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是一部零差评的电视剧。
是单位里一个大姐跟我说的,说这部电视剧演出了她的心声。
因为她现在就陷入了愁孩子上学孩子升学孩子是不是会出人头地的纠结中。
那就看看吧。
嗯,虎妈猫爸的另一个版本,只不过孩子从幼儿园小学上升到了初中。
我就不明白了,咱国产家庭剧能不能不那么酸?
能不能正常点,能不能不为了赚眼泪而赚眼泪?
我不是不爱国,我也烦高丽棒子。
但是韩国的家庭剧就是以细节和真实见长,不服不行。
我更恨小日本,但是日本的爱情剧也好,青春剧也好,家庭剧也好,故事主线明显能看出来是编造的,但你仍然会看得欲罢不能。
为什么?
内涵!
咱们国产剧说的都是现实,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别扭引不起共鸣?
因为肤浅!
因为套路!
因为那些台词永远都不会出现在一个家庭里,只会出现在鸡汤文里。
《小别离》电视剧是以儿女和父母的分离为主线吗?
因为儿女大了之后势必要面对与父母的分离,这种痛苦父母可能会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逐步体会,他们不再听话不再乖巧他们有了自己的意识。
是要说这个吗?
也许吧,不然我不知道这个剧名是怎么来的。
于是在剧中,常常就会突兀地穿插一段,黄磊语重心长与女儿说着有关于分离的话题。
这就算点题了?
电视剧里看够了的爸爸永远是白痴,妈妈永远是母老虎的设定依旧不变,媳妇在教育问题上与家人的分歧、与婆家的矛盾依然不变,优秀的丈夫遇上强势的妻子,长期在家里处于弱势,但是身边却有着年轻的懂得欣赏他的女人这种烂梗还是没变。
有意思吗?
所有的家庭都这样吗?
所有的男人结了婚之后都变成脑残了吗?
朵朵为了找狗带着孩子一起离家出走那一段儿,大人把孩子找回来之后,朱媛媛开始在家教育女儿,并要求开出租车的丈夫一起教育。
对不起我不知道那个演员叫什么名字,我不能怪他,这都是导演和编剧安排的对吧。
他给女儿讲了一个小孩子出走走到森林遇到狼和狗熊的故事。
我拜托。
要凸显爸爸的弱智一定要这样弱智吗?
一个正常的家庭,就算是不正常的家庭面对一个初三的女儿深夜不回家找到以后会不会用3岁孩子都嫌幼稚的故事来教育?
这是冷笑话吗?
还有那种动不动就流的眼泪,至不至于?
黄磊看见女儿把他和妻子从房间里赶出来,就哭了?
一个大老爷们就这么哭了?
就这么伤感地可怜地眼泪巴巴去粘那些撕碎的稿纸了?爸爸帮女儿把稿纸粘好我相信,但是用不用这么煽情?
太假的煽情容易让人尴尬,国产剧从来不怕这个。
反正他们尴尬惯了。
最后我再吐槽一下海清和黄磊的演技。
本身两个人都没问题。
但是海清你能不能忘了曾是黄磊的学生。
为什么一演到夫妻俩亲昵的动作的时候你就笑场,羞涩,不好意思,收着?
还有海清的脸要不要画得那么粉嫩?
唯一值得肯定的是,朱媛媛演技没有下降。
完毕。
前几天无意当中瞄到了一部国产家庭伦理剧。
按道理来讲,我并不是很喜欢现在狗血电视剧里这种家长里短,每个人物恨不得拼了命揪着那些鸡毛蒜皮、原配小三,拖拖拉拉能干到五十来集。
但是迫于在网上搜了八百来次都没有找到一个能安安心心捧着水果看下去的电视剧,处于无奈,我屈服了,于是一次刷了六集。
于是我要为我的鼠目寸光道歉!!!
这剧简直是暑假档的一股清流好么!!!
完全良心!!!
<图片1>没有烦人尴尬的演技,没有满屏的锥子脸,没有任何拖拉的镜头和五毛钱不到的特效,最重要的是无论是三个小演员,还是几个老戏骨,完全拿捏的恰到好处,可能一开始还打着TFBOYS客串的吸引力,可到后来完完全全被剧情和演员吸引,根本就不用噱头和粉丝效益,简直就是今年暑期剧集的良心之作。
好了,接下来,我们来细究一下。
我一直觉得奇怪,为什么叫《小别离》呢,我不大理解,于是就翻了翻,其中有一篇文章说,所谓的“小别离”其实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离别,这部剧有句宣传语很打动人: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圆,唯独父母的爱指向离别。
因为孩子都会长大,他们迟早有一天要和我们告别,就像我们当初背上行囊向自己的父母告别一样。
看到这句话,我本能的有点难过。
《小别离》讲述三个孩子,三对夫妻,三个家庭,恰好都碰撞上了一股“出国潮”。
就像是当下中国社会万千家庭教育的缩影,三对父母不同的经济条件,对孩子的希冀都是大同小异,为了孩子的前途,宁肯委屈自己也不能亏了孩子,剧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人物,都像是切切实实的发生在昨天,就像你以前走过的路,如今回头,你又清晰的看了一遍,我在电视剧中看到了自己。
在你考试成绩退步的时候,妈妈绝对会说的几句话。
<图片2><图片3><图片4>考试的时候,最害怕老师站在你身旁。
<图片5>考砸的时候会偷偷模仿家长的笔迹。
<图片6>在发现父母偷翻你的东西的时候,会愤怒的发泄脾气,有时候他们会哭。
<图片7>我们都明白,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来爱我们,即使我们有可能不接受。
可是我想说,这样,真的不开心。
我还记得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妈妈就领我上少年宫,因为邻居小伙伴都在学习才艺,还好我妈是开明的,让我自己选择,于是我看上了舞蹈。
这一练就是六年,因为真心喜欢,还有点天赋,很快就是少年宫的小领舞,我代表我们校,拿了全区的一等奖,那一次,我是年龄最小的舞者。
可惜好景不长,我数学成绩不好,但是仅有一次考试只考了五十五分,我至今还记得我们班主任在全班的面前拿着我的卷子摔在我脸上,说,“这回看你还跳舞吧,五十五。
”全班哄堂大笑,我简直羞耻的要死,我妈立刻就停了我的舞蹈课,从此再也没碰过舞蹈,我也没了自信,不喜欢说话,一直补数学,但直至高中,我的数学也没及格。
说这个干什么呢?
我也知道,这件事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父母,而是我和当时的老师,可是我说出来,是希望有父母能够理解,不要觉得父母就可以决定孩子的任何事情,因为单从一件事情的表面,你看不到另一件事的因果。
虽然孩子真的只是孩子,但是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和环境,父母可能用他们的全部来爱我们,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希望我们少走弯路,前途一片光明。
我们也知道,在这个社会上,成绩可能是唯一一个可以公平竞争未来的有效手段,可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并不是所有的孩子的努力都可以在成绩上做到一傲群雄。
所以,希望每一个父母在这个时候,能够耐心一些,低下来,听听孩子的想法。
最后,愿天下所有的小别离都能换来最后的团圆。
还有,一直深爱我们的爸爸妈妈,我们也是像你们爱着我们一样,爱着你们。
真的。
中考这是我们都经历过的,补习这也是我们很多人经历过的,其实简言之就是父母那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造成了我们的升学压力,而补习只是一种途径罢了。
剧中的方朵朵也面临着中考,而由于其成绩不够稳定和优异,方妈妈给方朵朵报了很多的补习班,只是方朵朵也有自己的梦想和选择,从而母女之间发生了一系列争执……其实这部电视剧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应该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总能或多或少的找到一些自己吧。
几个都市家庭的生活,包含着社会的各个阶层,有富豪,有中产,有工薪,各自面对教育,面对孩子成长,面对出国潮的各种反应,很真实,有客观。
演员们演技都在线,尤其是小演员们。
三个小主演,演技自然、生动,潜力十足。
尤其针对教育问题,引人深思。
想一想,其实应试教育虽有弊端,但也是真正能够让学子们凭借自己的努力上升的相对公平的途径,是能以之打破自己阶层的最有可能的方法。
面对出国留学的探讨,让剧外的人,都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最后,小女主的发言强行拔高主题,跟全剧基调有点不搭。
在婆媳,三角恋,家长里短的国产剧中很难有像《小别离》这么小清新的了,当然,此小清新非彼小清新,只是在情节里面没有入了俗流。
在正儿八经的前两、三集我已经坚持不住了,如果不是黄磊这尊佛,实在是一毛兴趣都提不起。
剧情拖拖沓沓的,电视剧在叙事上面可以适当的做一些细致甚至入微的处理,但《小》的感觉就是奔着凑集数去的,只是在三两集后面略微正常一点点。
黄磊简直戏中一霸,是霸王的霸,不是霸道的霸啊,在个人演技SOLO、群刷都是没啥毛病,这么多电视剧,我们黄教授是没啥特别要夸奖的,但也不会犯低级错误。
一句话,用他,妥妥儿的海清海清我觉得在电视圈混太可惜了,《窃听风云》给了黄磊很好的表现机会。
海清要有,绝对跟这电视剧里面的效果一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好了重点来了其实前面的我也是为了凑字数才写上去的,我真正能坚持看完这部剧的就是胡先煦这位小兄弟了。
这部剧用三个不同家庭的壳儿,包着各行各业的眼界去说一个当下教育的体制问题,说白了就是给众多像“方圆”“文洁”“老金”“老张”这样的父母亲上一课。
但结合实际情况这种不痛不痒的说教最后除了能让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可能适当改变一点。
其他的,也有心无力了!
扯远了,说正题按说剧情有时候需要胡先煦(小宇?
小鱼儿?
忘了,总不至于是小芋头吧?
)那种孩子气的时候,一上来有点让人容易出戏,总感觉有点是这个年纪该有的本色而已。
没什么好看的,生怕后面剧情开始丰富起来考验这位小兄弟的时候会拉不住。
是的,我要说但是了,但是,还是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那种情绪顶上来还搂得住又控制自如的劲头绝对是让我爱的不要不要的,一长串的台词说的青筋暴起但还绘声绘色的,不自觉的就被代入进去,偶尔耍点宝,嬉笑后总是会讲,这小孩儿我太喜欢了!!
(看的集数不多,看完我再来夸一夸)总之一句话,胡弟,我要和你拜把子以前我特别瞧不起喜欢TFboys的,但今天我居然也迷上和TFboys同年级的小兄弟。
感情戏上面是和他的老张后妈斗智中斗勇中,那种心底里仍有感情但是找不到感情宣泄口的无奈。
其实心底里特别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是和父亲的距离越来越疏远,加上父亲没有经过自己同意就找了后妈,这种让心里极度躁郁的心情经过青春期这剂调料的掺加,放的特别大。
每次就只能通过做一些让父亲不顺心的事来平复自己的不爽,但是究其根本,只不过是为了想引起注意。
好好锤炼下,将来还是大有可为的(千万别长残了)这部剧还追不追,当然追,人家是本着好看去的,我是奔着胡小弟的好玩去的
冲着海清和黄磊看的 挺好看的演员都好眼熟啊 剧里那个张小宇忒可爱了 活泼健气类后期还越来越懂事了 其实这剧主要是讲述家长在孩子成长求学过程中面临的选择 大城市中的三个家庭一个家境中等偏上孩子成绩中等 一个家境优渥孩子成绩低 一个家境过得去而孩子是个学霸 三个家庭就在这种环境为孩子出国与否努力着 剧里有个点 学霸妈妈为了让学霸出国答应将学霸过继给学霸姨妈 学霸爸爸坚决不同意 我乱七八糟地想到如果换成学霸有个国外亲叔叔估计这会儿同意的是学霸爸爸 学霸妈大力反对了 其实这剧真的挺喜欢但如果它能结束在孩子出国那我就更喜欢了 。
第一次看到对这部剧的评价,是说,特别真实。
让我更加愿意去追看,是因为黄磊和海清。
我觉得这部剧能抓住我,是因为我的这个年龄阶段。
现在的我,还没有忘记青春期的那些点点滴滴。
被剧情一点,又能想起不少。
现在的我,有了自己的宝宝,那种一切为她好,一切为她着想的心情正在燃起。
看着剧情,不由地想象自己会是怎样。
这种好玩的剧里,往往都有三个家庭。
而且三个男人是哥们儿,三个女人是姐们儿,三个孩子是发小。
有时候我都会瞎想,我们身边没有这样的几个人,万一以后我和我老公吵架了可咋办。
哈哈哈。
琴琴家的这条线是最简单的。
主要还是讲父母两个人的意见分歧。
恋爱的时候,两个人生活的时候,吵吵架是生活的调味剂。
可是当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夫妻俩就会变得谁都不肯让步,谁都觉得自己心里委屈。
然后不知不觉走向陌路。
虽然真正相爱的人,还是能走到一起。
但是真的,价值观什么的是不是相匹配,太重要了。
小宇家这条线有点复杂。
小时候缺少父爱的,对继母不放心的,还有交杂着丈母娘的问题,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另外还添了点产后抑郁、精神出轨什么的。
太复杂了。
这家人能够平平安安,真是生活的神奇呀。
朵朵家的故事是主线。
最能有讨论的就是,支持朵朵爸还是支持朵朵妈了。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都会说,希望宝宝能一直开开心心的,可是当孩子长大,我们却渐渐忘了这个愿望;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用尽自己的能力各种保护,可是突然有一天,她说自己长大了,还真的会接受不了;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她依偎在身边,可是终有一天她要离开的呀。
就是看了一部剧,一部挺不错的剧,津津有味的追剧。
我不敢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因为我知道,关上剧,还是会继续希望自己能掌握小畅的一切。
但要说,我还是不喜欢这个结尾,最最后的结尾。
前一刻还挺有意思的呢,怎么到了最后这么脱离实际,说好的现实呢?!
入这个电视剧的坑不算早,在提笔之前也看了很多长评,作为一个海外四年,且往着五年,六年,七年奔去的留学党,我觉得看这部剧的时候让我觉得,是,这就是我周围的生活。
-------以下是关于我的生活的想法,不感兴趣可以跳过看下一段-----我出国在同龄中不算早,高中念国际,大学出去。
周围早的,初高中就移民的也有,初高中被父母丢过去的也有,初高中哭着喊着不要在国内读的也有。
晚的,从大学嚎着要出国,一直捱到研毕还没能出国读的也有。
她们的家长有琴琴妈那种,也有童文洁那种。
都是想镀金,想避开国内的万里长征。
说实话,我现在看我正在念国内高中的妹妹,挺心疼的。
每天很晚睡觉,一天除了学习就是睡眠。
我问她,课余爱做什么。
她说:看言情小说。
除此之外,她放弃了一直练的古琴,腿也因为经常坐着粗得很。
有次,她给我打电话,说她吓坏了,她同宿舍的女生一直在一边哭一边摔书本。
我觉得,身边的人大半夜不停摔课本,对于我这个成年人来说,也是很可怕的。
更何况她还那么小。
后来她们学校有人跳楼,我问她没事吧。
她说她不知道。
这个消息,日报上都报道了,但是她们住宿,可能消息已经被锁了。
像琴琴那样的,会读书的女孩,我妹妹也算一个。
但是除了读书以外,不会做饭,不会铺床,不会疼人(我不是说琴琴不会做家务)。
开学了,要打扫马桶,她直接打电话跟妈妈诉苦,说她不想洗,让妈去帮她洗。
我觉得,这些都是生活的必备技能。
而且,把自己不想做的活推给别人,逻辑上是难以理解的。
---------传说中的关于剧情的下一段------电视剧里面,出国是希望,对三个小孩而言都是如此。
现实生活中,中国人骨子里对于美国,对于西方总有一种期冀。
但是美国并不是天堂,不是安乐乡,不是乌托邦。
留学,只是另一种选择。
朵儿可以摆脱辛苦到蜕皮的“学农”身份,快乐的称谓朵教主。
琴琴可以去“更好的”环境里,冲刺她的哈佛斯坦福麻省。
小宇,则是能在新的地方,做自己真正想做的混世大魔王。
但是,选择绝对不是终点,就算你费尽全部力气才争取来这个选择。
有人不得不放弃母女关系,有人不得不改变自己固有的思想,勉强自己对地球另一边的牵挂放点心。
选择只是一个两难。
选择只是开始。
选好了,就要奋身一搏。
无论出国,还是留在国内。
都不会有绝对的平坦的路,只有更适合的路。
所谓很多想不开的孩子,绝望逼疯的考生。
我在高中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时常被问的问题就是:我不知道我以后能做什么。
废话,如果你的人生18岁就能望到底,还有什么意义?
看不到,不是绝境,是希望。
说实话,po主生长在高考大省,高考生的压力真的很大,每年自杀,忧郁的新闻总让人难以放心。
但是在国外就不是这样了吗。
国外的大学也很辛苦好吗……身为曾在世界前十大学毕业的孩子,我想说,至少国外的大学并非安乐窝。
每年的学校心理诊室从开学定位置就得排队到期中考试。
每年也有很多学生,考完试开派对忽然就口吐白沫,患上失语症,厌食症,甚至拿枪对着老师的,都有。
生活总把人逼向两难,真的。
但是千万不要认为这就是绝境。
记得自己很久以前发过一条微博:地铁里坐着一对母女和我。
看着女儿,我想到小时候的自己,看着妈妈,我想象将来的自己。
过去现在和将来在一部地铁上汇聚,只让你感慨人生整个过程的奇妙和狭小。
看《小别离》的时候,我亦感觉如此。
和这部电视剧的缘分,起源于一天洗澡的时候顺便在网上搜了一集看。
正巧开头就是文洁对朵朵日思夜想,每天以泪洗面的部分。
我立马想起我妈。
这两年回国,每次我妈在机场等到我之后,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等我要走了,妈只会不停地说着“好好照顾自己”,目光盈盈,自然依旧噙着泪。
我从前以为只是我妈特别脆弱,直到和朋友一起上飞机,看到朋友妈小小的个子站在人群里,努力地克制自己要哭的样子,她整个人在那一瞬间显得特别单薄。
才知道原来世界最柔软的感情不过人母之爱。
于是我边跟着文洁哭边洗完了澡,然后开始没日没夜地补起了剧情。
出国的这几年,越发感觉,正是那些鸡毛蒜皮,狗屁倒灶构成了生活的全部意义。
小时候以为人生很长很大,我们会遇见很多奇妙的人和事,经历很多大起大落,很多光荣与梦想,怎会为一食一饭,儿女情长所缠扰。
现在也偶尔做梦,想象自己有一天终会平步青云,或许会超然凡尘。
看剧的时候却发现其实人心就只有那么狭小,小得几乎承受不下生活一点点的波澜不惊。
为什么,因为在乎啊,在乎现在拥有的一切,放不下,舍不得。
大部分人一路上踽踽独行,在尚未意识到以前,身边所剩的人就已寥寥可数。
我们无可避免地渐行渐远,却又不切实际地希望莫失莫忘。
身边留下那些至亲的人,只应了张悬的一句歌词:“我得到的都是侥幸,我失去的都是人生啊。
”我曾经有个和朵朵一模一样的青春期。
写小说,早恋,成绩忽上忽下。
除了翘课,一样不落。
面对我妈和我的猫捉老鼠,我的反击比朵朵来得更激烈。
朵朵对她妈说过的狠话我一句没少过,有时候甚至把我爸也惹毛,我“剽悍”地以一敌二。
反观我妈,则几乎是一个低配版的文洁(并不是领导),时刻紧盯着我的动态,经常性地发怒,试图为我驾驭我人生的航向,甚至因为我的事和总当和事佬的爸吵架。
在当时的我看来,爸妈完全不讲道理,无理取闹,根本不为我想,无法理解。
而与之对比的,生活里的得到却又来得如此理所当然。
而现在,在我逐渐开始不明白为什么EXO,TF Boys这么火以后,却开始慢慢明白了文洁,更明白了整天在孩子面前好似无忧无虑的方圆。
或许也开始明白了我的父母。
我以前总以为青春有过不完的长度,一个转身,却也是再也回不去的青春期。
那个叛逆的小丫头在过去的某一天冲我挥手,而妈妈带着她的身份角色在未来的某个路口向我微笑。
我们在辈分的更迭中不断地(要)去完成自己某个社会阶段的角色意义,无知无觉却又义无反顾,抓不住过去,也摸不到未来,只能一次次地去完成生命中的别离,在心灵上不停地追逐和靠近。
人生是如此地狭小。
文/且历
《小别离》我并没有追着看,只是换台的时候,偶然看到这样一个片段:方圆和童文洁离婚了,一人在家吃着方便面,一人在外吃着不知道什么面,各自落寞。
那神情,真让人心碎。
早前我看过几集,觉得这俩关系很好呀,每天家长里短的很乐呵,怎么突然演着演着就离婚了呢?
后来恶补情节,才发现,是因为狗血的误会。
童文洁亲眼看见方圆搂着初恋陈洁进了酒店房间,怎么敲都没开门。
尽管事实并非如此,方圆和陈洁到了酒店,各自酒醉,吐的稀里哗啦,然后又分开睡着了。
然后文洁和方圆两人因为这件事,离婚了。
是童文洁作吗?
好像不是,她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老公和别人进了房间还不开门,独自一个人默默的回到家里。
鬼知道这短短的几个小时,她心里经历了怎样的刀山火海,万劫不复。
她试图沟通,但是发现无法信任方圆,于是决绝地离开。
是方圆错了吗?
好像也不是,因为他只是出于情义送陈洁回去而已,他自认为胸怀坦荡,清清白白。
他觉得被怀疑、不被信任,很委屈。
貌似谁都没有错,但是这整件事儿,就是错了。
错误的症结就在于,既然童文洁早就介意陈洁是方圆的初恋,那方圆又何必处处与陈洁牵扯不清,还因此扯出许多的谎呢?
信任,有时候很强大,能够让两个独立的个体,建立起巩固的联系;但是同时它又很弱小,经不起些许的猜疑。
信任崩塌的严重性,往往超出事件本身的恶劣程度。
很多亲密关系破裂,看起来是眼睛看到的某些现实造成的误会,其实不过是一个导火索。
生活中日积月累的谎言和被骗的感觉,都不易察觉的在心里累积成了冰山,有一天最后一根稻草出现,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最可怕的状态是,我也很愿意相信你,但是我的心,我的脑子,我的身体,都不敢相信你了。
==有个成语,叫做“瓜田李下”,即“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在瓜田里不提鞋子,在李树下不整理帽子,以免被别人怀疑。
其实讲的就是,主动避嫌,远离是非之地的重要性。
这个道理用到亲密关系中来,也是一样。
爱情与亲情、友情最大的区别,就是“排他性”。
一个孩子可以同时拥有爸爸、妈妈和更多人的亲情,一个朋友也可以同时和很多的人维持友情。
然而爱情却从来是独占、排他的。
为什么会有那么的宫斗剧?
三千佳丽都想独占同一个男人,每个人的心里活动都能写成一本书,何况其中的纷纷扰扰,错综复杂。
现代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说到底就是为了维护爱情的排他性而建立的。
既然如此,那么在亲密关系中,双方都应该注意,刻意的避免一些容易引起怀疑的场合。
知乎上有个问题,大意就是在女朋友面前,该不该给其他女生送伞?
备注是,该女生主动找他,都是同学关系。
底下一片反对声,有个回答是“你以为你是中央空调吗?
”这个比喻真的是幽默又生动。
确实,很多人都喜欢暖男,但是如果你对谁都那么暖,你的女朋友又立于何地呢?
毕竟,人性的弱点在于,永远不可能摆脱嫉妒心理。
==有人说,爱我你就应该信任我。
确实是这样的,爱和信任分不开。
但前提是,我的信任还有余额。
信任,也许就在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中,不断的存入、取出。
如果你从来不往我们的信任账户里充值,只顾一味的消费,等我对你的信任,变成了0甚至是负数,我再想相信你,也是不能够了。
而通常,消耗信任余额最多的,就是对其他男女关系的处理不当。
很多人以为,身正不怕影子斜就够了。
但是很多时候,别人没有看到你的身正,是因为你总是走在黑白不明的混沌里面。
比起要求无缘无故的信任,我想,远离男闺蜜、女闺蜜、前男友、前女友的各种纠结,才是最简单易行的办法。
方圆后来辞去了陈洁公司的职务,说,“现在需要的就是一个明确的态度,离开公司就是最好的解释,也可能当初,我选择来公司,就是个错误。
”也算是深刻的自省吧。
这终归是电视剧,说挽回,也就挽回了。
而现实中,任何误会和善意的谎言,被戳穿的一刻,信任就会被蛀了一个洞。
如果有一天那栋信任的大厦轰然崩塌,创伤散落一地,又岂是三言两语,三年两年能够弥补的呢?
==木心的诗《从前慢》有这样的句子: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其实,亲密关系和婚姻又何尝不是一把锁呢?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你锁了,自己也应该懂了。
有王媛???
虽然演技都在线,但是剧本编的太糟心,黄磊小三狗带,一星差评
剧本硬伤
很有教育意义,还不错!
整部剧到了中间开始有滋味起来了。从三分升四分,是因为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小朋友好像有躁郁症琴琴他爸穷没出息还死要面子20集,挺不下去了
前面不错,最后几集烂尾
真想一巴掌拍死这熊孩子
我已经看腻了这个吵吵闹闹的电视剧了,真的很烦天天逼人学习,已经放弃了,但是黄磊还是要支持的。
追评」编剧没生活过
给童文洁当闺女可太可怜了。
现实性不错,但女人真的太作了
很贴近生活的题材,挺真实。
从这部剧开始喜欢get到张子枫的演技 开始喜欢她。比心
全剧充斥着焦虑感。中国目前现在的家庭亲子题材剧永远都是将问题现实地展露出来,但是临到要解决的时候,突然用理想化的形式仓促结束。
广告插入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生硬,剧情人设套路像是十年前的,最后还强行HE,电视剧配音都懒得对口型。没脸没皮的电视剧。
还蛮好看的,喜欢黄磊和海清搭戏,他俩能造出很现实的场景,不容易,孩子都有叛逆期,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如何疏导,如何去在不伤害他们的前提下教育,是个深刻的话题
张小宇,潜力股实力派😻
这部电视剧就是在讲钱,上学要钱,请家教要钱,出国要钱,学习为了挣钱.................
张子枫和胡先煦这个演技真的是值得吹吹吹,黄磊海清还有其他爸爸妈妈也是这个自然流畅的生活化演技真的太好看了,台词各种真实,不过某些地方我还是没忍住快进了,整体来说很好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