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故事开始,我带着点鄙视,毕竟台湾片子大多都文艺到脑残,最后真的被故事有点感动到,最重要的不是恋爱怎样,而是我超不能想象,原来,开始的那个美男子竟然,是个幽灵。
好吧,我觉得真够文艺的。
情比金坚啊,这是,我还是觉得女老板的爱情更让我觉得心里舒服,那真是一个美好的故事,可是出现那么韩版的情节,车祸,我能翻个白眼吗?
谁在马路对面,过马路不先看看有没有车啊?
那车是要开的多高速,能眨眼的功夫,刚好把人撞死?
看来,那司机肯定是故意的。
=。
=
不得不承认,真正的能被百分百品味透的好电影还得是国产,没有文化代沟,听得懂每一句话,会去想每一句话的味道而不是把60%的精力放在字幕上。
就像一杯冰滴咖啡,要含在唇齿间好久,慢慢感受口感的变化,没有人告诉你的话,你会喝吗?
大概是这两个月常和咖啡打交道,先熟络那些机器再回头看咖啡文化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而这一部电影,最通俗甚至看似不搭的意象,放在一起如同融合牛奶的咖啡,如此恰好。
嘻哈的校园电影开篇即让人嗅出制作人的时代气息,一直到结尾,笔者对烂俗校园片过敏的心一直很安定——还好,未落俗套。
模糊的校园设定,几个有限的镜头足以勾勒出并非主要背景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是个性,学校里奇奇怪怪的社团,形形色色的怪人,以及男主华丽出场的“四大怪异事件”和指引女主纯爱邂逅的“咖啡笔记”,一整个嘻哈校园风把所有关键人物连结在一起。
奇妙的咖啡店名叫“等一个人咖啡”,听说,这里什么咖啡都能做。
接下来,是否会有黑暗料理的bug出现呢?
酷酷的百合咖啡师一脸面瘫的表情,偶尔扬扬嘴角,脸颊连涡都没有,这样的形象居然一直让笔者觉得她心情不错。
有大师范儿。
咖啡馆是这部影片的主线,很多电影有意无意都会出现咖啡馆的场景,不知不觉,优雅而有格调的咖啡在观影者心中变得比较模式化:这里只适合商务会谈或者男男女女调个情什么的或者渲染太过的唯美…其实,咖啡馆应该有一些富有质感的故事,比如等待。
《等一个人咖啡》恰好凑够了一群有故事的人:上面说到酷酷的百合咖啡师,还有郁郁寡欢的老板娘、每天“约会”不同女孩的天使小哥、穿比基尼踏轮滑遛白菜的男主、路见不平真的会跳出来的活泼女主。
“每一个人都在等一个人,等待一个能看见你与众不同的人”从某个角度说,咖啡馆里的每一个人真的都在等一个人,老板娘在等永远不会回来的爱人,等一杯咖啡;天使小哥在等老板娘露出笑容面对生活。
他们像几米的《恋之风景》,每天都来店里,背坐或对坐,只隔一张桌子却看不到对方。
而女主和男主在等待或者说在寻找真爱,最终发现是彼此。
无论是镜头还是笔调,当一个人的生活细节被近焦关注、反复表现,这些细节就变成代表这个人的独特符号,然后电影也就有了质感。
笔者最喜欢的是电影很用心地表现每一个人物的“前世今生”,男主和前女友下围棋、亲吻的心跳的细节,女主舍友对铁头功的崇拜史,再深入到台湾市井,卖烤香肠的伯伯,还有那对著名的暴哥和金刀娘。
对所有人的刻画都像是在制一副异香、特调一杯咖啡,各有味道。
经典的bug该怎么用?
譬如英雄救美。
老板和老板娘当街小吵,正赶上追捕逃犯,瘦弱的老板就顺势为骄纵的老板娘档下一颗子弹,这是第一段佳话;女主和男主还像朋友那样嘻哈怒骂,被街头小混混围砍,男主牵着白菜施展铁头功,看似无厘头,又被导演悄悄推进这个模式里。
暴哥和金刀娘,最不像黑社会的黑社会。
两人年轻时的电影生涯...动听的方言港台腔?
广东话?
家住北方的笔者听着南方话都是一个样。
方言的处理很好听也很必要。
(就像《色戒》里,麻将桌上的方言)卷舌说成平舌,一句话就说得非常顺滑,连吵架都变得动听起来。
看完电影已经是深夜了,我抱着笔记本躺在床上,回想着电影里那些烂俗的桥段,却意外的觉得异常温馨。
看多了爱情电影,我们都希望得到一份自带主角光环的美好爱情,然而正如《长相思》所述,现实中我们遭遇的浪漫桥段很少,最多的仍是爱而不得,忘却不能。
电影当然比生活精彩。
“等一个人咖啡”是电影里一间咖啡店的名字,也是电影想要呈现的关于爱情“咖啡哲学”(即以如咖啡般的轻松形式展现观点)式的思考。
电影没有满足于诉说简单的相遇、恋爱、分手、复合的故事,而是另辟蹊径,创造了一种只属于九把刀的热血、简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温暖形成的一套组合拳。
男主角是大学里的传说,不过既不是男神,也不是学霸,而是光听别人的介绍就已经令人望而却步的阿拓学长。
阿拓学长不负众望,第一次亮相就给所有人留下深刻印象——脚踩轮滑鞋,手里拎着一捆大白菜,身上穿的是粉红色的条纹比基尼,脸上荡漾着天真的傻笑,笑出一口白牙。
可随着剧情的发展,我看阿拓却隐隐然有了一种英雄气概,他一直在用自己平凡的力量做着看起来很蠢却不太平凡的事。
比如和别人定下奇怪的约定而抱大白菜穿比基尼一年,比如为遵守一个承诺而延迟毕业七年,比如同时在分居16年夫妻的洗衣店和海产店打工并赚够了环游世界的旅费,比如喜欢上女主角后还一心一意的鼓励她告白男神…..这些都是最简单平常,却是普通人难以拥有的英雄气概。
九把刀好像无所不写,这使电影在剧情上充分展示了“我猜中了结局却猜不到过程”的走(gou)心(xue),如果你想象力正常,那么十分钟就不难猜到结局。
不过倘若你放下身段,走进故事,你会不断惊讶于电影充满想象力的细节!
这些细节不会暗藏玄机,而是让你重温一遍自己的青春幻想,自己的白日做梦,然后再告诉你这就是真的,让你看到屏幕上倒映出来的自己吃惊的眼睛。
如果你观影丰富,还可以看到电影里对几位“老牌配角演员及电影作品”的致敬,这些很容易让我们会心一笑。
看到故事本身热血的莫名其妙又温暖的刚好治愈的梗,以及几位演员选择上的惊艳,相信我,惊喜会一波接着一波。
电影的彩蛋也在意料之外,不满足于常规套路的主角们出镜逗比秀恩爱,而是富有诚意跟自黑精神的小段子,叫人喜欢!
看到这里,我已然可以毫不犹豫的交出五星好评了呢!
不是针对台湾电影,更加不是针对九把刀,我对他没什么特别感觉,就他自曝过曾经在柴智屏桌上大便这件事,觉得他这个人有点幼稚、恶俗,不懂分清场合说话,有性格有个性,但不要性格、个性到令人感到”不适“,我看电影也从来不带政治色彩,但一些台式“偶像剧”的恶心桥段真心引致“胃酸倒流”,以致我觉得一个人什么时候戒掉看偶像剧,就代表他(她)思想真正成熟了。
看过很多这类型的台湾电影,本想可以接受一定的无聊的所谓”笑料“女主宋芸桦有点像《宝米恰恰》的黄姵嘉,加上之前看了一些摄影角度很美的剧照,对这部电影还是有一定期待的,但这部的前半段真的让人受不了,再之说对原着的改编很大,幼稚的人设,俗套的情节,这难以欣赏这特么一群脑残的群体,低俗、无聊、幼稚,还想要自成一”派“,前半段拍出的是比小时代更呕心的···物体,实在欣赏不来这种难nao以can理解的世界···虽然后半段算是没那么难看,虽然摄影是一如的给力,但以后选台湾电影我都先看熟人的长影评再考虑才行...不过最后的转折还是有点戏剧效果的,这部电影如果按进程评分可以为【1-2-1-1-4】,我想我跟台湾年轻人做不成好朋友。
不过《破坏王》的断水流大师兄出来那一段还是挺搞的,让我自动脑补“大师兄不慌不忙,伸入外卖仔嘅怀里”···
周六的下午,“等一个咖啡”的影厅没几个人,九把刀怎么台独了我还真不知道,也不加评论,还是迫不及待滴想看看阿不思,我这四十几块就忽略了吧。
虽然没几个人,但大家笑得很开心,说实话这情节挺恶俗的,包括某些对话也忒幼稚,但是台式恶搞没心没肺的笑点还是很乐的,既然没心没肺了,就这样贯彻到底吧。
“等一个咖啡”这本书其实很平淡,但各种怪咖小人物和平凡人小女生的感情仿佛可以有咖啡那种要么不想闻不到,不然抓耳挠腮想来一杯的念想。
电影版把这些香气去掉了,加入和改编纯粹是为了搞笑,不要想太多,还是很逗的,但这些人物的性格塑造多数没点,我还是以书中的感官去定义,不知道没看过书的会怎么想。
接着我来八一八,各种幼齿到没法不笑的桥段。
脑袋后面出香肠:我喜欢你都喜欢到摸出香肠了。
二到一定程度我已经不想生气了,随便了,笑死算了。
思萤后来脑袋上顶着碗豆花骑摩托车我已经没办法了暴哥那句:海胆死在蛋蛋里还好我咖啡喝完了,不然非喷出来不可。
八一八阿不思,这的确是个可以星星眼的角色,从外形来说没有让大家失望。
片头一群歪瓜裂枣进咖啡店说:这就是那个抢了你女朋友的T啊,第一次在祖国电影院听到这样的台词,我好感动啊啊啊啊啊啊。
我想说照这个剧情的走势,阿不思难道不是喜欢老板娘了吗,为什么为什么最后给老板娘来一段如此狗血的情节,我说快成不老妖精的周慧敏老板娘和阿不思好配的啊。
没看过小说,所以并不能评价出和小说的差别再哪里,只是从看这个电影的角度中说一下。
先表白一下阿不思,真心帅啊,但是每次调咖啡前的那句喝什么,总让我联想到金星呢,热门段子害死人啊!
和一般台湾电影有点不同,穿插在主线当中的人物竟然是个天使,我的天啊!
脑洞太大了,有点跟不上了,但是台湾电影永远都离不开那种暖暖的爱情故事,咖啡店的老板娘的故事,和无意中应聘到咖啡店做侍应的思萤的故事,还有阿拓学长打工地方老板的故事,三段各自的爱情故事,却有有着某种联系,表达的没有想象中那么乱,三段主要的爱情,但是却有着各自的不同。
我比较喜欢老板娘的爱情故事,在咖啡店独自郁郁寡欢的咖啡店老板娘却不能喝咖啡,每天沉浸在过去中不能自拔,在第一幕中老板娘看到过去哭坐在大雨中的自己冷漠的走掉了,我想那时候的她应该也是不知道如何安慰自己,让自己从悲伤中走出来,就是这样的人却一直不自知的被老板化身的天使所守护着,要是没那么抑郁,我应该会很羡慕这样的人设,我觉得台湾这样小清新的爱情故事最有魅力在于每次你看完后,不管两个人在一起还是各自安好,你都可以对爱情重新抱有希望,希望自己可以遇到那样的爱情,那样的人,即时没有在一起也不怨恨。
希望我也能遇到这样一个咖啡店,作出任何一款你想要的咖啡,再遇到一个可以让我在他身上看到豆花的人。
能摸出豆花和香肠的爱情,真的只是童话。
而现实,其实我们就是喜欢上了某种味道,不管是用鼻子还是用舌头,或者心,感觉到了。
(摘录自豆瓣) 记得第一次看这部青春电影,是还在大一的时候周末的一个夜晚,拿着室友的iPad一个人坐在园区菊花旁边的石凳上看完的。
我不能看类似青春题材电影,因为我是一个及其容易被刺到心底里敏感神经的人,说白了有点蠢。
我记得当初活生生是在石凳上看完,哭完回的宿舍,没有说有过多的共鸣,有的更多的是就是说一种感动。
老板与老板娘的故事,从“小小的卤蛋”到“老板娘与其他男生交往”再到“老板为了老板娘挡下子弹”,老板娘体质不能喝咖啡就花心思调制出“老板娘特调”,到最后离开人世后,终于等到女主可以代替他告诉老板娘他未说完的话。
我愿意相信天使存在,无论是老板还是那豆花和香肠,哪怕我分的清楚什么是现实什么是童话。
我不是什么原著党,也不会说对于一部电影做过多专业的计较。
它在我欣赏的时候,它可以带给我感动,又或是一些别的东西那就够了。
我喜欢男主“阿拓”的爽朗大方,又有点蠢的性格,羡慕他那种男孩子年轻敢赌敢拼,认赌服输。
我喜欢“阿不思”坦然真诚面对自己内心的态度。
我羡慕老板娘可以有这么一个爱她的老板,哪怕老板已经离开了。
我佩服“阿珠”一心一意,最终终于如愿代表铁头社打败了空手道社。
“金刀婶”和“暴哥”虽然因为一些事,有了多年的嫌隙,但是在“暴哥”最需要的时候出现的一定是她。
相较于女主,个人看来她的存在串联了这些人的故事。
“原来我以为会是天长地久的爱情,会在一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阿拓和阿不思交往接吻的那一刹那,他仿佛没有了那种“砰砰砰”心动心跳加速的感受,阿不思应该也是如此,所以在那一刻阿不思坦然地对待了自己的内心,剪去长发化身成了一个“假小子”,这是她忠于内心做出的决定。
“爱情,不谈愧疚。
”到后来有了阿拓的前女友被一个“拉子”抢走的传闻,但是没有多少人知道其中缘由,其实知道两个人在适当的时刻结束应该结束的交往关系,所有的交往,婚姻都应该在爱的基础上。
“我这种失败者,就负责过一些既没有意义又不成功的生活,快乐就好。
”阿拓打着各种各样的工,他想要赚钱去各个国家走走,不为了学习也不为了别的什么,就是单纯的想看看,看看这世界百态。
其实释然的人生才是最成功的人生,心胸开阔自然快乐,我羡慕像阿拓这样的男孩子,在我看来男孩子就应该是这样,所谓的事业抱负因人而异,或者说那是属于男人的东西。
“等一个人,这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在等一个人。
”每一个人都在等着他命中注定的那个人,我也一直相信者这句话,或许是我偏执,对于爱情我有我的固执,或许是我依旧执着着那个不可能的人,我现在能做的和在做的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好,做最好的自己,或许终有那么一天我可以等到我一直在等的人,或者有另一个人,可以看到我与众不同的人,一个我愿意卸下重重盔甲的人。
“雨,不会永远一直下。
”我爱雨,雨有一种力量,让人沉思。
回顾过往的点点滴滴,欢乐痛快开怀或是执迷不悟。
没有下不完的雨,就像没有人可以完全活在过去,活在痛苦或是快乐的回忆里,生活还在继续,很多的时候我们都需要继续微笑着走下去,为了自己好好的走下去。
能摸出豆花和香肠的爱情,真的只是童话。
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的爱情,不只是童话,以及那个愿意欣赏你与众不同的人,也不只是天使。
如果严格从制作水准来界定《等一个人咖啡》的话,这部九把刀监制的最新作品显得有点过于微电影水平。
这种微电影水平着重体现在镜头语言以及演员表演上,大多数镜头除了努力在接近MV式唯美小清新之外,并没有多少具备十足电影味道的镜头,而演员的表演时而过于夸张,时而过于僵硬,时而干脆不管三七二十一怎么高兴怎么来,使得影片看起来多少有些过于随意。
或许,这可以称之为一种风格,甚至可以视为台湾青春偶像剧或爱情片一贯的特点。
但既然出现在了大银幕上,尽量显得像电影而不是微电影,并不是最严苛的要求。
好在,《等一个人咖啡》并没有因为制作水平上的瑕疵而玷污了整个影片所想讲述的故事和试图传递的内涵,最终将影片的整体水平在往下掉的时候拉了上来,促其成为可以值回票价的电影。
影片值得肯定之处就在于其至少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且在叙事手法上,用了一些心思。
就跟内地上映的大多数影片一样,能否完整的讲一个故事成了考量一部电影是否值得一看的基本标准。
同样是爱情电影,披着古装和武侠外衣的《白发魔女传》虽然票房上有所斩获,却不能掩盖其烂片的真实面目,因为它的故事性实在薄弱得还不如范爷的绸缎衣裳。
而《等一个人咖啡》则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不仅有笑有泪,还有感动与思考。
为免剧透,故事的具体细节不便细说,倒是整个故事的小情小调,虽然并无太多新意,却也足够令人欢喜感动。
而剧情的精妙设计,叙事手法的巧妙的转折,倒是为电影的整体水平提升了不少档次。
很多观众甚至为结尾的剧情啧啧称赞,为故事隐藏着的“真相”既惊讶又感动,原来前半部分大多数了然无味的剧情里隐藏了那么多的伏笔啊!
这种手法虽然谈不上大师水准,却在大多数标榜爱情的烂俗电影里突出的给了观众一次不错的体验。
这似乎已经蛮够的了,不是么?
如上所述,电影里有笑有泪,有感动有思考,不仅仅在于电影设计了很多颇为有趣的笑点桥段,还在于电影在笑泪背后还传递了引人感动与深思的内涵。
影片有三组相爱的人,通过各自的爱情之路来诠释什么叫爱的发现、珍惜与宽容。
第一组是看起来大大咧咧甚至很傻很天真似乎并不可能在一起的男女主角,他们从单相思到最终发现彼此真爱。
剧情说起来并无多少新鲜,早在很多偶像剧里有过类似的套路,无非经常拌嘴经常有一方很欢喜对方,对方则喜欢着另一个人,彼此却又总是在一连串“巧合”下走到一起,或大胆或逗比的培养起互相的生活印记,当影片行将结束时才猛然发现,那个看起来并不是真命天子的人却是扎扎实实在爱着自己的人。
这组爱情支撑了整部电影令人欢喜和感伤的一大半,很多笑点都源自于他们。
影片的大多数笑点并没有太多智慧性的幽默,倒是常常是一些看起来很傻很天真的桥段来制造笑料逗乐观众。
但每一个观众大概都能从男主角傻傻的笑傻傻的做些傻事情中看到其中包含阳光的一面,从而会在观影过程中热烈期望着他们走到一起。
而剧情的发展实际上也的确凑成了这一对,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令人感到清新与自然。
这给生活中一向苦恼于自己总是遇不到真爱的人一个温馨的提示:或许你从未缺少爱,只是缺少发现。
第二组则是为本片煽情的爱情伴侣,虽然第一组也有令人感伤的时刻,却并不及第二组来得多,因为他们有过失去。
就好像是男女颠倒版柯景腾与沈佳宜(女孩个性十足男孩乖巧温和),他们在学生时代建立情感,却又在经历考验后走到一起。
正要积极地在幸福大道上发足狂奔的时候,一次意外让近乎完美的男孩离开了女孩的世界,留下女孩近乎痴人的在思念与等待中生活。
也正因为有过失去,才更加珍视珍惜,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彼此付出着无法连线的爱。
女神周慧敏虽然没有贡献多么令人惊叹的演技,却奉献了足够赏心悦目的颜值,算是影片一大亮色。
而第三组则更是诠释了爱的宽容与家的真谛,一对颇有个性的夫妻,因为一件小事而彼此怄气十六载,近在迟尺也决不让步,像是要彼此抗衡到底。
直到被年轻人的有意点拨,加上彼此对于爱的恒久保留,最终选择了宽容,再在一起时,如同久别胜新欢,已然如胶似漆。
正是这样或那样的爱情故事,通过巧妙的叙事手法,辅以通俗却无伤大雅的笑料,添以平淡却形式纯粹的感动,在笑与泪之间,勾勒彼此的爱情,传递爱情的若干真谛,使得电影瑕不掩瑜。
影片能在港台地区制造较高票房当然有其道理,一个完整又颇具内涵的故事在同类型国产电影里的确是有些难得。
就像男主角穿着比基尼遛白菜一样,你永远不要低估了生活中如同一棵白菜般细微的琐碎价值,或许,那正是点燃你爱情火花的那一个引子。
你要去发现,去珍惜,并在拥有之后多些宽容。
据说,《等一个人咖啡》是九把刀这辈子第二好的小说,但改编成现在这副模样,总让人想起一句古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有一条明晰主线,是柯景腾喜欢沈佳宜,掏了心肺。
《等一个人咖啡》也有一个关键事件,那就是调出一杯“不似咖啡”的咖啡,假戏真做。
可惜,在电影行进过程中,电影老跳到不搭嘎的东西上,比如那家海鲜炒面店,比如那些大丈夫的热血打赌。
即便那段故事把台式屎尿屁的趣味发挥到了极致,可惜,它们的显眼反而把咖啡店映衬得缺乏生机,毫无活力。
试看,周慧敏饰演的老板娘完全不在状态,好像幽魂。
阿不思造型虽酷,但角色可有可无,形同鸡肋。
万人迷的泽于,一笑一开口,立马散发着台湾偶像剧的精准神韵。
简言之,这家咖啡店的气场不够,好料不多,导致了放大招反转的时候,整个煽情效果也大打折扣(虽说依然会叫人意外)。
关于咖啡店的台湾电影,《第三十六个故事》已经风靡过一阵。
如今,九把刀卖的似乎只是一个概念了。
由于《杀手欧阳盆栽》和《变身超人》不甚成功,有人也怀疑着九把刀似乎只能卖上九个月,远远够不上九年。
好在,《等一个人咖啡》在台湾票房不错,香港的两千多万也可以交差。
毕竟,这个卡司规模,确实也顶不上《那些年》的三分之一。
人们有直观的对比,面对柯震东和陈妍希,再看看宋芸桦和布鲁斯,我想说,即便后两者不让人讨厌,但也不会有太深刻的印象。
江金霖是《那些年》的执行导演,早先有八卦说,台湾评委在讨论《那些年》时,直言九把刀在拍摄现场完全依赖执行导演。
但大家都看署名,他依然还是作为名正言顺的新导演。
不过,反观内地跨界的郭敬明韩寒,实际上,当预算足够强大,导演只需要做选择的活,而不是创造的活。
摄影方案,A或B。
服装方案,C或D。
就跟有些演员喜欢抢着导戏一样,这不是什么不能说的秘密。
所以,即便有人会觉得不好看,《等一个人咖啡》还是“一部电影”。
暴哥等人的段子好笑,老板娘的故事也感人,甚至连周星驰粉丝都会感到欣慰,居然有人直接致敬起他了,从《破坏之王》到《少林足球》。
可是,《等一个人咖啡》依然无法消除那种乱入感,从神似《艋胛》的谈判追杀,到《鸡排英雄》和《总铺师》的夜市小吃,这些戏码不是不好,而是给我一种单调重复感。
或许它们对台湾观众非常灵验,可是,我的感受更像是一次次往脑袋上敲转头,一次次从后脑勺掏出香肠。
拍第一块砖,掏第一根肠或许是聪明,但后来的,我觉得一点也不。
对比下《少林足球》,铁头功的出场还有老板等人助兴,比《等一个人咖啡》要好玩太多。
如果从放大招的格调上,《等一个人咖啡》在剧本和结构上,真的不逊色于《心花路放》,可惜,香肠豆花爱心笔令这部电影的气质游离于咖啡馆以外,更像是那些主打本土人文风情的台味电影。
某种程度上,《等一个人咖啡》变成了小清新和台味片的混合物,是优雅和低俗的冲突,涂抹了九把刀的屎尿屁趣味于其中,令人难以入戏——而只能当做一部恶搞喜剧来看。
可是,当恶搞起来,你又发现,这些东西在无厘头电影面前,依然是小孩子的过家家游戏,连打手枪的威力都不够,毫无震慑力。
毕竟啊,这些一看就不是什么真实故事,谁会当真呢。
【凤凰网 http://ent.ifeng.com/a/20141020/40333960_0.shtml】
1.基本上改得面目全非,基本人设勉强没变,其他的…………最要命的是居然还改成奇幻剧了。
2.周慧敏老师不需要台词,站着就好。
其实主要是她说国语听着太蛋疼。
3.赖雅妍也差不多,适合摆拍。
4.男主的选角很成功。
大概是这个电影除了找来周慧敏外最成功的地方了。
5.女主的选角也很成功,扭头就忘的无存在感型。
6.太迷信道理和条款,就没有爱情。
7.S碰到M,也会有很好的生活,前提是两个人S M 程度相近。
8.除了功夫和那些年,九把刀老师很难再花心思拍电影了。
9.现在听台湾女生的哭腔完全不行,熟悉得不得了。
很煽情很纯很萌,少女情怀总是湿。
4.5 很好笑
从拍电影来说,九把刀的才华已经耗尽。尴尬的台词,零散的笑点,肤浅的人物,结尾甬长而刻意的煽情,不是看着身边抹眼泪的台妹,我真想起身提前走了。看完得出一个结论,台妹真是又蠢又嗲又可爱额!!!!!
这真是一部充满彩蛋的彩蛋。开头结尾很好,中间都是什么鬼。
除了周慧敏,其他角色都还很耐看。故事本身也挺有意思。九把刀还是比较擅长清醒爱情故事片。片尾狠狠自嘲和嘲弄了其他电影,很搞笑。对了,片中那个冷酷的穿黑衣的调咖啡的女生,真是迷死人啦
就这两句台词比较有感:“大家都去追求成功,我呢,我这种loser,就负责过一些既没有意义又不成功的生活,快乐就好啊。”“每个人都在等一个人,等一个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人。”其他的就,蛤?!...
《那些年》的班底,又一次横扫港台票房的现象台片。名字尤其小清新,但实则是奇幻、黑帮、校园青春、喜剧等类型的混合体。黑帮戏中戏处理的挺有趣味,部分临摹星爷的点也蛮好玩。清新鲜肉们的爹声爹气我还是很难习惯啊😂 Ps:卤蛋已加入台湾中学生豪华套餐。太奢侈!!!
好累 眉头从女主看着笔记本过马路开始就没松开过 虽然是无厘头风格但一个二个情商都这么低真的好?以及高雅温柔有气质不等于娘炮啊我去 最后就想问一句:香肠热姜汁脑花儿味道可好?
除了叙事还算流畅之外完全没有别的优点...最值得吐槽的是我居然给看完了...
20150106 HiMedia HD
烂片,好无聊,简直侮辱观众智商
其实感觉是我没有很看懂的一部电影,又很有脑洞又很搞笑好像还有些煽情。记得里面的一段话:用十年后的自己站在现在的角度看待现在的事情,你就会发现,也许十年后的自己根本就不在乎这些事情。
有笑有泪 看着蠢实则萌 ps那个演仙道的连个正脸都没拍到的帅哥是who!
还可以😄等一个看到你与众不同的人
可以0星吗?
前一个钟头看得我各种尴尬癌,后一个钟头真是水准与《那些年》持平!因为分很低所以多给半颗星。
这这这是拍的个什么鬼,九把刀收韭菜么,,ԾㅂԾ,,因为蓝心湄多加一分吧,我居然看过《鸡蛋碰石头》,就问你怕不怕
虽然结构很奇怪 风格也混搭 但五星它值得
不能再难看了。
见到了思莹,阿拓,老板娘,阿不思,暴哥,金刀嫂,泽于,当然啦,还有断水流大师兄~电影虽然修改了原著,但是将剧情更完整的连接到了一起,香肠和豆花简直神来之笔,九把刀的恶趣味也是无处不在,更是将红线的内容也融合进来,真的很棒!最后,骑着长颈鹿的阿拓,我们都很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