着,欢笑着,歌唱着;就像是一群已经认识数年的挚友一般。
当外面的世界一团糟时,只有这个矗立在暴风雪中的小木屋里依然洋溢着欢声笑语,仿佛如世外桃源一般不受影响。
四个年轻的男人忘却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在这乱世之中逍遥的活着——但只限这一晚,因为他们并不知道,由于坠毁的纳粹德国的战机被发现,挪威军方已经派人前去搜查。
所有人在不久之后也都将迎来这场战争对于自己的最后审判。
翌日,雪过天晴。
几个人根本没有想到此时挪威军方已悄悄埋伏在了附近。
面对身着纳粹德国军装的索匹斯等人来说,结局不说自明。
而两个英国士兵也因此而被人怀疑犯下了叛国的罪名。
当两个英国人受到挪威军官的“审问”时,索匹斯来了,将先前从英国上尉戴文坡那里缴去的打火机归还给了他。
望着摆在桌上的火机,戴文坡释然地笑了。
电影最后,望向即将被押赴至监狱的索匹斯,戴文坡像是与知己诀别一样,没有带着过多的悲伤,一道意味深长的笑容就能够将所有的故事包含其中。
电影到这里就结束,然而戴文坡和索匹斯二人的故事却还有下文。
在现实生活中,戴文坡的原型在战争结束多年后给这位昔日的“敌人”打去电话,邀请他来访伦敦——以朋友的身份。
虽然那座小木屋里的人现在只剩他俩,但这次再也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够打断二人这场重聚。
无论以怎样的名义,战争永远是残忍的。
它让死去的人命丧荒野,也让活着的人受到折磨。
在二战中,像电影里的几位主人公一样,有着自己的人生和梦想的年轻人还有千千万个,然而他们最终却不得不马革裹尸,或是在战壕中与素未平生的人厮杀。
然而在和平年代,他们或许此生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也或许能够相聚在同一屋檐下谈笑风生。
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来说,也无一不是带着各自的信仰和成见寓居在一座狭小的木屋之中,忍受着世界带来的纷争。
可若我们将彼此对立,将心中的怒火和偏见肆意发泄,最终也难以和他人和解。
我的评分:8.0影评:盟军和德军的空战,两边的飞行员都跳伞先后落到雪山上的小木屋进行避难,等待暴风雪过去。
开始两拨军人见面后,都想杀死对方。
后来由于环境的恶劣,不合作就都是死。
慢慢双方开始合作,并逐步产生了同志般的感情。
等暴风雪过去之后,双方组队出去找食物的途中,遇到了另一方的部队,短暂的“朋友”又变成了敌人,立即被杀死,剩下几名飞行员成为俘虏。
战争是残酷的,能让从来不认识的人,瞬间互相杀戮。
反复看了一下标签,不是喜剧,不是喜剧,不是喜剧,导演应该是要拍严肃电影。
题材不错,但是落实到演员情节设定和编剧功底就太羸弱了。
首先德国兵与英国兵第一次相见,并没有想象中的你死我活的场面。
仿佛是德国兵和轴心国其他同盟国兵相见,同志不同路,这种和谐气氛导致后面两者矛盾不突出。
(一种错觉仿佛是英国兵到领居家串门) 第二德国兵是有枪械在身的,即使英国兵在维护自我尊严也不能频繁挑衅德国兵,本来严寒地冻,物资短缺,一个寄人篱下的战俘有食物吃就不错了。
还叽叽歪歪,提什么《日内瓦公约》,当真腰里的枪是摆设吗,当真德国兵不会开枪。
这个时候绝对食物比人命更重要吗,这种敌我仇视氛围营造太差劲,德国军官一直忍让英国战俘各种要求,我都狗血的看不下去了,这是血性的第三帝国军队吗。
第三,德国和英国在最初相处的时候我觉得编剧你给的台词太多了,既然敌对势不两立,开始应该相互沉默,最后由各种事情,让德国军官慢慢开始对英国兵情感转变,开始把他们当朋友,放下仇恨放下枪,尊敬彼此。
第四,正是因为前面敌对仇恨营造的力度不够,导致后面英国和德国兵和解,共面生死,对战争嗤之以鼻的主题情感显得很鸡肋,因为他们本来相处就很和谐。
总之,矛盾不突出,对比不强烈,不能显示出,士兵是杀人机器,是政治牺牲品,战争泯灭人性,而放下武器,即使是敌人也能融洽相处,战争是可恶的主题就不明显了。
《战友》有另一个译名叫《白色严冬》,也许更能反映影片的基调。
影片告诉我们,在残酷的生存压力的挑战下,什么主义都是无用的,什么信仰都是虚无的,为了无用的主义和虚无的信仰发动的战争无疑是可笑的,没有什么比活下去更重要。
一本《我的奋斗》成为可笑战争的代表,被撕来擦屁股,被用来烧火,从书被扔进火炉的那一刻起,什么国家,什么战争,都随之灰飞烟灭、化为灰烬,剩下的只有人性,和为生存而奋斗的“我们的奋斗”。
影片甚至加入了悬疑的色彩,当一支军队从挂着希氏照片的营房出发,戴着貌似纳粹的帽子,搜寻被困于雪域荒原的士兵时,当瞄准器的准星在“哈利波特的战友“和“德国企业家”之间来回选择时,我们不禁为他们担心,但最终德国人还是为战争付出了代价,影片在令人揪心的氛围中走向了尾声,字幕中两人若干年后的重聚,也许有许多感伤需要倾诉,希望战争不要再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或许也是二战时人们非常好奇的一件事:如果英国人和德国人共处一室怎么样?
或许影片给出的这个答案一点也不出人意料。
枪是一个象征性的物品,敌对与仇视。
一开始枪是武器,谁有枪谁掌握主动权的。
然后以放下枪为和解标志——后来枪只是玩乐时的助兴品。
一步一步,由敌人到朋友。
这有点类似于在推理里常用的暴风雪山庄模式,所以人都被困在一间小小的房子里,没有外人,外人进来之时就是平衡被打破之时。
在这个完全隔绝的世界里,开始还保留着外界法则——战争、条例;小屋中划定的那条分界线,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但很有意思的是,只有他们其实必须合作,才能获得生存。
这让我想到《巨人的陨落》里的一个情节:一个英国军官和一个德国军官在晚上休战时站在分界线边聊天:他们其实是朋友。
很可笑,没有任何仇恨的人们,却举着枪对着对方,在他们成为朋友之后这种讽刺感更强烈。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如史密斯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打仗,战争是不是政治精英的阴谋?
抛弃大环境,这几个男人相处得真的非常有趣,我几乎从头就开始笑,他们相互咒骂,拿对方调侃,要为胳膊举行追悼会,唱歌跳舞真心话大冒险没有高耸的政治壁垒和该死的战争,只是几个各有平凡生活的普通人,喜欢喝酒、抽烟、大笑的男人——直到那个截点——外来人闯入:前一秒还在畅想未来,后一秒斯查克却已倒地。
最后斯查克的遗言“英国笨蛋”究竟是在痛恨背叛还是在原谅?
我们不得而知了。
为约瑟夫截胳膊时,大老爷们们的犹豫但是他们是真实地、发自内心的,成为朋友。
看到最后我们大概感慨会他们这一次的逃生却没有改变他们成为战争受害者的命运:被俘或战死,但我们会真真切切地为最后一句感动:
两位以前的敌人很快见面了。
作为朋友。
晚上打开风行,点一个不能看点一个不能看,无意之中打开了这部片子。
感恩上帝的恩赐,在再这荒诞世界的冥冥之中,让我选择了它,也许是它选择了我。
如同标题,主人公们的心灵也被漂白,在这白雪茫茫的大地。
片子谈论了战争,理想和友谊这三个永远的话题。
在这苍茫的大地上面的那个小木屋里面,5个来自敌对国家的战士,为了生存,放下了武器,和平开怀,喝酒畅谈。
我爱死这个小木屋了。
说点专业技术上面的:本片镜头比较简单,没有国内电影常用的极限镜头,如果不是美丽的雪景;一素阳光照进入小木屋,让画面产生立体感,诈看来还以为是纪录片。
这种镜头比较写实,容易让我们俯视里面的人物,看到可笑和荒诞,参考《三峡好人家》。
就镜头本身来说带入感不会很强,但是故事很精彩,题材great. 所以我们的感觉也就跟近了。
直到最后看完字幕,除了回忆那几个人的名字对照字幕之外,也深深的出了一口气。
友谊万岁。
挪威 雪的国家,当那个英国机枪手出去撒尿唱着《绿野仙踪》大家在小木屋外面一起看着极光的时候,煽情也达到了高潮。
那一刻,我真是化了。
战争是愚蠢的,是政治的把戏,把人们的美好牺牲掉换取自私利益的行为。
它的哲学片子没有提到,它的必然性片子也没有提到,只是理想的告诉我们,它是丑陋的,这已足够,足够了。
片子挺残忍的,死亡和断臂,但是片子的色调却是诙谐的:“那个房屋的柱子,杀兔子,分界线,处理手臂 等等” 看的我直拍手!
爱死这个小木屋了。
当他们一起吸烟的时候,我也情不自禁点着一直烟,自己的那份小情怀也随着飞扬起来:就在去年冬天,我和几个朋友去法国边境阿尔卑斯山附近泡温泉,晚上回到了我们出租的小木屋里面,方圆没有灯火,就我们一家,没有烤串,没有垃圾,没有汽车的轰鸣,没有星级的服务,只有白雪茫茫中和我们的小木屋,大家在壁炉旁边,披着被子玩着游戏,说着笑话,喝着啤酒。
我还记得有个中国的女同学穿了一个以前国内的花棉袄,大家都赞美了一番,可是她的裤子不知道为什么破了一个洞。
大家的话题又转移到她的裤子上面。
我的正对面是窗户,我看到特别大的雪花在窗户上。
还能听到也不知道是狼还是狗的呜呜鸣声。
也许是我记忆出错了,也许是电影把我代入了,也许是我自己把回忆美妙化了。
为什么那么美好。
现在身边的空调低鸣,外面的车在叫,楼上的咚咚声,每天工地的噪音,地铁里面的喇叭, 我有点受不了了。
我知道,我知道你们大多数人是怎么想的:是战争扭曲了人性,是政治和利益扭曲了人性,如果没有战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单纯而美好的,看,被困小木屋的敌人因为远离了战争和政治,所以成了朋友。
但我要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被困在风雪中的小木屋的,是德国人和犹太人,结果会怎样?
或者,是德国人和苏联人。
德国纳粹屠杀了600万犹太人,而战争期间德国俘获苏联战俘有二百多万人,但最终只活下来八十多万,据说苏联人俘获德国人,结果也差不多。
这你们怎么解释?
战争难道不是人性的表现?
政治难道不是人性的表现?
难道战争和政治是凭空出现的抽象现象,是天降奇观,和人没关系?
那如果被困在风雪小木屋中的是日本兵和中国兵呢?
如果双方不能友好相处,你们又会发表怎样的高见?
这样的电影,举着人性高尚的大旗,却避尔不谈这样的一个事实:在战争中,德国人一直把英国人看成是和他们平等的人,但对待其他一些国家,就不是这种看法了。
那么英国人呢?
他们的国家可没像中国一样经受过侵略者的蹂躏,没有像中国人一样经受过奴役、屠杀、掠夺和几乎亡种之灾的苦痛和恐惧!
我不是说这样的电影不真实,但它对战争的表现是有局限的,因此它所描绘的人性,也只是局限中的人性,并不具有广泛代表性。
甚至这样的电影看多了,会让人产生错觉:“你看看人家西方人多高尚,即便打仗也那么绅士,也那么高雅!
”其实他们吃肉不吐骨头的时候多的是,当初抗日时期背弃国民党军队的做法就是例子。
别说战争扭曲了人性,战争本就是人性,别说政治多么肮脏,政治反映的仍是人性。
这种电影满是西方的反战思想和价值观,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但太过狭隘,甚至暗地里满是对西方精神的鼓吹。
整部电影真不如最后片尾的字幕感人
像童话故事一样的反战片。
剧本很好;罗恩的口音学的连歌都唱跑调了;被问心爱的女人德国中尉那眼神真的是老婆跟人跑了的反应么?
三星半。干净简单的片子。
不复杂的剧情,表现战争中的人性,中规中矩
那么艰难他们都没吃掉断肢,说明他们很挑食阿
7.5分。评分虚高。故事是好故事,但拍的像小孩过家家。超级小成本的战争片,但小木屋里的各种戏拍的过于行气,戏剧冲突处理张力不够,人物感情的变化过程也过于肤浅,可以说浪费了一个好的真实的故事。
所有的战争都是可笑的!
最受不了这类。以真实事件改编什么的,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
老套的国民性喜剧。
今年看过的和《我们的父辈》并称最好的两部战争片,竟然是挪威人拍的。冰天雪地的挪威木屋里斗智斗勇的那几幕既张力十足,又幽默搞笑。德国人的古板内秀和英国人的装蛋二逼都还原的不错。最后补充,把这纯爷们的一部片子硬和腐联系起来的人,全部拖出去用鲁格P08给枪毙了!
原来是挪威人拍的片子。最好骂挪威人的段子出彩了。
没看进去……
第一时间没有互相射杀?不理解
影片进行到第14分钟时,看不下去了。敌对两国的人民在都有枪的情况下,互问How are you?并握手?老美这么好客也没说在朝鲜战场上见到我志愿军给我们一杯咖啡喝吧。。
在静默中化敌为友·
一群有枪的德国兵把手无寸铁的英国人请进资源紧缺的小屋,然后发生一系列不可思议的怪事。剧情没有起伏,没有冲突,没有包袱可抖。只有一群龌龊的观众心急火燎的期待这部影片能够血腥一些。
情節很老套
!SNTMDSYLGDESDSCSDESD!不配!NOHAVE!前面上面了個是!SNTMD
德国人也得到了惩罚,影片并没有着重对战争的谴责,反而看到了很多人的本性,在物资紧缺的时刻,并没有把所谓的战俘扔掉,而是分享给了他们,打算处决的时候也无法对没有武器的人下手,人的本性还是善良柔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