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隔离在家多日,开始把过往想看未看的电影一部部划掉。
突然还从来没看过第一部哈利波特,于是在三十一岁零一个月这天,下午在家把它看了。
事实上,不光是第一部,第一到四部我全都没看过。
第一次看哈利波特应该是2007年时的凤凰社,就在我要即将去美国读书的时候。
再往后面一直到大结局,也都一部不落的在电影院上映时补上了。
虽然从来没有前面的基础,但是总在道听途说和各种文字的间接引用中知道大概情节和基本设定,所以可以囫囵的理解剧情,和产生一些对于空中楼阁般的与角色的共情。
我还记得哈利波特刚开始大火的时候是初中,身边的同学基本上都看过,有些很热爱的还买了书,厚厚的一本每天抱着上下学,记得价格在当时对一个学生来说还算是奢侈品。
很多同学是爸妈带着一起去看的,我的父母并没有这样的闲情雅致,虽然他们在小学时就会给我买来厚厚的一本当时大火的《学习的革命》。
他们当然也没有提前读过,只是听说这是一本神书,而他们望子成龙。
一直到今天,我还非常羡慕那些能与父母看同样电影读同样小说的同龄人,我努力了很多年,但从来都没拥有过。
回想起来,初中的我刻意的回避着所有流行的文化,拒绝听周杰伦和SHE,而只买每一期的《轻音乐》欧西版和《我爱摇滚乐》,把里面送的涅槃枪花和曼森的海报贴在卧室的墙上。
当然,我的确很喜欢涅槃枪花们,但我想我当时一定明明也会很喜欢周杰伦,因为我也有想牵手带到外婆家的女孩,而很多对于庞大机器的愤怒相反却是强行产生和表达的。
当时的学习成绩正是最闪耀的时候,内心也最是桀骜和渴望展现,希望周围的所有人,尤其是那个我希望牵起手的女生,知道我与周围的人有多么不一样。
英语考试时我大概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就做完了卷子,然后开始用铅笔在考场的桌子上写下一个个自己知道的乐队的名字,从六七十年代的乐队起,八九十年代达到高潮,密密麻麻写满整个桌子,而其中的很多虽然我对其掌故很熟稔,却并没真正听过几首。
我当时心中可能隐秘的希望,等考试完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教室时,这个班的平庸蠢材看到自己桌子上写满了完全不认识的名字,会不会赶快报告老师,然后老师看了之后也感到震撼。
遗憾的是,这从来没发生过,我想那些同学莫名其妙的把桌子上的名字给擦掉了。
回想起来,就跟当时作文时天花乱坠的引用名人名言录里的冷僻内容一样,老师自然惊讶,但我当然从没完整的读完过罗曼罗兰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今天下午在客厅用投影看完魔法石,心情出于很多原因,非常复杂。
一部分与电影有关。
我已经知道了后面的很多生死和爱恨情仇,回到每个角色登场如若初见的时刻,而他们仿佛还不知道身边的敌友,未来的成长和人生的命运,自然感到格外的沧海桑田。
如今看来,作为流行文化,编剧情节是十分工整和经典的,有交织的光明黑暗,代际延续的血统,少年的冒险,隐忍的爱情,英雄的牺牲,当然更不用说魔法和奇幻。
每一代少年都有幻想的图腾,不知道上一代是不是圣斗士星矢呢。
但哈利波特很显然,在波澜壮阔的世界观设定和细腻的人物情感上,做到了真实与幻想错落的极致,就像穿墙而过的九又四分之三车站。
还有更大一部分可能与电影无关,因为它让我想起了十九年前,那个我想牵起手的女孩,那个抱着厚厚的哈利波特的书的男孩,还有一个姑娘,她唱歌好听,成绩不好,但告诉我她特别喜欢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我在心里嘲笑(甚至不记得当时有没有说出口)你英语那么烂,亏你记得下来这么长的译名。
我当时并不明白我为什么如此的不招同学们喜欢,而一直处在孤芳自赏和为那个我想牵起手的女生所不遇的郁闷里。
她如今都已经生小孩了。
十九年里一个婴儿会成年,一个少年会进入中年,中年人会老去,老年人很多已经去世。
我没想到时间过的这么快。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互联网泡沫刚破灭不久,而我在初中的教室里一边读书,一边听着窗外操场上篮球砸着篮筐弹开的声音,浑然不知大洋彼岸正在展开的精彩剧情我会在二十年后重新细细研读,并与自己的生活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粘连和回响,就像终于开始看这部电影一样。
迟到了半小时,进去的时候哈利已经在挑选魔杖。
对角巷依旧如此熟悉,然后是九又四分三站台。
弗雷德和乔治对着妈妈开认错人的玩笑,金妮那时还是在角落里不起眼的小女孩。
列车上罗恩和哈利一起吃的比比多味豆和巧克力蛙卡片依旧美味,只是不知道背面会不会也有另一位黑魔王。
赫敏还是那么学霸,德拉科还是那么油头滑面令人讨厌,莫西依旧热衷爆炸,纳威还看不出日后大帅哥的模样。
养了三脑袋狗和龙的海格本来就不可能是普通人,拥有极大权利决定学院分数的麦格教授和斯内普教授根本一直都是好人。
伍德学长一出场就知道初恋回来了。
邓布利多每次讲完话出现的食物永远这么吸引人。
斯莱特林坏得明显,教授们和高年级学长学姐们仿佛全程游离,找魔法石如同打怪。
没有关系,大家都还在。
Love is the strongest curse.厄里斯特镜里孤儿父母团聚,不知道你是否也看到了爱而不得的朋友。
十九年前在电影院没有落下的那张电影票,十九年后依旧在场。
也许该写十九个短幕以示对你的矢志不渝。
但那就不是我了。
我依旧爱你,永远爱你。
只是长大了,我变了,一切都变了。
刚刚重温了一遍“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很喜欢魔镜那一段。
哈利在无意中发现了厄里斯魔镜,并在镜中看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父母,于是每天都独坐在魔镜前等候,希望能再次与父母相遇。
这时,阿不思邓不利多教授却告诉他:世上最快乐的人,才能在镜中看到真实的自己,镜子反映出的,正是我们心中最渴望的事。
但镜子不能提供我们真正的知识或者真相,人类总是在镜子中虚度光阴,甚至因此而发疯。
人不能活在梦里,不要依赖梦想而放弃生活。
有时候会想,如果厄里斯魔镜真的存在,我们会不会忍不住去寻找它呢?
我想我会的,因为我好想看看自己内心深处最最渴望的东西,甚至是连自己都不太清楚的那种渴望。。。
距离哈利·波特收到霍格沃茨入学通知书,已经过去了整整19年。
重新在电影院大银幕看到《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已不再是少年。
有幸收到@圈哥观影团 邀请,和一群深度哈利波特迷一起观看高清4K修复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一种温馨又隆重的体验。
与2002年观看影片时的懵懵懂懂不同,如今再看哈利·波特的故事,多了一份关于世事艰难的感叹。
魔法世界不变,童心不改魔法世界不变,童心不改魔法世界不变,童心不改
重新在大银幕上看到高清4K修复版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一份在家里、在手机上、在投影仪上无法体验的享受。
正如活动主持人电子骑士所说,哈利·波特剧组在细节上的用心,是只有在大银幕上才能捕捉到的小美好。
就拿哈利·波特初入魔法世界人气最高的网红步行街“对角巷”来说,不论是每一个街头行走的巫师服装造型,还是各类店铺的招牌和橱窗展品,小到一本书的装帧,大到古灵阁庞大的地下银行,各种细节都经得起反复琢磨与推敲。
美术组在制作上的用心并没有白费,自从环球影城建立第一个哈利·波特主题园区至今,日本大阪、美国洛杉矶、奥兰多的哈利·波特园区都可以让游客体验到电影当中场景100%的还原。
除了场景和道具的还原,吃货罗恩最喜欢吃的巧克力蛙和虫子软糖、邓布利多吃过的比比多味豆,包括后来哈利·波特因为没有监护人签字而错过的黄油啤酒,都在环球影城里成为游客最爱的爆款。
更别提每一位去环球影城的巫师都会骄傲地穿上自己支持学院的服装——红底金狮格兰芬多,绿底银蛇斯莱特林,蓝底铜鹰拉文克劳,黄底黑獾赫奇帕奇。
靠颜色和院徽,就能一眼认出自己的同类。
更重要的是,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故事开始,对魔法世界的存在深信不疑。
尽管第一代JK罗琳的书迷现在已经三十而已、四十不惑,但是对国王十字车站 9¾站台、霍格沃茨学校、各类神奇动物的存在,永远保持着一份天真的想象。
这份超越年龄的想象力与童心,是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开始的奇迹。
那些还半信半疑的人,或者试图否认魔法世界存在的麻瓜们,也许只是你们被施了遗忘咒太久,忘记得太快了吧!
每一个人都曾经是哈利·波特,入学通知就是被拯救的青春啊如果说海格拯救了“被嫌弃的哈利·波特”,那么JK·罗琳就拯救了全世界不愿长大的童真。
从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问世,全世界的孩子们心目中多了一个举着魔杖拯救世界的盖世英雄——哈利·波特。
和所有的玛丽苏故事一样的是,这主人公平凡得不能再平凡,除了额头的闪电疤痕,哈利·波特只是女贞路上一名平平无奇的不懂事小屁孩。
不善交际、不知道如何讨好身边的人(特别是对自己抱有敌意的人),学习也好、生活自理能力也罢,都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甚至连自己的头发都不是很听话——这样一个对自己并没有什么自信的11岁男孩,像极了懵懂无知的自己。
可是我也有想要证明自己的那一刻。
从收到霍格沃茨入学通知书那一刻,从古灵阁取出巨额遗产的那一刻,从对角巷人人仰慕自己的那一刻,从骑上光轮2000追逐金色飞贼的那一刻,从念出咒语的那一刻……和哈利·波特一起盼望着拥有强大信念,和哈利波特一起拥有一颗勇敢无畏的心。
这就是每一个热爱哈利波特系列的影迷、书迷,内心深处最炽烈的信念。
在这一次的观影会上,一个女孩的发言令每一个在场观众都感到动容。
作为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人,也经历过工作生活上的大起大落,曾经感到伤心失望委屈down到谷底。
但是她将哈利波特的咒语纹在手腕,提醒自己,我也要勇敢。
后来那些曲折都会成为过去不值一提的插曲,如今她和大家一起坐在影厅里,重温18年前看过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有一个声音始终在心里回响:我要像哈利·波特一样,一直勇敢下去。
是的,有一种勇敢,是伴随着这一代人长大的记忆。
这种少年的勇敢,是哈利波特跟着海格勇敢地离开弗农姨妈,是纳威制止同学再给格兰芬多抹黑,是学霸赫敏违反校规校纪,是罗恩用自己的牺牲换取队友的前进,是每一个霍格沃茨校友都为之骄傲的品德。
从2002到2020,重温那些虐心的小细节对所有喜爱哈利·波特系列的影迷书迷来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无法超越、无法复刻的经典。
永远的初代邓布利多,扮演者理查德·哈里斯2002年去世;凶悍的弗农姨父,扮演者理查德·格雷弗斯2013年去世;黑面守护者斯内普教授,扮演者艾伦·瑞克曼2016年去世;公元前382年就开始制作魔杖的奥利凡德,扮演者约翰·赫特2017年去世……这些永远不会再对哈利·波特微笑、发飙的大人们,在他们最好的时刻,把他们最好的表演,用光影刻在了哈利·波特的世界里,也永永远远地活在了我们影迷的心里。
就算是哈利波特的扮演者,如今已经是31岁的大叔模样,把他演艺生涯巅峰的盛世美颜,留在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当中。
这些时光的舍予和遗憾,就这样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长大了。
回顾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总有些年少时看不懂的,如今都能看懂了。
更有些年轻时候崇拜的,如今却已经倒塌了。
赫敏小姐,放在2020年的审美来看,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蓝盈莹。
业务强、爱学习,也有颗张扬爱表现的心,想拿第一名绝对不会害羞,在她的字典里,违反校规被扣分,是比死还要可怕的事情。
当初觉得赫敏是智商高情商低,现在觉得赫敏举高高手想抢答的样子,真的可爱。
罗恩同学,只要有他的画面,十有八九嘴里都塞满了零食。
问啥啥不会,做啥啥都错,能吃又闯祸,顶嘴第一名。
这不就是告别会上哭着说“干啥啥不行,跟老板吵架第一名”的杨超越嘛!
可是老天爷也会给笨孩子赏饭吃,让他/她们也有了被人看到、被人喜欢的机会。
就算是学霸赫敏,也有解不开的棋局,罗恩就是这样的一盘棋。
纳威同学,就是你身边最轴、最耿直的那一款。
他认真起来,你就算有一万个理由也别想说服他。
他迷糊的时候,有点蠢有点萌,让人忍不住想敲敲他的脑袋,提醒他你又忘记做作业了。
但你又很庆幸,他是你队伍里最坚定不移的支持者,有他在,你很踏实。
马尔福少爷,和他身后摇旗呐喊的斯莱特林大旗,都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念。
信奉斯莱特林的明星真的很多,科比就是其中一位最出名的。
提到喜欢斯莱特林的原因,科比的理由,可能也是众多粉丝的理由:“因为最好、最强、最有能力的巫师都来自斯莱特林。
在斯莱特林学院有最好的魔法课和教育。
有好奇心,渴望学习,所以我更像是斯莱特林巫师。
”
斯内普教授,当年看到这位教授的心情,应该是加过哈利·波特滤镜的,觉得这位老师顶着一头油腻的头发,眼神里永远有一种捉摸不透的恨意。
十年后才明白,斯内普教授眼中看到的并不是那位一年级新生,而是一生挚爱留在这世界上,唯一相同的瞳孔。
麦格教授,很像身边喜欢碎碎念的老师/职场前辈。
她总是不忍心看到年轻人走弯路,忍不住提醒波特先生,您又违反校规了,格兰芬多啊又扣了十分。
麦格教授还有点可爱,其实她也很好强好胜,只不过喜欢在人前维护自己严肃一面而已。
看到优秀找球手哈利·波特出现的时候,还不是兴奋得眼睛里闪星星。
邓布利多校长,是时隔近20年之后观感差异最大的一位。
小时候带着哈利波特滤镜,觉得邓布利多就是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天神,每到危急时刻都能一招致命神勇制敌。
现在再看邓布利多,不管是把襁褓中的哈利波特送回弗农姨妈家避难,还是“无意中”送上厄里斯魔镜,都在邓布利多的算计之中。
海格、哈利·波特、赫敏·格兰杰、罗恩·韦斯莱、斯内普,每一个学生和老师都不过是邓布利多的一颗棋子而已。
而哈利·波特,让我们明白了一件事。
世界上最强大的魔法和咒语,是爱。
护我风雨无阻前行,教我勇敢挺身而出,助我无畏无惧拼搏的,是爱。
从2002到2020,我们终于看懂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影片的评论不多,可能因为那时还没有豆瓣。
看过的人很多,可能看完也懒得再评了吧。
原著是初中时引进的吧,当时很多班里的女生读。
嫌小说厚,没去看。
电影错过了,也懒得补,于是一部又一部错过。
因为混血王子有IMAX加3D版,所以决定要看。
这才开始从头看起,描绘了一个奇幻的世界,佩服作者的想象力。
只是那项运动实在有些无聊,纯粹是为哈利设计的。
喜欢那面镜子,很有哲理。
设置了一个悬念,到最后才揭晓。
不错的片子,小演员很可爱。
9.7.19晚写于外公家
永远是童年最好的回忆,我永远相信我也收到过霍格沃茨入学通知书,只是猫头鹰迷路了没找着我家- -最最最喜欢的还是赫敏,依旧是我女神啊,在里面简直不能更萌一开始高举着手非得回答问题,后来拿了一本特别厚的书说是借来消遣,魔法会的也是很不少,简直学霸之魂熊熊燃烧还有说一些罗恩不懂的问题时那明显的来自学霸的蔑视,萌化了好么!
要爱死这个小姐姐了
前几天的时候又看了一遍,看到罗恩从马上摔下来的时候我就想这些孩子真的有责任心啊。
就是说,那些孩子,仅仅那么小,就已经知道了要拯救校园,知道了与恶势力做斗争,知道了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他人的生命,是社会教给他们的还是自己学会的。
我不知道。
总之是被他们的责任心感动了。
就是这样的。
第一部在大荧幕重温后,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惊为天人的童年滤镜碎了。
不过只是碎了一颗星,从五星跌到了四星。
大荧幕观影会把感官开启到最大,让我有了许多新的感悟。
看完整个系列后再看第一部,会发现很多铺垫,世界观事无巨细的完整,所有状况背后都能找到合理解释。
比如动物园里和蛇说话;韦斯雷夫人在第一次在火车站热心帮助独自前去坐车的哈利就知道她对于麻瓜或孤儿的立场;哈利独自坐在一个车厢没有熟识的朋友,见到罗恩跟他说话后一定非常开心,所以当罗恩尴尬的拿出饭团时就慷慨的拿出金币买了所有的好吃的两个人一起吃;赫敏乐意示好,在车上就认识纳威并帮忙找青蛙了。
但是放大后也发现了不足之处。
从儿童视角看,不同寻常的巫师校服,精美的城堡校园,能上天入地的魁地奇,都足够惊奇。
但是如果我当年三十岁,可能跟现在看到《爱丽丝梦游仙境》、《JOJO的奇妙冒险》差不多。
服化道的惊艳不足以抵消剧情的不合理和内容的稍稍低龄。
例如:姨夫一家不堪通知书的扰乱竟然举家搬到与世隔绝的海岛;海格出现在电闪雷鸣的深夜渲染的无比恐怖;教授惩罚学生离开城堡的手段竟然是派海格带领三个一年级生去黑森林找独角兽……很多情节为了展现魔法世界的奇幻做了抓马的设置,包括配乐、演员夸张的表演。
当我开始审慎的琢磨这部电影到底拍的如何时,我知道我已经长大了。
最戳我这个成年老影粉的是厄里斯魔镜前老校长劝哈利不要沉迷的这段。
人都有软弱无力的时候,所以镜子有其存在的价值,这也是当初镜子被造出来的原因。
但是人的缺陷会让自己活在过去而无法勇敢迈出新的一步。
这也是镜子要被撤走的原因。
白发苍苍的老校长说出这些话,是令人信服的。
另一段令我陷入沉思的,是伏地魔的脸在奇洛教授的后脑勺上狰狞地说,世界上没有善恶只有有权利和没有权利。
我到现在也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错的。
作为一个忠实的哈利波特粉丝,我能将1-7集小说倒背如流,里面几乎每一个的细节我都记得。
将一次元的小说变成三次元的电影,在电影界十分常见。
但能够将如《魔戒》《哈利波特》这类与现实世界差别很大的小说还原,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魔戒》我没有看过原著,但是电影我却已看了无数次,我曾经试过通宵看《魔戒1-3》的电影加长版,从一个电影粉的角度来说,《魔戒》无论是选角、配乐、摄影还是背景都是一流的,尤其是宏大的战争场面,总让我忍不住就心情澎湃想流泪。
也许是因为我未曾看过小说,所以可以怀着赞叹的心情看《魔戒》。
从《魔戒》电影可以看出导演对《魔戒》的爱,他将中土世界里的风土人情都描画得极其美丽,人物形象丰富立体,人物间的情感碰撞十分自然。
总想着要找个时间将《魔戒》的小说看一次,也许在我N刷电影时会有新的体验。
而《哈利波特》不同。
我是先接触《哈利波特》的小说的,而且太熟悉里面的细节,总会忍不住用批判的眼光来看电影:他们有没有将美丽的魔法世界还原?
他们有没有糟蹋J•K•Rowling的一片苦心,有没有对《哈利波特》的爱?
我带着无数的疑问,在8集哈利波特里穿梭而行。
不过我也知道将《哈利波特》与《魔戒》电影做对比,是不公平的。
我对《哈利波特》电影的感情是复杂的,因此也隔了这么些年才写这个。
我喜欢电影里人物、场景等的高还原度,但人物之间的对手戏略显生硬,无法将书中字里行间那些细腻的感情一一表现。
这也是无可奈何,毕竟《哈利波特》里的演员都是小朋友为主,即使容貌能有几分书中的神韵,但却是“一开口就暴露了”的级别,成人演员们的表演相对而言更为自然。
而且《哈利波特》电影的导演换过好几个,每集电影之间不像《魔戒》那样风格统一。
到第四集之后,当故事内容越来越复杂,画面色调越来越阴暗,导演大刀霍斧乱改的程度就越来越严重,那种“赶快拍完赶快上映赶紧收钱”的商业片感觉让我十分痛心。
如果没有读过小说,可能电影还是不错的。
但看着导演乱改剧情,我总怀疑没有读过小说的人有几个能看懂这部电影。
2010年7月15日,我在台湾时刚好赶上《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上映,我坐在电影院里忍不住泪流满面。
这是我最喜欢的《哈利波特》的电影的结局。
从我2000年读的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到之后经历每一次的期待,到看见第一集电影时的惊喜,到现在2014年,14年,这是陪着我长大的童话,哈利、罗恩、赫敏都长大了。
电影里的每一个选角都是那么地契合原著,是他们将那些单调的文字里没有形象的人物具象化,是他们使小说里的人物及场景可以跃然纸上,但他们都长大了,他们终将离开魔法世界,但我还不舍得毕业。
《哈利波特》之后,再无《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场景还原度:5颗星 人物还原度:5颗星 情节还原度:5颗星这一集还原度爆灯。
我最爱的一集!
我依然无法忘记当年看这部电影时的欢呼雀跃,真的是还原得太完美了!
他们就是我心目中的《哈利波特》,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都使我脑海里模模糊糊的形象全部具体了,而且我并没有幻灭。
作为一个小说改编的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完美的。
尽管情节细节上有所删减,但基本上故事都完整地呈现了。
先说人物选角,从一出场的邓布利多、麦格教授、海格、德思礼一家,还有哈利波特三人组,到之后出场的霍格沃茨所有人,韦斯莱一家……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选得太!
好!
了!
而我第一次看见可爱的小丹尼尔就一直在感慨“他就是我想象中的哈利波特!
”他一脸呆萌地将哈利波特初次接触魔法的手足无措新鲜好奇完美地呈现,加上眼镜、生日等等元素,我认为他就是为哈利波特这个角色而生的,He’s born to be Harry Potter!
以至于之后看他演绎其他作品会有不安。
他为哈利波特而生,为哈利波特走入了娱乐圈,他已经付出了那么多,但哈利波特的完结不能让他的演艺生涯也完结,看得出他为摆脱哈利波特而转型做了相当大的努力,但离开了哈利波特他还能走多远,we’ll wait and see.比起罗恩和赫敏,哈利比另外两人更难演,因为他是小说的第一人称,有太多太多的内心戏,丹尼尔在这一集的亮点是还原度高+呆萌,比起另外两人的演技还是略输一筹。
罗恩与赫敏的扮演者戏路都蛮广的,这两人的颜艺在第一集里就可见一斑,虽然略显造作,这是小演员无法避免的。
尤其是当年的Emma Watson,那么小就把赫敏初见罗恩和哈利的那种小高傲演绎得活灵活现,Emma Watson不愧是我的女神!
而最让我惊喜的也从一而终地喜欢的是韦斯莱双胞胎,那样的默契,那样的恶作剧口吻,那样的“不羁放纵爱自由”,抱歉我言语贫乏已经不知道怎么形容我对他们的爱了!
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而言,书的内容相对少,而电影的篇幅有限,作为系列的第一部,《魔法石》更急于向世人展示制作团队对《哈利波特》这部小说的还原度是多么负责任。
小哈利住在楼梯下的碗柜房间、对角巷里的琳琅满目、古灵阁“可恨的小推车”、霍格沃茨学校礼堂的天花板,还有霍格沃茨的桌上的美食(例如在万圣节上,满桌可爱的苹果、南瓜),这一部给所有的忠实粉丝是一个惊喜,那些所有只在书里的魔法场景都如此真实的反映在屏幕上。
而且我还终于见识到魁地奇时怎么玩的,开心导演也不失时机地加入一些有爱的小细节,我相信这一部导演对哈利波特是有爱的!
例如一开始哈利波特选魔杖时那些小细节导演改得很好,在书里小哈利只是乱挥一下奥利凡德就会神经质地换,而电影就更加直接用错魔杖就会打坏东西抗议,虽然删除了奥利凡德碎碎念每支魔杖的规格的台词(我认为是可惜的!
)但也算是不错了。
例如哈利波特初次与伍德练习魁地奇时当放开金色飞贼时波特能清晰看到金色飞贼在飞,而伍德却周围看看不到,说明小哈利果然是有天分做seeker的。
例如斯内普教授,除了每次教授出场导演都有镜头特写小哈利的双眼,还加入了教授在小哈利第一次比赛前鼓励他!
神啊!
罗琳绝对告诉了导演所以才加入这么一个情节!
而比赛时赫敏看到教授全神贯注念咒时,如果留意的话可以看到奇洛教授当时也很专心地注视着哈利。
对于哈利的同学,本来这一部除了三人组以外就只有纳威有一些描写,不知道为什么导演突然为西莫加入了爱爆炸这个属性,结果这个梗从第一集用到第八集乐此不疲。
海格养龙的那一段基本还原了小龙出生的描写与海格满眼的爱意还有马尔福的偷看,虽然删减了很多“送小龙走”之类的情节,但比起小说,反而觉得电影的进度到之后的禁林冒险进度都更合情合理。
而寻找魔法石的旅程的还原度也很高,包括三个头的路威,只可惜面对着魔鬼网时罗恩的经典吐槽“你还是不是一个女巫啊”没有了;好奇怪为什么钥匙要攻击人。
还有赫敏的经典推理也没有了,残念。
但巨型棋盘的还原度超高啊,罗恩的演技在棋盘对弈时非常好,那种果敢、决断的牺牲精神还有“人家虽然很勇敢但人家还是怕痛的”全部都表现在脸上了,罗恩同学做得好啊!
最后再说说一些小遗憾的,例如分院帽没有唱歌,皮皮鬼没有出现,小赫敏对校规不那么在意了变出来的果酱罐里的火啊,圣诞晚会啊,还有哈利波特在镜子里应该能看到一大家子人嘛,但是一直只有他爸爸妈妈出镜了,估计是找一堆人也不容易(其实找丹尼尔的亲戚来演不就好了?
)。
有一个不太合理的就是海德薇明明住的是猫头鹰棚屋,怎么老出现在哈利波特的宿舍?
最遗憾的是邓布利多的演绎跟我的理解有所出入的。
邓布利多在书里感觉上是个老顽童,但在电影里他太严肃了。
“笨蛋、哭鼻子、残渣、拧”这句台词居然也没有了。
这在最后哈利与邓布利多的对话中非常明显。
在书里,邓布利多是非常轻松愉快的,甚至在最后的对话里都一直在打趣,但在电影里他却非常严肃,甚至一点笑容都没有。
还有哈利波特问的“第一个就无法回答的问题”,哈利波特在电影里根本就没问!
魔法石,贤者之石,贤者之石能够让人生命延续,名字与作用都跟钢之炼金术师里的贤者之石一模一样,而且魔法石也是炼金术师制作的。
想到这里,我对尼可•勒梅的六百年生命有点不寒而栗。
第二部持续更新,敬请期待。
故事完整流畅,构建的魔法世界初步成型,三位小主演也是演技十足。
哈利的人物设定自带使命属性,或许更适合小孩子看,成人看了就知道结局,意思差了点。
幕后大boss现身比较意外,挺好。
最喜欢的第一集哈利波特,丹尼尔这时候养眼啊,罗恩滑稽啊,艾玛聪明伶俐啊。
3个小朋友第一次的合作就初期的好。
哥伦布导演果然是小鬼当家拍多了,各种逗趣和儿童惊悚桥段。
布景;色调;服装;道具;特技;镜头运用都超赞。
节奏也恰到好处,果然是魔法世界的开篇。
悬念,紧张,离奇,喜剧充实着整部片子。
没创意没剧情没惊喜光有个名气在那,“魔法世界”一个这么大这么尽情发挥想象力的题材框架就装了这么点东西?全六部剧本的用脑量还不及辛普森一季里的一集。喜欢这个系列的孩子是要多缺乏想象力啊!好了我看过了,知道这东西是怎么回事了,完成任务!
全世界都看过就我没看过系列。原来前两年爆火的生日蛋糕是海格送给哈利波特的同款;豆瓣的9又3/4勋章是他们去往霍格沃滋的车站站台号;麻瓜这个词就是指不懂魔法的人;网红怪味豆就是他们那里的“特产”。太可爱了,一帮精灵般的孩子们在这个造梦世界里畅行。经典作品就是放在何时看都不会过时,2001年就能有如此别具一格,为后世留下模范教科书的魔幻电影,或是基于原著的精髓,但电影实实在在带来了我印象里最想看到的魔法世界。替童年惋惜,如果小时候我看了哈利波特,我的童年之梦可能都会为此魂牵梦萦,能做更绮丽的梦。长大后慢慢补吧!
作为儿童片,本片是合格的
这么好的素材拍得这么生硬,缺乏层次和空间感,通篇打怪升级,解锁支线任务。奇洛围巾里的大葱呢,奇洛和斯内普的暗斗呢,奇洛-斯内普-哈利的三角博弈呢。我记得小学读原著时,隐隐觉得邓布利多利用了哈利,同时又觉得反派利用了邓布利多的利用哈利,同时又担心邓布利多是否知道反派利用了邓布利多的利用哈利……这种信息的套娃,在《火焰杯》中达到了顶峰,而电影拍了个寂寞。
第一次进入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
如果一部电影只是把小说场景一尘不变地搬过来,毫无作者性、技巧性和个人风格,倒不如说这片导演是JK罗琳。
好低幼啊 当年我还小的时候那么火也对这个系列提不起兴趣 现在果然还是 全靠萌萌哒的小演员撑下来
有没有不是it's in your blood这种血统门阀的奇幻故事。snape挺妖娆。
在「魔法石」这部里有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哈利的选择。他和分院帽说「不去斯莱特林,只要不是斯莱特林哪里都可以」,分院帽说「你确定吗?你去那里可以成就大事」。他勇敢地做出了一个选择,甚至愿意在这个选择里放弃「成就大事」的可能性。早在这一刻,就看到了哈利的无畏胆量和过人勇气「pure nerve and outstanding courage」(第一部结束时邓布利多给他加分的评语)。这件事之后也在邓布利多和哈利单独的谈话中出现过,为了让哈利能够有更强大的能量,邓布利多点出「重点在于你选择了什么」。其实我们一生中能做的选择很少。往往是想做选择的时候没自由,能做选择的时候不敢做。我不能说我做选择的勇气都源于哈利波特这部电影,但它确实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就让我知道勇于选择的重要性。
这么普通一个电影,都能8.7粉,豆瓣还是不行啊…第一次看这个电影,一想电脑里还有7部,我天啊,真的不想看了…
哈利波特所有的影片都给3星吧,10年不短,陪伴我很久!
霍格沃茨是最好的魔法学校!
20120908重看一遍...发现第一部...真的是儿童片欸...
领略一下20年前的特效水平。空中橄榄球?最后是放寒假了吗?没看懂。
拍给小孩子的电影,剧情逻辑太天真了根本无法用成年人的逻辑来看,如果是二十年前的自己可能会打五星,能排top30实在是虚高了。
哈利波特的10年影视化之路也见证了21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一种景观——作为伴随青少年成长与阅读口味发展而动态发展的文学创作与影视改编。作为最低龄化倾向的首部,无论是魔法世界、怪物和反派的设定,还是最终决战前的「过关任务」都符合低龄儿童的口味,从角色设定上无论是罗恩还是赫敏、甚至马尔福和那威各具特色,反而是哈利波特作为「天选之子」充满「主角光芒」事实上除了萌之外并没有多少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点。
?????我的豆瓣是不是bug了 这部我怎么可能没标记过? 不说十级我也是哈利波特八级学者啊
我是个普通的人,以至于完全无法共情于他。甚至到了打boss,也是迷迷糊糊就获得了能力,他的一切都是出生时就决定了的。我嫉妒。可是我嫉妒又能怎样,只知道跑到这里打一星。哈利波特全程就会抿嘴眨眼,跟个呆逼似的,最后说他勇敢无畏。我反而觉得赫敏才是真正勇敢那个,并且也用坚定和勤奋为自己的勇气做好加固。就好像在银行里把犹太人比作妖精,这本来挺有趣,可是当全片下来都在告诉我,有些人只要抿嘴眨眼,管他平时有多无所事事,那也叫大智若愚,他也能备受关爱而不可质疑。因为这一切出生时就定下了,就好像那个用嘴讲剧情的弱智黑帽子说的,无需真正认识,只需加以评价:又一个xx家族的。
那时候是有多可爱啊,刚接触魔法的种种新鲜和刺激,比起后面的黑暗剧情以及丹尼尔越来越大叔的模样,真是怀念这里啊。
童年的美好回忆果然还是禁不起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