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超越理智是唯一的真理” ——缪塞电影开头是许多陌生人对爱的叙述——暗恋、情欲、分手...这些陌生人可能就是电影前的我们,在电影前找到对爱的回忆,对爱的感觉,虽然更多的可能是心酸甚至心碎。
这些陌生人的叙述穿插整部电影,从三人之爱到众人之爱,单恋的感觉一样、分手的感觉一样,核心是爱,共鸣也是爱。
两人初见nicolas的镜头很有意思,两人同框,背影各占镜头的一半,预示了接下来的三角关系,nicolas对他们的爱也是平分的一半。
我特别喜欢电影中有两人同框各占一半的镜头(电影中有大量),还有两人各自特写的切换。
两人再次与nicolas见面时响起le temps est bon的bgm,很妙 特别喜欢多兰电影的bgm,与慢镜头完美的融合,从le temps est bon到bang bang,是两人陷进去这场三人之恋的开始,bang bang的再次响起,两人的爱恋也无法回头。
nicolas自我感觉良好、才华横溢,撩妹撩汉技能满分。
两人对nicolas更多的是爱慕,为什么是”幻想之爱“,因为这种爱更像是单方面的意淫,是单方面对爱的渴望,对爱的追寻。
从多兰与女主与nicolas在一起的表情、送给nicolas的礼物、写的诗,都能看出来两人内心的敏感,对爱的不自信,以及对nicolas的痴情。
两人注定是要被这样的爱慕之情栓的死死地、在爱情中也常是容易备受伤害的一方,爱的胆怯是墙上标注的记号,是凝望着的城市的夜。
两人出去寻欢时镜头呈现单一的红色和黄色与绿色和蓝色,这里的“性”是单一的色彩,不属于这个应该是彩色的现实世界,是灵魂的发泄与安慰,是隐蔽的孤独与对爱的渴望。
三人之恋达不到制衡,两人的矛盾也终会爆发,三人之旅在秋日的落叶和撕扯中画上句号。
冬日来临,思念无尽,想念是信中的“我在属于我们的季节等你',是棉花糖的味道。
特别喜欢这个镜头,两人再次背影同框,这场爱慕也似乎到这里,懂彼此这种感觉的也只有两个雨中的灵魂吧。
可面对爱我们又如何抗拒,在面对下一个nicolas时又只能束手无策的再次踏入这个陷阱。
幻想之爱是个无底深渊。
多兰的每部电影都离不开爱的主题,电影中的他算是本色出演吧,在爱中也是小心翼翼,不断追寻。
“要么爱我,要么离开我”当那个小王子般的Nicolas站在法国的秋天里丢出这句话时,可怜的Marie和Francis正在浪漫的枫林里扭打成一团。
我很喜欢Marie当时脚上穿的那双高跟鞋,红的不知道有多漂亮。
在Marie的眼里,nicolas是一幅完美的雕塑,是堪比大卫的比例,于是她动心了,像好听的《bangbang》一样心跳。
在Francis的眼里,nicolas是美术中那诱人的模特,是可以裸身可以上色可以尽情意淫的尤物。
于是她送田园风的帽子,他买亮橙色的毛衣。
而nicolas,肆意睡在二人中间,无谓的说我爱你,倾过身子吻住她的脸,转过背来喂他吃棉花糖,暧昧似有若无间深深吸进那两人的心脏。
其实nicolas是无辜的,这道理简单的就像长得好不是你的错,出来勾人就不对了一样。
好多人看完都评论说nicolas并不特别帅呀,好像磁场不会那么强。
其实单纯的帅模样每个人定义都不一样,只是散落在nicolas身上的卷发,肤色,气质,谈吐中,那些所谓的美的东西在迅速分解组合,包装又包装,charming这个词在他身上迷离又张扬。
这部片有太多可以单独拆开看的片段,一段一段,美丽又浪漫。
Marie的胸很美,衣服也很到位,她走在一段路上,亦就是法国风情。
francis的那段打飞机也要拍的那么渴望又平常。
插曲很好听,摄影非常棒,一切都像墨镜王的style,让我想象《春光乍泄》最初有杨采妮的剧本该是怎样。
对了,片尾三分钟,我也笑了。
当今影坛上,唯一深得王家卫真传的恐怕只有Xavier Dolan了。
这名来自加拿大魁北克的20出头小伙子曾以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名扬戛纳。
他的风格特色是喜用慢镜头,配乐往往是富有韵味、勾人心弦的怀旧歌曲,人物对话的拍摄或从角色的背面,或侧面,均自成一格。
当然,所有以上这些都全盘地延续在第二部《幻想之爱》里面。
跟上部探讨母子关系的作品不同,这一部探讨的是恋爱问题。
看的过程中我脑子不时浮现出法国导演奥宗的影子,我说的不单单是那首琅琅上口、带动剧情的Bang Bang。
看得出两人都是同道中人,均是“酷儿”题材的爱好者。
但这位加拿大天才更有法国新浪潮的味道。
三人行、同床睡、爱拌嘴,种种这些,不断提示我这就是廿一世纪的《祖与占》。
当然,Dolan对恋爱的态度更洒脱彻底,喜欢就好,男女不限,毫无扭捏作态。
而且常有意想不到的奇妙构想出现,让人惊喜连连。
当然,生活是令人卑微的,我们通通不免为了五斗米折腰;还有更卑微的吗?
我想。
是爱情吗?
宋押司问:你手上拿的什么?
阎婆惜答:你的帽子。
宋押司:哎,明明不是一双鞋吗?
阎婆惜:那你知道了还问。
这就是不想与你说话的神气。
我们一起去郊外,似乎心里有个结,所有的拥抱、同榻、喂樱桃与棉花糖,都是幻想。
于是分开后,他没有联系任何人。
这段沉默折磨所有人。
于是一个拿起了电话,一个拿起了信纸。
拿起电话的人与他终于见面了,被自己的爱情折磨着,他不得不吐露心声,以求心灵释放,于是获得了一个心碎的答案,他跌跌撞撞地走下楼梯;拿起信纸的那个,写了一首情诗:我在无人的秋天等你!
可是久等不至。
偶遇的时候,紧张地解释了一通,告诉他,那情诗原是错寄了的。
他说:我炉子上烤着东西;她很不该又或者很应该地追问了一句,如果那本就是寄给你的呢?
他说:那我的回答仍然是,我的炉子上烤着东西。
这便是回答一切的答案,足以让所有人知难而退的答案。
是他的无情,抑或是我们的幻想,或许,只是因为爱之卑微!
如果你想看技术流,那么去找欧美大片儿好了。
如果你想找女主角美若天仙的,那么去找AV好了,还附带叫床服务。
看戏要体会精神,其他层面已经不重要。
不管是谁,你一定会遇到那么一个人,他介于男性女性甚至无性之间,他所有的男性玩伴 女性玩伴都会为他痴迷。
他可能有趣,可能风趣,可能幽默,可能有才华,可能感悟力高,可能看穿你的心事,可能总是恰到好处地无视你。
让你不得不陷入去揣度其心境的漩涡。
然后你会思考几个问题。
1、为什么ta对我那好?
好像对我的好与众不同。
2、为什么ta会给我留几个特别的小动作,别人没有?
3、为什么ta会喜欢跟我玩儿,做什么都想着叫我?
4、为什么ta又没有更深的表示,却似乎总在进攻?
5、ta喜欢我吗?
6、我是独一无二的吗?
7、我想更进一步怎么办呢?
是你爱上的那个,其实是你幻想出来的人,被你赋予到一个恰好的模型里。
ta的外表符合你的臆想、ta的内在符合你的幻想。
你为自己假设了那样一个角色,然后就开始万劫不复。
你是这样的人,就永远不要去否定,或者期待改正。
因为下一次,你依旧会在自己这同一块石头上跌倒。
别闹了,人家都没当回事儿。
那啥。
说实话开篇没多久我就有点厌倦,实在是个人倾向问题,实在厌恶Nicolas这种不弯不直的"阉人",幻想之爱若是因这样的婊子养的,实在是无意义。
但是。
第二片如Xavier头一片一样,浓烈的色块,冗长叙事与片段MV的拼接,恰到好处的把这种“小情感”拿捏得很是到位,Xavier和炮友的一段,色彩镜头之后,简单的几句对白,两次同样场景中同样的巴赫的大提琴。
还有主基调的bang bang的几次运用,真TM给力!
还有还有,竟然在两人争风吃醋的高潮听到了Fever Ray的Keep The Streets Empty For Me,当时那叫一个激动啊,本来人老了熬夜涌上来的瞌睡劲儿一下子就没了。
如此,凭借这三首歌曲的出现,让我对Xavier这家伙个人的好感度瞬间又提升两个点。
但是实话实说,从电影技法来说,除了对大主题的不认可,个人觉得还是很爱这个片子的。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承接上一部片子的手法,那些小叠化小构图小情绪,美得很。
而内容上来说,其实是没有上一部片子讨喜了。
上部片子里面Xavier和他老妈的无数次吵架时多么有张力啊!
还有人物居画面左侧与人物居画面右侧对切营造的距离感,还有那个美好的结尾!
而这部片子,这种幻想之爱,确实人人都有切肤之痛,但是Xavier这次抓的点是个讨嫌的“阉人”与一对闺密的三角恋(压根不成立的“恋”),没啥普遍性,无非是伪纪录片的采访环节把这种幻想之爱扩大了,强制性加诱导性地让人产生共鸣。
木啥意思。
你又不是彭浩翔的志明春娇,采访“当事人”周边,调侃状增加片子的情感冲击,你也不是贾樟柯上海传奇,纯粹有厚度题材的避重就轻,是不是就是为了用形式去弥补主题缺少共鸣类?
可能是大家都看到了这种形式的诱导力容易引起观众共鸣吧,都开始玩了。
可。
做电影导演了,要做就做大点。
反正你的目的就是要在观众进电影院的小黑屋之后,上了观众的思想。
你自降个台阶去诱奸,还不如保持得瑟强硬地强奸,来的直接干脆些。
PS:关于片中两闺蜜吃醋戏份,让我时不时想起我上海的那只母猴子。
两年前的某个假期之前,在学校的某个路口。
无关他人,只关于母猴子你还有我。
你一辈子记住。
还有啥?
没啥了。
Xavier一直很养眼!
哦,最后三分钟笑了,真的就是因为两闺蜜一年后再次看到Nicolas那个“阉人”时的眼神啊!
太犀利l !
(during the party)- who is that android?- his mother.- her name is....Desirée...- he introduced me to her, she said I looked like a 50s housewife. Who is she anyway? Captain Spock's wet-nurse? Or perhaps a prostitute from Blade Runner?- your dress is a tad anachronistic.- sorry?! This is vintage, dearie!- not all vintage should come back.
在看幻想之爱之前我从未了解到多兰的背景,吸引我的元素一是电影的名字“幻想之爱”,作为一个幻想之爱的受害者,关注是一种必然;元素二是海报,红色主题的多兰的4/3侧面;元素三是同性题材(腐女的菜)。
关于幻想之爱的感悟单恋的苦涩我想许多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体会,男主卫生间洗手台上的被拒绝的记录一面显示了对爱情执着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他一直陷于幻想之爱的苦涩,而本篇故事只是他众多苦涩中的一个。
他只是陷入这种内卷化的循环中无法逃脱。
这是成年人的难题。
所幸的是片尾当男主再次遇到幻想之爱的对象的时候,一阵敌意性质的尖叫已经彰显他的伤口已经结茧,但我认为并不是痊愈。
关于幻想因为尉迟上九(http://i.mtime.com/shangjiu/blog/5727654/)的评论太好了,我也只好原封不动的抄写在这里“幻想其实是在对某人事怀有无限的欲望与渴求的驱动下,所诱发出来的一种美好而自我满足的虚幻意境。
不过很多时候每每想要将 这种幻想变为现实时,往往都会被现实的残酷无常击得支离破碎瞬间化为泡影,但或喜或悲的是作为一种生活的希望与动力,人类对情欲的渴望与迷恋却会出于本能的生生不息的一直被延续下去。
”关于风格很多人提到影片有王家卫的风格,我只是在观看过程中想到了阿莫多瓦。
或许是色彩的原因。
另外,由于是导演、编剧、主演以及其他的很多工作由多兰一人承担,强烈的个人色彩才是引人的关键。
所以我不介意多兰的重复,重复也是一种自我加强。
就像阿莫多瓦的电影,总是剧中剧,套中套的,强烈的个人色彩而已。
反而因为自我、因为自恋才更加精彩。
关于和上一部电影的对比本片与导演的第一步作品完全不一样。
《我杀了我的母亲》讲的是青少年的主题。
《幻想之爱》则完全是成年人的体裁。
虽然形式上有些相近,但的确如导演本人所言:完全不一样。
觉得这篇也不算是《戏梦巴黎》的致敬,就连两男一女的组合也不是一个模式啊。
美工和配乐反正都是公认的上品,我就不做评论了。
看这部电影是因为自己也要拍个小片子,来找灵感的,然后因为镜头比较固定,就一直是断断续续的看啊,前面又有大段的独白采访的镜头,基本上就固定在人脸上不动了,我又没有认出来独白的人其实不是演员,悲剧啊。
不过说导演的视角很独特,在两人都很欢喜的去赴约会有同一首配乐,都是慢镜头,好友爱上同一个男人,可是那个人却是“片叶不沾身”的从花丛中流连,还有那前赴后继的崇拜者,他不属于任何人,却又给每一个人希望。
他不喜欢任何一个人,每次都搞成三人行。
其实直到女主要从乡下回去那里,才真正感觉有兴趣,两人因为另一个人在扭打,可是当事人却无动于衷,甚至流露出不屑,再抛下一句“要不爱我,要不离开我”。
最有感触的是两人和好,开始还尴尬,在户外走的时候女主打了把伞,没有为哈维尔挡雨,在慢镜头下,伞慢慢移过去,可以感受到两人之间微妙的变化,和好如初。
最后的一年后,尼古拉斯从亚洲的八个月之旅结束回来后,在一次聚会上三人又相遇了,尼古拉斯来与两人打招呼,却遭到嘲讽,眼神上的鄙视,不过我们想说最后的结局是同样的音乐,三人间视线的交流,两人就走了,是走过去了?
哈维尔他们还是没有经得住诱惑?
还是选择离开?
就这个音乐啊让我误解了。。
爱是——难以捉摸、虚幻、又容易让人心碎的,大多数人恋爱时都抱有美好的幻觉。
在爱面前,所有人都会犯蠢、发傻、进入圈套,我猜这是多兰设置让男女主角同时爱上一个人的原因之一,在这个问题上,男女平等,戏剧性十足。
过渡情节时,他设置了大量的人物访谈录像,人们谈论对爱情的失望、痛苦、幻想破灭的沮丧。
各种幻想之爱都有各自不同的形状,当幻想破碎时,爱也会破碎成一把匕首或尖刀,划破你的皮肤,让你鲜血淋漓。
就像月亮追逐地球,地球追逐太阳,人们对爱的追逐不会停止——即使那会让你心碎。
如同尝过蜜糖滋味的毒药,疼痛与甜蜜齐下,但大多数人还是会记得甜蜜多些。
回到电影。
一如既往的多兰风格——特写慢镜头+BGM,可以看出深受墨镜王影响,BGM选的似乎是法语版的Bang Bang my baby shoot me down,我只能说选的十分出色,二人暗暗较劲再配上这段BGM,画面充满了火药味和美感。
在叙事方面,他永远感情丰富地去讲一些寻常不过的故事,但对细节的拿捏得当(例如送礼物那段),又并不会让人乏味。
我一向喜欢多兰式的结尾,在《我杀了我妈妈》里我有相同的即视感,问题只得到缓和,并没有解决。
在《幻想之爱》里,则是开启了故事的新篇章。
一切都没有真正的结束。
在死亡来临之前,一切故事都不会真正的结束,人们在一个轮回中不断重复自己,重复爱,重复幻想。
重复恨,重复错误。
故事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秋天快过去了,我想找个人一起温暖一下。”谈恋爱到底是不是应该直接问“我喜欢你,你喜欢我吗?”片头和每半小时的访谈独白毫无代入感,不知所云,简直鸡肋。主线故事就很不错啊,开始全是冷幽默,还有难得一见的姐妹间互扯头花的情节。
魁北克法语真难听!混杂着英语比南方法语还莫名啊!男二像古希腊雕像,不过这种男人谁爱上谁倒霉,只有好基友和好闺蜜才是真的!
Louis Garrel竟然客串了,萌导前途无量啊
乏
这时的多兰还是个蹩脚的演员 但作为导演对于三角关系中微妙的关系却拿捏得准确 两人的友情被看似无邪的第三者考验 互相比试 遮掩 置气最后到大打出手 冷静过后的羞愧 尴尬 都汇聚为一年后的报复 在高傲中无形地结为盟友 化被动为主动 出征般走向下一个猎物 以免再记起这一段单相思中收到的伤害
bullshit
哈维尔虽然年轻,但是他的作品总泛着一些大师的影子。
暗恋
太过注重手法!
多兰似乎混淆了个人风格与无聊的区别。东拼西凑的影响剪辑,漫无目的的人物访谈。多兰的表演也充满了一种老子又来戛纳参展了的窃喜。
所以应该出自自身经历的东西较多 碎片的整合意识里的真实 在他那个年纪能悟到这些已经是天纵奇才了 重要的还是能表达出来 这是生活带给他的质 我真觉得抛开同质去提炼异化题材上 多兰大概率要扑街 他的视野给我感觉非常封闭和狭窄 如果站在这样的天赋和经历下 他也能稳稳跨出这一步 第一个就能比肩欧容
你真的是太stylish了....
好的是Dolan太明确自己的风格知道自己是拍成什么样,不好的是他太坚持自己的风格我们都猜到他要拍成什么样;这一点恰好和他的年轻相呼应,好与不好优势还是劣势。慢镜头的运用,《bang bang》的深刻,暧昧的情感,自恋矫情种种,Dolan的电影路还长不是吗!
介导演太我行我素了
好正!! 其他无!!
完全没有第一部《杀妈》情感来得深刻,幻想之爱用大量慢镜头观察人物表情,想要捕捉情感在不同场景下的变迁,却在复杂但空洞的表现方法下变得生疏,在配乐与慢镜头中很难体会到情绪,又或者说表达得太自我,在单纯迷恋中想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但这种思维本身就主观不少,再加上另一位男演员并不显多亮眼,更难入戏,且真的有些镜头太过头了,完全是自己玩自己的,难以喜欢
我更喜欢杀妈那种feel。。虽然看完怪阴霾的。。
这是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抢男人的故事。Ps:影片开头那个女人,简直就是丸尾同学上身,丫的,这斯还出来恶心了我三次。
我忍住没放弃看完。
导演和男主演只比我大两岁。没天理。