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宁写于1月3日)在用镜头讲述边缘和底层人群的人生境况方面,比利时的达内兄弟早已形成了他们的风格,平实而朴素,深刻而通透,兄弟俩的《两天一夜(Deux jours, une nuit)》,也秉承着他们一贯的现实主义特色,不造作不矫情只叙述,令一切显得贴切自然,简约内敛。
有人认为该片被呈现得过于平淡,缺乏起伏,个人却认为这种平淡尽显了达内兄弟的深厚内功,纵观达内兄弟的作品,《美丽罗塞塔》、《孩子》、《儿子》、《罗娜尔的沉默》、《单车男孩》等等,哪一部不是看似平淡,实则充满了反映现实社会的充沛的力量?
而达内兄弟影片的剧情起伏,其实无处不在,特别当人物遭遇命运的洗礼和人生的拐点时,那种仿佛引领着观众静静地站在当事人身旁,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感受,令观影所产生的深切余味袅袅不去。
这部《两天一夜》以平缓而稳健的手法,讲述着患有抑郁症的底层女工桑德拉为保住自己的工作,必须在短短的两天内说服同事投票让她留下来的故事,而这个投票,是要同事们在留下桑德拉和拿到1000欧元奖金之间做出选择。
人心再次被搁置在利益面前进行着默默的拷问,工友们对待桑德拉的态度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缺钱的工薪阶层,1000欧元对他们来说是解燃眉之急的重要收入,于是,在权衡利益和体谅他人的同理心之间,该片为观众打开了一扇可以直视的门。
影片颇有耐心又构建有致地再现着桑德拉的一次次拜访,一次次说服,从表层形式上来看,这是一次次机械化的重复,但事实上,每次的寻访过程和每个寻访之间都各有逻辑,次序和路线是精心设置的,虽然大多数场景都是桑德拉站在某处和工友对话,但那场景的调度和画面的构图都是悉心打磨过的,只是达内兄弟用极其巧妙洗练的手法,将这十几次的会面构架的不落痕迹,仿佛水过无痕一般。
和每组工友的对话内容虽简略,却也都恰到好处地再现了人物心理层面的外化,也暗藏着一些可能的转机和期待中的变化,虽然这种转机期待很可能是一厢情愿的。
令人欣慰的是,陷入困境的桑德拉在找工友相助时,依然保有着她的底线和自尊,她没有摇尾乞怜,没有打煽情牌,她只是一遍遍地重复着自己必须留下来的理由,对大多数人来说,最难做的是人的思想工作,正常人面对这样的局面都有可能崩溃,何况一个罹患抑郁症的人。
玛丽昂·歌迪亚给出令人信服的演出,她的表演令她和桑德拉这个角色的契合度相当高。
对主要人物白描到令观众贴近她的内心,对她的工友们又只做到了画龙点睛的高度概括,在表现这组西欧工薪阶层的群像图时,达内们的手法堪称大师级别,他们的影片很少以没完没了的哲思来讨论基础人性,也不矫揉造作的隐喻说教,他们对待片中人的态度仿佛是没有态度,只是诚恳地再现着人们如何和生活困局对话,并试图找到一条可行之路,此次的《两天一夜》和以往作品唯一不太相同的地方,大概就是结尾的那点暖意吧。
(杂志约稿)
本文首发公众号:墨一的电影漫聊近几年院线电影和短视频很多狗血剧情太多了 让我一看见就恶心 除此以外 还有很多现在流行的红绿色调滤镜和高饱和度的院线电影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几年好多院线电影和网大都在用这种色调 真的很丑看的多了 一看这种电影就觉得是故事叙事不足 希望用摄影来拆了东墙补西墙的手段 欲盖弥彰 包括今天去看《大风杀》也是一样 叙事完全不能深究 除了震耳欲聋的音效 我感知不到影片里的人物情绪和观众的呼应 这些电影仿佛盖在高楼之上 我们需要买票才能逛上一小会 而这一小会的景色 也很单薄 有些甚至是人为的 回家睡完一觉啥也记不清而最近看的这部《两天一夜》 宛如一碗山泉清水 洗刷了我的精神和情绪 让我可以相信电影带给我的洗礼依然是美好的 是有希望的这部电影是2014年上映的比利时电影 也是2014年戛纳电影节上放映的影片剧情非常简单 一个刚走出忧郁症的女工 育有两个孩子 房子也是租的 面临工厂裁员辞退 但她还有一线希望 可以在一个周六日里 说服工厂里其他16个人 如果有一半以上的人愿意放弃奖金留住她 那么她就可以继续工作 领到工资影片全程主要就是拍摄女主桑德拉去挨个拜访 询问每个人是否愿意留住自己 放弃1000欧元的奖金 摄影机全程多是手持拍摄 以第一视角展示桑德拉面对不同人的反应 她刚刚从忧郁症中走出 又遇到裁员 还需要靠药物维持精神 而且她需要在两天一夜里挨个拜访 支持她的人屈指可数 拒绝她的人不在少数有人需要这笔钱养家 有人需要这笔钱修建房屋 有人需要这笔钱支付房租水电 每个人的理由都再正常不过 拒绝 甚至不需要这些理由而这些 也是桑德拉的困境高密度的拜访 和这种心里需要承受巨大压力的沟通 让她几近崩溃 如果不是男友陪伴和药物维持 或许她早已崩溃 拜访的过程里 她被冷漠 被同情 被关心 被打 被拒绝 但在每一个拜访的过程 她没有强烈的情绪波动 只是安静的去和同事沟通 用平静应对 尽管事后她会因为不同的反应而产生情绪波动 但在沟通时 她始终保持理智和一丝平静这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 它平实的记录一件事情 全程没有配乐 没有任何高饱和滤镜 平淡如水 只有几首车里偶尔播放的摇滚乐 没有煽情 没有强加设定 镜头和剧情平静到甚至像纪录片拍法 但越是这样 越能在平静中感受到电影和生活产生的某种张力 越能感受到人物与观众的情绪共鸣 因为我们能感受到一种真实观众会愿意相信这个事情就发生在身边 就发生在此刻的某个地方桑德拉的每一次哭泣 每一次流泪 每一次被拒绝 每一次兴奋 每一次听到愿意帮助她的人的回应 观众都能清晰感知到 而这些感知的瞬间 是一部电影可以带给人最重要的东西 那是一种影像呼吸 是我们的视听 情绪 感知与电影真正产生共鸣的瞬间 也是我会爱电影的瞬间电影的结尾 桑德拉只拿到了一半选票 但这不足以让她留下主管事后找她沟通 愿意重新聘用她 也同时将奖金发给同事 但代价是16个人里有一个需要合同到期解聘离开 而她到时就可以重新上岗 桑德拉拒绝了 她不愿意以这样的方式回到工厂结尾 她给男友打电话 虽然失业已成事实 但她脸上开始出现笑意和一种自信 她说她会重新再找工作 或许她依然还会焦虑 但走出来的那一刻 阳光正好 她似乎不再害怕了 摄影机没有再跟随她 而是停在了一处 拍摄她离开的背影 阳光照在她的身上 仿佛将阴郁都晒干了这部电影时长仅有95分钟 剧情很平静 但逐渐看到后面跟着桑德拉的视角去拜访那些同事 观众的情绪也会被逐渐代入 这是生活本身的真实性和电影的虚构性产生共鸣的时刻人生充满各种苦难 电影该做的不是放大或缩小 也不是欲盖弥彰只取一瓢强行煽情和凸显人类伟大而是真实的展示和记录越是平静的 真实的 越能在人心深处构筑起一个桥梁 这个桥梁是随着观看者的时间阅历 生活经验 对自身和他者感知的增强一步步搭建起来的 随着时间推移 会非常扎实 安全 充满韧性所以我爱这样的电影 它足够真实 足够坦荡 对比如今院线电影里的那些情绪冲突 它的安静更加珍贵足够让我在这样一个结尾 慢慢闭上双眼 回想整部电影 每一个细节 每一帧动作 回到这样一个构建在现实基础上的梦里希望大家都能遇到这样的电影和瞬间 那会是你无比兴奋和铭记的瞬间 永生难忘
作者:彼得·布拉德肖发表日期:2014年8月21日译者:八月三十一评分:★★★★★(五星为满分)
在这部令人心碎的电影中,达内兄弟可能已经超越了自己;它被设定为一部典型的工作生活剧情片,一部典型的职业工会剧情片——尽管在这部剧情片中,工会因其缺席而引人注目。
玛丽昂·歌迪亚微妙而出色的表演撑起了一切;她是达内兄弟选择的第一位一线明星,但却从不像一个被贬低到严峻的社会现实主义环境中的外国名人。
歌迪亚看起来很真实,听起来也很真实。
这位极其聪明的表演者已经找到了与题材的完全真实的关系。
这是部激情澎湃、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电影——21世纪职场版《十二怒汉》。
歌迪亚饰演桑德拉,一位有孩子的已婚妇女,在精神崩溃后回到一家太阳能电池板工厂工作,却发现由于官僚的极度懦弱,管理层实际上让她成为了牺牲品。
她是提供给其他员工的《苏菲无抉择》(注:原名为《苏菲的抉择》)的主角。
在她离开期间,他们意识到没有她也能完成工作,所以现在他们提议解雇桑德拉,让其他人都更努力工作,每人有一次1000欧元的奖金作为甜头——用工资降低后的储蓄金来支付。
绝望的桑德拉迫使奸诈的员工代表让-马克进行投票。
他们是想要他们的奖金,还是拯救他们的朋友和同事桑德拉?
投票在周一早上进行,所以桑德拉必须在周末四处奔波,挨家挨户地拉票。
她必须忍受乞求同事让她回去工作的痛苦折磨,这些人迫切需要这笔“奖金”来维持生计。
如果桑德拉能从16票中获得9票,她就能摆脱困境——也就是说,她又回到了最初导致这场噩梦的、引起分歧的、令人疏远的工作岗位。
除了绝望,她没有什么可以提供给她的朋友和邻居。
随着焦虑的增加,她的抑郁症也变得严重:过度换气、喉咙收缩以及令人担忧的阿普唑仑(注:治疗抑郁症的药)上瘾。
这比她的工作更危险。
其重要性都在其片名《周末》(注:即《两天一夜》)之中。
这是每个人宝贵的休息时间,这是他们花时间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或装修家的时间,或处理必要家务的时间,或指导少年足球队的时间。
这就是他们在一周的其他时间里工作的原因;这是他们的生活。
而桑德拉正在闯入他们的生活——正如她意识到的那样,这让她的肠道绞痛不已。
她拜访的每个家庭都很难过和不安。
她请求他们同情她,他们也请求她同情他们,这种阴险的选择导致了分歧和沮丧。
一位同事在纯粹的自责中泪流满面,说他没有早点站出来支持她;其他人则不高兴,模棱两可。
桑德拉常常会失败,留下争吵或婚姻破裂,或一场互殴。
然而,她必须这样做才能够生存:她必须坚持下去,以建立一个共识,推动舆论越过临界点。
她必须失去的是尊严和冷静——这正是工作应该保护的东西。
达内兄弟拍了一部精彩的社会现实主义剧情片,具有真实的叙事张力,这在他们的作品中是新颖的。
这让人想起肯·洛奇的《面包与玫瑰》,在那部电影中艾德里安·布洛迪饰演一位工会运动者,他四处拜访大楼,劝说惊恐的清洁工加入工会:他(至少一开始)是个令人深感不安的存在。
至于这家太阳能电池板公司,它似乎有个工会,因为已经强制进行了投票,所以管理层会遵守,但这是一个管理和规范他们上级的决定的工会,他们当然没有强大或团结到足以断然拒绝阴险的奖金/桑德拉抉择。
但团结是电影的主题:事实上是工会。
这就是桑德拉在她崩溃的情感状态中,试图通过民主选举中的多数票来实现的目标。
这是歌迪亚的又一次伟大表演。
她克制且庄严,她似乎和她饰演伊迪丝·琵雅芙(注:《玫瑰人生》)时一样渺小而脆弱;然而,即使在最绝望的情况下,她也散发出决心和力量。
歌迪亚再次展示了她是一个多么出色的技术型演员:她脸上的每个细微差别和细节都清晰可见。
她令人信服且感动,这部电影也是如此。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的审慎魅力
牛逼的电影的感染力在于它的恰到好处,你不会觉得被教育了,也不会过目即忘。
《两天一夜》就是这样的片子,很生活化很温暖,不煽情不表态。
清清淡淡之间有着揪心的紧张感,观众最后跟着女主角Sandra迎风走、有阳光,随之释怀。
故事简单到剧透了也不影响观影。
一个因抑郁症要被解雇的女人,需要在一个周末劝说同事投票放弃奖金、选择她留下。
达内兄弟过人之处就是白描了Sandra这个角色,敏感、寡淡、脆弱得极度真实。
在劝说同事的过程中,Sandra面对一直支持她的丈夫说了句“你不爱我了,我们都4个月没有做爱了”。
你本带着好莱坞的定式期待着歌迪亚一场“奥斯卡时刻”的发飙戏,可她只是和丈夫相望了一下,两人继而无言。
这一刻两个人为了讨生活的辛酸以及对彼此拥有的理智的爱无需再表。
我体会到了那种绝望感,不需要让全世界像看真人秀那样窥探着你活得有多苦,没有力气再叫嚷着伤人,这种无力感是说出话后不知道怎么继续。
同样精到的细节还存在于一场又一场Sandra劝说同事的戏。
有人批评这些劝说戏的拍摄没有变化,但没有变化在我看来就是最好的呈现方式。
有人瞒着妻子在杂货店搬货物,他能体会Sandra即将失去工作的痛苦,但他无能为力;有踢足球的硬汉上来就飙泪,只因他内心的不安和淳朴的歉疚;戏份较多的被家暴女人,她情绪与决定的转变成为一条暗线,使Sandra劝说别人的行为影响到了其他女性,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
比起之前我很喜欢的《他人之子》,达内兄弟似乎越来越阳光了。
但在我看来,他们的段位又一次提升了。
已经无需用电影来表达自己的ego和风格,他们创造出自己的语境,用镜头捕捉他们关注的人、故事和情绪。
简单至极,内功深厚。
片子的production design特别突出,歌迪亚家里面的色彩搭配特别漂亮,蓝绿(谁知道这叫什么绿?
)色的洗手间墙壁、白花天蓝色的卧室壁纸,连摄影师最讨厌的白色都拍出了干净的french chic,pd方面绝对行云流水又有风情。
歌迪亚那几身中产蓝领标配的衣服本身都谈不上好看,但在符合她人物特征的同时把她的脆弱美进一步放大了。
歌迪亚各种panic的时刻没有像好莱坞那样简单粗暴地sweat the character(参见《蓝茉莉》里凯特布兰切特每每情绪波动总要在化妆上让她汗水连连),反而不多不少就让人物去感染观众,而不是用技术来“强化”人物。
之前很期待玛丽昂歌迪亚的演出,结果更加惊喜赞叹。
她的明星特质全部消失在人物中,她就是Sandra,又脆弱又坚强,不贩卖自己的伤悲却又时刻激起别人的保护欲。
我昨晚看完这部片子,今天起床后到现在还念念不忘。
恰到好处是极难的大师笔法。
没有造作的人性探讨也不堆砌容易被过度解读的隐喻符号。
只讲了人们在抵抗生活,一如既往。
相比此前无可比拟的骄人成绩(两次金棕榈,一次评委会大奖,一次最佳剧本,一次影帝,一次影后),达内兄弟今年的戛纳之行,意外地以颗粒无收而告终。
《两天一夜》为何遭遇滑铁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不妨从一般意义上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对其作品做个简单的回顾和梳理。
形式上,最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达内标签,大概就是手持摄影和配乐了,而内容也即剧本创作这一块,根据他们电影的风格特点,姑且将其分为主题和结尾。
摄影兄弟俩是拍纪录片出身,对真实客观的苛求想而易见,摄影选择手持更可谓顺理成章。
及至拍故事长片,这一得心应手的技术得以延续,其特点主要有二:一是跟拍和摇晃,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罗尔娜”和“罗塞塔”的背影都曾让人印象深刻,奥利弗·古尔迈更是被网友戏称为“后脑勺影帝”。
至于晃动,在《罗塞塔》《他人之子》两部影片里,运动镜头产生的眩晕感绝对和杜可风的摄影有得一拼,观者要是处于微醺的状态,怕是可以直接给晃吐。
第二则是大量的特写和近景,因为画面逼仄带来的幽闭恐惧感,则可以和阿布戴·柯西胥作个比较(简单点说,柯西胥的色调似乎要偏暖一些)。
但结合剧情,在表达生存状态的未知性,不安定性和展现人物心理的矛盾纠结上,强烈的晃动和压迫式逼视镜头无疑发挥了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作用。
和娄烨比较,二者的区别则主要体现在镜头长度和情绪酝酿上,达内的手持要更加简短干脆,或者说,他们喜欢直接用镜头去参与叙事,而娄烨,却更愿意固执地分出部分来抒情。
此外,现阶段值得一提的手提摄影导演还有安德里亚·阿诺德和卡林·皮特·内策尔,整体而言此二人都应该划到达内一脉,安德里亚·阿诺德甚至有青出于蓝的迹象,《呼啸山庄》是个人看过最好的手持作品,而去年斩获金熊的《孩童姿势》,则更像是内策尔向达内兄弟的致敬之作。
配乐一句话概括他们电影配乐的特点,那就是几乎没有配乐。
可能正是因为如此,人们也就更热衷于拿它来说事,比如在《一诺千金》《罗塞塔》《他人之子》里,不用配乐约摸等同于抛弃修饰,还原现场,这种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无疑极好地契合了影片尖锐沉重的主题和冷静客观的姿态。
而用到了配乐的两部影片,一是在《罗尔娜的沉默》的后段,突然飘出了《贝多芬C小调第32号钢琴奏鸣曲》,另一部则是四次用了简短配乐的《单车少年》。
该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呢?
据导演的采访交待,并没有过多考虑用或不用的特别之处,觉得那个地方应该用,所以就用了。
(大意如此)最新这部作品里,达内兄弟在自然声效之外,还利用车载音乐让观众听到了两首歌,《La nuit n'en finit plus》是一首听起来悲伤的歌,彼时Sandra的走访求助之路并不顺利,处境可谓喜忧参半,她要求丈夫把关掉的音乐重新打开,更甚至,还用一种哭着笑的表情跟着哼唱。
而第二首摇滚乐较之前一首要更激昂振奋,跟唱人数也由二人增到三位,导演用递进比较的方式将这两首歌曲点缀其中,其用意不言而喻。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妙用有源音乐的技术未必就扯得上突破创新,因为此手法先前早有预演,它和《孩子》里放车载CD《蓝色多瑙河》其实如出一辙。
主题达内兄弟向来关注比利时底层人民的生活,其电影主角也总离不开那些身处社会边缘的年轻人(移民者、失业者、寄居在收容所里的人),“良知的觉醒”差不多算是他们作品的母题,其拿手好戏是拿个人良知去和残酷现实作一碰撞式较量,以达到用一丝熠熠生辉的人性之光来照亮这个冷漠现实世界的目的:《一诺千金》里少年伊戈为了照料租住在自己家里的劳工妻儿,不惜选择与父亲为敌;《罗尔娜的沉默》里的罗尔娜则因为良心上的不安,执拗地选择了一条与预期南辕北辙的路逆风飞翔;《罗塞塔》里的罗塞塔最终走投无路,其原因既有生活上的困境(一再失业),也有精神上的压力(愧对朋友),而唯一的朋友却在关键时刻以德报怨,来到她的家门前;《孩子》里的布鲁诺为自己的铤而走险付出了锒铛入狱的代价,但最后时刻的天性未泯,也是他重新赢得女友的关键;《他人之子》仅用一个形式上的假象,就将一场貌似无法收场的复仇心路历程倾刻化为无形;《单车少年》里澄澈纯净的少年心思,更是反衬出成人世界的庸俗和滑稽。
从这个角度考量《两天一夜》,Sandra求助同事的同时,其实也是一次直指对方良心的拷问,更是一场回照自身内心的修炼,可惜,因为单调重复的造访过程,影片在故事的饱满度上,无法做到繁复丰饶,这也是《两天一夜》较之此前作品的一大不足。
结尾相比于当今影坛愈演愈烈的裹脚布式“史诗情怀”,达内兄弟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这大概也是戛纳对其看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朴素自然的艺术追求之外,尤其值得一提的还有他们剧本的转折。
每每剧中人物做出决定的关键时刻,达内兄弟的惯用手法是从不闪回,也不铺垫,不同于一般影像酝酿前因后果的常用之规(其实当然又有,只是已早早溶入到细节当中),他们更着力于当下瞬间的把握和呈现。
所以这样的决定往往既突兀,又惊艳,个人眼中,这才是达内兄弟区别于一般导演的根本所在。
而这样的转折,在电影的结尾处出现居多,这也导致他们的作品总是渐入佳境,总是手起刀落,总是戛然而止,总有一个好结尾。
比如《他人之子》和《罗尔娜的沉默》的结尾,轻盈如一道闪电,却足以划破长空,体现了极具智慧的巧劲,又兼有文学性。
反观《两天一夜》,Sandra自杀那场戏差不多算是整部电影里面最具戏剧性的转折,在做决定之前,有她在车上和一对儿女打电话的一幕,整个过程玛丽昂脸上的表情不悲不喜,接下来镜头一转,Sandra细心地帮两个孩子把床铺铺好,然后下楼跟丈夫说出去买他们明天野餐要吃的三明治,再下来,是一个追随镜头,拍她从远处走向镜头近处,然后继续走向另一端的远处商店。
很难想像,在这一过程中,她其实已经做好了自杀的决定。
而此后,同事及时登门造访带来的喜讯,将其夹在了绝望与希望的两难境地,但影片没有就此停留于这个类似《罗塞塔》的发挥点上,而继续前行的结果,再如何呈现光明与黑暗的对立,终是没有超过这一幕,这也使得影片的格调和意义,模糊定格在了“心若在,梦就在,大不了从头再来”的励志上,不能不说是又一大遗憾。
达内兄弟拍出了桑德拉抑郁症的真实状态:忍不住哭泣、严重时躯体化(说不出话)、只想睡觉(逃避现实)、自杀,药物只能暂时稳定情绪,而整个人其实是垮掉的。
桑德拉患上抑郁症,和她的处境有关系,她即将面临失业。
就像丈夫安慰她说:“无论谁处在你这个位置都会崩溃”,但丈夫对她不仅只是共情,还一直耐心鼓励和帮助她一路抗争。
通过努力争取,周围的一些同事也以投票支持她的形式给了她继续战斗的勇气。
在这个过程中,桑德拉获得了治愈、成长和珍贵的情谊,这比保住一份工作更有意义。
所以即使最后依然被解雇,桑德拉也说:“我们打赢了一场胜仗。
”这就是斗争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
斗争本身就很重要,就有意义。
关键之处还在于,桑德拉最后拒绝了老板提出的要她不久后回来接替另一个被开的人,她坚守了自己的底线。
资本家把劳资矛盾转化为劳动者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为了离间劳动者,破坏他们的团结,便于更好的统治。
选择让另一个同事失业还是自己获得1000元补贴?
这场投票本身就是不正义的假民主。
对员工来说,是一场关于利益和人性的考验。
达内兄弟拍出了每一个人处境的艰难,以及他们不是一开始就能站在桑德拉这边,他们有犹豫和摇摆,但最后还是做出了道德选择。
就在过去不久的时间里,我也同样地被别人选择着,但不是选我和钱,而是我和另一个人。
那是开学时候,要评上一年奖学金,按上一年成绩排名我理应拿到,但是却半路杀出个从来没有过的规则,说要综合以往的成绩,综合回来,我正好被砍掉了。
我们班班长知道这不公平,决定以投票进行,评我和另一个男生。
五千块的奖学金说多其实也不多,只是我当晚觉得这规则很不公平,哭了一晚,都后来,我的投票也输掉了。
我没有很在意那五千块,也快要忘记这件事了,只是看到《两天一夜》这样的投票时,我又再一次想起这件事。
尤其是当玛丽昂歌迪亚抽泣着说:“我跟她关系还不错,她连话都不跟我说”的时候,我想起了和我一起被投票的那个男生。
我曾经认为他是我在大学时期最好的异性朋友,没有之一,可就在奖学金评选那段时间,所有人都来跟我说这对我不公平,希望我不要难过的时候,他却一句话也没有跟我说过。
后来我跟学长谈起这件事,学长以过来人的姿态对我说只是因为我付出得太多了,只是我一厢情愿,其实在他的心里我可能还没那五千块重要。
我第一次很切身地体会到人情冷暖。
这样的事情,以后可能还会经历更多,我没办法拒绝,我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
可是我仍觉得很难过,我们才大三就已经这样功利。
我庆幸的是,我跟女主一样坚强,不至于被这样淡薄的人情给粉碎掉。
后来我主动去找那个男生玩,看起来和好如初,但是我知道不可能再像从前一样了,我的感情不能交给一个认为钱比人重要的人。
在我心里,朋友远比这些身外之物重要,我也很希望我在别人心里能重要得过这些东西,在我觉得疲惫困顿时伴我走过艰难的时光。
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捷尔吉(Lukács György)针对写实主义作品曾提出“典型性”(typicality)这一说法。
所谓的“典型”,根据Lukacs所说,是指写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既代表着他们独特的虚构性存在,却也是在某一个大社会历史环境下具有某种社会群体性特征和历史辩证进展特性的具体化存在形式。
而毫无疑问,从Lukacs的典型性角度出发来看,电影《两天一夜》的即将下岗的女主角Sandra及她在这两天一夜里所拜访的同事便是这样一种具有写实主义特点的存在。
玛丽昂•歌迪亚扮演的女人Sandra是一个曾患有抑郁症(depression)的,正在恢复中却不得不因为所在公司的不景气即将被迫下岗的人。
她偶尔歇斯底里、精神不稳定、焦躁、疑虑、自我否定、依赖药物,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缺乏足够的理智操控力和过多的精神能力和能量”。
她代表了以追求利润为最终目的的资本社会中一群注定被边缘、被社会主流群体远离和漠视的精神病患者:他/她们往往因为精神疾病而不被社会所接纳,在工作中很容易被列入首位被排斥者,他们的治疗及康复得不到众人的信任,而这些怀疑和排斥往往又加重他们的病情,如此恶性循环下去。
而这样一群人,他们被社会贴上一个共同的标签——“抑郁症患者”,在这个标签之下,人们对他们的了解和印象也无法脱离病症症状。
他们被抽象成一种病的具体人物化代表,而个人主体(subjectivity)的身份(identity)不再重要。
而在达内兄弟镜头下的Sandra又不仅仅是这样一个具有社会历史性群体化的代表,她屡次神经质般情绪决堤的另一面,是她面对自己孩子时忍痛的坚强,她整理孩子床铺时的细心周到,她对避她不见的旧好友的理解宽容……无处不表现了她独特的主体性。
除了在她嚎啕大哭及过量吞服抗抑郁药的场景,她去同事家一次次的拜访和说服也逐渐剖丝抽茧地透露出她在与人相处、遇事待人时独特的处理方式与做人原则。
她的形象在达内兄弟一个个巧妙的特写镜头下不再止于一个单调的抑郁症康复女性,而善良、试图坚强起来、愿意帮助他人、宽容……这些带着脉脉温情的人性的一棱一角也逐渐在她身上丰满起来。
《两天一夜》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其故事情节的平淡叙述继续与好莱坞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商业模式相背离。
大量使用的人物特写镜头也是对演员的巨大挑战。
可也正是他们大胆使用的特写镜头和安排巧妙的故事结构,让人物复杂的情绪真实而鲜活地表现出来,每一个镜头彰显了一个个细节,看似平淡,却让人回味无穷。
生活中总会遇到被不公正对待的时刻,事件随机、反反复复,通常出现在我们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候。
哲学中将这种现象描述为实然与应然的鸿沟,不可逾越。
无论你是谁,身份地位如何都无法改变它也无法阻止它对你的伤害。
sandra因抑郁症影响了工作,重返工作岗位的时候却面对即将失去工作,公司管理层进行了某种不公正的投票,让其他员工在她和自己的奖金之间做选择。
本就备受打击的sandra无法接受这个结果,在好同事的争取下,她获得了再一次争取选票的机会,但需要去说服大部分人放弃自己的奖金。
听着就是一个反人性的抉择,让其他人去与自己的利己性去做抗争。
单纯的从利己性出发还不太足够去描述故事里描述的情况。
故事里的公司管理层发现在少一个人的情况下,只需要适当延长其他人的工时,公司仍能够运转。
那么sandra要如何去做选择呢?
无论对同事、sandra都是不够公平的。
按照公司的规定她生病请假是可以受到保障的,同事们每个人分担了一部分她的工作也是理应得到那份奖金的,那么就没有别的选项了吗?
一定要在她和奖金之间去做选择吗?
每个人都说到了这个选择的不公平性,却没有人去质疑给他们创造选择的一方---管理层。
大部分的成年人经历的多了,那些曾经在自己世界里闪耀过的东西都在逐渐变得暗淡,在悄然流逝的时间中慢慢丢失了自己孩童的心性。
好奇、惊奇、简单的快乐、愤怒、质疑、反抗,那些直接的情感表达都在不断重复的生活中磨成了无趣和沉默。
他们的眼睛里不再有光,不再感到惊奇,不再拥有持续的热情。
在如死水的生活困局中沉不下去也走不出来。
但是比起孩童,成年人的抗压、抗击打能力都在提升,与孩童不同的是,成人能更好的接受原本世界的样子,而不是活在自己想象中的世界。
他们看到了自己世界中的实然和应然的裂缝,并根据自己的可接受程度创造出了不同的应对方式。
两天一夜的时间里,我们看到了人生的百态,每个人,每个人背后的家庭都因为一笔钱进行着艰难的抉择。
有的人觉得自己应该得到这笔奖金,因为这是他辛苦换来的,sandra生病是她自己的事情;有的人虽然认为自己应该得到奖金,但是对sandra置身于这个境地感到不公平,自己也无能为力;还有的人,即使认为自己应该得到奖金,但是面对sandra不公的境地感到无法接受,选择了保住sandra。
这部电影中公司的职员基本都处于同一生活水平线上,谁也并没有比谁好更多,大家都是为了争一份薪水养家糊口。
我不认为这一笔奖金能从根本上改变哪一家的生活品质,我当然也不觉得sandra就只有在这家公司工作这一个选项。
我认为人有的时候就是会被一些目标或者一个执着的概念蒙蔽,没有办法理性的去思考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
电影结尾,管理层和sandra谈话跟她讲她这一次争取选票的行为让他们刮目相看,她只需要忍耐几个月等他们解雇另一个人之后她就可以回来了。
sandra拒绝了这个提议,她看透了他们的把戏,这一次她选择放弃恐惧。
从头到尾,公司管理层都在利用每个人的恐惧心理去支配他们的选择,员工们没有办法一起对这种不公的投票进行反对吗?
不,大部分都受不了,但是他们害怕自己得不到自己应得的那份;sandra难道没有办法拥有更好的选择吗?
不,但是她害怕自己再一次被病症打到,对药物上瘾甚至遇到打击第一反应就是去嗑药。
所有人都陷入了只有,才的恐惧怪圈之中。
这个世界上,很多事都不是我们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去扭转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面对那些无可奈何时就那么快的投降。
几年前的时候和一个海外长者讨论social decay,面对总是不尽人意的depressed reality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我没有更好的策略,我的应对方式很直接也很简单:“there are too many debates about good and bad, about self-conciousness. i guess we have to believe in something unknown, some values that help us feel good about ourselves,something that helps us to have a little faith in humanity. it is those things that guide us making choices and actions. i am not someone whose eager to do great things, but i wish one day when i have to leave the world, i could say that i've been honest to myself for all my life. for that i have faith in love, kindness and wisdom and always lead by it. righteous or wicked is not the critical issue, i will try my best to think out of that concept. 正义的界限有的时候是非常模糊的,立场不同角度完全是会变化的,与其在被有强烈立场影响下做选择,不如试试用美德去引导自己的内心做选择和决定。
在诸多美德中,善良的意志是我们最应该听从的。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写到:”如果由于生不逢时,或者由于无情自然的苛待,这样的意志完全丧失了实现其意图的能力。
如果他竭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仍然还是一无所得,所生下的实施善良意志(用尽了竭力所能及的办法),它仍然如一颗宝石一样,自身就发射着耀眼的光芒,自身之内就具有价值。
“对我来说无论如何,遇事竭尽全力去做自己可以做的,保持自己最大的善良,拥有一个足以安心存在的理由是任何事情都不能动摇的。
相信美德的力量,相信善良意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应对实然与应然的裂缝,对抗虚无与恐惧。
唯心的解释,我们拥有一个干净的灵魂就会拥有一颗安静的心。
任何境遇下我们都是拥有选择的,我们可以选择善良意志。
做了这个选择之后就会获得勇气去承受之后的一切问题。
善良无惧。
p.s 这个故事里我太喜欢sandra的伴侣m了,拥有善良、包容、耐心和爱。
希望可以遇到这样的另一半,again i m not looking for one of a kind, but a kind one. only someone kind who knows how to love.
电影院里看了Dardenne兄弟新片《Two Days, One Night》。
边缘人物间的纠葛、高度戏剧性与极简形式间的张力、结尾前三分钟的峰回路转,一切貌似都没有变,但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很糟。
我边看边生闷气,觉得每个演员都很差劲。
我不能干脆利落地说它不好,反而得花很长时间考虑为什么我会感觉很糟。
这证明了它的观看价值。
最令我耿耿于怀的,是故事的结尾。
一个底层人物捍卫自己的经济权利,在对资本链有所撼动之时,最终还是凭借老生常谈的“良心”来行事。
这造成一种失落。
并非我期待的来自左派的声音。
它落入了道德说教的窠臼,设置问题的同时也在简化问题,就像一本儿童读物所做的那样。
电影手册评价犀利:这是达内兄弟最为俗套工整而平庸的一部作品。
朴实的剧情片,讲述的只是事件本身。穿插着女主角的精神和生活状态。影片没有煽情,没有渲染,没有丝毫做作。但无声的力量还是很打动人心。看着玛丽昂美丽的眼睛,我也无法拒绝她。战胜自己的人任何时刻都是闪闪发亮的。
写实的剧情,文艺点就完美了
这么现实的片子,叫纪录片得了
请投我一票
不知为啥,我觉得这部不好看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除了剧作实在是不在达内兄弟水准线上之外),是它的质感太数码了,打光也蛮精细,连夜晚也是敞亮的。场景是漂漂亮亮的房子,墙纸和衣服还是一个色系的,整一影像质地就没苦大仇深的感觉
7.3/10
具有相當程度社會學樣本意義之影片:設計規則將裁員轉化為員工內部爭鬥的老闆,效勞於老闆的爪牙,看似接近了中產生活、但一旦失業就幾乎意味著致命的發達國家藍領勞工群體,影片對這三類人的刻畫皆堪稱精准。女主角必須在兩天一夜中,讓每名參與裁員投票的同事親眼見到她,親耳聽到她向他們訴說自己的境況和訴求,才能喚起同事基於樸素道德意識的幫助,影片對於“見到”的必要性的強調,頗具哲學意味。從結局看,女主角似乎是失敗了,但她卻說她覺得自己勝利了,這既因為她以自己的被裁保住了非裔臨時工的職位(這又是一個“見到”的故事),也因為她通過這一系列讓外界“見到”自己的行動,證實了自己作為社會中人的存在性。2022年5月28日14:00於百麗宮獵德4號廳,達內兄弟電影回顧展廣州站場次甲。
典型的轉移矛盾的投票啊,一想到其中一個合同工會因此而失去工作就直接代入女主的心情了。以及,我女神真的是我女神,很難得又一次全過程都在欣賞演技,幸福!
桑德拉经济危机一旦发生最先遭殃的一群人中的一个,有时候现实中的选择就是那么有限,1000欧还是一个比自己处境或许更艰难的工友的生活?就能难倒很多人了。桑德拉重复了很多遍“我觉得我像个乞丐”,在生存的窘境下尊严基本是只能被残忍地舍弃。玛丽昂戏好~
三星半。达内兄弟的作品诚意依旧、水准持平、放眼小格局的现实主义小品,关注欧洲经济低迷下的贫穷者。事业女工在拉到八比八的选票后重新面对道德困境,生活是艰辛的,但道路上还是有很多阳光,于是她选择从头再来。中间那段歌词悲伤但旋律欢快的歌曲点题作用明显。
「失业抗争歌」。
真的觉得好无聊啊…求人帮忙好歹也要请个客送个礼啊…还有,工会哪去了?
走路的时间差不多占全片的十分之一了,金融危机,企业裁员。一个抑郁症刚好的女员工被集体投票离开公司所作出的反击。虽然8vs8以一票之差,但BOSS为了平息众人的不满决定九月份聘用回她,可代价是停止续签一名员工的合同。她选择拒绝了。其实大家都没有错,只是现实如此,不是他们太现实,本就是这样
75/100 #FIFF26# 相比于分析其中的政治结构、事件的流程与结果,更倾向于看到这个资本控制的体系下普通抑郁症患者的情绪感受,作者性体现在如何以更不露痕迹的方式让观众记住Sandra衣服的颜色、她穿的鞋,注意到她服药后的一系列被放慢的动作:手轻微颤抖、在水龙头喝水、慢慢地解开鞋子拉链、脱下鞋子...也许电影更重要的不是挫折与进展,更不是焦虑感与抑郁症“奇观化的呈现”(为了表演被看到或是什么目的),而是看看能否传达一些不太有明显痕迹的感受:比如可以稍微解脱时人物不允许自己庆祝,因为焦虑在不久后就会再次取代看似胜利的感受...
几乎放弃了所有的电影技巧,太生活化。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女猪脚吃了一盒安眠药后知道事情有转机后又惊又喜地去洗胃,这个桥段很出乎意料地喜欢。
玛丽昂歌迪亚演得不错
人性的电影
达内兄弟一贯的风格,中间一度觉得有些矫情,但是到最后越来越觉得活着对谁来说都是一场战斗,对于现在的许多欧洲人来说应该会很感同身受吧。
“得了抑郁症的女主角让人替她拉票以防失去工作, 但是老板反悔了禁止投票,女主角只好去找新工作了。”又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电影拍了一个半小时。待业在家的女主角还对着一直对她不离不弃的老公吼什么“你对我只有同情没有爱”让我觉得这电影和我的三观也严重不合。蜜汁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