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为了BC才来看这部片子的。。
其实本来对霍金就比较了解。。
但看了这部片子之后,感触更深。。
霍金是一个要强的人,他永远追随着真理与信仰,当他一次次被人质疑的时候,却能更勇敢的去反击对方。。
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片段是他在注满水的浴缸中憋气。。
憋气是痛苦的。。
小时候我学游泳的时候就被父亲这样折磨过。。
深知其痛苦。。
那种渴望空气的生理本能,无时无刻在挑战你的忍耐力。。
可是霍金为了锻炼自己的肌肉,却一直做着这样的训练。。
我打心底里敬佩他。。
我觉得霍金的太太也是伟大的。。
明知霍金身染绝症,却依然不离不弃,勇敢地与他结为夫妻,这种爱情是可贵的。。
我明了的说至少我做不到。。
最后,再来赞一下BC的演技。。
他用心投入进这个不寻常的角色中,努力的将霍金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观众看。。
我忘不了那每一次的跌倒。。
那每一次的哽咽,还有做背穿时的呜咽。。
感谢BBC拍了一部这么优秀的影片。。
在没看这部片子之前,看过霍金年轻时的照片,我毫不怀疑他曾经是个性感的男人:一身简洁的西装,浅色打着半温莎结的细领带,规矩白色的口袋帕,以及满脑子的宇宙。
而找bc这样的演员来演,竟然也丝毫没有显得多么戏剧化的美化他的帅气,只是身高的差异一时让人不太习惯而已。
我十分惊异我竟然是哭着看完的。
毫无疑问,我崇拜科学家们,这是我小时候的第一个职业梦想,当然随着发现成为天文学家必须要数学好在小学3年级左右就放弃了。
但我依然知道在我们头上那片天空有着我们不能了解的东西,仿佛一个巨大的阴谋,而歌舞升平的地球只是这个阴谋冰山一角的假象。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那套十万个为什么的天文那本书曾经被我翻阅到掉页,虽然最后的结果只是我能毫不费劲告诉小朋友们土星到底有几个光环,木星又有几个卫星,可笑的是当时的“科研”竟然没有出太阳系。
很快我就开始寻找作为一个门外汉的别的切合点,比如说,毫无悬念的我成为了一个科幻迷——通过故事和情节理解物理概念总比通过演算和公式容易吧?
更何况我是一个至今十以内的四则运算都经常出错的数字盲。
这个版本的霍金几乎毫无疑问的坚定了我的信念,他曾是个性感的男人(literally)。
在中学的时候头回看他的时间简史的时候我就知道了,即使到现在我都不知道我能懂多少,这书又对我有过什么影响。
而当影片进行了20分钟以后我已然完全忘记了那个把福尔摩斯当基佬片看的bc脑残粉,回到过去那个藉由我不懂的理论来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冥想和满脑子时时充满抽象又瑰丽的画面的年少时间段。
而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更让我好奇的是,到底他们会怎么把物理这样一个艰深而美丽的词儿包装成一种俗世坚信存在的坚定信念最后把电影卖给观众,就像把无聊的数字变成图像这种可视化数据,把实际上百无聊赖的绕圈最终毫无悬念演算的推论变成充满激情和惊喜的科学发现。
我也好奇那些物理专业的学生,物理学家们,到底怎么看这样的影片。
诚实的说,我认为bbc做得已经够好了,他们在科学的艰深和艺术的张力这样水火不容的两种概念中取了中间点,当然,面对普罗大众,这样的中间点绝对不是最公平的平分,更像是拉格朗日点(其实就是看这样主题的电影无法自制的想象力产物),当然拉格朗日点可以有好几个,只是毫无疑问bbc选择的点是亲近艺术来照顾大众的理解能力。
最可爱的是,我曾听有人说过,有了物理,要艺术干嘛?
这样的话。
而在这种科学主题下的电影中,艺术竟然可以作为推销物理的媒介存在。
只是让物理学家们心碎的是,他们推销的并不是真正的物理,正如这不是一部科教纪录片,他们推销的只是物理这个概念,包括:公式,演算,聪明灵光的大脑,天才科学家,等等。
这样的在科学家传记电影常用的手段也是我一贯对科学和艺术的理解,科学是美的,这种美是只有通过多年的学习基础知识以后才能真正看到的。
正如对我来说——一个高考结束以后恨不得欢呼着迎接没有数学的新世界的人,即使我能意识到,很多数学和物理的理论有着难以想象的混乱与和谐之美,很多假设都可以是漂亮又无懈可击的诡辩,但是不能深入论证,公式,演算使我无法真正领略,而艺术就是这样的补充的存在,在我看来,哲学,宗教,甚至很多领域,都只是因为旁人无法理解物理之美而创造的解释途径。
有了艺术,一个方程可以变成一张图,一部动画,甚至一个故事,因为艺术家不需要知道这个方程是如何产生的,只需知道作为一个方程它可代入变量。
而相似的巧妙之处在于一个至少不能完全理解霍金那颗天才的头脑里头到底在想什么的演员——一个演什么像什么的演员,竟然能够演的足够逼真以唬弄普罗大众。
表演的艺术有时候只能说是演员天生的天才,跟霍金能坐在轮椅上光靠脑袋就能想出一整个宇宙一样,bc的角色总是具有强烈的带入感,看久了总觉得他不是哪个演员bc而真是那个聪明绝顶的天才,他脸上每一块肌肉都在告诉你“我懂,我真的懂”,这个宇宙还未表达的一切,这个宇宙已经存在的一切,都在我脑中,只要电影未结束。
而我甚至不是观察所得,整个宇宙在我脑海中逐渐被运算出来了,甚至在宇宙大爆炸以前,甚至可以没有原因在结果之前发生,甚至可能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存在,什么也没有,只有一颗蕴含一切在世间毫无容身之处的奇点,甚至可能这颗奇点是由另一个世界坍缩而成的,谁知道呢?
有这样一位优秀的演员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在世,而电影还未结束!
首先,电影很正面。
全篇除了霍金生病之外,再没有丝毫的痛苦与叹息:霍金很积极,周围的人很友善。
告诉我们有健康的体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已经是最大的恩赐,无可抱怨生活的细枝末节。
其次,看到科学家头脑风暴时释放多巴胺的喜悦,也会感慨作为智者的幸运、还有每个儿童曾经拥有的成为科学家的梦想。
当我们曾经坐在教室里面解题的时候,不知道算不算也曾分享过一丝丝科学的艰难与快乐。
然后,不得不承认,我是冲着BC才看了这部电影。
怎么可以看上去就聪明,笑起来又能那么天真。
配合三一学院的氛围、学院风的装扮、暖色调的画面、还有慢镜头扫过的美感,感染力太强,完全带入。
最后,电影结束之后,也感觉到自己搬砖实在是有理由的。
小时候老师总会告诉你,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小红学习好,是因为她认真努力。
可是我们越来越发现,天赋的差距是无可辩驳的。
而这样缺乏沟壑的大脑如我,至少搬砖还算是有益社会。
心理竟然感到了平衡和宁静。
忘了是在哪篇文章里看到,说人们聚集在天才的身边,忍受种种的困境、艰难,甚至是来自天才本身的缺陷,帮助他们、支持他们,因为他们的才华把周围人们的生命也照的光彩熠熠,意义非凡。
第二场,霍金传,卷福主演 这是一部BBC出品的传记电影,应该更贴近于现实中的霍金本人吧。
截取了霍金患病到获得博士学位那个时期的人生经历搬上荧幕。
不过,既然是BBC纪录片出身,科学严谨性就不是普通电影能相提并论的,其中使用了相当篇幅进行了物理学理论讲解,穿插了两位诺奖物理学获奖者的电视采访录像,更甚夹杂专业性的学术辩论,总而言之就是理科生的我在这些知识点上扑街了…这是一部特别硬科幻的传记体电影。
这部影片中卷福演绎了一个科学家形象的斯蒂芬,专于研究,思维跳跃,甚至有些神经质(这让我想起了卷福演绎的图灵,详见模拟游戏),同样是凡人与天才矛盾的结合体,忽而人性,忽而癫狂。
霍金会生硬的撩妹猴急的亲吻简,却遭受病魔打击;图灵拥有不容易社会的性取向,最终被时代不容,一颗非凡的大脑注定要经历挫折与磨难才能在一条路上走到极致似乎成了合理的解释,却令人有些心酸,或是该质疑命运过于刻薄么… 这是一出独角戏,我们没有看到熟悉的轮椅,反而看到了在霍金依旧能够行动的那些日子里,为了学术奔波,为了观点争辩,拄着拐棍与死亡赛跑,完成研究,最终获得博士学位。
其中充斥了悲凉、绝望、疯狂、欣喜,完美的诠释一个科学家角色的霍金心态的千般变化。
虽然是一部不错的影片,卷福的演绎也很到位,但是观影体验实在不太理想,我将之归结于大量的物理知识击晕了我不太灵光的大脑,待我补完霍金的物理学理论和基础知识再来二刷说不定会有不同的体验呢。
不记得是搜索什么的时候看到了这部电影的名字,看到主演是卷福而且是2004年的卷福,我就好奇去看了这部电影。
说实话,我是个物理渣渣,完全不懂也弄不明白,但对这个学科还是保持着一定的科普爱好,而且我很崇拜认真做事情的人,火车站前用粉笔画出宇宙起源的那一幕,我觉着卷福演的很棒,那种高兴和喜悦是发自内心的,隔着电脑屏幕你也能感受到的。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似乎也有这样的时刻,整个人感觉很奇妙,眼中的一切都妙不可言。
所以,我想这是不是做科学家的一个好处,那就是更容易体会到这个世界的美妙。
记录的是天才霍金的故事,但我觉着演员也是个天才,因为他演天才居然没有违和感。
相比于万物理论,个人更喜欢这部,因为两部电影的侧重点不同,万物理论偏向于生活和爱情,而本片只选取了渐冻症确诊以及医生预测的那两年,精彩纷呈的两年,着重讲霍金完善宇宙大爆炸理论和宇宙奇点,完成PHD课程的过程。
由于是渐冻症的初级阶段,霍金尚处于独自行动的时期,那么对于渐冻症程度的把控会成为一个难题。
镜头的摇晃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更令人惊艳的是本尼的表演,那种肌无力的感觉把握得很好啊。
还有他说话语气、声调和吐字的转变,习惯了本尼较为低沉的声音,看到后面越来越震惊于他居然能发出这种声音(bushi)。
这部电影里的BC真的好嫩,配合厚重的刘海,与他演的其他天才截然不同。
电影的开头令我很疑惑,为什么要在一部讲述霍金的电影里提到两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直到电影接近尾声,霍伊尔教授指责霍金没有证据,直到留声机再次出现,三级辐射的声音响起,我全身鸡皮疙瘩暴起,头皮发麻。
“这是时间起源的声音,宇宙大爆炸的余热。
”,虽然不合适,但还是让我不由自主想到了宇宙探索编辑部里那句话,“这不是普通的雪花点,这是宇宙诞生时的余晖。
”人们在接力,在这场对星空的探索里,霍金接过爱因斯坦几近放弃的理论,而之后的科学家也结果他手里的接力棒,向更深的未来奔跑。
这是科学的传承,这是人类向宇宙发起“挑战”的唯一方式。
“比金钱更珍贵的是知识,比知识更珍贵的是无休止的好奇心,而比好奇心更珍贵的,是我们头上的星空。
”
如果有两种情况可以选,一个聪明绝顶的大脑和一个彻底瘫痪的身体,一个迟钝愚蠢的大脑和一个健硕灵活的身体,选哪个?
当然,这很极端,你也许想要一个有点聪明和比较健康的身体,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情况,但这个问题有趣在于,如果头脑灵活度和身体灵活度可以互相转换,你想往哪个方向转换,可以接受转换到何种程度?
——换言之,两种天赋,你倾向于选择哪个?
我好像,愿意变得更聪明一些。
尽管,我似乎一直想在运动方面变得更强,想更自如地掌控自己的身体,但也没有特别追求——安于“够用”?
不知道。
或许,是认为运动能力可以培养,只要持之以恒去锻炼。
而以自己锻炼的强度和意志,很可能无法充分发挥即便拥有的天赋。
但,倒也不一定,也许天赋帮我走上那条路,我得到正反馈,坚持下去了呢。
Anyway,说回来,为何我选了更聪明一些,大概是基于我认为精神可以超脱于物质。
电影里有个镜头是,霍金沉迷于演算自己的想法时,随手抓了三明治来吃,他不在意吃到的是什么,是不得不补充能量而已。
这使我想到小学时的一篇课文,有个人沉迷看书,吃饭时也看,拿着馒头蘸了墨汁吃了也不知道。
我羡慕如此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
我羡慕他们这样的状态,他们享受自己在做的事情,从中得到巨大的愉悦感和幸福感。
——我渴望找到这样的事情去做,如果不仅仅是一时,而是热爱到持之以恒地去追求,那不就是终身的事业吗?
那追求的过程,即便最后无名无利,那过程本身不就是巨大的幸福吗?
我以为我是找到了的。
因为我曾经有过那样沉迷的时刻。
但我没有去坚持……为什么呢?
霍金囿于自己的躯体,但他的思想飞到了宇宙的起源,这说明躯体无法束缚住一个人的心灵。
安迪囿于肖申克监狱,但他看得到围墙之外的蓝天,躯体之外的束缚也无法真正阻碍一个人心灵的飞驰。
那困住我们的是什么呢?
如果不是物质世界,如果物质世界不重要,困住我的是什么呢?
我现在与人合租,我的笔记本在客厅的一个桌子上,我没有单独的书房,这重要吗?
这影响到我的思考和写作吗?
为何我非得有一个看似独立的空间才肯去做?
偌大的厅,此刻只我自己,还不够独立吗?
如果心有杂念,哪里的空间是独立的呢?
我想,我也不需要吃很多东西,不用很好吃,果腹就够。
也不用住得很好,保暖就可以。
如果真的沉浸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中,外在的环境有什么重要的呢?
它们跟你没有实质上的联系。
生活可以非常非常简单,而同时内心可以非常充实而愉悦。
前几天看《萧红传》,她一生颠沛辗转,流离失所。
有个情景是她向萧军说:“你知道的,我只是想找个地方安静地写作。
”这个愿望如此简单,却很难实现,因为她活于战火纷飞的年代。
而如果一个只有如此简单愿望的人,活在我这个年代呢?
和平富足,吃饱穿暖,她该觉得自己多幸运啊。
那,是什么样的忧虑阻止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是纷纷扰扰的俗世欲望和所谓的成功理念。
放佛我不做成那些事,不找好工作,不拿高薪,就生存不下去。
或者,就不够孝顺,就没有能力去照顾所爱之人。
这些东西,变成了我的枷锁。
但一个人的生存,真的需要那么多东西吗?
环顾四周,有哪样东西是缺了不可的呢?
没有。
父母家人的生活,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实实在在仰仗我的呢?
没有,大家各自都可以生活得很好。
所以,是我自己锁住了自己。
还把这些枷锁当作绝佳的逃避借口,去逃避真正的思考——我到底想做什么?
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如果我继续逃避,随波逐流,我也许会生活得顺顺遂遂安稳富足,但当我最终回首的时候,我没有很快乐,因为我一定会后悔我忽略了曾经内心响起过的那个热切的声音,我忽略了它,错失了那个实现自我的机会,而我的人生走到头了,无法重来。
我还会很懊恼,因为我内心明白,我能听到那个热切的声音,已经足够幸运,而我愚蠢地忽略了它,这将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
如果我继续逃避真正的思考。
——我的人生究竟要实现什么,要怎样实现,才不枉?
——我到底想做什么?
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超五星的片子!
传记就该这样拍!
不是一个人的,也不是几个人或某个领域的传记。
这是一部关于真理和梦想的传记。
是用了一主(Howing's theory)两副(Howing's romance & rebellion's fossil)线条穿插构架起的伟大的传记。
影片中三次出现的潜水屏气,独具匠心地诠释了TIME的迟缓、停滞、压缩和反向。
这又何尝不是人在追逐梦想过程中的写照?
再来说说Benedict完美的演技。
自然兼超自然的驾驭,INPLOSION!
所以说,何必去充卷福哄少男少女呢?
单凭这部戏足已!
足已将各大影帝一网打尽。
真正的无冕之王!
尤其那盏近乎白痴又无比烂漫的笑容。。。
你懂的。
相信任何正执着走在寻梦道路上的人都懂!
是收起一切泪水、彷徨与落寞,乐观直面人生的笑容。
是的。
我爱这样的人。
希望自己也是。
偶然看到史蒂芬霍金的传记电影。
故事讲的是他年轻时在剑桥读书时的情景,优秀的品质开始渐渐显露,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逐渐展露才华,一切都那么激动人心。
我喜欢他偶然发现自然定律时,那可以强烈感染旁人的激情,好像是发现了世上最伟大的秘密,一直存在了数年的美好秘密,那一刻,感觉到人类是如此聪慧而高于万物,我们又向前进了一大步。
当我们面对自然界的真实时,我们用心去体会和发现上帝的规则和真相时,我们会从心里觉得美好,我们拥有如此美好的世界。
但当我们纠结于人心的算计,琢磨着人与人用利益和仇恨织出的网时,我们的心觉得世界是如此灰暗,现实是残酷黑暗到没有尽头的。
因此我喜爱科学和艺术,它们都在告诉我们真相,关于世界,关于人,关于真正的感情,并且它们还将继续探索下去。
Hawking 和Jane去看Hamlet,Hawking趴在护栏上,听着Hamlet的台词: "I could be bounded in a nutshell, and count myself a king of infinite space, were it not that I have bad dreams." 露出思索的表情。
那会是他的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的由来吗?
我突然在想。
十年前,我们在放学的时候逛书店,看到《果壳里的宇宙》,想要买,但是想到《时间简史》还没有看,决定看完了再买。
——现在想想,距离某人送给我《时间简史》,已经过去10年了。
这本Unread Bestseller, 被我带着走过三个城市,却始终没有读下去。
很多事情都已经过去很久了。
幻想的年代,读科幻的年代。
1963年,21岁的Hawking开始难以行路,口齿不清,但是剑桥并不因此嫌弃这一个伟大的头脑,剑桥给了他特殊照顾的房间甚至是走道。
他不能动,不能说话,不能笑,但是他有一张高科技轮椅,有Intel为他量身定做的处理器。
这样一个伟大的头脑,幸生在那个国度,那个世界——而不是《三体》中那一个。
谁能肯定,在同一个时代的中国,就未曾有过同样伟大的头脑?
而倘若是有,他们面对的是什么呢?
当年轻的Hawking在学术会议上勇敢地指出教授的错误,决心证明爱因斯坦曾经避开的部分;在一个疯狂的国度,传授相对论的叶哲泰却在批斗会上被年轻的学生们用皮带和棍棒活活打死。
看《三体》是6年前的事情了,很多细节都淡忘了。
写到这里又去翻出来看,原来叶哲泰在批斗会上说的那些都是大爆炸的理论。
“也许以后这个理论会被推翻,但本世纪的两大宇宙学发现:哈勃红移和3K宇宙背景辐射,使大爆炸学说成为目前为止最可信的宇宙起源理论。
”——《三体》说的时间是1967年,Arno和Robert是1965年发现的宇宙背景辐射,而到1978年才因此获诺贝尔奖,这么说来,故事里的叶哲泰真的是比较前沿了。
忍不住想要摘抄下《三体》里面批斗会上的这一段:“胡说!”绍琳大叫起来,又接着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宇宙大爆炸,自然不忘深刻地剖析其反动本质。
但这理论的超级新奇吸引了四个小女孩儿中最聪明的那一个,她不由自主地问道: “连时间都是从那个奇点开始的!?那奇点以前有什么?”“什么都没有。
”叶哲泰说,像回答任何一个小女孩儿的问题那样,他转头慈祥地看着她,铁高帽和已受的重伤,使他这动作很艰难。
“什么……都没有?!反动!反动透顶!!”那女孩儿惊恐万状地大叫起来,她不知所措地转向绍琳寻求帮助,立刻得到了。
“这给上帝的存在留下了位置。
”绍琳对女孩儿点点头提示说。
小红卫兵那茫然的思路立刻找到了立脚点,她举起紧握皮带的手指着叶哲泰, “你,是想说有上帝?!”风景如画的恬静剑桥,教授在繁茂的树下对年轻的学生们谆谆讲授着奇点和黑洞,温暖的色调,古典音乐的旋律衬托出物理的Beauty与宇宙的有序——singularity,big bang,很难想到,这似乎只应该与单纯的学术有关的名词,竟也会被丑恶的极权所蹂躏。
这是疯狂年代赤裸裸的现实,是面对那世外桃源般的剑桥草坪难以想象的现实。
而这样的现实,至今未绝。
两年前《科幻世界》换主编的事情,后来也不知道下文如何。
那是承载了很多人梦想的世界。
剧中Roger说音乐和数字是一种超越语言的思考和表达。
深以为意。
一直觉得音乐是超越国界的,是不同语言相通的;而数字是超越星级的,是不同种类的智慧生物相通的。
还记得曾经在《科幻世界》上看过的一个故事,说发现一种很难辨别为是不是生命的alien,因为它们是固定在地面上看不出器官的,后来判断它们是不是智慧生命的方式是在在其身上敲三下,等待其反馈,因为三这个数字具有一种普适的和谐——具体的细节已经不记得了,故事的名字也不记得了。
记得的只是看科幻的岁月。
拉格朗日坟场,伤心者,六道众生,球状闪电,天意……02年的《天意》是个很impressive的故事,以至于我看了之后对韩信很移情。
那时候我同桌喜欢Greta Garbo,她感慨说:可惜我出生才4年她就挂了。
我接着感慨说:我出生前2000年韩信就挂了……然后我们一起大笑不止。
那时候看不懂韩松,地铁惊变看得我一头雾水——后来发现这人的时评不错。
那时候喜欢何夕的文,找了他的全部文看。
那时候和某人一起看伤心者,看得掉眼泪,他还在文章旁边写批注。
那时候他想以后当个理论物理学家,我想以后赚钱让他安心做研究。
那时候他送给我的时间简史,我一时想不起来,现在它躺在那个城市?
现在我追着缺的所有剧看,但是好像又不仅仅是因为缺。
因为有关缺的那些,真的都很有共鸣,真的都很有意义。
最后向缺致以无限爱意(NC体.....)。。。。
霍金最大的悲与喜皆始于那一年,之后他成就了自己,成就了一段无可比拟的时间简史。刚买了《时间简史》回来,不知道看不看得懂……
他可以演QJ犯,让人觉得SICK,但是也可以演霍金,无比美好。
哎,科学家的故事看起来总觉得虚假,也太理想化了。roger penrose倒演得不错。
BBC的电视电影也只能看看表演了吧
文科生看得懂个ball啊 我哪天还是先找时间简史来研究下好了...
有助於理解Doctor Who...噗
What about the brain, I mean the brain itself?
用学术知识泡妞这种高难度动作还是给那些天才(qi pa)来做吧
小福好嫩啊,不过这电影真不咋的
我一直以为bc演的福尔摩斯够神了,我日,这才是这货最牛逼的作品,没有之一,这版本是最帅的霍金吧?正如他还演过最帅的梵高~
特地为了BC去看,当年他还是一枚又嫩又萌的正太啊。演技派的BC,学术派的科学家传记,他还真是演什么像什么。
我是冲着BC看的~所有的物理东西就是balabalabala
一派评论都是BC脑残粉,只有我是看了万物理论想看看别的霍金传记怎么拍的。虽然我也是BC脑残粉,但脑残程度有差别。BC的演技没有问题,还略带婴儿肥好可爱。但是故事本身零零碎碎,几条主线关联度交待不够,所有故事都是片段,好像在读伊索寓言大全。勉强算是意识流,但这是传记片啊
缺爷真的很丑。
虽然卷福演得不错,但这个电影的节奏怪怪的。看得很无聊。
Can you hear me?
BC演技是很好的,但是在电影看起来像情商不足的样子。拍得毫无激情,闷死我了。
“如何伪装成一个.....”的贴子都是渣,Cumberbatch已经完美地装过地球人都认识的物理学家地球人都知道的画家和地球人都知道的侦探了...
掰你的壳演的很好啊真好,而且有刘海脸就显得没内么长了更萌了对吧… 色彩温暖配乐煽情尼玛看到后面感动得汗毛竖起。霍金在剧院看哈姆雷特的时候貌似看到姐挺稀罕的leon ockenden打了个酱油……
现在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处于“看完第三季,心没地方放,不知所措,到处挠墙”综合症。刘海遮脑门的造型挺好的,演图灵的那个发型搞得跟元首似的真心受不了。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