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生活里的那些‘意难平’,能不能让我把它写下来”“梳理之后 我希望你是一个全新的你自己。
”————————————————————剧情讲的是柄本佑饰演的安医生(精神科医生)投身于PTSD研究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是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很多人因此而丧失了亲人和家园,很多人从此一蹶不振,很多人至此之后就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
PTSD 是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的缩写,指的是“由于个体亲身经历亦或是目睹了接近死亡的恐怖事件后 出现了强烈的情绪反应和身体反应,自身无法控制住的过激反应和焦虑情绪等”。
剧中的安医生就是做为精神科的医生,从“心理学的角度/精神层面”来安抚灾难过后的幸存者,帮助他们走出由地震支配的阴霾和恐惧。
剧中让我最位深刻的一个桥段就是由清水饰演的人格分裂患者。
接受治疗的时候,安医生说“多重人格的出现,就是来承担这个孩子心中的痛苦 / 尽管身处无法忍受的痛苦和悲伤之中,你荏苒尝试寻找活下去的方法,这才说明了生命的强大,那些在你意料之外 且不起眼的东西,都会成为你活下去的力量”。
二月时候,经常在朋友圈里看到这样的文字——“2020年 活着就好”。
那时候正值国内新冠病毒疫情高峰,其实无论身处何处,都能触及到这份悲痛。
日子过得也是很快,一晃就到了四月,看着国内的情势渐渐好转,内心感到特别温暖。
人的心理真的是特别神奇的存在,虽然说每个人都会有着不为人知的苦恼,可是有些人看着就是豁达和开心,有些人却看起来就是一副毫无意志、死气沉沉的样子。
在从事这份语言教学工作之前,我从未对工作产生过任何“想要撒手不干”的感受,一直以来我也都是觉得“工作来之不易”,要对得起“用人单位的这份赏识”。
可是,有时候接收到一些学生的作业和课程顾问推卸的责任,真的会让我一下子“精神爆炸”,什么也不能说,什么也不敢说;你只能说——“好的”。
在从事这份工作之前,我在赌场和酒店上了四年班,有时候真心觉得我们公司可真是个打着教育产业外衣的服务业,自尊且不如人服务业;毕竟开会的时候,领导也会说“顾客至上,服务要做好”。
没有实力做生活的甲方,只能做个乙方,但即便是哪一边,都应该全力以赴,而不是无止境地索取 然后为难对方,不是吗?
一种困境,亦或是 一个生活的甲方,都可能会施加给对方一定程度的“PTSD”。
都说现代人抑郁症的患病率特别高,哪怕不是真正确诊的“抑郁症”,也一定会出现一些“抑郁情绪”。
不得不说,确实是处于公司食物链的最底层,而我却没办法像绝大多同事一样豁达。
热血励志的日剧看得多了,我总是觉得明天一定会更好。
当然,我也发自内心地 愿意期盼“明天会更好”。
嗯,一定!
剧中的安医生将自己关于治疗过程的所见所闻和感同身受整理成书,希望可以慰藉到更多的人们。
全剧看下来,其实并没有那种特别的“剧情高潮”,也没有特别鲜明的主线故事和副线故事之分,就是单纯地以安医生的医生的一生作为叙述的时间轴;循序渐进,慢慢推进。
柄本佑饰演的安先生应该说是“温柔的刚刚好”,没有过分用力的眼泪,也没有无病呻吟的哭诉,就是温暖的刚刚好。
感恩柄本佑给予了观众无比治愈的安医生。
最后,引用堺雅人在《Dr. 伦太郎》里的一句话——“人心里的伤口 就和这你握在手中的冰块一样,终究会自然而然地融化的。
”
Dr.伦太郎 (2015)7.62015 / 日本 / 剧情 / 水田伸生 / 堺雅人 苍井优希望疫情可以尽快散去,冬天既然已经来了,春天一定也会如期而至的。
“年轻人啊,可以颓废 可以丧 可以暂时不努力,最后还是积极地活下去吧!
”别的不说,还是先加油吧!
此剧为描述1995年阪神大地震背景之下研究PTSD的先驱人士题材。
自己亦属于受灾者的主角安和隆,在地震之下致力于治疗居民的心理创伤,帮助其回到生活正轨。
拥有爵士乐钢琴演奏级功力的年轻精神科医生安和隆(柄本佑饰),与开朗的妻子终子(尾野真千子饰)相遇后组织家庭。
夫妻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不久,即发生了阪神大地震。
身为一位精神科医生,此时该做的是什么?
安和隆每天不断的思考着。
和隆在与受灾者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该做的并非治疗,而是帮助受灾者拥有治愈力。
其后,安和隆将自己的心得及在受灾区的所见所闻纪录下来并出版成册,获得学艺赏。
然而,在39岁的某天,安和隆发现自己罹患了癌症……
故事讲述的是安和隆这位精神科医生短暂又不凡的一生,他因神户大地震而开专栏从心理方面去疏导灾民,赋予文字力量,让众人能相扶持走过那些日子。
安医生他是在日韩国人,在日本不受日本人待见,回去韩国也被排斥。
那个优秀的哥哥,听从父亲的家人,背负父母给的假名字,他从小就对自己的身份自卑,找不到自我认同感。
当他第一次顺从自己内心,选择当精神科医生时,是他迈向成长的第一步。
当他一开始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本姓时,是不安的“安”,再到后面是安心的“安”。
他在事业里找到自信,被需要,被认可,也就找到自己了。
人的心灵是既不可思议也有趣,如果它生病了,我们该如何是好。
它既摸不着又看不见,不了解的人会认为这人无病呻吟,而患者也会因他人白眼讳疾忌医。
安医生温柔地告诉我们,软弱不总是缺点,更是你共情他人的时刻。
生病也不是你的问题,在如此痛苦的处境里,仍卖力地活着,多强大啊,你的生命力!
但,凭靠小部分人的努力是不行的,整个社会要消除对精神科的偏见和歧视,不要因为你没遭受这方面的苦难,便轻视,甚至无视他人身处地狱的煎熬中。
也许无法做到时刻深有同感,但请聆听对方,不要在ta发出喊声的时候,反问这都过了多久,你还停滞不前吗?
你的一个笑容,你的一份食物,你说天气真好,这都能改变一个人的选择。
成长环境使得安医生更敏感些,他能敏锐感知到对方的情绪,他在乎,他重视,他倾听,也会因为患者的经历,心疼他们。
安医生终其一生都想知道什么才是心灵的慰藉,且一直寻找。
他所构想的社会,很美好。
我也很希望未来的某天,真可以如此。
--
Timestamp: 30:22
疗愈心中的伤口希望你能找到能够支撑自己的东西啊在你意料之外的那些不起眼的东西你有什么兴趣吗 没有医生您呢我喜欢爵士钢琴为什么呢是因为那个吧古典钢琴一定得照着乐谱弹奏在这点上爵士就不一样了爵士可以根据自己当时的想法试着弹奏因为和别人演奏的不一样而惹怒别人的部分也会作为自己的个性而得到认可我觉得弹奏爵士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自己
软弱是好事啊,就因为软弱,才能体会到别人的软弱并给予帮助。
我也有软弱之处,可我一点也不为此羞愧。
虽然你对自己的事比较迟钝,但就这样也挺好,不用着急,你可以发现大家忽略的东西。
“得这种病,是因为我太软弱了吧?
” “不是的。
尽管身处于无法忍受的痛苦和悲伤之中,你仍然在尝试寻找活下去的方法,这说明了你生命力的强大。
”(一些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意义 治愈人们心灵创伤的并不是医生,医生能做的 也只是陪伴在那些想要恢复的人身边。
(这里想到了责任有限原则,不要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理应为来访者或患者解决一切问题,真正能解决自身问题的永远是自己,所以没有做到的时候,也不要过分苛责自己,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
而且有很多时候会低估陪伴和倾听本身的意义,其实它们都是有很大作用的!
遭遇惨痛经历的时候,小孩子会认为这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现在正在痛苦着的,是别的孩子,多重人格的出现,就是来承担这个孩子内心的痛苦,就这样,承受了太多痛苦的孩子,在那之后,诞生了多个人格,才能支撑他继续活下去。
(对多重人格障碍很温柔的解释 难受的时候,还是说出来比较好,表达悲伤和痛苦并不是不体面的事。
希望你能找到能支撑自己的东西,在你意料之外的那些不起眼的东西,会成为你活下去的力量。
心理学子看心理题材的剧很受触动。
柄本佑的韩语口音挺有意思,头两集作为在日韩裔“寻找自我”和“自我认同”的过程也蛮深刻,最后病重时的各种细节刻画得很好,真是个可塑性极强的演员!
最感动的一幕是滨田岳竭尽全身力气控制眼泪对和隆说的那句“坐在你身边听着喜欢的歌,没有比这更好的位置了。
” (当然和隆深夜给孩子选定名字后写完夹在妻子书里的信也很感人!
微微笑起来的柄本佑真的很温柔!
TT 很感动的一部剧,偷偷哭了很多次。
安医生是我认为的很优秀的男性了,最后真的很可惜TT。
对不喜欢自己名字的人,他说:“我怕我再没有机会见到你了,所以现在就得告诉你。
终子 是个很美很好听的名字!
”对不了解精神层面重要性的人,他说:“人的心灵会和像身体一样受伤。
”对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软弱的小男孩,他说:“软弱是好事,就是因为软弱,才能体会到别人的软弱并给予帮助。
”对因患有多重人格所以质疑自己太脆弱的女孩,他说:“尽管身处于无法忍受的痛苦和悲伤之中,你仍然在找寻活下去的方法,这说明了你生命力的强大。
”对知道自己的病情后十分悲痛的妻子,他说:“到我怀里来。
回家了就不能哭了。
”还有一句,对于没出生的孩子,他轻趴在终子的肚子上说:“小灯,好想早点见到你呀。
”想在病人面前展现出最佳的医生风貌,他费了好大力气穿好白大褂,问护士:“我看上去像医生吗?
” 护士从他的轮椅后方走到侧面,仔细端详了安医生后说:“像名医。
”很难描述我的心情,总之是很感谢这位护士说的这句话。
安医生是名医呢!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陀螺电影算着时间,如果没有疫情,此时已经到了春季档日剧批量开播的日子。
此前被誉为“近年来日剧最强季”的2020年春季档日剧,有着《半泽直树2》、《派遣员的品格2》等七八部值得期待的人气作品。
但由于绝大部分日剧施行的是“边拍边播”的摄制方式,它们基本都被延档了。
一时间,日剧就如暂时停滞一般,令人难以适应。
如果你现在剧荒了,那么有部剧倒是一定要看看——《疗愈心中的伤口》。
它绝对算得上今年最佳的日剧之一,在豆瓣上目前也有8.9的高分。
在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只能待在家中,不断刷新手机来了解武汉那些支离破碎的消息。
一个个亡者,成为不断累积的数字,成为一段段压抑的故事,继续在屏幕上流转着他们的生命。
他们身边的人,那些还活着的亲人与朋友,陷入在巨大的伤悲里,进入了这个春季。
灾难过后,幸存者们的PTSD,那些人心中的伤口,又应该如何疗愈?
这个问题,在每次灾难后,都很可能会被社会所忽视,但它其实又非常重要。
《疗愈心中的伤口》聚焦的,就是幸存者们的PTSD。
1995年1月17日,日本发生了7.3级的阪神大地震。
震级看似没有极高,却因为震源位于城市下方,人口密集,造成了6434人死亡,43792人受伤,32万余人流离失所。
这是日本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以来,规模最大的都市直下型地震。
对于这场灾难,侥幸活下来的幸存者,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反应——有精神涣散、自言自语的老妇人;有妻子去世,表面看着云淡风轻,暗中却在筹划自杀的丈夫;还有眼看着亲人们在眼前燃烧而亡的儿子,他不知道骨灰里哪些属于母亲,哪些属于父亲。
流离失所的避难者们,脸上都写着疲惫,一种已然麻木的绝望,还有对余震的阵阵恐慌。
对着由柄本佑饰演的心理医师安和隆,避难所的负责人说道:“我们的人员已经超负荷了,哪有空管人们受伤的心灵。
”在那个年代,光是救死扶伤就已经消耗完了人们的精力和物力。
更何况,大众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存在诸多偏见,生怕自己被当成精神病患者。
不少已经患有PTSD的人,不肯与安和隆医师对话,原因就是避讳。
在如此举步维艰的境遇下,安和隆还是坚持在灾区看诊。
年纪轻轻便因才华而当上医疗局局长的他,因腼腆温柔的性格,无法露出哪怕一丝的“官威”。
如果不亲自在前线慰藉那些身心受伤的幸存者,他就会感到良心不安。
在安医师的帮助下,人们开始学会直面并理解自己的痛苦,寻找疗愈伤口的方式。
比如,理解自己坚强背后的软弱。
害怕别人嘲笑、假装坚强的小男孩,知道了“软弱不是件坏事”——正是因为我们软弱,我们才能体会到别人的软弱,再给予他们以共情的帮助。
又如,理解自己软弱背后的坚强。
本就在童年受到精神创伤的患者,在地震后陷入了持续的病发状态,甚至遭到了避难所其他人的言语攻击,患上了多重人格分裂症。
她自责于患病是因为自己的软弱,但安医师这样回答她——
社会上有人对这场灾难产生了风言风语。
在那个尚存封建气息的年代,日本其他地区的有些老人们会觉得,这是因为灾区的人他们自己造孽,引发了孽报。
这些话很刺耳,但安医师却安慰听到这些言论的妻子:
那些说出恶毒言语的人,他们也许不是本性如此,而是因为软弱,蒙蔽了真实的自己。
他们需要的,是勇气与安全感。
在日本“不允许软弱”的社会语境下,被冠以“软弱”的患者们,背后人性的多元,是安医师想要努力挖掘并治愈的。
他在用自己的方式给予患者希望。
而这些已经受伤的人,将来会生活在能够治愈伤口的社会?
还是生活在将受伤的人遗弃的“严苛社会”?
这显然是安医师最希望改变的现实,他深入灾区前线后,花了大量业余时间,和报纸合作了心理咨询专栏,并在之后集结成书,以文字来软化这个社会。
这本由一个个幸存者构成的书,不仅是当年灾后PTSD的前沿研究,更影响了整个社会对于灾后幸存者的态度。
很多日本人,从这本大众读物里,第一次知道什么是PTSD,什么是心理疾病,患有心理疾病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以上剧透,其实只是《疗愈心中的伤口》这部剧的“冰山一角”。
实际上,这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剧,叙事的大篇幅并没有放在这些地方。
换句话说,它并没有被事件所主导,相反,这是一部深刻且绵延的人物传记剧,跨越了安医师的一生,更多是从他的成长史、个体经历及家庭方向来迂回切入。
虽然这场地震是全剧的核心所在,但编剧却用了细致的笔法,将他一生的思考缓缓道来——什么才是心灵的治愈?
很有趣的是,这部剧在首集就安插了一个非常调皮的桥段。
安医师私底下是个非常浪漫的影迷。
他与日后的妻子终子因在电影院同看小津的《东京物语》而相识。
他们都因为听不清原节子一句被火车声叠掉的台词而再次去重看,结果又一次相遇。
第三次见面,则是在公车上,安医师终于把那句台词听清后告诉终子。
安医师的原型叫安克昌,一位从小就有点自卑且敏感的“在日韩国人”。
他的人生,在每个阶段都会涌现出阵阵涟漪般的伤痛。
直到最后,年仅39岁的他被查出患上了肝癌晚期。
在逝世前的七个月,他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考验,最终近乎以一种“圣洁的普通人”的姿态离世。
和前段时间的美国影片《黑水》相似的是,在痛苦中煎熬的受害者们并没有太多出场表达的时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带有哀伤情绪的个体旁观式表述。
安医师成长的原生家庭和他自己组建的家庭,这两重的家庭生活,看上去和地震这件大事无关,却各自从一个个侧面出发,让我们了解到更深层次的“疗”与“伤”的关系、医师与患者的关系并延伸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些延伸架构起了全剧的结构,也让其表达始终站在一个非常温柔妥帖却又不失深刻性的位置。
《疗愈心中的伤口》由此显露出了它的不同之处。
相比与那些常见的“类型日剧”,比如我们经常看的医疗剧,以及一些更为框架化的灾后重建题材的作品,这部剧显得更为散落,也更加令人意想不到。
它没有贴附在类型之上,而是直接围绕着安医师短暂的人生时光,打捞出那些发光的时刻,将它们排列在我们眼前,用他的一生来回答这个问题:疗愈心伤的本质,是不让任何人感到孤独。
在看这部剧之前,我可能已经在几十部日影/日剧里看到柄本佑这个演员,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去年的《你的鸟儿会唱歌》和不久前的《火口的两人》。
而在本剧里,他则几乎贡献出了从影后的最佳表现,以一种日剧环境下极为罕见的节制有度表演,与安医师的戏中柔声细语的形象融为一体,发挥出了其作为演员与角色本身共鸣的人格魅力。
反观《火口的两人》,柄本佑饰演了一位与自己堂妹发生乱伦关系的男人。
他与她的性爱,以富士火山的喷发与地震塌陷作为灾难的喻体,陷入到一种混乱的无政府状态,实现虚无的自由。
“当巨大的外在世界崩坏时,人们只能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寻求生存之道。
”在经历过不断灾难的白石一文一代的作家,用这样的表述来告诉我们,人其实是因为走向死亡而活着。
从这一层面上,当我们把《疗愈心中的伤口》作为一种灾难后的救赎式书写,它那份温柔的意义也因此而得以浮现。
救赎,是医师的使命,是媒体的使命,是书写的使命,是摄制这部日剧的使命,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使命。
尽其所能的救赎,就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最大程度的反抗,即使命运是不幸的。
正如最后安医师在遗书中写道:
安医师在逝世的同时,新的生命诞生了,他的女儿灯子。
在巨大的灾难发生后,我们要追问什么,我们要挽救什么,我们要迎来什么样的新生?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简单,却也并不复杂:我们的社会应当感知并理解幸存者的痛苦,救赎肉眼难见的心伤,而不是选择去遮蔽这份痛苦,让漫长的时间去自然地把责任推卸而去。
能疗愈人心伤口的,不是时间,始终是人。
【男哭泣哽咽】医生,这个是我父母的东西。
本来想着就这样和他们一起睡过去了,结果只有父母两人被埋在地底下,还没有救出来,他们就被火包围了,然后就烧起来了。
您能告诉我,这些,哪个是我父亲,哪个是我母亲吗。
【护士】发生地震的那天早上,那么小的孩子被送来的时候,就已经停止呼吸有一段时间了。
即便如此,还是做了心肺复苏。
拼命地做了10分钟后,还是没能就过来,我就准备去下一位患者那里。
正准备走,我的手被紧紧地抓住了。
他父母拼命地抱住我说:“不要走。
如果是被压死的话,皮肤不是会变成粉色吗?
”所以他的父母还没有放弃呀。
【PTSD】像这样,经历了如大地震一般悲剧的人们,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应激反应。
这类病症被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国外的灾害精神科医学研究几乎都以PTSD为中心。
大部分人可以在几周到2、3个月的时间内治愈,但也有一些人的治疗周期会延长。
一旦长期患有PTSD,就会引发酒精依赖,或者长期抑郁症等症状。
【西装男】谁失去了家,谁又被救了,这些都没什么意义啊。
周围都燃烧起来了,只有我家没事。
好是好,但总觉得对不起大家。
就留下了我一个人,我已经什么都不想看了。
【女失眠】地震后,我们家那一片起了大火。
我和我老公,从大火中逃生的时候,听到有人喊“救命,谁来救救我”。
但是如果去救他,我们也必死无疑。
于是就没有管他,自己逃命了。
可是现在那个声音,还在我耳边萦绕。
“救命啊,谁来救救我”。
这个声音,要到什么时候才肯放过我啊,我当时要是也死了就好了。
【记者对自己拍灾民的照片的行为产生了疑惑】医生:我认为谷村先生您的工作有很大的意义。
即使是这样的大地震,总有一天也会被人们遗忘。
到那时候,谷村先生您的照片和报道,便能唤起人们回忆。
那曾是一场多么不可思议的大地震啊,无情地夺去了多少人的性命。
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都是如此的重要。
也正是因为您的工作,我才能记录这些。
医生:“治愈人们心灵创伤的不是医生。
医生能够做的,也只是陪伴在那些想要恢复的人身边。
”
前言:今年的开年,大家被新型冠状病毒折磨的苦不堪言。
有人在战役中牺牲,有人失去了挚爱之人,有人在宅中感到了恐慌和惊惧。
身上的伤口或许可以治愈,但心中的伤口需要长久的时间来恢复。
最近看了柄本佑的这部日剧《疗愈心中的伤口》,有个温柔又尽职的心理医生对病人来讲大约是最大的幸福。
温柔的安医生最近被柄本佑圈了粉。
他饰演的安和隆温柔帅气,坚持自己的理想与梦,为之无怨无悔的付出了一生。
安和隆其人:在日韩国裔,从小温柔善良,大学时候却出乎意料的选择学医,还是精神科。
在保守的东亚家庭中,这可能并不是容易被别人理解的职业/专业选择。
当初报考精神科的安医生不被父亲理解,父子关系僵化,之间总是沉默相待。
却不知,多年以后,父亲会看着他的书,认真做笔记,却依然少言寡语。
也许这是东方父子相处的模式,但是被父亲认可的安医生一定很开心吧。
安医生很暖,和太太谈恋爱的时候是,哄孩子的时候是,安慰病人的时候更是。
他会告诉小孩子不要强装男子汉,把心里所想的说出来才是最好的治疗方式。
经历过创伤的人们,会有各种应激反应。
大灾大疫,天灾人祸,亲人离世,都是不可磨灭,甚至可能会跟随一生的心理阴影。
有人默默抑郁,有人借酒浇愁,有人对身边人大肆发泄。
安医生就淡淡的,陪在这些人身边,让他们把自己心里所想发泄出来因为每个人,都值得被温柔相待。
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温柔态度,赢得了共事者和患者的信任。
只有不放弃才有未来的幸福
因为地震 失去了亲人/经历了伤痛活下来的人们又该如何疗愈自己心中的伤口
对待无端苛责 依然温柔尽责的护士姐姐
互相打气
他告诉小男 孩忍着悲痛不诉说 并不是男子汉气概的表现剧中安医生的很多小行为很暖,很多故事很伤心,很多人遭受了苦难,承受过伤痛。
但心灵的创伤,只有受过伤痛的人才明白。
但如果真的受到创伤,却有幸遇到了安医生这样的医生,算不算不幸中的幸福呢?
可惜,温柔的安医生却逃不过病魔的魔爪,最终因为癌症去世。
活了39岁的他,留下了值得被后人记住的温柔和精神财富。
片尾熟识的朋友说:“我们已经一点点习惯没有他的日子。
”这话听着鼻酸,但是就如同他研究的领域,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归要学会习惯,自己学会愈合伤口,向着前方向阳的地方缓慢却又坚定的走过去。
END
喜欢背景色调这个故事就像在山间静静流淌的小溪缓慢又清澈给予每位匆匆而过的过客短暂的心灵治愈第三集爸爸珍惜的摩挲着安获得的文学奖状哭着对说“请原谅我。
”原谅我当初不认可你当精神科医生的选择原谅我原本认为世界做贡献远比治愈人的心灵要更有意义我被你敢于倾听他人痛苦打动明白了你选择的意义突如其来的灾难给人带来的心理创伤真的很大一位老爷爷在地震过去两年后依旧没有走出来一直反复重回地震发生的当下对生活失去希望,想要告别这个世界想对女儿诉说却被告知你该走出来了可是,就是走不出来啊却没想到邻居好心送的一盒鱼却把他带入光明之中“啊是该去买米了啊。
”很朴素的一句话道出他重燃了生活的希望流下眼泪就代表着心还没死,我还想活着。
上帝真不公平他疗愈了这么多人还有那么多事情想做为什么要让这么好的人这么早离去呢?
“我叫安,不安的安。”柄本佑可塑性过强,明明看上去很变态的杀人气质,演温柔精神科医生竟然完全看不出。四集很难展开,难免有些白开水
看下来就是主人公的生平流水账,甚至那些让他之所以值得树碑立传的事迹都没有深入刻画,对爵士乐的兴趣、与友人的情谊、和妻子的恩爱倒是篇幅不少。真是浪费了柄本佑对人物出神入化的塑造。
最后一集痛哭。柄本佑太有魅力了。
🤢
谢谢应援。我爱柄本佑
卧槽 本柄佑在这部剧和在《火山口》完全不一样啊,这里面一脸书生气,好可爱。但是剧真的无聊
治愈我吧啊~题材选得真是,倒是恰合了今日我的疑问点:不幸与不正义;第一集节奏很好;
结局也太伤感了…尽管如此我也愿意和讲关西话的柄本佑生三个孩子🥺
认真工作的人 不要因为没有成功而惭愧
悲伤、温暖又明亮的故事
優しさと強さは同义语と思います(温柔和强大是同义词).
看过
《东京物语》桥段设计得真好。
心灵的治愈就是让每个人都不孤单,安医生是一个对整个世界都温柔以待的人啊,最后一集看得太难过了。
主题是个很有意义的主题。。。但是拍的呢是真的过于平淡了
精神分析的部分再多一点,家庭的部分再减少一点,就好了。不过所幸只有4集。“比起对社会做大的贡献,我更想了解人的内心在想什么。”这句话好戳
所谓的疗愈心中的伤口,就是不再让你孤单…各种戳戳戳…柄本佑已经有超越老爹的风范了…精神科医生照亮了最温柔的人性光芒……
“无论什么时候,活着就给人们带来幸福”
74/100
短短四集,几个月的时间才看完…叙事太老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