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电影本身的拍摄技巧都在其次 最重要的就是剧情 虽然polansky是个卖点 但是主要剧情是根据原著改编的 会出现这样的小说多少说明英国人心里的一些微妙想法玩政治等于玩命 这在中国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但中国的政治无论如何内斗 国家领导人是个外国间谍 仍然是无法想象的 换位思考 英国人和美国人对于这部片的接受程度有很大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我们可以用这都是虚构的来安慰自己 但真的是虚构的吗? 且不说从scottish到大学毕业后才开始从政 从俊美的外貌到剧变的人气 这千条万缕的细节 就算后面的某个情节明显是虚构的(虽然我很怀疑这么明显的虚构是为了缓和其他细节惊人的相似)仔细想想现实生活中是完全可能发生的(虽然真实情况是怎样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 甚至可能就是真的)这个时代包装甚过本质 很少有人能透过花花绿绿的外貌看出一个人的心 这 才是真正恐怖的地方imdb上英国人还是习惯性地指摘演员的口音 或者和英国现实有出入的细节 其实我真正感兴趣的是他们对这种猜测的接受度如何 当然他们的拿手本领就是人前的矜持和人后的八卦 也许选举结果可以从侧面反映某些看法作为悬疑片 无疑不够悬疑 还有饱受诟病的结尾(稍早那个作家的愚蠢举动) 但政治背景才是这部电影的灵魂 所以去看这部电影之前稍微了解一下相关的人物和一些历史事件 不然很可能会觉得索然无味
看完,体会到几点。
1,讽刺英国政府追随美国政策。
2,谴责美国某政府机构对英国的渗透、控制。
3,枕边风不只在中国,在外国同样厉害。
朗认为自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执政的,I've never taken orders from anyone.Whatever I did,I did because I belived it was right.但忽视了妻子对他政策方向的影响。
局外人,西方文艺作品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题目。
一个本不属于这个圈子的人进入了这个圈子,他的下场只有两个,让人笑死或者让人害死。
我认为最经典的当推《堂吉诃德》,堂是那种想入非非的小人物式的局外人,堂的结果既是让人笑死的,也是让人害死的。
直到加缪,他将局外人的状态用存在主义理论阐述,名作《局外人》,便是揭示了“人类冷漠的理性以非理性的状态存在着”。
也就是说,局外人这种现象是世界本身固有的。
在当代电影中,众多导演都乐于挖掘这个本质。
波兰斯基的电影《影子写手》也道出这一本质,并探究误入者的下场。
片中,伊万·麦克格雷饰演一个影子写手,一如其代号“Ghost(鬼魂)”一般,他深深躲在幕后,为各行各业的名流捉刀撰写回忆录。
直到一天,鬼魂接到一项新的任务,即帮助前英国首相亚当·朗的回忆录作润饰工作。
此前,该书由亚当·朗在任期间的助手迈克·麦卡拉负责,然而麦卡拉却神秘自杀。
在写书过程中,亚当受到战争罪的指控,政治风暴近在咫尺。
而鬼魂也开始有意探知亚当不为人知的过去以及麦卡拉死亡的原因,却不知此举将他引入险途……从这个角度来看,同种影片还有很多,比如黑泽明的《影子武士》,同为“影子”的主人公,下场倒都是一死。
其实,波兰斯基的《钢琴师》和《影子武士》很像,只不过,一个说的是误入战争的钢琴师,另一个是误入战争的武士。
而《影子写手》终归不是战争电影,而是动智商的“悬疑片”,绕弯子讲故事,制造阴森的气氛——到底还是波兰斯基的功夫深。
在一个荒凉的小岛上,一个作家和一群心怀阴谋的政客会有什么好玩的吗?
当然没有,身为局外人的“影子写手”,无法与岛上任何人正常沟通,包括英国首相。
他为英国首相写自传,然而这个工作实在无聊,先是首相极不认真的态度让他反感,接着他住的酒店房间被人偷偷翻查,紧跟着他搬进首相的别墅,住在首相的前一个“影子写手”的房间(这个代笔者已死)。
他收拾房间时发现一包相片,接着他被首相夫人色诱,这一夜情之后,他又决定住回酒店。
故事到此,这个作家都是很想赶快写完这部自传的。
他尽管处于局外人的位置,却并没有主动想要介入这一团体,他只是无法安心工作。
他越是想要尽早完成工作,越是困难,他从相片中发现了一些秘密,但他不能明确这些秘密是什么,他感到迷惑,他离开小岛驱车拜访相片中的人,却被人跟踪,他摆脱了跟踪,却天色已晚无法返回小岛。
走投无路的作家打通了照片后面的一个电话,接下来,他知道了所有的秘密……(悬疑片总是在结尾给出答案)知道得太多未必是好事,尽管在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里,主人公仍然将寄托放在“好奇”上。
看上去最无所事事的局外人,却成为真相的解密者。
荒诞,在于主人公发现秘密后表现出来的冷漠的理性;而合理,又在于他戳穿秘密的感性行为。
在电影的最后,影子写手应邀参加“自传”发布会,他竟然将秘密写在纸条里,传给了那个最想掩盖秘密的人,这一行为既可笑又可爱。
他这么做心里颇有些得意,之后他奔向大街,好像重新获得自由一般,这种失重的自由状态正好应了加缪的一句话:“多少人犯下罪行仅仅因为无法忍受邪恶。
”然而,马上,他也被暗杀了。
《影子写手》中其实不是表面上看到的一个关于捉刀人的故事,甚至,它不是一个故事。
一个不存在的人讲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故事。
波兰斯基所要传达的主题隐藏在每个小细节和每句对白中——他想要说的很多,但是肯定不是这个故事本身。
电影中的秘密是什么呢?
我看我该住嘴,知道得太多未必是好事,加缪把人类的秘密都给说了,问他去吧。
(刊于《假日100天》)
影子写手就是个脑残。
我也对政治没兴趣,我也不看什么政治人物传记。
但我也有最起码的政治常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这个影子写手从头到尾都让我非常费解,他到底是天真还是白痴?
而且一路白痴到底,到最后知道连前首相都只不过是整盘政治棋局中的棋子时,居然在没有任何安全保障和可以全身而退的措施的情况下公然向阴谋的首脑挑衅,告诉人家:嘿,我知道真相了!
也不想想,人家连前首相都能灭口,你一个小写手能算得了什么!
要我早有多远跑多远了,或者如果心存良知,要把真相公布于众,也是要有策略,要用计谋的,这是连小老百姓都会知道的常识。
看到最后我对他的死一点也没有伤感,不是没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实在是这小子从头到尾都是在找死呢,不是吗?
发现有人细致的对比了《影子写手》与《禁闭岛》,心理难免有些感触。
【评分】不得不说,在没有看完影评之前,《影》的情节紧凑感和阴谋论并不让人觉得有太大的能耐,虽然从某种角度上说,它可能更加符合当今政治真实的一面,但作为一部悬疑片来讲,吸引力明显弱了些,我猜这也是为什么多数人把4颗星给了《影》,而把5颗星给了《禁》的原因,毕竟观者被影片情节所带动的起伏不同,说白一点就是不够刺激,因为在第一遍看时也根本无法将影片挖掘到什么程度。
【内容】从内涵和比喻意味上说,《影》的确略胜一筹,导演对ghost的身份及其对影片情节推动作用的设定都安排的极其慎重。
整个影片的政治氛围体现的比较真实,并没有像一般的美国政治阴谋题材大片中那样,将涉足于真相的小人物设计的神乎其神,为了真相,冲破掌权者设下的种种阻碍终于突破一切重围,将事实大白于天下,happy ending 细细想看,当年热播的《越狱》就是这么回事,这种设定的好处就是能让细节足够精彩,有搏斗,有枪战,有飙车,还有阴谋vs阴谋的智慧碰撞,理所当然的就卖座了,毕竟这足够撑的起悬疑二字了。
而把《影》宣称是悬疑片就有点出力不讨好了,我自己感觉《影》更像是一部从小人物眼中洞悉政治的记录片。
【Ewan之演技】鉴于把整部影片的氛围设定的淡淡而从容,就势必得找个有本事的演员让已被精彩视觉宠坏的观众能够将影片看完。
Ewan的出演无疑是个亮点,这个亮点就是让观众既能喜欢上这个角色却又不让整个故事的情节被这个角色的个人色彩所掩盖,为此苏格兰Ewan说起了RP, 让观众知道这是一个性格儒雅,略带幽默的英国人,却不会对他的身份有更多的考量,同时Ewan也不会有过多的个人情感,在洞察到首相夫人和秘书之间的情斗后,Ewan依然选择了不动神色,虽然他听见夫人在啜泣。
被首相夫人夜闯闺房后,Ewan仍表现的性趣缺缺,仿佛是勉勉强强将就了,但好在这次突兀而无意义的裸露成为全片比较跳眼的亮点之一。
尽管被设定成了一个几乎没有个人色彩的人物,Ewan依然能将谨慎,机智,灵活应变的灵魂在必要的情节设定下带入这个面带倦容,紧锁眉头,身着朴素的身躯中。
使得这个角色充分发挥了对整部影片的作用,同时也不与真实感相冲突。
【影片中的Ewan VS Leonardo】如果硬要对比《影》和《禁》,那么两大主角的硬较量便是在所难免的。
如果单从他们对于影片的贡献来说,我觉得是不相上下的,Leo非常善于表现这类苦大仇深,背负使命的英雄主义形象。
他快乐不起来,举手投足之间都渗透出一种危机感与猜疑。
他足智多谋,能与各种潜在敌人斗智斗勇。
正是Leo的所带来的紧张感对情节的紧凑和张力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而Ewan的表现却像是轻轻挥一挥衣袖,并没有猛使力,他性格柔软,能屈能伸,淡淡微笑,甚至有丝倾颓和慵懒。
看到Ewan的表演,你不会觉得心累,只是淡淡地,淡淡地被他牵动,他没有做什么功高盖世的举动,却能动作细微的将影片的速度调整,使之张弛有度。
两个人的表演可以说各有特色,都是根据影片需要所诞生的,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太少。
【现实中的Ewan VS Leonardo】从Leo和Ewan自身的发展来说,我不得不说虽然Leo这些年都红到发紫,但是拍摄影片的形象却越来越拘泥于一种套路之中。
首先是他的鳏夫形象深入人心,禁闭岛,革命之路,盗梦空间。。。
总而言之在电影里,leo的老婆一般都不长命。
这个设定的巧合看似无足轻重,实质上是在为人物的孤单,无助,心中苦闷做铺垫,而leo越来越偏爱这种内心沉重,无法背负的角色,近年来所挑的角色无一不是如此。
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这样用力过猛的演戏,把自己的每一根筋都绷紧了,似乎不使足全力就不敬业一样。
可是我想说的是以Leo的经历和地位来说他已经不需要再在这样奋力的证明什么了,不过或许也可能是他就迷恋和沉溺于这种角色,但是不论哪样,为了回归轻松与自然,为了再次突破这种套路,他能不能轻轻地演戏呢?
有人说练武功都是从轻到重,再从重到轻,能重者自然是高手,但能轻重自如者才是真正的大师。
Ewan想必已经了解了这个道理,虽然他的红紫程度没有到顶级,但他却能轻松地控制自己,从极端怪诞的猜火车,到奋力狂躁的天鹅绒金矿,到置身事外的影子写手,再到维诺小受的我爱你莫里斯,他能轻能重,能攻能受,发挥自如,而戏中,他也有他一直坚持的部分,就是爱裸地嗜好始终如一。。。
=。
=b 但我们对这种爱好只能是喜形于色。。。
说跑题了,最后,我很期待leo能继续演他纠结的角色,但希望他偶尔也能拍一部轻轻使力的角色,让我们也好好轻松一下。
看完全片,很少再看如此烧脑的影片,但看完后大有收获。
收获的来源主要在于思维以及思路的拓展。
一位写手,叫做幽灵,专门写书。
从写作上来讲,一位写手的写作如同侦探一般,要从庞大且细碎的证据中寻找到一系列的线索,这个过程熬人。
没有坐的住的功夫是无法成为一位优秀的作家。
说点不一样的,用写作的眼光来看这部影片,这确实是一门手艺,这门手艺隐藏在文字之中。
首相妻子与写手上床后,想从自传中发现相关的线索,奈何最终没有发现。
而写手的系列动作以及对于证据链的完整寻找,最终导来自己的身死。
如同一位幽灵,最终消失在世界之中。
写作何其相似,从硕大的材料中寻找相关线索,抛弃掉对自己无用的证明,只为排列文字,输出真相。
其中,文字的思辨性进一步拓展带来思维上的进步,这是文字的力量。
影片中的其它剧情不谈,单单写作的手艺就值得称赞。
这是打破砂锅,刨根寻底的方法。
唯有用此方法才能更加深刻的提升自己的思维与境界。
史蒂夫·乔布斯曾言:在你说“是”之前,创新就是对1000件事说不。
或许,可以加以修改, 在你说“是”之前,写作就是对1000件事说不。
“影子写手”俗称ghost,即鬼魂,比任何人都没有存在感,这样的小角色一旦牵扯进政客与情报人员的圈套,结果只有一个——等死吧。
Ewan的角色是个典型的Nobody,作为主角,悲剧到连个名字都没有。
拖到后面的cast,果然,就挂着一个“ghostwriter”。
这个没有名字的悲剧主角从接手前首相自传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倒霉透顶。
对于政治毫无经验的小作家凭着对真相的执著去挖掘不该挖掘的东西,最终得到答案了,小命也没了。
波兰斯基的电影一如既往地温柔并冷峻着。
作为一部悬疑题材电影,本片以首相的前任ghost的死亡为开场,没有一惊一乍的阴谋诡计和“追逐打闹”,唯一一场疑似追杀也只是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飙飙车。
最能体现悬疑色彩的也就是总也晴朗不了的天空以及荒芜的小岛景观。
无论是伦敦和前首相暂居的小岛,都是一样的阴冷潮湿,一片凄风苦雨。
像极了主角的心情:无聊、紧张到恐慌。
其实这也算是个在结尾异峰突起的故事。
之前一直装可怜的首相夫人,时而哭诉丈夫背着自己外遇,时而为丈夫的政治前景担忧,顺带勾引了Ewan419。
而皮尔斯南扮演的政坛明星则以“战争犯”形象出现,过于亲美和引渡恐怖分子对其严刑逼供,让他遭到抗议无数。
在调查过程中,主角和观众始终都在质疑首相的真实身份和所作所为,但事情却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
Ewan经历一番惊魂找到了真相。
这个ghostwriter差一点点就成功,就要掀翻大人物、曝出大丑闻了,然而小人物在巨大的黑幕面前没有反抗的余地。
开放性结局伴随着漫天飞舞的隐藏着秘密的书稿默默宣布着着主角的failure。
如果这是迈克尔贝或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主角一定英雄般经受一番洗礼,飙车、躲追杀、爆破、玩杂技、顺带谈恋爱——最后掀翻目标人物。
如果这是保罗.格林格拉斯的电影,主角一定是困惑并坚持着,冷静地周旋于各个机构,凭一己之力改变现状。
如果这是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主角会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和大人物同台对决,最后一定人仰马翻,正义不会总是胜利,但邪恶一定会以滑稽的方式收场。
如果这是彼得.杰克逊的电影,主角已经死了,他的灵魂会暗示其他人种种线索,他最终会上天堂,这是一部意识流的文艺片。
如果这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
主角会出现在不同的叙事结构里,区分过去与现在的也许是他的围巾。
整个阴谋会在非线性叙事里慢慢揭开面纱,但那只是冰山一角,等到结尾处,所有疑惑揭开,主角必将死得更惨。
…………………………可是这是罗曼.波兰斯基的作品。
写实,带着点无奈的戏谑,冷静地展现了一个小人物抗争未果的悲惨遭遇。
说他不幸倒霉也好,被人暗杀了也罢,但它就是能足够说明事实——在这个黑暗的社会,离真相越远越安全,nobody还是好好地做公民吧可是寻找真相也是愉悦的过程。
Ewan朝阴谋的始作俑者举起香槟,一脸恍然大悟的自信笑容——真是英俊得闪闪发光。
1969年,取材真实政治事件的法国影片《Z》获得获得戛纳评委会大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确立了政治惊悚片在影坛的地位。
1991年,奥利弗•斯通用《刺杀肯尼迪》证明: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的幕后黑手是美国政要,警察、联邦调查局、黑帮均参与其中。
容忍并捍卫民众质疑、诽谤、造谣中伤政府(官员)的权利,是民选政府的职责之一。
不怕血本无归,你拍一部外星人刺杀肯尼迪的电影也没问题。
亚当•斯密《原富》关于政府应以守夜为天职的论述,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政治文明。
美国一些科学家成立的名为“揭露‘9•11’真相的学者”的组织,出版了一系列论文、书籍和影碟,以证明美国政府一手导演了“9•11”事件。
任何人都可以论证他们的观点有何等荒谬,惟独美国政府没有置喙的余地。
为避免政府这个守夜人监守自盗、贪污腐化,美国制定宪法的总体精神,如易中天所言:“防官如防贼,防权如防火,防权力滥用如防洪水。
”饶是如此,尚且出了水门、军火门、拉链门,不把政府看紧些,那还得了?
2007年6月27日,迫于外界压力,美国反恐战争最坚定的盟友布莱尔,向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递交辞呈,结束了长达10年的首相生涯。
艺术家们不依不饶,当年就计划拍一部电影献给他。
2009年5月,罗曼•波兰斯基影射布莱尔的政治惊悚片《枪手》(影子写手)完成了拍摄;9月27日,瑞士警方根据美国1978年发出的时效31年的通缉令逮捕了76岁的波兰斯基。
金牌大导演在通缉令眼看就要过期及其针砭英美政府的电影即将公映之际被捕,顿时轰动全球,成为影片千金难买的最佳广告。
今年2月,处于软禁状态的波兰斯基,凭借《枪手》摘得第60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
与其说影片有多么优秀,不如说它契合了欧洲反战的潮流和对政府阴谋论的想像,尤其是导演戏剧性地被捕,几乎是“阴谋论”的又一个注脚,获得普遍同情。
《枪手》里的英国前首相亚当,为布莱尔量身订做:都生于苏格兰,学生时代都喜欢美女、运动和戏剧表演,从政后都热衷于美国的反恐战争;两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妙笔生花的布莱尔,1988年就在给《时代》周刊写文章,无须雇佣枪手代劳。
今年9月出版的自传《旅程》,全部由布莱尔亲自操刀。
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不遗余力地支持美国反恐战争的英国首相,都像是白宫的“枪手”。
然而,英美相同的价值观和历史渊源,使得阴谋论很难成立。
一战,英国向美国所借的10多亿英镑,因为三角债等原因,至今未还;二战,没有美国的横刀立马和大量军援,没有《租借法案》和《大西洋宪章》,英国早已沦陷。
战争过后,英国经济濒临崩溃,美国提供了43.4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2700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再一次挽狂澜于即倒。
2006年12月,英国总算还完了1940年代向美国借贷的78亿美元,英国财政部发表了兴高采烈的声明:“我们终于实现了承诺,偿还了美国60年前给予我们的支援,这些支援对英国打败纳粹德国及确保战后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
我们今天支持美国,就像他们当年支持我们一样。
”最有力的支持,莫过于像当年并肩打击法西斯一样打击恐怖分子。
亲美的布莱尔尽管屡遭国民抗议,但支持者同样人多势众。
否则,他不可能连续赢得3界大选,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位连任的工党首相。
美国高官策划刺杀肯尼迪算什么,知道英国为啥对美国亦步亦趋?
1970年代中情局就收买了英国首相及其夫人,这两口子是中情局的卧底!
因为发现了这个惊天秘密,两个“枪手”先后死于非命。
影不惊人死不休的波兰斯基,比斯通走得还远,将阴谋论推向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哑然失笑之余,“枪手”的阴谋论亦有其价值。
妖魔化政府,是为了促使其向天使靠拢。
有了学者、媒体、影视无微不至的“关怀”,政府、政客的每一个行为都被无限放大,在假定其存在“阴谋”的基础上张开想像的翅膀,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迫使“守夜人”在牢笼里行使权力,不敢越雷池一步。
(原载《看电影》9月)
轮船、岛屿、恶劣天气,《影子写手》有着跟《禁闭岛》近乎一致的开场,然而在进入剧情展开故事后,两部电影却有所不同。
除了意味深长的结局,观看《影子写手》的直观快感似乎不如《禁闭岛》,没那么需要动脑子,也不需要去领教导演的心理暗示和惊悚恐吓。
可是这么讲并不表示《影子写手》会缺乏悬念感,从主人公拿着书稿回家,危险就步步紧随。
深藏不露的黑手一直在左右整个事件,影片的气氛也非常清冷凝重。
由于知情太多加上与生具有的探知欲,主人公逾越了影子写手的职责,他想去挖掘前首相背后的秘密。
我们姑且把他称之为人性的光辉,可是电影给人当头一棒,好比波兰斯基当年的《唐人街》,仅凭一个人的良心和几个人的努力,想冲破沉沉黑幕实在有够无望。
波兰斯基一向擅长表现人性和世界的阴暗面,所以《影子写手》其实是个悲剧。
它不是理想主义般的堂吉诃德大战风车,而是遵循游戏规则的败下阵来。
有个名人说,政治上采取欺骗态度是软弱的表现,《影子写手》里的英美关系就是一个惊世骗局。
打从十几年前开始,英国就跟在美国屁股后面,亦步亦趋,普通人对此就有诸多猜测,而《影子写手》抓住这一点做文章。
当所有人直观以为是前首相出了问题,电影告诉我们事实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这是一部关于阴谋论的电影,甭管你看来是愤懑还是无奈,它的的确确是一部好电影。
- Who are you?- I'm your "ghost".That's the first conversation Adam Lang, former British Prime Minister, and his ghost writer had during their first formal/informal meeting at the airport. "I'm your 'ghost'", does that mean he, or those with that job title, is doomed to die, anyway? A ghostwriter, quoted from Wikipedia, "is a professional writer who is paid to write books, articles, stories, reports, or other texts that are officially credited to another person." As an unnamed third-party observer, he or she has the privilege to have a close look at their clients, and then composes in the name of their clients'.That doesn't really sound much hard, does it? Well, oppositely, it's quite a logical and practical dilemma——being an objective writer with work and life principles while being paid to write what he or she is told to. The job could be easy and breezy if one was hired by a pop star who is keen to debut his/her harmless little childhood, or an entrepreneur who is willing to share his/her life-long story of being hard-working, which is intended to be inspiring as well. OR, it could be as hard as life-or-death, if the case was about a controversial politician, like Mr.Adam Lang in this movie. This project doesn't smell normal right from the beginning, but the ghost writer still takes it due to the luring a-quarter-million payment. On his way of getting to know Mr.Lang, the ghost writer finds something weird about the death of his predecessor, so he follows his instinct to investigate it further, instead of writing the book as the "job" requires, and ends up dead, ultimately. 2 dead bodies, of ghostwriters'. I couldn't help but wondering, "would it still be the same if the story happened in China?", or let me put it in a more general way, "would it still be the same if the ghost writer was thinking and acting differently as 'to do exactly what you are told to, no more thinking'"? The answer is "of course not!" Why bother investigating if you could just simply do what you are told to and grab the money? What's the point of finding out which is true and which is not? Do I care about the truth, or will others care if I do?... Aren't we all familiar with those "why-bother theory", an energy-saving-oriented perspective which apparently aims at "efficiency" or, more economically, "performance price ratio"? However, in my perspective, it aims nothing but laziness and irresponsibility! Look at those unqualified commodities made in China (e.g. poisonous milk powder, poisonous baby toys, fake duvet etc), what the hell were those producers thinking when they made them?——"Who the hell will find out?", possibly I assume.There are quite a few features in this movie that deserve my appreciation, such as its perspective of penetrating the story, the cast and acting, and the background music etc, but the one I admire the most is the principle that both the two ghostwriters have shared in common——"heart", stay true to your heart and pursue nothing but the truth to the end. The road to truth is never smooth, or might even be too vague to be found out in the beginning. But there always is somebody who dares to step out, and there always are some "ghosts" who dare to build the road out of wildness. As Han Han writes in his own magazine PARTY, "There are always some kinds of principles that stay firm and strong, no matter how hard reality, sarcasm and ignorance is trying to beat them down. To work hard to achieve your dream is one of them." (“总有一些世界观,是傻逼呵呵地矗在那里的。
无论多少的现实,多少的打击,多少的嘲讽,多少的鸽子都改变不了。
我们总是要怀有理想的。
”-韩寒,《独唱团》)Keep working, as hard as you just started;keep trying, as faithful as you never failed. Here it is, the first review I wrote about the first movie I watched of 2011 on its very first day. 2011, I know I will love you as much as 2010, if not more. Life is and will always be fabulous and brilliant. Happy new year!
大师你脑子进水了吧
Shame on you!
包滿藝術外殼的商業片,拍得真的十分大氣,攝影配樂漂亮得很,很有大導演風範。不去抓細節找漏洞的話劇情其實尚可。
Wrong actor/actresses for a wrong movie. 強要Samantha Jones從良,是Kim Cattrall的痛苦,更是觀眾的痛苦。
重看@filmoteca 更喜欢了,阴郁深沉的景观,摄影机静默的游走,幽灵般盘桓的配乐造出绝无仅有的悬疑气氛,杀戮的锋芒一直潜伏在暗处伺机而动,直到最后一刻才露出冷光,或是游戏或是命运,都在漫天飞舞的手稿中宣告终结,再也无人知晓。
所谓惊悚啊悬疑啊,说实话,要不是看完了查影评,我根本就不觉得有,有啥复杂的呢?还大片呢
伊万变成老伊万了 还是爱他!ending激赞!
四星半,波兰斯基回归悬疑,以政治悬疑为外壳而不加掩饰的影射托尼.布莱尔。具备了导演典型的风格,音乐非常出色,MacGuffin抖得也好。最后五分钟真像希区柯克拍的,替人写自传不署名的幽灵写手不过是个“幽灵”,最后结局也让他成了真正的幽灵。
这这这
处处可见的真实和影射,也只有老到这个年纪的老妖怪才敢拍
没觉得惊悚 没觉得悬疑
分了三次看完,沉闷的剧情令我困得只想睡觉,呵欠连连——但是理所应当的看到了一堆讲究品位的豆瓣文青的五星。这些与我无关,看在取景与结局的份儿上给个三星吧。
罗曼波兰斯基永远成不了大师......那是首相夫人吗?那是个婊子!说什么叙事技巧, 把《阿卡汀先生》、《大卫戈尔的一生》往哪放,即便是许鞍华的《疯劫》都不弱于。。。 最大的秘密竟然是靠Google搜索解决的,滑天下之大稽。天降神兵式的结尾更是弱
小人物与大政治,很好看的悬疑剧。个人觉得如果把阴谋的成份去掉,纯粹拍成政治人物影子背后的真实,会更大气一些。玩弄阴谋虽然可以增加观赏性,但阴谋揭穿的一刻,想象力少了很多。有趣的是,前两天还看了Ewan演的同性恋,摇身一变成为作家,还有模有样的。
一步一步推向高潮,结尾很有张力。但是铺垫了两个小时未免太长了,可以再简洁点。
中途差点睡过去,不过还算可以。政界深似海啊,一点沾不得,观望已是很恐怖的事了,生命在政坛更是不值一提。
5/10. The storytelling isn't impressive, and it doesn't bear close scrutiny. But I love British accent.
Oh boy, politics is dangerous, but it is curiosity that will kill you.
ghost writer是枪手的意思。男主争取了一份工作,接替死去的助手,给首相做传记。小倒叙了一下,一具尸体被冲上海边,后来男主也去了此处调查,还做了一场平庸的爱(真厌倦你那套叙事了,现在大众都喊套路了。地点除了城市办公室,还有人烟稀少的海岛,木屋与门禁别墅,需要轮渡到达。一个自言不了解zz以便更了解人心的写手,得到了平庸,插足了英美恩怨的特务风云,首相夫人是美国特务,别墅里是她上级,首相被刺杀,前任写手和写手皆被谋杀。最后知道真相还递纸条,出门被撞的戏拍得妙,出画之后一辆车加速而过,高纸纷飞
各种氛围各种指,铺垫大师级,唯独梗太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