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后劲击中了,我决定好好写一篇影评)儿童和动物一样,都是电影拍摄过程特别难对付的对象。
日本早些就有羽仁进拍教育电影得到口碑,其中的技巧好像就是让孩子与摄影机交朋友。
逐渐忘记摄影机的存在之后,他们便可以开始放开自我,展现出最真实的一面。
《这里是亚美子》显然没有这种儿童纪录片的技巧,反而有一些《一一》和《热带鱼》那种台湾慢电影中,含蓄而安静的氛围。
儿童视角的电影,这么称呼反而又有一些不对。
毕竟在很多个场景中,亚美子单纯而善意的行为反转为的伤害和恶意,确实是让人心头一凉。
如此又回到羽仁进的《她和她》中出现的战争游戏的片段,与真实战场无异的激烈中反映出的是不仅是儿童天生的暴力本能,还有与成人世界的同质。
所以这是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时刻感受到的文本力量的强大––不完全是儿童视角的儿童文学,也不完全是成人童话的黑暗寓言。
亚美子与她周围世界的不合,不是一种设定上的东西,而是在行动与言语中渐渐明晰起来的【现实】。
这个现实在最后通过一个音声演出收束:亚美子终于听到了海浪的声音。
声音。
这是让我前半段如坐针毡而后半段又回味无穷的精心演出。
总结一下就是太过明显的后期配音。
导演在采访中特别强调了在声音上下了许多功夫([https://www.cinra.net/article/202207-kochiraamiko_ymmtscl](https://www.cinra.net/article/202207-kochiraamiko_ymmtscl)),比如汗珠滴在水泥地上的声音,亚米子赤脚穿越走廊时与地面之间的啪嗒啪嗒的声音。
这些被刻意加强后回荡在影院时,确实达到了导演想要的“有触感“(手で触れるような)的效果。
但同时被消除的背景杂音,只有在行驶向画面深处后才能听到的摩托轰鸣,以及放大后让人无法信服的【幽灵】的声音,让画面与音声之间出现了巨大的矛盾。
于是影片的观感失去了远近感,一种在声音演出上的儿童视角:只能听到自己被吸引的声音,只能感知与自己能理解的情绪。
而这种远近感的缺失,正是亚美子这个孩子的问题所在不是吗。
如果说远近感在人际关系上可以换做是同理心,那亚美子确实会被解读为没有同理心只有自我的熊孩子。
但其实,远近感与同理心还是有差别的。
没有远近感,不仅意味着听不懂对方的情绪感受,而以为着将自己的情绪感受无限放大并反射给周围的人。
所以最后海浪声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亚美子之后会成长为一个有同理心的大人,而是反映了亚美子意识到曾在自己的世界中亲【近】的逐渐【远】去,并已经远去了:变成不良的哥哥,想要好好对待的继母,甚至很温柔的爸爸。
如此一来,亚美子在最后的笑容与活力的回应是不能再痛的成长了。
没想到森井勇佑的第一部作品就让我有了如此深刻的观影体验。
当然今村夏子的文本也不亏是芥川赏获奖作品,亚美子的故事确实是一个全新的有关成长的视角。
虽然没有很浓烈的情绪桥段,但最后却有些让人陷入沉思的回味。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能听见海浪的声音呢?
在对电影丝毫没有了解的前提下,不受任何影响直接观影了。
电影开头以为会是一个女生版的《菊次郎的夏天》或《鲭鱼罐头》,结果看着看着心碎了。
一看豆瓣影评,很多人都说亚美子是个“问题儿童”,甚至有人说她有智力障碍、心理障碍。
一个四肢健全、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活力满满的孩子,怎么就成了有些人嘴里的障碍儿童?
她不是一出生就这样,是家庭环境、生活际遇让她变成这样。
有病的是无爱的家庭、不负责的父母,有病的是冷漠的教育思维。
有些人说亚美子这个年龄,应该会自己照顾自己了,不应该这么邋遢。
她的亲生母亲不知踪迹,继母对她态度淡漠,继母抑郁后家里都无人收拾,父亲得过且过,谁教她照顾自己?
上来就指出亚美子是障碍儿童的,是颠倒因果、推卸责任。
对我一个在东亚高压教育模式下成长、经历了人生重大挫折并完成了自我意识觉醒的人来说,TMD这孩子哪里有病?
她不过是在表达自我,对不断变化的家庭环境不知所措;并且始终在被周围的人曲解、推开,是父母和同学把她驱赶到角落。
1.孤独、惊恐的亚美子1分30秒处,亚美子无聊地独行在公路上,手持木棍敲打着公路围栏和地上的小草,独自坐在台阶上玩石子。
漫长而孤独的放学回家之路,唤醒了我记忆深处的童年孤独印象。
—这几幕已经隐约意识到亚美子可能缺乏照看、非常孤独。
一只大鸟在阳台上搭窝、栖居、下蛋,不分昼夜发出吵闹的怪声。
年幼的亚美子因为陪哥哥看恐怖片,加之哥哥离家出走后独自起居,日日夜夜与不知来处的声音作伴,对未知的噪声产生了恐怖幽灵想象。
她对父亲、对同学寻求帮助,获得的是不信任和冷漠对待。
大人如果日夜被莫名的声音惊扰,都会产生抑郁情绪,何况亚美子只是孩童。
时间一久,她在教室、走廊都能听到幽灵的恐怖声音。
——这是已经出现惊恐的心理问题。
亚美子只能反复、大声唱同一首“不怕鬼歌”,才能驱散心中的恐惧。
而她不停地唱这首歌,招致了父亲、同学、老师的厌弃。
——无人关心她为什么唱歌,无人关心她的心理和生活状态。
我童年时,也曾在家长的好奇心驱使下,陪同看了两部恐怖片,从此形成了永久的恐怖记忆。
看完恐怖片后的一个月,风吹草动都让我惊恐,每晚都缩在被子里不敢入睡。
我也像亚美子一样,向父母求助,但父母回馈的是责骂和厌烦。
恐怖影像带来的心理影响,让我从此变成一个很胆小的人。
孩童是肯定不适合看恐怖片的,亚美子是因为哥哥的不懂事导致恐怖印象如影随形,而我是因为父母的愚蠢和不负责任导致形成一辈子的恐怖阴影。
孤独、惊恐的亚美子,选择了与幽灵和解,与幽灵成为朋友。
2.被家庭排挤的亚美子(1)继母的排挤放学回家后,亚美子躲在门后向母亲的书法课教室里偷看,被发现后母亲拒绝她加入书法课堂,并要求亚美子遵守一系列家长要求。
——这里感受到了淡漠的母女关系和母亲对亚美子的不关心。
一个母亲,怎么会拒绝教自己的孩子学习自己擅长的技能?
如果孩子调皮怕影响课堂纪律,完全可以在课后单独辅导。
电影中亚美子的同学也对此提出过疑问:你妈妈是书法老师,怎么你的字写得那么难看,甚至还写错很多?
起初以为是母亲怀孕无暇顾及亚美子,后来发现这个下巴长着一颗大痦子的母亲,会排挤女儿。
过生日时,礼物和生日蛋糕分别在爸爸和哥哥手上,母亲则两手空空。
这个细节其实就是爱意的体现,说明真正在乎这个生日的只有爸爸和哥哥。
拍照前,母亲的表情很耐人寻味;拍照时,母亲故意拿着镜子让所有人等待她,爸爸不耐烦但忍了,亚美子没有忍,直接拍了照片,然后母亲开始生气、摆脸色、拒绝拍照,直接把相机从亚美子手中夺走。
很明显,母亲认为自己才是这个家庭的聚焦点,哪怕在亚美子生日当天也丝毫不肯让步。
亚美子没有妥协,拒绝吃母亲做的炒饭。
不吃饭转而吃零食的亚美子,母亲也并没有关心她生日当天是否能吃饱,而是冷漠视之。
——这样的母女关系,显然不是正常的,很多细节都在明示,这是一位并不喜爱继女的继母。
继母死产后,也许是因为自己再也不能生育(电影中没有交代,但从继母后期的重度抑郁来看,合理推测也许再也无法生产),曾试图与亚美子建立亲子关系。
但因为亚美子的一次童真行为,导致尚未建立的亲子关系彻底决裂,这次事件是亚美子从被爱到被抛弃的人生转折点。
亚美子会把失去的金鱼埋在花园里,做一个小墓碑来纪念。
继母和亚美子关系和缓时,亚美子也想为继母做点什么,因此伙同书法课学生小范一起做了一个死产“弟弟”的墓碑,这个出自孩童的mini墓碑对继母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刺激,从此继母卧床不起,再也没有跟亚美子说过任何一句话。
有人说亚美子“有病”,才做出一个mini墓碑刺激继母。
那同样参与制作墓碑的模范生小范呢?
按照苛责亚美子的逻辑,小范是不是也是问题儿童?
孩童的同理心,是在一次次犯错后,经过正确引导和合理教育建立的。
墓碑事件后,小范的父母登门道歉,积极教育并加以引导;而亚美子这边,无人问津。
——没有人告诉亚美子她是对是错,没有人向亚美子解释人的情感,她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认知。
(2)父亲的排挤父亲对妻子与女儿并不和谐的关系,没有做任何努力,冷漠待之。
亚美子和小范做的mini墓碑对继母造成精神刺激,父亲并不关心女儿这一举动的动机,也没有借机教育、引导亚美子。
哥哥在同居的卧室里抽烟,亚美子很反对,叫父亲出面处理,父亲完全漠视亚美子的诉求,只告诉哥哥注意不要引起火灾;哥哥把亚美子的床褥和物品扔出房门,父亲视而不见,全然漠视。
继母卧病在床、哥哥离家出走后,家里乱成一团。
亚美子惊恐于大鸟制造的噪音,产生严重的恐怖幻想,向父亲求救。
父亲冷漠地连推三下,把亚美子推出房间;亚美子唱歌驱散恐惧,父亲大声责骂她。
亚美子遭受校园暴力,被最喜欢的模范生小范暴打至鼻梁骨折。
父亲竟然完全不关心是什么原因让亚美子满脸、满身是血,向医生承诺会了解情况也并未真正与亚美子沟通。
故事结尾,父亲终于将亚美子当作累赘,抛弃至奶奶家。
就“搬家”一事,他也没有向亚美子作出任何解释或开导,甚至直到父亲离开前一晚,亚美子才知道自己是被抛弃,而不是与父亲一起搬家。
最后一晚,父亲连陪她多玩一会儿牌都做不到。
故事里没有交代父亲和继母的婚姻是否发生变故,也许是再次离婚了、家庭再次破裂,不得不把亚美子送到奶奶家;也许是继母无法与亚美子共同生活,父亲只得妥协,将亚美子抛弃。
——这样的父亲,烂到家了。
(3)哥哥的排挤哥哥在青春叛逆期以前,对亚美子有照顾、关心和教导。
但年幼的亚美子总是与哥哥一起看恐怖片,从部分镜头来看,她对恐怖片并不感兴趣,甚至感到害怕和恐惧。
在这个应该看动画片、儿童片的年龄,可以想见,是哥哥要看恐怖片,而亚美子只得被迫陪看。
年幼的孩童看恐怖片,很容易形成惊恐记忆,伴随一生。
哥哥进入叛逆期后,对亚美子态度十分冷漠决绝。
哥哥在与亚美子同居的卧室抽烟,亚美子状告父亲,哥哥把亚美子扫地出门;亚美子与哥哥同校,从未被哥哥保护或关心;哥哥离家出走,从始至终未与亚美子说过话;亚美子被送走前,哥哥出现在房间里,揪出了制造噪音的大鸟,但没有问亚美子鼻梁被打伤的原因;亚美子被父亲抛弃至奶奶家,哥哥也未送别。
3.被校园排挤的亚美子(1)校园霸凌亚美子在洗手间被三个女生轮流踢腿,遭遇校园霸凌;当时哥哥还是学校有名的二流子,霸凌的女同学闻风而退。
mini墓碑事件后,小范同学当众脚踢亚美子肚子。
哥哥退学后,同班男同学曾警示亚美子,她可能会被别人打死。
随后,亚美子在医务室被自己最喜欢的小范同学暴打,满脸、满身是血,鼻梁被打断。
(2)恶意舆论唯一一个不排斥亚美子的男同学告诉亚美子,她在同学们的舆论中,是一个恶心的人,恶心的行为有100个亿,多到要做个表格。
当亚美子反问到底哪里恶心,男同学也说不出来。
(3)冷漠的老师亚美子在学校不穿鞋,浑身发臭,没有任何一个老师关心她。
她在考试时唱歌,老师只是冷漠平常地叫她出去唱,可见常年被冷漠、区别对待。
她被赶出教室,到医务室唱歌,医务室老师给她话筒,嫌弃她唱得难听,但毫不关心她的心理状况。
极度缺爱的家庭一手造就了亚美子孤独失常的童年,影评区一众自以为是的评论给小女孩扣了一顶“障碍儿童”的大帽子,分明是因果倒置、推卸责任。
一个四肢健全、智力正常、精力旺盛的小女孩亚美子,因家庭重组缺少父母关注、关心和照顾,变成老师同学眼中的怪胎,最终更是因为家庭变故被抛弃。
亚美子不过是东亚高压教育模式下,脱离主流的小小自由人,她遭受的来自家庭的冷漠和来自同学的暴力排挤,让我心疼不已。
问题不在亚美子身上,不正常的是她的家庭和父母,不正常的是学校教育。
有病的是无爱的家庭,有病的是冷漠的教育思维。
不合格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因”,亚美子是“果”。
看之前觉得内容太过沉重,怕看不下去,也不敢看,听了邦尼的播客,大概讲了电影的内容,有一些温情的片刻,所以选择去看。
看了之后我觉得真的不错,没有生理性撕心裂肺的疼痛,平平淡淡的,像是夏天山间冰凉流过的溪水。
亚美子除了生活中偶尔的怪异时刻,很多时候都像一个正常的孩子,所以看电影的过程中我频繁停下,在想这个时刻他是否会伤心。
他的哥哥把她的东西扔出房间,他的父亲母亲都在拒绝他,最后把他送走,这些时候他是否会伤心。
作为观众,我替他伤心。
最难过的一个情节是,他被喜欢的男孩子暴打,她顶着伤口回家,他的爸爸回家看到愣了,然后就是匆匆抱着她赶往医院,她趴在爸爸肩头,爸爸走的很急,他在肩头一颠一颠的。
看到这个镜头我就哭了,为她的遭遇,也因为此时的父爱。
她说了好久幽灵幽灵,没有人理他,如今父亲总算是关心她了。
她的哥哥有一天突然回来了,我觉得应该是哥哥带着她的对讲机,然后听到了她说的话,就跑回来了,解决了她害怕的幽灵,原来是一只筑巢的鸟。
镜头回到以前,在他们小的时候,哥哥很耐心的给他解释,不要只盯着妈妈的痦子,妈妈不是痦子,妈妈是妈妈,然后俩人在阳光下跳起来摘果子。
这里面没有坏人,只有难以再承受下去的人们。
亚美子喜欢的那个男孩儿,也挺压抑的,换位思考,如果我被这样一位怪异人士喜欢,在学校里受尽嘲笑,在生活中饱受折磨,我也会很讨厌亚美子的吧。
#2023百老汇日本电影展之5⃣️亚美子是个活泼过头的怪小孩。
嗓门很大,情绪很高,用手抓饭,光脚走路,从椅子滚到地板,把橙子抛到天花,让昆虫在手上游走,解救快被蛇吃掉的青蛙,把巧克力饼干的巧克力全部舔完,再把饼干送给喜欢的人。
未出生的“弟弟”夭折了,她说不是没生出来,是生出来是死的。
动手给“弟弟”做了墓,想安慰妈妈。
妈妈受刺激一蹶不振,哥哥开始学坏,爸爸无法掌握平衡。
亚美子被认为怪异而被忽视、被欺凌、被避之不及,被喜欢的人打到鼻梁断掉,被父母不喜爱、被扔到奶奶家。
她孤独却没人在意,她怕鬼却无人搭理,她在脑海中与鬼交朋友,她和自己下五子棋,她说大家都只顾着妈妈,好久没见过哥哥,爸爸为什么自己回家去。
她问男同学我是不是很恶心,男同学说有几万亿个恶心却说不出她哪里恶心。
她不知道夭折的是妹妹不是弟弟,没有人告诉过她,大家都神神秘秘。
她明明有很多遭遇,却用轻盈的口气说没事的,大声唱歌排解恐惧,与生物自然充分联系,为动物和婴儿立冢,温柔地正视死亡,真诚的面对世界。
她真挚地呼喊从来收不到回音:喂,喂,这里是亚美子,这里是亚美子,收到请回答。
这是个很残忍的故事。
面对误解和冷遇,她从始至终纯真。
在日本,“残疾儿童”被称作为“障害児”,指的是因为身体、智力、心理或感知等方面的缺陷而需要特殊教育和康复帮助的儿童。
亚美子的生活悲剧居多,其根本原因就是亚美子是一名障害児。
电影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其病症,但是看起来属于是轻度自闭症。
先天性疾病属于不可抗力的话,那么人为因素就是我们值得思考的点了。
首先,没有将亚美子与正常的小孩恰当地分开是一大问题。
在日本,各个地区教育基准有所不同,但都大同小异。
虽然我不知道亚美子所居住的广岛是什么情况,可能也有年代的原因,但是现在在我这里,日本小学生在入学前都会进行一个测试来判断心智水平是否发育正常。
如果被诊断为障害児,只要家长同意,哪怕全校只有你一个障害児,学校也会专门派一个特别支援的老师来对你进行教育,专门为你开一个班(我去的学校就是如此)。
电影中,正是因为在学校没有将亚美子与正常的小孩恰当地分开才导致了亚美子在学校没有朋友,每次都是一个人上下学。
即使是她一直粘着的小范,也是迫于大人的压力才不得不和她在一起。
那么,亚美子的继母不让她和同龄人上书法课就是正确的吗?
并不是。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要“恰当”地分开。
以我这边为例,障害児虽然有自己的教室,有自己的老师,但是只有语文课,数学课,理科是单独上的,其他的体育课,美术课,生活科之类的都是和别的小朋友一起上的,当然特别支援的老师是一直陪在旁边的。
甚至当障害児要去单独上课时或者单独上完课回来时,班主任还会带头让小朋友们说「いってらっしゃい」、「おかえり」(走好,欢迎回来)。
这样的话,就会让正常的小朋友和障害児之间,在学习和生活方面互不影响的情况下,保持友好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亚美子从小学到初中,没有任何的成长。
直到电影的最后,要不是亚美子的邻桌告诉她她很奇怪,她都不知道自己与众不同。
没有自知之明是阻碍亚美子成长的一大原因。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亚美子没有自知之明呢,即周围人对她冷漠及模棱两可的态度。
亚美子生日会拍照时继母沉积已久的不满,继母流产后对她的无视,父亲甚至没有说流产的是男孩女孩,父亲没有跟她解释为什么继母如此伤心,父亲认定窗外的声音是她的错觉,父亲并没搞清楚她重伤的原因,父亲把她扔到奶奶家却并没有解释,等等。
他们觉得亚美子是障害児所以就算告诉她她也不懂所以懒得说。
那就是大错特错了,亚美子并不是不懂,而只是需要我们以她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告诉她而已。
电影中其实也给出了好的例子,比如小时候她哥哥对于新妈妈脸上的痣的解释,虽然亚美子依旧很纠结那颗痣,但是认下了新妈妈。
还有,卫生室老师直说亚美子唱歌很吵,在小范来休息时让她保持安静她就不唱了,因为她知道唱歌很吵。
另一处虽然电影中没有明说,但是我觉得是有暗示的。
就是亚美子的邻桌说她不洗澡很臭。
在此之前,初中的亚美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都是学校那一套衣服,但是在那之后,初中的亚美子在家里第一次换了自己的衣服。
其实我也问过我去的学校的那位特别支援的老师,就是同学们不会觉得障害児奇怪吗,或者说障害児自己不会感受到自己与众不同吗,这种时候要怎么解释之类的。
而特别支援的老师对我的回答就是:实话实说。
比如说语文课数学课要单独去上这件事。
别的小朋友问的话就回答说:你们上课太快了她跟不上。
对于她本人的解释也是如此。
她本人一开始还有点不相信,于是老师就让她到正常班级体验了那么几节课,让她自己切实地意识到自己跟不上。
最后她是意识到了自己确实跟不上,乖乖地回到自己教室上课并接受了这一事实。
最后以那位特别支援的老师对我说的一句话(大意)最为结尾吧,同时送给所有的父母和老师:一定只有你才能理解的孩子,一定只有你才能教会的东西。
“如何做一个保持童真的人?
如何做一个自我、自由的人?
”或许在真实的东亚世界,亚美子所提供的答案,将显示“查无此人”。
6月10日,《这里是亚美子》迎来了在上影节的中国首映。
在此之前,该片曾入选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光明未来单元,荣获了第台北电影节的国际新锐导演竞赛中最佳影片的提名。
电影改编自今村夏子的原作,配乐合作了青叶市子,在日本广受好评。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海报看完此片的影迷,评论在豆瓣上呈两极分化的趋势,有观众认为影片所刻画的人物都过于迟钝怪异,让人难以共情;但仍有观众认为导演借此将一个极其残酷的成长故事,包裹得柔软细腻。
实际上,该片远比单纯体味主人公内心情感的表达更加深刻,对细节的刻画也十分丰富。
而且在改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作的文学风格,是一部值得仔细咀嚼的佳片。
别做给别人添麻烦的事好吗身处以此为默认规则的社会,亚美子绝对是个异类。
上课时大声唱歌,在马路中央赤脚翻跟头,把整盒曲奇逐一舔过再转手送人,不停重复没人在意的“奇怪的声音”——在旁人眼中,随便拎出一条都可以作为控诉亚美子的罪状,印证她留给周围人的印象——怪异、烦人甚至令人恶心。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即便偶尔有人对她释放善意,也是出于同情或者避免损失。
同学小范陪亚美子走路回家,只因受妈妈所托,“孝太的妹妹是个怪孩子,要是做了什么奇怪的事你提醒她一下”。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是社交缺陷?
是智力障碍?
还是某种异于常人的难缠病症?
对于亚美子这样的熊孩子,人们总爱追根究底,寻找她不守规矩的原因何在。
好比妈妈之所以是妈妈,因为她做出好吃的饭菜;爸爸之所以是爸爸,因为他开车送家人就医看病;哥哥之所以是哥哥,因为他保护亚美子不受欺负——可是,亚美子凭什么成为亚美子?
听到请回答,这里是亚美子都说童言无忌,可到了这个年龄,旁人只觉得她太不懂事。
种种越轨行为,使亚美子日渐脱离社交网络。
越来越少有人尝试走近她,理解她。
面对亚美子的乖张行径,父母或熟视无睹、或敷衍了事,同学或公然嘲笑、或集体霸凌,老师或放任自流、或施压打击。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亚美子几乎丧失与外界对话的通道。
无线对讲机丢了一只,无论亚美子怎样呼叫,都不可能有人再对她做出应答。
“为什么没人告诉我呢?
大家都在保密,每天,一直”,她只好自说自话,只好高声唱歌,只好独自面对感到“有一点点害怕”的怪声与怪相。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行至结尾,亚美子走入大海,再一次直面鬼怪。
这次她没有接受邀请加入那支庞大的队伍,只是远远地挥手示意,向老朋友们问好送别。
她是否学会承受失望和痛苦?
她是否分得清内外有别?
她是否终于长大了?
或许答案仍然无解。
“这里是亚美子”,无论在家中、在学校,无论读小学、读初中,她始终保有本来的样子,率直、纯粹、如其所是。
今年年初,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之前,《这里是亚美子》曾入选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光明未来单元。
彼时电影放完,我们曾有幸跟导演森井勇佑聊了聊,共同探讨「亚美子」究竟如何成为「亚美子」,如何成为一个怪异而又真正自由的人。
以下是专访正文。
“大多数青年导演倾向于从个人经历入手,拍摄第一部电影。
你为何选择改编今村夏子的原著小说,作为自己的长片首作?
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森井勇佑:“我特别喜欢今村夏子的原著,所以文本改编对我来说不算太困难。
我常常在亚美子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片中还有很多原创段落,是我看过原著后自然而然想到的,整个改编过程其实非常好玩。
亚美子这个人物是原著最吸引我的地方。
东亚社会有很多严厉的规则,人们总在应付考试,压迫感无处不在。
但亚美子是自由的象征,她完全不在意这些规则,相应地,也就很难融入社会环境。
她在向社会施加压力,社会反过来也在对她施加压力。
故事结尾,她似乎开始留意别人的看法,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
亚美子和外界社会之间的摩擦与冲突,让我觉得特别值得去拍。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如果问遇到什么困难,我觉得更多是在选角层面。
呈现亚美子的演员必须足够有力,足以说服人。
还有同学、父母、老师,亚美子身边的每一个角色都得跟她气场相合,但凡有一个角色出了错,都会让整部电影失去平衡。
所以我在选角上花了很大力气。
”“为何选择大泽一菜饰演亚美子?
演员和亚美子之间有何异同?
”森井勇佑:“有300多个孩子来参加试镜,我一眼就相中了一菜。
一菜非常直接,非常真诚,简直是我心中亚美子形象的化身。
她展露一种异于常人的气质,眼睛和面部表情尤其明显。
我可以感到那双眼睛在对我说话,面对镜头,她也能自在地打起哈欠。
现在很多童星过早接触商务,少年老成,极为注重外在形象,在乎其他人如何评判自己的一言一行。
一菜完全不考虑这些,这点跟亚美子很像。
亚美子饰演者 大泽一菜至于差异,大概是一菜从来不会把曲奇上的巧克力都舔光,再放回盒子里送给别人吃吧(笑)。
”“片中很多场景非常有意思。
比如亚美子认真舔完每一块曲奇,再原封装好送给小范吃;比如她蹲在烈日下等妈妈回家,汗珠不断滴落,砸出一滩小水坑。
你是如何设计出这些场景的?
”森井勇佑:“曲奇代表亚美子对小范的感情。
虽然舔曲奇那段拍得没那么直白,但最后亚美子跟小范摊牌了,也遭到小范的暴打。
这些都是原著的描述,也是整个故事的核心支撑,我认为很有必要保留下来。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汗滴则是我的改写。
原著里,亚美子等妈妈回家那段发生在冬天,她一边等,一边玩雪、吃雪。
我则想把这段场景放在夏天——生产不顺的妈妈回到家里,看到亚美子浑身汗津津的,知道她等了很久,上前帮她擦去满脸汗液——一个原本疏离的妈妈(继母;离家很久),跟亚美子产生如此亲密的身体接触,这是我想展现的场景。
蹲在一个地方,一直流汗,直到在面前砸出一滩小水坑,也是我爱玩的游戏,现在还玩儿(笑)。
”“电影中的鬼怪,你是如何设计的?
”森井勇佑:原著里,提到阳台上有“奇怪的声音”,亚美子对此非常敏感,不停跟别人重复她的发现,可是没有一个人拿她当真——当然,最后发现那只是鸽子的叫声。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原著里没有表现鬼怪的具体形象,我在电影里用视觉方式把它们呈现出来了。
有一首日本童谣就叫做《世上没有鬼》,我想,如果亚美子能看见鬼怪,一定会唱这首歌给自己壮胆。
所以我就把鬼怪的形象具象化,让亚美子一边唱“世上没有鬼”,一边跟鬼怪们玩耍、互动、交朋友,最后也变成鬼怪的一份子。
这种想象和现实混杂的场景很有意思。
“对于现场收音和后期拟音这两种声音处理方式,你有什么偏好吗?
”森井勇佑:“很多小成本电影会忽略后期音效,我完全不认同这种做法。
我认为后期非常重要,尤其对这部电影来说,我在后期制作时特别强化了很多声音,比如水流声、脚步声,于是,电影就能以亚美子的视角,呈现她感受到的世界。
”“失去小孩之后,妈妈心灰意懒,不再理睬亚美子,爸爸随口敷衍,索性把亚美子扔给奶奶照顾。
你是否希望探讨父母的失职问题?
”森井勇佑:“一开始,妈妈为亚美子打点饮食起居,督促她认真读书、遵守礼仪规范;爸爸性情温柔,耐心处理亚美子闯下的各种祸事;哥哥引导亚美子友善待人,保护她免遭同龄人欺负。
每个家庭成员都在尽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承担自己理应承担的角色和责任。
然而,亚美子置身于这套规则之外。
她完全自由,没有身份概念,也不承担任何责任。
这种自由反过来使得周围人压力倍增,最终导致这个家庭系统运转失灵。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妈妈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只好不再理睬亚美子;爸爸精力有限,只好请奶奶援手照顾亚美子。
这是他们当时唯一可以为亚美子做到的事情。
我并没打算探讨父母失职与否,也不希望把事情简单定性为负不负责任。
我只是想刻画周围人面对亚美子时所做出的反应——对于亚美子这样独特的存在,其他人会如何理解,如何应对?
”“亚美子怀揣一副热心肠,结果却总给他人造成伤害。
这算是好心办坏事吗?
”森井勇佑:“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种反差。
亚美子无意分辨好与坏,她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出于本能。
“弟弟之墓”也好,鬼怪之说也好,都是亚美子彼时彼刻听到、看到、了解到的东西。
她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做出来,因为她想跟别人分享,想与外界产生互动。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这般纯粹的童真和率直,不可避免对周围人产生影响。
从一种局外视角注视亚美子与周围人的互动关系,正是这部电影的意图所在,同样,也是创作的乐趣所在。
”“映后环节,你提到鹿特丹观众和日本观众的不同反应。
在日本放映时,观众从电影中感受到的情绪大多是难过、惋惜,到了鹿特丹,观众席却更加欢乐。
你如何看待观众对影片的不同反应?
”森井勇佑:“确实存在不同反应,最后一幕时尤其明显。
亚美子面朝大海挥手,背后有路人表示关心,她回头笑了笑,脱口而出「我没事」。
在东亚社会里,这句「我没事」语义双关,本来背负很多的糟心事,还要佯装坚强镇定,听起来挺让人难过的。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鹿特丹观众看到这一幕,反倒觉得很有意思很好笑。
或许在西方文化里,亚美子的自由行为算不上触犯禁忌,所以大家并不觉得她所承受的压力有多严重,这句「我没事」也就显得没那么沉重了。
”“最后一幕亚美子走向大海,是否代表某种死亡隐喻?
”森井勇佑:“观众对此会产生个人解读,但我的本意并不是要表现亚美子打算自杀。
亚美子被接到奶奶家生活,那天清晨,她离开家,一路蹦跳着来到海边,刚好看见海面上出现一群鬼怪。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她所做的一切仍然是出于本能,想到、看到,就立刻做出反应。
那一幕看起来是某种隐喻,其实没那么复杂。
”
《这里是亚美子》上影节排片信息采访&稿件整理| 段小白校稿|Flo
看森井勇佑的《这里是亚美子》,像是看了一个“熊孩子”的生活片段。
讨人嫌的亚美子,将妈妈气病,将哥哥逼走,被好朋友暴打......似乎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出在她这里,但这真的是真正的根源所在吗?
在“失控”小孩的世界里,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一面。
电影的形式带着童真轻巧的调子,但它却是残酷现实的另一种观察。
原本和美的家庭在亚美子无心的“恶意”当中逐渐破裂,唯一忍耐她的好友也在最后爆发将她痛殴,校园霸凌的隐性描写,被放弃之后的转变与长大......一切残酷的境遇,在亚美子的世界里都是奇妙有趣的。
这也让电影展现的人性对比升华到了一种高度。
亚美子的世界里带着粗线条的乐趣,爱恨分明的面对自己未在意的细节。
即便面对精神和肉体的伤害,她还是会用最初的心境去面对一切。
这也让她身上“熊孩子”的特质,变得让人心疼不已。
当人们都用婉转的状态去面对人情世故,亚美子的简单粗暴和直接,则成了让她变成别人眼中“古怪”和“讨人厌”的那种小孩。
没有被正确引导的亚美子,最后变成了被大家讨厌的亚美子,这个错误其实不在她的身上。
亚美子是能感受到内心疼痛的,只是这些疼痛在她来说并没在意。
在被“抛弃”之后,亚美子用孩童顽皮的脚步去到海边,用自己的方式和过去的童真、幻想和疯狂真正告别。
最后用乖巧长大的笑容,去完成自己的一次人生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在她愈是渴望愈是抗拒和破坏的认识里,她也被破坏及改变了一次。
《这里是亚美子》也是属于听觉的电影,声画错位的形式,隐藏在亚美子耳朵里的水声,对讲机里沙沙的信号声,虫鸣与鸟叫声,还有幻想中恶魔的动静......你会觉得仿佛进入到了亚美子内心的世界,在声音里形成了另一个奇妙的空间。
这也是对于亚美子人物状态刻画的重要形式,别致有趣让人难忘。
各种奇怪的无聊的片段拼凑起来。
看不懂想要表达什么。
也不知道导演在干嘛。
所谓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感觉该片的神也有点散。
无聊着无聊着就能催眠也不错。
弥补下睡眠不佳的小小遗憾。
太散了,不是我的菜。
又来凑140了。
又来凑140了。
又来凑140了。
又来凑140了。
又来凑140了。
又来凑140了。
影片没有刻意的卖惨、没有刻意的鸡汤正能量、没有刻意的贩卖说教,生活化的视角、稳稳当当的叙事、淡淡的忧伤之中却是呈现了如针刺般的心伤。
“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并不等同于智障,二者完全是两个概念。
亚美子就像是少年版的“鱼之子”,但后者却是要幸运得多。
两者的共同点亦是十分明显:简单、纯净、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从未放弃生(未来)的希望。
对于正常人而言,人生中的某个阶段或某段经历又何尝不是“亚美子”的此唱彼和呢?
对于亚美子而言,正常人的社会反而是个令人害怕的“妖怪的国度”。
而实际上,几乎所有的普普通通的正常人都被困在了窠臼藩篱之中,各有各的难言之隐,各有各的落寞疗伤。
“喂,水还很冷吧。
”“没关系。
”影片结尾处,亚美子与“幽灵们”挥手告别的桥段无疑是全场高能时刻 这是一个孤独,自信,坚韧,生机勃勃,元气满满的亚美子。
这一刻,要有光,这话亚美子说的,耶稣来了也不好使。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里是亚美子。
影片的构图、摄影、配乐也很不错。
亚美子,有点偏向于运动型的女孩儿,不是智力有问题,而是太聪明了。
一开始她因为父亲和母亲离婚重组了家庭而不喜欢继母,恨屋及乌般地讨厌她嘴角边的那颗棕色的痣。
所以她的视角里反复出现那颗对于她来说硕大无比又丑陋的痣,但是后来继母失去自己亲生的孩子的时候,亚美子出于一种共情(亚美子失去了生母,继母失去了亲生孩子),有点同情继母,但是当继母或许是出于真心或许是寻求精神上弥补空缺感的时候,她又开始讨厌她了。
电影不会直接地说出这种心境,所以借用了在亚美子眼里时大时小的痣来表现。
她也想渐渐地去适应继母,所以她以她认为是爱的表现方式的形式,为那个未出生的孩子建了一个小小的墓地,还找自己喜欢的男孩儿为墓地题字。
而成人世界里这种直接了当方式是不被接受的。
她喜欢继母习字课堂的男孩儿,就像成年人那样痴痴地爱着他,即使男孩儿故意忽略她,揍她揍到面目全非也仍然去爱,男孩儿不是不能接受她,只是爱她的成分没那么多。
这点从最后亚美子要被送走,男孩儿哭了可见一斑。
最后亚美子送走了爸爸,也送走了自己臆想出来的幽灵们。
孩子终将明白自己的天真,亚美子长大了,过往也一去不回。
套用城南旧事结尾那句话,或许有点不确切,但是就是如此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最近看了《冲绳小芙蓉🌺》,亚美子活脱脱就是里面那个美恵子。
mi e ko和a mi ko哈哈哈!
#BC日本影展2023#四星半,一部挺奇怪的电影,开始有些讨厌亚美子的任性乖张,越往后却越理解甚至同情她(其实我们都曾经是亚美子),今村夏子的文本令人想起王朔《看上去很美》,小女孩亚美子就如同方枪枪——也正因为她的言行举止不符合成人世界的教化规则,她不仅被同学孤立(被喜欢的人殴打),甚至最后被最亲的人疏远(抛弃)了(sad),所幸的是她还是我行我素乐天无畏。假如亚美子刻意压抑天性服从大人管教,那么结局也只会与《狗十三》的李玩差不多,不得不说,东南亚地区所谓的“变成熟”有时候就是一把杀人不带血的匕首,所以无论如何你必须好好守护好自己的天性啊……PS,青葉市子演唱的主题曲《もしもし》好听,循环。
确实让人想起相米慎二《搬家》
反计划生育宣传片
没怎么整明白,这个娃是有点特殊状态么?
这个小女孩看的我真的很生气!不尊重爸妈,很吵,多动,不会共情,真的很讨厌这样的小孩子,不知道她有没有问题,碰见这种小孩,真的很气!
各种奇怪的无聊的故事拼凑,搞不懂到底想表达什么
旬报No.4。很像相米慎二的《搬家》,广岛的街景又让人闪回大林宣彦的尾道。除了一些细节的处理以外,满满的上世纪80年代那批日影的韵味,不急躁,很自然,看不出这是一个新锐导演的作品。配乐以及声音的处理也加分不少。在2022年的电影环境里,这部片子蛮突出蛮珍贵的。
装神弄鬼
Amiko 2022 Blu-ray 1080p AVC LPCM 5.1-DIY@TTG
4/10
完全是用小女孩第一视角来展示情节和情感重量的,想知道像亚美子这样的小朋友是真的这样感知这个世界吗?就像所有的苦难都轻易从她的周围划过了,没有在心上留下痕迹?(她是ADHD吗 话说我看得也直走神…)
缺心眼的亚美子
異臭を放った宝石。
#SIFF2023 亚美子问小男孩,「我是哪里恶心?」,小男孩也说不清,可能就是跟其他人不一样吧。这段看得我心都碎了。可是,我也能理解周围的人。当继母、哥哥、爸爸都黯淡下去,没想到亚美子竟然跟幽灵挥手再见,开朗地说没关系。活着就会好的吧。
不好看
前半段细致入微、体切真实,不仅将儿童自身生活感受传达至观影者,还可作为狗憎人嫌年纪孩子的侧像。但随着转入更为私人化的经历,逐渐剥离了作为人生阶段的概括呈现,变为个人的心路书写。更深入的私密描绘并无问题,但关键在于转折过程处理了太过敷衍了。死去妹妹作为家庭变故成了一切的根源,如果说母亲变化虽然巨大尚且可以理解,那哥哥的改变就需自我脑补的太多了。这一关键处的太多模糊,其实导致了最终溯源的失败,美亚子为何人生被“逐出”家庭原由成了编剧在书写时的一个节点编排,只是迫于需求,而非真实呈现,但这却中断了家庭内景。之后太多均是如此,惨淡生活的不断袭来没法为最终美亚子依旧保有性格做悲伤苦楚的压迫来源。最终个人对准都告失败。从这就看出森井勇佑在这部处女作中太多的功力不足了。而且与死者共舞太过罗伊·安德森啦。
如何定义“正常”,总是保持一种担心小朋友的紧张感,哥哥的话与出现,与幽灵的相遇与再见,好像只有日本能拍出这种片
这个导演指导的时候真的很不讲究,除了amiko发疯的部分,她的其他戏包括其他小孩子的戏都很生硬,还有龙套的戏,也都非常随便。既然要做荒诞,那也要荒诞的整齐,精致一些,现在就透着廉价。
不愧电影旬报十佳。比《怪物》深得我心多了。不说二十年,起码也当得起最近十五年最佳儿童片。(我没想到我会在“100亿个都要我说出来嘛?……这是我一个人的秘密”这里流下眼泪……没有什么原因。也不是就觉得这就是“喜欢”或“温柔”,男孩子最后拍拍肩走掉了也很好,但是忍不住会想起,一个人都没有的教室和走廊,他是跑着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