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主角换成一个ABC,本片剧情可能也不违和。
华裔美国人在成长过程也常会排斥自己的族群身份。
不过探讨族群并不是本片的重点,“希腊”的作用主要是为剧情提供笑料。
或许这也反映了在02年时美国的身份政治还远不像现在这般如火如荼。
少数族裔的身份放在一个主流电影中开开玩笑也就是开开玩笑,没有必要在上面再深入做文章。
观影时我会不自觉地想到《喜宴》,但其实两部电影并不适合放在一起比较。
《喜宴》中推动剧情发展的是文化冲突,进步的LGBTQ群体被保守的东方传统价值包围了。
根本无力应战,只能虚与委蛇。
本片是一个灰姑娘的故事。
推动剧情发展的是女主对自我的追寻:一个二代移民在保守的原生家庭中变成真正美国人的故事。
据说本片也是女主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这样看来就很容易理解本编和《喜宴》的不同了。
作为《喜宴》的导演和编剧,李安展示的是一代移民在面对文化冲突时的纠结。
而身份认同问题,二代移民才会更感同身受。
成为一个美国人就是成为一个现代人,就是成为一个自由并快乐的人。
传统价值是束缚不了“美国人”的,在“美国人”看来,传统世界带有一份温情,也带有一份滑稽。
看《晚秋》的时候,有人跟我说中国人在国外只做一个行业,那就是餐饮业,当然,这话片面了,但挺能说明问题,我也见过一个在黎巴嫩开过餐馆的家伙,以一副社会经验丰富人士面对研究僧的居高临下态度跟我说学生打工一定要去餐馆,云云。
总之中餐肯定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了,看了这部电影才发现,原来希腊人也是个吃的民族,电影里这么一句台词我印象最深——我们希腊人就是不停地生,生出越来越多的吃货——把主语换成中国人好像说着也挺顺啊,呵呵。
我们总是骄傲于自己有多么悠久的历史,就像电影里的那位老爸说道“我们希腊人学哲学的时候,你们还在树上爬呢”,这个句式熟悉吧,历史课本里经常使用的,我们中国人已经怎样怎样的时候,欧洲人还不怎样不怎样呢,但现在呢,就剩下舌尖上的东西还拿得出手了吧。
电影里堆砌了各种希腊文化元素,眼花缭乱,相信看完这部电影的人都会喜欢希腊的,但话锋一转,老妈说出了点题句:“我们来到美国,所以你们可以自由地生活。
”原来美食种种全是噱头,美国梦才是内核。
在这部影片中,浪漫喜剧融入了民族文化冲突的格局,体现了希腊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与同化。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电影中的文化现象:1.首先,最明显的文化差异是家庭制度。
女主人公Toula的家庭人口众多,包括几代的兄弟姐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跨文化交际中的“大家庭”。
在希腊家庭结构中,小家庭和大家庭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相比之下,男主人公Lan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与父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家庭”,它属于家庭系统的微观层次。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从一个家庭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民族在欧洲文化圈的独特性。
2.此外,家庭观念的差异也体现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上,体现在不同层次的“权力距离”上。
图Toula的父亲在影片中拥有绝对的权力。
例如,Toula的父亲不仅要为女儿的婚姻负责,还要为Toula学习计算机并在旅行社工作的决定负责。
这些都反映了希腊家庭关系中长者的权威和希腊社会中较高的“权力距离”。
相反,在美国。
约会和婚姻完全是个人的事情,父母不会干涉。
Lan生活中的大事,从恋爱到结婚,甚至是皈依东正教会,都是由兰一个人决定的,不需要征得父母的同意,这说明美国家庭的“权力距离”很低。
从文化价值的维度来看,电影中出现的这种文化现象也被称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希腊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国家,美国是个人主义的代表。
3.最后,电影中有很多文化差异,比如希腊宗教和美国基督教之间的差异。
但我认为这部电影的主要目的不是向观众展示这些文化差异。
相反,它是为了展示两种文化是如何融合的,即“文化适应”。
在影片中,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是“民族中心主义”,即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文化观念和标准来衡量不同文化中的一切行为和价值观。
当Toula的父亲来到美国时,在美国,他不让他的孩子上美国的学校。
他试图阻止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以保持希腊文化的“纯洁性”,这反映出希腊人的“不确定性规避”是非常高的。
相比之下,Lan的家庭对希腊文化持开放态度,“不确定性规避”水平较低。
因此,Toula勇敢地走出了相对封闭的希腊家庭。
通过相互理解,两家逐渐减少了矛盾,两种文化交融。
这部片子通过幽默的表演向我们展示了矛盾的外国家庭是如何走向和谐共存的。
正如电影的结局所暗示的那样,无论两种文化有多么的不同,融合都是必然的趋势。
温馨的爱情喜剧,低成本电影,诚意多余创意的独立影片,背后靠山是汤姆·汉克斯,资金来源是他,制作公司和发行公司也是他联系的,现在回头看看,幸亏导演不是女主妮娅·瓦达拉斯,要不然在七年前可能就已经失败了。。。
1.没觉得好看,但学习了知识,做一个优秀希腊女婿不容易。
2.家庭观念,跟中国挺相似的。
3.咱们结婚用大红,他们结婚用大蓝。
4.说是编剧就是主演,根据个人真实经历改编。
5.有爱就好办。
这部电影CCTV6之前已经播过好几遍了,现在又作为“佳片”重播了一遍。
于是,星期天的早上,我因为前一晚咳了一夜,导致第二天睡过头而没去上课。
便在家里一边擦着地板,一边重温着《我的盛大希腊婚礼》,一边望着窗外暖洋洋的太阳。
好不自在:)其貌不扬的图拉在父亲开的希腊餐馆里做服务员,三十岁的她并不关注自己的终身大事,一心想要冲破家庭这个枷锁,渴求新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得到母亲和婶婶的帮助,图拉如愿以偿的进入大学进修。
她摘掉眼镜,开始化妆,脱去以前的旧衣服,精心装扮自己。
如重生般的图拉开始在婶婶的旅行社里工作,在这里她与伊恩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
他们第一次约会时,图拉告诉伊恩过圣诞节时,她的爸爸和叔叔会争着吃羊脑,婶婶则插着羊眼满屋子追她,非让她把羊眼咽下去不可,因为吃了会变聪明。
屋子里还有27个表兄妹。
图拉和伊恩的恋情一路高涨,可图拉的父亲却极力反对,仅仅是因为伊恩不是希腊人。
希腊女人一生中的三项使命:嫁给希腊小伙、生希腊小孩、喂饱所有人。
伊恩努力的去配合图拉父亲提出的要求,接受希腊正教堂的洗礼,成为希腊人。
对于伊恩的问候,图拉的父亲不予理睬,故意用希腊语说,当我们的祖先在研究哲学的时候,你们还在树森里闲逛呢。
图拉的弟弟喜欢对伊恩说冷笑话,诸如,你要是敢对我姐姐不好,我就打死你。
哈哈,瞧你脸都红了。
要是我手上有把枪,你知道会怎么样吗?
图拉请伊恩的父母来吃顿便饭,结果母亲却把所有的亲戚都请来了。
几十人在图拉家院子的草坪上烤羊羔,在客厅里喝着回香酒,跳着希腊传统舞蹈,场面异常热闹。
图拉的父亲端了烤羊肉过来请伊恩的父母品尝,被拒绝了。
图拉的父亲无法理解居然有人不吃肉,不过他马上善解人意的安慰道:没关系,我们还炖了羊羔肉。
可怜伊恩的父母就像进入到野人部落,战战兢兢的度过晚宴。
图拉的父亲事后向图拉的母亲抱怨伊恩的父母:他们干巴巴的,就像没加蜂蜜,没加干酪。
结婚当天,图拉的嘴角长了一颗痘痘。
爸爸和婶婶说,拿清洁剂喷一下就没事了。
母亲则对即将出嫁的女儿说:希腊女人,下厨房如羊羔般温顺,进卧房如猛虎扑食。
婚宴上,伊恩的父母已经溶入了这个大家族里,与这群热情奔放的希腊人一起载歌载舞。
影片中几句有意思又富哲理的台词:给我个词儿,任何一个词儿,我就能告诉你它的希腊语源。
世上只有两种人,希腊人,和想成为希腊人的人。
男人是一家的头,但是女人却是脖子,让头往哪转就得往哪转。
图拉这个大家族实在令人感叹,原来大家族不只在中国才会有,原来希腊人说话是如此幽默又哲理。
刚看完此片,忍不住来豆瓣上叨叨一下。
此时泪痕还未干,是被大家庭的爱意暖融融感动的泪水。
看影片的前一段,很像自己。
老爸和图拉的爸爸一样。
不要这样不要那样,按照我的要求,安稳的生活嫁个他们觉得好的人。
女孩的每一个决定都要在大家庭中被讨论,唯一的心情就是无语。
但是看到图拉爸爸为准备女儿婚礼时态度,什么都不要说,那深深的爱无限流露。
也许大家看多了,大家庭中为了某些利益,明争暗斗的电视剧,忘记了原来大家庭虽然吵,虽然闹,但是当大家一起齐心合力,互帮互助的时候,爱会更多,更浓,也更快乐。
没有帅哥,没有美女,没有大制作,只是小小的感动着你。
爸妈,永远最爱,也是你最爱的人。
祝他们天天开心。
一、 楔子许多人觉得自己的家人很怪,许多人不喜欢自己原生家庭的人、事、物,所串连起来的生活模样。
有些人根本就不接受自己的原生家庭,觉得自己的人生倒霉、可怜、挫败与悲惨,所以才会「生在这里,长在这里」。
这就好像主角土拉所困惑的,为什么?
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住的、说的、做的、嫁的、生的……都很希腊!
还有些人不能接受自己,老是把自己搞得太丑、太胖、太瘦、太笨、太穷、太无聊、太可怜,然后再抱怨自我卷标下的自己。
这种人用一成不变的自己,来认证别人为他贴上的卷标。
就好像土拉,30岁的丑女土拉,嫁不出去的土拉,「妳看起来很老」的土拉,一个彻头彻尾极其希腊的土拉。
就好似土拉说她的妈「我妈老是在煮菜,菜里面装满温情智能和罪恶感。
」二、 希腊的土拉与自己的土拉土拉的父亲,带着老母和兄弟姐妹们,贯穿三代所组成的希腊家庭,用尽机心保留与体现希腊的民俗、礼教与生活模式。
在美国的希腊,以土拉父亲为核心,希腊风的生活圈,一圈圈地扩及土拉的每一吋自我。
从6岁的土拉,12岁的土拉,到30岁的土拉。
土拉怨恨如此希腊的自己,以及如此希腊的无尽岁月。
她厌倦过去的土拉,她厌烦现在的土拉,她更绝望于未来的土拉。
第一次见到他,从窗内看去,一直看到桌前。
她楞在伊恩面前「就好像希腊神像」土拉说。
她听到他们在大学,回神之后的土拉决定要上大学。
获得母亲协助的土拉,脱离了父亲的希腊,开始寻找「自己的土拉」。
上学后的土拉,开始彩妆的土拉,换上隐形眼镜,换了发型与衣服,转了心情的她,逐渐变成一个俏丽迷人的土拉。
争取到旅行社工作之后的她,正式告别端盘子的丑女,告别了希腊,她找到了自己的土拉。
是谁引爆这场战争?
注入土拉心灵的解药,是一个男人---伊恩。
三、 自己的土拉与土拉的希腊因为婚礼「我的希腊婚礼」,土拉接受了希腊---她的原生家庭。
注入土拉心灵解药的男人---正是伊恩。
伊恩爱上了土拉,他从窗外看进去,第二次看到她,看到奥林匹亚旅行社的土拉。
这次,她被他看得像个希腊神像。
为了爱她,「我变成希腊人」伊恩说。
他为她涂油受洗,他为她努力地融入希腊的亲戚与文化,他更把乡林俱乐部的美国婚礼改成正教教堂的希腊婚礼。
正当伊恩和伊恩父母融入她原生家庭过程中,她也渐次醒悟父母与希腊的爱。
婚后,她一样送小孩去学希腊文,像她的童年一般,这就是「土拉的希腊」。
土拉的希腊有些什么呢?
全部和希腊的土拉一模一样。
整个家庭的生态、环境、人和互动模式都没变,改变的是土拉单向的态度与价值关连。
没有伊恩的土拉,希腊就像八爪鱼,控制与捆绑她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她只是悲怜地看着自己,就像别人悲悯地遥遥凝望。
她不想逃,不想改变。
她没有改变的动力,也没有改变的能力。
她这么想,别人也都这么认为。
我们身边有许多人,他们的人生就像希腊的土拉,他们觉得一切的悲愁,都来自外界和他人。
土拉得到了解药,她有伊恩。
她在伊恩的眼中,看到了她的爱和美好的自己。
「你为什么爱我」,伊恩回答说「我遇见妳之后,我整个人活了过来」。
「妳好好玩,妳美丽又风趣!
」事实上,土拉遇见伊恩之后,她整个人也活了过来。
心灵富足的她,自我满意的她,面对同样的希腊与希腊亲人时,不但不为所苦,反而纳须弥于芥子中,她吃掉了希腊,希腊变成土拉的希腊。
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己的「伊恩」呢?
四、 水果女方是橘子,男方是苹果。
如何从「橘子是橘子,苹果是苹果」,变成二个都是「水果」呢?
橘子一直怕被苹果吃掉,土拉的父亲成为橘子的守护神。
「她怎么会这样对我?
她为什么不孝?
」他不只是一个悲伤愤怒的老爹,他是为了破损的橘子而哀号。
老爹为什么看到「水果」呢?
当他看到伊恩和他的父母,都放下苹果的身段变成橘子时,他才释放了「橘子的坚持」。
老爹心灵的解药也是伊恩,伊恩代表美国这个文化大熔炉,也展现了这个大文化与小文化的差别。
伊恩不自限于自己原生家庭的次文化,而勇敢地融入与展露土拉原生家庭的次文化。
二种大小次文化的对立,在于容许小型次文化的特立独行。
奇妙的是,小的次文化可以在大的次文化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立足之处。
这不只是个人之间的情爱,而是文化中不划地自限之包容能力的展现。
当这种涵蕴于文化的特质,融入至情至爱之后,人与人可以相互启发成为更好的人。
人与自己与家庭与文化之间的对立,也可以因为个体的富足,而消解于无形。
对于当代身处多元文化冲激的人类而言,最美好的事,莫过于学习多元文化的独特之处,而真情真意的爱怜眼前人。
漠视眼前人的真情真爱与朝夕厮守的日子,而执着于过去的悔恨与未来的不确定性,偏执地扮演某些过气的角色,以及明知不好的陈旧习气,一直是当代人最大的悲哀。
期盼每个人都会遇到他的「伊恩」,每个人都有他的「希腊婚礼」。
五、 喜剧这部片子是喜剧,每个人喜孜孜地观赏这部片子,轻盈自在的穿越土拉的一生,欢喜愉快地飞越土拉的三个世代。
流畅的节拍,美丽的音乐,把生命的三个转折,诠释得淋漓尽致。
伊恩对土拉所展露的爱,以满足土拉的需求为目的的爱,让他拥有土拉和新的自己,让他拥有土拉的希腊而未曾失去自己的美国。
一个人要怎样才会变成「伊恩」呢?
看完影片,只有一个希望,希望自己能有一个「伊恩」,也能成为别人的「伊恩」。
因为,伊恩把所有的悲剧,统统变成了---喜剧。
'I'm orange and you're apple, but above all we're fruit.' It's one of the classic lines from the movie My Big Fat Greek Wedding.My Big Fat Greek Wedding deals with the encounters of Greek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 The leading role named Toula though was born and lived in America, however, she was set in a Greek family background, which made her look rather different from other students in clothes, food, language, or something else all through her teens. When 30 years old, Toula appeared dirty and fat, and miserably unmarried, which worried her parents a lot. It's was after Toula decided to have a change that she broke her stubborn father's rule to study computer technology at college and then work at a travel agency instead of spending the rest of her life in her father's restaurant. Also, learning how to make up and changing wearing styles turned Toula into a charming lady. And soon she fell in love with a handsome American man called Ian, teaching at college.But their relationship was no smooth since great culture shock existed between the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families. Toula was told again and again that all nice greek girls are supposed to do 3 things in life: marry great boys, make great babies, and feed everyone. Also, great boys only refer to Greek guys. Toula's father, a totally religious Greek always considering Greek to be the most brilliant and accentuating that Greek is the birthplace of the world's culture, didn't want Toula to leave him, on the other hand, urged Toula to marry, of course, a good Greek man. In his eyes, a good boy must come to ask for his permission before dating his daughter. Besides, Ian's appearance even eating habits did violence to Greek traditions. Ian was a vegetarian, which was almost unbelievable to Greeks who would never discomfort their stomach and will manage to be always full even until the last day of the world. Toula had 27 cousins while Ian only 2. Even the meeting of both parents ran into lots of trouble and dilemma. When Ian's parents came into Toula's house, they were so surprised to see such a large number of invited relatives. At the party, Ian's parents remained dizzy and all at a loss. For many times, Ian was tricked and laughed at for his little knowledge of the Greek language.Even though full of challenge, Ian and Toula went through all barriers, won their parents' acquiescence, and married as Toula's father demanded, at a Greek church, in the manner of a traditional Greek Wedding. Yeah, as Toula's father said at the wedding, I'm orange and you're apple, but above all we're fruits. Toula and Ian came from two absolutely different backgrounds, but they ended up with a happy marriage. Cultural encounters ran through the whole film. However, a happy ending was shown on the screen. I figure that it indicates a view that cultural encounters were unavoidable and sometimes rather suffering, but to some degree, cultural diversity made the world colorful, interesting, and joyful. In addition, cultural shocks are unnecessarily unable to solve. No one, even in the same region, the same country, the same city, the same family, is completely the same as anyone else, that's to say, the difference comes into existence anytime anywhere. Only understanding, respect, adaptation, and tolerance can solve the conflicts in between. Toula and Ian, orange and apple, their combination is a golden example! 应我们英语老师要求写的review
1、希腊人很注重食物,你要是不吃肉,他们肯定无法理解,但是他们又善于体谅人,马上会安慰你说:没关系,我们还炖了羊羔肉。
2、希腊妈妈会在新婚前夜循循善诱:希腊女人,下厨房如羊羔般温顺,进卧房如猛虎扑食。
3、希腊女孩都得上希腊学校,那里必修题包括:Nick有一只山羊,Maria有九只山羊,他们什么时候才能结婚?
4、希腊人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人:希腊人和那些希望成为希腊人的人。
5、玻璃水的用途:止痛、止痘、止痒、止癣6、丈夫是一家之首,妻子是脖子,她决定头向哪里转。
7、希腊小舅子都是很友好的:如果你伤害我的妹妹,我会杀了你而且做得像一场事故。
8、希腊人圣诞节的过法:爸爸和叔叔争谁能吃羊脑,婶婶插着羊眼满屋子追侄女非让她咽下去,因为吃了会变聪明,屋子里还有27个表兄妹。
9、希腊女人一生中的三项使命:嫁给希腊小伙、生希腊小孩、喂饱所有人。
劇本差 演員丑 劇情幾乎為零
最有特点的是女主的父亲呀
希腊人的性别、家庭观念这么落后吗?感觉不到男女主直接爱的火花
interesting to show the "American Plot" theory, selling out the reductionist foreign culture, but not as meaningful as Wedding Banquet.
再次看这片子,才发信导演对本片平凡和个性的度的把握是多么的可贵
烂片!人物很多,场景也很多,但真的无美感。主角颜值超低,且不露。文化差异真的提不起我胃口。画面太烂,远没有《谁来为我摘月亮》《luna papa》的画面粗野风趣,那片里至少还能领略塔吉克斯坦的异域风景。这片在美国拍的,跟希腊有个蛋关系?
虽然会有感动的瞬间,也有搞笑的对白,但它的确不是一部让人情绪波动得厉害的电影,它只是让人感觉温暖,让人看过之后,嘴角会幸福地上扬
没有想象的那么搞笑,但也算是不错的爱情喜剧了!里面对在美国生活的希腊家庭的描述蛮详细的,也挺生动的!特别喜欢这个希腊家庭里的爸爸!他实在是太逗了!无论什么问题,都拿出洁净剂给别人喷~~~
热热闹闹办个又大又油腻的希腊婚礼。
女主实属看不下去~
跟希腊风光没有半点关系,中文配音恶心到不得不按快进。不过嘛,其中表达出来的幸福感还是不错哒
那房子就在他们家旁边.......
不就是结个婚嘛,整那么麻烦
飞机上可以有更好的电影选择么
电影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同时杂糅进了灰姑娘和大青蛙。不仅如此,它甚至让一个“大龄青年论婚配”的俗陋故事担负起了文化交融的使命,并用诙谐却不刻意搞笑的剧情引领观众游历小人物的烦恼与幸福。影片至始至终充满了对平凡和缺憾的包容,不见半点矫饰。这种谦逊的艺术风格如此突出,以至于原本在轻喜剧中非常重要的情感问题都退居其次,只是清晰记得那久违的畅快和欢愉一直伴随着影片的故事不断推进。
大学时候的口语外教说这是她最喜欢的电影,我现在有点怀疑她的智商……
第一次知道这个电影还是因为高中英语老师在教形容词顺序的知识点;千禧年代出头的风格是这样的吗,怎么感觉像八十年代?有笑点,也有cliche,但确实显得有些outdated了;感觉对意大利人也很适用。
大学老师推荐过的,到现在我才看。女主没打扮的时候真的挺土的哈哈哈,她躲在饮水机后面也很好笑
男主看上去不像好人……
I'm a Greek. I got a big fat family. Deal with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