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连环凶杀案无情地敲打着整个社会,平民的心理、破案的压力、警察的矛盾、真相的正义、体制的裹挟,当这样一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嫌疑人目光呆滞地被送上简陋的绞刑架,作为局外人的我们可能有焦虑、无奈、愤懑乃至绝望,而所有经手案件的人,在长久的未来,必将持续遭受良心的拷问。
很多人认为精神病人是连环杀人案的真凶,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片中并没有给出精神病杀人的直接证据(除了妻小),而我们的结论也不过是另一种可能性大的推测而已,与警察抓捕大胡子男没有本质区别,大胡子男或许是无辜的,但也不能排除他作案的可能,这和是否警察栽赃他是两个层面。
问题在于没有确凿的真凶落网,警察、检察官和法官放弃了调查,而平民的易被煽动、摇摆不定、又暴力又软弱、又贪婪又愚昧的一面同样推波助澜。
关键在于,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时人的选择、司法制度的选择,是牺牲个人换稳定,还是不计成本求真相,这才是最值得反思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主张无罪推定之司法原则的原因,同时,我们当然也不能忽视为此所付出的代价。
看到评论里很多提到聂树斌案觉得很可笑,在司法建立的路上,聂树斌案能翻案已经是一个进步,你们拿着这一个冤假错案整天挂在嘴上说不觉得很无聊吗?
真正的冤假错案你看到过吗?
当初严打,我一个同学拿刀抢劫了七块钱被枪毙,现如今可能吗?
一个贪污犯贪污50块钱被枪毙,现如今几百亿都死不了,你觉得这是司法进步还是倒退呢?
有时候恨的牙痒痒,说这样的人应该株连全家,凌迟处死!
简单一枪崩了太便宜他了!
结果后来听说取得受害者家属的谅解,崩不了了,呵呵(CNM)!
有时候说多杀几个社会就安定了,乱世用重典!
朋友,这可是你说的我可没说,我觉得我已经在盛世了!
这是一部很深沉的电影,根据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发生在波兰的真实事件改编。
有关连环杀人案的电影总让我欲罢不能,十分喜欢,或许我内心深处埋藏着成为一名出色优秀的连环杀人犯的渴望。
电影的节奏稍微有点慢,但从艺术角度来看,那每个镜头都是很有必要的存在。
为了侦破此案的警官最终成为了整个波兰的民族英雄,而他却杀了一个无辜的人。
这个故事大纲在影片中间部分导演就告诉你了,但影片的精髓都在其后,让人领略什么才是人间黑暗,即便人性的最后一丝良知会在关键的时候柔弱的爆发,却最终无非改变世间本恶。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韩国2012上映的那部同名电影《我是杀人犯》,同样是连环杀人案的题材,豆瓣评分同样是7.4。
但剧情、内含以及表现手法截然相反,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韩国这部《我是杀人犯》中男主警察与真凶的斗智斗勇,节奏明快。
为了不太多剧透,简单介绍一下剧吧。
韩国发生了一件影响极其恶劣的女子连环凶杀案,狡猾的凶手巧妙的躲过了正义的天罗地网,当过了15年的诉讼期之后,一本名为《我是杀人犯》的自传书问世,作者自称就是凶手。
今年,日本再次将韩国这部《我是杀人犯》翻拍,名为《22年后的自白:我是杀人犯》,男主是主演过《大逃杀》和《死亡笔记》的藤原龙也。
目前这部电影豆瓣评分7.5分,口碑比韩国的原版还要好一点,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
不过我不喜欢看有字幕的日本电影,所以还没看。
(芷宁写于2017年9月6日)波兰影片《我是杀人犯(JestemMorderc)》的主海报设计颇具深意,也十分点题。
嫌疑人和办案警察的面孔同时出现在海报中,以不规则的线条为割裂的分界线,由各自的半张脸拼成了一张有些扭曲又透着些诡异的面孔。
整张海报被暗红色覆盖着,也以不规则的线条为分界线,形成深浅和亮度有别的色调,仿佛一种环境的笼罩。
该片根据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在波兰的真实事件改编,剧情虽涉及了连环杀手,却不似美式的惯用表达,波兰影人马切伊·佩普日察身兼编剧、导演、制片人数职,从而令他的创作意图尽可能得到准确有效忠实的表达,佩普日察的剧本设定很明确,他没有将影片的重点放在如何刑侦破案、如何探究犯罪心理方面,而是落在当一个错误的判断发生后,在各种因素的促使下,事件的发展呈现出一错再错局面的必然性,这其中牵扯出更多的问题——时代背景、体制特点、舆论环境及人性特征,可谓林林总总,又百味杂陈。
影片的氛围营造得压抑阴郁,场景画面冷寂肃杀,剧情架构清晰简明,叙事推进有致有序,剪辑较有特色。
剧情始于一位重要大人物的侄女被杀,一位年轻的警官被任命为凶案调查组主管,致力于查找这一系列残暴杀害女性案件的凶手。
而大人物侄女的被害令这起本就谈之色变的系列案件的重要性和关注度上升到无以伦比的地步,其中的利害关系可想而知,主管案件警官的年纪构成、职场关系、家庭身份、居住环境等等,都为事件以后的发展埋下了有力的伏笔。
影片或许该有几个隐含却直白的副片名,如“泡制杀人犯”或“制造杀人犯”。
起先的探案过程十分焦灼,毫无进展,各种招数都已派上了用场,甚至在彼时罕有的计算机也被用在圈点嫌疑人活动范围方面,因冷战对立的原因,上级驳回了警官提议的向对此类案件有经验的英国寻求帮助的要求,悬赏举报自然也在这些招数范围内,且悬赏似乎带来了破案契机,然而却是携裹着各种唯利是图的目的的。
影片对男主人公的塑造较为成功,演员米洛斯拉夫·哈尼斯泽斯基对角色的内心拿捏得当,他将主管警官在所面临的困境下及自身欲望的驱使下,所产生的心理畸变诠释得入情入理,英国诗人琼斯曾说:“罪恶的意念必然导致罪恶的行为。
” 于是,人性的暗面被唤醒、被培植、被喂养,事件的性质已然变了,警官已从有抱负的苦苦缉凶者变为了惧于形势又步步陷入贪欲深渊的“造凶”者。
影片也以一些细节表达出这种转变也并非全部来自于权力和体制的压力,内心的恐惧软弱、不断攀升的各种私欲和职业发展野心,甚至侥幸心理都令他走向了这一步。
影片有很多场警官和嫌疑人的对手戏,有拷问,有诱供,佩普日察也让他们面对面地对视攀谈,有一次警官甚至带着圣诞节食物前来,而那些看似具有人情味的攀谈诱导,却带着罪恶肮脏的念头,于是,被长期关押拷问的嫌疑人神情恍惚,产生了自我怀疑——难道真的是我杀了那些女人?
影片还有一个对视的设置颇有意味——多年后,已是少校身份的男主面容鬓发已显苍老,且已然发福,他带着参观人员进入专为表彰侦破连环杀人案而设立的展览馆,并亲自担任解说,当人们离开时,他和展览柜里嫌疑人那栩栩如生的头模有个对视定格……自看到影片海报起,有心的观众就已不由自主地去思虑——究竟谁是凶手?
人?
还是所处的时代环境?
看罢影片,究竟谁是真凶,观众自有定论。
莎士比亚曾说:“任何彰明昭著的罪恶,都可以在外表上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
”不论侦破凶案展览馆,还是因此案而获益的人,在人前都是一副官方统稿的形象,然而以谎言维系的,终崩塌,片尾的字幕表示——波兰已于1990年拆除了这个臭名昭著的展览馆。
就该片的完成度和所触及的深度而言,2017年上海电影节授予该片最佳导演奖,并非没有道理。
(杂志约稿)
影片的最大看点是高难度的动作戏。
尤其,挂着李斗锡奔跑的赛车竞赛场面,让人记忆深刻。
牵引整个故事发展的脉络,却有些不足且粗糙。
虽然也有反转的关键性剧情,却未能达到给电影带来画龙点睛的作用。
主人公展开报复的方式,并没有深入人心,俩人大打出手的动作戏也未能让观众体会到快感。
而这可能就是导致与津津有味的中后半部相比,前半部分牵引故事情节让人乏味的原因,结局也让人觉得是在画蛇添足。
以重现为前提开始的影片再次回到原点的结局,是电影《我是杀人犯》和《杀人回忆》之间,脱离轨道的决定性因素。
被认为是制作费用和时间上的问题,导致的不自然CG特效也是美中不足的一点。
整部电影一小时50分钟。
看到30分钟的时候,抓到了嫌疑犯。
看了下进度条,不对,这么快就抓到凶手了?
接下来还演些什么?
看到1小时的时候,有个精神病自焚了,难道他是凶手?
##@¥%……&这TM凶手到底是谁?!
直到嫌疑犯被执行了绞刑,男主晋升在展览厅的对视,影片随即结束,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影片并不是只是寻找杀人犯的过程,而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寻找杀人犯的过程中 ,让我们看到了“正义”是如何被杀死的。
男主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这样麻木不仁的。
不免会为有些难过 ,惋惜。
那么,谁才是真正的杀人犯呢?
其实海报已经说明了一切。
一半是嫌疑犯的脸,一半是男主的脸。
即使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嫌疑犯是凶手,一切都是推测,但我让你是杀人犯,你就变成了杀人犯。
剧本不错,影片里有很多隐喻,很多段配乐也反而承托出全片的讽刺意味,但是节奏把握的不好,拖泥带水的,张力不够。
感觉还可以更好。
——End——一起看电影吧,公众号:小7公主
文/梦里诗书《我是杀人犯》并非一部悬疑迭出的杀人犯自述,其所一展的是在面对连环杀人案的重压下,警察将一个无辜者炮制成替罪羊送上绞刑架的过程,由此在对旧有体制讥讽的同时,名利面前,那人性的泯灭,正义的崩塌,当手握权力的执法者成为了真正的杀人犯,耐人寻味。
电影以上世纪七十年代真实的波兰连环凶杀案为引,疯狂的连环杀手接连得手,警方却一筹莫展,波兰工党第一书记侄女的遇害,更令警察们倍感压力,这个烫手山芋就在此时丢给了我们的主人公年轻的亚努斯,面对这一任务,亚努斯虽然使用了很多方法,但却并没有进展,就在此时通过数据比对,亚努斯发现了拥有很多疑点的嫌疑人,虽然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可面对不堪重负的压力,亚努斯还是对其进行了抓捕,也就是在这次抓捕后,再没有女子遇害,亚努斯由此一跃成为了英雄。
那么这个嫌疑人真的就是凶手吗?
本人拒不认罪,也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亚努斯自己也发现了很多的疑点,但这个时候,面对再无人遇害的事实,政府需要稳定民心,警察需要拿出结果,证据在这个时候就变得无足轻重了起来,而作为主办这起案件的男主,也是骑虎难下,铺天盖地的宣传已经令其成为了英雄,随着而来的更还有物质重奖和前途,如果此刻推倒重来,那么亚努斯不只是要重回重压,更会名誉扫地。
面对一面天堂,一面地狱的选择,即便有着生命的砝码,人性也很难选择后者,而摇摆于中间的男主这个时候也已经没有了最初时的正义,权利和欲望使他迷失了自我,电影在这此也透过例如扳手腕没扳赢年轻的孩子,动手打了原本心爱的妻子,极为细腻的将男主的内心挣扎呼之欲出,毕竟一个曾心向正义的人如何能瞬间就堕落为恶魔呢?
但这个时候,整个社会却成为了背后的推手,没有人愿意再去探究真相,权利阶级和大众所要的只是要一个将“穷凶极恶”的杀人犯送上绞刑架的结果。
电影结尾处,时隔多年后当地为此案专门建立了展馆,而功成名就的男主同这位替罪羊头像的对视,成为了这部电影最为震撼也是最为点题的一笔,谁才是杀人犯?!
每个观众在此都会找到那细思极恐的答案。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注梦里君的微信公众号
这一黑一红两幅海报都属于一部波兰电影《我是杀人犯》。
影片是根据1977年发生在波兰的连环杀人事件改编而成。
“我是杀人犯”并不是罪犯最后认罪伏法的供词,以影片故事内容来说,片名也许叫《泡制杀人犯》反倒更贴切。
某市发生了十二名妇女被杀的恶性案件,警局指派了一位年富力强的少尉,组成了特别调查小组来侦破此案。
通过摸排,抓到了一名疑似嫌疑人,然后就开始了收集证据的工作。
搜了半天,拿的出手的证据不但稀少而且苍白。
但此时,嗅到政绩味道的上司和急需利用此事稳定民心的工党第一书记用荣誉别墅甚至稀缺的彩电购物券,迫使男主角尽快结案并移交法官定罪宣判。
最后那个人被含冤绞死。
片中有个小情节设计的很有喻义。
电影开头,男主角早餐时候跟儿子掰手腕儿,当然儿子掰不过父亲,妻子在旁边嗔怪道,你就不能让让孩子,父亲说这是我们男子汉之间的事情你别管。
此时的男主,哪怕在跟儿子共享天伦之乐时也不忘记做事要本着正值思想的正面形象。
到了影片后半段,男主迷失在真相正义和政治正确之间时,骨瘦如柴的小儿子很轻松地就掰倒了父亲。
欧洲电影描写人性深层,不像美国电影那么荷尔蒙式个人英雄主义。
男主人公的挣扎和困顿,并不完全来自于权力和体制的压迫,内心的软弱和想借此机会往上爬的野心与欲望也起了推波助澜甚至助纣为虐的作用。
还有一节,嫌疑人被长时间的审讯,神情已经恍惚,喃喃自语自语道,难道真的是我杀了那些妇女吗?
不知道这个是不是《我是杀人犯》片名的由来。
影片的结尾镜头特别震撼。
多年后,已经身体发福升为少校的主人公,带领众人参观专为表彰侦破这个案件而建立的展览馆。
当他离开众人独自和用冤死犯人脸模做成的栩栩如生的塑像对视时,字幕徐徐升起:‘’波兰政府已于1990年拆除了这个臭名昭著的展览馆‘’。
这件事虽然发生在四十年前的波兰,但你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马切伊·佩普日察,一个不那么熟悉又拗口的名字,一位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获得了最佳导演奖的波兰导演,而帮助他将这项大奖收入囊中的正是这部影片——《我是杀人犯》
豆瓣评分7.4,IMDB7.1,不算太高。
片名乍一听让人以为是杀人犯的自白,但实际上,不如说是一个“制造杀人犯”的前因后果。
影片灵感来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发生在波兰的真实事件。
故事围绕一个年轻的警官雅努什被任命为调查组主管,追查一个残害女性的连环凶手展开。
但千万别以为这是一部紧张刺激的破案悬疑片。
看过影片的通常会提起《杀人回忆》,与之不同的是,《杀人回忆》的着重点在于侦破和寻找真凶,而《我是杀人犯》则把精力放在了警察如何用伪证将一个无辜的嫌疑犯变为杀人犯的过程,这其实是一部“制造杀人犯”的电影。
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这是一场连环杀人案,警察发现了一具被害的女尸,在任命男主前已经发现了十具尸体。
死者是波兰工人统一党第一书记的侄女这一身份,带给办案人员莫大的压力,急于破案的警方高层把这块烫手山芋丢给了男主——中尉雅努什。
我们的男主,被上司称为有雄心工作很努力、房子紧挨着铁道,火车每次经过屋内都很不得震出高潮、妻子不明说却总是期望他升职加薪、拿着上司丢给的烫手山芋却毫无线索,说白了就是:一个在家庭和工作泥潭中挣扎扑腾的中年男子。
为了尽快破案,雅努什动用了科研机构的计算机进行数据比对,向上级提出邀请英国专家对案件进行犯罪心理分析,然而犯罪还在继续。
案件毫无进展又面对高层的施压,雅努什提出百万悬赏以获得有用线索,
然而这一举动得到的是成堆的虚假举报信。
媒体与上级的不断施压,雅努什面临崩溃的边缘,于是他下令采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让手下男扮女装充当诱饵。
讽刺的是,第12条人命竟然在警察眼皮底下遇害。
故事再这样发展下去就要陷入死胡同,于是终于出现了一个人给雅努什带来了希望——沃尔克·卡拉斯基。
卡拉斯基,一个寡言的警卫,有一个放荡的妻子,疼爱的孩子。
案发时卡拉斯基就在公园现场,邻居称他有“暴力倾向”。
雅努什在和卡拉斯基第一次见面后,就迫不及待的抓捕了他。
卡拉斯基否认自己是凶手,但是那又这么样呢,谁让他的鞋子是42码,谁让他在家中曾焚烧过鞋子,巧的是他还是个球迷,也曾对放荡的妻子试图动用暴力,所有人都认定了你是凶手,如果你不是,那就制造伪证让你成为凶手。
卡拉斯基入狱,雅努什仿佛走上人生巅峰,成为了抓住“吸血鬼”的英雄。
得到警局的嘉奖,全家搬进了大房子,
儿子特地给他写了篇作文,
开始接触上流社会,参加聚会,甚至还和漂亮的理发师发生了不正当关系。
权力、金钱、地位、美色,这些从卡拉斯基身上敲诈来的东西总归不是那么安稳,一封寄来的挑衅信打破了这份表面的平静,
此时的雅努什面对是比之前更艰难的困境:是遵从自己的良知为其翻案,得罪上司失去现有的一切,还是隐藏信件听从内心的欲望,伪造证据让卡拉斯基冤死。
男主在良知与欲望之间挣扎,最后用良知换了彩色电视机。
法院最终判卡拉斯基绞刑,不悲壮不激烈,也没有大场面,只是在简陋的警局车库中死在男主角的面前。
片尾已经升为少校的雅努什独自和卡拉斯基的脸模做成的塑像对视,所谓“吸血鬼”的眼神中恐怕有的只是冤屈。
身为男主,雅努什的行为让很多人都觉得自私卑鄙,但是这也恰恰是这个人物真实的地方。
他并非从始至终就是一副自私卑鄙、懦弱逐利的嘴脸,他有人性,但这人性柔软且脆弱;他想破案,但他也是利益的仆人,甚至禁不起一台电视机的诱惑。
他有良知,所以在警局高层面前坦露抓错了人,但雅努什需要升职,上司需要政绩,工党第一书记需要安抚民心,大家都要各自保全自己,原本就处于劣势的人性终于在重重压力下被打垮。
于是谁是真正凶手并不重要,也没有人在乎真相到底是什么,结案需要一个凶手,那就得有一个凶手,没有,就造一个。
聂树斌,1994年因涉嫌强奸杀人被捕,1995年被执行死刑。
2005年警察通缉到一名身上被有多条命案的王书金,他向警方供述当年奸杀案是他所犯,聂树斌在他离去的21年后得到清白。
但当时聂树斌案的多名办案人员因此立功升迁。
呼格吉勒图,1996年因被定为一起奸杀案的嫌犯而被处于死刑,2005年真正案犯赵志红落网,而去世时年仅18岁的呼格吉勒图却在2014年才得以清白。
佘祥林,1994年因妻子失踪,成为杀害妻子的嫌犯被抓捕,直到2005年被佘祥林“杀害”11年之久的妻子突然现身,他才结束了自己长达11年的冤狱。
......这一桩桩一件件,如此骇人却又真实存在,面对诸如此类沉痛的事实,我们该怪罪于什么呢?
影片中,卡拉斯基是众人心中的杀人犯,而雅努什却是将无辜的卡拉斯基送向死亡的凶手。
可是,凶手又岂止一个,那些宁愿放过连环杀手也要选择政绩的人民守护者不都是凶手吗。
导演高明在,影片并未将事件的沉痛完全归于时代和体制,也未将雅努什的挣扎全权归于他所受的来自权力的压迫,而是指向身为一个人,他内心的私欲和懦弱。
怨了时代,怪了体制,却终究不过是因为人性罢了。
愿每一个案件都清清白白,不再有冤案。
愿人性和良知不再如此脆弱。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李小军的电影日常」欢迎来撩
和日韩两版的《我是杀人犯》完全不同,指涉也深刻得多。
第一印象是阴郁的色调不多见。
然后是镜头十分简洁。
比如精神病杀妻,拿着铁棍切擦拭血迹,叙事太凌厉了。
由此显得剧情有点拖沓,特别是色诱法官一段,于主线剧情毫无影响,只是凸显了男主的堕落,连情人都可以利用。
许多近景,男主的眼神变化深入刻画他陷入深渊的历程,演得真棒。
在男主堕落和男副蒙冤的背后,批判了当时波兰的政体。
题材挺好的,开头结尾两小段也挺好的,中间节奏真的不行…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深井冰 好的生态是治愈那些需要治愈的深井冰 而不好的生态是 激活出更多的深井冰 连正常人也不放过
我是杀人犯?我是杀人犯。
就看不懂吧
这个片子比想象中的好看很多诶
某种体质下的荒谬,这种荒谬我们不陌生,只是看着别人拍出来有那么一点唏嘘,虽说大家一样都么么黑,起码人家有了说出来的机会。电影很波兰味,有种暗搓搓的急躁味,有时候剪辑就种憋着尿要放的感觉。
怎么能拍出这种垃圾电影。
和我想象的制造杀人犯不一样……
片名双重隐喻的意义,我们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变成扼杀生命的杀人犯,男主角良心沉沦滑落入深渊的同时,人生轨迹却扶摇直上。这个沉重到如鲠在喉的故事,在快节奏的剧情推进,喜剧元素融入以及晃动不安的镜头下被部分消解分绝望和痛苦,在情绪上更接近于醉酒中的癫狂与忏悔。真实故事改编
3.5
两个镜头比较震撼,绞刑和结尾的对视!#聂树斌案拍起来不比这部电影揪心#
应该是很好的题材和大背景但节奏和剪辑方式非常不喜欢,看了不到一半就弃了……
国航飞机片。细节大于整体。人性哪个时代都是如此。
还行吧,讲真的国内应该很多这样的办案例子,有的迫于压力,有的迫于虚荣,有的迫于不敢承认办错案。导致真正的凶手逍遥法外,而无辜的人却背负罪名。
每次渲染自己的破案功绩就是对自己制造冤案的提醒,其实也蛮讽刺的。
吃人啊,吃人!
资本主义国家拍摄的有关自己国家社会主义时期的故事。但我想事件本身可能与政体的相关性并不大。冤假错案、屈打成招、滥杀无辜,这种事似乎古今中外都有发生过。我只是单纯的希望同样的不幸,以后不要再发生。突然联想到警察体系似乎不太适合用KPI考核。否则为了凑数,难免可能有冤案。也许OKR更适合。
这是一部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讲述波兰冤假错案的电影,剧情挺好的。除此之外,看完之后感觉那个时代波兰人抽烟,酗酒,秃顶,淫乱真是非常严重啊,只要有人坐下来就会抽烟,抽烟镜头太多了😔。
所有的错误根本上都源于体制的弊端或人性的弱点。
讽刺意味非常浓厚的一部电影。片子一开始显得煞有介事,似乎要讲什么了不得的犯罪故事,最后却趋于平淡,慢慢对每个人的内心开始抽丝剥茧,对于人性的刻画,复杂而恰当,很有些手术刀的感觉,再联系那个时代背景,不得不让人感到唏嘘。演员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就连配角也很用心在表现。与尾声一起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