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给一星我觉得那是没有认真观影!
此电影的标题可能会误导一部分人,那部分人也许发现影片最终不是自己想的那样在演于是就给了差评!
这电影有几个地方让我印象深刻:1、男孩全力护鸡,一个在孵蛋的母鸡,他对它可以说是百般照顾,是因为鸡要孵出小鸡;2、男孩每每入睡前都会去女人的床上, 不仅出于好奇,还有一种依赖与渴望…没有感受过母爱的他,在小小年纪时期是有强烈需求的渴望;3、就是农村妇女们的一种精神暴力与粗鲁,当故事演至妇女们围攻渡船时,我内心是压抑的;4、爷爷找来村干部,想让他养旺旺,爷爷说了句“我养不了了,政府帮我养”村干部装病走了,故事到这里时,我就开始想如果爷爷走了,小小年纪的他该咋办!
5、旺旺为了爷爷吃韭菜;6、差点忘记,旺旺把鸡带到学校,然后同学们哄抢的时候,老师来了,我以为老师会关心问原由,可老师没有半点关心;7、医院院长三拿戒指:爷爷想给她戴没戴上,人一来她主动戴上,说明爱,当晚上同村人看见少妇出来时,她取下了戒指,后来爷爷病了在医院,她凝视戒指;8、爷爷在病中时只认戒指;9、最后三人抱一起时及他们的对话,我想不明白到底咋回事;10、旺旺奔跑的时候撞到的稻草人……
无论地拍摄通俗易懂的电视剧集,还是执导偏重艺术性的文艺电影,杨亚洲的作品总是把镜头瞄准平民小人物的生活状态,以他们命运的阴晴圆缺、情感的悲欢离合,旁敲侧击现实社会问题,给边缘群体送上深挚的暖流。
这部《哺乳期的女人》也不例外。
片子虽然略微晦涩,但静下心来仔细观赏,还是能被故事里蕴含的人文关怀所打动。
影片改编自毕飞宇的同名短片小说。
忠实于原著,却又不拘泥于原著,在文字转化为影像的过程中,有效地增添了不少内容。
故事讲述旺旺与旺爷这对祖孙相依为命,老船是他们的居所,一个临盆的女人的出现,打破了他们平静却乏味的生活。
后者偷偷来到船上诞下孩子,随后与这对祖孙产生情感纠葛。
影片采用心灵叙事的方式,缓缓地展现人物情感的交流,又用特有的温情,缓缓地收拢人们的感动。
片中的台词少得可怜,完全是以人物内心戏作为剧情推进的主导,自始至终都笼罩着一种朦胧的状态,演绎着温馨壮美的人性故事,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情感共鸣和艺术享受。
整个影片展现了当代中国农村,在经济高速发展下的落寞之态。
当年轻人纷纷前往富庶城市淘金之时,村落里只剩下鳏寡孤独的老人与孩子,他们在品尝着孤寂,冷暖无人问。
虽然电影把江南水乡拍得如梦如幻,那断桥小镇看似美丽、古老、安详,但斑驳的老船透出苍瑟之感,河流的静水也孕着忧伤。
片子里的老人、孩子、女人,各自带有不同的群体符号。
旺爷代言空巢老人的孤独,旺旺显露着留守儿童的忧伤,那个不知其名的女人是哺乳期妇女烦恼的象征。
而这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处于人生拐点和生理特殊周期,他们拼命地守护的东西,代表着他们内心潜藏的渴望,却也体现出内心同一种恐惧——害怕孤独。
旺旺全力保护下蛋母鸡,证明留守儿童对母性和母爱的渴求;旺爷痴呆后四处找寻戒指,显现空巢老人希冀着情有所依;女人把守护皮包里情人的骨灰带在身边,流露出情感的失落,而她将骨灰抛洒的举动,昭示对逝去情感的释然。
故事里旺旺与女人的情感互动是核心内容。
由于母爱的缺失,旺旺从降生后便没喝到过老妈的母乳。
而处于哺乳期的女人散发出来的母爱的光辉与味道深深地勾起了旺旺的企盼和忧伤。
因为刚刚当了娘的缘故,女人以一位母亲的心情体味着旺旺的忧伤,她用无私的母爱去关注、疼爱旺旺,不但挤出一杯乳汁供旺旺喝下,还让旺旺咬自己的乳房来喝奶。
这咬奶之事,本是博大的母爱、美好的心灵、富有爱心的人性之美,但却为世俗的愚昧所不容。
旺爷读不懂旺旺的心和成长的变化,对女人下达逐客令。
而镇上的一干人也对女人进行着侮辱的狂欢。
那群带着红头巾的女人们显示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劣根性,卑劣而迂腐、保守且狭隘。
最终,旺旺那享受“母爱”的快乐,只能在冰冷的现实中戛然而止,那遗留在女人乳房上的咬痕,成为刻在他心中的甜蜜阵痛。
但不管怎样,这亲情错位中的母爱出现,还是寄寓了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期待之情。
三个演员各自都有精彩发挥。
陶醉如刻画出一个即将痴呆的老人,在劳作与看护孙儿中抚平孤独的内心戏。
余男也演绎出一个身处哺乳期女人的善良与包容,显示出母爱的博大。
而抗震小英雄林浩将一个留守儿童对母爱的强烈显示的颇为到位。
影片以人性的视角来号召人们关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哺乳期女人的身心健康,是个有厚度和份量的电影。
而那城乡之间贫富的悬殊差距,物质丰富与母爱缺失的二元对立,人性中的美与恶的弹性较量,更使得观众看完后发出一声重重的叹息。
这部电影原先挂在爱奇艺首页电影板块有一阵时间,迟疑要不要看,没想到点进去有种发现彩蛋的感觉。
空巢老人、失守儿童、母爱、阿兹海默症…基本上每一个关键字都能拍一部电影,但这一部电影涉及了以上所有,却并无堆砌感。
相反,它就像一支笔,淡淡几笔,就慑人心坎,手法娴熟,帧帧画面印象深刻。
如果谈感受,我想这部电影体现了人性的质朴与浪漫。
说实在的,电影的开头一点都不吸引人。
一位老人带着一个小孩,从弄堂里走出来,小孩在前面,老人在后面,旺旺和爷爷。
老人啪掰了一根黄瓜,小孩一截,老人一截,边走边啃,但是特生活化。
带着对哺乳期女人的好奇,我将就着继续看下去。
旺旺,一个被妈妈抛弃的孩子,被旺旺爷收养,在船上长大,缺乏母爱,不善言辞,但是很适应生活。
紧接着,是老人院,一个熟悉的面孔上线:邬君梅。
还是惯有的那种说话语气,听起来很舒服。
她是老人院的贝贝院长,里面满目的孤寡老人,让人有一种迟暮的忧伤。
看得出,旺旺爷爷喜欢贝贝院长。
旺旺爷爷开船去上海,去医院拿报告才知道自己患了阿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中晚期,马上他会忘记一些事情。
于是,他花了钱去给贝贝院长买了一颗钻戒。
这时候,我隐隐在为旺旺担心,这个被收养的孩子。
同时,内心的os:哺乳期的女人怎么还不出现?
回到小镇,回到自己的那艘破船上,哺乳期的女人终于上线了!
她大着肚子在船仓里,眼看着就要生了。
余男,第一眼看上去不漂亮,但是多看几眼会觉得很漂亮。
这里不得不称赞一下镜头真的很美,能在一个昏暗的破旧船舱里,把人、物环境拍的如此好看,真的很棒啊!
随着剧情的推进,终于了解到这是一个被当小三,未婚先孕,濒临生产的女人。
她,就是旺旺妈的翻版。
接下来发生的就是一个生产女人在经历生孩子,想抛弃,最终接纳孩子的过程,并且母性爆发温情而博大。
而旺旺,这个从小缺乏母爱的男孩,在吮吸了哺乳期的女人的乳汁后,衍生出一种母子间的情愫。
每天,他都会采一大簇油菜花把昏暗的船舱装点得生机勃勃。
说到油菜花,真的是美啊美啊。
镜头好美!
导演简直像用镜头画出了一副魅力十足的油画。
还有就是余男要打算离开的那一段,通过光影的转换,又一幅幅的人像油画上线!
真的是美爆了!
导演是学过油画吗?
色彩光影真的处理的非常好,非常漂亮,很用心,有木有啊!
看多了商业片,再看看这样的如此注意细节和美感以及细致的剧情处理的电影,简直是良性之作啊!
在这部电影里,细节处理真的很用心。
区区91分钟,角色身份可以通过对话相互交代和贯穿,剧情推进也把握的很好,轻重有别,细致入微。
还有很多伏笔:钻石、油菜花、捣衣女、老人院......五星推荐!
影片有一个足以令一部分人想入非非的名字,但不要误会,这是一部拿到龙标,且已公映的电影,影片的镜头,也远没有达到分级片的程度。
故事改编自毕飞宇早期同名短篇小说,原著试图通过一个男孩与一个少妇之间的性意识,探索某种人性中说不清道不明的原生态潜在,小说中作者以一种心灵叙事的方式,缓缓打开男孩心房,同时又以少妇特有的母性温情缓缓地收拢一切,故事笼罩着一种淡淡的朦胧美,且始终未被作者的笔尖点破。
文字本就是抽象表达,到了杨亚洲的镜像下,却是具体可视的。
看得出导演对毕飞宇的心灵叙事有着某种共频,所以改造影像多有这种表达的印记。
影片大量晃动的镜头,角色面孔明暗对比分明,涉及哺乳和性意识的镜头又极具朦胧感。
在原著小说中,七岁男孩旺旺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非常渴望得到母爱,对面喂奶的惠嫂引起了他的注意,并激起了他对母爱的冲动,竟然趁惠嫂不注意咬了她的乳房,此事在镇上引起轩然大波,出于对旺旺的怜爱,惠嫂让旺旺来吃奶,却遭到了旺旺的拒绝。
小说的社会意义在于,当我们以为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已经很幸福时,其实忽视了孩子基本的心理需求。
原著毕竟是个短篇,体量有限,且发表于90年代,留守问题也不像现在这般尖锐。
故事到了杨亚洲手里,手术在所难免。
电影中,爷孙两人相依为命,原先一直在一条船上平静生活,由于一个临盆女人的到来,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船只,像是一个孤岛,意在更加简单而又相对封闭的生活,产妇的到来,一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块。
影片由演技派的余男、陶泽如和邬君梅领衔,为影片的表演和艺术追求夯实基础。
相比原著,电影并未一位追求孩子的恋母情结,只是尽可能多地借着孩子的视角,洞悉着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世态,影片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因天性的禁锢和母子亲情剥离而陷入的惶恐与不安。
如果没有少妇的出现,真不敢想象当老人阿尔兹海默症爆发,爷孙的生活会沉入怎样的深渊。
导演虽善良地让萍水相逢的妇人与爷孙抱团取暖,但对亲情割裂的社会现实,以及由此投下的茫然与未知的阴影,导演并没有给出答案,他和我们的大多数一样,都看不到出路与未来,所不同的是,杨亚洲选择了以电影的方式聚焦我们现实的困惑,而我们选择做了沉默的大多数。
毕宇飞的原著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杨亚洲的电影也斩获了第37届蒙特利尔电影节艺术创新奖,然与奖状对应的却是当下人对现实的冷漠与逃遁。
同样是毕宇飞原著改编的《推拿》去年拿奖拿到手软,各路好评和力挺如潮,却最终未兑换出对等的市场回报。
前阵子王小帅的《闯入者》更惨,首映日仅获得0.8%的排片,后在各路好评和呼吁的推动下才勉强增至3个点。
正如我们在现实中无视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年轻人似乎并不愿意在电影院里触碰柔软的现实,绝大多数时候,他们都选择更加轻松的商业大片来逃离现实的困惑。
不敢面对现实,是现代人普遍的心态,但麻醉和逃离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当我们正视现实,勇于像杨亚洲、王小帅、娄烨和贾樟柯等导演作品那样去解析现实,现实的阴郁才可能被光芒照耀,现实才可能变得阳光和美好。
文 / 赤叶青枫《哺乳期的女人》虽有“女人”之名,却并非一部以女性视角为叙事主体的影片,不过女性在这部片子中的象征意义甚为突出突出。
影片以一段发生在老人、孩童、妇女三人间的故事折射出当今社会迅猛发展的大浪潮下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不仅表现手法上让人耳目一新,内核因关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更易引发共鸣和思考。
一直以来,女性角色总是被电影创作者赋予诸多象征意义,而“欲望”则是这些意义中不可忽略的一个。
韩国导演金基德的作品大多充满了这种象征意义。
在他的作品《弓》中,一个生活在船上的老人收养了一个女孩,等待着女孩成年与之结婚,却遭到女孩反抗的故事。
老人与少女,两个极端的人物设定下所表现的并非是男欢女爱的情欲,而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欲望”,一种互相依靠和慰藉的欲望。
同样,《哺乳期的女人》中也有空巢老人、哺乳期女人和留守儿童这样相对边缘化人物的设定,而表达的主题同样没有脱离欲望,只是这种欲望是与当下社会现状密不可分,具有其普遍性和时代意义。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是经济飞速发展的城市化所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一老一少,他们都需要关爱,却偏偏极度缺乏关爱。
老人,需要子女的陪伴;孩童,需要父母的关心,而这种直接的亲密关系的缺失导致了这两个群体压抑的情感和欲望。
陶泽如饰演的旺爷,独力抚养着年幼的孙子旺旺,他爱着自己的孙子,却又无法真正了解孩子,他孤独无助,以至于这种情感压抑而有心无力。
林浩所饰演的七岁男童旺旺,因为从未喝过母乳而对女性的乳房和身体有着天性的好奇,又因为缺乏母爱而对余男所饰演的哺乳期的女人有着自然的亲密感。
导演对孩童和女人这段关系的表达上是诗意而朦胧,甚至是带着一点神秘色彩的。
无论是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还是表情的细腻捕捉,无不透露出这段看似“禁忌”的关系中最为单纯而原始的情感表达。
然而,这种单纯的情感却在因为表象而被误读,将一个孩童单纯直接的欲望理解成了一种惊世骇俗的行为,而作为爷爷的空巢老人,却同样无法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也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交流,而是通过肉体的惩罚达到对孩子所谓的教育,这种愚昧落后的思想也正是在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特别是在空巢老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父母这一关键角色的长期缺席,导致教育问题尤为突出。
所以,片中的孩童与老人、本性与世俗都是存在着矛盾的,而这种矛盾则是通过余男来调剂的。
她是欲望的所在,同时也是欲望的出口。
她包容而温柔,面对天真的孩童,展现出来了一个母亲的善解人意和对孩子无私的爱护。
即使众人带着世俗的偏见来看待孩子奇怪的行为,她却凭借身为人母的直觉对一个孩子的天真与单纯深信不疑,正是这样单纯的信赖让这种情感显得越发的珍贵,也让在世俗眼光下无处容身的旺旺找到了值得依靠的港湾。
影片用一个看似充满暧昧与禁忌意味的名字讲诉的是一个特殊的欲望法则,但其后隐藏着的却是这个社会的隐痛,看似文艺的表达下却饱含着对现实的关注,世俗的表象背后是无奈,无助,影片中的三个角色如同漂浮水面的孤船,他们都在寻找着,渴望着对正常家庭的回归,他们是无数人的缩影,而他们的渴望却是不可得的。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际关系的疏离,背井离乡劳累奔波等等原因都让这种不可得一直持续着,循环往复着。
也许,唯有时间能给出所有的答案,而在问题还未根本解决之前,人性的光辉与爱,才能最值得汲取的养分。
《谁欠一个家》——解析《哺乳期的女人》沙鹰一 、初遇电影刚开始,在一个很普通的村庄,一个老人领着一个背着书包的小男孩儿,从村妇的招呼调侃中匆匆走向晨雾的尽头。
小男孩儿叫做旺旺,旺旺的爷爷就是旺爷。
旺爷是个老船夫,他靠着一条机动破船,从村里的水道开到县城,帮养老院带点儿东西,更重要的是讨养老所的贝贝所长开心。
试想一下,为什么一个50多岁的农村老人还在做着风流倜傥的事?
或许是因为他没有家。
十岁左右的旺旺由爷爷带大,因为他没有爸妈。
爸爸?
不知道。
妈妈?
在意大利,是旺旺自己说的。
旺旺不用去上学,他要开船,还养了一只自己的鸡,等着母鸡孵小。
其他小孩子该有的欢笑,旺旺没有。
就这样,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在乡邻的闲言碎语中生活,除了有些艰辛,似乎没有什么不同。
直到有天半夜他们遇到一个女人。
女人怀着孕,肚子很大,脸色很苍白,躲在他们的船舱里。
离开船舵的旺旺撞见了女人被吓个半死,船撞上了岸,大家被摔得七荤八素,掉进水里的旺爷一边抢救他睡觉的单人小沙发一边大骂旺旺个不听话的小混球,白白开了这么些年船。
受到撞击的女人马上就要生了,旺爷和旺旺被关在船舱外面,光影绰绰,电影配以悠暗的旋律,他们惊恐,期待,好奇?
或许都没有,在这样突如其来的变故中,一个小孩儿诞生了。
镜头切换,天亮了,船被搁浅在一大片油菜地边,女人提着她视之为宝贝的箱子穿梭在金黄的油菜地里,没有带孩子。
孩子在船舱里哇哇大哭,旺爷追了出来,旺旺也追了出来,女人被劫住了,被旺爷要求回去喂孩子,女人看着窗外发呆,孩子被饿得一直哭。
旺爷用喂养旺旺时候的法子喂这个小孩儿,这个很倔强的老头哼哼着说:“旺旺呀,你小时候没妈喂你奶,,我就是用这个喂大你的。
”旺旺看着爷爷做的一切,而此时女人还在看着窗外,阳光里她的轮廓闪着光亮,身上却是灰暗的衣服。
情节发展到这里,所有的出场人物基本都已到齐,各个人物的角色都定位分明,此时三个主角已经相遇并且发生了矛盾,处在对立的状态,这个新生的孩子成为了情节的核心。
没有依靠的老人,没有父母的孩子,没有丈夫的女人,这三个人都没有一个完整的家,他们都没有依靠,在这条破船上,对峙着,活着。
二、人物简析旺爷是个久历风霜的老人,他收留了女人,出于最基本的人性,他要女人喂养她自己的孩子,提醒她月底里要注意这个那个的;旺旺从小就没有妈妈,对女人很好奇,对有了孩子的女人更是好奇,他一直默默地观察着她,或许从她身上联想自己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甚至为什么不要自己了,就像她不想喂养自己的孩子,独自一人离开。
当然,或许他什么都没有想,只是影片里小小年纪的旺旺满眼神里都是好奇;这个女人,为什么挺着大肚子出现在旺爷的船里?
她的丈夫呢?
为什么生了孩子就要跑而不去喂养呢?
女人是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谜团,冲击着孤寡爷孙的生活。
(一)哺乳期的女人脯乳期,是指雌性哺乳动物妊娠之后的生理期,用自己的奶水喂养自己的下一代。
影片中的女人就处于这样的生理期。
她做出反常的行动,不去遵循人的生物生理本性,而是执着的反其道而行之,胸部忍受奶水的胀痛,心里也要被孩子的哭声所折磨,她终究还是屈从了,默默地抱过孩子,喂奶。
镜头表现的是旺爷和旺旺看着窗幔后面的影子,白亮的阳光洒满了她们母子所在的空间,婀娜的身影,孩子吮吸的声音,最平常不过的生活画面,在此时显得无比神圣,美好,难得。
旺旺看得痴了,旺爷也是。
此时此刻,这个女人才算的上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母亲,通过哺育她的孩子,她的内心肯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用旺爷的一句话来说:“喂奶的女人如果没有孩子是会疯的!
”她原来的想要抛弃这个孩子念头彻底没有了,她开始享受去做为一个母亲。
女人看起来还很年轻,乱糟糟的头发也遮不住她曾经美丽的光芒;她就像是一个谜,话很少很少,她像是凭空而来,带着逃荒的窘迫,暂留在了旺旺爷孙的船上。
但凡有点儿生活经验的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这个女人不想要这个孩子,孩子对她来说是个累赘。
那么由此可以看出,要么她没有丈夫,或者是丈夫离开了她,总而言之,她没有一个完整的家,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人来抚育这个孩。
生活中这样的事已经太多了,每个人出于不同的想法做出的选择便不同,只为自己的便是抛弃孩子,母性萌发的便是成了单亲妈妈。
女人也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开始她是选择逃避,在漂泊途中,她首选的是自己,所以那个时候的她还没有成为母亲的自觉。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来,当她把孩子抱在怀里喂奶的时候,她一直无神的眼神变得温柔了,电影镜头在这里把她阳光里的轮廓处理的很美,闪着蒙蒙的光芒,有种圣母玛利亚的错觉。
我想,这里应该让一位母亲来发表意见,她们肯定在喂给孩子奶的过程中发生了微妙的心理变化,我不能知道,但我看得出来,只有经历这一过程的女人才能真正的获得作为母亲的意识,这是自然界的规律,是动物的天性。
也许会有人说那么从生下来就吃奶粉的孩子,人家的妈妈就没有做母亲的意识了么?
当然不是,我的意思表达点在于母亲和孩子互动这一过程,用奶粉喂也是喂,用自己的奶水喂也是喂,她们之间的心理体验肯定有所不同,但也是可殊途同归的。
接下来是这样“一家人”开始了一段平凡的乡村生活,他们依然还是住在搁浅在油菜花盛开的地里。
旺旺终于去上了学,放学铃声一响便跳窗户奔回家里,粘在女人身边;旺爷依然去养老院找他的老情人贝贝所长,送给她想要的戒指;女人洗洗衣服喂喂孩子,俨然一个母亲的姿态。
看起来,他们似乎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家”,只是没有男人而已。
影片到这里似乎准备走温情路线了,可是转念一想,原来他们都是缺失依靠的一群人,偶然相遇,生活真能这样继续下去么?
旺爷带着刚满月的小孩儿去看九,这是中国的一个习俗,预测孩子将来能干什么。
车水马龙的路上,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病的老人举着一个婴儿在左看右看,嘴里念叨着各种祝福的话语,却看得人心惊胆战,不得不怀疑旺爷是不是犯病了,还好不是。
贝贝所长看到了这一幕,把他们带走了,而此时的女人因为找不到孩子正在奔溃的边缘,质问刚放学回来的旺旺,旺旺挨了打却解释不清,便转身从高高的甲板上跳了下来,女人紧跟着他也跳了下来,这里这个镜头用的是仰拍,两人的跳带着疯狂,带着不顾一切,看得人心紧张。
旺旺是跑去找孩子了,女人摔在泥地里起不来了。
天黑沉沉的,机灵的旺旺趁着旺爷和贝贝说话的空挡偷偷抱走了孩子,他似乎隐约听到贝贝让爷爷报警之类的。
回到船边,女人还在在泥地里做着,旺旺把孩子递给他,孩子一动不动,女人紧张地拍了拍孩子,依然不动不不哭闹,难道孩子死了?
观众大概看的揪心,影片中的女人是惊恐,旺旺是错愕。
突然雷响,孩子一下子哭了起来,女人和旺旺都笑了,要知道,这个孩子刚出生时都没有特意表现他的哭,这两次哭也能看出来女人对孩子态度的鲜明改变。
女人抢一般抱过孩子,给了旺旺一巴掌,这一巴掌并不重,毕竟旺旺跟她已经有感情了,她此时对待旺旺的态度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那一巴掌更像是自己的孩子淘气犯了错给的小惩罚。
之后剧情开始推向高潮,村子里的妇女是消息最灵通的,她们知道旺旺爷孙俩家里竟然住了一个外来的女人,这可把她们的八卦“正义”之魂点燃了,深夜,他们拿着手电筒团团围住旺爷的家,吵闹着,喧嚣着,逼迫着。
电影在这里情节表现的非常晦涩,女人为什么突然让旺旺吃她的奶,甚至让他咬她,而外面是十面围城,女人披着一条毯子就跑了出去,半裸的身躯曝露在大家的灯光之下,女人表现的是仓皇失措,注意这里仅仅是表现。
之后警察来了,女人收拾好一切,以为警察要抓的是自己,却错过她带走了旺爷。
旺旺似乎是明白的,他不吃不喝,大吼着让女人去告诉警察把旺爷放出来,女人沉默了,最后温柔又牢牢的抱住旺旺,告诉旺旺:“好,我去。
但是你爷爷说了,我要是去了,你就再也见不到我了。
”旺旺是个极度渴望母亲温暖的孩子,女人这一举动让旺旺彻底失措了,他也回抱住女人,默认了不让女人去警局了。
这里女人的一切行动可以归结为“恩将仇报”,在前面已经讲过女人是没有丈夫的,而且影片也有几分钟的情节表明女人是别人的情妇,并且她并不知道自己的男人已经结婚了,他的男人已经死了,她一直宝贝的箱子就是装着他男人的骨灰,知道真相后就再也不用宝贝了,洒了。
女人剩下的只是她的孩子,现在在她心目中孩子就是一切,她流落在异乡,是要被送进收容所的,她才不能,所以她策划了这一出戏,她知道旺旺很渴望能吃到母亲的奶水,便利用旺旺在自己的胸口留下伤痕,暴露在大厅广众之下,任何正常的想法,都觉得是旺爷这个老单身汉怪诱了良家妇女吧,所以旺爷被带走了,旺旺骂女人是个骗子。
由于电影是由一个个不连贯的镜头表现出来了,有些情节显得不连贯,让人觉得晦涩难懂,其实这些都是要靠观众自己用生活常理去推测,理解。
比如女人为什么不会被警察调查?
谁说没有了,镜头没有表现并不代表没有发生,也许正是女人的言论把罪恶指向旺爷,她自己才会没事,后来她便带着孩子离开了,或者是警察把她们护送走了呢。
类似不连贯的镜头之外的情节都需要观众自己去想想,其它的不再多说。
在这里主要分析这个女人的形象心理,她是处在哺乳期的女人,没有丈夫没有家,她要保护她的孩子,所以这一个中心让女人逼迫自己走上了罪恶的道路,她首先是一个母亲才是一个人,当所有的东西一旦和她的孩子有了冲突,她会决绝地把自己变成最不想成为的恶魔,伤害自己最不想伤害的人,更何况是救了自己的恩人。
而造成这一畸形心理的原因是什么?
她缺少应有的家,缺少给他庇护的男人。
(二)养鸡的旺旺旺旺是个孩子,是个从没有吃过自己妈妈奶的孩子,是个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孩子,是个对异性特别陌生的孩子,这样的成长经历导致旺旺是个极度缺乏母爱,对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陌生,好奇,渴望。
女人出现在旺旺的生活里,旺旺一开始是吓了一跳,接着是表现出好奇心,看到女人喂奶之后又是极为感兴趣,这些都与旺旺的心理特质息息相关的。
电影里有个有趣的情节,旺旺悉心饲养着一只老母鸡,他还很开心的拿给女人看,并说道,“它也要孵小鸡了。
”当旺爷把鸡蛋煮了拿给女人补身体时,旺旺非常愤怒,他大吼着:“这是我的蛋,我的蛋!
”抱着母鸡跑走了。
这是这个灰暗色调的电影中唯一一个稍显有趣的情节,旺旺为什么对这只鸡和鸡蛋那么上心呢?
他最亲的爷爷煮了他的鸡蛋他怎么会生那么大的气呢?
在我看来原因有二:一是小孩子都有自己的占有欲,这只鸡是他的东西,其他人没经过他的同意就动了他的东西这当然不可以,和所有的小孩子一样,在自己东西的归属权上就是霸道性;二是,他为什么养一只母鸡?
家境贫困,蛋为什么不吃?
他说过这只母鸡也要孵小鸡了,是期待兴奋的语气。
他为什么期望小鸡出生?
有人或许会说,这个小孩儿不简单,,小小年纪就知道蛋生鸡,鸡生蛋,从而就能获得更大的效益,指不定就这样发家致富,成为新一代养殖大亨。
随口调侃一下而已,或许旺旺真的有这样的商业才能,我对这样的分析不予评论。
在我看来,旺旺养鸡主要是他潜意识就对鸡怎样生小鸡,母鸡和小鸡之间是怎样的生活联系感兴趣,换句话说,他对母子关系感兴趣。
而造成他这个奇特的兴趣的原因就是他的生活经历,心理特质,前文已经说过。
也许你会反驳说,为什么偏偏养了一只母鸡?
而不是其它的动物?
其实从这一目的来讲,换成什么动物都无所谓,只要是能满足他这一欲望的,生活条件允许他能养的起的,比如猪狗之类的家畜,只是在影片里恰好选择了鸡这一符号来表现,这便是是艺术表现的需要,在中国文化里,母鸡体现着生育这一含义,比如,如果媳妇不生孩子就会被指责为“不下蛋的母鸡”。
旺旺这一形象是留守儿童,更甚是只有爷爷的孤儿。
从来没有体会过母爱的他对待女人的感情是很微妙的,像是母亲,又有点儿情人的感觉,当然他还小,自然是把两种感情混肴在一起了,所以他对女人很在乎:给她带上旺爷买个贝贝的戒指,像说情话一般对女人说“她的手没你好看”逗得女人一乐;奋不顾身的为女人找孩子,被打了一巴掌,只是默默的站在雨里小声说“真的不是我”;女人抱着他说她如果去了警察局,就再也不能和他在一起,旺旺立刻动摇了,抱着女人妥协了。
好多的细节都可以看出,这个仅有十岁左右的孩子和普通的孩子对待异性态度俨然不同,正是他缺失的造就了他现在的。
不能肯定地说就是他缺少父母才让他心理发育不平常了,毕竟任何事物的成因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交错的,只能说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三)旺爷与贝贝这是一对儿夕阳情人,旺爷没有媳妇,而我猜想他是终身没娶,所以他是没有儿女,一是因为旺爷从来没有提到过旺旺的父亲,若是亲孙子,怎么可能不提自己的儿子呢?
二是,他知道自己患有老年痴呆时候,把政府的人叫来,说是自己养不动旺旺了,该政府来养了,暗示旺旺是个孤儿;三是,生气的旺旺大喊,“他不是我的爷爷,他是所有孩子的爷爷。
”这些都表明了旺旺是他收养那个所谓去意大利的旺旺妈的孩子,也就是说旺旺是被遗弃的孩子,他和女人刚生下的那个孩子面临过相同的遭遇,只是从没喂过他奶的母亲彻底抛弃了他,而影片中的女人接受了自己的孩子并萌发了母爱的天性,这是影片中一个隐含的对比,也是旺旺这类小孩儿的悲剧再循环。
不过,这些表现出,这个老船夫仁爱的一面,他有着劳动者那种最淳朴的善良,对旺旺如此,对那个陌生的女人也是,关于他和养老院所长贝贝的夕阳情,算是一个有魅力的单身汉的超正常情感。
对于不在同一水平的这两个人,他们俩能产生爱情让我不太能理解,可能与我涉事未深,年纪太轻有关。
不过在旺爷与贝贝的交往中,旺爷的人物性格更加丰满鲜活了,他不仅仅是个朴实善良的老人,他也有人应有的爱情追求,尽管没结婚,他也是有爱的女人的,对贝贝是言听计从,讨她欢心。
最打动人的一幕是,旺爷和贝贝终于召见亲朋好友们在一起时,他给贝贝戴戒指,由于是老年痴呆的前期,手一直哆嗦怎么都戴不上,急的他满头大汗,他却还要固执的给贝贝戴。
贝贝是最典型的女人,她喜欢向自己的男人撒娇,喜欢钻戒,有女人必须的虚荣心,对于自己的爱情,她也经得起长跑。
当朋友到来时,她只得匆忙夺过戒指自己给自己戴上,她不想让大家看到自己对象的弱点吧。
可是对于旺爷,他感到的是灰心无力,对自己身体变差的颓然。
会幸福么?
大概会吧。
三 、再见关于这个故事的结局,算是美好的。
女人带着她的孩子回来了,找到旺旺和旺爷,想说一句对不起。
此时的旺旺俨然已经能够照顾自己和爷爷了,再见到女人的他还是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冷语相向。
女人去见了旺爷,旺爷却笑了,虽然旺爷病的很重,脑子也不清楚,但此时他却宽容的接受了女人,女人也笑了,是长久的内疚终于释然,是对旺爷的感激,是所受一切艰苦之后被拯救的愉悦,然后,这三个人紧紧拥抱在一起,阳光在不远处,他们还在阴影里,似乎这样的拥抱就可以给彼此一些温暖,那是他们一直都最需要的依靠。
电影的主题是为了告诉人们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有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独自养育孩子的妈妈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
通过影片中三个人的故事,我们能否察觉到他们缺失了什么?
我们能否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境况?
我们能否看出他们的心理变化?
电影是在单纯的表现,而观众是用自己的眼睛的心理去观看和思考的,所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一部优秀作品的内涵是无限丰富的,带给人们的思考也是无穷的,我只是表达了我自己的一种见解,然而,应该不只如此。
2015年9月20日
《哺乳期的女人》这个名字的迷惑性太强,如果片名算是一部电影的颜值,而且你又是一个看颜值的人,那么恭喜你,你错过了一部好电影。
导演手法极其老辣,剧本也相当干净,绝不拖泥带水,余男跟陶泽如的表演好到只能用成精来形容。
但鉴于建国后能喘气的不让成精的规定,只好穿越几百上千年来分析《哺乳期的女人》是如何成精的。
拍好一部电影最难的不是做加法而是减法,尤其在这个看视频成本极其低廉的时代,很容易被各种俗物拉低审美标准。
被刺中心脏还要捂着胸说一句,啊,我死了。
那是莎士比亚时代的手法,如果到了互联网+的时代还玩几百年前的这一套,如果不是致敬就是审美过于恶俗。
偏偏这是一个俗物横行的年代,无数演员在各种非舞台的地方捂着胸口学《哈姆雷特》里的波洛涅斯说,啊,我死了。
就怕观众看不懂心脏因为受到外力伤害,导致胸口喷出一大堆红色液体是表示人死了,非得说出来才甘心。
拍电视剧的杨亚洲也做过这种事,但他分的很清楚,电视剧跟电影观众不同,至少跟《哺乳期的女人》观众不同。
《哺乳期的女人》里做的最好的便是对对白的把握,绝对女一的余男在前半段基本没有什么台词,但略显含蓄的表演加上导演的调度,让观众很容易明白这个角色到底是怎么回事。
完全不必像祥林嫂一般絮絮叨叨,虽然余男的角色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祥林嫂。
或者说文艺女青年跟祥林嫂之间只隔着几十页的台词。
女一台词少的后果是其他角色需要承担帮她说明角色的功能,汶川小英雄演的那个男孩子承担了部分解释的任务,更多解释剧情的人物在陶泽如身上。
人老话多是必然的,角色设置也必须要陶泽如的角色带点八面玲珑。
这在他给邬君梅送戒指给某个只有一场戏的人物送MP4可以表现出来。
不过陶泽如并没有把这种社会属性带回家中,在家里只是一遍遍的喊“月子地”来显示其父爱的一面。
于是在电影里,“家”这个封闭空间的矛盾就以余男初入陌生且有些凶险的环境跟小男孩渴望母爱且不会表达为主。
陶泽如在这组矛盾里反倒成为一种调和剂。
电影《哺乳期的女人》改编自同名小说,虽然这个名字实在很不吸引观众,但又很贴合剧情。
在原小说里,小男孩旺旺吃了一口母乳成为整个故事的矛盾中心,但在电影里,这个矛盾被推迟到很靠后的地方,有了前面各种闷骚的铺垫,故事到那里不仅水到渠成,而且矛盾爆发的相当自然。
在母亲缺失的人物关系里,陶泽如试图扮演爷爷,父亲,母亲三个角色,然后余男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衡,让小男孩旺旺发现原来爷爷并不是母亲,但更可气的是余男不是自己的母亲。
于是旺旺试图通过抢鸡蛋这种行为来引起“母亲”的注意,这时的旺旺略有赫拉克利斯的感觉,真以为自己无所不能。
不过他跟“母亲”关系的结局也是赫拉克利斯式的,赫拉克利斯钻进赫拉裙子里跟旺旺吃上一口余男的奶殊途同归……。
写了一大堆,而且看起来有各种剧透。
但偏偏《哺乳期的女人》真不是一部害怕剧透的片子,不是那种一句“他们打起来了”或者“他们壁咚了”就能讲明白的故事。
如果真是这样,那何苦用文本分析来帮助观影呢。
很多人(包括我)会感觉前半段很不怎么样,但千万不要把后半段拉下。
前半段很乏味,剧情的衔接很生硬,主要表达了小孩子对母爱和女人的渴望和缺少方法造成的焦虑,后半段表现了当坦诚相待的时候性的方面被弱化,母爱被强化,后来被人撞见,爷孙俩羞愧难当,仿佛被世间的种种束缚住了,并且越来越紧,让俩人感到窒息,裸奔把衣服象征世间的束缚抛弃开了。
最后老人对女人说咬我,就是把女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很巧妙的把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心理状况展现出来了。
1、这是一个关于三留问题的电影,也就是留守儿童,留守父女,留守老人,选择这个题材,很好,真的很好。
在中国,三留的问题越来越凸显,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种现象就尤其普遍。
怎么样去化解这个矛盾或者叫问题,应该是大家都需要去关注,去解决的。
我只能说,这个电影的选题很好,仅此而已。
2、尽管选题很好,但电影演得并不好,余男还是坚持她的那种演法,玩深沉,玩慢节奏,但这也限制了故事所能够选取的题材。
电影也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情节推进的又这么缓慢,所能够容纳的东西就有限。
当然慢也有慢的好处,慢可以把细节放大了,但到底能放多大,而且这些放大的细节是否能够让大家都吸收了,明白了,这就成了另外的一个问题了。
所以就很考验一个人的演技,表情,肢体语言,语调,语速,等等,就得都跟上去。
3、也许影片是为了展现一种真实吧,调子定得很低,确实比较低,很灰色,这种灰色当中,出现的那个哺乳期的女人,增添了另外的一种颜色,也就调动了灰色当中的人的欲望。
是的,欲望,对母爱的渴望,是孩子的欲望;对爱情的渴望,是女人的欲望;对完整家庭的渴望,是男人的欲望。
大家都有欲望,大家一下子就陷进了欲望的陷阱里。
一个女人嘴里出来的“咬我”,让男人或者男孩的内心充满了骚动,处于女性缺失的家庭,处于女性关怀缺失的环境,这样的词汇充满了诱惑。
这是一种真实么?
一种普遍的真实么?
需要拷问。
表达过于直白,没有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
余男痛苦的待产,男孩的惊恐表情到位,孩子生下后,男孩笑了,非常假,这里就不探讨男孩的心理了,就是有点央视广告片的感觉。
男孩渴望母爱表达的太露骨,太直接,直接到就不用拍这个电影了,打一行字幕,留守孩子迫切需要母爱就可以完事了。
另外余男问男孩,想妈妈吗?
男孩没有回答,这个场景把握到位。
因为爷爷已经看透,要么去找妈妈,要么就忘了妈妈。
男孩为啥没有回答,这样就给观众想象的空间了,我认为男孩确实想妈妈,但也放不下爷爷。
还有爷爷吞戒指那一段,很打动人!
能体会到男孩对爷爷的深情!
总的,这部电影有亮点,但还是较差。
看过小说才看电影,比较不满意。
我觉得的电影放映出一些东西!!安静得看,不适合去电影院
画面美
原小说就不怎么样,电影这么一改意思倒是明朗了,小成本低姿态向来是讨喜的路子,结尾三人熊抱金基德,意象摄影配乐都还很文艺,但故事太虚外太空,而且区别于一般的地下电影,它的诉求其实是光伟正的,包括那些无聊无趣的闲笔,整体上更像电影频道出品,相信不久之后,大家就能打开电视看到它。
余男倒是真性感!
留守儿童和老人,现实题材。表达手法小众,有些点看不太懂。
风格走意识流,油菜花田的追逐一贯的唯美。余男一如既往的媚艳透着股奶水的情欲气息,跟小男孩之间的游戏总叫我脸红。留守的老弱妇孺是空巢乡土的现实,那些个猥亵放浪的村妇一如我们内心的涌动,就等着哪个小孩去咬大家嫉恨的女人。
不算能看懂,爱人去世的单身妈妈,没有父母的留守儿童,期待晚年恋爱的空巢老人,三个孤独的人一营造的温情。油菜花田里追逐的戏没看懂😔
挺喜欢余男的,可这片子隐喻太多,最后那段好难懂啊!
慢鏡的氾濫加上對母乳的過分審美實在惡俗。余男和鄔君梅基本沒有任何表演空間。
本来会以为要讲个什么故事呢,就这啊,都说了个啥。有点外太空的感觉,该讲的就讲,不该说的就不说,都不知道要干啥。傻了吧唧的那孩子知道个啥,死老头你想干啥,余男你又要怎么作,都说说,不说谁知道,你们演的人家看不出个东西来。
也不要一味讲求艺术,还是应该让大家能看懂
真丑啊余男,看不懂啊看不懂
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
口味太重。。。。。。。。。。。好好拍片不行啊?
没看过原著,,但觉得电影不错
2024.8.3除了旺旺和旺爷被村妇们追赶、扒衣那一段显得“文艺过头”外,其余情节都不错。
有点怪…
不是慢镜就叫文艺,本片慢镜泛滥十分做作。不是朦胧裸露就叫伦理,人物情感刻画不明显,倒像是给余男嘴唇乳房拍三级写真的感觉。余男有演技基础和外形特点,也嫁了导演,却混得雷大雨小是因为不走群众路线,她的演出都一味卖弄厚唇、高冷表情和乳房。要换个思路去捧余男必然胜似舒淇,可惜啊可惜。
不知道这部影片要表达什么,是导演功力不够,还是怕过不了广电审核。这电影交给金基德拍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