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讲述6年级少女的心理,对于友情、亲情、爱情、宗教的思考。
1、母亲家庭基督教父亲家庭犹太教,女主感受宗教只会引发争吵;2、被邻居女孩拉入小团体,霸凌胖子和高个子,事后才发觉,无知、后悔,后来脱离小团体和高个子做朋友;3、青春期女孩的脾气,面临着各种人际压力,说爆就爆,需要家长的更多理解、宽容与沟通;4、女主妈妈和女主都是烂好人,明明不情愿但是勉强答应别人。
最后女主妈妈那句:Yes I'd love to. E.....I don't want to, but thank you. 真的让人很痛快。
20230628天堂电影院观影之《上帝在吗?
我是玛格丽特》本片是我今年到电影院观看的第82部电影,也是在私人电影院观赏的第127部电影,同时也是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赏的第659部电影。
本片共吸引了六男六女共十二位影迷观赏,大家畅所欲言,观影氛围非常轻松和融洽。
影片很生活,很接地气,情节好简单,就是讲述读六年级的美国女孩在来潮前的这段时间的心理变化、情窦初开、渴望成长的故事。
拍的趣味横生、不落俗套。
这也是为人父母尤其是家有千金的家庭应该观看的青春期电影。
美国六年级的小女孩们成天想着长大,比谁胸部发育得快,比谁先来大姨妈,比谁先亲到白马王子。
而我们中国女生六年级的时候,想的就是胸不要变大到能看出来,大姨妈越晚来越好,偷偷摸摸穿小背心,偷偷摸摸戴卫生巾。
一些细节把握的很好:比如小超市买卫生巾这段让人忍俊不禁 不论是收款小哥缓缓的传送带, 还是最后一刻急中生智的tic tac (嘀嗒糖),都让人感同身受。
再如小女生们成立一个秘密俱乐部,条件竟然是每个人都要戴Bra(胸罩)!
再如四个小女生一起一边做扩胸运动,一边喊着口号:We must,We must,We must increase my bust!
(我们必须,我们必须,我们必须增加我们的胸围!
),这段让我们捧腹大笑!
再如其中一个小女生第一个来潮,其他人追问她闻起来啥味道?
她说,像猴子吧酒。
再如影片中三个小女生当第一次来潮时,或惊慌失措,或惊喜交加,但她们第一个呼叫的,都是她们的妈妈!
影片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女主角的爸来自犹太教家庭,她妈是来自基督教家庭,所以他们父母的宗教矛盾似乎不可调和,这也给青春期的女主角带来了很多烦恼!
甚至女主角的好友家里还是天主教!
这种烦恼在中国几乎是不存在的,中国人很少有宗教信仰。
女主角是《蚁人》中蚁人的“女儿”艾比扮演的,童星出身,她演的真实自然,几乎没有表演的痕迹,片中她母亲的扮演者是瑞秋,我看过她和高司令演的高分爱情电影《恋恋笔记本》。
影片的BGM相当奈斯,带有七十年代怀旧的质感。
精彩台词:你好平。
我已经开始发育了。
想加入我们秘密俱乐部,必须戴一个胸罩。
我爸是犹太教,我妈是基督教。
我想买一个胸罩。
胸罩是一种痛苦。
我想脱下来。
欢迎成为女人。
我们必须,我们必须,我们必须增加我们的胸围!
We must,We must,We must increase my bust!
这是一团摇摇晃晃的东西。
我见过。
我哥哥光着身子走来走去。
我爸有《花花公子》玩“两分钟在壁橱”的游戏。
吻了几次?
五次吧,我数不清了。
月经到底啥味?
像猴子吧酒她既不是犹太教也不是基督教!
我是女人了!
欢迎来到女人圈。
豆瓣评分7.7,我给7.8分
对资深影迷来说,显得寡淡,浅显了。
不经嚼,嚼一口就没味儿了。
原小说出版于1970年代,当时探讨家庭教育和信仰选择,算是前卫,小清新吧。
小主角,这脸蛋美若天仙。
这种温情小片,适合无脑放松,简单娱乐时看。
同时还可以兼顾其他两三件事儿,反正剧情也不怎么有大冲突,都顾得上。
儿童也相宜,毫无爆点,还可以简单启蒙性教育。
原来除了那些干巴和晦涩难懂的性教育普及片以外,女孩的成长发育也可以是一部轻松搞笑的电影!
如果我的青春期能看到这部电影,我想那时候的我不会因为胸部发育较早而自卑、驼背,也不会因为月经而羞涩。
电影主要讲了六年级的小女孩玛格丽特,搬家到了新城市,认识了一群新的小姐妹,她们和绝大部分青春期少女一样,对于女孩的首次月经、胸部发育、第一次和男孩子接吻等事情,会进行很激烈的讨论。
她们对于胸部发育很期待,并且认为那是女性的美丽的标志之一,所以她们会一起做“扩胸操”,希望自己的胸部能快点发育:We must! We must! We must increase our bust!月经也是她们认为的“女人”的标志,会以“我开始有月经了”而觉得骄傲。
玛格丽特在首次月经时,她和妈妈激动拥抱在一起,妈妈祝贺她进入了girlhood!
在我的青春期,印象深刻的是从六年级开始,胸部发育比其他女孩快一些,所以我从来不会“挺胸抬头”,走路时我会双手环抱,微微扣肩,想象中这样会让自己的胸看起来不那么明显!
对于“胸大”而产生的“自卑感”一直到大学毕业工作后才渐渐被我丢掉。
每一位女孩在青春期,对于她的胸部、月经、爱恋等,都应该得到身边成年人的正确引导,她们应该被反复告知:“胸部无论大小,它是我们美丽身体的一部分!
”“月经是一个女孩健康成长的标志之一,它不应该被看作‘脏东西’而羞于启齿”。
整个社会,包括女性自己,对于自己身体接纳度都太低,对于身体的认知常识也太少,很多正常的生理必要现象,也因为身边人的“怪视”而变成她们“自卑的根源”。
突然想到曾经播客里听到的一句话“身材胖并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这个社会对于胖的嘲弄!
”这句话换到胸部和月经上一样正确:月经和胸部大小都是正常而普通的,不正常的是因此而嘲弄别人的人!
《Are you there God?
It's me, Margaret》(你好,我是玛格丽特)这部拍摄于2023年的电影,讲的是1970年代美国的故事。
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本身没什么大的冲突,讲了一个小女孩儿从小孩儿到青春期的转变过程,包含了生理的,心理的,以及对宗教的认知。
但从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窥见正常的夫妻关系,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是什么样的?
幸福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是怎么沟通的,什么时候直截了当,什么时候委婉提醒,什么时候无条件支持。
我们可以看到夫妻之间的包容和支持对于双方,对孩子是多么重要。
1970年,美国,犹太人爸爸Herb,因为工作升职,需要从纽约搬到新泽西(其实没搬多远),玛格丽特刚好是从小学到中学的阶段。
他们从纽约的家搬到新泽西,房子和院子都大了一倍。
玛格丽特不想搬家离开自己小学时期的好友,也要离开她奶奶,但爸爸妈妈还是耐心的说服她搬家。
妈妈兴奋的说:搬到新泽西妈妈就不用上班了,可以有更多时间陪你,参加家长会,做家长义工。
玛格丽特说:妈妈,你不是说你热爱你的工作吗?
妈妈下一秒马上反应过来:对对对,妈妈喜欢工作,但是妈妈希望有更多时间陪你成长。
这个小节,我们看到的是1970年代,三十多岁的Herb一个人工作可以负担一家三口住在新泽西大宅里的舒适的中产生活。
当然,这种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在1970年的美国是比较少见的,但邻里社区里两个孩子的家庭基本也是全职妈妈(家长会主席)。
玛格丽特的妈妈芭芭拉,来自传统基督教家庭,叛逆的她不惜断绝家庭关系嫁给犹太教的herb,搬到纽约这个开放包容的大都会。
他们决定让margaret自己决定自己的信仰。
显然Margaret是对家庭里的宗教不同有所感知的,有天她好奇的问妈妈为什么从未带她见过外祖父母,妈妈迟疑了一下,不愿回忆往事,但在margaret的坚持下,她直接告诉女儿,因为她和爸爸结婚而被逐出家庭。
玛格丽特充满困惑,不能理解为何父母可以因为信仰的缘故和孩子断绝关系。
刚好他们新学年每个人都要选个主题做个研究,老师让她选了宗教。
懵懂少年时的玛格丽特满怀好奇的去了犹太教堂参加了拉比主持的活动:她一个字都没听懂,因为说的希伯来语),她后来其实还去了个天主教堂,因为她一个同学去忏悔(confess),她去了小隔间,神父说,讲吧,孩子,你要忏悔什么,她落荒而逃。
另一个比较大的冲突是她妈妈芭芭拉写了明信片给父母--在断了联系多年之后。
她父母突然决定造访女儿家。
芭芭拉告诉丈夫Herb,Herb显然对过去的事耿耿于怀,建议她拒绝,她说,毕竟他们是我父母,我也想让他们看看,我过的很好,我们有个幸福的家庭。
Herb同意了,并陪她去机场接机,到了家,一家人团聚,这时Herb的妈妈西尔维亚也突然不请自来--因为玛格丽特推迟了和她去弗罗里达的假期。
三个家庭的晚餐,仿佛一切宗教冲突都烟消云散了。
饭后,外祖父母问玛格丽特是否愿意去礼拜日崇拜,祖母西尔维亚冲过来说,不会。
她已经去过我们犹太教堂,皈依我教了。
你不要再引诱她信你们的基督教,两家人就此争吵起来。
Herb跑过来说,你们都停,我们让玛格丽特成年后自己决定,玛格丽特也感到来自双方的压力,跑掉了。
这是一场很大的冲突,但Herb的处理方式非常冷静,让双方都停止说教,离开自己的小家。
本以为会和美的晚宴,不欢而散,两队老人分别打车离开。
这时芭芭拉开始对Herb说sorry,她说,我不该让她们来的。
Herb说,你没做错什么。
看似平常的这些对话里是某些地区的人永难做到的家庭文化壁垒。
玛格丽特不知道她会信仰什么,但她直到无论她信仰什么爸爸妈妈都是爱她的,祖父母和外祖母也是爱她的,这难道不正是大人们应该给予小孩儿的信仰吗?
电影改拍自一本同名的小说,原本对青春的烦恼的这类题材的电影已经不太感兴趣了,毕竟被国内的电影脱敏完了,但因为这本书名,曾经出现在一部喜剧片MOM,Bonnie的生日上,她的曾入狱的年少好友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就是这本are you still there god,it's me Margaret,这本书在bonnie黑暗的少年时代,成为了在大海中漂浮的一块木板。
Bonnie在4岁的时候被亲生母亲抛弃在消防站里,后面被送进寄养家庭,随后在十几个不同的寄养家庭里辗转,有的寄养家庭只是为了政府补贴才选择收养Bonnie,即使他已经收养了十几个小孩,有的寄养家庭则是真心想帮助孤儿,但即使这样,Bonnie最后也染上了毒瘾,酒瘾,入狱以及生下一个女儿。
在后来Bonnie戒瘾的过程中,有个心理医生这么分析她的童年,heartbreaking!
“I thought someone who not beat me,is mother of the year”,这是bonnie在后来对自己的朋友描述自己的童年的一句话,很难想象,她是如何从那样的环境艰难生存下来。
但我觉得,生活的苦只是苦,而被自己亲生母亲抛弃的痛,则让她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在后来她找到自己的亲生母亲时,曾非常不解地问她的亲生母亲,到底是我做错了什么,还是你真的不喜欢我,你说过你会回来找我的。
Bonnie曾经这样描述自己和母亲生活的日子,“I guess my only memory before I went into foster care was the dollhouse my mom gave me on my fourth birthday. of course, we couldn't afford any furniture for the inside, so we made everything out of paper. little paper beds, chairs, even a little paper rug. I had no idea it was gonna take me a lifetime to get back to a house where I felt that safe and loved.”,it's beautiful!
我觉得Bonnie一直沉浮在酒精和毒品中,最大的原因是她的人生,她整个人一开始就被自己的亲生母亲给否定了,对于一个四岁的小女孩,母亲对她就意味着全世界。
也许书里的女主Margaret真的像一束光一样,引导着青春时期的Bonnie,让她守住最后的底线,没有放弃生命。
也许这本书,这部电影讲述的不仅仅只是青春期少女的烦恼,更多的是在探讨自己人生的意义,以及自己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
也许生活的迷茫,人性的不确定性会让你更加困惑,愤怒,悲伤,甚至放弃,但只要你坚持下去,事情就会有出现希望的一天,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吧。
在这里,你可以真的看到青春期的黎明,诠释那些在发展心理学上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冲突与成长,好的电影其意义在于让人的生活经验扩展几倍。
尽管你可能掌握不少关于发展的关键词,如果不是刻意观察,也是不太可能拿捏住这些女孩子的变化。
这个时候,体像的关注从未这么强烈,以致于孩子们行为有些魔怔(当然是笑死人那种),而且作者竟然没有忘记女性早熟的体像带来的消极结果,还有那些亲密小团体的秘密。
重点在于渐渐脱离家庭形成自我,越来越受到同辈的强烈影响,角色的混乱、冲突、妒忌。
当然,埃里克森会说,这个阶段她们的任务就是在这些混乱的角色中找到同一性。
我们不大可能在我们的文化体系里展示这些深刻的变化,当然,这些发展是相似的,是人生理上和心理上最重要的转变,它是可以很快乐,很生活的演绎的。
It takes over half a century to bring Judy Blume’s 1970 coming-of-age novel ARE YOU THERE GOD? IT’S ME, MARGARET onto the screen. Why it takes such a long time? What could be the intractable taboo(s) regarding an 11-year-old girl’s innocuous life in the suburbs? She has a pair of loving parents, she is capable of orienting herself in a new school. The answer is a telling reflection of USA’s puritanical clutch and religion mentality.Margaret Simon (Fortson), who is displaced from NYC to New Jersey suburbia, her new school-year is peppered with pre-adolescent anxieties and a religious quandary, hence its title, which refers to Margaret’s frequent prayer to vent her frustration and confusion.ARE YOU THERE GOD?… marks Kelly Fremon Craig’s second feature after the similar-themed THE EDGE OF SEVENTEEN (2016), and it perspicaciously retains the novel’s candidness of discussing and portraying girly subject matters like menarche (taboo No. 1), bosom concerns (funniest bit here!), boy crush (one doesn’t need to be conformable to other’s taste) and sisterly bonds - which are more than heuristic to young girls of that age, and the freedom to choose one’s religion (taboo No. 2).The main rub is that Margaret’s father Herb (an mildly amicable Safdie) is Jewish and her mother Barbara (McAdams, giving a radiant, angelic mother and wife her essential blood and flesh) is Catholic. It is further compounded by the fact that Barbara’s parents have disowned her when she and Herb tied the knot, which also primes for the climax when they finally come to visit the family for the first time, then confronted by Herb’s mother Sylvia (Bates, who manages to compensate grandma’s larger-than-life outrageousness with copious affection), their religious dissension pressurizes Margaret to a befitting hissy fit. However, the film sticks its landing with a heart-warming celebration of Margaret’s rite of passage, and that supernal mother-daughter bond is all a teenage girl could ever dream of!As the director, Craig tactfully downplays the dramatic elements and opts for a heartfelt experience through Margaret’s impressible perspective. Her shifting friendship with classmate Nancy (Graham) is particularly insightful, everyone has the freedom to choose their friends, even a white lie can reveal something objectionable and it is never too late to right one’s wrong impression and preconception.Kudos to the casting director for cherry-picking Forston as the lead, whose cherubic cuteness and unaffected responsiveness is key to bring Margaret into animation. Like the film itself, Forston manages to exude exquisiteness out of the mundanity. ARE YOU THERE GOD?… is an exemplar of felicity, liberality and honesty in conceiving a sensible story for pre-teens, for whom a mandatory viewing is highly commended.referential entries: Olivia Wilde’s BOOKSMART (2019, 6.8/10); Eliza Hittman’s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 7.5/10); Bo Burnham’s EIGHTH GRADE (2018, 7.1/10).
Title: Are You There God? It's Me, MargaretYear: 2023Genre: Comedy, Family, DramaCountry: USALanguage: EnglishDirector/Screenwriter: Kelly Fremon CraigBased on the novel by Judy BlumeMusic: Hans ZimmerCinematography: Tim IvesEditors: Oona Flaherty, Nick MooreCast:Abby Ryder FortsonRachel McAdamsKathy BatesBenny SafdieElle GrahamAmari PriceKatherine KupfererKate MacCluggageAidan Wojtak-HissongEcho KellumSimms MayZack BrooksIsol YoungGary HoustonMia DillonWilbur FitzgeraldRating: 7.5/10
父亲犹太人、母亲基督徒,但是确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自由选择信仰,放在现在依然是个很有先知的意识,难能可贵去保护孩子自主选择的自由。
青春期的孩子长大,作为父母,需要兼顾放手和引导的,孩子们总会包邮好奇心去思考接下来的每一步,不过多插手,也不过渡放纵。
对于现代父母依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人们往往会给自己找一个理想国,尤其是在现实中感觉到不如意的时候,一定要找一个客体来满足自己对于现实的批判。
然而理想国毕竟是理想国,理想国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真实存在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问题,而理想国满足的是一种想象,绝非现实,因此,当那些想想被戳穿之后,有的人会恍然大悟,有的人也会执迷不悟,这分人。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上帝在吗?
我是玛格丽特》。
就是一个原本跟这个理念并没有太多关联的电影,然而本片之下的豆瓣评论却将本片作为一种强关联,一种让国人反思的强关联,因此,本片跟上述的观点也有了交融。
《上帝在吗?
我是玛格丽特》是一部讲述美国中产家庭生活的影片,本片的主人公是玛格丽特,因为搬家的缘故,玛格丽特跟随着父母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小镇,在这个小镇上,她必须要面对陌生的小孩并且与之成为朋友。
而自己的家庭也因为宗教信仰的不一致而有着诸多的矛盾,面对着这个新的环境,面对着自己需要跟母亲一样重新换一种方式生活,玛格丽特陷入到了沉思,因此也衍生出来了很多的故事。
这是一部略带青春小品的美国故事,本片的特别之处在于限定的一些元素在当代看来是弥足珍贵的,尤其是对于美国这个连性别都能分成九十多种的国家来说,这个小女孩的设定就已经是让人耳目一新了。
不仅仅如此,玛格丽特是一个真正的女孩,而不是一个自认为自己性别女的别的性别的人,而且玛格丽特周围的环境中,并没有孜孜不倦的要求小孩子自由选择自己的性别的家长以及狂热人士等等。
这些都共同构成了一种和谐的氛围,而这种氛围在当代的美国不多年。
岁月静好的故事没有谁不喜欢,玛格丽特在面对自己身体的二次发育之前,跟自己的小伙伴们一起做着奇奇怪怪的事情,想着奇奇怪怪的问题,这些都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不理解以及无法预知。
创作者将目光聚集在这样一群并不是很“美国化”的美国女孩子身上,这群孩子有着对于性的懵懂的好奇,但是却没有太多的恶趣味,这是一个很不美国的美国故事。
此外,孩子们的生活,父母的生活,家里老人的生活这些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侧入点的岁月静好,这种岁月静好,对于国内过的非常不如意的中产阶级来说,无疑不是一种来自于理想国的期待。
因为有了期待,照应一下现实之后,我们才会看到差距,然而这种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并不平等,所以无法进行有效的对比。
但是,这种客观并不在期待着理想国的人的脑海中出现,所以,在本片的豆瓣评论下,最热门的莫过于对于中美两国的这一时期的孩子们的生活进行对比,这种对比本身就是不客观的,不客观的对比自然带来不了一个客观的结论。
我们谁都期待自己可以过这样的生活,但是首先你要确定自己是不是片中的主人公所在的阶层,如果不是,还是要多发发疑问。
营造美好的目的如果是为了对比的话,那么美好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当一种文化被当成了普世价值的时候,任何跟他对比的文化就自然而然地低人一等了,但是,正常的思维的人自然知道,这种对比是没有意义的,没有意义的对比自然不会产生一个有意义的结果,因此,对比本身的价值并不大,但是有人却经常喜欢强行对比,这就有问题了。
我们可以期待美好,但是不能因为美好而厌恶自己的处境,每一个国家都有每一个国家的制度,制度本身是派生的,你得资源禀赋条件是什么样,就决定了你得制度会是什么样,盲目的羡慕别人而不看看自己的资源禀赋,这并不是一种正常的体现。
因为你的处境,决定于你所在的客观环境。
岁月静好是一部分人的期待,但这种期待如果变成了普世的价值观之后,就会逐渐的变味。
我们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是精彩的,只不过看待精彩的角度不同,自然会有所差异,在这些差异当中,如果我们能换一种包装壳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拥有如片中一样美好的童年,区别就在于如何让自己的话语体系成为这个世界的普世价值观,如果没有成为,那么至少能成为这个世界价值观的一个选项。
否则,一味的向往,则代表着自己永远不能达到。
当然,期待中的理想国一般都很美好,然而现实中的理想国究竟是一副什么样得面孔,只有身处理想国的人才知道。
什么是真的,什么是虚幻的,梦碎的时候,总有人惊醒,而一些人则哭的很伤心。
……你好,再见
女性特有的迷惑青春
这很美国啊【指非常弱智】
虽然议题浅显,胜在清新可爱单纯美好。小女主神颜,Rachel太会演,几个表情就能催泪。
我自己经验中的月经羞耻对比女主遭遇的月经迟迟不来的羞耻,好像都不是青少女应该经历的。
是,快乐教育,然后脆弱。母亲40多了,也唯唯诺诺的,不受刺激依然会持续这种生活状态。人总是习惯性放大自己的痛苦,却忘记了痛苦带给你坚强。促使成长的,从来也不是邪教。
能感受出原著的厚度,但是不得不说其中探讨的成长的困惑,包括对宗教以及对身体,在如今这个后互联网时代已经略微有些落伍了。
没什么意思。。。青春期少女一些事情。。。还有老妈和奶奶这两个大女主做配角真不像配角。。。不好看
可爱的coming of age小电影,美国六年级的小女孩成天想着长大,比谁胸部发育得快,比谁先来月经,比谁先亲到男孩子。而我们六年级的时候,想的就是胸不要变大到能看出来,月经越晚来越好,偷偷摸摸穿小背心,偷偷摸摸带卫生巾。Abby Ryder Fortson演得很好,非常可爱,另一个bitchy的小女孩也演得很好,非常讨人厌!不过我觉得里面的小孩子都还蛮典型的,每个人一眼就基本能看出来代表哪一型的。
6
怎么现在还有成长毒草被拍出来,好莱坞合家欢请死透了好吗。
这位导演的电影有一种魔力是主角开头看着都不讨喜,很普通甚至有些丧气,但到结尾,则会顺眼很多。这或许就是一个好电影对人物的加成
“清纯不造作”
我看的是被裁剪版的~
真是很温暖,关于成长,关于信仰,那份美好,像去年的《健听女孩》
俏皮可爱清透,宗教使人争斗。
没多少意思的题材 常规套路的青春期小片子 比较理想主义 还掺了些宗教的东西在里面 目的是为了总结成一句话 上帝不存在。
太america的电影导致完全无法理解和看进去,小屁孩的青春期也不是我的type,小女孩挺好看的只能说
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非常可爱,非常温暖,这种宽容的成长环境真令人羡慕。资本主义又来pua我了!Rachel笑起来还是那么甜
很失望,Abby很可爱,Rachel和Ben演的也很棒,但是整体给人感觉就是一个半小时的流水账,没有主题,人物情感变化突兀,次要人物交代不清楚,因此让人开始好奇这一个半小时花在哪里了……而细细想来好像也真没讲出啥,好久都没见到这么烂的剧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