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朱莉与朱莉娅

Julie & Julia,朱莉对朱莉亚隔代厨神(港),美味关系(台),朱丽与朱丽娅,茱莉对茱莉亚,茱莉与朱丽叶,美味厨神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艾米·亚当斯,斯坦利·图齐,克里斯·梅西纳,琳达·伊蒙,海伦·凯莉,玛丽·莱恩·莱杰斯库,简·林奇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09

《朱莉与朱莉娅》剧照

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2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3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4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5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6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3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4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5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6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7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8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9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20

《朱莉与朱莉娅》剧情介绍

朱莉与朱莉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对工作感到灰心沮丧的曼哈顿下城发展公司员工茱莉•鲍威尔(艾美·亚当斯Amy Adams 饰)决定用一年时间实践美国最受欢迎的电视名厨茱莉亚•切尔德(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第一本食谱《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中的全部524道菜,并写博客记录每日进展。与此同时,电影平行穿插茱莉亚•切尔德随美国新闻署任职的丈夫保罗•切尔德(斯坦利•塔奇 Stanley Tucci 饰)于1948年来到法国巴黎居住,学习烹饪,并历经十年艰辛出版厚达七百多页的《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过程。茱莉•鲍威尔在模仿茱莉亚•切尔德的历程中终于找到了自我,而随着博客浏览量的增加,就连茱莉亚本人也得知了茱莉的存在,但结果却在茱莉意料之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做我太太一百天夜读惊魂我爷爷和奶奶的故事Menina奥林匹斯的陷落惠镇珀尔侦探社第一季紧急救命特别篇另一个战场混账人间汉太尉杨震老爸老妈的浪漫史第五季天才基本法智龙迷城X我的婆婆怎么那么可爱猛犸象唐尼的成年派对奥斯卡的美国梦后厨爱你·不能说的秘密迷失1971强制措施神之水滴第一季法兰西爹来靠美女与纯情男废物之火黎明时分的年轻人们生死博弈情陷夜中环梅根失踪少年名捕

《朱莉与朱莉娅》长篇影评

 1 ) 梦想加速器

你有一个稳定住所,是租来的还是买来的不打紧;你有好一些密切的朋友,你们既可以逛街吃饭无所事事,也能够聊任何你可以描述出来深刻的肤浅的问题;你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前途不算坏,待遇不太赖,共事者里也不乏风趣可爱的人物;你有亲密伴侣,或者没有,那也只是暂时的问题但是,为什么,你还是会经常感到疲倦,忍不住想要常常抱怨,偶尔歇斯底里,并且在某一天,比如某个雨天,没来由的感到生活的无趣味,感到你的人生,从头到尾就是灰蒙蒙的没有色彩的撞钟人生到底一个人,怎么才能有光华神采,由内而外,充满活力能量如果你还没能来得及,有足够的生活的历练和沉淀,那么至少,还可以有梦,或者再至少,有方向Julie & Julia,就是这样engage了我,这engage与美食无关它让我相信,烹饪,把它作为一项事业,或者其他的任何东西,摄影也好,写点酸文也好,养兰花逗蛐蛐也好,收集人体骨骼或者各种奇怪的东西也好,只要是你所愿意的自主选择的,然后把自己投入其中,你就会奇妙的发现,身体的万万个细胞都被动员起来,耐性,坚定的意志,执行力,所有你以为你缺失的优秀品质,就在你身上,正在你身上,闪闪放光 (好励志好励志阿)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走到公众认可的有成就的地步,但是,who cares,这是我一个人的事业,跟所有莫名其妙的人,不明就里的人,完全无关(又好励志好励志阿)再当然,在这之前,你得清楚明白,自己的意愿生活在这里,梦想在哪里,这是没有人可以帮助解答的问题如果你的问题是,生活在这里,梦想在那里那么借鉴一下电影,做一个短期计划,应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再加强一下,公之于众,让狐朋狗友,七大姑八大姨用眼光和口水来监督你毫无疑问,你朝你的梦想,前进了一大步

 2 ) 煮出我天地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无法阻挡命运把我们送到何处,脚踏实地却时常感觉虚空,但我们至少可以抓住一种坚持,如使用固定的玻璃杯子喝水,清晨起来擦擦植物绿色的叶子,每日为味蕾加一点惊喜。

钱锺书说过:“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磨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有人造的,音乐和烹调。

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做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

”日渐情感麻木,却常被美食一击即中,可惜人间美味越来越少,加之囊中羞涩,五星美食可望而不可即。

由于我深感julia的伟大,让不懂做菜的美国人都能享用色香俱全的法国菜,让只应天上有的美食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美食缩短胃与心的距离。

julie与julia相比显得功利,在背后藏着的是时代的焦虑。

生长在城市的裂缝之中,像随时都能置换的零件,没有你地球还会转,太阳不会西边出,你的位置随时随地都会被某某换上,没有配不配,合不合适。

就好似没有人会记挂落了画的旧电影。

明天起床又有新的烦恼,商业社会,没有什么大恩大德值得记挂一生,亦没有什么仇恨会有一世仇。

我们以迅速的姿态拿起放下。

“我们需要能干活的人。

”julie的上司如是说。

我们无法不需要功名成就,因为只要拥有它才能理直气壮地撑起被现实白眼伤得遍体鳞伤的疲惫梦想。

太渴望也太容易迷失。

当看到好友们生活忙碌而成就感十足,自己却每日坐在亭子间接各种恶毒的,沉闷的,痛苦的电话,工作不见起色,算得上中产,有着关爱自己的家人与老公,有点天真幻想,也时常半途而废,年近三十却没有能够大声说出来理直气壮独立完成的大事。

julie的困惑焦虑也极其成为我们的未来,岁月令生命太多可能变成不可能。

当出版商不肯出版julia的cook book时,她有一些疑惑地反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然后豁然开朗地笑起来了:“为了不会做菜的美国妇女能做法国菜。

”走了一大圈,始终不能丢失的是最初朴实的梦想。

julie清醒的反思的处理有点牵强,但为了影片主旨的表达顺畅有时难免要牺牲一下。

“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生命里的呼吸。

”举着酒杯对老公含情脉脉地示爱。

她也终于找到了坚持的价值。

 3 ) 看完蔡澜写的'朱儿童'再去电影院看'朱儿童'

朱儿童 谈起法国菜,要了解它,很重要一本书叫《掌握法国烹调艺术 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作者 Julia Child 的名叫「朱丽雅」,姓「儿童」。

这位朱儿童年轻时,一心一意想当国际间谍,当时美国人还不会出国旅行,她已经四处跑,后来嫁给一个外交家,在巴黎住下,就去学烧法国菜,经多年研究,成为权威。

回到美国后,她在一个非牟利的电视台主持饮食节目,教会美国人怎么吃,美国人他们从此才将饲料升华为食物。

朱儿童的道理是法国菜不是高不可攀,任何人都能很随意地做出几道菜来。

进食之前,说一声 Bon Appetit,也是她教会美国人怎么发音的。

在法国人的心目中,对朱儿童写的那本书也许认为是幼稚的,上节目时做的菜或者觉得不像样。

但朱儿童的节目一做数十年,全靠一个「真」字,她有什么说什么,学会多少做多少,从来不扮专家,不造作。

有一次,在节目中把一只火鸡掉到地下,她毫不介意地拾起来,洗过了,继续做菜,她说:「你在家里厨房时发生这种事,也不是这样的吗?

」 哈利京和她做访谈时问:「你吃得健康吗?

你怕不怕猪油、牛油?

」 「喜欢吃的就吃,最健康了。

」她回答。

「法国菜难做吗?

」有人问。

她笑著说:「不像脑科手术那么难吧?

」 在她那本名著上,她的序是:「这是一本书,贡献给没有女佣的美国人,当他们觉得不必担心预算、腰围、工作时间表、送小孩子上学,而想吃一餐好的时候,最有用了。

」 会吃的人不胖,朱儿童身材很高,但不肥,她每天活得开心,前一阵子才走了,九十二岁。

英国也有个女食家,叫伊大卫(Elizabeth David),没有朱儿童那么会吃,七十九岁就死掉。

---以上文章摘选至蔡澜的书。

看完此文后立刻去电影院看正在播放的 , 这一句“Bon Appetit” 在电影里还真是无处不再。

今晚观看电影的都是老头老太太,看到Julia买菜的那一段就明白了为什么蔡生会喜欢这个'朱儿童',应为她和他在买菜时都是一个猫样,呵呵...

 4 ) 主妇万岁

写下这个题目,觉得很有点意思,上一期刚刚为读书写作的女人说话,这一期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又要高呼主妇万岁,好不自相矛盾。

作为前者,曾经有读者写信问过我,女作家是不是都鄙视世俗的生活,瞧不起做饭这种事,我回复说写作的姑娘里有很爱做饭的,不写作的姑娘里也有很讨厌做饭的。

做饭这种事,和读书写作根本不是对立的。

当然很多人并不这样想,比如《朱莉和茱莉亚》中的主人公朱莉,作为生活在美国曼哈顿下城区的一名普通政府文员,家庭主妇,刚过而立之年却庸庸碌碌。

她原来的理想是当一个作家,可是她一事无成,于是在沮丧和赌气之中,决定要在一年之内完成美国最受欢迎的名厨茱莉亚·切尔德的那部《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中的全部524道菜,并把这期间的点点滴滴的感受用博客记录下来。

用现在话说,就是做一名美食达人和草根名博。

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但是在自己的坚持和大家的鼓励下,朱莉还是将它胜利完成了,她把她的这些经历写成了书,并且最后还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

在电影中,穿插着的还有茱莉亚·切尔德夫人在1949年定居巴黎后,用整整十年的时间完成《精通法国烹饪艺术的艺术》的经历。

我个人认为这是整个电影里更好看的那部分,看着茱莉亚带着珍珠项链,头发温丝不乱的在厨房里做饭,看她为了学习厨艺切了跟小山一样高的洋葱,让人不禁心生感慨。

前一阵曾经看新闻说,有政协委员提议家务劳动工资化,结果媒体到民众中调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个笑话。

在论坛里经常看到有人讨论,女人要不要回归到家庭中去,身边也有很多女性动不动就感慨,外面的世界太无奈,还是回家当家庭主妇,找个老公来养比较安逸。

还有人拿西方,拿日本来做例子,觉得人家经济条件好,男人在外面奔波,女人都不用工作,在家享福,那才是最理想的家庭模式。

曾经读到过一个娶了日本太太的中国男人讲述的故事,他在日本生活,结婚不久之后,太太就提出要辞去工作回家做全职太太,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会被人说老公养不起,于是他也就同意了。

太太回家后,每天尽心尽力,把家里拾掇的很好,一点家务活也不让男人干。

但是你知道在中国,男人有时候也是干干家务的,这个男人是很好的人,有时候就觉得回来也给太太帮把手,一来二去,太太有一天就很委屈的对他说,你是不是觉得我的家务做得不好,工作做得不好,所以才要自己动手的,你是不是不爱我了,嫌弃我了。

结果把中国男人吓了一跳,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干家务了。

读过这个故事,我也恍然大悟,再联想到看到其他国家的主妇,让我对主妇这个职业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以前我也曾一度认为女人回家做全职太太就是吃男人的喝男人的被养起来,是社会富裕的表现。

现在才知道这里面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有对家庭的重视以及对家务劳动的尊重。

而这位太太的反应,其实和职场上对待工作的反应一样:我的工作都被你干了,那我岂不就可以被老板炒鱿鱼了吗?

事实上,做一个称职的家庭主妇,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曾经买过一本日本主妇写的关于收纳的书来学习,看完之后,对日本家庭主妇们的敬重之心也油然而生,她们勤劳而有智慧,有经济头脑,把家里的一切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得甚至用牙刷来清洁厨房的瓷砖缝,一丝不苟的态度,一点不比在外面工作的丈夫们差。

小家庭的主妇勤劳节俭,大家庭的主妇精明能干,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家的主妇,能够那么心安理得的呆在家里不出去工作,出了什么问题,还能够理直气壮的跟丈夫据理力争,离婚的时候全社会都认可家庭主妇也要分一半财产,不会觉得自己对这个社会毫无贡献,比人矮一节的原因。

因为不出去工作,并不是做依赖丈夫的寄生虫,这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她们同样为这个世界创造了社会财富。

也理所应当得到社会和家人的尊重。

而我们有些人,显然是学到了人家的皮毛,并没有真正的学会尊重,年轻的姑娘连煮饭放多少水都不知道,就口口声声的说要去做全职太太,不过是觉得凭着漂亮就该去让男人供养,过舒服的寄生虫的日子罢了。

而某些男人老想把女人轰回家,但是他们从心里鄙视家务劳动,从来不认可这也是为社会做贡献。

所以对于这个国家大多数的女人来说,回家做家庭主妇是一件被剥夺了社会价值的事,成了一件危险的事,这不仅仅是经济原因所致。

还有对家务劳动的态度所在,所以才会出现调查的时候,男人和女人都认为,家务活不应该算作社会价值。

中国有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中国的价值观,注定了我们没有了不起大的,成功的主妇,因此电视电影上凡是和家庭用品相关的广告,都是找漂亮的女演员,模特儿来假模假式的演一遍。

这也使我怀疑中国观众在看《朱莉和茱莉亚》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否终究会有点隔膜。

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家庭主妇,茱莉亚·切尔德夫人的例子是非常典型的,她就是凭借她自己的实力和努力,非凡的创造力和天分,将家庭主妇这项工作做到了极致的,十年默默无闻的主妇生活,没有现在这样的博客可供她进行生活秀,没有读者,没有观众的鼓励, 524道法国菜,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是她一丝不苟的研制成品,也同样是艺术品。

出版商曾一度嫌她的书太不像家庭主妇的小食谱,但是她坚持,凭什么主妇就只配看傻瓜烹饪手册?

最后,这本七百多页的烹调书在美国再版了将近五十次,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为她最后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爱。

包括我们这部电影的另一位女主人公,刚刚三十岁的朱莉,开始的时候,她想当作家,却只写了半本书就半途而废,讨厌自己的工作,也讨厌自己,她开始想到做这件事,也就是因为无聊和郁郁不得志所致。

但是到最后,等她真正完成了切尔德夫人的五百多道菜,她对自己的过去也开始重新审视,她学习到的不仅仅是524道法国菜,更重要的是,她懂得了,无论做什么,哪怕是一道菜,都不能空谈,也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坚持不懈,注意细节,勇于实践,永远珍视自己,相信自己,热爱生活。

所以在最后,她虽然没有得到切尔德夫人的承认,但她还是会一如既往的爱着心中的偶像,因为她已经教给自己太多。

2004年秋天,茱莉亚·切尔德夫人去世,享年92岁,她一生喜爱厨艺,热爱生活,友善待人,与丈夫保罗彼此相爱,相互支持走过近五十年的岁月,直到死亡将他们分开。

《女友LOOK》专栏,平媒勿转

 5 ) Completely delightful and delicious

When I first heard about "Julie&Julia" months ago, I was immediately excited. This movie has a few factors that really interest me, the cast of Meryl Streep and Amy Adams, the character Julia Child, one of the most beloved chef on television, and the main ingredient - cooking. Any movie relates to music (not musical) and cooking most likely ends up on my favorite list. And days ago, I learned that the writer/director of the movie is Nora Ephron, the master of romantic comedy, who also wrote/directed Harry and Sally, Sleepless in Seattle, You’ve Got Mail and etc.When the movie finally opens today, I drove home after work, cooked a normal quick and delicious dinner – frozen dumplings, ate it and off to the movie theater. As I expected, there are two groups of people who came to this movie on the first weekend, old couples and middle aged women. When I got into the showroom, the “coming attraction” had started. I found a good seat in the middle, passing by a group of 4 women who looked like coming to this well planed movie event. The movie is completely delightful. While it tells parallel stories of Julia Child’s story of becoming a master cook and Julie Powell’s one year project of cooking through Julia’s cookbook, the movie really is a celebration of French cooking and Julia Child. I’ve watched the trailer many times over the last two weeks, it seemed everywhere. Not that I can blame the movie of over commercialized, it’s really because all I watch these days are cooking and food shows, and mostly read arts and culture sections of all the newspapers. I’m glad that the trailer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the movie and doesn’t give away too much. It’s a real bummer if the trailer has the best parts of an entire movie.After the movie, on my way driving home, I heard this film critic on NPR saying the movie is snobbish and superficial, like other ones by Nora Ephron, the gem of the movie was the performance of Meryl Streep. I don’t care if the movie is really snobbish or superficial, it’s light-hearted and warm and really pleasant. Like You’ve Got Mail, which I’ve seen a million times, this film makes me forget what’s going on in the real world and takes me to the wonderful place of food, cooking and love. I do, however, agree that the Meryl’s performance is the icing on this delicious cake. Also having Stanley Tucci as her sidekick, just like in The Devil Wears Prada, Meryl plays a wonderful and lively Julia Child. Her body language especially captures Julia’s almost awkward height, makes the character more real and likable. Her voice is on higher pitch than the real Julia and the personality is unreal cheerful. But as she said in an interview I read earlier, she was playing Julie Powell’s version of Julia Child, which is quoted, “perfect”. My own experience of watching Julia Child is always pleasant. I don’t remember the details but I think I first saw her show on Food Network and quickly became a fan of this old lady with a strange accent (especially given she actually grew up in Carlifornia). Food Network in the early 2000 really focused on fine dining and master cooking. Shows like the original Iron Chef, and hosted by master chefs Julia Child, Mario Batali, Sarah Moulton and etc, showcased the elegant style of fine cooking and these chefs’ tremendous skill. I’ve always enjoyed watching the chefs mastering their crafts. It’s not much different from listening to a pianist playing a wonderful piece of music. Unfortunately Food Network has changed direction over the years towards more clientele of everyday Americans. The channel is all about easy home cooking and comfort food. The elegance of fine dining/cooking is nowhere to find. I’ve now switched to game shows that actually showcase skills such as Top Chef and Project Runway.Sometimes I wonder why I like cooking. I’m not a good cook, although I’m not too bad either. Relatively speaking, I cook quite often. Even sometimes I only heat up frozen food or make quick noodle soup, I try to add a little extra to it. Vegetables, different sauce, or a quick salad, something makes it more like a real meal. When really put attention and time to it, I can make a nice dish as well. And in times of stress, cooking always serves as a way of reaching Zen. It’s not so much of what I make, it’s the process of occupying both hands and mind actually calms me down and guides me through the stress. By the end, I will forget the stress and have a full stomach.So when I satisfying finished the 2-hour movie, sitting in front of my kitchen table and sipping a sweet Italian mix red wine (sounds really snobbish, I know), all I think of is buying a copy of Julia’s cookbook and cook that famous beef bourguignon.

 6 ) 心中的灯塔

在今年之前,我只向傅聪要过签名,今年我先后请了两个人签名,当然他们只限于一个领域。

有时候我会觉得,一个人和他的偶像之间的最大接触只能到签名为止了,一句请求,一声应允,跟上一句感谢,转身的那一瞬,两人从此又化作陌路,做偶像的永远也不会记得他那个虔诚的膜拜者。

然而膜拜偶像的人即便有朝一日审美疲劳,在精神世界中另结新欢,曾经崇拜过的偶像也会牢牢在其心中占有一片天地(而不是角落),更不消说那些在他们人生转折时期带来精神力量的人物了。

朱丽•鲍威尔的成功也许是很偶然的,但她吸引我的却是她的平凡、她的偶像的平凡,以及她对这种平凡的痴迷和执着。

人的一生都在寻求自我价值实现,当我们找到爱的归宿,同爱人一起搬进新房的时刻,便开始期待崭新的生活能从此拉开序幕,人生的价值也能随之凸显。

然而这个时代对于年轻人并不友善,接踵而至的生活重担顷刻间便能把一个踌躇满志的少年打压成目光呆滞的行走机器。

朱丽同曾经的我一样,想找一个偶像。

这不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偶像,而是一个同我们一样的凡人,他在年轻时碰到过同样的遭遇、挫折、或是困惑,一样面对过亲人的责难、朋友的轻视、同僚的冷漠。

然而在这个年代最廉价的商品——信念的帮助下,他默默无闻地做了一些什么——比如朱莉娅,将法国菜介绍给了不谙厨房艺术的美国妇女——这也应当算是一种成就。

于是,一腔热情,一本菜谱,一盘录像带(应当还有一本传记),再加上一点幸运的眷顾,朱丽一瞬间步入了朱莉娅的生活轨迹中。

然而这种碰撞却没有“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浪漫。

每当历经天路历程般的朝圣之旅,抑或仅仅因为公务、学业、或是机缘,你我终于有幸站在那个曾经魂萦梦绕偶像对面。

滔滔的倾慕之情堵塞了你的口,迟钝了你的舌,然而在你打破距离的一刻却最终发现,纵然这个偶像的言语如何超脱这个世界,纵使他的德行堪比古典时代的圣人,他的形骸依旧困顿于俗世中,他胜过你的,只是他已经完成了他那个生命阶段的当务之急。

当下的你,也许只是他需要客套礼遇一下的客官。

莎士比亚说“亲近生狎昵”,这话反过来说就是“距离产生美”。

偶像只是凡人,崇拜也远非信仰,也许理想的做法是把崇敬默默地放在心里——朱丽将黄油块放在朱莉娅橱柜上的一幕,是全剧中让我最感动的地方。

第二感动的地方是两个女人都有任劳任怨的丈夫,也许导演在这里想暗示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往往是成功人生的发源地。

法国蓬皮杜总统说过,伟大的一生便是成年之后实现年轻之时的梦想。

无论心怀远大前程要做科学家、经济学家、职业经理人、医生或是歌手的,还是立志烧出一套精美完整法式菜肴的,只要倾力而为走到终点,倘若称不上伟大,至少也绽放了光辉,而这种光辉,一生一次足矣。

 7 ) 人生 美食 和 笑 1ecebc83

广州的冬天,让人无所适从,叶子还是绿的,花也一样可以红,除了马路上的一张张口罩提醒你还有H1N1这回事以外,你几乎可以把今天当成每一天来过。

搭了一个小时的地铁,来到老夏家,坐在电脑前面,手上有筷子,桌子上有火锅,水滚了之后把各种喜欢品尝的东西一股脑的倒下去,就是顿饭。

老夏提议看一部做菜的片子,然后,就着肥牛和香菇,我看了这部《朱莉和茱莉亚》人生50岁的女人自然比20出头的姑娘更自由,不需要工作,不需要抱怨,可以学插花,可以学做帽子,反正由着性子来,一个爱她的老公是这一切的前提,也是这段婚姻能维系的前提,可事实上,这样完美的组合,毕竟出现的少之又少,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把“美好 幸福 羡慕 惬意”等等一些列褒义词扣在他们头上的原因,虽然食色性也,可她眼角的皱纹松弛的皮肤还是让我没那么羡慕她的随性,还有一点,朱莉似乎得了一种不治之症,那就是笑病。

她就那么随意的切了一桌子的洋葱,如今北方暴雪,连炒大蒜都能发财,洋葱也成了硬通货,放在现在,这一桌子洋葱,要好多钱的吧。

美食茱莉亚的小格子里有台电脑,还有个有麦克风的耳机,这就是她每天工作的全部。

在我妈的脑海里我的理想工作就应该是这样,幸好现在我不是。

如果我住在一家披萨店楼上,那我现在应该还不会包饺子蒸馒头烙饼擀面条。

在国内,必胜客可是有点档次的地方,起码比麦当当和肯鸡鸡要贵那么一点,多屹立在商业繁华路段,可茱莉亚似乎对自己的住所甚不满意,看来披萨店这种东西,在人家美国人心里,也就是烧饼铺。

如果我把必胜客当烧饼铺,那我对美食的要求肯定会提升几个量级,随便掂对几个小菜都能让人啧啧称奇。

这对小夫妻就是如此,没人来为茱莉亚做的每顿饭打分,可她老公嚼的就津津有味。

有些人会吃,能评,但不会做,这是美食家;有些人能做,会评,但不懂吃,这是厨子;有的人不会评,也不会做,但懂吃,比如老夏;很不幸,我只会吃。

美食对我来说,就是不用吐骨头的大块羊肉和一碗蒜泥。

这万万不能写进blog里的,更何况是写365天,那得花多少钱买羊肉啊!

笑天冷了,G4出动敲开了一户低保的家门,记者的红色羽绒服和夫妻俩单薄的衣着对比很鲜明。

午饭有肉,不是丝、不是片、更不是块。

一坨冻了不知道多久的肉块,用刀刮些沫下来,就可以炒一道菜。

和我的羊肉蒜泥比,我更愿意把他们的菜谱写进blog,谁说那用肉沫炒的菜里,就没有“心思”二字呢?

夫妻两个有两个女儿,都在读大学,这真是个好消息,也许不久的将来,他们就能有件像样的冬衣,可以像我一样打火锅。

更好的消息是,镜头前的他们,没有一丝的抱怨和沮丧,自始至终,夫妻两个的脸上,都挂着笑容,外交官的妻子朱莉也总是笑,她的笑声能击穿天花板,她的笑无时无刻不罩在脸上,甚至能让你听出她心里是不是在颤抖,是不是在哭。

可这对夫妻的笑不同,这笑,就像刻在了他们脸上一样。

记者的红色羽绒服能让人在冬天里感到温暖,同样,他们的笑,也让人感到,其实广州人没那么冷。

看来我该笑一下了。

 8 ) ■ 不怕晚出场,至要紧是做完场

牵肠挂肚好几个月的终于等到下载,好像家庭主妇赶在早市时去抢一块最新鲜的牛脊肉,忙不迭地down下来,忙不迭腾空时间,挤掉其他一切安排地趁热看掉了。

想不到一部美食题材的喜剧片,招得我是一泡鼻涕两把眼泪,就跟女厨神Julia Child欢天喜地切出了一堆洋葱山似的,哭哭笑笑都是痛痛快快。

这可能不是09年度最好的一部电影,却一定是最好看的电影,是好感度最高的电影。

所以索性就不要脸打个五星来偏心一下好了,写篇日记再吹捧一下也不会有人跳出来跟我理论。

要知道好电影多得车载斗量,大都看得人气苦愁深,能叫人看到这么爽的却不那么经常遇见。

斗胆想:真正意义的喜剧就该是这样吧,情节不重要,但每一只细节都可爱,看完后会觉得生活丫怎么这么美好呢,活在世上,又有个目标可以奔着,简直是太阳光金亮亮,眼见日头都是喜悦的,心绪干净而又满足。

现代人做什么都心浮气躁,虎头蛇尾。

事情也好,关系也好,甚少有耐住性子,投入心血,像煮一道好菜那样,守在小火边,慢慢去煨,慢慢去等的。

多半急着掀锅盖,又疏于照看,始已乱,终于弃,到最后肉发柴,汤发苦,不了了之。

像Julia Child那样,慢工细活,花十年时间,写出700多页的美食圣经,反复实践,斟酌,修改,辗转遭拒,不获出版,期间劳心劳力,恐怕不是不辛苦的,但却从来没喊过苦,乐呵呵把所有挫折不快从眼前拂开去,专注去做当下的事、手边的事。

不管人生是什么形状、颜色、和味道,都接受它,享受它。

真正的大材通常都有这份耐磨性,能把做事情,当作做游戏,开心是做,不开心也是做,不如笑着做。

Julia Child遇到老公时已快40岁,还是处女身。

放到现在的女孩子,实在不能想像,首先心态上就拼不过。

现在女孩子们大多急功近利,又精明世故到傻的程度,二十岁刚出头已经嗷嗷待婚,爆发自我价值危机,怎么能做到Julia那般悠然自在、气定神闲。

一个人若是有她结实致密的精神内核,活在再糟的境遇中该都不会多么惊慌失序。

有句话讲得就好:不怕晚出场,至要紧是做完场。

Julia这女人有份天生的大气,表现出来则好像是孩子气。

她心宽体胖、富富态态,总笑闹聒噪,似乎是没心没肺,但血液里流动着可贵的生命力,任何时间能量条总是加满状态。

有上进心,没企图性,失败时一笑带过,从头再来,绝不自我贬薄,自哀自怜,算是真正的强者。

人生给什么,就接受什么,来什么,就承担什么。

并不叫唤,也不宣言,更不推三阻四、讨价还价、埋怨、挑剔、算计、逃避。

依从直觉信步走,用心爱每一个当下。

她刚结婚时连只鸡蛋也不会煮,近40岁才从零开始学烹饪,50岁以后名满天下,著书、教学、做节目,忙碌充实活到91高龄。

这告诉我们,任何时间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都不会晚,旁人指手划脚、说三道四,大可当它乱放闲屁,干我何事。

Julia跟老公保罗高质量、高保鲜的婚姻,是另一段能够羞死现代人的佳话。

现代人是多情以致于薄情,甚而无情,早已不知竭尽全力、专注于一人去爱,该是怎样的好滋味。

Julia与老公既为夫妻,又兼挚友,彼此欣赏、尊重、谅解、支持、鼓励。

而保罗每每看着Julia在灶台边忙碌时的眼神,都是灼热含情的。

两人相见虽晚,但此后一直相携相依,不离不弃,共同走过50多年人生。

想来喂老公这事,就跟喂猪一样吧。

吃得越香,喂得越欢。

人生难得有猪喂,怎能不好好施展,积极性是互相给予的,良性循环。

这电影叫人觉得,人生再难,其实不外两道题:付出真心与努力,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爱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相比于厨神Julia,厨女Julie的故事可能缺乏点传奇性,但我个人还蛮偏爱这条线,因为它好在够实在。

说来,Julie可没她的偶像Julia那么好运气。

Julia跟随做文化官员的丈夫住在巴黎的高尚住宅,每天打开窗子看到的是凡尔赛宫,院子里爬山虎翠绿了整面墙壁,风吹过来都带着阳光暖融融的气味,她没有生计之忧,只有难以打发的时间,学烹饪纯粹为了找乐趣。

Julie就惨一些,30岁还做着一份没有任何成就感和将来性的牛工,薪资微薄,更得受气,每天接投诉电话,听各种人发脾气诉苦已经听到几乎生癌。

家住纽约皇后区一家小比萨店二楼的旧屋,电车经过时的隆隆声吵得人夜夜难眠,街上总飘着脏兮兮的烂塑料袋。

无论对境遇、对自己,Julie都有太多怨念需要发泄。

为着“想要变成个好一点的人”,捧着Julia的圣经开始365天、524道菜和1间小厨房的日子。

每天朝九晚五工作完毕,还要研究菜谱、观摩录像、跑市场、买食材,回来洗洗切切、烹炒炸煮,至少弄出两道复杂而完美的大菜。

接着,又要坐在电脑前打字写博,记录过程、点滴与心得。

当90岁的Julia听到Julie在一年里攻克她一生的绝学——524道法国大菜,成为新一代美厨代言时,据说颇有微词。

这也不难理解,在Julia看来,美食厨艺都是人生之乐,须带着好心情从容享受,不该这样赌气拼命,咬牙切齿好似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

更不该成为一种执着,过程中又屡屡抱怨,牢骚满腹。

Julia估计不会理解、更不会赞同现代人那种迫切的速度感,凡事带着强烈功利心,急急惶惶向前赶,过程往往丢置一边,忽略不去品位,一切都有三五个回合以内就必须搞定或直达的目的。

两人在境界上虽高下有别,但小女子、小粉丝Julie重塑自己的决心还是叫我感动。

说实在,大家谁不是日日都在心里盘算着改头换面,焕发新生的“变成个好一点的人”?

但谁有精神毅力,设好目标,便不惜代价如Julie的坚持到底,就算是一场任性胡为,也豁出去誓死做出个样子来给自己看看,羞死从前那个“我讨厌死了的我”?

每个人都憋着怨气在生活,都想走到外面,把自己的坏情绪转嫁和发泄给别人,想来,这么没有建设性的事情,应该及时打住,不如关进小厨房,给鸭子去骨,调戏一只龙虾,做两道好菜。

不管生活在多烂的环境里,去干点儿有意思的事儿,自己高兴起来。

其实所谓的幸福也不过就是:每天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如果实在做不了自己喜欢的事,那么就去喜欢自己在做的事。

因为,“一个人的时间花在哪里,是看得出来的。

”做为一名与Julia Child一样 “比起逛时装店,更钟意超市和菜场”的女人,看这片子最大的煎熬,还是那种美食当前,却不过镜花水月的凄凉吧。

还有瞧着笨女人Julie渥只荷包蛋都惨败连连,恨不能哇呀呀卷起袖子,冲进画面,手把手给她调教一二。

此刻写着写着又饿了……什么时候,我才能煨一锅汤,坐在宽敞明亮的大厨房里,静静地读一本书,写一些字,等着飘出肉香来,就端去喂我养的两头猪呢?

——我能想到的人生的奢侈,大抵也止于此了吧。

 9 ) 爱的体重

刚看完《朱莉与茱莉娅》,忍不住上来写点什么。

故事讲的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朱莉,新搬迁到的她不熟悉的社区,日复一日无聊而又有压力的工作,还有身边时刻显摆着自己“事业成功”的朋友们,使她绝望压抑,唯有烹饪让她感到放松和快乐。

朱莉娅是朱莉崇拜喜爱的烹饪师,朱莉按着一本朱莉娅写的法国菜烹饪书,在一年365天内完成了全本书里的524道菜谱,并且写成了自己的一个烹饪blog。

影片分朱莉和朱莉娅两条主线同时分述两个故事。

讲述了两位女士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背景下面,如何经营自己热爱的烹饪事业。

影片一直穿插着轻快舒适的法国电影特有的音乐,因为电影的一开始是讲述朱莉娅随他丈夫的工作到了法国巴黎定居。

正是因为她到了法国无事可做,又不愿意闲着,才去学习烹饪,并且几经努力,得到了一番成就。

这出电影看得人心情愉快,也感触良多。

朱莉和朱莉娅在烹饪上面的热情让人感动,但是更让我感动的,是那两位默默在身后支持她们的老公。

电影里面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是朱莉娅的老公保罗在情人节的宴会上对她说的:"You are the butter to my bread,you are the breath of my life.” 朱莉娅在认真做菜,被烹饪的魅力完全吸引住的时候,保罗就坐在厨房的一边,写信给友人,一字一句描述着朱莉娅的动作,字字都是爱:“看着她灵巧的手把锅放进烤炉里就是一瞬间的事,灵活的手指这边把食材放进锅里,那边用勺子试味,嘴里还哼唱着高低跳跃的曲调……”看着爱人认真地做着字的事,就在一边陶醉地用爱意的眼光注视着她,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电影里,朱莉娅描述她在法国上烹饪课时的日子,在我看来,简直就是神仙眷侣的生活——“我在早上6点半起来,8点去上烹饪课;中午回家给保罗做午餐,然后和保罗一起午睡;下午保罗去上班,我继续回去上烹饪课……”有自己热爱的、专注去做的事情,又有一直支持在身边的爱人,还有彼此相处的时间……单听文字可能感触没那么深,加上影片里看到朱莉娅在烹饪时遇到挑战而去克服的场景,和保罗两人之间每一个充满爱意的温馨动作……真的很羡慕看到这里,我知道了我想要的生活,不外就是这样了。

朱莉娅的烹饪老师说,一个真正的大厨,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套杵臼,保罗在朱莉娅生日的时候送了给她;朱莉沉醉于朱莉娅的生活和烹饪,她老公在她生日的时候把跟朱莉娅一样的珍珠项链送了给她。

然而,最最让我感动的镜头,眼眶一度变红,是朱莉娅一直专注于她想要出版的一本cook book,但是几经波折却受出版商回绝。

一向乐观开朗的她坐在沙发非常难过,保罗过去安慰她,说:“你知道吗,你的书总有一天会被出版的,总有一天会有人注意到你在做什么。

因为你的书太了不起了!

你的书是天才的杰作!

你的书将会改变这个世界!

”这三个简单的排比句,句句有力,每一句都说到一个失意的人的心坎里。

虽然旁人看到这些的时候,会觉得,天哪,这算什么安慰,太假情假意了,一听就只是安慰的话语而已啊。

但我不这么觉得,尤其在一个女人失落和失意的时候,她所爱的人,在身边这么抱着她,说出这样的话,再没有别的比这个更安慰人心了!!!

哪怕清楚这只是安慰,但是在自己失意的时候,却有个这么爱自己的人身边,给自己鼓励和支持,给自己信心和勇气,难道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情吗?

电影讲完了,我对这出电影的评价是,这不仅仅是个关于烹饪的故事,它还更是个关于爱的故事。

像朱莉在完成最后菜谱里一道菜的时候,她感谢她的丈夫,说“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524道菜的成功,也不会有我这个烹饪blog”。

又一次明白,爱的力量,在做自己喜爱的事情的时候,自我的力量固然能支持着事业进展到最后,但是如果有爱人在身边的支持和辅助,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就拿烹饪一事来说,当你辛辛苦苦钻研出一道菜的时候,有什么比爱人品尝后衷心地一句“好好吃!

”来得安慰和满足?

所以……爱做蛋糕的女孩,如果交了一个不爱吃甜食的男朋友,多可怜啊(那就是我)想起来,和宝宝搬到一起住之后,做了很多很多的菜和蛋糕。

当时我们没住到一起的时候,就喜欢一起幻想,说:“以后我们要去超市买很多很多食物,把家里的大冰箱塞满。

”厨房和饭桌是两个人爱的fantacy,不是一顿简单的饭菜而已。

住在一起的这些日子里,想起来宝宝在那本《爱的小煮意》上面贴的五颜六色小纸条(使翻阅起来更方便的note),一起包的饺子他擀皮我剁馅,我第一用电动打蛋器做蛋糕的时候他帮我用纸巾挡着但我还是弄到到处都是……和宝宝在一起之后我磅了6斤,因为我完全改变了自己的饮食习惯,以前一个人的时候只是随便吃点就算了,而且心情不好也没胃口,可是现在就每天固定两餐,还会随心所欲吃甜食、宵夜……可能因为我骨架小,稍微胖一点就会很明显,现在这个体重,数字上是胖了6斤,但是跟我同学一说,她仍然很吃惊:“6斤?

什么你才胖了6斤?

比我刚见你的时候你才胖了6斤?

”听得我很心酸……看来我外表上去应该是胖了十几斤才对……心宽体胖这个词真不是盖的,古人的确很有智慧,总结出来的成语都是真理。

但谁能抗拒在一起吃饭的快乐?

每到晚餐时间,我们的心情就像小学生排排坐等着看电影一样兴奋,两个人抱着自己的碗坐在电脑前面,吃着他做的招牌红烧鸡翅看着《宫心计》,的确是太幸福的事情了。

每次我说要吃什么,宝宝总说,好!

我们做!

或者我们去吃!

所以,就这样胖了起来……我又这么想,以前不单瘦,而且还很憔悴,看上去就更瘦了……现在不单胖,还经常乐呵呵得,看上去就更圆……也许,这3kg,就是爱情的重量。

以前,我是一个单薄的干扁的小姑娘,我的身体里有开心伤心快乐难过各种各样,但就是没有爱情。

现在我还是以前的我,但是身体里面多了一样非常有重量的东西,那就是爱情。

这3kg,是爱的体重。

爱有多重?

看你谈恋爱的时候重了多少就知道了。

PS:其实我真的不怎么会做蛋糕,我做的蛋糕都是在超市买的cake mix,只要自己加鸡蛋牛油什么的就行了,只要家里有烤箱和模具就能做到。

真正会做蛋糕的人是我的好朋友瑶瑶,她能做出跟蛋糕店卖的一样的蓝莓cheese cake,提拉米苏等等太佩服了我还没到那个境界……但可以确定的是,我是非常非常爱蛋糕的人。

PPS:在豆瓣上,有个女生问我,关于真爱和折腾的问题。

她说:“是不是真的对的那个人,不用一直折腾你,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我不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每个人的感情经历都不一样,不是说不折腾的才是真爱,折腾的就不是真爱。

也有人处的很平稳,可就是不那么爱;也有人爱得很累,却又爱得很深。

但就我自己个人的观点来说,折腾说明一样事情,就是这份爱情没有安全感,有怀疑有猜测,有不确定,不稳定。

就好像,在一段真诚稳定的关系里面,你不需要经常要问自己:我到底应该爱他这么深吗?

我到底应该坚持下去吗?

我这么付出会有回报吗?

他到底爱不爱我?

有多爱我?

为什么他都不感动?

为什么他不跟我说他爱我?

一个有安全感的爱人,会在适当的时候说我爱你,在你做了什么之后他会给你回应,他会紧张你,在乎你,疼爱你,而且这些你全部都会感觉得到。

你知道你爱他,也知道他爱你,一切都是确定的,你不用反反复复地问自己,不用害怕自己的付出被辜负,不会担心他有没有别人,不用生气他对你的在意太少……也许,这就是对的人出现的形式吧。

 10 ) 女性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

2002、1949这是片中明确提到过的两个年份,当朱莉以舒服的姿势在沙发上和老公讨论朱莉娅的劲爆言语时,解开了我心中关于平行的困惑,这不是平行的两个故事,而是差距50年左右的心灵契合。

朱莉娅是美国驻法国大使的夫人,朱莉是纽约图书编辑的老婆,朱莉娅身在时尚之都,却爱逛菜市场远胜于时装店——她在满足自我爱好的同时顺便违逆了那个时代,朱莉则是普通的公务员一名,工作是听人抱怨,回家后需要发泄,她在逃避苦闷和治疗add的过程中靠近了自己的偶像。

她们都有深爱的另一半,不同的是朱莉娅并无全职工作,基本上她的生活被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取悦丈夫(毫无贬义,他们彼此的爱意令我动容),一块是与各种困难斗争,维持自己的爱好。

相对单纯的划分让她在二者之间游走自如。

毕竟大使需要好厨艺的太太帮助招待客人,而衣香鬟影的社交圈也不会令大大咧咧的朱莉娅感到任何不适。

21世纪的朱莉没有十足的好运气,虽然丈夫全力支持,并出了不少好主意,也会为她的每一次成功而欢呼,却还是有那通打到工作单位的电话,说他的困扰在于“eat too much and have less sex”,朱莉回之以“这不好笑”。

矛盾已经渐渐显露而追寻理想的朱莉并未上心,其实这是难以避免的,有了清晰的目标,女人也会和男人一样为了它而废寝忘食,然而传统的观念此时就会压制女人:你不能和男人一样废寝忘食不顾家庭。

回想起来,在朱莉娅初入蓝带烹饪学校被男同学们鄙视的时候,回家猛切洋葱的她,也曾被丈夫提醒,你是不是太好胜了,好在洋葱催人泪下的功力令这对夫妻有了相互倾诉的一层柔光,没有人舍得去否定一个非常非常努力的人。

此后,丈夫也只在姐姐桃乐丝面前轻巧地说过一句,“如果我不去厨房,就别想看到她”。

相反,朱莉无法对付龙虾时,只是尖叫着跑开,利用丈夫的溺爱去靠近成功,当丈夫也为她付出了,自然会要求更多的爱作为回报。

好在电影看完,朱莉在一次大吵之后及时醒悟,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我一直想着我和朱莉娅,她曾是政府文员,我也一样,她的婚姻美满,我丈夫也很棒,我俩都曾迷失方向,但都被美食从各种痛苦中拯救出来,经历大致相同。

但事实上,我不如朱莉娅·查尔德,朱莉娅不会在东西煮过头,或是烤坏之后,大发雷霆,更不会怨天尤人。

何况她从不对丈夫疾言厉色,我能肯定,而且她从不认为婚姻可有可无。

而我却时常如此,不得不承认。

我真希望能像她那样,她珍惜自己的丈夫 而我没有。

这是事实,不过 这些只是现状。

”每个女孩子都需要练习。

有人用《Eat Pray Love》练习,有人用《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练习,但不管怎样,要坚信的是这世界上没有另一个你,她们是镜子,照出你可以做的更好的部分。

梅里尔·斯特里普这次口音很重的表演必将为她再赢丰碑,就如《无良杂种》里的布拉德·皮特一样。

有趣的地方:朱莉30岁的生日pary上,丈夫送上珍珠项链,他说,可能朱莉娅的是真正的珍珠。

看来黄金有价珍珠无价,爱情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朱莉和丈夫吵架后,朋友打来慰问电话,朱莉掩饰说丈夫去买pizza了,朋友惊呼“你放弃了?!

”原来吃pizza等同于放弃厨艺的做法,汗颜。

振作起来的朱莉买菜归来,在楼下遇到回家的丈夫,和好了,一起走向位于pizza店楼上的家。

影片里的真实在于,朱莉和朱莉娅都不掩饰对朋友的意见,率性的表达,真心的赞誉,生活味道因此而蔓延。

朱莉娅说讨厌朱莉,未能考证,可能是记者的杜撰。

如果真的讨厌,也不出奇,朱莉娅花了8年时间,而朱莉用了1年来复制,获得的fame大很多,侧面反映出版业的变迁哪!

《朱莉与朱莉娅》短评

not happy today

4分钟前
  • 0932313
  • 还行

第一眼我就爱上了Julie这个姑娘。她热爱生活、懂得倾听、热爱美食、努力学习和发现生活中的小乐趣、坚韧不俗。30岁,依然还是好姑娘!

5分钟前
  • ArenA
  • 还行

真不知道梅丽尔斯特里普怎么接的这个片子,无法理解豆瓣给了这么高的分,强烈不建议看!!!

10分钟前
  • 含章可贞
  • 还行

有点想学做菜的冲动

15分钟前
  • shirleylee2046
  • 较差

成为一个家庭煮妇的直接好处就是——你身边的男人会像一只完全没脾气的拉布拉多一样温顺忠诚加善解人意。 他们都说这部电影好温馨可我觉得好吵。不过,Streep的演技是必须要承认的!

18分钟前
  • 阿耳忒弥斯
  • 还行

梅姨你太太太太可爱了。

20分钟前
  • 脚板
  • 还行

用豆瓣电影搜索不到这个页面。美食让我们热爱生活

24分钟前
  • maya
  • 力荐

受够了梅演的传记片,这部电影里的她和撒切尔和跑调天后没区别,谁能欣赏谁欣赏

27分钟前
  • momo
  • 较差

两个故事有对称映照的意思,但是有没什么意思,鸡汤化。

30分钟前
  • CelanPaper
  • 较差

不太喜欢这部片 ,演茱莉亚的女演员表情很浮夸不讨喜。励志和传记成分是主线,显得美食环节比较薄弱

33分钟前
  • Bibles
  • 较差

所谓的励志片

35分钟前
  • TiaraJ
  • 较差

生活中总要有热爱的东西,这个立意虽然滥但总是能直击人心,但这个故事讲得太烂了。首先不觉得Julie有多么get drown,当然可以说她的生活或者说很多人的生活确实就是沉闷窒息,但电影也没体现出做美食究竟给她带来了什么变化,全靠旁白。两个时空几乎没有任何情感呼应,全都是Julie 在说自己learn from julia,但学到了什么看不到。故事也讲得让人冗长烦闷。

39分钟前
  • 苏案
  • 较差

Meryl的声调真强大

41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烂得无法看。演得神马玩意,两女主都嗑药了。唯一亮点是服装道具。

42分钟前
  • donna
  • 很差

一部关于美食和家庭煮妇的喜剧励志片。影片很流畅,但惊喜点也不是太多。不过说到吃上,虽然法国人看不起美国,觉得美式餐饮简直粗陋,不过我个人觉得,从口味上来说,爱吃的人没有生在中国,简直就是一大遗憾。

44分钟前
  • 肥壮壮
  • 还行

美食版《两生花》,真人版《料理鼠王》.

48分钟前
  • 堤契诺的亚克力
  • 还行

我们需要自我认同,我们需要逃离现实。

49分钟前
  • miko
  • 力荐

法国菜!

50分钟前
  • 童天天
  • 还行

没看下去,不太感冒

52分钟前
  • 凡氏
  • 较差

法国再美的风景都被梅丽尔斯特里普做作的表演和高昂仿法国口音给打败了,实在忍受不了。。

57分钟前
  • Betty Chen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