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十年前,我上初中。
每天放学,经过一条小路,我和同学都会走在路的左边,避开另一边的数十个红灯区门面。
昏暗的灯光,贴着足疗两个胶字,推拉的贴蓝色玻璃纸的门边,一些穿着暴露的女人们坐着或者是躺在床上,看学生们的眼神带着鄙视和不屑。
居住在小县城,我对红灯区早已见怪不怪。
我家住在火车站周边,距离我们小区不远的地方,也是红灯区一条街。
虽然那个时候才十二三岁,但早已懂得红灯区是禁区,这里的女人就是大家所谓的鸡,做这种生意就是做鸡。
别人在外面辛苦工作挣钱,她们躺在床上拿钱。
其实我很想进去看看,我很好奇,想去问问她们为什么要做鸡,她们过的是什么生活,为什么要在阴暗的小房间等着男人上门,怎么向她们的孩子解释自己的工作,会不会有人跟她们结婚。
好想为她们拍部纪录片。
一晃眼十年过去了,这期间我求学,大学选择了编导专业,四年间在为不同群体拍视频,记录生活,毕业了回到省城工作。
有时回家,和老友逛街,重温初中时走过的路,学校已经拆掉合并,红灯区一条街也没有了,门面是空的,没有租出去。
我家附近的一排门面还在继续经营。
想想也是好玩,尝试跟各种人打交道,拍生活,就是没有拍过做鸡的群体。
前不久,我看了2002年的一部香港电影《金鸡》。
讲述的是吴君如饰演的老妓女金如这一辈子的做鸡史,时间从她做“鱼丸妹”的70年代末开始到千禧年。
不仅是金如,这也是香港这30年的兴衰史。
金鸡2002(海报)发挥金鸡精神,成为一代名鸡金如15岁时,就开始做“鱼丸妹”。
“鱼丸”就是指雏妓没发育完全的胸部,“鱼丸妹”就是未成年从事色情行业的少女。
三年后,转行做舞女,因为长得丑,只能做丑角,在舞厅跳醉拳。
即便是这样,还是赚到了很多钱。
在此期间,金如生了一个儿子,将他赖给一位在美国开成衣厂的老板。
90年后从大陆来了一群“北姑”,抢走了香港本地妓女的生意,金如开始做按摩女郎。
不陪人上床,也能赚到不少钱。
在这段经历中,金如爱上了一位顾客,还将自己的15万借给他。
后来在电视上看到那个人是通缉犯。
随着千禧年的到来,香港的经济下滑严重,行业衰败。
以前经济好时,不用陪人上床也有几千块收。
就如按摩店老顾客陈教授所说,现在没有不劳而获,只有多劳多得。
受偶像刘德华的“启发”,金如开始自立门户,发挥金鸡精神,来者不拒,真诚相待,技术过硬,将做鸡行业做到极致。
电影是以喜剧、趣味性的形式向我们展现金如的做鸡史,遇到各式各样身份的客人,有想重温与前女友床上感觉的“小钢炮男”,全民偶像华仔;没有生育功能却甘心被金如“绿”了的成衣店老板;斤斤计较不舍得加钱的教授;话不多胆子大的通缉犯......形形色色的客人,他们的身份,也都是当时的香港社会人士身份的缩影。
得到还是失去更多在这期间,金如生了一个儿子,却从来没见过面,断绝所有与儿子的联系;爱上了通缉犯,将自己的所有积蓄15万借给了他,此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
得到后再失去,远比一无所有要痛苦得多。
因为她做鸡,所以生出后的儿子她狠心不见面。
如果儿子跟着她,那她将怎么跟儿子解释谁是爸爸?
儿子长大后知道了妈妈是做鸡的,那儿子又会怎么想呢?想来想去,让男人把孩子带走,并且永不见面,永远不要透露她的身份。
这还是一个善良的、相信真爱的女人。
金如将自己的积蓄借给了他,男人并没有将钱按时还给她,让她等了七年,这个结局是导演给的。
人生最痛苦的地方可能就在于,明明无法忍受,还是要忍受下去。
不做鸡,不做色情行业,那做什么呢?
15岁时下海,从此便不能脱身,凭着经验与智慧,专业与服务,以金鸡精神做鸡做到了极致,没料到所失的,竟也是所有。
不知道如果能有一次重来的机会,金如还会不会选择做鸡。
是不是宁愿很多世面,从来也没接触过。
难得有不带有色眼镜去拍妓女的奋斗史,这对于中国来说,已经是一种进步,虽然在大陆,这部电影还在被禁。
电影的片尾曲是陈百强唱的《一生何求》,也是总结了金如的做鸡史。
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我们无法预知的挫折有太多,但我们远比自己想象的强大。
这世上没有一份工作是不委屈的。
不想谈太多大义,社会,只想说阿金好可爱。
阿金的可爱总是让人觉得像吃了秀逗糖,刚入嘴是甜的但是含着含着就变酸了,好酸,好像牙都要掉了,眼泪都要出来了。
用傻人有傻福不太对,阿金只是善良。
这个善良也着实可爱。
在阿金的身上看不到心计,城府。
唯一的一次是为了儿子,可是实在是让人不忍心说是心计,只能说是作为母亲的善良的一部分,盼望儿子好。
那个做母亲的不爱自己的孩子,阿金的这个善良中带了一份坚决和坚强。
阿金的可爱还表现在对自己爱情的执着(个人观点),当胡军扮演的叶先生第一次帮重感冒的阿金做莫萨志时,一种暧昧的气氛慢慢靠拢,并开始向爱情转化,当阿金抚摸叶先生的大腿内侧时,我想阿金是爱上了叶先生。
当两人真的发生关系时,只是将感情在某种程度上加固了,也许对于阿金和叶先生来说他们都知道他们并不能拥有对方,并不能和对方一直在一起,但那时的温暖真的够了,因为阿金不贪婪,只知道去爱,去给与。
这又是阿金可爱的一面,不贪婪。
对钱,对爱,对人亦如此。
阿金的可爱又在于对人的信赖,当叶先生开口借十五万的时候,阿金相信了他,把自己的继续借给了他;当“要人帮”需要借五万时,即使他刚刚是一个抢劫犯,阿金依然追了九条街去帮他,这个阿金当真是可爱到没话说。
阿金的可爱还表现在对自己信念的执着。
她永远相信只要努力,就能食到饭;对人要诚恳。
阿金虽然只是一个特殊行业的服务者,但阿金从没丧失自己的信念。
正是凭着这份信念,阿金身上总有种让人永远快乐的气质,让人忍不住从心里面说,阿金,好棒。
毕竟在这个没有信仰的时代,阿金能坚持自己的信念让我们感到多么的不易啊。
阿金,你真的很可爱。
港式喜剧呢 往往都是反映例如阿金这种社会底层的人物的喜悲。
不知道你会不会和我一样,看着阿金看起来很高兴的大笑或者是看似撒娇一样的抱怨的时候,其实心中满是无尽的无奈与辛酸。
我不懂为什么人存活于世要如此艰辛,如此多磨难。
当阿金怀上了表哥(张学友饰)的孩子的时候,我不懂阿金内心到底是有多么的纠结,徘徊在打胎与保胎之间的挣扎。
很难抉择吧。
或许Richard的出现真的是给了阿金对爱情新的向往吧,在舞厅中孤独喝酒,两人聊的很投机,在车里,当阿金突然很镇静的对Richard说,我给你生个仔吧 的时候 Richard先是很不当一回事的说 别开玩笑了,后来发现阿金不是在开玩笑,于是答应了。
Richard不能生育,阿金也明白其实自己肚里的孩子是表哥的,但是两人却很有默契地完成了这样一项之前完全没有任何协议的契约。
这样的情感,实在让我很费解。
这当然不是爱情。
经历过种种的阿金,不知是不是早已习惯世间的种种虚假造作貌合神离,能够开始沉着应对生活了。
我也好奇,为什么阿金还能依然还保持这简单而快乐的心,像少女一样对未来,对人生,对他人始终有着憧憬和宽容。
据说妓女这一行业最早就是早期基督教的修女们,因为古代人们相信人们只有在性高潮到达的时候才能最接近神灵,修女就是让人们接近神灵的。
那么,阿金有着这么大度的胸怀是不是因为她领会了这些?
时间从阿金的青春期一直推移着,直到中年的阿金和在银行抢劫她的匪徒慢慢将往事陈述出来。
除了阿金,谁也不知道她在期待什么。
也没人能理解阿金为什么能如此豁达吧。
时光来了,却又走了。
突然翻出这样一部电影来看,不得不感慨康熙的魅力。
但是有些事情就像看小时候的日记,总和你的预期有一些差距,但总归是感动的。
金鸡不知道为什么让我觉得值得写一篇影评,我是如此懒惰的人啊 可是陈百强的歌声响起的那一瞬间,我真的是热泪盈眶,我发现自己竟然被这样一部陈年旧作深深打动,这种感触就是那种装叉的一瞬间觉得我有必要写点什么记录下来此刻我的感受。
香港电影真的算是从小看到大,可是小时候能够看到的世界真的很小,小到我们被构建出的外面的世界吸引到踏出离开家乡的步伐,而现在,我们可以接触的世界很大,却发现自己常常被困在原地无法动弹。
阿金不是一个特别的人,但她永远对遇见的人和生活保持真诚,她够努力,她能够在自己适合的地方去认命的认真。
电影镜头不造作的把香港人对于时代的变化自我感触反映出来。
对于大陆人突然侵扰一切的恐慌,都真实反映。
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香港电影常常有种情结感,对于每一条街道,对于每一种人,他们有市侩的一面,但他们认真起来,也都是面对生活的无奈和执着。
他们不按我们以为的模式去生活,却常常在彼此适应中发展出互相陪伴的情感,或许人心没有可以揣测的余地,但是生活,就是在这样的过程里慢慢酝酿出芬芳。
在大陆的电影里,已经很难很难看出情怀。
就让我在阿金跑九条街的热忱中,做这样一个迷梦吧。
说到励志电影,大家当然会想到的是《肖申克的救赎》,这是毫无疑问的。
刚刚看完了《金鸡》,我想,这也不是一部励志电影么?
什么是金鸡,先说一下。
就是很厉害的"鸡"。
不错的,片中的女一号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鸡".我这么说,不是对从事这个行业的女士有什么意见,只是一种称谓而已。
以一个妓女为主人公的电影,被我说成是"励志"。
你当然会怀疑我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了。
难不成是暗示所谓这个行业同样是"朝阳产业"?
当然了,这绝不是我的意思。
所谓"励志电影"不过是一种电影,绝不是一个广告。
没有在里面用电影的语言暗示大家从事这个行业;同样的,我在这里也只是说它其中所表现的"励志"的成分.第一个给我这种感觉的是阿金刚刚买到她的第一座的别墅的时候说的话。
她说"阿金,你好棒,你要加油,更加努力的赚钱。
"(大意如此)。
阿金丝毫没有在乎自己的身分其实是一个妓女,她想到的,不是什么名节。
她的想法很简单,我付出了劳动,付出了努力,就会有回报。
先不说这个行业的特殊性。
但是这种的心态,世界上有会有几个人能做得到?
大家都想发财,这是毫无疑问的。
可是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有的人能发财,有的人不能。
难道不是由于这种心态的作祟。
想做什么事,又怕别人笑话。
可是呢,无非是一种职业。
何必在这种无关是非的事情上拘泥呢?还有之前的几个镜头反复的写阿金在练功夫,可不是"床上功夫"呀,她根本就没人养没人包,可是她还是在这一行做下去,坚持下去。
她知道自己的缺点,可也知道自己的优势。
所以,当没有人包养她的时候,她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发挥自己的特长--耍宝。
不也一样在这个行当里面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了么?
不也一样每晚上都有老板点名叫她么,虽然只是叫她"打拳"。
在什么行业里面,我们也是能扬长避短,不也能够开创自己的事业么?
难道非要东施效颦般的鸡蛋碰石头么?
第二个场景就是当阿金失去一切的时候她的始终坚持,虽然还是做"鸡"。
他的年龄当时已经很大了吧,儿子也已经成年了。
可是生活却只给了她这么一条路走。
她有说什么放弃么,没有。
她还是在艰难的往下走。
用心的当好一个"妓女"。
当你看到她的门口络绎不绝的客人后,你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那不就是对她的不懈的努力的最好的回报么?
虽然自己在任何方面都已经没有优势了,但是只要用心去做,同样还是会有一番成就的。
踏踏实实的做好一点一点的事,积少成多,同样会有成就的。
你或许会觉得那样很苦,可是什么时是轻松的呢?
片子里的妓女难道就只是劈开大腿就行了么?
如果这部影片的女主人公不是在这个行业里面,如果她是个厨师或是医生,这部片子就和《大长今》没有什么二致了。
http://tin1016.spaces.live.com/blog/cns!49A79B57DDF65AA1!659.entry
她叫阿金。
她不漂亮不温柔。
性格大咧咧。
她15岁做鱼蛋妹。
跟着做舞小姐。
按摩女。
后来成为一楼一凤。
有一个没见过面的孩子,两段短暂的露水情缘。
她不抱怨命运。
有仗义之心。
她很普通很平凡甚至有些卑微,但是却让人觉得格外的亲切温暖和窝心。
她是阿金。
她很善良。
无论扮小丑跳舞还是学叫床她都很认真。
她很坦荡。
她没有红过。
孩子打不掉,只能找个人来养。
她遇到了为她唱歌的李察,李察喜欢孩子。
她说。
答应我。
不要让我看到他。
孩子生下来被带走了。
她抱着别人的孩子慰藉自己。
李察离开香港的时候。
她上了去机场的出租车。
却又掉头回家。
她是阿金。
她很豪爽。
她借钱给一个不知道名字的男人,之后等待年复一年。
相信他会还给自己。
她又很真。
就连面对一个劫匪。
她也会讲故事给他。
为他擦眼泪。
帮他拧开饮料瓶的盖子。
告诉他要撑下去。
她是阿金。
她很宽容。
她说。
莫谈旧事。
旧事就是旧屎,厕所里面冲下去。
当片尾阿金高喊着在街上奔跑的时候。
一生何求的歌声响起,很多个片断闪现。
有李察为她唱歌。
有叶子强冷酷外表下的柔情片刻。
有华仔是她的内心图腾。
还有点睛一幕。
是阿金打开房门仰望。
阳光洒下来,她整个人被镀上一层金光。
那个瞬间她不像妓女。
简直像个圣女。
好人一定会有好报。
李察不育,依然帮她带大儿子。
叶子强在七年后连本带利还了她一笔巨款。
而最让我感动的是。
她激动着,大笑着跑到街上。
不是要回家。
不是要去见叶子强。
而是要去找阿邦,要帮助这个萍水相逢的落难人。
这是一部让人笑了又哭,哭着哭着还会笑出来的电影。
感觉很轻松,但是会让人思考。
题材本来很灰,却让人温暖。
阿金只是小人物,是一个普通的妓女。
但是妓女也是一种职业,阿金没有看不起自己,而是一直为了生活在努力,终于成为了一只“金鸡”。
影片表达最重要的不是所谓的事业上的成就,而是她对待自己起起落落的人生,一直宠辱不惊的乐观态度。
说句题外话,一直对吴君如的印象停留在傻大姐和喜剧明星,看来是定位太低了。
阿甘正传讲的是美国人的集体记忆,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很难欣赏。
我就没看太懂。
在方尖碑前演说,跑步横跨美洲大陆,在我看着都只不过是编剧编的乱七八糟的玩意儿。
但看过金鸡,才发现这种叙事方式真真的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如果你经历过那些历史时刻。
放佛老朋友聊天时,起头语做:“你还记得那啥吗。。。
”,不用开口,大家便相觑而笑了。
说起来,如果有谁能拍一部这样的电影,关于大陆的,关于70后,甚或是80后的集体记忆,那将是怎样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呀。
但或许不能成,因为屁民见证了太多,拍出来还得了啦。
只有让其埋葬在时间的尘埃中。
于是生活还是继续,只是忘记了过去,糊涂了现在,也看不清将来。
赵良骏的《金鸡》(2002)与香港惯常描写妓女的影片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带有一种朝气蓬勃的活力和自我解嘲的幽默感。
女主人公阿金身上,充满了香港人特有的乐观与豁达,对于她来说,做妓女和做其它的职业一样,都是为了“搵钱”,为了维持生活,不需感到卑贱和羞耻。
赵良骏将其中的悲剧色彩减到最低,即使在处理阿金为了生计不得不与亲生儿子离散十八年这样的问题时,也只是给阿金一抹隐忍的低啜而已,而“阿金努力,阿金搵到食!
”这样的豪言壮语,更使人感到希望和安慰。
影片结尾处,阿金那永不会流失的希望和坚定信念使她终于持守到一份迟来七年的报偿,而她快跑追赶姚仁邦九条街的足迹,伴随着一个个闪回的画面,似就印证了她的一生,也印证了香港二十几年的历史记忆。
香港电影中涉及妓女题材极多,《青蛇》中一段妓院里的艳舞至今仍令无数人备感销魂,而《胭脂扣》一段,更成全了梅艳芳“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的美名。
这些遥远而古老的风情,带着一股浓烈的怀旧色彩,将现代人的记忆牵回那销金蚀骨的旧日乌托邦。
罗卓瑶的《诱僧》中,香艳到腻人的繁花锦簇,有种温热糜烂的颓废,四溅的水光翻腾起情欲的热浪,驱逐着躁动不安的人群,然却总似少些最本质的关于诱惑的解说。
到了《热血最强》,杨采妮的小妓女却清新自然,既不像《香港有个好莱坞》中的周迅一样破坏力过强,也不似《旺角黑夜》中的柏芝一样戚戚惨惨,年轻女孩的调皮与妩媚,快乐与怡然,当就是阿金年轻时候的样子吧。
刘德华的一段“优质服务致胜之道”,似乎说明了阿金一样的港人成功的秘决,而贯穿于影片过程中的许冠杰、林子祥、罗文、陈百强的歌声,也一再提醒我们一段逝去的光辉岁月。
值得玩味的是,阿金从当“鱼丸妹”到“一楼一凤”的过程,贯穿着香港80年代以来的历史,包括黄金繁荣期、“六七暴动”、内地人涌入香港、九七股市大崩盘、禽流感等等,阿金的生活起起伏伏,伴随着一个个男人的来来去去,看似平常,却不能不说蕴含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
视觉上值得一看的,就是曾志伟、陈奕迅、刘德华、黄日华、张坚庭、杜汶泽、梁家辉这些香港当红男星们,走秀般出现,或光顾或带动着阿金,在“事业”之路上拼搏向前。
而有趣的是,作为一个大陆演员,胡军扮演了一个银行抢劫犯,这个极有魅力的形象,却似乎底层里包含着港人对大陆的歧视。
“大圈仔”们对香港的威胁,港人对大陆的恐惧,只是稍一点拨,明眼人一看便知。
当胡军扮演的叶子强“借”走阿金所有身家,使她生活陷入困境时,梁家辉这位数学教授和刘德华这位十大杰出青年却为她指明了一条“努力,一定搵到食!
”的生活之路。
而七年后,当阿金终于等到叶子强迟来的90多万元时,似乎又喻指向大陆对香港的重大“贡献”。
张爱玲曾表达她这样一种观点,用身体赚钱和用思想赚钱是一样的。
而相比之下,用身体赚钱似乎更纯粹,而用思想赚钱却似乎更龌龊,说到底,都是取悦人而已。
阿金打着醉拳一路走来,在没人争没人包也能月入四万时开心过活,被迫迁出辛苦赚钱得来的公寓时也没有过度沮丧,她只是最普通的一个人,有深切的喜怒哀乐,也有小人物最可贵的忍耐力和持之以衡。
或许赵良骏在这部片子里,只想告诉我们一种精神,而上述一切都是做了过度阐释,或许,阿金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丧失了希望的、颓唐苟安的时代的一剂兴奋剂。
世人当努力,如华仔所言,努力,就能成为一只“金鸡”。
这电影的评分我比较不能理解,如果岁月神偷可以打那么高的分因为反映了港人的心路历程,那这部也不应该在其之下,难道是因为很多人看完了发现没一点露点之类的画面觉得失望了嘛?
如果松子的一生被那么多人嫌弃和喝彩,那阿金也绝不逊色啊。
言归正传,说说跟鸡或鸭有关的事儿。
=================================正文分割线=================================这算是个服务行业,它的好处就是你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人,遇见各种各样的事儿。
而坏处就是没有选择权,为了生存只能接受客人对你挑挑拣拣。
而想坐上头牌成为金鸡,就必须要投其所好,甚至是投入感情,即便那是假的,也要具备让人信以为真的功力。
所以这个问题上升到了技术流的层次。
而东京银座妈妈桑这本书里面又提到了,最受欢迎的不是最漂亮的,而是最会说话的。
这也是一种职业。
既然是职业,那就不分高低贵贱,而且绝对有相通的地方。
长得漂亮、会说话、活好,到底哪个才能让你成为金鸡?
碰巧昨天去单向街书店看了徐童导演的算命,里面的一个片段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一个落魄没地方住的老算命先生去嫖娼,说那里都是老娘们,某次他去了,人家说你那东西软了吧唧的,连个门都进不来,你赚点钱也不容易,省省吧。
后来这位可以预知天命的老先生便十分愤慨,他说,那些老娘们都三四十岁四五十岁生过好几个孩子的了,逼眼子铜盆那么大,根本不值30块钱。
要是二三十岁的女人还行。
这又提到了一个硬件设施。
一条阴道紧致乳白肤嫩的死鱼和一个活好的质量低劣的娼妓,男人在床上会选哪一个?
这又让我想起了一个笑话,一个亿万富翁征婚,最后三个女人入围,这富翁给了每人一笔钱,看谁能把这笔钱花的最值,三女绞尽脑汁,最后这位富翁选了胸最大的那个。
这个笑话很妙,妙就在于它适用于一切事件,包括我们的职场,我们的生活。
我们每天面对自己的领导和不同的同事,多数是自己眼中的傻逼,个别牛逼的人物也不过经历的是一个走下神坛的过程。
这跟接待嫖客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我们不过经历被生活的强奸。
并没有几个人开心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可以全然不管其他人说什么。
然后我们尽量的把自己打扮的漂亮,学着说些别人尤其是领导爱听的话,并抓紧一切机会明示或者暗示所有人我们活好,是技术流。
娼妓出售自己的身体,我们出卖自己的生活。
谁活得更卑微一些?
谁说香港没文化?
记得很多人对《金鸡》的惊艳之感,过去我没有亲口尝之,不能体会万一,现在我要说:黑泥潭竟开出了水仙,她真是不朽之作。
在锁起来的空间里讲故事,层次很分明,久违的现实主义作品,久违的叙事模式,单看她怎么超越前辈和唱出当下的苍凉,也是一惊。
它涉及了粗俗咸肉庄怎么处理以及风月尺度问题,雅俗基本共赏;两个女人练习叫床的细节,淋漓着市民电影的没教养和肆恣诙谐(埋笔了后面临产检查时,不能自己的职业性反应),那会所风貌与消费细节也真透明着并与时俱进着,百毒不侵后才能见鸡不是妓分辨里面的本质。
小市民的心理,小市民的悲欢,小市民的空间,却一副当仁不让给香港地作“缩影”的态势,文人的电影,陈可辛的味道,搁别处我会轻视淡漠,这一趴却相当正视,几乎仰视。
……山阴路上,满袖盈香,造化网里,一把辛酸;香港都有人意识到了写史,代表大陆的新世纪画卷在哪里?
写及鸨母之死,竟然还引了徐志摩的诗句:“落叶如病猛旋,受了无形的箭!
”如此镶嵌华丽的文化碎珠,如此搞黑色幽默的反差,我只有敬佩。
香港电影中,有陀枪英雄,有街头烂仔,有黑色奸商,有吃鹅掌时要挑右脚而不是左脚的饕餮行家,也有旺角和九龙塘的卡门与阿姐,她们表现出来的堕落与挣扎,固然均是灰暗产物,可是她们在听天由命之外,还活得天真烂漫!
“缺心眼”的舞小姐在血和泪中却可以象泥鳅般穿行。
撩开毛巾偷窥刘德华的小弟弟,那女周星驰和白骨精的表情很夸张猥琐,很饥渴,很心花怒放,也很下贱,极度的喜剧化,却慢慢以其他的细节呈现了高贵和朴素,——张爱铃形容音乐里的歌者,“在泥土中昂起了身子”恰似说她。
敢于撕破,敢于跌落,敢于作践,敢于在放荡和花痴的模样下,肆情发挥其乐天精神,金璧辉煌的艳俗里、中国世纪的期许中,比陈白露低九等的卖肉者艰辛谋生,她虚荣,迷信,莽撞,贪婪,命舛,却一路不迟疑地闯,不发呆,不抱怨,与磨难困身周旋。
贱民不贱!
也许要绕九百里弯路,使人想到庄子的“道在瓦砾,道在屎溺”,但意义也真直达那里。
不够班的丑妓,只能以武花旦的傻力气博人一粲。
这位“鸡”悲惨如祥林嫂,快活如李翠莲,坚忍如阿崎婆,敬业如李瓶儿;泼野如孙二娘,尴尬如莫泊桑笔下的项练女,“圣母”如德兰修;就是迎着命运不皱眉,就是生机勃勃和如鱼在辙。
那真实就象教宗看了《受难曲》给出的判断:是那样的。
她好就好在那一抹的不绝望不放弃的玫瑰色,而一个学究型总是探讨经济回馈的“消费”教授的穿插点缀,也使电影的壁肉肥厚起来。
从好笑到庄严,从怜悯到超渡,从欺骗到磊落,她为答谢医生主动要求给他打飞机——只能以此为报。
能安慰别人的就是肉洞和手指,虽然是商业交换,却又座座莲花。
多少雄纠纠“小钢炮”,到这里应溃软成泥。
和外国电影《脱衣舞娘》一样,里面也涉及了孩子和母性的纠缠,女人永恒的崇高本色和德行在“古老职业”面前是深刻的悖论和伦理折磨,当然黛米摩尔的表演更高贵更秀美和有气质,奇妙在于,败草歪花式的吴君如竟能从下三路,把不堪和没品的婆娘证明为精神上的圣母和侠女,让人五味杂陈,翻山越岭。
锅底般的苦难面前,唯一的阳光就是笑声!
看君如屡屡爆冷似的意外表现,我强烈回想凌峰的歌曲《小丑》,千万种心理辅导不免一个“装”字,由本体里发出的抵御才是真盔甲。
以下这个段子简直与电影遥远神交。
一個黑人到成都旅遊,入住賓館,這時地震發生,賓館著火,黑人猛衝到空曠的平地。
消防員見了大惊說,沒見過被燒焦了還跑得這麼快的 。
这部《金鸡》里面,跑了老婆潦倒穷困的曾志伟说,“我英文名叫杰士邦,中文名叫要人帮!
”——把03年香港社会的顿挫感,脆弱感,绝望感,怨天尤人感,依赖感,乃至小题大作感都真实地记录下来了,不要几十年,仅仅是五年后观之,就叫人有哑然失笑之意,真没有过不去的坎啊。
观看这大笑姑婆的本色表演,怜悯之下忽有触动:N年之前,如饥似渴地看那感人的《编辑部故事》,里面有劝人别自杀一节,“小时候谁不是被父母圣着的?
抱着背着,以为是天下最宝贝的?
”下面没说完的,是被抛进社会以后,就成了草芥,成了灰尘,成了数字。
又从某处看来了题额语: 我也是有死的人,同众人一样;我也是出于用土受造的原祖,在母胎中形成了肉躯,十月之久,在母血中凝结,由男精与合梦的欲乐而形成。
我一出生,便呼吸了公共的空气,落在具有同一命运的地上,哭出了第一声,与众人无异;我在襁褓中,受了母亲的抚育和照顾。
没有一位君王,另有不同的诞生,因为,人人进入生命的路,只有一条,去世亦然。
——《智慧篇七,1-6》 更多的人死于哀伤。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陶渊明 挽歌之二)我的国家死了六万多人就像上天泼了一盆忧伤洗干净活着的人民让他们友善,团结原来或多或少的死亡才是宗教(小西)《金鸡》就是香港,《金鸡》就是我们。
一切都会过去,而终要过去的一切,将在回忆里变得诗意朦胧,变得闪烁金辉。
很多时候,文艺作品是现实的镜子或翻版。
咱以“秀才”的肉壳在世上存活几十年,一不能去现场支援,二不能为逼捐呐喊,三不能用其他方式帮助泄洪,惟有关心每一刻的情势。
坐困愁城、瘫痪了各种灵感之后理解了小金的守孝三年。
文涛睿智地说:悲很容易变成愤。
为摆脱或绕过那宿命,我只剩下观碟。
时间,惟有时间能医疗一切。
不似交际花盛衰记,而是泄欲器悲欢史,这是控诉的电影,这是怨而不怒的电影,这是写实大于艺术的电影,这是死角的电影,这是认命的电影,这也是愿赌服输的电影,“就是穷死,也不要游手好闲!
”——影片里的语录体,励志话真有浓厚的大陆色彩,也因为此,我感到亲切熟悉(从小到大吃了半辈子这样的汤饭)。
偏偏那香港化“横财三千万”的光明结尾,让电影回到了自己的根基上,算某种合理的救赎和向普通人靠拢。
15日准时,飞进卡里那巨额金钱的数字与电话号码相符,是大仲马式的童话结尾啊,是有滋有味的黑甜梦。
而胡军的黑道背景和大陆口音,简直是“北水南济”巨大的寓意(前面还抱怨了更卖力更无廉耻的北姑抢了本地人生意),反动不反动且不追究;改变命运的庞大银两是“劫匪”的小金库,换言之不管白金黑金,能救人于地狱的任何力量,都值得感激,放下一切,回归为人。
人的本能与花开和月落同存。
且忘记我们灵魂中的肮脏与卑微,救人者和自救者都是菩萨。
谨以此文,悼念一个月、三十天、七百二十小时之前丧于无常的十万中华同胞
补标
没看完。。。看不下去了。。这片真的好吗? 看着像 被嫌弃的松子一生
一个个人物一个个人生片段去感悟:不断重拾的希望。阿金虽系底层,却给了太多积极的念想。《一生何求》一出来就泪目了。8.1
这才是-"她经历了那么多,却依然那么天真…"
没看懂,不过听懂一生何求
电影本身平淡如水,但平静不失波澜,一部好电影在于令人深思,生活本如此,充满了无奈 吐槽和失意,漫漫一生何求,还好结局还是给人留下了希望.看完之后,很感慨,一生何求的片尾曲也配的很好,道出了生活.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3506675鱼丸指雏妓没发育完全的胸部。莫提往事。工作艰难好过游手好闲。看过不少吴君如演的喜剧片。真心就会投入,投入就有感情,有感情就有高潮。听女主叫床呻吟我毫无性欲,长得也不诱人,很多同行都比她好看、比她受欢迎,但是她服务态度挺好。当妓女月入上万,太赚钱了。不怕生病怕怀孕。决定了就别后悔。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7935212
悲惨人人都有 但是如果觉得生活还好 那就请享受下去
遭不住吴君如这种颠婆风。。
君如姐还是这么夸张
真的感动不了我,除了片尾的《一生何求》……可能我不喜欢吴君如的风格吧
比较色情,哈哈哈
口味不对
满天星:我一次又一次地笑了,我一次又一次眼眶红了。我一次又一次回忆香港这些年来;我一次又一次回忆香港电影陪伴我走过的岁月。我一又一次跟着阿金哼那些经典老歌,我一次又一次回味这部电影。香港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中国最好的电影,唯一。
没有get到喜剧在哪里,感觉很平常,而且传达的价值观好像有点问题,好像说做ji是ok的事情,我不理解,但我大为震撼
2010.05.14 @ Office -。- 居然我感动了
伟大领袖说“香港明天更美好”,但生活却给香港人开了玩笑,回忆真的如粪土?阿金的情谊与信任印证着过去的团结奋发,奈何狮子山下早已塞满冷漠与自私,携手成为奢望,历史早如云烟,不过也转眼而逝,各色人等你来我往,终究还兜兜转转,在香港几十年的起起伏伏中的坚持换来的回报也算是一生何求了吧
很早看的了,第二部还买了张盘结果很残,居然没收藏过好奇怪!
真正属于香港人的电影,那种欢笑和泪水也只有生活在那片土地的人才能真切感受,至于他人,你们有什么权利评价和决定别人的悲喜呢?吴君如用喜演悲,真的好厉害。一堆男人里,最好看居然是胡军那段,演的吗当然是梁家辉最好。
又名: Golden Chicken导演: 赵良骏 (Leung Chun 'Samson' Chiu)主演: 吴君如官方网站: www.goldenchickenmovie.com上映年度: 2002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imdb链接: tt0354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