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深刻的喜剧了。
影片想传达的内容太多,太复杂,也太深刻。
我自觉是没法全部列出来了,只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了。
望各位看客见谅。
希特勒究竟是不是穿越了?
我本人更倾向于认为影片想传达的是希特勒的“精神”穿越了——而不是“肉体”。
影片并未交待希特勒是如何穿越的,只是用一团迷雾敷衍了之(我怀疑这也是一种暗示)。
这就说明希特勒绝非仅仅是肉体穿越这么简单,而是在影射排外和保守主义的“死灰复燃”。
“但我们的电视却播放着什么节目,垃圾电视节目”。
影片分出相当一部分以讽刺“娱乐至死”的现代消费思想。
男主为了钱而想到邀请希特勒拍电影;贝利尼夫人为了私利而力挺希特勒;光头副总监讨厌元首,却为了收视率而被迫与元首合作。
而民众呢?
最开始抱着娱乐心态来看“元首闹剧”,后来又开始支持他,而当看到元首枪杀一条小狗时却又排挤他。
杀了那么多人却不被讨厌,而杀了一只狗却好像犯了十恶不赦的大罪一样。
试问人的生命还不如狗重要吗?
这不是价值观的问题,只不过是观众从来不认真对待镜头前的“娱乐”罢了。
电影对左派与右派统统进行讽刺。
这同样不是价值观问题。
问题在于双方总是以自己的立场出发而对对方进行攻讦,甚至不息以“扣帽子”来扼制他人发表反对意见。
“外国小孩很讨厌,但我却不能说,哪怕我说两句,也会被他们的父母指责为种族主义”。
法西斯迫害弱者,政治正确的本意在于保障弱者的权利,维护公平与自由。
但当“政治正确”沦为钳制言论,进而妨害他人自由的工具时,它是否树立了新的不平等?
它是否成了新的“法西斯”呢?
我在题目中提到了“希特勒主义”——注意,不是纳粹主义。
那么什么是“希特勒主义呢”?
希特勒强制推动纳粹思想,而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民便是希特勒主义;希特勒强调种族高贵性与纯洁性,而鼓吹民粹主义与排外主义就是“希特勒主义”;希特勒组织盖世太保监示人民,而对百姓无死角地审察就是希特勒主义;希特勒通过宣传机器欺骗人民,而遇弄人民就叫“希特勒主义”。
“希特勒主义”无关左右,因为它本身就是强权政治的代名词,而它的借口,又有什么关系吗?
“你杀不死我,因为我就在你们心中”。
希特勒为什么能够被人民推举上台?
是欺骗和强迫的伎俩凑效了吗?
我觉得不是。
他能够受到欢迎是因为他说出了我们不敢说的事,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迎合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黑暗面。
希特勒不会归来,但他的精神早已在全世界遍地开花,卷土重来。
所以,当不幸来临时,不要以指责来推卸责任,因为,我们,都是刽子手。
(原载《北青艺评》)难民危机、恐袭隐患、圣母慈悲、右翼抬头,让当下作为欧洲火车头的德国,也开始在过去几十年本来方向确凿、路基坚实的人道主义铁轨上产生了摇摆阵痛。
这种时候,一部《希特勒回来了》也就生逢其时的以喜剧片模样出现,进入公众视野,激起热议。
没看过作为社会讽刺小说的同名原著,并不清楚作家蒂穆尔•韦尔姆呈现于书中的那位穿越到当代的元首,会否比大卫•韦恩特电影中这一位更具讽刺效果。
不过至少于我而言,电影版并没有给出一个或若干清晰的讽刺批判对象,通篇弥漫一种政治暧昧态度甚至是先右再左的墙头草姿态。
当然,这也可以被冠上一个逻辑辩证的借口——这就是当下德国人的道德焦虑处境和新的世界观困境。
相较于观点强烈的指控性电影,尤其是纪录片,本来我一向更喜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悲观结局电影,而总试图往事实背后进行深度哲学思辨的德国人,本该最具有营造这种“道德模糊地带”的思维优势。
可惜,似乎他们真的并不擅于用电影讲故事,而只会通过摄影机写论文,如同8年前那部同样警惕纳粹洗脑能力的《浪潮》。
从剧作到导演,《希特勒回来了》都没能充当一位循循善诱的心理咨询师,而更像一位铁板着脸的德国内科大夫,列出一大堆社会阴性顽疾,而在不知从哪下手的窘境下,开不出药单。
电影开头的家庭录像画质中,元首向一位服务业经理模样的人抱怨人们不知如何向他行礼,加上影片简介——希特勒穿越时空来到现代多元化的德国,惊讶地发现领导人居然是一位女人,并且波兰仍然是一个独立国家的故事,直让人以为这就是一个《波拉特》式的屎尿恶搞片。
接着,正片以高清和DV画质间错展开,元首被传送到当代柏林郊外、孩子们踢球的花园中,伴随着已经在《发条橙》中让观众熟悉了的罗西尼配乐《鹊贼》,以制服小丑的形象登场,跌跌撞撞闯入勃兰登堡门,被世界各地游客当作特型演员围观拍照,并附上一句,“谢谢你,和希特勒一起下地狱去吧”。
人们都知道战后德国社会,在彻底反思中,对纳粹思想是极度警惕的,更不可能容得有人在公众场合行纳粹礼,更别说扮希特勒了。
那么,当小胡子出现在当代德国,会造成什么互动效果呢,设身处地的调换位置,他又会如何看待当下并与之相处呢?
故事进行着大胆推想。
穿越戏剧性必然带来认知反差的“笑果”。
流浪汉希特勒在收容他的报刊亭,翻着土耳其语报纸,“奥斯曼帝国改变了战争进程,没料到土耳其人有这能力”;“联邦德国现在由一个垂柳模样的尴尬女人领导,她和巴伐利亚基督教酒徒合作,来建立可怜的山寨国家社会主义”;“波兰竟然还存在,而且瓜分了德国领土”;“唯一的希望看来是古怪的绿党,至少他们想要保护德国的土地”。
从这里开始,导演就让强烈的表现社会思潮欲望,取代了好好讲故事的电影根本。
通过失业电视台小记者,带上希特勒来了一趟从北到南的德国公路之旅,进行着伪纪录片式的保守观点大展现,顺便为元首开阔眼界,指定与时俱进的新宣传策略。
在弗伦斯堡的酒店房间,他通过烹饪节目,发现大众对媒体有着高度依赖。
在基尔的炸鸡店门前,来自前东德的女店主真诚讲述自己因为不信任带舞弊的选举,而放弃投票,又抱怨对于现状什么都不能说,要不就是仇外主义者,这让他意识到民主对人们的影响一点都不大。
韦斯特兰的啤酒馆里,老家伙们哀怨着“所有大胡子嫌疑人都应该被赶走,可好多萨拉菲派的孩子又都是在这儿出生的”,这显然存在着公众压抑又不敢直言的怒火,像极了1930年的德国。
等到了德累斯顿牧场,女主人依旧抱怨着移民涌来,小人物却什么都做不了,希特勒巧妙举例,“牧羊犬和腊肠犬交配会得到牧羊腊肠犬,设想两条牧羊腊肠犬交配,就永远不会再生出牧羊犬,这个物种就会消失”。
清楚发现战争污名化给国人带来的严重束缚后,希特勒认为只要抛出一些关键词,就能成为新的诱饵。
现在不是流行领导人晒照片嘛,希特勒也从“走基层”过程中发现了娱乐化的“政治祛魅”魔力。
他重新扮演起了街头画家的旧职业,从流行文化切入,成为Youtube明星。
其间导演也表现了另一类清醒的声音,一个老头在画家前谴责,“如果有人2014年在广场上模仿希特勒,而公众还能容忍,这绝不是好事,如果我能做主,一定把你赶走”。
电视台的推波助澜,与里芬斯塔尔式的女强人台长合作,让观众眼中的“模仿秀明星”走上脱口秀平台。
那可是他最熟悉最擅长的舞台,他深知沉默的威严力量,并循序渐进的从抨击低生育率和电视垃圾开始,让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追捧他,让希特勒率先成为“Youtube元首”。
而公众在享受了新鲜娱乐偶像带来的欢乐之余,又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说得很有道理,这或许也是这部电影的模糊态度,而从故事结构上,压根看不出导演准备先抑后扬的对“原罪均摊”的庸和之众进行批评。
电影继续展现着当代德国人不敢怒更不敢言的情绪,新纳粹们只敢带着黑袜秀“德国美食”厨艺,极右翼政党NPD在慕尼黑的总部前连大牌子都不敢挂。
希特勒越来越强的媒体演讲魅力,却被一段流出的枪杀小狗视频,而打至谷底。
这是一个政治正确挂帅的新时代,其中一件罪大恶极之事就是虐狗。
那么不管处于顽固的政治正确前提,抑或导演自身也是稍有思辨习惯的白左圣母,总得把自己之前挖的那个“右翼有道理之坑”填了吧。
非常不自然的,故事让元首意外闯进了一位犹太老太太家中,让作为配角的小记者意识到眼前这“演员”是真的希特勒,从中实现从情感到情节再到观点的反转。
“我是人们选出来的,是你的一部分,我在你们心中”,天台上的元首,面对小记者的枪口自信说着。
而这不过也还是导演奉上的一碗鸡汤。
伴随着结尾字幕,希特勒在敞篷车上巡视自己曾经的领土,有人拍照、有人呼喊、有人行纳粹礼、有人竖起中指。
虽然没能通过电影好好讲故事,但至少导演动用大量的群演甚至故意给一些人双眼打黑条,体现着庞大群众基础上永远飘荡的极右或极左幽灵。
首先作为一个局外人,即使我说的多么感同身受多么身临其境,但是我毕竟不是德国人,不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德国人,也不是生活在现代民主德国的德国人,我最多只是在回顾历史直视现在,结合自己的阅历和感受,仅是粗浅的谈谈自己的想法而已。
希特勒的功过是非我们不需累述,历史已经很好地说明了,我想即使人类社会再怎么发展,德国人民再怎么糊涂也不至于给希特勒翻案。
但现在随着现在中东局势的紧张,难民潮的强势来袭,加之欧洲整体的经济不景气,欧盟内部发展的不均衡,德国的担子感觉越来越重,这担子既压在政府身上,也慢慢的转移到人民的身上了。
其实不管哪个社会体制政治制度下的老百姓都一样,大家的基本诉求都是一样的,无非就是衣、食、住、行,满足了他们的生活要求还好,只要他们的生活压力加大,而且还是由于外族的原因,民怨就起来了,这在民主国家尤其的明显和严重。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是人民骨子里面的东西,只是有的时候明显强烈一些,有的时候温和一些。
越是在生活困苦艰难的时候,这种情绪越容易受到鼓动和煽动,但是这也是一把双刃剑,稍微掌握不好就变成洪水猛兽,冲击了敌人也会伤害到自己。
现在的情况就是,加在德国人民身上的担子加重,人民的生活质量下降,还要他们一直背负着当年希特勒时代犯下错误的愧疚,民怨开始了。
所以当电影里面希特勒开始走访德国各地的时候,充满了抱怨和怒气,而希特勒充分利用了人民的情绪,再次使出当年的那些手段,结果依旧屡试不爽,民族情绪一勾搭就有。
影片的设计很巧妙,通过里面记录片的形式记录下来人民的反应,一则给人一种真实感,好像这些就是人民的心声,但是又是通过希特勒的视角,而且是生活在现在的希特勒,镜头前大家都把他当成喜剧演员,把这当成娱乐节目了,所以这里有真有假,你说他是娱乐大众也好,借娱乐之外皮反应现实也行。
而且影片这里面没有偏袒任何一方,既让民众积极发声,畅所欲言,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也让希特勒我行我素,在表现希特勒的时候更是通过一些小细节来体现一个政治家的两面,例如希特勒枪杀小狗,还有他这边夸赞环境的美好,还要和绿党合作,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那边就在随手乱扔垃圾,让人看了都是会心一笑。
当希特勒通过一档娱乐节目,终于走到台前,直面大众的时候,整片的高潮来了,本片总是通过这种搞笑的方式来表达一个严肃的话题,之前大家都还不确定播出以后会效果如何,但是没想到的是,收到了好多的正面积极的评价,甚至检察官都袒护他们,说明反应了大多数人民的心声,这真是一个让人既欣喜又害怕的结果啊。
最后即使希特勒被披露枪杀小狗的负面的新闻,大众依旧那么支持他喜欢他,他的小说依旧大卖特卖,而且收货更多的人们的喜爱,还要拍电影了,真实讽刺极了,可见德国的民情。
影片的最精髓的地方就是结尾,通过一个戏中戏的方式,表达了一个真实严肃的话题就是,希特勒以及他代表的那种极端民族主义和纳粹思想是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的,是我们任何人的一部分。
希特勒需要人民来满足他的野心和报复,正如他自己说的,人民对于他,正如钢琴对于贝多芬,离不开;但是翻过来,人民也是需要希特勒的,当年也是通过民主选举选出的希特勒啊,在特定时期的人民需要这样的人,来替他们表达他们的诉求,表达他们的怨气,释放他们的不满,正如现在美国的选举,特朗普现在这样受欢迎一样。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管仲说过的话,至今听来依旧很有道理,人即是自私的也是高尚的,但是自私是骨子里面的,而高尚是后天学来。
当我们衣食无忧的时候,我们都会有想做个好人的念头,接济穷人,支持慈善,保护环境等等,但是当我们尚且温饱的时候,好多时候我们是管不了那么多高大上了。
正如现在的欧洲,在他们最发达的时候,他们总是标榜着自己的民主人权高尚和平,但是看看现在,当中东难民的到来,又有多少国家真的表现出热心高尚呢,他们每周日还在教堂里面祈祷世界和平吗,有些事情毕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影片里面还有好多好多搞笑的桥段和设计,都十分用心和巧妙,例如叫闪电的洗衣店,乱扔垃圾的希特勒,以及在广场上面给人画像的希特勒,枪杀小狗的希特勒,还有电视台那个光头腹黑领导,当业绩不好的时候,在办公室训话的时候,影片巧妙的设计成犹如当年希特勒面对战事不利的时候激动的训话,还有一个特别讽刺的是希特勒竟然也被人打了,而且是新纳粹主义,让人开来都十分滑稽。
虽然影片没有直言自己的观点和诉求,但是我想德国能拍出这样的影片而且抱着这样开放的态度,也说明了现在德国民众中渐渐起势的民族情绪,不是以前那种一味的认错和忏悔了,也要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怨言了。
小时候就喜欢看二战,但一开始对于希特勒的个人魅力深感奇怪。
因为从小接受的反纳粹教育让我对于纳粹,对于德国的认知就停留在恶魔、战争狂人、屠杀八百万犹太人上。
后来,怀着对德意志的兴趣,开始了解那段历史,也对于当时的德国有了相对的认知。
德国在一战后满目疮痍又受凡尔赛体系制约。
最重要的是德国的经济命脉被许多犹太人所把持。
一个庞大的国家经济命脉被异族所把持,后来的结局,大家都心知肚明。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初衷没错,但是处理问题的方式太过极端。
影片中始终都在穿插着希特勒的种族主义论调,只不过还换了一种叫法而已。
电影虽然有一些荒诞,但是重在拍摄手法真实,代入感强。
突然间感觉他真的活着,走在德国的街头巷尾,问长问短。
找寻社会问题,言辞犀利,从不在意别人鄙视的眼光,他的眼里只有军队、政治、国家、人民、种族主义。
他注重舆论宣传、强调纪律、充满激情和热忱。
他很会把握听众心里,他从没有把简单的电视节目当成表演,对于他来说每一次都是啤酒馆政变。
他有着极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面对计算机和互联网,他更依靠我们常人的工具做到了更好,接受海量的知识。
通过报纸就能及时的分析问题。
他是希特勒么?
第一次 参加节目,面对现场民众的怀疑,他长时间的沉默和应变能力,让人们对此不屑一顾。
剧情的推进让人们开始对他有所相信,无论他是扮演的还是真实的。
因为,他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曾经,希特勒就是凭借这个成功的。
电影的最后,希特勒对男主说你无法摆脱我,因为我就是你们的一部分,我就来自你们。
我相信任何一个曾经懦弱的国家,他的人民都希望有一天能有一个人站出来,带领他们前进。
辩证的看希特勒在此之前没有做错什么。
因为,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铁托等等他们都是一类人。
回眸历史,我们可以说希特勒是魔鬼,只是因为他失败了。
但是,他所创造出的这种精神和理念其实就是人类社会的本身而已。
因为,人们都需要牺牲和奉献精神,社会才能进步。
只不过,那个时代,他们只是为一个人牺牲奉献而已。
想起曾经看过的浪潮,纳粹其实一直都在。
因为那就是集体和纪律,同样的口号,同样的行礼方式,同样的衣服,一天没有什么,两天没有什么,但是时间长了,这个集体就很难拆散了。
纳粹代表了什么?
希特勒又代表了什么?
正如我们所说自由是杀不死的一样,精神也是杀不死的。
希特勒穿越到现代的故事,尽管打着喜剧和讽刺的旗号,但一点也不幽默,说得都是大实话,看得我都想追随元首了。
政治很重的影片,里面收纳了好多纳粹历史和希特勒的梗,希特勒这个杀人狂是人民选出来,是人民把这个恶魔推上顶端,“因为其实我的性格就存在每个普通人身上”,反观中国国内其实民族主义浓厚,“杀遍所有日本人”“杀到日本本土”口号从来都不少,尽管好多人都哈哈一笑当中二病处理,但要是真有那么一个神经病走上中国权力核心处呢?
法西斯思想要占据人民思想到底要多久?
影片“浪潮”已经给出答案了,这样的理论真的好荒诞,不过也正如影片的一句话“人们起初也是嘲笑他”。
本来写了一篇台词和画面的解读,不过太散,推到重写。
画面方面的解读高手很多,我就不班门弄斧。
就从别的方面写写。
整个故事,只有三个人反对希特勒。
男主,犹太奶奶和广场大叔。
男主为了爱情而惧怕希特勒,犹太奶奶和广场大叔则因为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
三人的共同点,都是因为种族屠杀而憎恨希特勒,这是不是德国人民的共识我不知道,却是现在我国年轻人的主流观点。
希特勒最大的罪行是将德国在内的欧洲人民卷入万劫不复的战争深渊。
一部政治喜剧,男主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关乎政治的言论,是一个有意思的方式。
他关心什么呢?
怎样靠希特勒发财,怎样勾搭哥特妹纸,怎样保护哥特妹纸。
是的,与好莱坞主角一样,本作男主在影片开始时下岗待业,用一部录像逆天改命,左右金钱右手女人。
不,是爱情事业双丰收。
最后本应杀死希特勒成为英雄,却被关进精神病院晃晃终日。
同样,哥特妹纸与她的朋友们也只热衷于撒旦信仰。
也许这种不关乎政治的心态,正是德国青年的真实写照。
犹太奶奶,从纳粹屠刀下幸存的亲历者,代表主流媒体的观点,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所以他是魔鬼。
广场大叔,he has been told to hate hitler 。
他对希特勒的恨,就像我们现在喊打倒四人帮,是一种历史经验。
而这种经验从老奶奶的保护整个欧洲犹太族,已经缩小到男主只保护自己的爱人。
这种缩小是非常普遍的,影片中其他角色身上更为明显,心胸狭隘的副总监,对希特勒的爱恨只因为自身职务,节目主持人讨厌希特勒,只因为抢了他的风头,打着民主党旗号混日子的主席,为了装酷而崇拜纳粹、撒旦等的年轻人。
而关心政治的人,几乎都只看到难民问题。
于是希特勒敏锐地发现问题所在-人民不关心政治,因为自身对政治无能为力。
里面有一段希特勒关于咖啡的演讲,星巴克谁负责?
还有一段对电视节目的评论,演员表情僵硬,戈培尔看到肯定不高兴,这种让人民要求政府负责的态度让人眼前一亮。
他再次玩弄“代表民意”的把戏,成功出现在民众视野。
身为政治评论员的希特勒,没有祸从口出,而是倒在爱狗人士的口诛笔伐。
重新包装后东山再起,依旧风生水起,甚至有了死忠。
果然,人民不是不关心政治,而是人民离政治越来越远,越来越局限于自身利益,这才是影片最大的讽刺。
当男主把希特勒逼上天台,我以为所有人都因此幡然醒悟的时候,希特勒出现在男主背后:“你杀不死我,因为我活在你们每个人心里。
”正如八十年前一样,当所有人都沉默,希特勒成为他们的嘴巴,告诉列国,我们要发展和扩张,人民得到了面包和工作。
如今,希特勒再次代表人民,于是所有人选择沉默。
就像女总监,知道这就是真的希特勒,却选择追随。
而八十年前的德国人民,除了面包和工作,还得到了战争以及沿用至今的不平等条约。
影片另外还提出一个讨论,就是德国的难民问题,让希特勒宣传民族平等本身就和带着盖伊福克斯面具来传播民主一样可笑,希特勒最大的标签就是极端民粹主义,那些沉默的追随者不可能忽视这一点。
而驱逐难民也是现实德国民众的主要观点之一,也许影片想让人们想起,被极左政党支配的灾难。
完
德国人的冷幽默这辈子都模仿不来,我看的版本翻译有点问题,很多台词没有理解。
黑色幽默,内核是很戏谑沉重的,Hitler确实回来了,或者说,Hitler一直生活在公民的一部分心中,是德国人选择了Hilter。
移民问题,就业问题,美墨边界,红脖子和特朗普,右翼上台。
裂缝越来越大的世界,民主自由神话独木难支的世界。
很特别的一部政治喜剧,以恶搞元首的方式进行内省。
就我看的德国电影来说,纳👿粹和Hitler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德意志,可能是历史太沉重,可能是德意志民族擅长反省,他们从来没有试图遗忘过去,“让德国再次伟大”。
这部的吐槽笑死我,现任的政治领袖是个脸皮垮了的老太婆,希😍特勒要和绿党合作,保护环境。
大部分民众尽管不满足于德国的社会发展,但他们并不是极端主义者,没有限度地接纳难民和屠杀难民,极左和极右,都是荒谬的。
现实主义和平衡、合理的政策,专业化的官僚是这个时代更需要的。
但民主选举的悖论就是,常常倾向于口若悬河的演讲家,或者能替迷茫的人做选择的“强人”。
时势造英雄,这部的希特勒的形象甚至有点可爱,他的残暴与种族主义隐藏的很好,他懂如何汇聚时代之势,却也知道自己是棋子,极😝权与民粹都是相辅相成是。
搞笑的是,德国人可以容忍他的政治倾向和价值观,但不能接受他杀了小狗。
尽管讽刺民主很犀利,我却觉得德国的民主水平很高,电视发明了,没有那么多人还热衷于政治。
尽管希特勒上电视像是“草台班子”,但red alert挂在每个人心上,要么去杀了他,要么把他当做猴戏,时时刻刻在聚光灯下的元首是没有真正的权力的。
大约90年代的时候,哈佛有一位博士生Goldhagen写了一篇论文,后来补充后出版,叫做《Hitler's Willing Executioners》,大陆翻译本《希特勒的志愿行刑者》这本书后来去德国宣讲的时候,受到了空前的欢迎。
这一盛况大大超出作者自己之前的估计,本来以为会在德国遭遇不满。
90年代的德国成年人作为希特勒一代的子孙辈,当时的社会政治风气更愿意去承认父祖辈的错误。
影片中有一些希特勒出现在街头类似偷拍的镜头,事先没有经过排练,街上的行人们的反应是真实的,而希特勒的台词也是由演员奥利弗·马萨齐自由发挥。
据英国《每日邮报》10月9日报道,参与拍摄本片的演员奥利佛·马萨奇扮成希特勒的样子在德国街头行走,结果竟然受到了众人的围观与追捧,许多人和他自拍,甚至和他拥抱。
还有人向他吐露心声称:“请把集中营带回德国吧!
”这一切都令他大为吃惊。
许多专家分析,这意味着在德国右翼极端势力的抬头,而这一现象在当前数十万难民涌入德国的状态下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
然而,引起德国舆论议论纷纷的并不是电影的内容,而是拍戏时,马萨奇身着戏服,扮成希特勒在街头行走时公众的反应。
在勃兰登堡门,马萨奇受到了公众的“欢迎”,演员自称当时感觉“就像成为了一位明星”,而这使他“感到恐慌”。
“人们都簇拥在我身边,”马萨奇描述道,“有一位女士说爱我,并要我拥抱她。
还有很多人对我表示了极端主义的思想,甚至有人对我说‘请把集中营带回德国吧’。
”不过,人群中也有人开始打他,而演员对此表示“那真让我感到轻松,还是有人是理智的。
”德国《柏林早报》对此评论,“一个假扮的希特勒,一个小胡子,就很容易让人们不再压抑自己,这深刻揭示了德国的黑暗面。
极右势力潜伏到了今天,并且找到了新的形式。
”德国人数百年来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和排外心理隐隐作祟,只是自从希特勒失败了之后,大家不得不学会一定程度的伪装。
拆下了面具之后,人民依然是那个会选希特勒当总统的人民,希特勒是他们心中永远不灭的鬼。
剧情:2014年的一天,希特勒回来了,一个人穿越而来,醒在这一年夏日清晨8点45分的阳光里,熟悉的柏林街头不再,身边没有了亲信,消失的帝国总理府已经回不去,更让他困惑的是,波兰还依旧存在,德国现在的总理居然是个女的!
希特勒慢慢摸索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因为实在太像希特勒,希特勒被电视节目制作人相中,结果第一次出演节目就爆了,随后,节目片段在Youtube上点击率激增,各种采访邀约都来了。
于是,在现代社会,希特勒成为了一名脱口秀明星。
希特勒的发掘人法比安带他见自己的未来岳母,不料老人是犹太人,她一眼就认出希特勒并大声指责他的犯罪。
法比安在网络上搜索希特勒醒来的地方,原来是昔日的元首地堡,他才相信希特勒原来是真的。
为了避免旧日覆辙,本着对历史对民族的负责,法比安试图除掉希特勒,却被众人当做精神病关了起来。
电视人投资之后,红极一时的希特勒还拍了电影。
坐在敞篷车上,路人纷纷向希特勒致敬,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
几乎没看过德国电影,但是这个名字实在太吸引人了。
一个罪恶滔天、杀害600万犹太人的元首在其战败自杀之际穿越到2014年,会发生什么故事?
这个题材很容易让猎奇爱好者们浮想联翩。
当然,这个片子很显然超越了猎奇的层次。
电影中“一切从零开始”的元首让很多对他有刻板印象的人大开眼界:他始终坚持走到群众中间,认真听取、记录他们的诉求,希望能帮助他们实现一个更加理想的社会。
同时他能比普通人更准确地判断出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在脱口秀电视节目上的演讲让本来哈哈大笑的观众们都陷入了严肃的思考,甚至有群众开始愿意“支持”这个看上去像模仿演员的“元首”。
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魔鬼希特勒吗?
电影告诉我们,这就是元首的本来的样子。
影片后半段一个德国犹太老太太见到元首时认出了他是真正的希特勒:
说白了,不是所有的魔鬼都以披着黑斗篷,手握镰刀的形象现身。
而魔鬼能得势,靠的当然也不是一个人的力量:
我们知道,从地缘上讲,德国西有法国和英国堵着,东有俄罗斯(前苏联)虎视眈眈,自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以来几百年间就是一个长期缺乏安全感的区域(19世纪前叫德意志邦联)。
没有希特勒,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也很可能会有其他“特勒”出现。
电影最后通过镜头语言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历史会重演吗?
当现在的”德国人“像二战前一样对移民、难民和社会制度有诸多不满和迷茫时,“元首”会回来吗?
本片用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让观众们不禁思考一下历史发生的“土壤”究竟是什么?
未来的和平仍需要历史记忆的传承,需要像这样精彩的电影带给大家的思考。
想起为四人帮做官方传记的叶永烈曾写过《毛主席重返人间》,与此片竟有异曲同工之妙。导演很懂很会玩,加入很多网络鬼畜元素,恶搞“元首的愤怒”,很接网气,喜剧性大增,get到点会看得乐不可支。此外并未流于肤浅,亦有对德国现状的深度讽刺与警示。德国也好,美国中国也好,都要警惕元首卷土重来
太闷
德语版的 电影院里德国人笑的横七竖八,奈何德语不够好,以及理解不了德国人的逻辑
伪纪录片
这是一部神片,尤其是结尾 @2016-04-07 16:36:57
真的挺有意思的。
倾听人民的意见,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干着自己的政治,什么时代都有“希特勒”,只是能量不同罢了。
看完很失望。很好的一个题材,结果就变成了这样的鬼东西。这是借着反讽题材来自身反讽?元首要这就这水平,简直是对二战死难者的侮辱好么!
白左擅长往一成麦子里掺九成稗子,从中拣出一穗,抖抖,说:“看,麦的金黄!健康的黄!为甚么‘排麦主义’者就是不爱吃呢?”老杨答,当然因为他们心底的希特勒没有被焚尸咯,心不清真,才患上了恐食症,“大噶修一点多元波罗蜜有没有!你境界行了,连石头也会变为烤包子。”境界:窝去泥马
讽刺幽默又无奈,通过这部电影能了解到一部分德国人的想法。勃兰登堡拍摄康斯坦丁制片——所以这部电影是什么颜色什么倾向也就一目了然了。电影本身瑕疵不少,故事起承转合不是很好,Wnendt太着急了,欲速则不达,不能只靠政治趋势来赚观众的钱啊!3.5
以一种戏谑的方式冷静的反省。历史课本里的大魔王和独裁者,已经盖棺定论,需要警惕的是人民的狂热,是制度的弱点,是历史的重现。很难说究竟是希特勒选择了德国还是德国选择了希特勒,但至少德国人没有把责任推卸给个人,这种反思和自省的精神和勇气相当宝贵,是直面历史和现实的正确方式。
一部看似意味深刻的伪纪录片。一种发条橙子的社会恐怖秀的戏仿。不难从最初和最后的配乐,以及元首进医院的场景里看出端倪。所谓历史呢,不断重复折腾而已。
总是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反思,在这方面德国是令人服气和尊敬的
只是想知道这里面有多少是演员,有多少是真是的群众反映,才真的是最可怕的。有多少人有责任,有多少人利益熏心,到底是谁利用了谁?这个名字可以不只是希德勒。
完全get不到德国人那奇葩的笑点!
格格不入只是开始,而后大众的对于娱乐方式的接受和从德国困局中渴望新发展的心理,都为出乎意料的纳粹入侵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但片子实在是不怎样。 4.3
现实比电影更讽刺,更令人胆寒:早前电影主角Oliver Masucci扮成希特勒的样子在柏林街头行走,引来大批德国民众和他自拍,拥抱。甚至有人恳求他将集中营带回德国。德国《柏林早报》评论道,“一个假扮的希特勒,一个小胡子,就很容易让人们不再压抑自己……极右势力潜伏到了今天,并找到了新形式。”
真的没看懂
解说很有意思,片子节奏有点差
前半段的节奏太差劲,没有闪光点,看得人昏昏欲睡,后半段与结尾能稍好一些,其实主题不错,可叙述发挥的余地很多,但前半段真的是太平平无奇了,讽刺喜剧效果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