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传几乎是旧时代机械的狂欢——从薇尔莉特的机械手,到具有同样机械结构的打字机,再到邮递员的摩托车、原始的电梯、贝尔电话、建造中的电波塔......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怀旧的浪漫气息和时代变迁之感。
这些老式的机械是曾经存在过的各种媒介形式,在我们这个数字化的世界中已经成为考古学的对象。
于是,结尾处隔空“呼唤你的名字”的场景,不正预示着我们这个数字时代的来临吗?
如今,信息与交通的便利已经让我们无法想象这种情况。
无论相隔多远,我们都能陪伴在重要的人身边,但“陪伴”也就在这种便利中贬值了。
我们忘记了“呼唤你的名字”这一交流行动曾经承载的意义。
因此,如果那座电波塔永远无法建成,或许也是件好事。
在剧中,快递小哥之所以能找到艾米的所在,是因为有电话的帮助;而他之所以能够带着泰勒一起把信送到,是因为有了一台新式的摩托车。
在那个时代,新技术还没有彻底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相反,它看上去只是为平静的岁月增添光彩,它们是带来爱与希望的机械。
但这种进步主义的技术乌托邦从一开始就处于阴影之下。
维利里奥指出,我们今日身处其中的技术媒介,几乎无一不具有战争的起源。
照相机正是瞄准镜的延长,而打字机与机关枪的击发具有同一节奏。
就连动画也是如此:麦凯具有开创性的动画《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1918),让我们第一次体验了鱼雷的知觉。
薇尔莉特的最初使命也正是战斗,她是战争的道具;在退伍之后,带着她的机械手,她却摇身一变成为邮政公司的模范员工。
拥有机械手的少女,这是一个重要的母题:早期的机器人几乎都被设想为女性。
在弗里茨·朗的《大都会》(1927)中,被邪恶科学家制造出来的机器女人魅惑了无知的工人阶级,煽动他们造反,最后被希腊戏剧的主角一般富有古典美的白人男性资本家所击败。
机械与女人具有同样的危险性,因此必须被烧死在火刑柱上。
和机器一样,女人似乎也是纯粹媒介性的,她们既不是主人也不是奴隶,既不是主语也不是宾语;她们缺乏“自我意识”,但却拥有无限的能产性,正如技术的无限生产力一样。
薇尔莉特就是这样一个工具,在战场上,她是终极的杀人武器,人们对她只有恐惧而没有同情。
而在退役之后,她开始从事代笔职业,这简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既不是主语也不是宾语,她代表的正是“语言使人心意相通”的魔法本身。
不可理解之物现在却要承担起使人们彼此理解的任务。
薇尔莉特的一切人设都在暗示着这种媒介性。
很久以前,人类就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使用双手的动物。
手和语言之间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指与数字、数据本来就是一个词(digit)。
如果说手是我们的第一媒介,那么语言则是第二个。
代笔,则暗示着文字作为一种技术的历史性,并且把文字的中介性暴露出来。
从语言到文字,再从文字到信件——信件让我们重新回忆起,书写曾经总是伴随着明确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而不是像如今一样,成为自我增殖的数据的云团。
然后,是打字机。
1942年的海德格尔忧心忡忡地说,打字机闯入了“存在、词语、聚集、手和书写的共属一体状态”:“打字机遮盖了写字和手稿的本质。
它们把手的本质等级从人那里抽走,而人对这种抽走没有恰当地经验,没有认识到,在这里已经发生了存在对人的本质的关系转变。
打字机是一朵无征兆的乌云”(《巴门尼德》,123-128)。
薇尔莉特的故事正好发生在海德格尔的忧郁时刻。
其实,薇尔莉特的形象从一开始就不具本真性:她是战争的女儿,她的手是金属做的。
于是,用手敲键盘这个对海德格尔来说划时代的事件,对薇尔莉特来说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这不过是不同机器之间的碰撞、铰接和装配。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这就是自动机器体系。
技术媒介开始爆炸式增长:打字机、留声机、摄影机、无线电,直至今日的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
我们似乎失去了对它们的控制,媒介开始自动地运行:信件不再是为我们传达心意的工具,相反,我们的全部生活以移动互联网的方式被组织起来。
《紫罗兰永恒花园》就是一个“媒介如何发现其自身的存在”的故事。
如果说薇尔莉特自始至终总是发挥着媒介的作用,但在这一过程中,她也在改变着自身——她不断发现自身的人性。
在外传中,薇尔莉特从代笔服务的提供者,变成艾米和泰勒的朋友。
动画中有两个意味深长的陪睡场景:具有媒介性的,不仅仅是薇尔莉特的机械手、打字机,以及寄出的信件,同时也直接地是少女的肉身。
但这类场景的色情意味总是被手的坚硬性所打破,浴室画面中格外扎眼的黑色机械手,构成了画面的刺点。
少女的机械性与机械的人性突然在此刻混同起来了,它打破了我们对于“陪伴”的一般想象,同时也打破了我们对于“实物”与“再现”的二元区分。
艾米和泰勒都想要薇尔莉特的陪伴,但那双肉身性的陪伴的手,与那双与技术媒介相链接的手,那双敲着键盘、扣着扳机、在虚拟与现实、时间与空间之间不断穿越的手,本来就是同一双。
于是,我们自身的存在也变得不再不言自明。
我们能够想象身体的某种媒介性吗?
一种在与他人、它物的关系中浮现出来的存在,并且永远处于虚拟与真实的各种效应之内。
男性比较难以设想此种处境,我们习惯于认为自己不是主人就是奴隶。
技术,始终是阴性的。
在这部外传中,没有一个角色能够为男性观众提供简单粗暴的代入感。
在此意义上,《紫罗兰永恒花园》同时是技术解放与性别解放的文本。
今日许多人已经忘记,现代职业女性正是通过打字机的发明登场的。
在20世纪上半叶,女打字员们以一种釜底抽薪的方式,彻底消除了男性对于书写权力的垄断,而这一历史感也在动画中完美地呈现出来。
于是,薇尔莉特·伊芙加登这个人物形象,就显得如此与众不同。
与今日泛滥的、已经成为一种俗套的赛博格故事不同,京阿尼在21世纪的今天,带领我们回到弗里茨·朗和海德格尔的时代,思考人与技术关系的另一种可能:在战争与毁灭、焦虑与疯狂的时代里,技术也可以成为爱与希望的传递者。
胶片和纸张都是易燃的,但它们应该在观众心中燃起爱与希望的火焰。
我想这才是京阿尼试图讲的故事,也是动画公司京阿尼试图让自己成为的样子。
参考:维利里奥《战争与电影》、基特勒《留声机 电影 打字机》、张正平(Briankle G. Chang)《论手指与物》
这部电影在国内没什么宣传,大概票房也排不上榜,但毋庸置疑非常优秀观影是一件很主观的事,但有些人双标也太严重了,很气。
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受损的永远是下面的人。
政治观影很牛气嘛,还专门建新号来喷的。
画面一直是强项,配乐也很大气甚至有种恍惚在看音乐剧的感觉。
我很喜欢这种主角只是像观众一样平淡地参与剧情发展就像tv版或者古剑、仙剑一样通过一个个他人的小故事来让主角成长,而不是一切重心就围绕主角 什么都给主角服务。
看不少评论说过于平淡,我觉得是没有认真看的,实际上每一个泪点都很紧凑。
也有很多细节,比如飞鸟出现都在象征自由 向天伸手是象征抓住幸福。
我觉得问题就一个,太过优秀的音画和感人点,让反战主题被人遗忘。
如果不是那场战争多少心酸的故事不会发生,和平时期的经济 科技发展有多快。
剧透预警本来这孩子也会像我一样不幸,但我偏要让她获得自由选择的幸福,这就是我的复仇。
这是艾米对这个世道的复仇,她也做到了。
但她的生活确实也一直没有热情和希望,一直活在过去里,在学院里的朋友后面没有提及,估计也是两人联系不多了。
一直关在伯爵公馆里,淑女学院里,就像一开始说的 囚笼。
而泰勒则拥有了自由成为邮差,或许剧场版里泰勒长大真正当邮差两人会再见吧。
第一次电影买错票,送朋友也没送出去,最后放到了网上给有缘人,也不知道最后有人去看没有,希望它能像剧中的信件一样把感动和幸福传递出去吧
说实话,我来电影院就是为了看女主和少佐的爱情。
结果给我整了出百合,这操作感情tv里12集少佐和女主的感情铺垫全部都木大了呗!
就算女主对她没有意思但看到洗澡那里是真的有种少佐被绿的感觉,真的觉的牛头人骑人脸上了。
京都是不是做百合卖福利做嗨了呀?
但也要想想紫罗兰永恒花园tv里是异性恋啊,花了整整12集告诉我们的爱恋啊。
我是看了tv才来看外传的,我想大部分人都是看过tv才来的吧!
而且这片的泪点是真的低铺垫什么的是没见有多深刻你就想让我哭?
全程放飞自我泛滥的泪点,真的我真的Get不到本片的泪点。
还有逻辑bug,她俩怎么就不能见面了?
你们私下见会死啊?!
我是真的搞不懂做为紫罗兰第一部剧场版为什么选这篇外传,真的我紫罗兰其他几篇外传比这真的好很多。
是音画确实是业界顶尖的 ,但也得有个好剧本啊,噱头是有了但空有噱头有什么用? 京阿尼被人纵火确实可怜,但我是来电影院看电影的,我不是来看你的作画有多厉害,我就想看个值得着票价的片子。
这真的是最近一部去电影院看的电影了,记得看的时候空空荡荡,两人包场。
剧场版的画质一如既往的好,光影控制真是一绝。
京阿尼出事后,我一度以为这部剧场版会被搁浅,但它还是赶在病毒之前来了,看到总有人说剧情差,看不懂,在情节方面的确有部分因为时长的原因被删除或者压缩,但是主线上的姐妹情,对人物的救赎还是一贯原来的风格,情感的描写非常细腻,泪点满满。
还是值得给一个高分的。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山吹紗綾(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160005/Bilibili:复读-基,如果在B站看见专栏,则是这个昵称如果您踩了这个影评,欢迎并请求您下方告诉我哪里做的不好,您的建议或将促使我以后的影评做的更好,您的评论哪怕吐脏字什么的,只要对本人有益,一定采纳,但是如果是我单纯一个五星就差评那是非常不好的看完了,剧情对我这个年纪没太大泪点,二刷了一遍,感觉令我十分想哭的就是后面制作名单...剧情简单易懂,就是一个少女知道爱的含义的剧情,但是那些人把剧情改的十分催泪,恐怕没人能代替这样的人才,很抱歉着火时我没在京都,没有献上那朵代表敬意的鲜花...也很抱歉当时我一个高中生没有任何经济实力帮助你们!
希望浴火重生!
必须浴火重生!
京都动画要坚持住!
希望逝者在那边会坚守自己的信仰!
我能再次看见你们时希望你们依然带给我们最好的作品!
感谢你们把信念带给了我们!
而且也不知道评论区那些什么骂垃圾电影的,虽然这部电影在公司出事前完成差不多了,那我们也最起码要对逝者报以最大尊重,你们打一星可以,完全没问题,请用文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你们如果骂这部电影垃圾,就像老师骂了一个学生努力了一个周末的作文垃圾一样,批评可以,麻烦换位思考一下,你用的词语到底尊重一个人吗?
这部电影很易懂,但是想进一步了解还是买个大会员吧,就是简单讲述了一个姐姐想表达对妹妹思念的事。
为什么说要补原番呢?
就像《命运之夜——天之杯II:迷失之蝶》一样,如果你没有点FSN的基础,一上来士郎大喊Saber你肯定很蒙,但是整个电影你也可以看懂,中间——我有特别想见的人可是已经见不着了没看过原番的肯定不知道指谁,那只毛绒狗,那个如少佐眼睛般的宝石,都是在原番基础上才能了解的。
如我上面所说,泪点因人而异,比如说薇尔莉特离开女校,京都动画表达略简单,但是当泰勒和艾米离别时,泰勒撕心裂肺的哭喊,能带动人的情感,就会使人潸然泪下再说细节,细节也是因画风而异,这种画风和另一种画风或多或少有差别,这里不做评价,不能拿紫罗兰和《吹响悠风号》的乐器做比较说几个泪点吧,第一个就是电影开幕——Kyoto Animation,第二个就是Amy和Taylor分别,那撕心裂肺的哭喊,这里如果向Amy和薇姐分别做的渲染不够那是不会落泪的,其实,这两目有什么区别,我也没看出来,但是个人感觉CV的哭喊就能渲染情绪,第三个就是最后,给已是上流社会的Amy看信那一段从头哭到尾,第四段,结尾制作人员名单。
这些纯属个人观点,有可能和你的观点一点对不上,但是我和你终究不是一个人。
最后我是选择十分的,因为着火后再发行的不易我能感受到,所以打一星可以,暗骂这个片太垃圾了,哪怕给你的感觉像作呕一样,请暗中说,因为我们要对没有对我们干出任何不好的事的逝者报以最起码的尊重。
本人第一次写影评,不喜勿喷,如果你偏要说我限制你们打一星的,限制你们差评的自由,请理性用语,我不是双标狗,说什么国漫就不行日漫最厉害。
也不是什么水军,说水军的请浪费时间查一下京都动画的救助资金的去向,也考虑一下对于一个刚刚遭受重创的公司,他们到底有没有资金去请水军,谢谢
今天二刷,拿到色纸了!
以上是1-12号3:00发布以下为3:42继续划评论后说的话评论去有人说:难看就难看,现在国内二次元脑残粉只要是日漫就高分的毛病真是改不了了(原话!
除了标点全是原话)那么请问你,如果是想把一部普普通通的动画电影带向国际政治去,那是为什么呢?
而且照你这么说,在座的给日漫打过五星的都是脑残喽?
我从来只要从头追到尾的日漫几乎全五星,只有少数四星,那我病的还不是很轻呢,如果你刻意把从外国来的东西偏政治化那真的没必要,你先把中国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台湾省的波音空客全停了再走政治!
你就是不喜欢日漫也没资格骂我脑残,您骂您🐎呢,尊堂就是这样教你的?
那就是您的家教太失败了现在1/12下午10:35分,由于图片可能涉及版权问题已经删除大量图片,就拿文字表达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图片,并且我为自己在电影放映期间拍摄的毫无素质的行为进行道歉并且改正第一张图片就是开场的京都动画的那一幕让我泪目第二张,池田老师一路走好第三章,武本老师一路走好(2、3皆为幕后名单)
// 紫罗兰永恒花园 外传,是美的代名词。
而薇尔莉特则是温柔的代名词。
飞驰的汽车、飞舞的裙摆、少女绯红的脸颊,一切的一切我只能用美来形容。
声音,码头的汽笛、海浪、风、雨、机械、打字时。
我甚至感觉连阳光都是有韵律的,有声音的。
在姐姐牵起妹妹的手的时候,在薇尔莉特离开的时候,我感受到爱意涌动,爱意泛滥。
爱藏在每一帧画面里,藏在每一个音符里,藏在每一封信里。
//我始终相信,信是可以传递爱的东西,派送员是去派送幸福的。
她们含蓄的表达着自己的爱意,藏在每一缕抚过你身体风里,即便我已经快要忘记了和你相处的记忆了,但是我还记得,“艾米”,这是能保护我的神奇咒语对吧。
//少女无神的目光逐渐明朗,薇尔莉特一点点的成长。
所有的一切在温暖且幸福的环境下缓缓的进行着。
阳光在流动的河水间跳跃,派送员坐着动车前行,四个小时的旅途。
艾米,我想,不见面的理由你总会知道的,等我长大成为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派送员,我会将信亲自送到你的手上。
//相逢于冬又会重逢于何时呢?
“在寂寞时呼唤我的名字”,“只需喊出你的名字,两个人的羁绊遍将永远存续”“这是一句保护你的魔法咒语,只要说,艾米,就行了”
伟大的动画,就是抹去了时间的刻度,跨越了空间的距离,始终完成了陪伴这两个字。
写在最前面的科普: 这部外传是发生在TV之后的故事,下承剧场版,外传和剧场版是两部不同的作品。
由于“外传”性质,这部剧场版对于粉丝和新人都很友好。
故事的时间线发生在动画第六集之后。
TV讲述了 作为“战争机器”长大的女主人公薇尔莉特·伊芙加登,在战争中失去双臂,并与收养她的少佐分离,在装上义肢后,成为邮政公司一名从事代写书信工作的 “自动手记人偶”。
在车马缓慢、只能以信件传递感情的年代里,“自动手记人偶”通过与委托人接触交流,代写书信,以优美准确的文字传递着人们最为真挚的感情。
作为守护重要之物的交换,我卖掉了我的未来。
仅允许贵族子女就读的女学园。
对于与父亲交换了“契约”的伊莎贝拉·约克而言,这个绽放着白色山茶花的美丽地方,简直就是牢狱……在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的伊莎贝拉面前,出现了是被雇来当女仆及教育员的薇尔莉特·伊芙加登。
某年某月某日,某人终于想起了自己的账号密码,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观看之后,打算为 《紫罗兰永恒花园外传: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锦上添花。
作为一个曾经被紫罗兰的温柔救赎的人,只能在心中无数遍地默念:谢谢款待。
整部外传分为两个部分,前面一部分讲述的是薇尔莉特被邀请给就读于贵族女子学院的伪贵族伊莎贝拉·约克当女仆而实际上是教学各种礼节的老师的故事。
约克之前生活在贫民窟一样的地方,靠着小偷小摸来养活自己,而那时的她名字还不叫约克,而是叫做艾米。
(没错,是小学时候英语书上的那个艾米,所以我对这个名字很不感冒......)而在某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她将偷来的东西换成生活费后,却意外在街上发现了一个被人抛弃的小女孩。
在这样的年代,这也在意料之中。
自己虽然生活拮据得过分,但她还是毅然决然的收养这个孩子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妹妹,取名为泰勒。
(没错是高数泰勒展开式的泰勒)两人相依为命。
这是一场充满温柔与决意的“复仇”,因为自己早已一无所有,叛逆的她便发誓要让妹妹在这个残酷世界中获得幸福。
虽然屋子肮脏不堪,但却依旧保留着最为纯净的东西。
后来的某一天,屋子突然闯进来一群人,说她是贵族的女儿,为了妹妹能活下去并得到好的照顾,她不得不成为了笼中之鸟,卖掉了自己的未来。
作为一个贵族,她被送去就读贵族的女子学院,而就读这一学院的,今后不是名声显赫的权贵便是被送去通婚,她是后者。
这一段是以插叙的形式讲述的,真实的主线从薇尔莉特与约克之间的矛盾开始。
约克的心困于囚笼,对自由的薇尔莉特怀着羡慕与嫉妒,二人也因此有一层壁垒。
而薇尔莉特出色的礼节与无微不至的照顾总能为她化解一次又一次的尴尬,甚至被学生们成为“骑士公主”。
二人逐渐相互了解,约克在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打开心中的囚笼,而薇尔莉特也收获了真挚的情感。
情感对于薇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宝物,还记得看TV剧的时候那个哭着喊着我想知道什么是爱的少女,而今对爱已经有更多的理解了吧。
骑士公主由此得名
参加最终的舞会后,二人离别并成为了朋友后半部分围绕着被送往收养院的妹妹泰勒展开(被高数支配的恐惧),泰勒从收养院逃离后找到了薇尔莉特,并成为了C.H.邮政公司的一名邮递员,并最终在另一名员工的帮助下找到了姐姐并在薇的帮助下写了给约克的信件的故事。
(这部分的剧情好像没什么聊的呢,欢迎补充)为什么要分两部分分开写呢,因为我认为,这两部分所表达的思想有着细微的差别。
前半部分体现的是自动手记人偶被赋予的特殊意义,同时注重引发对珍视之物的思考。
与此同时从小不幸的女主一定要让捡来的妹妹获得幸福,让她有对未来选择的权利,这是一场对社会的复仇。
而薇表现出来的温柔,礼节,无疑给自动手记人偶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但是我认为外传赋予的核心思想,并不同于TV剧中侧重对自动书记人偶赋予对感情的理解,这在上半部分约克与薇的剧情中有些许的体现,但是没有那么浓墨重彩,反而对后半部分的邮递员职业赋予了非常浓厚的感情:承载着别人的幸福(没有哪封信,是不需要被送到的)。
众所周知我是一个着重画风而剧情其后的人。
整个电影最最最重要的,也是该电影的制作公司京阿尼的拿手好戏:精美的画面与画风。
京阿尼在这方面是当仁不让的业界顶尖,而《紫罗兰永恒花园》在上映时除了依靠感人的故事之外也同样靠着精美的画风而出名。
而镜头的把控也极为精妙,宛如电影般拍摄的手法,在很多细节中都有着表现。
运动时的镜头抖动,为了凸显任务身高差时仰视与俯视的镜头,最后一舞时镜头的跟拍,还有围绕人物和环境的环绕全景拍摄,让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这只是一部动画啊。
来欣赏一下吧:
精美画面
精美画面
精美画面
精美画面
精美画面
镜头的转换在图片中体会不出来,需要亲自感受哦与这样精美的画风所匹配的,是如在水波中迷失方向的落叶般流转在每一帧画面中对情感的细腻描绘。
人物的主观情绪是所有文学作品中密不可分的,外传的薇多了些少女的柔弱,在不睡觉守护了身体不舒服的约克一夜后也会打哈欠(我心都化了啊),与以前相比依旧继承了死板,但不能说不知变通,有时也有对约克之前的误会闹闹小脾气般的反击(脸上没有表情),再到后来的剧情中甚至有在求朋友帮泰勒找姐姐时配合社长落井下石的一点小调皮,薇尔莉特的温柔,与周围的人密不可分。
而约克的温柔,在提起妹妹泰勒时被完全体现了出来,语气,哭泣的神情,还有和薇冰释前嫌,得知其他的贵族并不是看重身份与她做朋友的时候通过语言,通过神态与肢体动作凸显出来。
电影中优美的句子有很多,例如贯穿了整部外传的核心语句,是艾米写给妹妹的信:“这句话是守护你的魔法咒语,艾米,只要呼唤这个名字”。
听好,泰勒。
从今以后,不会有人再叫我艾米了。
因为爱你,我放弃了这个名字。
只要像施魔法一样呼唤这个名字,我让你获得幸福的愿望,就永远,不会消失。
还有例如:没有哪封信,是不需要被送到的,邮递员给人们送去的,是幸福.....等等,这些话语都穿插在适宜的场景和剧情中,能强烈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偷偷说一句我泪目了两次)。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还有着精美的场景与文化底蕴做铺垫,还有优美的背景音乐做合适的穿插。
剧中的花开花落,斗转星移,车来车往,没有一帧画面是糊弄过去的,电影中有大量延时摄影镜头的特写,同时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会穿插进预示着感情的景物,如二人起舞时铃兰花的镜头,铃兰花的花语是 “再回来的幸福” 。
背景音乐恰到好处,虽然大多数沿用了TV剧的BGM,但依旧新增了许多非常好听的音乐,印象最深刻的是被抛弃的泰勒用脏兮兮的小手牵住艾米的几根指头的时候突然穿插进的BGM,包含着这个世界的恐怖,但又洋溢着希望,老夫的心又化了。
姐妹并未相见,泰勒躲在花丛中看着姐姐
而姐姐,在收到信后呼唤着泰勒听好,泰勒。
从今以后,不会有人再叫我艾米了。
因为爱你,我放弃了这个名字。
只要像施魔法一样呼唤这个名字,我让你获得幸福的愿望,就永远,不会消失。
“这句话是守护你的魔法咒语,艾米,只要呼唤这个名字”。
而泰勒这个名字,这是对姐姐约克的救赎,也是她排遣寂寞的魔法。
这是一句妙不可言的魔法“咒语”,哪怕两人天各一方,只要呼唤各自的名字,就能使寂寞与彷徨烟消云散,她们的祈愿与羁绊亦会永不消逝... 我与京紫的故事高三的时候,京紫是我看向未来,对未来包含期待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裁剪了一张薇尔莉特的明信片,小心翼翼的用包书纸将其包起来,用胶将它贴在我的课桌左上角,明信片的背面还写了一句话,这句话,现在我已经忘了。
如果有人会将这张明信片揭起来,我唯一能肯定的是,我可以用我的方式去温暖一个人,给他前进的动力。
京紫陪我度过了无数个开心的、伤心的日日夜夜,在温暖我的同时,也给我提供了更好的审美。
这句话只能在心中一遍又一遍的默念:谢谢款待。
该片完成于2019年7月17日,而在第二天, 京阿尼却遭遇了日本平成年代以来最恶劣的纵火事件。
每次想到这里我心里都在滴血。
36名京都主力动画制作人员遇难,数十年的心血几乎毁于一旦。
但是在全世界的关注下,京都动画依旧艰难地站了起来,交出了这部充满爱的作品——《紫罗兰永恒花园外传: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
在日本上映时,京都动画放出了所有参与制作人员的名单。
在这份名单中,有一部分人已经离开了人世,这是他们最后的绝唱作品。
但逝者所留下的关于爱的表达的精神,将永远留在观众的心中,留在京都动画传递美好的企业文化中。
花无凋零之时,意无传达之日,爱情亘古不变,紫罗兰永世长存。
没看过TV也不影响观看剧场版,温柔治愈,还不错。
故事不谈剧透,简单说就是薇尔莉特与她的同事们,用职业精神,影响了一对被迫分离的姐妹各自的人生,不仅维系了姐妹的感情,也将她们与更多人“连接”在一起。
说起来邮递员将人与人连接在一起,这不就是小岛秀夫开发《死亡搁浅》的启发来源么,现在《紫罗兰永恒花园》的外传剧场版,用动画的方式体现了这一点的美好。
看这片也不由得也怀念起了那个信件传情的年代。
不善言辞的人通过信件能更好传达感情,又比看上去随处可及的即时通讯(QQ微信)更承载心意。
当然也如薇尔莉特的女同事感叹的那样,没有战争动乱的新时代,总归是朝更好发展的。
(比如薇尔莉特她的女同事,哪怕结婚也不必辞职当全职太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追求,很好。
)另外,看完强烈建议中国邮政应该组织全员观看此片,看看动画里的同行是什么做的,哪怕没有地址也要拼命将幸福与心意递到收件人手里,再看看你们在干什么,多少信件搞丢都没有寄到收件人手里。
(我至今有个贺卡都没收到,怨念)片尾STAFF名单滚动的时候,想想京都动画的动画人们传递给我这样的观众的事物,也和作品中薇尔莉特等人送去的事物是一样的,不是只有“这光这影这山这水”,再想到现实中京都动画受到的遭遇,本来治愈的心情又忍不住有些愤怒了。
利申:男性观众,路人京,已看过tv剧观影时间:2020年1月4号剧透程度:无走向发展相关,有具体画面整体观感上保持了tv的京紫的作画水平,每一帧都是桌面的夸赞并不过誉。
世界观细节考据充足。
架空世界中映射的二十世纪初的西欧风格,包括了家具陈设,服装造型,街道场景的细节考据都做的很好。
整体上除了电梯的一幕并没有强调时代感,但是很好的展现出了十九世纪末混合二十世纪初一战后诸如维也纳,巴黎等欧洲城市的浪漫感,包括沉浸感十分强的配乐。
大概就是这样浪漫感极强的映像让日本人有了在去了欧洲后有了巴黎症。
剧情上起承转合做到了游刃有余,伏笔的埋藏和展开都做的很自然。
叙事跳跃足够浪漫但是不至于太大到需要一边看一边理解。
不同于tv剧力求独立短剧却要塞进番剧时间的过于仓促的感觉,在电影的时长下原创故事的叙事结构更为合理。
也没有过于依赖之前tv剧留下的设定内容。
一个小时左右故事高潮后的subtitle给了完美的冲击,教科书级别。
女性角度的展示同时祭出了百合大法。
故事角色以女性为主,男性角色戏份比较多的只有快递小哥,老父亲一样的社长都比较酱油,薇尔莉特在一众女性角色中保持了最温柔但是男友力最强的人设。
这样的人物结构设计恐怕也只有从导演到主创团队以女性为主的京阿尼这样的日本动画团队能做到了。
作为商业电影,包袱丢的讨喜但不媚俗,这点不容易但是我觉得京紫电影还是做到了。
比如说入浴一幕,不同于平时福利阶段的场景,全程我在意的是薇尔莉特义肢和肢体的连接的描绘,满足了好奇心的同时又没有设定崩坏,薇尔莉特还是那个女神。
我发誓我不下贱,没馋薇尔莉特的身子。
(除了超越时代科技的假肢真的很让人在意以外)换发型的一幕和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换装很像,还是那句话讨喜但不媚俗。
退休的老爷爷重新工作以及同僚嫁人后依然工作还有一些关于战后的感受,这样以小见大的社会评论可能更贴近日本文化社会,但是毕竟都是东亚文化圈,还是能感受到电影的思考。
更多的细节我想可能要等正式上映后第二第三遍看后才能说明的更清楚。
在一个无比焦虑的夜晚,在刚刚结束一轮忙碌又在今天预感到即将迎来新的一轮忙碌并且面临更多挑战的夜晚,决定让自己暂时的、暂时的逃离着不断延伸着的无形的让人喘不过气的压迫。
并且想到如果今天再不去,也许又要错过在电影院看这部外传的机会,但是这或许又是我逃避工作的借口。
也许早就可以意识到,我的身边、我相熟的人不会有和我一样热爱这部动漫的人,发朋友圈的结果也就是直接湮灭了那一丝的希望。
即使我是孤单一个人,只要我心中还有想要做的事情、有想见的人,便永远不会孤单吧!
买票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我买在了ta前面一个的位置,ta也和我一样吧,如果真的等电影开场只有我们两个人,那也是一种不会说出口的情愫和缘分吧。
实际电影开场,还有一对情侣。
偌大的影厅,只有我们4人。
//这次薇尔莉特成为了一名家庭教师、一名女仆以及成为了一个人的朋友、实习生的助理。
她是那么的出众、那么的完美、那么的美丽,“如同公主骑士一般”。
如丝绒般的头发、旋转的燕尾服、敲击打字机的机械手、少佐的眼睛、优雅的屈膝礼……自动手记人偶——薇尔莉特·伊芙加登,那个带我理解爱的女孩。
故事的主要人物——一对战争中意外相遇、相依为命的姐妹,在那个寒冷的下雪天、那个牵起手的瞬间,忍不住流泪啊。
那个送信的晴天,“哥哥”坐在台阶上,念出那封信的内容,“这是属于你的魔法咒语。
艾米。
在寂寞时呼唤我的名字”。
“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永远放弃我的本名” 再一次落泪。
不知道流泪了多少次,似乎一直怀着难以名状的情形看完了整部电影——直到片尾曲的休止符到来、走出电影院、走回家的路上、打开电脑记录这篇感想,似乎都是以这样一种心情度过的。
好像已经无法用语言流畅的描述出我的感情了。
在泰勒成为邮差实习生结束一天的送信,贝内迪克特问她为什么要当邮差,她说,因为邮差给大家送去的是幸福。
音乐一起,突然心就被击中了。
好像……从来没有在别的地方见到过将邮递员的使命用这种方式进行表达。
信,在动漫中就说到“没有不必要送到的信”。
现在,好像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了,今年唯一写的一份信——寄给在北京读研的朋友,也因为地址或者其他的原因,似乎永远也无法送到收信人的手中。
现在还有多少专门送信的邮递员呢,现在还有人通过写信来交流么。
因为等待而积攒的那份期待好像也渐渐消散了。
从前人们用诗歌、用优美或热情或者修饰过的语言表达感情、表达爱意、表达歉意……现在好像都已经成为落后的会被人讪笑的东西了呢。
人们好像更习惯用网络用语、重复别人说的话来相互交流……可笑的是我说着上面那些话,自己却做不到用流畅的语言表达我的感情,这种没有条理、没有主旨的文字,也没有人会在意吧。
//这部剧的邮差——贝内迪克特,是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人。
首先是他的服装。
高跟的长筒靴背后装饰着花边,等的不耐烦时用脚后跟敲击地面,送信时还能快步从台阶上跳跃着奔下,每次镜头的特写都让我想到他崴脚受伤的场景;背后镂空的交叉绑带,竟然想用性感这个词来形容。
但是他工作时候的样子又是如此认真——送信时可以不看地图记住每个地址,为了帮自己的“小徒弟”将信寄给地址不详的姐姐,打电话联系认识的人又日夜兼程去送信。
当他开着摩托在风中说着“因为邮递员给大家送去的是——幸福”,那一刻,突然有了想成为一名邮差的冲动。
可以将“没有不必要送到的信”送到每一个人的手里,是虽然艰辛但是又幸福的事情啊。
//从前,对于自动手记人偶,获得幸福的唯一方式就是结婚并放弃人偶这个身份。
现在却不必辞职,有了更多途径去获得幸福。
爱丽丝说她的幸福就是成为世界上最出色的自动手记人偶,艾丽卡是想要成为小说家,最后他们问薇尔莉特,她的幸福是什么。
薇尔莉特的幸福是什么,她没有说。
我的幸福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我的幸福是什么,我想我总有一天会找到答案。
“谢谢你,薇尔莉特”2020.1.14 / 2020年第一部院线电影 / 语无伦次请见谅我也应该收拾好心情,回到忙碌但是依旧会继续努力的生活中去。
还有和我一起直到片尾曲结束才离场的那个女孩,虽然只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我还是要祝福你未来的日子光明而可爱啊。
粉丝向
点映 苍白无力的剧情,浪费制作水准,实在不能称之为好动画,京阿尼老毛病
京阿尼作作画,就当风光片听听音乐……
就算是纯粉丝向的作品也不能做成这样,画面信息量严重不足,故事单调乏味。强忍着没离开算是辛苦我了
温柔而空洞
不喜欢声音嘹亮(作者拿她)用力卖萌的小女孩,但是喜欢这里性别角色的变化,小哥哥变小姐姐(尽管不可信),踏高跟靴蕾丝背的邮递员小哥,还有假小子一样的泰勒,如绅士般沉稳的紫罗兰少女。海报咬着红丝带发绳有点捆绑play的联想
①看到最后才发现监督不是太了,一众女性主创确实有不一样的视角,但是演出总体感觉偏平淡了。②结尾职业表字幕给出了好多已经离去的工作人员,一路走好。(2019-01-13)
没看过TV版,所以迟迟入不了戏,但日漫电影最擅长的就是利用唯美的画面、动人的音乐、严谨的细节以及主人公之间的牵绊承诺守护来打动你,且屡试不爽。
画面美的,故事太淡了,但是应该本来就是娓娓道来的回忆故事,如此也就够了。多加一星致敬。
忍不了tv版,来看看剧场版,但还是没有解答我的终极疑惑:为什么这部作品不仅不是“神作”,而且是如此垃圾?如此俗不可耐,忍无可忍,背景拼贴一些欧洲美好年代的陈词滥调,萌要素,除了机器打字员的设定,这个剧作是认真的吗?av的情节都更细致一些吧?? (看完动画学术趴的长篇分析文终于解惑:标题为 更强调同性欲的《紫罗兰外传》,虽有纪念意义,但并不完美)
半成品一样的怅然
没有看剧集版,只想感慨好像看到了小时候日漫里美女该有的造型~各个都好美。
感谢徐老师赠票,茅原实里真的吼可爱。电影剧情一般但是配乐和声优和画面真的太完美了我哭到爆炸。
真的有在讲故事吗?
好吧,姐妹情吗?东西方结合有点混乱
前半小时很《指匠情挑》 而且打着姐妹情的幌子、暗戳戳卖腐也不妨碍拿龙标 还是小清新日漫技高一筹
当年邀请暗恋的侄女和我看,让她度过了无聊的两个小时真的很抱歉
又哭了。。“邮递员送给大家的是 幸福”@东漫
很唯美的百合片,「在寂寞时呼唤我的名字。」「只需喊出你的名字,两人的羁绊便将永远存续。」说起来书信的效率远远低于如今的技术手段,但这也使得人们对书信的内容更为字斟句酌,或者说更为“用心”吧。纪念一下京阿尼,希望未来也能凤凰涅槃吧。
画面非常美。故事很淡,但情绪随着风卷入云中,融入雨中,落向大地,又蒸腾入天空,伴随着正在逐渐升高的艾菲尔铁塔,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变化讯息。时代变革之际,总让人既带着对过往生活的怀恋,又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有一点坚持和不舍,有一点不安,在变换不息的时空中,这种时刻中人的心情最可描写。这篇故事写女孩子之间的情感,但亦描绘了电气时代来临前,信件和信使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桥梁的意义。或许吧,真正的爱,无需密切接触的物理距离,只要有强烈的愿望,只要呼唤对方的名字,就一定能在心中感受到对方的存在。风起的时候,或许一份无形的惦念,就这样忽然闪现,又随风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